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皈依三宝的介说


   日期:2024/9/1 11: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皈依三宝的介说(一)

于自由时报92.08.14(四)刊载

皈依三宝,一般称为三皈依。佛教所说的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及僧宝。古德云:「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炎炎火宅内,三宝为雨泽;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塔。」说明三宝对众生的恩泽无穷无尽。

「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种种苦,所以古人说:「苦海无边」,如贫穷的人很苦;富贵的人一样有烦恼;做为学生,有不愿考试的压力……,总而言之,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无论性别、年龄、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烦恼痛苦。「苦」从何来?认不清真理、实相,心中有烦恼、痛苦不得解脱就是苦的根源。

佛法,就是在帮助人们脱离烦恼痛苦;想离苦得乐,就要依据佛法的道理修行,能够认清烦恼,虽处于苦海中,心中清楚明白,恒在定中,就是清凉净土;对于烦恼认识不清、无法觉察,即使是乐土也会变成秽邦。以佛法为舟航,乘着三宝所开演的法要,就能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佛法的舟航很多,如小乘依四圣谛、十二因缘为舟航;菩萨则是以六波罗蜜为舟航,无论搭乘那一种舟航皆能令众生离苦得乐,脱离世间的苦海。

皈依三宝的介说(二)

于自由时报92.08.16(六)刊载

「炎炎火宅内,三宝为雨泽」,三界为火宅,处在三界中犹如火在烧一般。众生心中有三把火──饥饿之火、瞋恚之火、YIN欲之火,这些火常烧得众生身心不安。瞋心一来,心中就有无明火;YIN欲心一起,身体就发烧、发热;例如凡夫不能看见天上的天女,因为天女长得非常美貌,凡夫一见即欲心炽盛,便为YIN火焚烧身亡。《楞严经》言:「色目行YIN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YIN欲确实如同一把火,能烧毁众生的善根。

「三宝为雨泽」,众生无量劫以来,都在生死轮回中,被众火不断烧灼,譬如大旱未雨,太阳炽盛,大众都处在炎热痛苦中;这时如果下了一场雨,灼热的苦痛顿时消除,大地一片清凉。而佛法就如同久旱欣逢的雨露,用佛法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无常……等种种方便法门将烦恼化除,熄灭心头的三把火,此心就是「清凉世界」。

佛陀时代的提婆达多,因贪求名闻利养,起瞋心害佛,出佛身血,结果地面即时裂开,提婆达多当场坠入地狱猛火中。外在的境界,是众生内心所感召而来的,如果没有内心的火──饥饿之火、瞋恚之火、YIN欲之火,外面的地狱应时消灭。所以,想出离地狱之苦,就必须用佛法化除心中烦恼之火,自性的清凉净土自然显现。

皈依三宝的介说(三)

于自由时报92.08.19(二)刊载

「冥冥暗夜中,三宝为灯塔」什么是黑暗?愚痴,没有智慧就是黑暗,没有正确的知见,犹如在黑暗中,始终是无所归属、依靠。「愚痴」是指不了解因果的道理,认为行善没有善报;做恶没有恶报,自己不明因果,这一生就会做出种种的错事,人生就是一片黑暗。即使世间的学问很高,但是如果没有因果的观念,为人处事便有所偏差,有时反而因为学问高,所犯的错误愈大,前途也就愈黑暗。

佛法以戒、定、慧为最香、最光明;做恶、破戒最臭秽、最黑暗,就如一般人所说的「遗臭万年」。譬如中国历史上的岳飞及秦桧,岳飞生前精忠报国,所以死后流芳千古;秦桧残害忠良,死后则遗臭万年。岳飞的墓葬在杭州西湖边,湖边立了一座岳飞的坐像,旁边塑了一尊秦桧的铜像,跪在岳飞前面。许多人到西湖见到岳飞像,都心生恭敬、仰慕,还写了碑铭加以赞叹;看到秦桧像则加诸秽物于铜像上,日积月累造像都生锈、发臭。所以,从这个历史典故来看,做恶的确是臭的,而且遗臭万年。以佛法而言,修善最香,修戒定慧更香,因为身语意清净,德行如馨香,令人心生欢喜;乃至成道、证果其香更是殊胜,不仅德香遍满世间,更香达天上,堪受人天供养。

皈依三宝的介说(四)

于自由时报92.08.21(四)刊载

有智慧的人最光明,愚痴的人最黑暗。而佛法能启发众生无漏的智慧,依此能够出三界、了生死、断烦恼、证菩提,较一般世间所说的智慧更为殊胜。世间智慧属于方便智慧,佛法的智慧是究竟的般若之智,能够分别善恶、有漏法、无漏法、世间法、涅槃法;知道第一义谛、真谛、俗谛。《维摩诘经》言:「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有了佛法的智慧,对人生的看法就会更正确。

释迦牟尼佛,已成佛道,智慧臻至究竟圆满,对宇宙万事万物的道理,无所不晓。虽然现在科学发达,但科学的知识领域犹不能超越佛法的境界,因为佛的智慧圆满究竟,非世间的学问知识能比拟。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位婆罗门想测验佛的智慧究竟有多高,一日来到佛所,指着身旁的一颗树对佛陀说:「世尊!您已成就佛道,智慧当属第一。请问您知不知这颗树上有多少叶子?」释迦牟尼佛当下毫不考虑地就说出树上有多少叶子。婆罗门虽然聪明,但也不知叶子的数目,故无从得知佛陀所说是否正确,于是心生一计,顺手从树上抓下一把叶子,又问世尊:「现在树上还剩下多少叶子?」世尊回答:「现在树上已少了七片叶子。」婆罗门张开手掌一看,果然是七片叶子。由上可知,佛的智慧究竟圆满,实无一人可超越。

皈依三宝的介说(五)

于自由时报92.08.23(六)刊载

佛具有三种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达到智慧圆满的境界就是佛。阿罗汉修析空观,断见思惑,证我空,得「一切智」;菩萨修假观,断尘沙惑,证法空,得「道种智」;修中道实相观,断无明惑,就能证到佛的「一切种智」。

三智圆明,皆是本具的智慧;譬如心静下来,灵感即现前,可知灵感、智慧实不从外得,而是从内心当中而来。有的小说家要到非洲找寻灵感,然而非洲并没有灵感,灵感是来自心中;因为到了非洲与大自然接近,心安定下来,得到清凉,便能引发心中本具的灵感。同样地,看到佛寺庄严的佛像、清净的环境,心中觉得很宁静、清凉,心中本具的智慧、功德、善法自然显现;反之,看到世间五花八门的境界──酒家、舞厅、歌厅……,心中生起种种尘劳、烦恼,就会障蔽我们的智慧心无法现前。

佛法中有「三因佛性」,一、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三、缘因佛性,三者因缘具足,就能启发正因佛性。「冥冥暗夜中,三宝为灯塔」,佛宝、法宝、僧宝的智慧,能令众生心得清凉,远离愚痴黑暗,从生死之苦解脱,进而证到像佛一样三智圆满的境界。所以,三宝是启发本具智慧的清净外缘,因此对众生的恩泽广大,实非言语、文字所能道尽。

皈依三宝的介说(六)

