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随顺觉性


   日期:2024/9/6 14: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随顺觉性(一)

何谓知识

于自由时报89.09.26(二)刊载

所谓知识,是后天学来的,例如医学、哲学、文学、科学……等种种学问与道理。这些只要用功去学习,或是自己用功读书、或是老师教授所得、或是个人经验累积所产生、或是思考所得的道理,这一生,从幼稚园到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乃至于研究所,拿到博士学位,这几十年当中所学习到很多的学问与道理,皆归纳于知识的范畴。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知识如同银行里的存款般,日积月累,不断增加。但无论是技术或知识,仍然不能称为智慧。

 

随顺觉性(二)

何谓智慧

于自由时报89.09.28(四)刊载

何谓智慧?能够学习的这一念心,心当中有正念,就称为正智;心邪掉了,邪知邪见,就称为邪智。正智就佛法而言,要具有正知正见,要修戒、定、慧,「以佛心为己心,以佛行为己行,以佛言为己言。」言行举止端端正正,增长定力、福德、慈悲,而且还要发大愿,使我们的人生不会走远路、走错路。

然后再进一步检讨反省,使当下这念心,没有贪心、瞋心、痴心,无明、烦恼,遇到任何境界,都不执着、不取舍,使心清净。由清净当中,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是学来的,是本具的。

随顺觉性(三)

宝镜蒙尘

于自由时报89.09.30(六)刊载

这念心如同镜子般,镜子有灰尘,就会失去光明。每个人都有这一面宝镜,可是这面宝镜,由于过去到现在,一直在起心动念,起贪、瞋、痴、慢、疑、邪见,所以宝镜蒙尘。

贪心,贪名、贪利、贪财、贪色、贪吃、贪睡,就使宝镜增加尘点。瞋心,一点不如意,生无明、起烦恼,患得患失,这宝镜又增加尘点。痴心,不知道人生有三世因果,不知道人人本具佛性,在当中起了妄想、执着、颠倒,所以我们这一面心的宝镜,当中都是尘埃。

随顺觉性(四)

回光返照

于自由时报89.10.03(二)刊载

凡夫的心好比一杯浊水,因为水浑掉了,所以这个水,不能喝、不能看、也不能照物。

我们的心当中,由于平时对于外面的境界生烦恼,使这念心患得患失,从早上开始到晚上,念头始终没有停过,就像长江、黄河里的波浪般。前浪、后浪,始终荡漾不停。

现在用佛经所教的方法,用定慧、检讨反省、回光反照的方法,先将这杯水保持不动,使外面的波浪平静。

知道这些道理以后,就要使我们这个心不打妄想,不要起贪心、瞋心、痴心,不要生我慢、起疑心、邪见,时刻检讨反省,慢慢我们这个心就会逐渐清凉、安定下来。

随顺觉性(五)

梦境虚妄

于自由时报89.10.05(四)刊载

一般人白天不停的起心动念,到晚上睡觉时,还是继续作梦,心并没有真正休息。如果一个正常人每天晚上都作梦,就会感觉到很疲劳、睡眠不足。

所谓作梦,是指我们这个心,时刻都在攀缘。白天起心动念,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到了晚上,身体虽然不动,可是心并没有休息,心还在活动。这是由于白天的妄想、思念、执着太多,所以到了晚上还是放不下。

如果白天起善念,晚上就会做好梦;白天想坏事,晚上就做恶梦。好梦感觉快乐、幸福,但毕竟还是一个梦,过去就没有了;恶梦会使人忧愁、烦恼,过去还是没有了。所以无论好梦、恶梦,到最后都是一场空。

随顺觉性(六)

觉性本具

于自由时报89.10.07(六)刊载

能不做梦就是菩萨,到达最高的境界,就是佛。达到不做梦,我们心就清净了,这念心就能产生智慧,这念觉性是本具的,像镜子般,可以照天照地,什么来什么现,任何境界经过镜子一照,从镜子里通通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而且镜子虽然能照外面的境界,但是它里面什么都没有,是毕竟空。这不是空空洞洞,也不是虚空的空,而是真空、妙有。

这念觉性本具,本具的智慧不是学来的,是由于心当中平静、烦恼漏尽所自然显现的。到达一个最高的境界,就能知过去、知未来,这种智慧是无穷尽的。

随顺觉性(七)

