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杨佛兴居士:《心经》揭谛咒与禅宗三关


   日期:2024/7/21 20: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心经》揭谛咒与禅宗三关

杨佛兴

学佛与人生,“路线要明!”才能顺利达到目的。不少人持诵《心经》揭谛咒,但它的密意究竟为何?它与禅宗三关有何关系?以及禅密二宗的某些重要问题应如何理解才正确?此固真诚学者亟希弄明者也,兹将我的管见略述如下:

一、解与行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揭谛真言属于密咒;而禅宗本旨与般若波罗密多相应。禅密二宗皆一乘教。一乘顿教,寓解于行;以行为主,以解为辅;行进一步,解亦进一步;行愈精,解愈深;有行无解,变为世间宗教;有解无行,变为人类哲学。

解行相应,修成三昧。抒其心得,自符正理;不须依傍教义,故六祖不识字而能讲经,而且反应神速,言必中肯,巧叶机宜。他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冯达庵大阿黎亦曾开示:“修持准提法,悉地成就,能入‘法华三昧’,则《妙法莲花经》变为自己的语言。”

二、熏习观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不能孤立存在,故必受诸熏习。例如学生和三好学生交朋友,则容易上进,否则,则容易学坏。马鸣菩萨云:“真如熏无明,致众生破障悟道,即妄会真,灵明自在。”反之“无明熏真如,致众生迷真逐妄,造业、轮回,烦恼万千。”一般众生,经常以受“无明熏真如……”为主,故业障愈来愈重,心意愈来愈昏迷。

一乘行者如蒙明师加持,并能以清净、至诚、精勤、报恩四心而修,则以“真如熏无明”为主,令净赖耶识,心神愈来愈清净、灵明。

三、众生根机与“随缘设教”,以及宗师问题

由于众生根机千差万别,故佛教亦有八万四千法门:药无贵   贱,对症者良;法无优劣,应机者尚。迷则每相争,悟则恒相资。一乘顿教,当须利根才易相应。对于师承的要求非常严格:“须觅通宗通教的大善知识才能接班”。故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宁愿传衣法给不识字的惠能,而不肯传给教授师神秀。五祖明智,具有鉴机能力。许多人误以为惠能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战胜了神秀偈“心如菩提树,身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从而选惠能为接班人。其实不然。其后,五祖为惠能说法,即边加持惠能,边为惠能讲《金刚经》。讲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大悟,一连说出五个何期:“……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他通宗通教才传衣法给惠能为六祖。通宗者,上接十方诸佛法流,下摄众生心念,能转运诸佛法流通过己心而灌输给来机。因具此功能,始能“传佛心印”“续佛慧命”也。通教者“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是也。神秀未能通宗,故五祖不传衣法给他。唐密祖师选择接班人,更为严格。例如:唐密四祖龙智菩萨“留寿千载利后人”,年将800,始有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出现接受他的传法。善无畏、金刚智为五祖,不空为六祖,不空是善无畏、金刚智的共同接班人。其后不空留学印度再受龙智祖师的传法。

冯达庵大阿奢黎着的《佛教源流》谓:“佛教之行,必须遇有法流枢纽住世,乃有实际。

佛在世时,以佛为法流枢纽自不待言,佛已入灭,若无大善知识担任此等枢纽,则法流不彰,学者只得皮相,无证果可言……”由是可见,一乘顿教择师之重要性。

四、修习三昧

一乘实修,贵握纲领,深入三昧,始能默契其妙,自在受用。对此,冯达庵大阿奢黎总结出修成三昧的历程和规律如下:

1世间众生不论什么身份,都有许多不易肃清的积习。(杨按:人贵有自知之明!应正视自己的不良积习,而认真地清除之!改正之!才能快速冲破无明,发现心光。)

2修习一种三昧,恒仗真理的活力支持,渐渐地发展它的清净种性。(杨按:例如,修习准提法,须仗七俱胝如来的法流活力支持。……)

3所修的清净种性和本有的杂染积习,时时都在互相矛盾地抵抗或奋斗。(杨按:此即马鸣菩萨的“熏习观”。例如:修准提法,每持诵一次准提真言,仗准提菩萨的清净种性,法流的活力,清除一次行者阿赖耶识中的杂染积习;即真如熏无明。反之,以妄心迷恋杂染积习之事,……即无明熏真如。以上两种力量,时时都在互相矛盾和对抗,当“真如熏无明之力”大于“无明熏真如之力”时,行者就上进,乃致破障悟道;灵明自在。否则,行者就倒退。乃致迷真逐妄、造业轮回、烦恼万千!)

