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杨佛兴居士:唐密——提问与解答


   日期:2024/7/22 8: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唐密——提问与解答

杨佛兴大阿阇黎

(1999年农历六月十九,观音圣诞)

问题一:如果条件不具足(比如在宿舍住,无法设佛堂,无法结手印……),该如何修?

师答:这个问题我也经历过。有的同学受了准提法,受了三昧耶戒。受了就要修,不修不行。但碰到条件不具足的情况怎么办?则要灵活应用,“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直心是道场”。所以,我们即便在宿舍、课堂乃至会议室里也可以修。可以用想象的方式结手印,然后闭上眼睛默念。我当年做教师,经常要备课,为了掩人耳目,我常在桌子上放一本书……然后就闭上眼睛默念……人家还以为我正在思考备课。总之,修持贵在要有至诚之心,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问题二:在食堂吃饭,吃素食有困难,该如何解决?

师答:首先要弄清食素的意义--

一、佛说:“众生平等”。儒家亦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动物被杀惨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佛经说:“人死为羊,羊死为人,”密示着动物互相残杀吞食,以致“因果报应,随业轮回”的道理,又由于业重、无明、愚痴才致沦为畜生。学佛为了慈悲、守戒,防止畜生粗重业力的无明熏习,故以素食为宜。

二、有人说:“智慧、勤奋、性格是人生前途命运的决定因素”,尤以性格的好坏关系到“人和”的有无。又食肉动物的性格远比素食动物凶残。由上可知性格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为了良好的性格,自以素食为宜。

三、现代医术测出,动物被杀、垂死争扎时产生一种毒素,散发于肉体之中,成为致癌物质;又食肉可以导致胆固醇、脂肪等过高,难于消化,容易发生心脑血管和消化系统等的疾病。反过来,素食则有防病、保健、保持头脑清静、美容等好处,故现在国外很多人,特别是知识分子食素。古今不少名人和科学家也是食素的,例如,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大发明家)、史怀哲(着名医生,诺贝尔获奖者)、毕达歌拉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相信轮回)、孙思邈、斯蒂文·乔布斯(苹果计算机发明者)等都是食素的。

六祖当年不得已时也吃肉边菜。对学生来讲,如果你受了戒,应尽量吃素,不得已时可以吃肉边菜。如果你只受了简法,必要时可吃三净肉。所谓“三净肉”是指:不是我亲自杀的,不是专门为我杀的,杀时我没有看到或者听到。

人各有志,各有所想。我为人类有所贡献而生,非为食而生。素食有益于身心健康,本来是文明行为,然而仍有不少人却反对素食,说素食是封建迷信,这是颠倒梦想,是非不分而已。

问题三:修法、工作和家庭三者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协调?时间有限,应如何分配?

师答:对居士,我们提倡“学佛和念书(工作)互相促进,修持境界和学习(工作)成绩双丰收”。能否做到?我们有很好的例子:J同学和LHS同学等都能做到。如何才能做到?首先就要提高灵慧性。修准提确实可以提高灵慧性。以J同学为例,我看她用于修持的时间有六成,用于搞学问的时间只有四成,但结果如何呢? 她的成绩在系里名列前茅!研究生本来要读三年,由于她成绩好,被评为优秀研究生,得到奖学金,只读了两年硕士研究生就念博士了。用于修持的时间多,不但没有影响她的学习质量,反而提高了学习质量。再有,念博士要搞科研,但你想拿到科研课题也不容易,听X老师说他们的研究所里有很多洋博士照样拿不到课题,而J同学第一次搞科研就能中标。这说明,她通过修持,提高了灵慧性,写出高水平的论文,科研课题才能中标。

有人会问:上面说的都是学习成绩的表现,并未谈及修持境界的情况,怎能说是“双丰收”呢?答曰:修持境界不好说,也不应说,未到其境者,说了也难于默契其妙。例如,“唐密圆音”网站的标志是她的“心画”……所以,J同学是“学佛和念书互相促进,修持境界和学习成绩双丰收”的实例。LHS同学修持和学习的情况和J同学非常类似。

对已参加工作的同学来讲,就要努力做到“学佛和工作互相促进,修持境界和工作成绩双丰收”。这样,对自己、对单位都有好处,也能表现出佛教的社会价值。

首先,我举我自己为例。现在的教师好做,我们当年做教师的确很辛苦。我们那个时候,曾经年初一还要下乡和农民过革命化的春节,年初三就带学生下乡修水利。虽然很忙,但我还是抽出了很多时间用于修持。尽管用于教学上的时间比较少,但教学质量较好,我教的数学班级升学考试的平均分数在全市乃至整个地区常是第一的。我知道,如果你做教师搞不好本职工作,领导、同事、学生都对你有意见,你心烦意乱,哪里能修持?