于自由时报92.08.26(二)刊载

三宝,何谓「宝」?世间人认为的宝,不外是金银财宝,这些财宝是可用尽的;而佛法所说的宝,比世间的金银财宝更加宝贵,因为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佛法中提到:「世间的钱财为五家所共有,常为五家所侵。」五家是指水灾、火灾、恶子、贪官、盗贼;世间的钱财,非自己所能恒久拥有。所以有了钱财不要欢喜、骄傲,要赶快利用世间有漏的钱财布施、行善,藉此将它转为无漏之财。无漏之财就是善财、圣财,是人生真正的财宝。修善、做好事,是善财;做了善事、好事,心不执着,慢慢就由善财变成圣财,这就是无漏财,有了无漏财,生命便能由烦恼痛苦中解脱,使心灵得到真正的安乐。

释迦牟尼佛常告诫在家弟子,世间上的钱财既是五家共有,就不是真正的宝,拥有了钱财有时反而会带来不安,若不知善用,也可能会为自己带来灾祸,所以要积极把握因缘,将有漏钱财转成无漏的功德法财。。

今生得遇三宝,依佛法的道理修行,就能证得佛法的智慧,进一步运用这种智慧修善,将钱财用在善的方面,种善因得善果,未来自然就得善的果报。这种果报生生世世跟随着自己,受用不尽,不为盗贼、水火所坏,任何人都取不走,这才是真正的至宝。

皈依三宝的介说(七)

于自由时报92.08.28(四)刊载

佛法中的三宝,依不同的意义,可略分为「化相三宝」、「小乘三宝」、「大乘三宝」、「住持三宝」及「自性三宝」。

「化相三宝」,即佛陀教化众生所立三宝相;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鹿野苑转四谛*轮,度五比丘,此时释迦牟尼佛是佛宝,四圣谛法是法宝,五比丘是僧宝,此是佛门中最初的三宝,又名「最初三宝」,或称为「别体三宝」,因为佛、法、僧三宝个别成立,各有其体相(别体三宝,又有大乘三宝、小乘三宝之分);或称为「真实三宝」,释迦牟尼佛已成就佛果;所说四谛法是无漏法;五比丘皆已证圣位,这是究竟、真实的佛宝、法宝、僧宝,是名「真实三宝」。

释迦牟尼佛经过勤苦修行,最后在菩提树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开始度化众生。佛陀最初说华严大法,度大根机的菩萨;后到鹿野苑度五比丘,宣说四圣谛法,令五比丘开悟证果。四谛是指苦、集、灭、道四谛之谛理,为佛法的基本教义,无论大乘、小乘,皆是以四谛为根本。

五比丘,即是佛陀为悉达多太子时,离宫出家修行,父亲净饭王派五位大臣:阿若憍陈如、頞鞞、跋提、十力迦叶、摩男俱利;前去将太子追回。五位大臣找到太子,却无法劝返意志坚定的太子回宫,于是便留下来跟随太子一起修道;太子成道后,在鹿野苑所度即是此五位比丘。

皈依三宝的介说(八)

于自由时报92.08.30(六)刊载

「小乘三宝」,以释迦牟尼佛丈六金身的应身为佛宝;四谛、十二因缘为法宝;声闻、缘觉圣贤僧为僧宝。

佛的应身长有丈六,现金色光;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方得此相好,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声闻、缘觉圣贤为僧宝;声闻圣者分为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及四果阿罗汉;缘觉圣者则不立分位。

「苦、集、灭、道」为四谛法宝,彰显「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真理。现在受的苦果,是过去所造的因;若不造苦因,将来自然就不受苦果。知苦后不再造苦因,就是「断集」,「集」就是因,要「断集」就必须修道,落实佛法、修三十七助道品……,修道就能「灭」除烦恼,证得清净涅槃。

「十二因缘」,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共十二支,这是众生生死轮转的因果。体悟十二因缘之理,知道无明是生死轮回的因,灭除无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就证得涅槃,由生死中解脱。所以「十二因缘」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至老死,是属于生死流转门;由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至老死灭,则是圣道还灭门。从生灭门思惟至还灭门,如此顺逆思惟,最后能思惟的心与所思惟之理相应,就破除无明,证「缘觉果位」。

皈依三宝的介说(九)

于自由时报92.09. 02(二)刊载

「大乘三宝」,以佛的法、报、化三身为佛宝;六波罗蜜为法宝;三贤十圣为僧宝。虽有三身,但三身还是一身;法身是真如身,不生不灭;惟有法身才是真实究竟。

修行智慧开显,就可体悟到法身;智慧未明,见到的法身即同一般凡夫所见的三藏经典及佛舍利。三藏经典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其中具足无量无边的真理,所以也是法身的一种。若依据经典道理修行,断尽烦恼,体证真如,见到自己本具的心性,这就是真正的法身。众生所见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佛,属于化身佛。化身有成就有坏、有生必有死,这是不变的真理。古德亦言:「有始则有终」有开始就一定有终了。所以此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果报身,将来缘尽,终必有坏灭之日。故十方净土中的诸佛,最终还是要舍此果报身入涅槃,无上大涅槃就是清净法身,法身是不灭。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

于自由时报92.09. 04(四)刊载

佛有法、报、化三身,三身还同一身。

举例而言,太阳的光如佛的法身;太阳的体相、形状同报身;太阳照射大地万物,现出种种的影子,如照树有树的影子、照山有山的影子。所以太阳有种种的影子,千差万别。影子属于随物起相,诸佛的化身和太阳的影子一样,随众生所需的境界,佛即变现其所需的境界,令众生得利益。

《普门品》中提到: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这些皆属化身。化身是佛菩萨应缘所现,因缘灭菩萨的化身也随之消失。例如生病时,求观世音菩萨慈光加被,此时观世音菩萨可能示现一位医生,为自己治病;或在梦中为自己摩顶、洒甘露,病痊愈后,所现的境界也随之消失。

佛菩萨的化身很多,端视众生应以何因缘得度,佛菩萨即随缘示现,如《普门品》言: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佛的化身是随因缘而现,因缘灭时,化身随灭。只有法身是不灭,无始无终,所谓「常寂常照」,常寂常照就是涅槃。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一)

于自由时报92.09. 06(六)刊载

修行学佛者乃至一般人都想见佛,如何才是真正的见佛?释迦牟尼佛曾教示弟子:「见佛,不是见外在的佛,而是见自心中的法身佛。」

什么是法身佛?一、佛是一种理,知诸法缘起,缘起性空,见到真空无为之理,即是法身佛。二、自己本具的心性,就是法身佛。要见到本具的法身佛,首先要「观空破执」,思惟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虚妄不实,破除对实有的执着;进一步「观空不住空」,知万法是空,却又不住着在真空中,继续努力,最后契入本具的真如自性,即是见佛。

这一念心性,本来就有,无始无终。譬如师父在这里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就是自己的法身,始终存在。人的色身是由父母所生,但这一念灵知灵觉的心本自具足,非父母所生。法身虽然是本具,却也不能离开色身,所以要使法身显现,仍须假色身而起修。如何修?首先破除执色身为我的执着;若不破我执,就不识现前这念灵知灵觉的法身,反而会执假为真。破了我执,进一步再修六波罗蜜,福慧具足,自然而然就能亲证本具的法身。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二)

