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杨佛兴居士:禅宗的解与行


   日期:2024/7/19 20: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宗的解与行

杨佛兴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日北大演讲稿

禅宗以《金刚经》为修证经典。根据冯达庵大阿阇黎着《金刚经提纲》:佛说了启请,以及大慈、大悲、大喜三种三昧要领之后,(《金刚经》“启请”这一段由“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到“唯然,释尊,愿乐欲闻”,“大慈”这一段,由“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到“若菩 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大悲”这一段由“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到“须菩提但应如所教住”;“大喜”由“须菩提于意云何 ”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须菩提顿觉境界殊胜、义理精深,非一般人所能默契其妙旨;于是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否?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慧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以上经文可作禅宗正论与正行的法灯。

禅密二宗,皆一乘教,由上述经文可知:一乘行者须具下列三个条件,才易成就。

一、根机

诸佛所种诸善根。根机也可以说是基因,学佛能否迅速进步和他的根机有密切关联。因为佛说如果对于《金刚经》言说章句能够生起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今天晚上我们来这里参加听课的,可以说是都已种下了善根。

二、持戒、忏悔

持戒就是释迦佛临入灭时讲的,今后要以戒为师。持戒的纲领,即要有清净心、至诚心、精勤心、报恩心。

1.清净心。禅宗的要旨首先要制止妄念,断绝私利,清净居心,慈悲救世。

2.至诚心。即达摩示慧可:“不可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求无上大法;欲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求无上大法,简直是痴心妄想。”佛门的慧可断臂求法,龙女宝珠献佛,释尊为求半句偈宁舍身命,以及《唯摩经》云“夫求法者宁舍身命”,都是至诚心的表现,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精勤心。就是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在生活中我们即使是学一门外语,也都要有精勤心才能有所成就。

4.报恩心。即报三宝恩、祖国恩、父母恩等等。反之,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连做人都不行,何况是学佛?

所以修禅宗,须持戒、从四心起修,才易进步。

三、福慧双修

《金刚经》云:“有持戒修福慧者……”因此福慧双修十分重要。现值末法时期,众生福薄,学佛的人很多,其能满足上述三个条件者很少;念《金刚经》“言说章句能生信心”的人很多,其能解行相应“以此为实”者,则甚为稀有。究其原因,则有:

一、.未能满足上述的三个条件。

二、.未能如法修持。

兹将冯达庵大阿阇黎开示关于修持必须注意的纲要如下:

1.佛教之行须遇法流枢纽住世,乃有实际。否则,学者任如何用功,仅得皮相,绝无证果可能。

(杨按:所谓法流枢纽,因为诸佛菩萨无量无边,众生亦无量无边,其加持力过于分散,一定要有堪作法流枢纽的人将诸佛法流集中起来,转而加持来机,我的师父冯达庵大阿阇黎曾说:“你不用把我看得这么高,把我看成是‘转电箱’就可以了。”“转电箱”的作用就是把低压变成高压来加持当机,佛在世时,当然以佛为法流枢纽。所以佛说法时很多人当下证果,佛入灭后,要有通宗祖师来加强法流,加持来机。惠能、神秀都是五祖的弟子,但是以后跟神秀学的为渐教,跟惠能学的为顿教,其原因是惠能为通宗祖师,而神秀没有这个功能,所以跟六祖学的弟子中,有43人明心见性,之后马祖(惠能真传弟子)门下有87位明心见性的大德,也是由于马祖能够起到法流枢纽的作用,所以“佛教之行须遇法流枢纽住世,乃有实际”近代以来,堪作法流枢纽的祖师比较少,因此明心见性的人也比较少,大多数不脱意识形态范围。)

2.一乘顿教寓解于行,以行为主,以解为辅;行进一步,解亦进一步;行愈深,解愈精。有行无解,变为世间宗教;有解无行,变为人类哲学;解行相应,显密交融,通宗通教;随缘说法,契机契理。

