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圣严法师:四弘誓愿讲记


   日期:2024/8/25 7: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弘誓愿讲记 
 
圣严法师著
 
目录 
编者序
前言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附录 - 四弘誓愿 
 
 
  编者序
  
  【随身经典】系列丛书是法鼓文化在即将跨入新世纪的一九九九年,最特别的一项献礼,内容收录了圣严法师针对经典、历代祖师文钞语录等的讲说著述,书中并附有经典原文,以利读者参阅持诵。轻薄短小的口袋书采小开本型式,将一般人认为厚重、难以理解的佛教典籍,化为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的随身伴侣。
  
  近十年来,在东西方诸大德的努力下,佛法的观念、禅修的方法,已经普遍为全球人士所认同,也有越来越多人愿意接受佛法,因此有人说,佛学将会是下一个世纪的显学。面对佛教三藏十二部佛典,「深入经藏」以便「智慧如海」,相信是许多人一生的梦想与读书计画。但是经典浩瀚如汪洋般,如果缺少了指引,难保不会失了方向,徒劳而无功;而且如果只读经而不解其义,解其义又不能如说修证,则不免沦为「说食数宝」,与消解烦恼、净化心灵终究是了不相干。圣严法师便说过,他「一向主张『古为今用』,佛经不是仅供信仰持诵的,更当『如说修行』,应用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法师也指出:「『解义』是对听到、读到的任何学问都能了解其内容。这又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种是从语言文字的表面去理解,望文生义,却不一定是真的意思;第二种则是以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及对佛法的修行来通达、识透文字的内涵,根据实际经验,根据证悟层次之不同而有不同的体认。」
  
  由于圣严法师特别重视观念与实践,所以「义理透彻」、「善巧实用」便成了法师解经的两大特色;尤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读者了解经文本意与内在精神,并常以其一贯睿智幽默的譬喻,提示大众如何将佛法的智慧与慈悲,落实在生活之中,读后总让人有当头棒喝、如梦初醒之感。
  
  【随身经典】系列所收录的文稿,都曾经在《法鼓》、《人生》杂志连载过,部分则曾经出版过一般通行开本。内容形式有的是依传统的讲经方式,逐字、逐句解释,读者得以循序渐进地深入;有的则是从经典中,一段一段或是一句一句地摘录下来,浓缩成几个主题单元,以提纲挈领的方式让读者很快掌握到全本经文的重点。
  
  以主题单元来讲解一部经,这应该是圣严法师的特色之一,也是法师的慈悲善巧。在《修行在红尘——维摩经六讲》一书的〈自序〉中,法师便特别说明,这样做「是为了因应现代一般人的需要」。
  
  在这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或许有着所谓世纪末的焦虑与不安,但却也是法鼓山的「祝福平安年」。法鼓文化谨以【随身经典】系列的出版,感恩三宝的加护;更祈愿所有一切众生,皆得身心平安,以更多的慈悲与智慧,共同迈向新的二十一世纪。
  
  法鼓文化编辑部谨识
 
 
 
前言
  
  在禅七或在日常课诵中,都会唱诵四弘誓愿。我在授三皈依时,也会教人念它。因为四弘誓愿是初发心菩萨的必要条件。发心成佛,得经过菩萨的阶段,发菩萨心,即是发菩萨愿,所以,发菩提心就是发行菩萨道的愿心。
  
  愿有通愿和别愿,一切诸佛都须发的愿,是通愿,即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的出典,主要出自《菩萨璎珞本业经》,教导一切学佛的人,要发心成为菩萨。如果不先成为菩萨,要成佛是不可能的,这是大乘佛教的特色。
  
  四弘誓愿,是四个成佛的基本条件,学佛,必定要度众生、断烦恼、学法门。前三句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句圆满,则四句皆圆满。
 
 
 
 
 
众生无边誓愿度
  
  「度」是通过的意思,从这边到那边,其中间的过程已完成者,称为「度」;过程未完成,是正在「度」,度的形态有不同的层次。有人资金不足,每天为赶银行的三点半,向朋友告急,以度难关,有人赶办急事,向人借贷凑足车资以应急,这也是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论感觉时间如迅雷般一晃即过,或感觉日子难撑难挨,或在医师回春妙手下始恢复健康、舒适的日子,或迷迷糊糊的日子,都是在「度」日;从这一行业换那一行业,从这一层次到那一层次,也是度。「度」的根本意义是超越苦海,故称「超度」。
  
