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李志夫教授:环保从简朴生活做起


   日期:2024/7/25 0: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环保从简朴生活做起

作者: 李志夫

一、引言

法鼓山圣严法师常说:“我们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如何实践他这句话,个人认为,我们的社会应恢复简朴生活。

二、简朴生活之范畴:

按社会文化分类大概可分为三种:

宗教人士之简朴:放弃俗世生活,不婚聚、守戒、不荤食、不积私蓄。能这样过生活的宗教人士“需要的自然不多”;除了皈依宗教生活,“想要的也不会多”。可见宗教团体最合乎简朴、环保生活。

学术界的简朴:所谓“学海无涯”,学术、教育、文化人士、穷极一生,醉心其学术、教育、文化事业,既无经济实力,也无闲暇时间,更无兴趣声色犬马。奢侈享乐不但会造成浪费,更是浪费时间,这是一介学者们最难付出之代价。

慈善家之简朴:慈善家有富裕人家、也有检拾破烂、乃至行乞赤贫的人士做慈善事业的事例不鲜。虽然贫富有别,可能悬殊很大,但却有同一慈悲心。佛教称“同体慈,同体悲”;孔子称“推已及人”,又说“攻自厚,而薄责于人”,这就是慈善家简朴的风范。

创业家之简朴:各行各业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无不是经过 艰苦卓绝、胼手抵足、奋斗而成的。 创业的大事业家,即使已成功了,但仍终生不渝地过着简朴生活。虽然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但创业家们简朴一生,正是他们的创业精神。

三、简朴生活之介定:通常所称之“俭朴”比笔者所提之“简朴”尚要严格一些,因为“节俭简朴”,尚待克己工夫:而“简朴”乃是一般正常生活,只要不奢侈、浪费,即是简朴,是十分人性的生活。

例如天主教之耶稣教士要求守贫、守贞;佛教之守戒;儒家孔子要求“食勿求饱居勿求安”可说都是“俭朴生活”,因为这须要他律与自律:笔者所提之“简朴生活”只有自律,没有他律;全凭个人的道德情操,与事业精神。至于社会上一介寒士与社会边缘人虽然也是过着“俭朴”或“简朴”生活,那只是没有生计不得不过着贫苦日子,当然不能算是“俭朴”或“简朴”生活之列。

四、简朴生活的贡献:至少有节约能源,减少浪费,培养情操,增进财富四种功能。

(一) 节约能源:我们所提是“简朴生活”并非“俭朴生活”,前已提及,俭朴的要求可能不容易作为普世价值,很少有人能做到;但简朴生活没有繁文缛节,是单纯朴实的平民生活,以满足“需要”而已。现代社会、个人、家庭之衣、食、 住三者为家庭基本需求;而行的需要已是国家的责任,由政府规划执行;而人们消费浪费最多的恐是在娱乐、旅行上。因为这些消耗经费、能源最多,其次则是个人、家庭的消耗,节省能源是人民与政府共同责任,才能达成简朴生活的目标。

(二)减少浪费:节省能源,相对即是减少浪费;但这并不是说节省能源即绝对可以减少浪费。如节约不适当就可能会影响健康。影响健康之节约本身就是浪费。反而成为无效的节约或负面节约,这也算是一种浪费。亦如我们买回一些便利又用不到的货品,虽是节约实际就是浪费。

(三)培养情操:无论是自律或他律都是一种情操之表现,情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简单地说:这是一种自觉的道德规范。有受道德规范的人,就会从简朴生活中表现出来。儒家之“诚于中、形于外”;“民吾同胞,物吾予也”就是天人合一之情操,也是环保最高的境界。

(四)增加财富:俗语说:“大富靠命运,小富靠勤俭”。也有由小富积累变成大富之可能。王永庆先生是从经营米店起家的大企业家。事实上,创业有成的各行各业人物都是靠勤劳简朴而斩露头角,成为社会各界的领导人物。

五、小结:圣严法师曾提倡自然、礼仪、心灵三大环保,在20年前台湾之中国哲学学会曾召开一次学术会议,提倡清贫生活,早已结集成书,笔者认为简朴生活易知易行,小则可提升个人情操,次则可改善社会风气;终则可维护地球环保。心灵环保是一切环保之动力;简朴生活是一切环保的起点。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李志夫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李志夫教授)  

 李志夫教授: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李志夫教授:拟成立“国际佛教和平友好促进会”之我见 

 李志夫教授:三皈依与现代社会伦理 

 李志夫教授:从佛教之伦理精神对中国当代社会之反省 

 李志夫教授:大乘经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 

 李志夫教授:论唐代禅宗的「见性」思想 佛教中国化过程之研 

 李志夫教授:智者之圆教义及其形成之探讨 

 李志夫教授:中国禅宗理事观 

 李志夫教授:天台宗之理事观 

 李志夫教授:三论宗之理事观 

 李志夫教授:如来藏之初期及其思想之研究 

 李志夫教授:佛教对中日文化影响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