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王雷泉教授: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以《维摩经》中维摩与文殊的对话为中心


   日期:2024/9/10 22: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
——以《维摩经》中维摩与文殊的对话为中心
王雷泉

引言:关于文殊法门
各位善男子、善女人:

当今社会面临很严重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物质层面或许到了赵本山所忽悠的“不差钱”,那社会在精神领域还差什么呢?缺德。在印度,善男子善女人指的是有志于增长智慧、随佛学习的善男信女。希望在座各位应该都是够格的,而且能将善的风气传播到社会。

我们在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选读《维摩经》的〈文殊师利问疾品〉、〈观众生品〉、〈佛道品〉、〈入不二法门品〉,紧扣文殊与维摩间对话,讨论大乘佛学的重要课题,比较有现场感。先引述太虚和印顺两位大德对文殊法门的论述。

上世纪二十年代太虚大师讲《维摩诘经别记》,提到维摩与文殊的特点:

“佛与众生皆人也。佛是康健矫强之人,众生是病弱羸瘦之人。文殊师利是释迦之代表,故净智无病。维摩是众生之代表,故示相有疾。以佛性论,文殊、维摩平等平等;众生与佛亦复如是。代表佛之文殊,具妙智德;代表众生之维摩,植众善本。”

从根本理体上讲,佛与众生是平等的;但在现实事相上,人与人之间有重大差异。佛智慧圆满,故是“康健矫强之人”;众生刚强难化,是身心皆有欠缺的“病弱羸瘦之人”。文殊师利是菩萨中智慧最高者,作为释迦牟尼佛的代表,前去探望维摩病情。维摩居士在福德与智慧方面堪与释迦牟尼佛相媲美,作为众生的代表,维摩是有来历的,无数世之前曾是金粟如来,为帮助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来到这个充满怨怒、彼此伤害、有许多不善众生聚居的世界。因为众生有病,故维摩示现自己生病的现象,以唤醒迷茫中的众生。

印顺法师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中,将《维摩经》归于“文殊师利法门”,总结有六个特点:

(1)重第一义谛,不重世俗谛;语言表达上,常用反诘或否定,促使对方反观。超越常情的言行,充分表现出反传统的风格。

(2)以般若深悟为本,但着重于不思议的方便大行。虽有他方如来与净土,仍赞叹释尊的大悲方便,在秽土修行比在净土更有效率。

(3) 各各法空,没有别异,是“如”;“同为一空”,则是一切皆入“法界”,即为“不二”。

(4)在平等无差别的基础上,提出“烦恼是菩提”,强调“菩萨不断烦恼”。

(5)“弹偏斥小”:破斥蔽于名目、事相的菩萨,批判传统的声闻佛教。

(6)倾向于在家、出家平等,男女平等,故有重在家、重女人的特征。

《维摩经》中有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论,如果不了解佛教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脉络,往往无法理解,甚至会产生误解。所以,佛学院把《维摩经》列在高年级课程中。真理有两个层次,一是世俗谛,世间约定俗成的真理;二是第一义谛,出世间的最高真理。佛法不离世间法而又超越世间法,追求的是出世的真理。可以说,世俗谛是做人的真理,第一义谛是成佛的真理。但佛是由人而成,欲想成佛先做好人,最高真理体现在世俗真理中而又超越了它。

不二法门,是世俗谛与第一义谛辩证不二的方法论。要把握不二法门,需要深刻的智慧。佛教常说根本智易得,后得(方便)智难求。根本智是超凡入圣的出世智慧,一言以蔽之就是看破、放下。但大乘的菩萨精神不仅限于此,还要拿得起,将自己投身到滚滚红尘中。要度化刚强难化的众生,就要有方便大行,这才是最难得的智慧。亦如儒家所说,只有圣人才能“用于权”、“游于艺”,从而达到孔夫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在终极存在上,一切法都融入一大法界。无论是佛菩萨所在的净土,还是众生所在的娑婆世界,在佛菩萨眼中是一体不二没有分别。有什么样的生命主体,就有什么样的世界。众生的“肉眼”是有局限的,世界各民族的宗教都崇尚超自然的神力,希望超越肉眼的局限而达到“天眼”,能看到更广大的世界。但在佛教看来,天眼依然没有跳出凡夫层次,只有“慧眼”才能将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也因此才能看破、放下。菩萨的“法眼”是进一步从空入有,不仅使自己觉悟,还能使别人觉悟。而“佛眼”,则是佛空有不二最圆满的智慧。我们《佛教观察》的刊物、网站和博客,之所以译作“Buddha Eye”,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取法乎上,效仿最高最圆满的观察立场与方法。

