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发菩提心 成无上道


   日期:2024/9/4 22: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一)

于自由时报91.04.11(四)刊载

佛法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小乘希望得解脱、成道证果;大乘修六波罗蜜,普度众生、广结善缘,最后功德圆满,成道证果。此外,还有渐修、顿悟之分,无论是大乘、小乘,顿、渐之分,是因为众生根器的不同,所用的方便也因之有所不同,但理上都是一个--菩提涅槃,这是修行学佛的终极目的。

由于每个人的发心不同,所以成就也不一样。不论是成就罗汉果、缘觉果、菩萨果、佛果;或是成就三昧,达到不退位--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这些都要努力修行才能得到。希望打坐成道,就必须与这念清净心、无为心相应才能成道。道不离心,悟了,这念心就是道;没有悟,这念心就是迷。修行不管是从事上修,或从理上去修,乃至于渐修、顿悟、显、密,有两大原则不能违背:第一是「发菩提心」,第二是「持清净戒」。这两个原则做到了,这一生就对得起自己,即使没有成道证果,也能达到不退位。持清净戒,身口意三业清净,就证罗汉果,进一步回小向大,就能证大乘佛果。如果要证菩萨果,就要修六度万行。总之,这一切都离不开菩提心和戒行。因此,发菩提心、持清净戒,修行最重要的二件事。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二)

于自由时报91.04.13(六)刊载

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清净的心、不染着的心,是不动不摇、不去不来、不生不灭的。经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如果只是拼命地耕田犁土,却没有播撒菩提种子,怎么会开花结果?所以菩提心是最重要的。想达到这念心清净,就必须要有种种助缘,帮助我们发菩提心、种菩提种、开菩提花、结菩提果,这个助缘就是戒行。

佛法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戒行;其他宗教的戒,有些不是邪见、见取见,就是非因计因、非果计果,都不是证涅槃的因。涅槃是什么?涅槃不是死亡。涅槃是指我们这念心,达到最寂静、最高的一个境界,也就是契悟空性。契悟了空性还不算,必须要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清净心、能作主的心,要动就动,要坐就坐,要出就出,要入就入,最后达到不出不入。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三)

于自由时报91.04.16(二)刊载

涅槃有四种层次:「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自性清净涅槃」。其中「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是证悟「空性」;「无住涅槃」、「自性清净涅槃」是证悟到菩提心。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涅槃,都是指我们这念心,只不过深浅不同,也就是悟到空性的深浅;或者是证到空性,定力入到空性中有多长,这也有差别。再者,看我们保持这念心清楚明白、如如不动的时间有多久,如果只能保持三分钟,三分钟后心就打妄想、打瞌睡,这样菩提心也保持不长久。

菩提心、涅槃性,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最高境界。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根基,佛就说一些方便法门,暂时使我们的心静一静,不要惊慌恐怖,暂时能够得到一个住所,这是佛的慈悲。真正要想成佛,就要证悟菩提心。经云:「唯佛与佛能入此门,缘觉声闻不能照。」也就是说,尽恒河沙的声闻、缘觉,都没办法知道佛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佛是以菩提心为根本,所以这一念心非常重要。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四)

于自由时报91.04.18(四)刊载

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如何发菩提心呢?《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提心就是无住心。禅宗则说:「顿悟自心,直了成佛。」也是指菩提心,亦即菩提自性。《六祖坛经》行由品记载:一日,五祖弘忍大师对弟子说,诸位在我座下已修行多时,今天把所学的心得及契悟的道理,写一首偈给我看看。五祖座下一位首席教授师神秀大师,很有学问,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看起来非常有道理、非常有意义。六祖大师当时也在弘忍大师座下,在厨房里担任砍柴、舂米的工作。听到有人在念神秀大师所写的偈子后,他也有一些心得,于是就请人在偈子旁边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根本没有一物一法可得,所以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明镜是指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念心,是绝对的空性;「何处惹尘埃」,一切都是空寂,那里惹尘埃?神秀大师尚未真正契悟菩提心,他所契悟的,属于渐修,而六祖大师则是顿悟。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五)

于自由时报91.04.20(六)刊载

悟有深浅,禅宗祖师云:「大悟十八度,小悟不知其数。」譬如说,由于觉得人生无常,悟到了无常的境界,所以发心修行,这个悟只是开始。悟了以后要知道修行,因为只是悟到无常,并不是彻悟心性,只是悟到事上的道理。每个人所悟的道理都不一样,因为这念心悟的层次不同,说出来的法,就会有差别。

