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王雷泉教授:海派佛教及对上海人精神生活的影响


   日期:2024/8/29 15: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海派佛教及对上海人精神生活的影响

一、都市佛教中的海派
在中国现代化亦即城市化的过程中,都市佛教的地位日益凸现。上海的海派佛教,在都市佛教中扮演着非常微妙的角色。早在1989年,我在香港“太虚诞生百年国际学术会议”上,即预言中国大陆佛教仍不可避免地滑入低谷,这一态势将持续到世纪之末。但触底就得反弹,中国佛教从废墟中崛起,重新走向世界的出海口,还得数当时最不被人看好的上海。

十多年前,应对中国佛教高层的咨询,我提出了后来在圈内流传颇广的“弓举箭发”说。中国的海岸像弓背,北端以北京为中心,那里富集着现代中国的政治资源;南端数厦门为代表,拥有改革开放所释放的现代化资源。长江像射向大海的箭,张弓扣弦,将箭搭至最富有宗教神秘资源的四川省会成都,也就差不多囊括了汉传佛教区域。它北通西安,那是二千年中国传统佛教的象征;南贯韶关,在那里慧能发动禅宗革命,宣讲了中国人唯一被称之为“经”的《六祖坛经》。佛教的根本在于内证修行,它理应给红尘滚滚的都市带来泉边林下的山林气。但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上海佛教在“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口号的误导下,被折腾得俗不可耐,亦为内地佛教界不屑一顾。

“海派”,确实有其实效功利的现实媚俗一面,“海派佛教”亦几成为佛教世俗化的代名词。然海派又具有海纳百川,集东西南北之长一面。正是这一点,使上海佛教在二十一世纪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当我在2000年重出江湖,开始与上海新一代佛教领袖交往时,对上海佛教基本态势的评价是:天时、地利、人不和。上海佛教背负着太多的包袱和骂名,但历史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垂青过上海佛教。正如《老子》所云: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二、天时地利人不和
 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佛教拥有显赫的地位。1912年,在上海成立中华佛教总会,这在政教关系上是一划时代的创举,建立了全然不同于古代僧官制度的独立佛教组织。1918年,在上海成立世界居士林,这亦是教制史上的创举,它使佛教走出寺庙的局限,进入社会各个阶层。1929年,建立上海佛学书局,不久又在无线电台首创佛学广播节目,上海佛教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表现了惊人的敏锐。1947年,成立上海佛教青年会,这显然是对基督教争取青年一代的回应。上海最早推出“佛化婚礼”等时髦玩艺,也是各家佛教大师登台亮相的大舞台。被誉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的佛教改革家太虚大师,圆寂于上海的玉佛寺。而差不多领导半个世纪中国佛教协会的赵朴初,亦是从上海展开了他最初的佛教事业。

上海佛教处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本身虽然没有太多的宗教资源,却如“善利万物”的大海,吸纳着中国佛教的传统,并面向海洋展开不同文化之间的融汇冲撞。

若从时间维度看,在上海有着四波佛学的交集:

第一波是印度佛学,它发轫于释迦牟尼的修证实践和社会批判思想,并把一切社会弊病和思想问题归结为人心的愚痴,而以刻苦的道德自律和禅观修行净化人心,所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是。最接近这一波佛学风范的,是近年来大为走俏的南传佛教,尤其是其次第井然、操作性强的禅定修习方法。

第二波是中国佛学,经过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宗教的冲突与适应,终于形成中国化的佛教。既有三教鼎立格局下,最为辉煌的隋唐佛教时代,也有宋元明清之后,佛教丧失自己的主体性,屈服于封建王权以及作为国教的儒教之下。

第三波是日本佛学,日本的佛教学自中国,而明治时期的脱亚入欧、全盘西化运动,使日本在佛学研究方面,迅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与饱受一个多世纪战乱和内乱的中国佛教,形成巨大的反差。同时,日本佛教食肉畜妻的制度,亦对当代中国佛教造成巨大影响。

第四波是欧美佛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东西宗教对话,欧美佛教虽说不占据当地的主流地位,但它对东方文化的回归,对现代化弊病的批判等后现代色彩,对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前瞻性的观察视角。特别是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亚伯拉罕三大宗教”间愈演愈烈的冲突中,提倡和平息诤的佛教,将会取得更多的信仰市场。