清净的智慧

于自由时报89.10.10(二)刊载

清净的智慧才是最真实的,世间上的技能与了解属于知识,不属于智慧的范畴。而智慧又分为声闻、缘觉、菩萨、佛的智慧。佛的心不执着空、有,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世界,都在这念心当中,这种智慧,就能破无始无明,这种清净的智慧,每个人都有,是本具的。菩萨也是返照这念心,对于外境不执着,没有取舍,观察世上所有一切境界皆虚妄不实,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这种智慧现前了,就能通达一切法门,所以菩萨的智慧称为道种智。

菩萨是觉悟的众生、觉悟的有情,能自利、利他。既能返照自心,觉悟自己;又能起大悲心,利益一切有情,自利利他。正在往菩提道上前进,就称为菩萨,又称之为高士、大士,如观音大士等即是。

随顺觉性(八)

觉性的层次

于自由时报89.10.12(四)刊载

佛的意义就是觉者,佛的境界超越了菩萨、声闻、缘觉。众生在迷是不觉;声闻、缘觉是正觉,知道人生有无量的诸苦,修四谛、八正道,证到涅槃。菩萨是分证觉,自觉、觉他,正往这个方向努力,尚未圆满。

佛,自觉、觉他,所有一切功德通通圆满,称为三觉圆满,是无上正等正觉。既然是觉,就异于众生之迷;既然是无上正等正觉,就不同于声闻、缘觉的正觉;既然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达到最究竟、最圆满的境界,所以又不同于菩萨。

觉性就是佛性,人人都有。虽然如此,由于每个人有无明、烦恼,觉性就变成众生心。如果众生心有善念、恶念、邪见,进而造杀盗YIN等恶业,这种觉性是在迷,而成为兽性,就会堕入恶道。

随顺觉性(九)

开始觉悟

于自由时报89.10.14(六)刊载

如果明白人人都能成佛,都有佛性、觉性,从现在开始起,绝对修一切善、断一切恶,听经闻法,修戒修定,发种种大愿,就是开始觉悟,远离三涂恶道,称为始觉。但是始觉也有深浅,从凡夫到成佛当中层次有别。这就如同读书,虽然小学、中学、大学、……博士班,同样都是读书,但每个境界有深有浅。

虽然人人都有觉性,因为众生不随顺觉性,背尘合觉,所以觉性、佛性就变成众生性。如果再等而下之,就变成畜生;再等而下之,就到地狱、饿鬼去受苦,这就是违背觉性的结果。

随顺觉性(十)

背尘合觉

于自由时报89.10.17(二)刊载

明白以后,要赶快背尘合觉,远离贪心、瞋心、痴心、慢心,远离外面骯脏、龌龊、黑暗的世界,随顺着善法走,随顺光明面走。如儒家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好的人相处,自己就会变成菩萨;与坏人为伍,渐渐会变成魔鬼。

所谓尘是指外面的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我们要离开六尘,就要返转内照,诸位听法的这念心,要往里面听,两眼内视,所谓「六根内照,入流照性」,把眼耳鼻舌身意通通往内收,这就是背尘合觉。

从凡夫开始修行,到声闻、缘觉,乃至于凡夫菩萨、贤位菩萨、登地菩萨、等觉菩萨、妙觉菩萨,到最后究竟成佛,这些阶段都是随顺觉性。不过,每个阶段的智慧、定力、心境,完全不同。

随顺觉性(十一)

无取无证

于自由时报89.10.19(四)刊载

师父说法,大众听法这个心,无妄想、分别,了了分明,当下这念心是本具的,无取、无证的,因为有取就有舍,有得就必有失,这还是相对的境界。虽然每个人都有,但尚未觉悟前,仍然不知自己有,如同自己身上有无价的宝珠却不自知,经常在穷困中,等到别人点醒以后才了解。

「无证」,证到以后没有能证、所证,所以四十二章经所说:「修无修修,念无念念,言无言言,行无行行。」此心本自具足,修了以后,无能修、所修,无能证、所证。是本自具足,还证什么?还是证自己、修自己。有取、有舍,是在自己本性当中,执取这一点,如取大海当中的一个小水泡般。

随顺觉性(十二)

全波即水

于自由时报89.10.21(六)刊载

这个心到达没有生灭、没有相对之境,心中是什么都没有,没有菩萨、佛、众生之别。这念心虽然本自具足,心中若有烦恼,佛性就会变成众生心。当下一念不生,如如不动,了了常知,众生即是菩萨。这念心保持在最高的境界,就是佛,这都是指这念心的层次。