L同学14岁就从某市来广州,跟我学佛,起初她的智力和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她母亲曾担心她考不上大学。但她人品很好,我很喜欢她。寒暑假期间常来广州跟我修持准提。之后,智力逐渐发展,学习成绩也跟着提高。高中毕业后,考上某市中医药大学,变为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毕业后调来某中医药大学做教师兼医生,业余常来跟我修持。由于她能做到学佛和工作互相促进,修持境界和工作质量双丰收。她任教和当医生不到一年,由于她的医术高明,治好了不少难治的病,知名度越来越高,如今全国各地的重要人物,乃至国外的知名人物都请她看病,疗效当然很好。她虽年青得志,但她能牢记我的教导,学佛要目的明确,……顺境不染,逆境不变……,前途光明无量!

W同志跟我学密,目的明确,态度端正,思想集中,意志坚定,勤奋修证,多做功德,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法效逐渐显着……她是某师范大外语教师,她所教班的学生入学时的个人平均总分,本来低于年级个人平均总分50分,但经她教授之后,1998年终全国专业英语四级统考,她所教的那个班全班通过,她任教的年级平均分数在全国师范大学中名列第一。这是难能可贵的。

K同学善根深厚,聪明能干,肯干,热心为同志们服务,大家都说像K这样的人到处都受欢迎!她修持的法效亦很显着。她刚从师范大学毕业出来在某市当中学教师兼班主任,本来她教的班级的学生是比较后进的,但经她教育之后,先是思想品德逐渐提高,继而年终统考分数达到全市第一。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W同学和K同学都很积极做佛事,尽力地布施供养。她们多种善根福德因缘,又能接到诸佛法流,认真做好阿弥陀佛及大势至菩萨开示往生净土的两个条件:(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而生彼国;(二)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如能坚持精进而不退转,将来她们定能往生净土。

再举H同学的例子。她在修行同学中是修得比较好的。她是某厂高温作业车间从事重劳动的工人,每天中午有一个多钟头的休息时间。为了争取这段时间来跟我上课,她经常用胶袋装上点米饭、面条,再在上面撒点酱油,然后就在路上匆匆忙忙地吞下去作为午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修成三昧,身也空了,心也空了,连气都断了,唯感寂照,清凉自在!她在修行上是这样,那么工作表现又如何呢?去年,广州市评选十位杰出青年,工厂推选她。她因为自己学佛,知道肯定评不上,就推掉了。但工厂能推选她,就说明她的工作肯定干得很出色。

再比如Y同学,他要管理手下两万多职工,当然非常忙,但仍能保证每天两个小时的修持时间。他每天早上三点起来修,因为这个时候最安静、没有电话。而他的集团就是以佛教的理论和方法来经营、管理公司的。

所以,关于“时间有限”的问题,首先要看你思想上有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看你把学佛摆在什么位置。如果你把学佛当成是摆脱生死轮回的大事,你自然就会想办法,自然就会有时间修了。

问题四:长期修法却未见任何法效,如何保持信心?