于自由时报92.09. 09(二)刊载

「大乘三宝」,以六波罗蜜为法宝。六波罗蜜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为梵语,译作「度」,即「到彼岸」之意。菩萨慈心广大,因悲悯众生之苦,故菩萨乘六波罗蜜船,能运载众生及自身,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令心达到自在、安乐的寂灭境界。

以三贤十圣菩萨为僧宝。佛法中,菩萨的阶位可分成四十二阶位、五十二阶位等。如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最初为四十一位菩萨说《华严经》,此四十一位,非指四十一个人,而是四十一种果位的菩萨。四十二阶位即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阶位,即于初住中再开出十信,即是五十二阶位。三贤即指十住、十行、十回向。

证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就属于贤位;证到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即属圣位。如天台别教中所说,见到真如法身,即称「初地菩萨」,属于「摩诃萨」,即大菩萨之意。由于体证真如法身有深浅之别,所以阶位有初地至十地之分。然而不论是三贤、初地或十地,皆属于大乘的僧宝。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三)

于自由时报92.09. 11(四)刊载

「住持三宝」,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正法时期,不仅可以见到佛的丈六金身,也可以听闻佛亲口宣说妙法,乃至处处可见菩萨、缘觉、声闻等诸圣众。现在释迦牟尼佛已入涅槃,佛已不复得见;佛所说四谛法、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等诸法,也只有在经典中才可得知;虽然现在仍有许多罗汉住世,如迦叶尊者、宾头卢尊者、十八罗汉等,但唯有缘的人,方能得见。

概而言之,如今佛、缘觉及声闻圣者,难能得见;而佛所说之妙法,也无法亲闻;既是如此,现在当以什么为三宝?即是「住持三宝」。「住持三宝」:将释迦牟尼佛的形相,以金属、木、石、纸张等雕刻、绘画成之佛像为佛宝;以经藏、律藏、论藏为法宝;已受具足戒之比丘、比丘尼为僧宝;具足戒即具足沙弥(尼)戒、比丘(尼)戒及出家菩萨戒。此三宝住持世间,能使正法长流,为世间最上福田,能令众生广植福田,增长福慧,故称「住持三宝」。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四)

于自由时报92.09. 13(六)刊载

一般人不知修行,对于心性没有体证,清净心为烦恼、执着所障,所以只能见到以佛像为佛宝、三藏经典为法宝、出家众为僧宝的「住持三宝」。倘若透过修行,这念心清净了,也能与佛菩萨产生感应,见到佛菩萨的化身。这种感应境界,不是向外求,而是自性清净所产生的功德妙用。所谓「心净佛土净」,这念心清净了,自然而然就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

俗云:「物以类聚」,什么个性、习气相近的人,就喜欢结交相同个性、习气的朋友。例如喜欢写文章的人,就与爱写文章的人聚在一起;喜欢下棋的人,结交的朋友也有下棋嗜好,这些都是由于业报相感应。修行也是同样的道理,修六度,自然就与修六度的菩萨相感应;修四谛法、十二因缘,就与声闻、缘觉圣人相感应。所以依照佛法的道理,在这念心上用功,心清净了,自然就能与佛菩萨产生感应。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五)

于自由时报92.09.16(二)刊载

「住持三宝」中的佛宝,即世尊入无余「涅槃」后,以佛像为佛宝。

所谓涅槃:「涅」是不生,「盘」即不灭,不生不灭就是「涅槃」。不生不灭,是指这念心,没有烦恼,妄想不生;妄想既不生,本具清净的智慧心就现前不灭。所以涅槃指这念心达到不生不灭的绝对境界;达到涅槃境界,这念心性就具有常、乐、我、净四种果德。

一般人认为入涅槃就是死,其实涅槃不是死,而是这念心到达寂静、绝对的境界,称为「涅槃妙心」。《大般泥洹经卷二》记载:「大般涅槃」具有八种法益,称涅槃八味:一、常住,二、寂灭,三、不老,四、不死,五、清凉,六、虚通,七、不动,八、快乐。

涅槃境界无比殊胜,故声闻圣者一入涅槃,就住于偏空中,不想出涅槃。明白涅槃的意义及所具的功德,就知圣人涅槃的境界,不同于凡夫的死亡;体证到涅槃妙心,就没有烦恼存在,心清凉了,就是清凉净土。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六)

于自由时报92.09.18(四)刊载

有些人不了解佛法,误以为佛法消极、厌世;其实佛法非常积极进取,想圆成佛的智慧,就必须努力广修六度,作一分得一分,作十分得十分;若不实践什么也无法获得。

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的道理,心与理相应,心开悟了,便能了知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心性本具,如果不知向内观照,只想向外找一个境界求得解脱,始终是找不着的。佛法言:「烦恼即菩提」,把烦恼心转过来,当下就是菩提。《六祖坛经》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就在日用中,只要这念心不随境转,处处作主,就能解脱,心定就能生慧,对种种因缘观察入微,事事就能得心应手。

所以,涅槃并非子虚乌有、形而上的学问,它是佛法最高的境界,也是修行人追求的目标。涅槃人人本具,就是吾人本心本性,因为这念心为烦恼所覆盖,所以无法体现心的清净妙用。如同太阳本自光明,即使忽逢阴雨见不到阳光,但太阳始终存在,只是被乌云遮住了。凡夫的心也是如此,本具清净的智慧,为贪瞋痴的烦恼所障蔽。只要「拨云」就能「见日」,把烦恼化除,本心就现前,就能证入涅槃;这一切都是本具、现成的,只要用功努力,心定、心净,人人都可体证涅槃,这是最真实的境界。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七)

于自由时报92.09.20(六)刊载

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后,佛弟子因为见不到佛,便将佛陀的形象刻成佛像礼拜。一般人不了解拜佛的意义,便误以为拜佛是迷信、崇拜偶像。事实上拜佛是非常有意义的行门;因为佛是众生的老师,众生以学习的心追念佛的慈悲、智慧、功德,因此礼拜、供养。见到佛像,就想到要向佛学习,学习佛的慈悲、智慧,努力圆成佛道,这就是拜佛的真实意义。

拜佛若只是向佛菩萨求消灾延寿、保平安,虽然也能得佛菩萨的庇佑,但毕竟不如依着佛法学习,成就佛道来得究竟。俗云:「求人不如求己」,自己依着佛法的道理努力修行,因而成就佛的智慧、神通,岂不是更圆满!譬如学生进大学念书,看到教授的知识、道德都很不错,心生景仰。但是,如果只是对着教授的相片心生崇拜,对自己的学业也无济于事;最好还是将教授所教的课程、知识都消化吸收,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如同教授一般,不仅学业成就了,也能教化他人。

所以,拜佛如果始终只是求佛菩萨保佑,就像是有依赖心的孩子,永远长不大。必须进一步忏悔业障,努力向佛菩萨学习,才是正确拜佛的知见,依此用功,人生便能愈走愈光明。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八)

于自由时报92.09.23(二)刊载

「住持三宝」是以受过具足戒的出家男众、出家女众为僧宝。出家男众称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

比丘有三种意义:一、乞士:乞即乞求之意,乞士就是「上乞佛法以资慧命;下乞饮食以资色身。」二、破恶:恶,指烦恼;破恶,就是破除心中的烦恼,如见惑及思惑。三、怖魔:指发心出家,能令魔王心生恐怖。