(杨按:典型的例子就是六祖惠能,他不识字却能讲经。以前有个无尽藏尼向六祖问字,六祖云:“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六祖云:“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我的师父也讲过,若修准提法圆满成就,能入法华三昧,则《妙法连华经》变成自己的语言。反之有行无解,变为世间宗教。例如我国某些佛寺,从年初一到年三十,天天做佛事,根本无暇修持和参究佛教的道理,也可以说,他们也搞市场经济,也讲经济效益,变为世间宗教。另一方面,有解无行,变为人类哲学。因为哲学仅仅从意识来考虑度量问题,正如六祖云:“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所以单从意识形态学佛,最多停留在初级阶段。)

3.博地凡夫,识具外六。但见尘身,从而所观世界,无非六尘幻境;实修行者,识入内二,得见根身。从而所感众生,许入赖耶相分;一乘大机,疾速见性,根尘都泯,肉身即是法身,垢土无异净土。理解以上三种身分:对尘身,可以前六识明之;对根身,须泯去前六识(同时泯去尘身)而仗七八两种清净内识观之;对法身,须泯去前六识和内二识(同时根、尘二身俱泯)唯以大觉照之。

(杨按:尘身即是我们的肉身,尘身是由神识和合四大而成,四大即地、水、火、风,例如我们的骨肉是地,血液是水,火大,人体须维持在37℃左右才能生存,风大,人要呼吸才能生存。由神识和合四大而成的尘身是虚妄不实的。我们的人身容易受到无明的熏习,即受到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污染别人。因此将人身比喻为尘身,尘埃的尘,表示污染的意思。

根身,我们比较少听到,这是中级修法。这里讲一个实例,马祖门下有一位弟子叫邓隐峰,他修了一段时期,有所发现,就辞别马祖,要去参石头禅师,马祖说:“石头路滑,参不得。”邓隐峰说:“我是逢场作戏,不管他路滑不路滑。”马祖听他如此说,就说道:“既然如此,你就试试。”邓隐峰见到石头禅师,绕着他转了三圈,将禅杖一插到地,问石头:“师父,这是什么呀?”石头说:“苍天!苍天!苍天!”邓隐峰丈二金刚模不着头脑,再问他,还是“苍天!苍天!苍天!”石头只好又回去请教马祖,马祖说:“你再去,他再说‘苍天!苍天!苍天!’时,你就‘嗤!嗤!嗤!’就可以了。”邓隐峰有了马祖撑腰,就再去找石头禅师,又绕石头转三圈,将禅杖插在地上,问道:“师父,这是什么呀?”他本以为石头会说“苍天!苍天!苍天!”岂知石头答:“嗤!嗤!嗤!”石头既预先讲了“嗤!嗤!嗤!”邓隐峰没有办法,于是又回去见马祖,马祖说:“我早说石头路滑参不得。”后来邓隐峰参石头讲的话,最终还是开悟了,成为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两军作战时他飞升空中,将自己当成天神制止两军作战,于是两军都退了兵,平息了战乱。邓隐峰临入灭时,问徒弟:“有人坐化,有人卧化,有没有人倒化呢?”徒弟说:“没有听说过。”他一个倒立就入灭了。倒立几天后,要为他做后事,他姐姐就来了,说道:“你为什么还要出风头呢?”于是他一下子就躺了下来。