  一、修学佛法广度有缘
  
  「众生无边誓愿度」的众生,包括一切有情众生。佛法的出现,世尊的教化,是为度人,也度饿鬼、度天神、度畜生。而一切众生之中,唯人类是修学佛法的根器,一切有情皆入人道,才能修成佛道,所以,佛法是为人而设,人修持佛法以后,以佛法的救济,利益其他的众生。
  
  但是听佛法知佛理的人,未必即能得度。譬如高压电线上的白瓷绝缘体,最靠近高压电,但是不导电。不得度者即是无缘人,如绝缘体与电不相通。有人常说:「我和你有缘」,这种缘是见面之缘,认识了,但不发生强烈的感应;又像白布浸染料,一染即着,是有缘,如果染上又褪色了,是缘不深。
  
  佛度的是有缘人,了解佛法且实际修持,是发自内心需要佛法,追求佛法如饥如渴、如久旱望云霓、如黑暗盼光明、如幼儿忆母亲一般,有强烈的信心去追求,像海绵遇水一般,才是真正有缘,反之,则无缘。
  
  要度的,既是有缘人,有缘人中,最难度的,莫过于自己的亲眷、师长。不易度时,也不要轻言放弃,须从人最渴望的关怀、爱护、同情、尊重等着手。《维摩经.佛道品》中有句话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要想使对方成为佛教徒,修行佛法而开悟解脱,得先由满足其欲望开始,从爱语出发,用鼓励、慰勉或赞叹的话,使他高兴、舒服;在精神上,给予爱,在物质上,给予方便,渐渐地,他便会对你有安全感而信赖你。
  
  对于刚开始学佛的人,多从物质的嘉惠开始,在佛经里就有许多这类的故事。释迦牟尼佛成佛前,修行菩萨道时,多生累劫的事迹,集合成的《本生经》中,便有一个例子:曾经,某地发生了大饥荒,释迦牟尼佛化身为一座肉山,有个人正在山里找食物,无意间,试尝地面,发现是可以吃的东西,奔下山告诉村人,召集许多饥饿的人来,使当地许多人免于饿死,度过难关。这些吃过肉山的人便与释迦牟尼佛结了缘,他们先后也成为佛的弟子。
  
  我在日本留学期间,有一真言宗的信徒,经营一家有数万员工的大公司,他信佛拜佛,不但在公司供佛像,也经常举办与佛教有关的演讲,但并不要求员工也要信佛,因此,深得人心,员工都以与社长有相同的宗教信仰为荣。这位社长的经营观念是:公司的财产、利益是属于每位员工,不完全是他个人所有,每位员工都是股东;因此,他能给予许多人充分的物质,也在精神方面提供许多利益。
  
  也许有人会认为万一自己已尽力去做,仍然得不到对方的信任,不肯信佛,不肯皈依三宝,岂非白费。须知,我们这一生的时间,只是有限的一小段,生命是从过去生到今生乃至未来生,源远流长的,问题的症结,不是短时间便可解决。
  
  常言道:「不是冤家不聚头」,没有恩怨不成眷属。有大福报的人,是从过去无量世以来修成的,所以有所谓神仙眷属、孝子贤孙,否则一般人要常保称心如意并不容易。因此,对于不愿信佛学法的亲人朋友,即使付出一生的时间和耐心给予照顾、关心,也是修福。渐渐地,到他虽未完全接纳,但也不再排斥的时候,便已种了度化他的因了。
  
  有弟子问我:「师父,福报和人的心量有没有关系?」
  
  我回答他:「有大关系,福报是从心量开始,心量大,福报大。所谓心量大,就是自己拥有的东西,拿得出来,舍得分给他人。」
  
  我又讲了一个譬喻,如牛踩泥地,足迹凹陷处,滞雨水有限,如果挖一脸盆大的洞,蓄的雨水较多,再挖成池塘,存水更多;挖得越大,乃至成湖,湖通江,江出海,四海皆通,水则不虞用尽。这个例子说明帮助人越多,付出越多时,会觉得永远不够,自己的能力需要更强,付出的多,得到的也多,所以更需要修持佛法以度有缘的人。
  