虽然心是本自具足,是性空、妙有,遇缘而生,如同氢、氧,两个元素加起来,就成为水,当水遇到风,就变成波浪,种种不同的现象。但当把氢、氧一分开,水也了不可得,何来的波浪?所以不必离开波浪去找水,波浪的当下就是水。同样地,不必离开烦恼去找自性,本心本性随时都存在的,只要在烦恼的当下不作烦恼想,即能认识这念心性。

随顺觉性(十三)

修无修修

于自由时报89.10.24(二)刊载

氢、氧和合所成的水,是缘起法,当遇到热、高温,水就变成蒸气,升到空中;遇到冷,蒸气就不存在,又变成云了。那这云是不是真实的?也不是!再遇到冷,云又变成雨,乃至于变成冰雹、变成雪。无论是冰雹、冰、雪,遇到热,又化成水了。

所以这水是真的?假的?云是真?是假?冰雹是真?是假?气是真?是假?氢原子和氧原子是真?是假?水是「遇缘而起」,假若没遇到这些外缘,水就是真空。觉性亦然,觉性是无形无相,却具足万法,所以就称为真空。真空当中又能生万法,看这觉性妙不妙?没有取、舍,没有修、证。当悟到此理,还要继续修,但不执着修行,修无修修;若不修,心当中仍有烦恼、无明;说有修,心当中执着又这一点,如此就会失去本来的面目。

随顺觉性(十四)

自性平等

于自由时报89.10.26(四)刊载

修了之后,没有能修、所修,但仍必须要修;度众生,没有能度、所度,还是要度;建道场,没有能建、所建,但仍须要建;做了事,没有能做事的人、所做的境界,但还是必须要做。悟到这个道理,就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般若,即是契入大圆觉海。

譬如眼睛只能看到外面,除非是得到天眼通的人。本性就如同眼根,当看外面的境界,有能看、所看;看自己的眼,还是有能看、所看。既然是有能、有所,自性就不得平等,是相对的境界。所以要修到没有能看、所看,一念不生,这念心当下即是,动念乖真,这个心性就是自性平等。达到平等之后,进一步还要不执着平等。

随顺觉性(十五)

本末倒置

于自由时报89.10.28(六)刊载

为何达不到平等?因为众生迷惑颠倒──既迷色迷心又颠倒执着。颠倒即是将不净当做净、净当做不净;真当做假、假当做真,观念颠倒了。心性本具,可是不知在心地用功,而只在色身上努力。例如有很多人修气功,而不知修心才是正顺圆觉,将身体当做实有,拼命在身体上用功夫,这就是本末倒置。

由于心迷、色迷,因迷而执外境为实有,执着身体为真实,而不明白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心当中起迷惑,不知这念心才是最实在的,产生贪心、瞋心,因而失去了本心,不知所起的心念只是受想行识的变化,且又不知去保养这念心,不知如何随顺觉性,这就是本末倒置。

随顺觉性(十六)

觉性本具

于自由时报89.10.31(二)刊载

因此佛陀对迷色重的人就开示四大本空,为迷心重者就开示受想行识空;如果是既迷色、又迷心,再开示五蕴皆空,主要的目的仍是对治迷惑颠倒。

那为什么会有迷惑、有颠倒?因为不能灭除一切虚妄不实在的境界,将外面不实在的东西当做真的,真的当做假的。金刚经开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就是对治我们的迷惑与倒执。

因为在寂灭当中用功,而尚未契入到真正的寂灭,当中就有差别。例如声闻是灭色归空而取涅槃,缘觉的境界超越了声闻的灭色归空,一般众生则认为东西没有以后才称为灭,譬如人死后、物质坏掉以后才是没有了。这些都还是在虚妄当中用功。假使契悟到如来的究竟寂灭,随顺寂灭,又因本来就是寂灭,所以不做寂灭之想。

随顺觉性(十七)

凡夫随顺觉性一

于自由时报89.11.2(四)刊载

随顺觉性分为凡夫随顺觉性、贤位菩萨随顺觉性、地上菩萨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四种层次,都是指这念心层次的深浅。

什么是「凡夫随顺觉性」?譬如说,遇到很好的善知识、同参道友告诉我们:圆觉性即是涅槃性,是没有生、没有灭,远离妄想执着,我爱、我瞋、我痴,远离财色名食睡,当前这念心清楚、明白,一尘不染、一念不生,忽然明白这些道理了,就远离劳虑境界,得到法界清净。