神秀大师所写的偈子也可以作为一般人的座右铭,依照这个方向去修行。「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要栽种一棵菩提树,第一、要有土壤,把菩提种子栽植到土里去;第二、要有水份、阳光;第三、要时时刻刻去照顾,除草、松土,菩提树才会发芽、茁壮,开花、结果。「身是菩提树」,要想成道,就如同种菩提树一样,要善调身心、要持戒,使身口意三业清净。除了善调身心以外,还要勤修善法,修善法是福报,有了福报,衣食住行就没有问题。「心如明镜台」,这念心像明镜当台一样,一尘不染,汉来汉现、胡来胡现,相来则现、相去则无。就是这念心,不染一点尘垢,一片空灵、光明,没有贪、瞋、痴、慢、疑,没有法执、我执,只有这一念绝对的心,像镜子这么光明。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时时勤拂拭」,如何拂拭?就是检讨、反省、观照、改过,这就属于渐修法门。如果照这样去用功,也能成道证果。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六)

于自由时报91.04.23(二)刊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当时六祖大师契悟般若空性所作出的偈子。惠能大师了悟诸法毕竟空寂,无有能、所,一切皆扫除荡尽,所以禅宗祖师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正是这个道理。

「佛」代表好的境界,若是对好的境界,产生贪爱、执着,心当中有了罣碍,一样不能明心见性。所以,就算是打坐时看见十方诸佛来摩顶、授记,也不要欢喜。因为一欢喜,心就动了,就成了生灭,就不是不动心、清净心。「魔」,就是指恐怖的境界。看到恐怖的境界,也不用害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好坏的境界皆由自己意识所现,都是虚妄不实的,因为一切法毕竟空寂。

那么,要拿什么来「斩」?「不理它」就是斩。好坏的境界都不去理它。它来就让它来,去就给它去,继续保持正念,菩提心就会现前,念念分明、处处作主。否则,菩提心就迷失而成为攀缘心了。

所以渐修、顿悟都是相通的,目的都是证菩提心,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七)

于自由时报91.04.25(四)刊载

修行的法门有很多种,小乘修行是「断烦恼」;大乘则是「转烦恼成菩提」。小乘把烦恼当作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要断它,有能断、所断,仍有法执存在,所以最后证到我空境界,入「偏空涅槃」。

大乘则用「转」的方式,因为了解烦恼当中有菩提性。如同打铁炼钢,废铁当中具足钢性,若把铁块扔掉,是无法再炼出钢的,如同无法离波觅水的道理一样。

大乘菩萨广行六度万行,以转化烦恼,自利利人。例如布施久了,自然没有贪心;修慈悲观,瞋心自然就转化过来;身口意三业精进,就可以对治懈怠。由于心散乱、颠倒,所以利用禅定对治妄想,这就是「转」。

六波罗蜜中最后是「般若度」,般若是对治愚痴的,返照自心,无能、无所,三轮体空。我们心中有很多无明、颠倒,对外境起种种执着,如果般若修好了,就能逐物起照,破除烦恼!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八)

于自由时报91.04.27(六)刊载

无论修什么法门,最后全部都要归于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本具的觉性,这不是父母、鬼神、上帝、乃至菩萨所给予的,而是人人本具的。所以,菩提心是最真实、最现成的。

禅宗祖师说:「起心即错,动念乖真。」菩提心性本自具足,假使另外再起心动念去找,也无法找到。因为一寻觅就迷失了,如同骑牛找牛,已经骑在牛背上,却迷惑不知,仍到处去找牛;又如日中觅影,在大太阳底下找影子,始终是找不到的。

大众听法的当下,一念不生的这念心,就是菩提妙明真心。所谓一念不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灵知灵觉的这一念,没有丝毫的妄想、昏沉等杂念。契悟了这本具不生灭的心,即达到所谓的「开悟」境界。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九)

于自由时报91.04.30(二 )刊载

以前,有一位大觉禅师,为了修行悟道,南奔北走、东参西学,翻山越岭寻访明师。一天行脚疲累了,手扶着路边的梅花树休息,当下忽然开悟,道出一首诗偈:「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几重云;归来细把梅花看,春在枝头已十分。」「春」,代表菩提心。诗境的内容说明为了追求明心见性,历经千辛万苦,寻找善知识指点,仍然无法契悟,于是心灰意冷,通身放下,这念心大休大歇,不再东寻西觅。就在放下的时候,忽然开悟了。「归来细把梅花看,春在枝头已十分」,细看眼前枝头一朵朵梅花生趣盎然之际,悟到原来道是现成的,能看的这一念心始终是存在的。