  修行佛法,如果是个人自修,只要就一个法门努力修持即可,便是一门深入。可是,要度众生,就不是这样,不同的众生,得用不同的方法以适应他们。因此,越多的众生,需要的佛法便越多。
  
  自修的人,如果自觉满足,很少有再求上进的心。唯有和其他人接触,面对各种不同程度、不同身分的人时,便会发觉自己修行的工夫不够、深度不够、福报不够、智慧不够;因此,渴望再努力吸收佛法,像一块小海绵变成大海绵,甚至像一个无限大的海绵一般,可能吸尽所有海水,学尽一切佛法,有这样的体验,便是和佛法有缘的有缘人。这种缘,不是一条垂直线,是纵横交错的、四面八方的缘,因此,度的众生也多。
  
  所以,菩萨经过无量劫,仍在度有缘众生。初地以上的菩萨,遍一切处,众生有少许缘,便立即与其感应;我曾说过,学佛的人要花时间训练自己像磁铁一样,吸引众生都成有缘人,再接触、熏陶他,自然而然对方便会接纳佛法。
  
  二、借光又发光,普照一切
  
  有人曾问我说:「一个人的体力、智慧力、财力,都是有限的,而众生无边,怎么可能度尽呢?」这不用担心,从初发心到成佛,称为三祇百劫,度众生是在这段时间,并非在短短一生中就要度尽众生。自己力量有限,度有限的众生,力量越大,度的众生越多、范围越广。因此,为广度众生,便需要修行。譬如电瓶充满电,才能发光,又如太阳能电池借太阳光充电发光;修行,就好象是充电,用佛法充电,既借光又发光。
  
  不过凡夫度众生有限,八地以上的菩萨,则能于同一时间分身千百亿身,度千百亿人,权巧方便或用物质施予,或以精神救济。
  
  有人问我:「已经有许多佛成佛,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没有被度呢?」我说,佛法如阳光,太阳升起,普照大地万物,有的直接承受阳光,有的间接吸收热气,即使是长年在海中、地下的生物,也间接因有阳光的存在而生存。
  
  释迦牟尼佛修行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萨道,以身心帮助众生,以言行教化众生,如阳光一般普照于一切众生。又如食米,经由栽种的人、贩米的人、发明割稻机的人、改良品种的人、制造工具的人、改良肥料的人及延续稻种的人等过程,已有许多人和我们产生关系,不论直接或间接,这种关系一直延续着。
  
  所以,佛菩萨从无量劫以来,对于已度、应度、未度的众生,或在物质上,或在精神上,皆已种了得度的因缘,并且已经直接或间接度了一切众生。
  
  禅的最高目的是「无我」,禅的修行是无上法门,是究竟的上乘法,上乘法必定是菩萨道、佛道。仅为自己的生活饮食温饱而忙碌者,是下等人;仅为自己身心得安乐自在者,是中等人;无相无我者,是上等人。所以未发度众生愿,仅为自己出离苦难才修行,至多是中等人,只能成为阿罗汉,不能成为菩萨、佛。
  
  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的最后一生,就是因为看到众生有生老病死苦及各种灾难,为了解救在苦难中的众生,所以舍身发愿出家修行,寻求方法救济众生,最后究竟成佛。
  
  我们在还未修行前就要发愿,为家中、工作环境中,乃至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处境、利益着想,这种不为自己、舍我的精神,便是度众生的态度。用这种舍我的观念修行禅法,不仅可得到身心安定的利益,也可能得到彻悟的境界。
  
  因此,发「四弘誓愿」,舍我度众,是学佛者的基本教育,也是修禅者的基本条件。
 
 
 
烦恼无尽誓愿断
  
  一般人口头上会说「我有烦恼」,但是对烦恼的意义、种类及烦恼的层次,多半不甚明了。要经过修行,而且是努力修行之后,才会知道烦恼是什么,才知道烦恼的可怕。
  
  烦恼有向上心的烦恼和向下心的烦恼。普通未修行的人感觉不到向上心的烦恼。通常,我讲述的烦恼,多指向下心的烦恼。
  
  一、向下心的烦恼
  
  向下心的烦恼,由内而外分四个层次:
  