师答:首先,你要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按照“四心”来修持。释迦牟尼佛即将入灭,在王舍城示涅槃期,执金刚神起来问佛“末法众生持明法要”。佛答:“末法众生福薄。南阎浮提中,恶毒鬼神与诸天魔竞相为患,震旦尤甚。善根众生可持陀罗尼以防卫之。但持陀罗尼须具四种心:一清净心、二至诚心、三精勤心、四报恩心,才能速收法效。”长期修法而没有法效,首先要检查自己的“四心”做得怎么样。六祖说:“愚人口说,智者心行。”如果你口诵心违,当然不会有什么法效。

再就是要注意力破想蕴。我经常说:“一切电器都要接通电流,才能发挥效用,否则等同废品;同理,你修持任何法门,都要接通诸佛法流,才能速收法效,否则仅种一远因而已。”阿公说:“想蕴若在,必障真如。”你修持时,一定要目的明确、态度端正、思想集中、意志坚定,这四句话起码要做到。如果做不到,效果自然就差。如果思想不集中、开小差,“想蕴若在,必障真如”。

当然,每个人根机不同,你要自己和自己比。如果有进步,你就要保持信心。

还有一条也很重要:正传三密,如法传受,如法修持,菩提法种永不消失,终有悉地成就之日。而且,能如法修持,来生肯定比今生好。

问题五:什么是境界?该如何认识?

师答:境界问题,要通过实践来体会才行,“不可以言说说,不可以意识识”。

问题六:青年行者应如何处理好情感问题(亲情、友情、爱情)?

师答:学佛要目的明确。普通凡夫只有身命,没有慧命。要认识到慧命比身命更为重要,身命不外乎是百年之计,而慧命则是永远大计,“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我当年在广州观音楼听香港筏可法师讲《维摩经》。法师讲道,文殊菩萨和维摩居士你一言我一语,滔滔不绝地讨论佛法,舍利弗心想:“现在已经到了吃饭的时候,你们两位圣人这样讨论下去,什么时候才能吃饭呢?”维摩居士马上就说:“唯,舍利弗,你为法来耶,为食来耶?”舍利弗当然不好意思,说:“我为法来,不为食来。”维摩诘居士紧接着说:“夫求法者,宁舍身命,何言乎食!”我听到这段后就很感动,回来就开始吃素直到现在了。--我当时才十八岁。

对待修行问题,你要有正确认识。如果你有了雄心壮志,自然容易处理好感情问题。

还有,修菩提心月轮观要经过五个阶段:(一)刹那心。修持过程中忽然发现境界,但意识一起,境界就不见了。继续修持,又时隐时现,就是(二)留住心。境界可以留住了。再进一步修持下去,心感“法性川流,加护不息,慧定互应,妙喜无极”,就是(三)甜美心。此时会体会到:原来修行也有妙乐。(四)起伏心。即妙境时起时伏。(五)安住心。即“九方便”第八“……安住清净法界身”。

再有,《维摩经》里,天宫中的魔女被维摩居士化度之后,魔王欲带她们走时,她们说:“吾有法乐可乐,不再乐俗乐之乐。”从此也可体会到妙喜、妙乐究竟是怎么回事。

情感问题,青年都会碰到,我当年也曾碰到。对这一问题能否很好地抉择,首先取决于你把修行摆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孟子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人要善于抉择,以集中时间和精力成就一件大事,比如出家师父为了集中时间和精力修行而过独身生活。当然,我不是叫大家都要过独身生活。作为居士,要向庞蕴居士学习,庞氏一家“雁行佛化”。东湖也有很多是一家人学佛的。阿公对结婚的问题曾这样开示:“……如果是志同道合的嘉耦,不沉迷于俗乐,互助互励,结婚不惟无碍,进步或许加速;反之,如果对方耽着俗乐,彼此意见分歧,如是怨耦,绊脚有石,证道无期。”

问题七:唐密行者是否可兼修净土宗、禅宗等?

师答:本来,唐密有些法门就是高级净土宗,比如准提真言、十甘露真言等等。阿公还有一个“莲花部红光诀”,可以说是高级净土宗。我们修准提真言、十甘露真言等(属于莲花部),发现一道红光,命根达顶,了了明明,与顶右大片红光连接起来,临终决生净土无疑。阿公答前清某进士书云:“……栖心净土,属莲花部。所观红光,远超三界。十甘露咒,滋养功德。观想纯熟,佛恒住顶。纵无所见,佛亦在是。临欲命终,意识不行,顶上佛光乘机大显,一念相应,感佛来迎,清净欢喜,安祥而去。密净双修,此其验也。”