达摩祖师说:「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看梅花的这个灵性是本具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尚未成道的人不减一丝一毫;成道了,也不增一丝一毫--这个就是菩提心。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十)

于自由时报91.05.02(四)刊载

古人说:「修行亿万劫,悟在剎那间。」过去没有契悟以前,所修都是在生灭当中,属于方便加行。由于加行用功得力,业障消除,心清净了,因缘成熟豁然契悟心性。原来,这念不生灭心,就是菩提心。

有生一定有灭,物质有成、住、坏、空;人及飞禽、走兽等有情世界的生、老、病、死,都是生灭。仔细观察起来,分分秒秒皆有众多生灭、生死不停的流转,整个世界都属于生灭法。

凡夫的心念时时刻刻也在生灭之中,一动念头就是生,第二念生起,前念又灭掉了,譬如早上起床、穿衣、穿袜、刷牙、洗脸,接着又诵经、拜佛……等等,心念不断地生灭变化,这当中究竟那个是真正的自己?

世间上的人,终日柴米油盐酱醋茶、上班、下班,整天都在妄想中,迷糊糊地过生活,所有一切都是生灭心的作用,甚至于晚上作梦都还在生灭心当中。所以佛法说人从早上到晚上,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这些都是生灭心。生灭心就是自己的烦恼,生灭心带来的就是生死。

那么,不生灭心究竟在那里?就在大众听法的这念心当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念觉性始终存在,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十一)

于自由时报91.05.07(二)刊载

悟后起修就称为「修道位」。悟了以后,只是如同见到初一的月亮,尚未圆满,还要继续保持这念菩提心,时时刻刻安住在心性上,就是所谓的「保养圣胎」。

此时的修行即是「修而无修,言而无言,行而无行」,还是要修,修除习气、妄想、人我、是非等种种烦恼,修了之后要归还原点,所以修了等于没修、行了等于没有行。原点就是一念不生、就是觉性。无论昼夜、动静、顺逆,时时刻刻始终都要保持这念觉性的存在。

释迦牟尼佛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却说没有度一个众生;演说无量无边的佛法,却认为没有说过一句佛法,正是「言而无言」,归还原点的道理。如果执着自己说了许多佛法、度了广大的众生,就表示并未了悟,因为尚有我执、法执,这念心还在相对的境界之中攀缘,没有契悟绝对的境界。

修道证悟最后达到绝对不染一尘的境界,如同十五的月亮圆满无瑕,就属于「成道位」。这里的「成」是现成、本具的意思,不假丝毫造作而成。

总归修道的历程,可分为「加行位」、「悟道位」、「修道位」、「成道位」四个不同的层次。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十二)

于自由时报91.05.09(四)刊载

每个人都有佛性、觉性,是本具的。虽然心性本具,但如果起了烦恼无明,这个觉性就变成众生心了,就变成我执、法执。所以,还要有「始觉」,也就是我们现在开始觉悟的这念心。众生是「不觉」,没有觉悟,所以整日花天酒地、吃喝玩乐、醉生梦死,将来必堕入恶道。

有了「始觉」,要继续保持,如果一曝十寒,没有发长远心,就退失了菩提心。所以要继续不断觉悟、觉察、觉照、反省,以漏尽自己的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转化心中这些障碍。如神秀大师所说的「时时勤拂拭」,把心当中的灰尘擦掉。由于用功得力,贪、瞋、痴、慢、疑、邪见六个根本烦恼没有了,就达到「正觉」的境界。

烦恼有深有浅,分为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漏尽这三种烦恼,就得到究竟解脱。所以,无论参禅、打坐、持咒、诵经、念佛……,一切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转凡成圣、转识成智,最后得以成就佛果。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十三)

于自由时报91.05.11(六)刊载

由于用功得力,贪、瞋、痴、慢、疑、邪见六个根本烦恼没有了,断除「见思惑」,就证到罗汉果,或者证到缘觉果,这就是「正觉」。但是,不可以得少为足,还要进一步回小乘向大乘,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带果行因,修六波罗蜜,行菩萨道,修无修修、念无念念,豁然明心见性,契悟本具的菩提心。