  (一)内心的冲突和矛盾
  
  人的生命过程中,常会遇到内心的十字路口。例如面对当前的数个好机会,必须作如何抉择的困惑;关键的抉择,往往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也许在考试方面,也许在婚姻、事业、做学问、交朋友方面,这是对选择上的矛盾。
  
  也有内心前后念的矛盾。譬如想改变不久前的决定,却又决定不下是否要改变;又譬如既不想出家,对结婚又持保留态度,看到周边亲朋好友各自成家且儿女成群的情景,使之内心产生矛盾。
  
  内心发生矛盾或冲突,必然是有两个主观的想法存在,而且必是关系到自身的问题。既然不是客观的,在处理事情时,前念和后念,经常是对立的,所以会发生感情和理智的冲突。在我们的一生中,这类问题常会出现。
  
  (二)身、心的冲突和矛盾
  
  身和心冲突,其症结在于心;所谓身不由己,当心不能指挥身体时,就会产生烦恼;同样的,当心理有问题而起矛盾时,身体也会有问题。
  
  但是,心也能克服身体的障碍。例如本来是一纤弱女子,嫁为人妇之后,因种种变故而必须独力撑持家庭、抚育子女,在长年累月中,即使病痛不堪,仍然心系儿女而能咬紧牙根地操持家务,这样坚强的母亲,在现实生活中,也多可见到。
  
  因此,身、心发生冲突时,必须先调心。人既食五谷,总有身体不适的时候,用心调身,烦恼或病痛便会减少许多。假使放不下自己的身体又放不下心,多会产生怨怼、迁怒的情绪;如此身、心若有冲突,必定是常在苦不堪言的情况中。
  
  (三)我与人的冲突
  
  人从出生以后,便和周围的人息息相关。因此很多小孩为争取父母的关怀,便想:只要晚上不盖棉被睡觉,就会生病、感冒,每次生病,父母便会留下来陪他而且对他特别照顾。这是他本身有烦恼,借着负面的行为,吸引父母注意,希望父母给予更多的爱,以满足自己的要求,或展现自己的长处等。长大后这种烦恼,如果没有化解,便很容易导致行为偏差,造成家庭社会的困扰。
  
  这就是把别人当成对立的对象,建立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四)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和矛盾
  
  我曾经问一位到台湾来的美国人,台湾的气候如何,他说:「还好,不过,身上粘得难过。」因为台湾的夏季潮湿,若出汗,便觉得身体粘腻不舒爽。我又问一位从台湾到美国的先生,是否习惯纽约的天气,感受如何?他说:「不错,可是,我感觉身上很痒。」因为冬季的纽约天气干燥,以致对还未适应的人会有皮肤过敏的现象。
  
  这是对陌生的环境有不适应的烦恼。天候太冷或太热,令人难过,气候温和,使人舒适;但是对患有思乡病的人而言,不论如何,旅居异乡总不是滋味。常言道:「甜的是故乡水,圆的是故乡月。」自然环境的变化固然会影响人,但是烦恼多是从内心产生的。
  
  二、修行佛法过程中的烦恼
  
  从生死阶段到出离生死,能达成自主生死或不生不死的目标,是需要修行。开始修行,都是在人间,不能脱离人的立场,但是在修行学佛的过程中,会产生另一类烦恼,这就是向上心的烦恼,大致可分三个层次:
  
  (一)修人天寿法的烦恼
  
  这是从未修行的阶段,渐入修行期间,生起的种种疑难。首先,我们要有基本的认识,凡是有心可用,无不是烦恼;既然是在追求着什么,不论追求的是什么,那个追求的心,就是烦恼心。
  
  诸位来听我演讲,可能希望从中得到些许启示,或对生活的改善、生命的开展有所作用,或希望听到不曾听过的新观念。这是从人的基本立场,为自己目前的利益而求佛法,求解决问题,企求脱离难关,这种希望解决的心本身,其实也是烦恼。
  