4种性力量渐增,到了能够克服积习时,三昧便有成功的希望。(杨按:其中,能破分别我执、法执的,证根身境界;破俱生我执的,证生空真如境界;破俱生法执的,证法空真如境界。执与积习密不可分。)

5三昧将成时,真理飞跃地发展;直至突现一种合理的清净的常住的真实妙境,乃告一段落。(杨按:三昧将成时,则无明障碍淡薄,自性本来具足的灵慧性,得破障而出;以致真理飞跃地开显…)

五、禅密二宗的关系和区别:

禅密二宗皆一乘教,息脑运心,宗要无异;上求下化,宗趣攸分。迷则每相争,悟则恒相资;禅宗与般若波罗密多相应为到家,从而下化众生;密宗与般若波罗密多相应为正机,进而上求佛果。密宗原资禅宗而向上;禅宗可资密宗而速成(参考冯达庵《禅宗明心见性与密宗即身成佛》)

六、真言的妙用

真言由佛心流出,无论一音、多音,皆摄无边功德;惟妙观察智乃能辨之,虽经过行者之口,成为世间音相;但以加持力为所依,便有相当功能。行者如法受持正传三密,虔持其真言能获不思议法效者,职是之故。

一切电器,都须接通电流,才能发挥效用,否则等同废品;同理,修持任何法门,均须接通诸佛法流,才能速收法效,否则仅种一远因而已。行者须知:电压固定之后,电阻和电流成反比,电阻大则电流小,电阻大到一定程度时则电流不通,电器不能发挥作用;同理,修法之时,必须注意:“想蕴若在,必障真如”的法理。想蕴比如电阻,阻碍诸佛法流的加持则难于收到法效。平时能以清净、至诚、精勤、报恩(三宝恩,祖国恩,父母恩等)四心为日常生活思想行为的准则,练功之时,又能一心不乱地虔修真言,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感得如来强力加持,则渐能实现“真如之显,必破想蕴”的法效,进而照见五蕴皆空……。

七、《心经》揭谛咒和禅宗三关

揭谛、揭谛破分别我执,分别法执,证第三句禅(初关)

为什么要破我执、法执?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恶果起源在于我执……“我”字当头,看待客观的人、事问题:认为与我有利的,马上产生贪爱的思想;认为与我不利的,立即产生憎恨的心情;于是,爱之者欲之   生,恶之者欲之死;总之,一切要以我为中心才高兴。否则,妄念恶行,随即滋生。以害人开始,害己告终。以致随业轮回,烦恼万千。再生之后,积习未清,照样造业。……如此恶性循环,长夜漫漫,苦轮不息。须遇大德,晓以正道,令其猛省回头,忏悔灭罪,净心精修,才能解脱轮回之苦。故曰: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例:六祖度陈惠明公案:

“惠能得法南下数日,逐后数百人欲夺衣钵。陈惠明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惠明至提掇不动!(杨按:此是护法暗中保护,令他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杨按:他提钵不动,即被慑服转而向惠能求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你说。(杨按:《金刚经》云:‘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当护念之时,行者‘想蕴若在,必障真如。’故惠能先提醒他,要屏息诸缘,以便护念他时,法流通畅)明良久(杨按:即惠能护念、加他持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杨按:《金刚经》云,如来善咐嘱诸菩萨!惠能照见惠明‘凡心顿开,灵光忽耀’时,乘机向他提示!……)惠明言下大悟!(杨按:惠明受惠能护念而自觉‘凡心顿开,灵光忽耀’。但尚不明其妙旨为何?被惠能趁机点醒!所以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你若返照,密在你边。”(杨按:西来妙旨,不可以言说说;不可以意识识。须待‘行慧’始能逐步默契其妙,因祖师提   持,只资启发,学子实修,乃是根本故,所谓‘顿悟之后,仍须实修’指此。)

惠明蒙惠能威神加持,而心光乍明,又蒙惠能趁机提示而顿   悟。其心光乍明即为自心佛性发越之动机,是为见性之始,此见即庵摩罗识清净见分,心光即清净相分,为禅宗初关景象,所谓开悟指此,而非意识形态的忽然想通。