《维摩经·佛国品》有一个重要观点:“心净国土净”。要知道,在“心净”与“国土净”之间,最重要的还有“行净”。“行”,就是菩萨入世的实践。既然入世,就必须运用法律道德等规范来处理世间问题。所以,文殊法门是从大处着眼,站在平等圆满的法界角度看这个五浊恶世;而从小处入手,不舍弃一切众生。最圆满的菩萨精神,显示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男人与女人,都是平等的。

菩萨既然要在充满烦恼的世间度化众生,就必须用中道的智慧处理烦恼与菩提的矛盾。这个思想,在《六祖坛经》有很好的发挥,可参见我最近在佛教观察博客上发表的《“烦恼即菩提”辨析——以〈六祖坛经〉为中心》。故《维摩经》在平等无差别的基础上,强调“菩萨不断烦恼”,特别指出在我们秽土的修行比在他方净土的修行更加有效。

一、以众生病是故我病
——读〈文殊师利问疾品〉
文殊代表佛陀前往维摩居室探病,两人的会面以宏大的场面开始:“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人天”,都跟随文殊前往。维摩命仆人撤去室内所有器具唯留一床,这一饱含深意的举动,为下面精彩的对话埋下伏笔。

文殊首先探问维摩病情和病因,维摩藉此道出佛教出离世间苦恼的根本精神,阐述苦集灭道、十二缘起等基本思想。维摩从他方佛国来此土协助释迦牟尼教化众生,故同众生一样经历从痴有爱而生老病死的生命历程。这一切,都在于由过去世以来的无明,推动产生今世的贪爱,从而形成现实百病丛生的生命状态。维摩以自己生病的事实,告诉我们生命无常的真相,要从脆弱无常的色身转向清净圆满的法身。

维摩以示疾这一事相,宣示菩萨不舍众生的使命。“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这句充满感性的话,正是菩萨同体大悲精神的体现。菩萨与众生血肉相连,菩萨的精神是“以他为己”,心中只有众生,没有自己。然而,菩萨的慈悲与智慧结合在一起,如《金刚经》所说“三轮体空”,不带任何功利性目的。在空的彻底观照下,对众生苦难感同身受,并把众生的苦难担当起来。

随后文殊与维摩展开一连串充满智慧的问答,对话进入更深奥的哲学层面:谈空。文殊饱含深意地问:“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摩层层解说“空”的深义,不仅维摩丈室是空,乃至十方诸佛的国土都是空。这种空的境界,以彻底的“空空”而达到。前面的“空”是动词,代表否定性的辩证思维;后面的“空”是名词,是扫除一切执着后的真实境界。学佛无他,做减法而已,“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怎样做到无闲事呢?就是以空的智慧扫除烦恼。

“空空”,意味着对空这个名相的执着也必须扫除,故经文说“以无分别空故空”,乃至“分别亦空”。俗人思维要么执着“有相”,要么执着“空相”。空不能落于思维的分别性对待。空不是虚空或顽空,空不离假有,否则就是“恶取空”。空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故称“空亦复空”。这是一种随说随扫,不存任何相对性概念分别的透彻智慧。

空的智慧,建立在对“六十二见”的克服中。这是汇总了古印度外道所执的各种不符佛教观点的邪见,以对有和无的执着为根本,总成六十二种观点。有即存在,无即不存在。以“有见”为例,按五蕴开成五类。五蕴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名相,从五蕴存在与否去分析,可得出有、非有、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种状态,这是印度哲学中的“四句”论证。色受想行识五蕴各有四句,则成二十句。五蕴在时间上各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再加上根本的有无二见,总成六十二见。人们的视野与思想,都在这六十二见中各执一端,像盲人摸象一般,永远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到真理。空,是解毒的清凉药,是对片面性和局限性的否定。