  有人问我:「皈依很多年了,仍不知要如何修行,该怎么办?」
  
  我说:「修行是不该做的事不做,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想的不想,……。」
  
  他的这个问题是许多人都会有的。如果知道是不应该说的话,但却说了;知道是不应做的事,还是做了;这样的情形,是意志薄弱,更应该修行。而且可以用修行的时间,减少做不应做的事、说不应说的话的机会,譬如诸位来农禅寺,听经闻法、念佛打坐,至少这段时间,不会恶口骂人、不会赌博、不会和人发生冲突而造身、口二业。
  
  他又问:「不该做的事是不会做,不应该说的话我不会说,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教自己不想不该想的事?」
  
  另外也有居士问:「心里一面念佛、听佛号,一面又观想着佛的相好、佛的功德,这样,岂不也是散乱心吗?」
  
  我说:「对,这样的心,不只一用,是二用,甚至三用、四用。手掐念珠数阿弥陀佛,口念阿弥陀佛,耳听阿弥陀佛,心想佛的相好,至少四用。但能够促使心念没有时间、空间在声色犬马上打妄想,已算是修行了。」这便是用修行的方法,抑制妄念的心,免造意业。
  
  不过念佛若只回向妻贤子孝、富贵长寿、健康幸福,虽然是人之常情,但依旧是在修行人天的阶段,尚未产生出离心,基本上就是烦恼执着。
  
  (二)修小乘出离法的烦恼
  
  不论大乘、小乘,都讲出离心。没有出离心,对生死的感受不殷切,不易修行成功。很多大修行人发心修行,多从认知生与死开始。
  
  对生死感受最深刻的,莫过于亲眷的生离死别,因为亲人间的恩、爱、情、义,都和自己的生命休戚相关,所以更能从亲人的死亡痛苦中,体会生命的无常,警觉死亡必会来临。在还活着的时候,能将死亡与自己并行观察,日常的言行必会和善,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且在光阴有限的事实下,会精进努力修行,上求解脱之道。
  
  有人认为世间有很多很新鲜的事,尚未经验过,要尝试过了,才甘愿修行。试问,要尝试什么呢?杀、盗、YIN、妄、酒?还是财、色、名、食、睡?这些都是五欲,五欲是苦海,表面上令人感受快乐、舒适,其实越沉缅于享乐中,越是坠向苦海深处。
  
  另外也有一些人,打了几次佛七、禅七后,便要立刻舍弃家庭、父母、子女,辞掉工作而出家修行。有出离心,并非不好,但是在自己应尽的责任、义务未完成的前提下,拋家弃子,将已造的果撇下,一走了之,是一种逃避责任、逃避现实的自私行为,那也算是烦恼。即使是小乘的修行人,欲出离家庭,仍需征得家庭的同意,完成责任义务,不拖累家庭。
  
  因此,身在苦海,要心思出苦海,少造苦海的业,但不逃避已造成的苦果,这是有心修行的人应有的正常观念。如果发了大菩提心,为了解救众生的疾苦,发心出家,仍是被鼓励的。
  
  (三)修持大乘法的烦恼
  
  禅法的修行,自古以来未限定只属于出家人,虽然成功的禅师,绝大多数是出家的大德,但仍有少数的在家居士修行成功。大小乘的基础既是在出离心,如以在家居士身修持,在生活上、心态上,便不能和一般的在家人一样。在家居士修行禅法,就是要行菩萨道,菩萨是没有情执的,只有慈悲,不求权利,只尽义务。
  
  所谓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莲花庄严清净,象征修菩萨道、行菩萨道的人,能将障碍、折磨视为坚强意志力的训练,将烦恼的阻力,转为助缘,在逆境中,更觉得修行可贵,所以菩萨在世间,但不是世间的烦恼众生。不过在家的修禅者,自处于污泥,很少不被污染,但仍应以莲花自勉,虽很难做到,还是要尽力去做,亦即《诗经.小雅》所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出家,既要经过心理的考验,也要突破生理的困扰,更要跨越父母、眷属的情关。出家后能否修行成功,端视自己的福德因缘及善根基础;但不论有多大的成就,出家本身,就是修行,就是一件大功德。古来至今,许多祖师大德,都是由普通的出家人修行成功的。
  