出家为何能令魔王心生怖畏?因为有人发心出家、受戒,佛道就一天天的增长,魔道势力相对就一日日的消减,因此令魔王心生恐惧。所以,世间之人,若多修善法,天上人间就愈来愈光明,世人的福德也自然增长;反之,世人多造恶业,魔王势力则愈增盛,世人多遭灾厄之事。所以在末法时代,为何多生灾厄危难?皆由世人造恶多端,恶业炽盛,魔王恶势日增之故。

一切法皆是唯心所现,想让所处的世间变成净土,不须向外驰求,只要世间之人,都能修善法──持五戒、修十善,世间的秽土自能转为人间净土。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九)

于自由时报92.09.25(四)刊载

「心净佛土净」,外在一切境界无有自性,虚妄不实,皆是这念心所现。这念心清净,六根就清净,六根清净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即清净;乃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也就清净;六识清净,所见的国土就是清净。所以,唯有心清净,才是真正的净土;反之,心不清净,所见的国土也不清净。譬如白天修了善法,心中充满愉悦,就是一片光明,晚上睡觉就睡得安稳、香甜;倘若心中有烦恼,乃至做了恶事,内心充满不安,就是一片黑暗,甚至都会做恶梦。

每个人的心都有本具的光明,这不是一种譬喻,而是确确实实的真理。例如人有身光、智光。智光──智慧就是光明;身光──熏修善法,心定了,身上也会有很好的气色。譬如看相的人,判断一个人运势如何,就是看这个人的气色。因为气色是随善恶业所现,善恶业又随这念心而现。如善业现前,心念都是光明,身上就现出光明,气色佳,运势也很好,因为善的果报正现前;假使恶业现前,心念又一片黑暗,身上气色不好,脸上是一团秽气,运势自然也不佳。

所以,命相也有其根据与道理,然而与佛法毕竟不同,看相所看的是「果」;而佛法注重的是「因」。有因才有果,果报已经现前,逃避、不愿承担只是徒增烦恼痛苦,佛法告诉我们要积极从因中努力,如此才能改造命运,做生命的主人,而非一直从果报上去冀求。

皈依三宝的介说(二十)

于自由时报92.09.27(六)刊载

功名、事业、学业,想要有所成就,要靠自己不断地努力,再加上具足善法、福德,因缘和合就能成功;有了福德再加上努力,这一生的前途一定无限光明。种善因得善果,因果相应,这是佛法所说不变的真理。

想要成功必须众缘和合,一个人如果没有福德,虽然自己很努力,可惜机运不好,今生想功成名就也不容易。例如世间有些企业的董事长,自己不一定很聪明,但总经理、秘书之类的部属,却都很有智慧。这就是由于身为董事长的人,过去生多修福德,所以能有许多助缘,帮助其成就事业。又或者过去有许多文学家,虽具才华,但一生却潦倒不堪,不受肯定重视,究其原因也是如此;过去如果只修慧而不修福,虽然颇有才华,却好似生不逢时,很难有所成就。所以,佛法教示大众要修福、修慧,福慧双修;既有智慧能明达一切,又有种种福德助缘,因缘和合这一生的功名利禄、事业、学业就能很顺利、很光明!

皈依三宝的介说(二十一)

于自由时报92.09.30(二)刊载

修福的方法,就是惜福、培福。惜就是爱惜,爱惜自己的福报,省吃俭用、不浪费。物资不仅要充分地运用,并且要爱护它,所谓「物尽其用」,如此就是惜福。惜福属于消极的一面,进一步必须积极地培福;在经济学而言,惜福、培福就是开源与节流。

在世间生存必须要具足「禄」与「寿」。「禄」指利禄,就是钱财、功名;「寿」,就是寿命。禄寿都有其因果定则,今世享有多少的禄寿,皆是取决于过去所种的因。例如过去生修善积福,今生得享寿七十岁,拥有一百万财富的果报。只要今生不糟蹋自己的福报,就一定能平安的活到七十岁;而且只要努力,很快就能赚得一百万。但是,若不知惜福,天天折损福报,可能就享用不到一百万,甚至影响寿命。例如吃饭时,吃不完的白饭,直接就倒进垃圾桶,这就是糟蹋福报。明白禄寿不离因果的道理,就不会任意糟蹋日常所需,如此就能保有今生的福报。

惜福节流之外,还要积极开源,修善培福。开源之法,就是将过去生修福所感得的福报,加以运用再修善法。如此过去种善因,今生得善果;今生又再种善因,则所得的就更倍于前。所谓因能感果,果中又种因,始终是因果循环,无穷无尽,不断在因中努力,修善积福,人生就愈来愈富贵,愈走愈光明。

皈依三宝的介说(二十二)

于自由时报92.10.02(四)刊载

「寿」,指寿命。今生应享年寿多少,皆是前世所种的因。今生能享寿七十岁,若不糟蹋自己的寿命,这一生就能享有七十岁的寿命。但是,如果造作短命、减寿的因,就会感短命的果报;例如杀生,杀业太重,会感得多病、短命的果报,寿命自然会减少。其次是妄想心太重,这当中又以YIN欲心最为严重。一般人如果到处拈花惹草,纵情恣欲,很容易就会减短寿命。YIN欲的因不仅会感短命的果报,同时深重的情执,也会让自己在生死苦海中轮转不休。想修长寿的福报,就必须断除杀业,远离YIN欲,保持清净心。

要戒除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气,就必须受三皈、五戒,以善法舍去恶法,不断修善积福,如此不仅能保有这一生的「禄寿」,而且还能增胜自己的福德。佛法中强调因果的重要,教导人们要知命,知命然后才能立命;立命,就是创造、改变自己的命运。从因地上积极地行善法、种善因,本着佛法因果的原则为人处事,这一生的前途一定光明,生活必能幸福快乐。

皈依三宝的介说(二十三)

于自由时报92.10.04(六)刊载

深信因果,所作所为不违背因果,就能知命、立命;进一步改变、创造自己的命运,这些例子在历史、社会上俯拾即是。譬如以前有位一掌禅师,遇到一位懂得命理的人指点,知道自己只剩一斗米的福报;这斗米吃完,自己的寿命也将结束。想到今生的道业尚未成就,如今该如何是好?最后禅师心想:既然命中注定如此,那么就将这斗米爱惜着用吧!于是禅师将手掌沾湿,放入米缸中粘起几十粒的米,每日就吃几十粒米,不足部分就以野菜充饥。这段时间,禅师一方面惜福,省吃俭用;同时更精进的打坐用功,所以一斗米尚未食用完,就已经成就圣道。

佛法的知命不是消极的认命,知命是承担今生现前的果报,知命后要积极的立命,在因地上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明白佛法的道理,人生在逆境时就不会消极、悲观,反而更能积极开创自己的命运。

皈依三宝的介说(二十四)