六十二见当于何求呢?这里出现了大乘最重要的理论转折:六十二见当于诸佛解脱中求,诸佛解脱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诸佛解脱”是修菩萨行的果地,最终落实在对“一切众生心行”的对治中。佛教的根本目标是度化一切众生,所以不能忽视众生的一切心理和行为,即便是众魔和外道也不舍离。“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众魔处生死中不知其苦反以为乐,菩萨能超越生死而仍在世间度化众生。“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对外道的各种邪见,菩萨能深入了解而加以对治。菩萨的使命是度化众生,故行菩萨道要从五明中求,学习各种世间学问乃至邪魔外道的思想。只有这样,菩萨才能与众生对话,才能以各种方便手段有效地度化他们。

二、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读〈观众生品〉
度脱众生,就要知道如何观众生的根性。本品与<问疾品>的结构类似,在激烈的辩论问难中开显菩萨的方便智慧。从“菩萨当何所依”入手,渐次深入谈“菩萨当住度脱一切众生”的条件,最后归结为“以无住为本”。

经文重点讨论佛菩萨与众生间的双向关系,正如《坛经》指出的:“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佛是根据众生的需要,才产生如此多的法门,特别强调“对机说法”,而有“四悉檀”之设置。悉檀,意指成就众生的方法。若众生希望过人间好生活这些世俗需求,佛所说的是随顺众生欲乐的“世界悉檀”。先行世间之善,然后层层向上,而有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最后达到最高真理——第一义悉檀。这是真俗二谛论的另一种表达。

众生有向上的追求,佛菩萨有向下度化众生的大愿,两者间双向互动的理论起点,在于众生的“空性”。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不明空性,不明沉沦于生死轮转的原因,而只是畏于生死这个结果。菩萨度化众生,就要使众生“了生死”,明明白白地了解生死的原因,从而修解脱生死之道。欲解除众生对生死的畏惧,当然要依恃最崇高圆满的力量,故维摩回答文殊问:“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文殊紧接着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如何住?”

这里的“住”,是定位的意思。如《金刚经》中须菩提问佛陀:“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邈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

维摩回答:“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菩萨要依恃如来功德之力,就要定位在度脱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上。无论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乃至非想非非想等一切众生,菩萨皆发愿要将其度化到无余涅槃的终极境界。只有把心定位在如此广大的境界,才能得到如来的加持。

在以下一连串问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大乘佛法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小乘佛法,而是在继承小乘修行内容的基础上更上一层。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答曰:“当行正念。”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通过定与慧的修行,以行正念而消除烦恼。行正念,就是灭恶生善。从七佛通诫偈以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佛教修行的根本立场,大小乘的区别只在于发菩提心的心量。以下经文,就进入“文殊法门”的核心。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

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

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

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身”是现实的凡俗生命,以欲贪为本。众生由于不了解宇宙和生命的实相,产生了虚妄分别,这是欲贪之本,而虚妄分别则以颠倒想为本。老子也讲过:“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从欲贪、虚妄分别到颠倒想,说明烦恼的两种来源:烦恼障与所知障。烦恼障来自感性的欲望,所知障来自知识的局限,众生就是被这两种障碍遮蔽了对真理的认识。要克服颠倒想,必须以“无住”的智慧对治。那么“无住”以何为本?这就引出这一品的核心思想: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大乘佛法的精神就在于“无住”。六祖惠能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彻悟,可见《金刚经》与《维摩经》的精神是相通的。“无住”的“住”,与“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如何住”的“住”,两者意义并不相同。“无住”的“住”,是执着的意思,众生用扭曲的思维把生动、流变的世界僵化,用停滞、孤立的观点审视世界,所以产生种种颠倒梦想。由于不了解如虚如幻的生命流转,于是将欲望放大,产生种种颠倒想。只有通过“无住”的智慧,才能消除扭曲僵化的思维定势。

“无住本”中的“本”,只是强调“无住”的涵义。“无住”即表明:除“无住”自己,没有任何其它根源。活泼泼的“无住”智慧没有任何滞碍,不需要在语言层面继续追问下去。百年来,国人头脑被西方线性思维模式格式化了。这种线性思维的代表,可见托马斯·阿奎那对上帝存在的五路论证,通过最终的第一因而推断出上帝的存在。而在佛教看来,线性思维是僵硬停滞的颠倒想。虽然对世界的认识和描述需要逻辑的模式,但逻辑解析后的世界,并非世界的本然。佛教的思维是圆融的,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佛教的实相、真如、法界这些概念,要循“无住”的思路,不能对它们作类似第一因的实体性理解。