  三、以愿心为指标
  
  不修行,烦恼重重,修行,也有烦恼。向谁学?如何修?用什么方法修?对开始修行的人往往很困扰。
  
  现代很多人假藉佛法的名义,行外道的修法。刚开始修行,无法判别邪师、明师,如果遇到邪师,修行就有问题,此时端看个人的善根了。因此,如果无法辨别,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最可靠。
  
  而开始修行,找到老师之后,发觉修行的方法不适用,或方法熟练后,感觉没有进步,或对老师的教导产生怀疑而另寻他处求法等,也会造成很大的困扰,这些都是修行过程中选择方法的烦恼。
  
  恐惧感,也是修行过程中很大的烦恼,怕鬼、怕着魔是修行时常有的情形。一旦心里有怕着魔、有不进反退的恐惧感,只要听到什么、感觉到什么或脑中出现什么幻象,就认为是着魔了。要突破这种心理状态,须修持到入定的阶段,或已亲见自性,或者用正确的无相、无我的观念,恐惧感才会渐渐减少。
  
  还有一些人,害怕修行未达预期的目标就死了,害怕死了以后,不知下一世能否再来人间修持。这种恐惧心,必须由老师用佛法来化解。
  
  死并不是没有,但学佛的人要死得其所。中国近世的禅宗有一无上法门,那就是参「念佛的是谁?」这个话头,用得上力,既能赶鬼、驱魔,又能了生死。因为随时心无颠倒,心中只有一个话头或一个公案,有这种工夫,生死便可放心。
  
  既然心是如此向往修行,此生结束,来生一定会再继续修行。如果还做不到这样的程度,就要发愿,愿除烦恼、愿度众生、愿学法门、愿成佛道,愿心就是指标。
  
  既然修行过程中,会产生这么多烦恼,禅宗祖师们有一共通的劝告,劝告修行人,不要存有期待、突破、进步、开悟、解脱等的念头,有这种念头,一定是在忧虑、恐惧、怀疑的状态中。如果修行的人,了解这种种烦恼,便能走出烦恼的苦海,超度生死的大海。
 
 
 
 
 
法门无量誓愿学
  
  信佛亦称学佛,学佛必须以「信」为基础,之后要学习信仰的对象,这对象便是佛法僧三宝,而信仰的目的则是要成佛。凡是神教,仅止于信,信之外没有修学及修行的要求。如果仅信佛而不学佛,便和一般神教无异。
  
  学佛修行要有门可入,也应从门而入。从进门开始到成佛的方法,即是法门。法门有的是一条路进入后,一层次深入一层次,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也有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即无量法门,这无量无数门径,门门都是通往涅槃城;而在这任何一法门中,还有层次深入的不同阶段。
  
  一、尽未来际皆勤学
  
  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不是同时用很多法门,乃是因不同的烦恼,用不同的方法对治,即「烦恼无尽誓愿断」;也是因不同根器的众生,用不同的方法教导,即「众生无边誓愿度」。
  
  有人会问:「在我们一生中,怎么可能断尽烦恼、度尽众生呢?」我对这类问题的回答是:一生之中度不尽众生,一生之中也断不尽烦恼,也不可能在一生之中学完所有的法门,而是要经过无量劫,一生又一生,尽未来际到成佛为止,继续不断的学。
  
  所以,很多学佛的人,与人鱼雁往返的书信中,会自称「学人」,意即尚在学习的阶段。在小乘佛教中,初果、二果、三果都称学人,是「有学地」;到阿罗汉,所作已办,生死已了,不受后有,从此出三界,称为「无学」。大乘佛教的无学,则要到八地以上,称为「无功用人」;到十地的成佛之际,才称为真实无学无断的无上完人。
  
  佛在入涅槃之前曾说自己已说之法,如指甲内的灰尘那么少,尚未说的法,如大地上所有的土那么多。即使另外还有如阿难、舍利弗、目犍连等大阿罗汉有大神通、大智慧者,说法无量无数,尚说不尽;因此,佛法是广大无边的。
  