我的师父冯达庵大阿阇黎实证根身境界后,写了一首诗:“撑天柱地起潜龙,下穷地底上苍穹。内成禅定根身活,涉世唯资般若功。”其密意是,修禅宗受通宗祖师加持时,由顶至命根显出一条力线,了了明明,由明而光,即是根身境界。即在定中肉身泯灭,感到一条力线,了了明明,由明而光,力线向下伸入地底,向上直达天顶。上面的公案中,邓隐峰已发现了一条力线(邓隐峰以禅杖喻力线,来问石头),不过还在身体之内,所以石头叫:“苍天!苍天!苍天!”是正面回答了他,意为将力线向上冲。苍天指天界,人间以上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苍天!苍天!苍天!”就是让邓隐峰将力线向上越冲越高之意,当力线下穷地底,上至天顶,力量雄猛之极,破俱生我执,顿证生空真如。当年惠能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这个境界。佛教里称为七地菩萨,即远行地。就是力线伸到地底、天顶,非常长远,所以叫远行地,这是第二级禅法,中级水平。高级水平为法身境界,我的师父证到法身境界后,写了一首偈:“据点大开雄猛性,肉身顿转普贤身。祖师龙智慈悲愿,留寿千载利后人。”这里解释一下,第一句“据点大开雄猛性”,我们人身的神识依命根即下丹田为据点,神识在下丹田,神识即阿赖耶识。人之所以这么渺小,是由于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的局限,尤以阿赖耶识为主。阿赖耶识以肉身为住宅,因此从意识形态来看肉身就是这么渺小。一旦通过修证接通诸佛法流,法流从顶直达命根,一下冲破八识的束缚,豁然间,肉身泯灭了,根身泯灭了,感到自己充满十方世界,这时候就叫普贤身,即“肉身顿转普贤身”。所谓普贤身,身即是心,心即是身,身心不二,灵明自在。我师父修证至此境界,他所居住的地方转名为普贤道场。我师父再进一步,又写了一首偈:“真如净法身,一体赅三用。这个暮年人,慈心永殷重。”肉身转法身,无常转永常,垢土转净土,假乐转真乐。实证法身境界,就能够做到“机之所感,无所不了;觉之所照,无所不见,是名法身。”)

4.六祖云:“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

就是说不能停留在以意识来参禅,修来修去,不能够测量佛智。比如我上面所讲的根身、法身境界,三乘人用意识是不能理解的。

以上六祖和冯师开示的四条法理,非常精要,堪作解行提纲。一乘行者如能满足上文《金刚经》所提的三个条件,又能默契六祖和冯师上述四条法理的妙旨。则其对《金刚经》的“言说章句”自然“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金刚经》历来深入广大佛子心中,持诵、抄写、讲解、注释者甚多,其能默契妙旨者却很少!大都不脱意识形态范围之故。例如《金刚经提纲》“大慈”这一段:“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段经文,义理深奥,非意识形态所能度量!须发菩提心,修“慈无量心”修至能入“大慈三摩地”时,才能究竟彻参。能入“大慈三摩地”则位齐“菩萨摩诃萨”。故经文先提“善男子,善女人”至此则云:“诸菩萨摩诃萨”,因为他能入大慈三摩地,身份提高,由“善男子,善女人”变为“诸菩萨摩诃萨”。依识缘相,“我执无明”众生“同分妄见”幻成之“我相、人相、众生相”修至能入大慈三摩地时,则能“降伏其心”,八种识量泯尽无余,大慈性光灵明清净,充遍大千世界。尔时,泯识显智,所观众生,敛相归性,如如然融为一体,定中只有惺惺寂寂,灵明自在,而无“我相、人相、众生相”也就是六祖所说的无相为体。其实我相是由于八识的局限,修至大慈三摩地时,就能降伏八识。定中的境界是惺惺寂寂,灵明自在,而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在大圆镜智遍照中,对于三世事相,一念顿具,泯却时间相,故“无寿者相”。举个例子,英语的A、B、C、D……二十六个字母,你不能离识的时候,从A念到B时,B是现在,A是过去,C是未来,如有本事则二十六个字母一念顿具。没有前后,没有时间相,故无寿者相。上述密意,必须通过修证才能默契之,以意识测度是无法想象的。故六祖云:“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是中肯的。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爱因斯坦夙根深厚,智慧超群,他说:“对于我们这些有信念的物理学家,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分,只是一个错觉,甚至是一种固执之见。”这与《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相符的。但爱因斯坦仅从数理逻辑上推论之,能入大慈三摩地者乃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验证之。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与《金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看起来是矛盾的,我们应作如是理解,“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无为法,是证至无寿者相时的境界,《金刚经》的偈子是有为法,有为法不离因缘,因缘变幻无常,所以“如梦幻泡影”。如果证至无寿者相时,就是“世间相常住”,而不是变幻无常的。从前有个德山禅师,听说南方的禅宗能够即身成佛,非常光火,心想我们修三大阿僧祗劫都不能成佛,南蛮子怎么敢说即身成佛?便要去南方捣毁即身成佛者的道场。于是带着他讲《金刚经》的心得《青龙手抄》来到南方参龙潭禅师,要与之辩论。龙潭心通,知道德山要来,就叫一位女弟子在路边卖油饼等他。德山禅师路途中又饥又渴,见到一位妇人卖油饼,就想买来当“点心”,可是妇人很调皮,说道:“我这些饼是供养大德的,我向你提问,你能答复我,那么你就是大德,我就免费供养你,如果你答不出来,我就要烧毁你手上的《青龙手抄》。”德山心想,一个妇人能有什么水平,很轻视他,就说可以提问。妇人说道:“《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既然心不可得,你怎么来买油饼作‘点心’呢?”德山顿时哑口无言,答不上来,妇人也不客气,马上将《青龙手抄》烧掉。这里《金刚经》所说的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应如何理解呢?当修证至无寿者相时,在大圆镜智的遍照中,对三世事相一念顿具就可以解答这个问题了。