佛教的核心思想,以缘起论与业力论为两个基本点。缘起性空指向“空”,业力的因果相续指向“有”。佛教发展两千五百年中出现的各种流派,无非是对这两个基本点的阐释各有侧重。中观学派直探“空”的本质,唯识学派侧重于分析现象界的“有”,并从众生因地入手,一步步转识成智,而如来藏思想则从佛的果地入手统摄世间与出世间法。在人间传播的佛教派别,都是对佛陀觉悟境界的解释,只是彼此侧重的角度不同而已。

“无住”,要求我们对世间万象乃至佛法,不要作刻舟求剑般错误的执着,要如实观照世界,并以方便智慧度化众生。“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与《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完全一致,意味着不僵化、不停滞。以“无住”为本,我们对这个世界才能不抛弃、不放弃,根据众生的根性与需要随缘度化,在当下的生活世界中去建设佛国净土。

三、出污泥而不染
——读〈佛道品〉
佛不抛弃众生,离两边分别,大乘毕竟空的理论,就是打消我们对世间和出世间的分别。在滚滚红尘中,菩萨如何做到度化众生而不为世俗所化呢?文殊问:“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维摩则报以惊世骇俗的回答:“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非道,指佛以下九法界众生所行的“有漏法门”。站在佛的法界立场看,无论是清净佛国还是污秽世间,同处在一大法界中。法界分六凡四圣十个层次:六凡是六道中轮回的众生,四圣是声闻、缘觉、菩萨与佛。声闻指佛陀在世时代听闻佛法而得解脱的弟子,缘觉指独自悟到缘起法门的解脱者。正如《阿含经》所说:“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指明缘起法是客观存在而不以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真理,即使没有听闻到佛陀说法,依然可以觉悟。缘觉能独自悟到缘起法,表明在佛法僧三宝中,法宝才是核心。但缘觉乘依然是小乘,局限于自己觉悟。菩萨乘与佛乘是自觉觉他,才是真正的大乘。

菩萨的使命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成就佛道的过程以度众生为前提。所以菩萨必须通达一切众生的需要和根性,才能在度生的实践中成就无上佛道。那么菩萨怎样行于非道呢?维摩回答:

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

菩萨不放弃一切众生,当然包括地狱、畜生与饿鬼三恶道。菩萨行于这极苦的“非道”中,并不是因罪业而堕入恶道,而是以救苦救难的愿力而示现。

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

色界、无色界,较我们人所在的欲界而言,不仅寿数远远超过人,国土也更庄严,他们所拥有的快乐是欲界众生无法比拟的。尽管如此,菩萨行于色、无色界时并不以此为胜。这是因为色、无色界在三界之内,依然是无常的世间。

示行贪欲,离诸染著。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

以贪瞋痴三毒为首的各种烦恼恶行,正是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相。在唯识宗总结的“五位百法”中,关于心的作用与状态,有五十一个心所法,其中烦恼心所占多数。这表明我们众生的现状,为种种烦恼所困。所以,菩萨就要深入世间乃至地狱中度化众生。菩萨示现贪嗔痴等烦恼,是度化众生的方便。对这段经文,可结合看〈方便品〉中对维摩方便度众的描述,上至国王大臣下至贩夫走卒,乃至入诸酒肆YIN舍,深入红尘社会度化各界人士。菩萨虽和光同尘示现在烦恼众生中,但绝不为这些烦恼所障蔽。

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

“济”,原意是渡口,此指有助世道人心的思想学说。“邪济”就是异端邪说,现代社会中,打着拯救世道人心招牌的“邪济”可是太多了。菩萨要广度一切众生,就必须先了解各种外道的思想,才能用正法度一切众生。

“现遍入诸道断其因缘”,是对菩萨为什么要深入各种“非道”的总结。“现”指示现,相当于《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的“普门示现”——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众生有什么样的需要,菩萨就以什么样的形象示现,以方便度化他们。“断其因缘”,断除各种非道众生的业力因缘。

“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菩萨的精神:菩萨不尽生死而不住涅槃,不尽有为而不住无为。菩萨具备了证涅槃的资质,但依然发愿在生生死死中拯救众生。一切菩萨道行者,都有像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愿:深入世间拯救广大苦难中的众生。赵州从谂回答弟子问,说死后会去地狱。弟子们不解,赵州道:“若不入阿谁教化汝。”赵州禅师甚至还发愿,死后化身为赵州桥,度驴度马。

维摩总结道:“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菩萨就是恶道中的卧底,潜伏在敌营,策反恶道众生,最终提升他们至佛道。

随后维摩反问文殊菩萨:“何等为如来种?”