  可用语言、文字解说,教导人如何修行,是进入佛门的方便法。方便法可说,但不是真实法,只是假藉语言、文字,解释和引导学佛者到达成佛的目的地。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前曾表示:说法四十九年,未说一法。这里所说的「一法」,是指根本佛法,因为根本佛法,是无法可说的;但如能依照佛陀教示的方便法修行,即可体验那不可言说的根本佛法。例如不知「月亮」为何物的人,我们用手指天上的月,对方即可顺着手指,看到月亮,手指便是方便法。
  
  二、辨别正法与邪法
  
  法有正法和邪法,如何辨别正、邪呢?两者间其实是有很明显的区别,凡是以利诱、威胁、恐吓和个人崇拜等控制的手段,促使人信奉者,便是邪法。譬如某神,号称具有神秘的法力,很灵验,可以帮人解决难题,帮人达到希望的目的,信奉他,固然一时间化解了眼前的困难,但是从此以后,也失去自己,虽受他保护,也等于被他控制;或要你起誓,如不按其训示行事,便会采取一些报复手段,使人不堪其扰,这些都是邪法。
  
  再者,凡是违背因果、不明因缘,一定不是正法。有的宗教说只要信,就能得到什么,其实凭空想得到利益,是和因果相违背的。当然也有可能信了某神之后,藉神的力量,在其羽翼下,暂时受保护,但也不可能永远庇护,因为包庇是违背因果的。
  
  在佛教也有许愿,但愿心或愿力是指向未来,过去的果报、业力,还是要承受。发善心或善愿,能减轻或改善目前的果报,但是不能完全抵销过去的业。许多大修行者,如密勒日巴尊者、虚云老和尚等,在修行期间仍然承受很大的苦果报。
  
  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最后一生,仍有腹痛、背痛、头疼及被提婆达多伤足的果报,佛陀在世时的几位大阿罗汉,如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仍有被鹿杖外道击毙的果报,佛陀时代的大修行者尚且如此,则我们祈求不受果报,怎么可能呢?
  
  三、无漏正法是目标
  
  正法又分有漏法和无漏法。有漏法是世间善法,持五戒十善,求人天福报。世间善法的标准,第一要有信仰,第二要有责任感,第三要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兼具数种身分,既是父母也是儿女,既是丈夫(妻子)也是父(母),既是学生也是老师,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分和立场,也有不同的责任,要尽责也要努力精进,当学则须学,学以致用,这也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但是有漏法是世间法,修人天善法得人天果报,果报享尽,善因便消失。譬如装满水的水缸有了破洞,大洞大漏,小洞小漏,水终将流失。
  
  无漏,是种福不求福,行善不求报,布施出去的任何财物、智慧、体力,不但不求还报,即使连布施的念头也要没有,此即无相布施。世尊说法,无一法可说,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可度,真正的佛法是无相,无相即是无漏的正法。
  
  佛教的修行是以有漏的正法为基础,以无漏的正法为目标,用禅的方法达到目标。正确的禅法是无漏正法,是根本法,唯有开悟的人才能体验到无漏正法。对于未开悟的人,禅宗祖师教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把烦恼放下,守住正念,吃饭时,心在吃饭;挑水时,心在挑水;睡觉时,不胡思乱想,心也在睡觉;如此常将身心守护住。然后教以参禅的方法,渐渐产生疑团,吃饭不知吃饭,睡觉不知睡觉,再进一步,破了疑团,则达见性的境界,便是无漏正法的实现、体验。
  
  从修持有漏正法到体验无漏正法时,虽然见相无相,仍要精进,否则是断见顽空的外道。很多人认为既然体验到无相,视一切皆空,何必再从事任何工作呢?这样的观念是很偏颇且危险的;也有人未证得无相法,只是自私、懒惰,不肯工作,这样的行为有如住在黑山鬼窟中,不能见自己本性。
  
  所谓无相,是心中仍有我、人、事、物,但是心不执着。《心经》云:「无智亦无得」,不认为自己是有大智慧、大福德、大能力的人,仍然努力不懈度众生而心不牵挂,顺应众生的因缘,做一切自己应做的事。庄子云:「生也有涯,学也无涯。」即使是世间的学问,在有生之年尚无法学尽,何况佛法呢?
 
