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李志夫教授:拟成立“国际佛教和平友好促进会”之我见


   日期:2024/7/31 12: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拟成立“国际佛教和平友好促进会”之我见

台湾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所长李志夫

一、地球村之危机

由于科学、交通、通讯之发达使整个世界形成一地球村,因而人类、社会之交往愈来愈密切。从近期看现在仍有宗教、种族之纷争,影响世界和平;从长期看,原子、核子武器将毫无秘密可言,国际也将无能管到很多国也将进入核子俱乐部。如然,国际冲突一旦不能得到解决,整个地球会遭到空前之大劫,乃至人类三分之一以上之毁灭,这也许是过于多虑了,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人类不得不提高警觉,未雨绸缪。

二、解决危机的核心力量

研究社会学的学者大都知道,宗教是人类文化、文明之开造者,也是人类文化、文明之保持者,因宗教是一种精神力量,它有保守性与持久性,正因为它是精神力量所以亦有不断之创造性。

凡是宗教也都是爱好和平,为人类牺牲奉献的;但不幸或因有些信徒对自己所信仰之宗教过于热爱,也有不同宗教对友教不够尊重而形成历史上错综复杂、纠缠,而影响人类和平。

三、佛教对和平应有之使命感

在世界上现有之几大宗教之中,佛教是经过考验最为和平的宗教;最为慈悲的宗教;是适应能力最强的宗教;也是最具哲学思想的宗教。

(一)佛教是最和平的宗教。在印度历史上佛教繁荣的时代被称为“重商时期”,是因为佛教所传播之地区往往是有商机的地区,也可以说,佛教与行商是相互关系的;当时佛教僧侣在生活上依靠商人之护持;商人要依靠法师的法缘在各地寻找商机。僧侣与商人之关系密切始自佛教。

以后伊斯兰教兴起,阿拉伯的伊斯兰教僧侣与商人也是相互依恃将伊斯兰教传到世界各地;甚至18到20世纪,基督教与西方商人在印度殖民之“东印度公司”,乃至在中国之“鸦片战争”都是宗教人士与商业人士形成的。

但佛教自印度恒河向四方传播不曾有过武力之战争迫害;佛教传入东土中国,中国传入高丽、日本;或由印度南传至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或由印度北传至中国西藏地区及蒙古,都何曾有过佛教依靠武力,所以佛教之所以能传布到全世界,都是靠佛教本身之教义及其教义所产生之副现象即佛教文化。所以说佛教是一个地道的和平宗教。

(二)佛教是最慈悲的宗教。佛教有广大无边的愿力,更有四无量心的付出,也有具体慈悲的方法:

1、如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2、也有四无量心的付出:慈、悲、喜、舍:慈是利乐一切有情众生;悲是救度一切有情众生之苦;喜是欢喜地去做慈悲的事情;舍是对于前三者之付出不作自我贡高想。

3、也有具体慈悲喜舍的方法:进行财施、法施、无畏施:实现四无量心的方法就是慈悲喜舍具体的德目,就是三大施舍:

(1)财施:是从事社会救济;或从事对法师之供养。财施积极作用,是在培养人们的慈悲心、消除自私、养成高尚人格,对佛法僧起恭敬心。消极的作用,可以济弱扶倾,平均社会财富。

(2)法施:狭意的法施是指一切佛教的教化;广义的法施则指一切教育及政法制度能对人民社会能发挥教育训练的作用,都可以称之为法施。

(3)无畏施:是人生哲学到佛教学之修证,消极地无所贪求;积极地追求清净涅槃看破生死,无畏生死,从更能以此教化社会及人类,有似孔子所说:“智者不惑,仁者无忧,勇者无惧”三达德的理想。

(三)佛教是具有适应力的宗教。

佛教以印度为中心,向四方传播,向北、向南三面发展都成功了,唯有向西传到了阿拉伯之初期与多神教相混杂,直到6世纪伊斯兰教兴起,有同蒙古人之前例以游牧民族之勇健传遍四境,最后到达佛教在印度之大本营,印度佛教就变得奄奄一息;好在佛教传到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佛教的第二祖国,因中国之道家思想容纳了佛教之神秘与般若学;儒家之淑世思想接受了佛教的大乘思想;西藏苯教接受大乘密宗,也使原无深厚文化的南亚、东亚各民族更接受了佛教就地生根,变成他们的国家宗教;甚至现今之西方基督教国家也有许多学者在研究佛教,乃至成为佛教信徒,可以足证佛教具有普遍地适应能力。

(四)佛教是具有哲学义蕴的宗教。

由于佛教为一有悠久历史、文化之宗教,经过长期之发展所以具有极丰富的哲学思想义蕴:例如佛教之因缘法之无神论思想可与现代唯物主义思想相互比较交流;尤其是佛教的唯识、唯心思想可与现代唯心论相互比较交流;与进化论、现象学、单子论,乃至现代心理学都可作相互的比较、交流;佛教伦理更可以与现代伦理学、人文思想作比较交流。或者有人藉庄子话说“异类不比”;印顺长老也说“要以佛法研究佛法”,我们认为,作比较研究并不违背以上之原则。因为如果我们认为张三有些像李四,为了明白张三那些地方像李四,只得将二人一一加以比较,然后才能真正确认何者是张三,何者是李四。所以藉比较更能了解佛法之真谛所在,也才能够与相似之部份作交流,更能促进彼此之和谐,作有效之对谈。从以上四点分析,佛教是最有资格,也应以“促进世界和平作为佛教应有之使命”。

四、佛教应如何促进世界和平

首先建议本大会提议成立“国际佛教和平友好促进会”之类似组织。

组织之方式:以各国家之佛教组织或社团为代表团体,指派代表二至三人组成此类似联合国次级单位之会议,此一会议虽不属于联合国之附属机构,但组织架构可按照办理。

该会具体活动之方式:以方便、自在、自由之旅游形式为宜。

1、由该会定期或不定期派遣法师、佛教学者代表到各国家各地区去访问、弘法、演讲、座谈、交流。

(1)在佛教会员国家内之交流以促进相互合作、进步、友好为主;

(2)对非佛教国家以弘法、观摩为主;

(3)对其他宗教国家、或对异教有排斥之国家,以低姿势,以尊重、关心、观摩、学习请教方式从事交流、座谈。

2、对贫穷、落后地区之民众、儿童可能应多给予物资救济。

3、组织国际佛教服务团,到艰困之地区为民服务,培植佛教信徒,发展佛教文化。

4、以该组织名义多多参与国际性之组织活动,扩大佛教之影响力。

从以上所论基于佛陀伟大的慈悲精神,也基于佛教爱好和平之悠久历史,佛教应有促进世界和平之使命感。对于地球村之危机也应多一份关怀与危机意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李志夫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李志夫教授)  

 李志夫教授: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李志夫教授:三皈依与现代社会伦理 

 李志夫教授:从佛教之伦理精神对中国当代社会之反省 

 李志夫教授:大乘经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 

 李志夫教授:论唐代禅宗的「见性」思想 佛教中国化过程之研 

 李志夫教授:智者之圆教义及其形成之探讨 

 李志夫教授:中国禅宗理事观 

 李志夫教授:天台宗之理事观 

 李志夫教授:三论宗之理事观 

 李志夫教授:如来藏之初期及其思想之研究 

 李志夫教授:佛教对中日文化影响之比较 

 李志夫教授:普贤菩萨之行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