准提真言、十甘露真言等是佛口亲宣的。佛教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净土宗源于《阿弥陀经》、《妙法莲华经》……等,所持的佛号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是中国化的。有些净土宗人对唐密不了解,“迷则每相诤”。我们若以至诚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就有机会往生,既然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有效,难道念阿弥陀佛真言和观音真言等没有效吗?我当年从阿公受过阿弥陀佛真言、观音菩萨真言后,问阿公:“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音菩萨’,和念十甘露真言、准提真言,哪个法效大?”阿公说:“这样啊,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音菩萨’好比是点油灯,你念十甘露真言、准提真言、观音菩萨真言等好比是太阳的光。”如果我们学了十甘露真言、准提真言、观音真言,再转为修净土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音菩萨”……当然,你可以念,人各有志。

根据《学密须知》:对“唐密阿阇黎”资格的要求很高、很严。

唐密四祖龙智菩萨为了必须合格的接班人才肯传为法嗣,以致晚年仍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只好留寿等待其人。一直等到年近七百,才遇唐玄奘到印度取经。祖知他根器殊胜,想传法给他,但玄奘原是弥勒菩萨的侍者,是带着使命来人间宣扬《唯识》,以广结善缘,多种净因,为将来弥勒下生成佛说法作准备的。故未能如愿传法给他。又过百年,始有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传承他的大法。此真“严师出高徒!”

之后,他们来华宣扬密宗,大转*轮,度无量众,号称开元三大士。其中善无畏、金刚智为五祖,不空为六祖。冯达庵大阿阇黎《修证随笔》云:

“据点大开雄猛性,肉身顿转普贤身;

祖师龙智慈悲愿,留寿千载利后人。”

此诗前二句描写自己的实证境界;后二句赞叹龙智祖师的慈悲大愿,利益后人。

现正值末法时期,众生福薄,合格的阿阇黎难遇;邪师却乘机鱼目混珠……。应该注意:明师为你灌顶,属于“真如熏无明,令你破障悟道,灵明自在”;反之,邪师为你灌顶,属于“无明熏真如,令你迷真逐妄,烦恼万千”。甚或走火入魔。由此可知,学密择师至关重要。所以如果不知是否正传三密,我说不如修净土宗为好。

再说禅宗。我们修密宗,很多和禅宗是相通的。例如我在:“《心经》揭谛咒与禅宗三关”一文所说的。又如:修准提真言修到有所相应时,会发现这个就是禅定功夫。但话又说回头,阿公有句话很重要:“佛教之行,须遇法流枢纽住世,乃有实际;否则任如何用功,学者仅得皮相,绝无证果可言!”有些人修来修去还是意识形态。所谓“法流枢纽”,指的是通宗祖师。有通宗祖师来加持,才有法效。宗也者,上接十方诸佛法流,通过己心而转运灌输给来机也。如果没有通宗祖师加持,犹徒有电器而无电流接通,形式主义而已!但示迹大士、乘愿再来人,以及前生曾受正传三密者例外。所以,择法、择师至关重要。

问题八:行者打坐修法和看经、放生等之间,应如何分配精力?

师答:“以行为主,以解为辅”,阿公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放生等等是增上缘,量力而为就是了。

问题九:多数同学修唐密,是建立在对老师的情感上,而不是建立在理性、正信上。这是障碍修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如何树立对法的信心?

师答:这个问题提得好象不太清楚。我们修唐密,来机很多:有些人是从理论上认识而来的,多数是法缘牵引而来的。六祖云:“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问题是,入门之后如何按唐密的要求来修。本来没有什么障碍,问题是要如法受持、如法修持。如果能这样做,就是理性了,也不会有什么障碍。归根到底,你能否进步,一个是根机问题,一个是“四心”问题,这才是主要的。你没有清净心、至诚心、精勤心和报恩心,当然难于进步。

问题十:修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否是灵慧性?提高灵慧性的目的何在?

师答: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缺少灵慧性的表现。你没有灵慧性,就路线不分明;没有灵慧性,就不能有知人之明,没有知人之明,择法、择师就会出问题,而且看经和听法也难于领会其妙旨;没有灵慧性,念书念不好,搞科研搞不好,就算你是博士后后,也搞不出什么发明创造。提这个问题,本身就说明没有灵慧性。

问题十一:密宗修法会出现很多境界,当然这些境界也是学佛有成的标志,但这些境界和《金刚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否矛盾?