所有的色声香味触五尘境界都是尘劳。例如,眼睛看外面久了,就会疲倦;再看,就打瞌睡。劳就是慢性中毒。六根都是同样的。虑,外面的尘境,引起我们的思虑,想久以后,就患得患失,这些都是生死的根本,明白了,就要永断劳虑。

随顺觉性(十八)

凡夫随顺觉性二

于自由时报89.11.4(六)刊载

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境界,我们不贪着、不去追求,当前这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当下即是!安住在这念心上。禅宗所说要直下承担,「起心即错,动念乖真」,在这个地方安住,就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这就是站得住。

除了要站得住,还要站的长,继续安住在这念心上,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十分钟、一个钟头……,就是如此持续保养下去,就能得法界净。这种清净境界现前了,六根就得到清净了,生理、心理就产生无量的快乐与无比的法喜。

随顺觉性(十九)

凡夫随顺觉性三

于自由时报89.11.7(二)刊载

所谓法喜充满,起初由于轻安境界现前,在行住坐卧当中,身心都感觉到很平静、很愉快。这个心清净了,地水火风、六根也随之清净,马上就产生清净的感受,这种感受很安定,很平静、很快乐,但一般人可能就会在这个地方安住下来,以为这是最好的,如果执着这个境界,这就是自己障蔽了自己。一执着,心就停留在这个地方,反而被法界净所障,始终认为这个境界非常好,因此证不到最高的如来境界,所以还是不得自在,所以称为「凡夫随顺觉性」。

所以感觉到这种清净的快乐,不执着就好了,继续用功,就能由凡夫随顺觉性,超越到贤位菩萨随顺觉性。

随顺觉性(二十)

贤位菩萨随顺觉性一

于自由时报89.11.9(四)刊载

初开始修行是凡夫菩萨,达到六根清净,法喜充满,意识感觉这个境界很好。明白这个道理了,就是入了贤位菩萨,就是称之为入理;入到圆觉之理,就称之为圣。贤位菩萨仍然执着见觉。见,就是见地,认为这个道理是最高的。

因为心还住在见觉上,执着见觉。执着觉观、觉察、觉悟、觉性的境界,还是有能、有所,所以还有法的执着,是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自在。这个境界是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属于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三贤位,经过三贤就进登十地。

随顺觉性(二十一)

贤位菩萨随顺觉性二

于自由时报89.11.11(六)刊载

贤位菩萨是有觉有照的层次,觉察、觉照当中的能所就是一种障碍。因为这个心有能照所照、能觉所觉,还不是本觉,而是在本觉当中起能观的智慧心,以方便对治我们的妄想、昏沉。

譬如现在打妄想了,能马上知道,就是觉;赶快把打妄想的心化掉、照破,不打妄想就是照。又如师父在说法时,大众听法,不自觉的想到家里,忽然觉察:我在这里听佛法,为什么想家里?立刻将想家的心,当下就收回来。能够知道这个心跑掉了,这就是觉;觉了以后马上能够对治,这就是照。

随顺觉性(二十二)

贤位菩萨随顺觉性三

于自由时报89.11.14(二)刊载

明白觉照的道理,功夫用得上了,就找到修行的路。如果坐在这里听法时打瞌睡了,自己马上就知道,发惭愧心,告诉自己不要打瞌睡,或者身体动一动、头动一动。能知道打瞌睡不对,这就是觉;能够对治瞌睡这个心就是照。照了以后归到什么地方?要坚住正念。这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又不打瞌睡,保持清楚、明白,又能作主,这就是随顺觉性。

如此保持住,使这个心行住坐卧时刻都清楚、明白,没有妄想,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即说即了,即做即了。要说就是好话,要做就是善事,这就是能够作主。不说、不想、不做时,心一念不生,清楚、明白,这样就是贤位菩萨随顺觉性。

随顺觉性(二十三)

地上菩萨随顺觉性

于自由时报89.11.16(四)刊载

明白这个道理后,继续在这念心用功,动静闲忙,不离当念,最后到达觉和照同时放下,没有能照、所照。因为此时已没有瞌睡、妄想了,所以再也不须起觉、照了,就将觉照的心放下,任其本心自照,任其本心自觉,这念心就是中道实相,是圆觉净性,能因此而入大圆觉海,这是登地菩萨的境界。