于自由时报92.10.07(二)刊载

由于三宝在世间,佛法得以弘扬,使众生能够知道真理,得到出世解脱的利益,为世间人的最上福田,因此称为「住持三宝」。所以,以恭敬心供养三宝,可以增长我们的福报。

但是,人生只是培福还不够,还要积极修慧。前面所讲的最初三宝、小乘三宝、大乘三宝和住持三宝,是属于心外的三宝;而自性三宝是属于自己心内的三宝。自性,就是灵知灵觉这念心;大众听法的这念心,就是自己本具的心性。这念智慧心能起观照,即是「自性佛宝」;心当中具足一切功德、智慧,是「自性法宝」;这念清净心没有是非、得失,二六时中寂照一如、定慧等持,就是「自性僧宝」。本具心性中具足佛、法、僧三宝,所以自性三宝又称为一体三宝,修行就是要使自己本具的三宝现前,体会到自性三宝,道业才能有所成就。

皈依三宝的介说(二十五)

于自由时报92.10.09(四)刊载

如何使自性三宝现前?在理上,要了解自性三宝人人本具。体悟自性三宝,可分两方面来说:一是始觉、一是本觉。「觉」就是灵知灵觉这念心,能知冷、热、痛、痒;能知是、非、善、恶就是觉。如小孩子一出生就知道哭、知道笑,饿了就知道要吃东西,也知道那个是好、那个是坏,好的就喜欢吃、坏的就不喜欢吃,这就证明──灵知灵觉这念心人人皆有,此即「本觉」。

本觉,不只人有,一切蠢动含灵都有。例如狗一看到主人回来,马上跑过去,摇摇尾巴,表现出很欢喜、很欢迎的样子,这就是灵性、觉性的作用!有些动物的感觉、触觉,较人类还要灵敏。譬如狼犬的嗅觉,就远超于人类之上;又譬如山上的猎犬,只要循着兔子的气味追踪,马上就能发现兔子的所在位置,而我们人类就无法做到。例如牛也有灵性,见屠夫来了,知道屠夫要把自己买回去杀掉,马上就流泪。世间上有很多这种例子,慢慢去观察就能体会,一切有情众生都有灵性,灵知灵觉的这念心就是佛性。

皈依三宝的介说(二十六)

于自由时报92.10.11(六)刊载

每个人都有本觉──本具的觉性,只因无始以来都在迷惑颠倒中,所以无法显发本觉的智慧。在这个世界,聪明、迟钝,智慧高、智慧低,每个人各不相同,这些都是因为前世的因果所造成。过去世心中迷惑颠倒的程度比较低,今生的智慧就比较高;过去世迷惑颠倒的程度较重,今生的智慧就较低,一切只因迷、悟而有差别;而修行,就是要转迷成悟。

虽然觉性人人本具,想要超凡入圣,就必须要有始觉。「始觉」,就是从现在开始觉悟的这念心,能够觉察、觉照不再迷惑颠倒,如此便能显发本觉无量的智慧,开发这念心潜藏无穷的妙用。譬如透过禅修静坐,有了定力,证到神通,就可以移山倒海,而这只是将本具的力量显发出来,一般人称此为潜能。人人都潜藏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譬如一个很宽的河沟,平时跳不过去,可是遇到后面有强盗追过来,为了保命,这个时候可能一下就可以跳过去;因为要保命,所以不顾一切,一心专注,一跳就过去了。如果本来没有这种力量,如何能跳得过去?所以佛法中提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这一念心。

皈依三宝的介说(二十七)

于自由时报92.10.18(六)刊载

心性本具无量的智慧功德,只因众生执着颠倒,这念心迷惑了;所以虽然本具,却如同遗失。佛陀是觉悟的圣者,觉悟这念心,到达究竟圆满;并依觉悟之理教化众生,令其返迷归真,开启含藏万德的心灵宝所。佛法中「戒、定、慧」的真理,如同打开宝所的三把钥匙,依之修行明悟心性,此生就能受用无穷。

透过听经闻法,了达世间一切都是无常、苦、空、无我,虚妄不实、不可久留。既有生必有死,即使活到一百岁,如果不知修行,死后仍要流转诸趣受苦。所以要把握难得的人身,用功修行,为生命找到安身立命之处。

安身立命之处,就是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想要达到涅槃的境界,就要落实「戒、定、慧」的修行,依此来漏尽烦恼,净化、提升自己的心灵。知道了这个道理,就是始觉;依佛法的道理,不断觉察、觉照身口意三业,以始觉之智照本觉之理,就能体达圣人究竟圆满的觉悟境界。

皈依三宝的介说(二十八)

于自由时报92.10.21(二)刊载

释迦牟尼佛历经六年苦行,最后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成正觉,叹然说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一切众生皆有本觉之智,灵知灵觉这念心,本具大智慧、大神通;只因有妄想、执着,所以无法体证本具的智慧。

始觉即是去恶修善的智慧,把恶的习惯转化,善法自然现前,用能观之智开发本具的智慧、觉性,就能开启心性无穷的智慧、妙用。

本觉之理,就是实相、就是自性法宝、就是真如法身。例如,晚上睡觉时,睡在只有一个榻榻米那么大的地方,然而作梦的时候,却梦到其他城市或国家,梦中是另外一个宽广的天地,这就是自性实相、真如法身所起的作用。这念心性攀缘什么境界,实相就现出什么境界,这念心虽然随着因缘起种种变化、作用,然而能知的这念心、这个实相始终不变,这就是我们自性法宝。

皈依三宝的介说(二十九)

于自由时报92.10.23(四)刊载

「始觉之智照本觉之理」,返照,就是观空、破执,藉由空性之理破除我们的执着,息灭妄想。藉止观,修止、修定,使心静下来,不起妄想,心如止水,真心自能现前。

一般人眼睛喜欢往外看、耳朵往外听,因为一直向外攀缘,心就随外境散乱、颠倒,所以要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往内收摄。如同蜗牛的触角一碰触到外面的东西,马上就收回来。我们的六根也是如此,如果一直往外攀缘,迷执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就是轮回生死的根本;所以要时时保持觉性,六根攀缘境界,马上知道觉察,往内收摄,断除生死轮回的因。

看到好的境界心生贪爱,心中的贪念一起,马上能够觉察,就是始觉。觉察后,赶快端正心念,两眼内视、两耳内听,六根不缘六尘,六根清净,这念心达到寂静、正定,没有生、没有灭,本具的智慧自能开显,定慧等持这念心是最真实的。

皈依三宝的介说(三十)

于自由时报92.10.25(六)刊载

藉由修习止观法门,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往内收摄,长期用功下来,功夫纯熟,这时候心达到涅槃、寂灭的境界;就是「常寂常照」。常就是不变,寂就是不动,照就是观照,这一念心,始终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

更进一步,这念心没有第二念心,能所一如,能照与所照、能观与所观,到达绝对的境界;不落两边、不落空、不落有,一切无住,归于中道了义,就是佛法最高的境界。如《金刚经》上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知种种境界,而不着于境界,这念心始终是清楚明白、如如不动,就是菩提涅槃。

「菩提觉法乐,涅槃寂静乐」,菩提就是指我们这念心性,能够分别是非、善恶、对种种境界,了了分明,这一念智光就是菩提。这念心不动不摇、不去不来,始终平静、没有妄念,就是涅槃。

皈依三宝的介说(三十一)

于自由时报92.10.28(二)刊载

涅槃和菩提,不是一、也不是二,涅槃如如不动,菩提了了分明。涅槃和菩提,就好比是我们的手一样,手撑开来是掌,一握起来是拳头;拳头就好比是涅槃,手掌譬如菩提,虽然形态不同,但都是手,所以不是二。