如龙树菩萨,契入了中道实相,就证到初地菩萨,如此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满心,就称为「分证觉」,乃至于达到「等觉」。最后入金刚定,破无始无明,也就是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总之,这些过程都离不开我们这一念觉性、佛性、灵性,也就是大众听法的这念心。如果这念心造作恶业,就变成兽性;反迷觉悟了,又变成觉性。觉悟以后,念念分明、处处作主,有了智慧、感应,心慢慢宁静,就成为灵性,这都是我们这念心本具的作用。不执着一切法,继续用功,就能圆成佛性了。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十四)

于自由时报91.05.14(二)刊载

菩提心的修证历程有层次之不同。第一、「发心菩提」,也就是发广大道心,立下志愿,希望证到菩提心,成就佛果,普度众生,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时时刻刻朝这个方向努力,不管是渐修、顿悟,或动、静、闲、忙,都要念念分明、处处作主,以地藏菩萨的大愿、观音菩萨的大悲、普贤菩萨的大行、文殊菩萨的大智,落实在日常生活,这就是菩萨行的开始。

第二阶段「伏心菩提」,因为发心用功,时时检讨、反省身心,有惭愧之心,慢慢地就将妄想、烦恼降伏下去。譬如觉察到自己起了瞋心,就能立刻忍下来,不去造作恶业;又如动了贪念,也能觉察并止住;或者起了男女之欲爱、色爱,刚刚一动念,马上就把这念心降伏下去,这就是伏心菩提。

第三阶段「明心菩提」,由于「伏心菩提」加行用功得力,最后就能达到明心菩提。「明心」就是明心见性,见到本来面目,契悟本具不生不灭的心性。

禅宗祖师言:「千年暗室,一灯即破。」只要悟了现前这念心,始终安住在正念上,过去所有的黑暗、业障,全部可以一扫而光。譬如一间千年黑暗的房子,忽然把灯一开,豁然满室光明。但是,如果失去正念,就如同把灯熄灭,又会呈现一片黑暗。因此,悟了以后,还要时时刻刻安住正念、安住觉性上,念念分明,处处作主。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十五)

于自由时报91.05.16(四)刊载

禅宗说:「饥来吃饭困来眠。」又说:「终日着衣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未曾挂着一缕丝。」这是什么道理?就是要知而不着,坚住正念。譬如吃饭的时候就吃饭,不胡思乱想,能明辨酸甜苦辣的「知」始终存在,好的东西不多吃,吃了不好的食物,也不会怨天尤人。对任何好坏的境界,都能知而不着,不起贪心、不起瞋心,这就是真正安住正念。

修行就是要得到正念,正念就是清净心、正念就是解脱、正念就是佛、正念就是道场、正念就是净土,所以「挑柴运米都是道」。日常生活食、衣、住、行当中,始终保持正念,这念「知」要存在,如此安身立命就是修道。

第四阶段「分证菩提」,已经契悟心在那里了,还必须要悟后起修,继续坚住正念、保任觉性,分分破除无明,分分显露菩提法身,这个过程称为「分证菩提」。直至破除最后一分无明,漏尽烦恼惑业,就达到「究竟菩提」。所谓自利利他、觉行圆满,达到这个境界,才算是究竟。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十六)

于自由时报91.05.18(六)刊载

所谓「一法界显,九法界隐。」一法界即指一真法界,就是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念念分明、处处作主,悟了这个法界,就是入佛法界。

我们这念心具足十法界:如果能受持五戒,下辈子必定保有人身,故五戒感得人道法界;若能更行十善戒法,心中善念光明,则提升至天道法界,将来感得升天的果报;起贪、瞋、痴,是地狱、饿鬼、畜生的法界;修四谛,是声闻法界;思惟十二因缘观,是缘觉法界。若发大慈悲心与利他弘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修六波罗蜜,当下就入菩萨法界。进而修无修修、念而无念,还归原点,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契入不可思议法界,所以这念心当中圆具一切。

「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个人心中,无始劫以来攀缘、颠倒,充满了愚痴、邪见。现在能够听闻正法,是过去的善根、福报现前,所以要爱惜。佛法中有事有理,在事上要脚踏实地用功修行,持戒清净;在理上就要发菩提心。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只是持戒清净,将来升到天上去,也不至于堕入恶道。若能持戒清净,又能发菩提心,理事兼备,这就是大菩萨行,将来一定会圆满菩提,既能自利又能利他。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