佛所说的一切大乘、小乘等八万四千法门,就是要使众生觉悟本具的心性,如同标月之指。目的是在循着指头找月亮,找到月亮后,这时就不须再执着指头。现在悟道了,时刻觉察、觉照,了了分明,不离当念,到达没有能觉、所觉,觉照一如,任其本心自觉、自照。既然觉悟心性了,再也不须执着八万四千法门。

随顺觉性(二十四)

如来随顺觉性一

于自由时报89.11.18(六)刊载

明白、契入心地法门后,契入了中道实相,时刻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等持,定慧一如,定慧不二这一念心,达到最高的境界,烦恼分分破,真如分分现,最后十地满心,达到妙觉,入金刚喻定,破无始无明,漏尽无量劫的一切烦恼,烦恼全转为菩提,这就是转八识成四智--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所谓「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成就法、报、化三身如来。这就是究竟的随顺觉性,超越前面的任何境界。

随顺觉性(二十五)

如来随顺觉性二

于自由时报89.11.21(二)刊载

到达如来随顺觉性,就能够有种种不可思议的能力、智慧、与神通。在凡夫菩萨、贤位菩萨、或登地菩萨的境界,都有贪瞋痴、色身、无明烦恼、色声香味触法,顺境、逆境等障碍;到达如来随顺觉性,一切障碍都变成究竟的觉性了。

到达如来的究竟随顺觉性,得念、失念皆是解脱。所谓得念就是正念,失念就是失去正念,打妄想,想到过去、未来。一般的凡夫没有正念;菩萨要坚住正念,才能破无明烦恼;到达如来的境界,没有得、没有失,得失不二,契悟到这一切皆是解脱。

随顺觉性(二十六)

如来随顺觉性三

于自由时报89.11.23(四)刊载

达到如来随顺觉性,则「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成法,一切法都是缘起,因缘所生法即是成。例如修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修道场等,修圆满就是成法。依据随顺觉性来修,就能得涅槃,涅槃分为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大般涅槃。无论是证那种涅槃,都是因缘所生,若没有缘起,也没有办法证到涅槃,所以这就是成。破法就是破了清净法,或是这个法的因缘散掉了,例如不但没有修布施、持戒、忍辱,而且还起无明、生烦恼、起贪心。有的人甚至于毁谤佛法,这是破。

随顺觉性(二十七)

如来随顺觉性四

于自由时报89.11.25(六)刊载

在一般人看来,成破是两回事,如破了戒定慧,成就戒定慧;破了六波罗蜜,成就六波罗蜜,这是有成有破。证到如来究竟的境界,成破不二,烦恼就是涅槃,成也是涅槃、破也是涅槃。为什么?因为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既然是如此,一切法皆无自性,是毕竟空,所以成法、破法都是涅槃。这是站在如来的境界来观察成破。

在如来的智慧来观察,「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般若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在一般来讲,智慧才属于般若,修戒定慧、为善去恶才是智慧。但是成就了如来的随顺觉性,智慧和愚痴都是般若,智慧和愚痴是不二,都是在这念心当中,没有自性,能所不二。

随顺觉性(二十八)

如来随顺觉性五

于自由时报89.11.28(二)刊载

成就如来随顺觉性,则「诸戒定慧及YIN怒痴,俱是梵行。」在一般人看起来,戒定慧的相反就是YIN怒痴,修戒定慧的目的,就是要除去YIN怒痴。成就如来随顺觉性了以后,戒定慧和YIN怒痴之性,是平等不二,通通都是清净的,都可以得解脱,但这要到达如来的境界才可以。

这在一般人看起来,那佛法不是颠倒了吗?怎么YIN怒痴就是清净的行为?这与戒定慧怎可相提并论呢?因为杀盗YIN的本性是空的,相是假的。再其次,一般人认为贪瞋痴是恶法,在修行来讲,可以用贪来上求佛道--贪求佛法,下化众生--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像地藏王菩萨就是大贪:「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个贪不正是佛事吗?

随顺觉性(二十九)

如来随顺觉性六

于自由时报89.11.30(四)刊载

在如来的随顺觉性的看法,和一般人的看法是有差别的。假若未达到如来的境界,而因此认为也可以做与如来随顺觉性相同的事,那就是糊涂了!