无善根的人,对于佛经大都不感兴趣。即使持诵《金刚经》的人,对于某些言说章句也难免有所怀疑。例如:“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对此,我也曾有怀疑,但经历过下列二件事后,令我不得不相信:

(一)、我当年在广州观音楼听香港筏可法师讲《维摩经》。法师讲道,文殊菩萨和维摩居士你一言我一语,滔滔不绝地讨论佛法,舍利弗心想:“现在已经到了吃饭的时候,你们两位圣人这样讨论下去,什么时候才能吃饭呢?”维摩居士马上就说:“唯,舍利弗,你为法来耶,为食来耶?”舍利弗当然不好意思,说:“我为法来,不为食来。”维摩诘居士紧接着说:“夫求法者,宁舍身命,何言乎食!”我听到这段后就很感动,回来就开始吃素直到现在了。我当时才十八岁。

(二)、文革期间,我母亲去广州见冯达庵大阿阇黎,冯师说我母亲的根机很好,如果吃荤,可往生到莲花天,如果吃素,往生净土无疑。我当时在东莞做教师,回去之后,母亲就开始吃素了,我常去市场买无精子的鸡蛋吃,当时是文革,对待吃素拜佛的人是当作牛鬼蛇神来批判的。有一次,我去买鸡蛋时碰到街坊组长,她说:“啊,杨老师又去买鸡蛋吃啦。”我听了心惊胆战,害怕她知道我吃素,临去广州之前,对母亲吃素还是吃荤非常矛盾。到广州见到冯师时,当然这些事情我没有跟他讲,东莞距离广州有六十多公里,按理说冯师也无法知道这些事情,但冯师忽然对我说:“生死事大,令寿堂应该吃素,虽然吃斋期,但吃得不干净也不行。你可以对人说,买鸡蛋是为了有营养,容易消化嘛。”于是我就相信如来悉知悉见,众生一念动时,他便知道了。

上文冯师开示:“博地凡夫,识具外六。”外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而以意识为主。

人类意识可以思辨事理,所以意识是世间一切文化的渊源。乃至今天科技发展创造出人间奇迹。然而充其量,不脱六尘境界而已。而且世间事物的发展,经常是相对的。今天物质的文明,却带来环境污染,特别是生物生存必需的空气和水受到严重污染,使大量物种灭绝;人类由于污染引起致命性疾病激增;人心亦被污染,“黄赌毒”泛滥,家庭暴力、骨肉相残,以及青少年堕落、犯罪、离家出走等现象,时有发生;恐怖份子和盗匪活动猖獗,有时盗匪在闹市作案,事主大声呼救,却无人相助……凡此等等,令人害怕,觉得没有安全感。如今佛教正法起不了作用,而邪教、邪师却到处招徭撞骗,迷惑人心,扰乱正法!为此,许多正直善良的人思念佛教正法能够净化人心,有利于国家社会的安定团结,因而发心学佛。然而学佛必须有所成就才有说服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重实验,佛法重修证。修证过程,即《金刚经》说的“应如是降伏其心!”的过程;“如是”二字含有“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法界滋润力”的内容。唯凭意识度量经文,不论你水平多高,说法多好,充其量不出六尘境界。仍属初级境界;泯去尘身,发现根身属于中级境界;根尘都泯,发现法身是为高级境界,上文已经谈及了。