这四波佛学转成空间维度,站在上海面向海洋,则如层层涟漪,从港台地区、东南亚,进而展开到日本和欧美。我曾在《第三只眼看台湾佛教》一文中说过:大陆参加的两次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和一次文革内乱,客观上成就了七十年代之后台湾的经济起飞,从而使台湾佛教各大山頭的寺院经济获得奇迹般的神速发展。当大陆开始清醒过来,不再把聪明才智消耗在“与人奋斗”的穷折腾中时,经济发展的机会未必会永远垂青于台湾。

上海佛教处于时代的潮头,任何一波佛学思潮,都能在上海引起回响,并找到相应的代表人物。目前所谓“人不和”的局面,表现在政教关系、僧俗关系、教团内部团结等种种方面,本文无意对此谈得太细,只略举如下数端:

一、在市场经济转型中崛起的民族工商业者与中产阶层,开始对佛教发挥支撑作用,但力量还很有限,尚未成为其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宗教主体性意识抬头,宗教多元化发展格局开始形成,但对宗教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无知的社会大环境,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三、佛教内外原教旨主义思潮开始兴起,对世俗化现象的批评亦产生一定程度的威慑作用,但要改变上海佛教在中国佛教界的地位,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四、在政治、宗教、学术三极关系中,佛教知识分子虽能发出若干独立的声音,但尚未形成独立的一极,还不能充分发挥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作用。

 三、发展走向

 上述瓶颈问题,涉及经济、政治、精神三大领域,但根本上还是思想观念的突破。对上海佛教而言,关键是如何在神圣化与世俗化之间取得平衡。基于这一考虑,对中国佛教协会在十多年前提出的“一个思想,三大优良传统”,有必要作出新的诠释。

所谓“一个思想”,即人间佛教的思想。人间佛教有“人间佛教化”与“佛教人间化”二种进路,前者是佛教化世导俗的目的,后者是佛教在人间传播的手段。把握这二种进路的本末和体用关系,就可以把人间佛教分成三个层面:社会适应、社会关怀、社会批判。佛教只有在不断的社会批判和自我批判中,才能坚持超越性和神圣性,为净化社会、提升人心作出应有的贡献。

所谓“三大优良传统”,指中国佛教在历史上形成的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国际友好交流三大特点。但这三个特点必须建立在一个根本上,即太虚大师所说的“中国佛学特质在禅”,这个“禅”,即指佛教独特的修证和由此开发的智慧,故可以概括为“一本三支”。

根据上述思路,上海佛教的发展走向将是围绕社会关怀,而呈现多元发展的格局。

一、顺应重建宗教主体性之历史潮流,依托内地的淳厚道风,迎请高僧指导禅修,满足信徒,尤其是知识分子信徒的信仰需求。

二、依托雄厚的寺院经济,以社会关怀为工作中心,服务上海。特别在解决上海的老龄化和环境问题上,佛教会产生相当大的作用,从而大大提升佛教在上海社会中的地位。

三、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以建立私立佛教大学为契机,凝聚佛教知识分子,开展文化学术事业,建构社会良心系统。

四、网络时代的佛教教团组织将向两极发展:小群化、社区化与虚拟化、普世化。

 四、对上海人精神生活的影响

 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工商业自由往来,上海人将会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并关注信仰自由的含金量。

二、随着宗教对话与宗教多元化的深入人心,佛教精神对治现代化弊病的殊胜处会更加凸现。都市佛教与山林佛教将各擅胜场,然回归自然、崇尚山林将会更加深入人心。

三、上海人的宗教生活依然是以追求现世福报为主,但在适应社会现实的同时,坚持理想主义,坚持社会批判的力度将会增强。

四、随着佛教社会事业与文化事业的推进与展开,佛教将主要以精神分析、网络交谈、心理热线、讲座沙龙等方式,对忙碌紧张的上海人心灵起到慰藉与净化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王雷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王雷泉教授)  

 王雷泉教授:走进精神公园——访王雷泉副教授 

 王雷泉教授: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禅定要略——从一念三千说看生存困境之解决 

 王雷泉教授:超克自卑与我慢——六即成佛的实践意义(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王雷泉教授:神圣化与世俗化(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禅的基本目标 

 王雷泉教授:心净则国土净——佛教哲学与环境生态 

 王雷泉教授:赵州吃茶记 

 王雷泉教授:加强教团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复旦大学哲学系王 

 王雷泉教授:《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典 

 王雷泉教授:崇尚真实 呼唤真实——怀念正果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