菩提和涅槃也不是一,握紧拳头了就不是手掌,一撑开手掌来就不是拳头,虽然都是手,但形态不同,所以不是一。拳与掌不能分开,是一体的两面;涅槃和菩提也是一体的两面。菩提是一种智慧,这个智慧心了了分明,但如果未达到如如不动的境界,就不能保养长久。所以悟了菩提心,更进一步还要保持定力,培养不动的这念心,能够恒久坚住正念、如如不动,才是究竟觉悟的境界。

所以禅宗祖师大德开悟以后,还要到水边林下去保养圣胎,就是要保任这念心,悟到这念心,始终是安住在这念心上,保持不动的境界;经过保任,道心坚固、不退了,这一生就能了生死。依着这样来用功,持续地以能观之智照所观之理,当能观与所观到达一如的境界,本具的自性三宝就现前,体悟到自性三宝,这一生便能受用无穷。

皈依三宝的介说(三十二)

于自由时报92.10.30(四)刊载

了解自性三宝是我们本具的心性,依着佛法的道理去实践,修正自己的身口意,在修行的路上保持长远心,才能启发、开显自性三宝。

修行学佛,首先要受三皈依,依着大善知识、依着佛法来修行;佛法有无量无边的法门,真正了解三皈依的道理,依此道理来实践,这一生的道业必有所成就。

皈依的道理有深、有浅,只知皈依外相的三宝,而不知皈依自性三宝,始终只能在事相上努力,不能体达心性的真理,道业就很难更进一步;只能在佛法中种下善根,种了善根,慢慢修习,因缘成熟,将来听闻到自性三宝的道理;或者体悟到心性的真理,亲见自性三宝方能成就正觉。

皈依三宝的介说(三十三)

于自由时报92.11.01(六)刊载

皈依就是归顺、依靠。尚未亲见自性三宝前,必须依着佛法僧三宝的教导来学习,否则外境的染缘及邪见炽盛,遇到不好的因缘,言行举止就会受影响;养成坏的习气,产生许多的烦恼与痛苦。正如儒家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交往的是良朋益友,今生就能受其熏习,深受其益;交往的是损友,无形当中学到许多不良的习惯,让自己堕落痛苦。

三宝就是清净的善缘,能令我们转化烦恼,出离生死苦海,所以要把握因缘皈依三宝。譬如小孩子,离开家庭到外面游荡,失去了家庭、父母的依靠,生活乏人教导、照顾,日子便过的很辛苦;突然想到父母的慈悲,觉得还是家庭安全,于是回家受父母的照顾、教导,感觉得很安全、有依靠,人生也充满希望。

佛法中提到,众生没有觉悟以前,就如同小孩离家流浪,在生死苦海、地狱火坑、三涂恶道、人天道上游荡飘泊,始终是在三界中轮回受苦;觉悟到过去的迷惑颠倒,就要皈依三宝,落实修行才能离苦得乐。

皈依三宝的介说(三十四)

于自由时报92.11.04(二)刊载

了解皈依的道理,皈依三宝为佛弟子,初初修行学佛,尚未得正见、正信、正定,信念未坚,对真理的信心不足,修行就容易退转,所以必须依靠善知识教导、指引,对佛法产生信心,才能真正落实修行。所谓「信满成佛」,信心真正到达绝对、百分之百,一定能依着佛法的道理去实践,今生道业必能成办。

一般人初信佛法,心中疑惑未除,怀疑世间究竟有没有佛菩萨?自性中是不是真有神通、禅定?……,只要心中起疑,信心开始动摇,便缺乏落实佛法的力量。佛经中提到:「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就是强调信心的重要,一般宗教也强调信仰、信心,但佛法更进一步,不但要相信,而且还要具有正信,透过正确的知见,才是有智慧的信仰,知道是非善恶、邪正曲直,不为错误的邪见所迷惑,依此方向修行,人生便会愈走愈光明。而佛教是含具真理、智慧的宗教,透过对佛法的信心与实践,必能得到大利益。

皈依三宝的介说(三十五)

于自由时报92.11.06(四)刊载

梁启超先生曾说:「佛法的真理,使上智的人不得不信;佛法讲因果,使下愚的人不得不畏。」因为佛法所讲的真理是绝对的,世间上再没有比佛法更真实的道理。

所谓真理就是永恒不变的道理,过去、现在、未来皆如是,不因时间、空间、人事不同而改变;儒家提到: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如果过去认为是对的,经过一段时间就不正确了,这就不是真理,譬如在科学界发明一种理论,这个理论对当时而言是正确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发现另一个新的理论,取代之前的说法,于是当初认为是正确的道理,现在来看就不见得真实。科学时时都在日新月异,新的理论与发现始终是层出不穷,现在发现的道理虽然正确,但无法禁得起时间、空间的考验,就不是绝对的真理。

真正的至道,是绝对真实的道理,恒常不变,佛法所说的道理就是绝对不变的真理。

皈依三宝的介说(三十六)

于自由时报92.11.08(六)刊载

学佛就是要信仰佛法真实的道理,建立正确的观念,依善知识的教导去实践,做到「依法不依人」,修行才能发长远心。譬如有些人跟随某位师父学习,觉得对方的道德、学问、修行都很不错,等到因缘改变,或者遇到一些境界,马上推翻对这位师父的看法,对佛法的信心就动摇了,甚至退失对修行的信心。其实,信心不应建立在对某个人的执着,而是信仰他所说的道理,是佛法、是真理,信仰这个道理并落实,如此修行,方可长远,终能成就正觉。

佛法有很多真实的道理,如四谛——苦、集、灭、道的真理,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如是,是绝对不变的;信仰这个真理,知道苦的根源来自种种烦恼,落实修行,断除烦恼,便能得证涅槃,涅槃是最安乐的所在。学佛的目的就是要超越生死、断除烦恼、证涅槃,有此观念,就是真正的正信。

末法时期,邪说炽盛,如果对佛法的道理不了解,就容易为外界各种知见所迷惑,一迷惑,就容易退失信心,道业也无法成就。所以,学佛必须先皈依三宝,经常亲近三宝,受三宝熏习,八识田中的种子转识成智,回归清净的自性,彻见自性三宝,生生世世都受用无穷,才是三皈依的真正意义。

皈依三宝的介说(三十七)

于自由时报92.11.11(二)刊载

释迦牟尼佛说:「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正说明佛性本具、平等,大家都可以成佛,依照佛法修习,最后都能成就如来的功德果报;藉由皈依外在三宝为方便,亲近三宝、慢慢熏习,最后就能彻见自性三宝。

佛陀的教导智慧、平等,希望每个人透过修行,都能达到慈悲圆满、智慧圆满、人格圆满的境界;从这个角度去思惟、观察,就会发现佛教真正值得皈依,佛法的道理确实值得学习。

皈依有「回转」之义,我们无始以来,因为种种邪见背弃三宝,念念都是向外驰求,在生死苦海中轮转,现在听闻佛法、了解真理,马上将过去的邪见舍掉,将心念回转过来,依佛法的道理返照自心,即能化解烦恼、成就菩提。