社会上很多修禅的人,说要任心自在,「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还找理由解释:你看济公和尚也是吃酒吃肉呀!现在学佛法要随缘,要跟得上时代,学佛是学佛,吃酒就吃酒,吃肉就吃肉,心中要得自在!这种观念就是错误的,要知道济公吃酒进去,可以吐黄金出来!吃愈多,所吐的金子愈多;吃死的动物进去,可以吐活的出来,普通人根本做不到这个境界!因为要证到诸法实相、诸法平等的境界,才有这个能耐。所以我们必须了解,随顺觉性有不同的层次,由于层次不同,所能做的范围,亦有所不同。

随顺觉性(三十)

如来随顺觉性七

于自由时报89.12.02(六)刊载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众生和国土,是同一个法性。法性即是空性,众生、国土都是空。所以地藏王菩萨要度尽众生,如何去度?只要了达众生本来空,了达六根、六尘本来空,既然一切都是空性,哪里还有众生?地狱?天堂?所以众生与国土都是毕竟空寂,同一法性。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在一般人看起来,地狱是地狱、天堂是天堂;在佛看起来,地狱和天堂都是净土。地狱、畜生、饿鬼所居住的地方很黑暗、很骯脏、很龌龊,称为秽土;天上都是一尘不染,所以称之为净土。例如四王天住在四宝所成的须弥山上,忉利天是七宝宫殿所成;还有十方的净土,黄金为地,琉璃为池,遍地都是光明。

随顺觉性(三十一)

如来随顺觉性八

于自由时报89.12.05(二)刊载

达到如来随顺觉性的境界,天宫和地狱,同样都是净土。为什么?契悟到佛性、法性,不净不垢,不增不减,净秽不二这念心,所以全部皆成为净土。维摩诘经云:「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圆觉经也讲:心清净了,六根清净;六根清净,六尘清净;六尘清净,六识清净;六识清净,十二入、十八界清净;十二入、十八界清净,国土清净;国土清净,一切清净,全都是净土世界。所以到达如来随顺觉性的境界,一切境界都是净土。

随顺觉性(三十二)

如来随顺觉性九

于自由时报89.12.07(四)刊载

同样一个世界、一个境界,由于众生心的清净程度不同、业报不同,所感得的六根也不同。六根不一样,对外面六尘境界的感受也就不一样。例如,白天,在人类的眼睛看来,到处都是光明;有很多众生,看到的却是一片黑暗。又如厕所里的粪便,人们觉得又脏又臭,污秽不堪;而厕所里的众生,不但不嫌脏、臭,反而觉得很清凉,如饮甘露。从这些角度观察,一切都是相对的境界。

到达如来随顺觉性的境界,就能超越相对的境界,达到「一切烦恼,毕竟解脱。」烦恼即菩提。因为如来所证的境界是不可思、不可议的境界,是实相的境界、是真如的境界、是菩提的境界,也就是随顺圆觉的觉性,所以一切烦恼皆得以解脱。

随顺觉性(三十三)

如来随顺觉性十

于自由时报89.12.09(六)刊载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到达如来随顺觉性的境界,此法界中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此智慧,就是是般若正智,犹如一把金刚宝剑,能斩断一切无明、妄想,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毕竟空寂,了不可得。这念心契入不二法门,则处处皆是净土。

有一次,阿难尊者问释迦牟尼佛:「世尊!您说十方诸佛都是住在净土之中,为什么您住的这个世界,却到处都是石头瓦砾、脏乱污秽,见不到您的净土?」释迦牟尼佛听完,马上用大脚拇指往地上一按,整个世界都成了净土。所以到达如来随顺觉性,证到最高的三昧境界,就能「指长江为酥酪,点大地成黄金」,因为长江之水、山河大地皆是虚妄不实,唯心所现。

随顺觉性(三十四)

有理有事

于自由时报89.12.12(二)刊载

修行必须有理有事,假使有理没事,说得做不得,造了恶业,还是要受苦报。隋朝有位云光法师,虽然善于宣说大乘法门,却有个嗜好,喜欢吃牛肉,常边吃边说吃而无吃。他也懂得般若空性之理,可是功夫不够,吃了以后却空不了,业还是存在,所以往生后即堕为牛身,痛苦不堪。

所以,修行要知道随顺觉性的道理,而当中又有层次上的差别,第一是凡夫随顺觉性,进一步是贤位菩萨、登地菩萨随顺觉性,更进一步得到金刚喻定,证到中道实相,漏尽无始无明,达到如来随顺觉性,就能得到究竟的解脱。虽然要做到这些,是不简单的,但是只要用功去做,一定可以达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