禅宗初关开悟之后,实修返照,定中自觉肉身泯灭,唯感一条力线、命根(下丹田)达顶,由明而光,是名根身。

神秀偈:“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前二句描写根身境界。因仅破分别我执,分别法执;分别人我之心,虽很淡薄,但俱生我执未破,异熟缘至之时,仍会惹起烦恼;故须时时提高警惕,以防“无明熏真如,致迷真逐妄,造业轮回”。故五祖云:“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然而神秀所证,祗破分别我执、分别法执,尚属清净意识境界,未破俱生我执。(未能离识见性)即未入生空真如境界,故五祖云:“你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由于神秀实证禅宗初关,破分别我执,分别法执,以致他的道德品质自然远比凡夫高尚。例如:“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乃派门徒志诚往曹溪求法…。又神龙元年上年日,安、秀二师在则天皇帝御前推让惠能大师云:“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一乘大法。”则天皇帝乃遣薛简驰诏迎请惠能大师,师上表辞疾。

由上可见神秀是有修有证,道德高尚的人,他始终都很尊敬六祖惠能大师。

波罗揭谛如实相应,破俱生我执,定中照见:“打成一片,迥脱根尘”证第二句禅(重关)

《八识规矩颂》云:“有情日夜镇昏迷。”即众生七识带起之俱生我执,萌之于心。固有我相、他相之见存;形诸外迹,更有此身、彼身之分别。一般凡夫不论醒时、睡时,此执未尝暂舍,故日夜恒在我相阴影之中,昏迷不觉。益我者视为亲友,损我者视为仇敌,世界所以多故,全系于此。

惠能当年在磨坊舂米,由童子引他出来听人念神秀偈,一听则反应神速,即说我亦有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前二句指明神秀所证的不足;后二句是破俱生我执的见地。既破俱生我执则实证禅宗重关。生空真如现前,诸法毕竟空寂,故曰:“本来无一物”。既破七识,则“一切不染”。故曰:“何处惹尘埃?”然而五祖看了此偈之后,却以鞋底擦之,曰:“亦未见性!”其理为何?则有二层道理:其一是有保护惠能的作用,因他明白其他门徒的心态,怕他们谋害惠能。其二是,也是最主要的,他知惠能破俱生我执,但未破俱生法执,只会如实空,不会如实不空,只契真空,未契妙有;明体而不达用。

波罗僧揭谛如实相应时,破俱生法执。定中性相交融,运用自在,证第一句禅(牢关)

惠能初偈之后,五祖知他只差一点,观察“时节因缘”将至,乃潜入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杨按,唐密传大法时,先须作法,保护坛场,以防邪魔混入破坏,五祖以袈裟遮围,然后为惠能说法,亦具上述密意)

惠能既破俱生我执,即能无住,蒙五祖威神加持,为他说法,说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犹如触电一样,言下大悟!一连说出五个何期:……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即真空之中能出妙有,明体达用,深契性相不二妙旨,对于万法,以智证之,唯性无相,以识志之,依性起相,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菩提《大日经》云:“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我观自心,形如月轮。”

寒山诗:“吾心如秋月,碧潭光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证道歌》:“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以上都是描述实证菩提心的境界,其中证道歌更谈及菩提心的妙用。

达摩少年时代,他爸爸(国王)送了许多珠宝供养禅宗27祖般若多罗,并叫三个王子拜见祖师,师把珠宝放在台上问三个王子:“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老大答:“我爸是天子,他很尊重你,他供养你的珠宝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了”。老二答的大同小异,达摩年纪最小,但是他却说:“世界上最珍贵的,不是这些珠宝,而是心宝…”

达摩原是观音化身,所以少年时代即能“一鸣惊人”!但须注意“心宝”之心与“唯心论”之心截然不同。“唯心论”之心指的是人类意识(脑),“心宝”之心固非指有形之肉团心,亦非无形之赖耶心,乃包举真如生灭二门之本心;即达摩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心。此须通过息脑运心,返尘归根,泯识显智等层次的修证,始能发现。此心普摄一切法,而恒自如如,是为法界总体;所谓菩提即实证此境。

娑婆诃圆满成就,演进不息。

本文课题,在第五届生活禅夏令营演讲之后,许多营员来访,别后又有各地同志来信,为了答复他们的提问,并供大众参考,故将原来讲课内容,重新整理如上,由于我的水平所限,难免有错谬之处,请读者指正为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