 
 
佛道无上誓愿成
  
  从凡夫到成佛的过程,在时间上,是逐渐的、长远的,福德智慧也是渐渐高深伟大,直到佛的究竟圆满。未成佛之前是行菩萨道,成佛之后,更是全面性的、彻底的行菩萨道。所以说,观世音菩萨是古佛再来,文殊菩萨是三世诸佛之母。可见成佛之后,自然广度众生。
  
  一、正道是不违背因果
  
  道有正邪之别。很多人都想修道,认为只要有修就好,并不清楚修的是什么道。如果不是修正道,即使眼前情况很好,终究因为所行之道不正而万劫不复。但是正与不正应如何区分呢?
  
  在中国大陆曾经有以黄鼠狼或狐狸精为神祇来膜拜的宗教信仰,在台湾也有类似的鬼神教,这种信仰的神祇,有可能寿命很长也修得神通,可以随意变化,拜他、求他、给予丰富的供品,果真可得到好处;但是,冒犯他,便遭祸殃。
  
  这种民间信仰缺乏正确的因果观念,没有是非善恶之分;而且不是以自己的力量修行,不是用合理的能力解决困难,凭空求他帮忙,求利益、求感应,也许刚开始真的有求必应,得到不少好处,到最后必定得不偿失。这就好象肚子饿,求他赐食物,结果他在你的腿上取块肉来喂你,得的是自己,失的也是自己,这是邪道。
  
  正道,是不违背因果,如人泛舟海中,舀左边的海水到右边,再舀右边的海水到左边,海水既不多也不少,却因此练就了强壮的臂力。有位居士说,他的太太学佛之后,经常护持三宝,经常慈善布施,虽然捐出了钱,但是在事业上都会再赚回来。既取之于社会,也布施于社会,既利益他人,自己也做了功德。由于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利益,才是正道。
  
  二、正道有内外层次
  
  正道也有很多层次,佛教将佛法分很多等级。中国天台宗有藏、通、别、圆四教;华严宗有小、始、终、顿、圆五教;唯识宗的三时教、三*轮;西藏黄教宗喀巴大师分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近代太虚大师分为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和大乘不共法三层次。
  
  四教、五教是圣教,圣人之前的凡夫要修持人天法,人天法中有外道,有内道——即佛法。佛法教人修持人天善法,是持五戒十善和布施,不造三恶道因。外道如果也修善、做功德,也是人天正道;但是一些外道修持的思想、行为,是荒诞怪异的,例如相信吃草、吃粪可升天,相信杀人可升天,信某神可升天,信某一部外道经典可升天,相信将童男炼成丹、熬成膏吃了,可升天等,无奇不有。
  
  又例如人人希望长寿,于是民间常有吃脑补脑、吃肝补肝的观念,认为可以滋补身体,殊不知,这样反而造了杀业,不是正道。要求长寿,佛法教人需要多布施,多结众生缘、救济贫穷,先帮助他人长寿,有了这份善心功德,自己才有可能长寿。另外,打坐、念佛、拜佛,心中少点烦恼,也会长寿。
  
  太虚大师的五乘共法是人天善法,再上面的层次是三乘共法;三乘共法中有离烦恼的小乘,有在人间度众生的大乘。小乘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修得阿罗汉果,就不再到人间来;从大乘的立场来看小乘的解脱,有如喝醉酒,陶醉在三昧酒中,是在灭受想定中,没有身、心,不受任何干扰,但仍不究竟。
  
  菩萨一方面像阿罗汉,能不受贪瞋痴困扰,但另一方面却深入三界的众生群中,以佛法度脱众生,在诸苦之中不受苦。
  
  菩萨有二乘解脱的功德及度众生的功德,也就是福慧双修,悲智双运,这是三乘共法的菩萨成佛的条件。从初地到七地菩萨,仍要修习三乘共法,八地以上即是大乘不共法。不共者,既非凡夫境界,也不是小乘境界。所以说「佛道无上」,其他的人天道、小乘道、菩萨道,都是有限、有上。
  
  但是,在凡夫地的修行中,分辨何为成佛的正道,才是最重要的课题。(一九八五年三月二十四日至四月十四日讲于农禅寺)
 
 
 
附录
  
  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