「佛法如大海」,海能容纳百川,无论是江、河、溪流、清水、浊水,都能被接纳汇流于大海。就如同佛菩萨心量广大,具有无量智慧、慈悲可以包容、接纳任何有情,从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了解佛法的道理,舍离过去的邪见,依此修行,至诚皈依三宝,自能得到十方佛法僧的慈光加被。

皈依三宝的介说(三十八)

于自由时报92.11.13(四)刊载

有些人过去信奉鬼神,虽然知道佛教是正法,但担心皈依佛教会受鬼神处罚,害怕因此受到灾害,所以始终不敢皈依,这样的见解并不正确。

佛陀是觉悟圆满的圣者,神通、智慧、功德圆满,是人天教主、三界的导师,诸护法善神皆皈命护持,所以皈依佛法,不但过去所信奉的鬼神不会瞋责,并且因为三宝的威德、佛法的殊胜,这些鬼神也会转而护持自己的道业。

如同社会上有些人能力很好,所开创的事业潜力很大,周遭的亲友也会一起来协助,一方面让这个事业早日成就、一方面也共享这份功德与光明。同样的道理,鬼神也想提升自己,因为佛法是真理、佛是至高无上的圣人;当自己发愿学佛,亲近正法,自然有许多护法善神前来拥护。

世间上有许多宗教虽能劝人为善,但毕竟不够究竟,无法使人得到最高的智慧、究竟的解脱。了解佛法的道理,知道以前所学的并不圆满,现在觉悟了,就要翻邪归正,皈依三宝并且发愿成就正觉,落实佛法,让生命更光明、福德更圆满。

皈依三宝的介说(三十九)

于自由时报92.11.15(六)刊载

这念心具足无量的智慧、光明,修行若能发起成佛的愿心,依此精进努力,必能成就道果。

从前有位罗汉圣者,带着一位沙弥弟子一起行脚。小沙弥走在师父后面,帮忙背行李。边走边想:「自己发心出家,将来一定要成佛普度众生。」阿罗汉圣者有神通,知道弟子发了菩萨的大愿,就要小沙弥走前面,换自己背包袱走在后面。

走了一段时间,小沙弥又想:「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生生世世要救度众生,时间太长、太辛苦,还是求证罗汉果位,做个声闻圣者就好。」阿罗汉知道弟子的想法,马上说道:「现在你还是走在我后面,帮忙背包袱吧!」小沙弥感到奇怪,问道:「师父!您为什么一下要我走前面,一下要我走后面?」罗汉回答:「起初你发了想成佛的心,这种大愿,将来必能圆成佛果,这是我所不及的,所以请你走在我前面;现在你只是发愿要证罗汉果,而且目前还是未成就的凡夫,而我已证阿罗汉道,所以理应走在我后面,帮忙背行李。」

发心不可思议,一切法皆由心生,这一念成佛的愿心,就是圆成佛果的正因。现在发心要成佛,去邪归正,过去所信奉的鬼神也会转而护持,因为自己未来成就道业,也能度脱这些鬼神脱离生死苦海。明白这些道理,知道佛法的可贵,对于过去所信奉的外道、邪见应尽快舍离,皈依三宝,依着佛法的智慧与光明,到达究竟圆满的涅槃彼岸。

皈依三宝的介说(四十)

于自由时报92.11.18(二)刊载

有些学佛的人,一生中受过多次三皈,皈依多位法师,称为「结缘三皈」。觉得所认识的法师道德很高、学问很好,因此想跟他结法缘、跟随他学习,当然必须亲近他,跟随他作师父,所以佛法中不限定只能皈依一位法师。法师受了具足戒,具足僧众威仪,能够做为佛法的代表,为发愿求受三皈者做证明,证明皈依了佛法僧三宝。所以,法师只要受过具足戒,具备德行,我们就可以皈依。

修行学佛,目的在明悟心性,亲见自性三宝;然而,初初开始修行,道业尚未成就,就必须先皈依外在的住持三宝,藉由外在三宝的启发、引导,建立正确知见,进而脱离生死苦海。

皈依有正名定分的意义,如同学生入学办理注册手续,注册以后,知道自己是学生,应该要用功努力;再则已取得学生的身分,受到学校的保障,可以正式在学校学习,而学校也有辅导课业的义务。同理,皈依以后,正式成为三宝弟子,跟随皈依的法师、依着佛法努力修行,人生的道路就会很光明、很有希望。皈依后能得到三宝的慈光加被及善神的护持;四大天王会派遣三十六位善神予以守护,受了三皈依,将来弥勒佛出世成正觉,龙华三会就能得度,这些都是皈依的功德与利益。

皈依三宝的介说(四十一)

于自由时报92.11.22(六)刊载

皈依佛、法、僧三宝,必须了解所皈依的范围,才能把握修行的方向。皈依佛者,现在以释迦牟尼佛为代表,皈依一尊佛,即代表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皈依法者,即是一切经律论皆当皈依,不限于某一法。

然而现在末法时期,有些人知见不正确,对法产生了偏执,执着某一法门,而认为其他法门不究竟。事实上,皈依法就是要皈依一切佛法,佛法说要「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经」等于是学校的教科书,有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之分,因为小学生无法消化大学的课程;正如同小根机的人不能容受大法一般,因此,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对不同根机的人说不同的法,此即应机施教,让每位听法的人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学佛修行,应选择适合自己根机的法门,但也不能因此而排斥其他法门。

佛法传到中国后由于经典太多,祖师们将之分门别类,而产生不同的宗派,但这些都是佛所说的法门,透过这些法门,都能够让我们明心见性。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学佛,圆成佛的智慧、功德,证到解脱的境界。学佛就要归于了义经,了义经是最彻底的,见中道、见实相、证涅槃,这是属于了义经,了解这些道理以后,就不会发生见解上的偏差。修行学佛不执着那一宗、那一派,因为一切佛法都是我们的老师,要心行平等,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

皈依三宝的介说(四十二)

于自由时报92.11.25(二)刊载

所谓皈依僧者,僧宝有菩萨僧、罗汉僧、凡夫清净僧,上至贤圣僧、下至凡夫僧皆当皈依,不限于某一法师。佛弟子受三皈后,应以佛为师、以法为师、以僧为师;依正法修行,不再皈依天魔外道。

「外道」是指心外求道,有些宗教虽然也有善法,但是无法明心见性,不是成道的因,所以终究无法成就道业,至多只能达到生天的功德。想要成道,就要明心见性,心外求道,没有见到真实的道理,便称为「外道」。

「天魔」,是指六欲天中「他化自在天」的波旬。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静坐,即将成佛的时候,天魔前来扰乱。面对魔扰,太子保持正念、心不为所动,天魔无法扰乱太子的修行,最后只好惊惶而逃。

打坐亦是如此,一切魔由心生,打坐时如遇种种境界,念咒、念佛,境界还是赶不走,有些人就会感到惊慌恐怖。须知境界由心而生,要降伏扰乱修行的境界,就是要保持正念、正定,始终不理它,这念心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经过一段时间,境界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境界由心而生,心中保持正定才是根本降魔之道,因为心一动,就是妄想、烦恼,魔马上就从这念心中生出。明白此理,就能坚住正念,好的境界不生欢喜、坏的境界亦不起烦恼瞋恨,这念心始终维持不动,就能降伏一切。