师答:现行的很多佛教杂志和文章对“空”义的解答,由于是从相对上来解释,所以解答得不够圆满。有些法师对“空”义的解答也不够圆满。因为这个问题比较高深,所以往往搞错。理解错误的原因主要在于,对“空”义,大多只是从相对上认识,很少有人能从绝对上去理解。

阿公的《金刚经提纲》的结经偈是这样说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直抉一乘微妙旨。五智四行要领彰,中台九圣从兹起。解家纵悟本来空,岂会庄严法界理?奉劝后来诸学人,未达顶峰毋遽止!”“中台九圣”就是“相”,“庄严法界理”就是“妙有”。

禅宗和唐密都称为一乘顿教。一乘之空,讲真空妙有。能从真空当中开出妙有,才符合阿公说的“纵悟本来空,岂会庄严法界理”。否则,只知真空而不知妙有,往往变成偏空。偏空是小乘的观点。偏空的境界,充其量证到阿罗汉或辟支佛;庄严的境界,阿罗汉和辟支佛体会不到。佛为了启发他们,才说了《妙法莲华经》。

禅宗的起源也是这样:“大梵天王至灵山,以金色优钵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求佛开示最高的禅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皆不知佛旨所在,唯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这是禅宗的开端,摩诃迦叶即禅宗初祖。

为什么佛付嘱摩诃迦叶为禅宗初祖?大梵天王擅长禅定,但以离欲为主,故所擅长的禅定也属偏空范围。佛一方面拈花示众,一方面以心传心,加持会众,看谁能领会妙旨。摩诃迦叶之所以微笑,就因为他默契涅槃妙心当中开出清净莲花、庄严的境界--那就是最高的禅法。他能默契佛旨,就说明他具备正法眼藏。开正法眼、实证真空妙有的境界,所以佛付嘱他为禅宗初祖。

如何看待“空”义?空分两类。

一类是相对之空。未能离识之前,从八识当中观察问题,认为八识可以认识到和看到的、乃至科学技术仪器可以测量到的才叫“有”,看不到和探测不到的就为“空”。无论科学如何发达,还是从相对上看问题,这叫“相对之空”。

所以,不少人包括科学家就认为人是一死百了的。还有些人自称为佛学权威,例如香港有个教授,是日本东京大学哲学系专门研究佛学的博士,他提出了“崭新角度说轮回”。他说:“佛学当中的所谓天堂,其实就是人的质素的提高;佛学当中的所谓地狱,其实就是人的质素的下降。”我在《评“崭新角度说轮回”》一文中提到:“究竟人的质素提高到什么程度就上天堂,下降到什么程度就下地狱?”因为他提出的概念非常笼统模糊。他还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照他这样说,无形当中就否定了天堂、地狱的存在。如果认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就是断灭之见。如果是这样,“崭新角度说轮回”就是误导。

现代人之所以不能发现天相,是由于福薄、慧劣。阿公说,三代之前的人福报比较好、心地比较善良,可以看到诸天、上帝,所以有许多诗词歌颂上帝。到了末法时期,众生福薄,一者由于六根粗劣,二者由于没有种子依,三者由于没有定力,所以看不到诸天。《八识规矩颂》中说“九缘七八好相邻”,九种缘依中缺乏一种就看不到了。如果你阿赖耶识中没有诸天十善的种子,你的频道和诸天的频道不一样,你就没有办法发现、探测到诸天,因此就否定诸天的存在。所以,从相对上看问题是有缺陷的。

八识是有限制的。如果能感觉到的就是“有”、感觉不到的就是“空”,显然是不严谨的。

第二种认识是“绝对之空”,也就是《心经》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是在法界中的对象。法界,就是真如境界。这是以实证境界看问题。