修证过程,或有境界出现。由于现值末法时期,邪魔外道乘机混入佛教队伍,以假乱真,扰乱人心,故境界出现要善于分辨正邪。如何分辨?答曰:正的出现,其德、慧、定等等都向好的方向发展,乃至会有突出表现。冯达庵大阿阇黎写的《圆音月刊发刊词》云:“广东以发扬一乘佛旨着于世。教无论内外,人无论缁素,凡得其妙旨密行于身心,莫不运用自在,且转利益群众焉。以教内言:律宗得之,洞明戒体;净宗得之,决定往生;空宗得之,实契中道;相宗得之,克证圆成;性宗得之,深达法源;密宗得之,迅入悉地;乃至三乘有学无学得之,翻然回心。以教外言:儒学得之,易侪圣贤;道家得之,顿薄神仙;帝王得之,仁被四海;士夫得之,智迈群伦;将军得之,心心卫国,奋不顾身;宰官得之,念念爱民,誓不贪贿;乃至大众得之,忠诚益忠诚,孝友益孝友,节义益节义,廉耻益廉耻。德有其基,咸能扩而充之;心有所污,咸能涤而新之。至矣哉,无上佛旨妙用之大也!”

反之,邪的表现不脱贪图名利恭敬等不良现象。例如有人说:“我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即此一句,即可断定他是邪魔,此人就是*轮功的头子李洪志,我慢浮夸、哗众取宠,扇动他的信徒闹事,说明其德行堕落;其言说与《《金刚经》》无上妙旨完全相悖,胡说有病不用食药,说明他智慧低劣;有人修其功法以致走火入魔,说明其定是邪定。行者切勿执迷不悟、上当受骗也。

明师转运如来法流、通过已心而加持来机,属于“真如熏无明,令受持者破障悟道”;反之,邪师以昏浊气流污染来机,属于“无明熏真如,令接受者迷真逐妄”,甚或走火入魔。

例一:今年三月,据大连李先生说:“我曾请一位邪师灌顶两个多小时,,灌后头脑昏沉、智力明显衰退。”我问:“为何会这样的?”他说:“初期反应是这样的呀!……”

例二:80年代中期,落实宗教政策之后,北京有人开坛灌顶,广州一批青年来京参加灌顶。灌后,二位青年随即疯了。其中一位(不是广州人)手拿煤饼向“师父”掷去,刚好命中“师父”的额部。另一广州青年被灌疯了,同来的何某到处都陪着他。走到街上,疯了的青年不肯跟何某走人行道,并对何说:“你走你的阴间道,我走我的阳关道。”说着,他跑到行车道的铁栏,从左边跳到右边,从右边跳到左边,成为跨栏运动员,把何某吓坏了……

修证过程必须注意熏习的法理(请参考《禅》98年4期的《〈心经〉揭谛咒和禅宗三关》)。冯达庵大阿阇黎和我谈过下列故事:

张穆之善画马。他为了体验马的神情动态,干脆住在马厩里。体验得深,他画出来的马栩栩如生、非常逼真。然而,马的习气也不断熏习到他的阿赖耶识中,以致他临终投入马胎。(杨按:冯师着有《天眼通原理》)

世间不少很聪明的人,由于胸无大志,结果终生一事无成,乃至走入邪道,此聪明反被聪明误也。同理,也有根机本来很好的人,由于路线不明,意志和毅力欠缺,结果终身亦无所成就。殊为可惜!

立大志欲成大事者,请谨记下列14句话:

目的明确、态度端正、思想集中、意志坚定、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精益求精、顺境不染、逆境不变;愈是艰险愈向前,愈是孤寂愈精进。直达菩提,圆满成就,演进不息。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