皈依三宝的介说(四十三)

于自由时报92.11.27(四)刊载

皈依三宝,以佛法为师,就应舍离外道思想,心外求法的道理,不是究竟的真理;依着不正确的道理而修,就会走错路、走远路,离正道愈来愈远。皈依三宝,便应依循佛法的道理,精进修行,才不会受错误知见的影响而堕落。

佛法以明心见性为根本,是究竟的宗教,皈依佛法能够令我们了生脱死,出离轮回苦海,只要信仰三宝的信心永远不退失,将来一定可以入于正道。即使今生不能得道,生生世世都可以亲近三宝,在如来座下听经闻法。

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傍生。这些都是皈依三宝的功德。《灌顶经》上还记载,「受三归已,当有三十六善神王,随逐护汝身」,受了三皈依,就有三十六位善神保护,身心就能安稳,得到保障。又《善生经》云:「若人受三自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归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所谓四大宝藏,即金银铜铁四大宝藏,全国人民在七年中共同运输这金银铜铁四大宝藏,也运输不完,永不穷尽。受三皈的人所拥有的福报比得到这四大宝藏还要多;由这此点可以推想,受三皈依,所得福报不可胜数!

皈依三宝的介说(四十四)

于自由时报92.11.29(六)刊载

《校量功德经》中提到:假设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如同稻、麻、竹、芦苇这么多数量的如来出世了,有人用饮食、衣物、卧具、医药来供养这么多的佛,等到这么多的如来佛入涅槃,又为每一尊佛兴建七层宝塔以为供养,这样的功德可说非常殊胜了。但是,即使如此,也比不上一念净心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功德。

建塔植福的功德有多大呢?

在迦叶佛时代,当迦叶佛入涅槃后,有三十三个佛弟子为了纪念迦叶佛,就建造七层宝塔以供养佛的舍利。结果这些人因造塔功德,往生以后就生到忉利天,因此忉利天也称为三十三天。这当中有一位是劝募造塔的发起人,此人功德最大,所以当了忉利天主。

在《贤愚经》中记载:一次,波斯匿王率领百万军队行经祇洹精舍时,听闻到一位比丘悠扬悦耳的梵呗声,顿时百万军众、象、马皆为梵音所摄受,驻足谛听,不肯前进。直至梵音终止,大众才如梦初醒。波斯匿王即入精舍问佛因缘,佛告波斯匿王,此比丘前世曾持铃供养悬于迦叶佛塔,并发愿来世得能见佛,度脱生死,得好音声,令一切众生乐闻佛法。以此因缘,所以今生得值佛出家修行,得铜铃般的殊妙音声,复证阿罗汉果。

如来灭后,兴建供养宝塔的功德如此之大,但是这么多的福德,比不上以清净心皈依三宝所得功德。想要成道、证涅槃的心就是清净心,以清净心皈依三宝,胜过前面这些功德,所以皈依功德实是广大、不可思议。

皈依三宝的介说(四十五)

于自由时报92.12.02(二)刊载

皈依三宝的利益有浅有深,一方面皈依之后,依着佛法落实修行,提起觉性、反省检讨、坚住正念,就能启发智慧,使自性三宝现前,最后成就道业。浅的方面来说,最低限度可以得到三十六位善神拥护,如果今生修行无法成就,未来等到弥勒菩萨成佛时,第二个法会中就能成道。所以受三皈依功德福报殊胜,皈依佛、法、僧三宝,成为佛的弟子,就能得到种种利益。

《大方等大集经》记载,妊娠的妇女若担心胎儿不平安、怕流产,可教往皈依三宝,胎儿受三皈后,于母亲腹中即受善神保护,出生后善良慈悲、六根健全,将来必然智慧通达、面貌端正、众生乐见。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一位怀孕的妇人,因为过去所生的都是女孩,希望能够生个男孩;看相、算命的结果,说此世注定没有儿子,妇人为此悲伤抑郁,处处寻求善法、累积福德,希望求生男孩;并且前往佛所求受三皈,积聚种种功德福报,孩子生下来,果然就是男孩。这原理就如同现代的胎教一样,因为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随母亲这念心所转,母亲以至诚、清净的心皈依三宝,胎儿也能得到皈依三宝的利益。由此可知,受三皈依确实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皈依三宝的介说(四十六)

于自由时报92.12.04(四)刊载

皈依三宝的利益很多,如忉利天主帝释天,就因着皈依的功德而重报轻受。

忉利天主过去兴建佛塔劝人发心,所以感得生在三十三天的果报。当他在天上的寿命即将结束,五衰现前。五衰是指一、天人头冠上的花开始雕萎。二、天人穿的天衣很薄,不但不会脏,同时衣上还有光明,但寿命将结束之时,身上穿的天衣就会出现污垢。三、天人的宝座都是由金、银、琉璃、珊瑚、玛瑙、砗磲等七宝所成,上面还有宝盖,寿命快终了的时候,他就会不安于座。四、两腋生臭,天人平日身体是非常洁净的,但临命终时,两腋就会开始流汗。五、身体臭秽,香洁的身体不再,而发出难闻的气味。

帝释天用天眼一看,知道自己将投胎至一位制陶者所饲养的母驴中,正在惊慌时,想起佛陀是三界中唯一能济拔众生出离苦海者,所以赶紧到佛所求受三皈。正当帝释天至诚皈依佛法僧三宝,礼拜下去、刚要起身时,他在天界的寿命就结束了,于是神识即刻投生到驴胎里。

此时不知何故,系绑母驴的绳索突然松开,母驴走到放置陶坯的地方,乱踩乱踏,主人在旁无法制止,一时怒火冲天,就用扁担打驴子,这驴子就流产了。因此,帝释天的神识又回到天上,回复天帝之位,释迦牟尼佛为他开示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帝释天当下即证了初果罗汉。所以,受三皈的功德很多;以清净心皈依三宝,其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最终必能断除一切烦恼,达到菩提涅槃的境界。

 

皈依三宝的介说(四十七)

于自由时报92.12.06(六)刊载

在皈依的仪式中,经过三番羯磨,说了三次皈依,才能成就皈依的程序。为什么说三皈,而不说四皈,不说一皈、二皈?

在经典中,佛陀曾以兔子三跳来譬喻三皈依的意义,我们在三界中被无常杀鬼所逼,没有归向、依靠,便心惊胆跳;就像被猎人追逐的兔子,当猎人看到兔子就放枪,兔子听到枪声,为了不死在枪弹下,拚命跳跃逃命。

第一跳就脱离了枪口,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我们受第一次皈依,脱离了无常,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不会堕入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虽然保全了性命,还在心惊胆跳中,为了要求一个心安,赶快再看看那个地方最安全,所以兔子又再跳一下,这是第二跳;我们也是一样,受第二皈依,归向、依靠到佛、法、僧三宝上,心安定下来,脱离惊慌恐怖。而兔子虽然离开了惊慌恐怖,还要找一个永远平安、幸福的地方,所以最后再一跳,跳到一个最安全的地方,这是第三跳;经过三番羯磨,藉由事相上的皈依,透过外在三宝的启发、引导,使自己明悟心性,见到本具的自性三宝,就能超凡入圣,圆成佛道,这是最究竟安全之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