以随缘现起的假相为幻有。这个幻有也可以说是妙有。比如,《维摩经》中的法身大士就是现天女身来化度小乘人。在小乘教中,舍利弗智慧第一。因为依小乘教的观点,天女也是众生,是凡夫,所以她偏偏化天女身来化度舍利弗,结果舍利弗被这个辩才无碍的天女难倒。被难倒之后,舍利弗无话可说,冒出来一句:“你辩才这样好,为什么不转为男身呢?”因为小乘教认为女身是不能成佛的。天女马上反问:“我求女人相已了不可得,又有何可转呢?比如幻师变成一个幻女,若有人问:‘为什么不将幻女转为男身?’这样问合理吗?”说完之后,马上以神通力把自己变成舍利弗,把舍利弗变成天女,难倒了舍利弗。这个是幻有。文殊菩萨也经常这样,曾化身为寒山子、杜顺和尚。观音也有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说法,就现什么身化度众生。这个幻有就是妙有。以随缘现起的假相为幻有,而以幻有所依的法性为真空。天女所依的法性是法身大士,同样,寒山子、杜顺和尚所依的真性也是法身大士。这是从绝对上体认空。

相对之空是顽空,是呆滞无用之空;绝对之空是真空妙有,同一妙体,即有即空。般若门所指的空专门指绝对之空的。定中发现这个境界,和《金刚经》讲的没有矛盾。反过来,《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前一句是说识所缘者为虚,后一句是说智所证者为实。般若门所说的是绝对之空。此绝对之空,性理历然不乱,直契般若波罗蜜。实证绝对之空,心恒历历明明,而不是糊糊涂涂。若陷晦昧,即落顽空。其以遮遣为能者,即入恶取空。

兹将冯达庵大阿阇黎关于“空”义的开示敬录如下:

(一)凡夫之空。即是顽空,乃呆滞无用之空。此复有二:

(1)对于色法不能感觉。此由五根粗劣,对于微细色法无从起识,遂认为空。

(2)对于色法不愿感觉。此虽五根非劣,对于一切色法不愿接受,遮遣成空。(无色界众生皆具此见)

(二)三乘之空。非究竟空,乃因果不昧之空。此复有二:

(1)偏空。二乘之见也。认生灭法为有,涅槃法为空。为避生死而入涅槃,是谓避色入空。

(2)生空。大乘之见也。知一切法相只如虚影,毫无实质,无所谓生。譬如镜中假相。

二乘之入有余涅槃,虽能空诸所见,而不能避免色法因果律;大乘之证生空真如,能知诸法无非虚影,而虚影之由来亦有一定因果律:故三乘教当修行时,对于因果律皆须绝对遵守、不敢违犯。

(三)魔道之空。名恶取空,乃拨无因果之空。此亦有二:

(1)误解偏空。以为一入空观,一切法相皆化为乌有,佛固无、因果更无,佛像固可弃,戒律更可毁。不知自己虽入偏空,而“有法”之演变丝毫不乱。

(2)误解生空。以为入此空观,虽有法相出现,只是虚影,佛土何足贵、地狱何足惧,平日修善固无谓,作恶亦无妨。不知虚影中因果律丝毫不乱。

以上两种魔道,平日目空一切,及堕地狱,受苦无间,或有悔生前见解之荒谬者。至于生前殊无空观能力,但摭拾唾余,一遇事急,辄起恐怖,此魔卒耳。

(四)一乘之空。即究竟空(亦名大空、真空、第一义空等),乃性相不二之空。此复有二:

(1)洞明本体。即彻悟法空真如。三乘行人会得生空者,虽知诸法只有虚相,本来无生,如镜中影,然未深明虚相所从出之本体,每误认异熟识为起源。及彻悟法空,始知一切法相皆归于真如本性,当体即空,而不碍诸识之所缘相。此为性相不二之究竟空。明此,即知空色相即之妙旨。(此中又有别圆之分:圆教能全显平等性智,万法同时顿现;别教不能,须次第现。)

(2)兼达妙用。洞明本体者,虽达即色即空,即空即色之妙旨,而对于空中之色不能任意起灭,以未达法界妙用也。欲体用兼赅,不可不深究六大法性(即地、水、火、风、空、识)之作用。步步能契五大妙用,而不废识大之缘相,是不唯明究竟空之本体,且能依本体起用矣(前项为法空之空,此项为不空之空)。

香港某杂志中,某着名法师主讲之“禅与生活(续)”云:“有一位禅师正坐着修行论道,忽然咳了几声要吐痰,他却转身向佛像身上吐去。纠察师指责说:‘你怎么可以把痰吐在佛像身上呢?’禅师立即又咳咳作声说:‘我还要吐痰。请告诉我,这个虚空里哪里没有佛?’这位禅师认识到,佛的法身遍满虚空,充实法界,无处不在。如果只知道恭敬佛像,却不知道佛性无所不在,不能认识法身,当然不能认识自我了。”

杨按:一,向佛像吐痰的禅师是错误的。错在“只知法体,而不明法用”,即昧于“法从缘生”。佛像为缘,佛性特着于其间,无缘之处,其相不起,不妨目为无佛处。所以,向佛像吐痰,就犯有轻慢佛菩萨的罪过。

古来也有禅师呵佛骂祖,但这必须是实证法空真如的大德,具有鉴机能力,有时为了破除当机的执着而为之,凡夫不能倒果为因乱来,以免招至恶报。

二,我认为,主讲上述“向佛像吐痰的禅师”这段故事者,一要鉴机而说,有的放矢才好,二要讲清楚其中法理,以免听众误会误用。

问题十二:如何正确认识出离心和厌世心?

师答:《妙法莲华经》说“三界如火宅”,就是要我们生起出离心。但对“出离心”这个问题,三乘教和一乘教的认识不同。

如何理解出离心?首先,出离与否,不能以表相上显现的出世或入世来衡量。入世的人不一定没有出离心。比方说,地藏菩萨到地狱里化度众生,地狱最苦,你说他有没有出离心?当然有,他的出离心是为了众生能够脱离苦海。对他来说,虽然在地狱里,但也是出离。因为他一入定,照样是庄严的净土!《维摩经》也提到这个问题。出离与不出离,关键是看阿赖耶识当中的业种是否清净。

舍利弗感到释迦牟尼佛的佛土--也就是地球比较杂乱,不够干净,但自螺髻梵王看来,这片佛土和他所居住的地方并没有区别。两个人究竟谁对谁不对?其实,各人的业力不同,同分妄见也不同。好比我们在一起同修准提,有些同学在定中发现庄严的莲花世界,有些同学则一无所感。

其次,出离重在落实,不能停留在主观愿望上。诚然,三界如火宅,很多同学都提到人生很痛苦,迫切地希望摆脱轮回之苦。但是应该注意,仅有出离心而没有修持,能出离吗?痛苦从何而来?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你做了多少恶业,就要受多少痛苦。因此,要落实出离心,归根到底,还是要认真守戒,要坚持以“四心”来修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则应力求做到“学佛和念书(工作)互相促进,修持境界和学习(工作)成绩双丰收”。如果一味悲观厌世、流于消极,就不对了。有些人在感到绝望的时候,为了摆脱痛苦,寻求解脱,走上了自杀的道路。这种人不懂佛教的道理。人不是一死百了的,而是死而未了的。你以死来寻求解脱,这是愚蠢。死了之后,由于愚蠢,变成猪身,你不痛苦吗?不是想了就能了的。厌世的人往往产生断灭之见。

一乘的出离心,不是悲观厌世,更不是像阿罗汉那样作个自了汉,自己脱离分段生死就算了,没有化度众生的愿望。一乘行者,悲智双运,烦恼即菩提,上求佛果,下化众生,演进不息。

问题十三:除独自修法外,有没有必要共同修法?

师答:关键是,要“真如熏无明”,要保持极静的状态。比如:你和我一起修法,当然对你有好处。闭关的目的也是避免世间无明的熏染,保持“真如熏无明”的状态。如果大家差不多,共同修是可以的;如果为了自己静下来,自己修也好。总之,要把握一条原则:真如熏无明,致众生破障悟道,即妄会真,灵明自在;反之,无明熏真如,致众生迷真逐妄,造业轮回,烦恼万千。

问题十四:唐密弟子应该看什么经论?

师答:《大日经》和《金刚顶经》是唐密要典,但有些内容要受过其法才能看。必读《学密须知》。应看唐密八大祖师和阿公的开示、着作、传记、史料等等,以及有修证境界的大德所写的文章。《六祖坛经》和《金刚经》等也要看。这个问题,我在《路线要明!》这篇文章中谈及,请参考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