如来种就是如来种姓。印度无著菩萨用“七句义”解释《金刚经》,第一句义就是“种姓不断”,即发菩提心的大乘行者,续佛慧命,使佛种姓不断。如来种,相当于佛种姓、如来藏、佛性,这是说我们具有与佛同样的觉性,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成佛的可能性体现在哪里呢?文殊的思路与维摩是一致的:

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经文以从一至十的数字排列,代表性地列举众生的烦恼表现。有身,众生的苦难生命。无明,概括了无始以来造成今世苦难的原因;有爱,概述今世起惑造业的生命活动,从而造成来世痛苦的原因。总而言之,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则一切来自知性局限的六十二见,以及来自感性欲望的一切烦恼,都是众生走上佛道的资粮。

《大般涅槃经》后分就提出“一阐提人也可成佛”的观点。一阐提人,永断善根,罪大恶极之人。如果将“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理论贯彻到底,那么即使罪大恶极之人,乃至畜生、饿鬼、地狱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众生的心是真心与妄心的和合体,真心的本质是佛性,妄心就是无明、有爱、贪嗔痴、四颠倒等。学佛的目的就是克服妄心,将真心显现出来。

维摩接着问:“何谓也?”文殊师利回答:

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想耳。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

“正位”指涅槃,这句话批评小乘将所证涅槃以为究竟正位,视为完全的解脱,不会再发利他的大菩提心。大乘佛法不离开烦恼的世间,烦恼与我们生命如影随形。然而,正因为烦恼的本质为空,所以才能方便摄化,转烦恼而成菩提,转速朽之身为解脱的法身。

文殊以莲花譬喻如来种,莲花不能离开淤泥,佛法不能离开世间。这一段经文强调菩萨要在士农工商、七情六欲的世间来行佛法,而不是逃离这个世界。

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空,往往被人误解为虚无主义,从而怀着逃离世间的冷漠心态。所以这段经文就强调,宁可起大如须弥山的“我见”,也不能起细如芥末的“空见”,否则会割断大乘的菩提心。正如不入大海便不能得到无价宝珠一样,如果菩萨不深入烦恼的世间,便不能得到无上的智慧与成就。

为什么烦恼会成为菩提的资粮呢?《大智度论》以遇风而长的迦罗求罗虫作譬喻,烦恼之风不断吹动,智慧之虫才能不断成长。又以烦恼譬喻为薪柴,薪柴越多,智慧之火就越旺盛。菩萨有四种能力:智慧、慈悲、愿力、能力。有能力才能够将慈悲、智慧与愿力转变为现实。

听了维摩与文殊间精彩对话后,在座的大迦叶大为叹服:“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俦,为如来种。”尘劳,即烦恼,一切烦恼是成就众生如来道业的种子。

四、不二法门
——读〈入不二法门品〉
“不二法门”是贯穿本经的方法论,要做到通权达变,圆融无碍,是行菩萨道的最高智慧。〈观众生品〉中提到,只有通达非道才能成就无上佛道,如何才能在非道与佛道这两极中掌握成功的方法呢?维摩向文殊等八千菩萨提问,如何才是入不二法门。

首先是法自在等三十一位菩萨,分享了他们对此问题的高见。比如说生与灭不二,生命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归结为生住异灭,简称生灭。入不二法门就是泯除生与灭之间的二元对立,既不偏于生的一边,也不偏于灭的一边,以显现不二的绝对境界。这些菩萨们各自从生与灭、我与我所、受与不受、垢与净、动与念、一相与无相、声闻心与菩萨心、善与不善、罪与福、有漏与无漏、有为与无为、世间与出世间、生死与涅槃、尽与不尽、我与无我、明与无明、有所得与无所得、暗与明平等、涅槃与世间、正道与邪道、真实与不真实等矛盾对立的范畴,从三十多个特殊的角度,对什么是入不二法门展开了论述。

最后,文殊菩萨高屋建瓴地做了普遍性的总结:

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僧肇在《注维摩经序》中,称此经为“不思议经”、“不思议解脱”。不思议,意味着超越了我们日常语言和思维的局限性。最高的佛法是圆满的整体,而我们日常的语言与思维是分别的、片面的。不思议法门即以“不二”消解分别性,有本与迹两个方面:“本”指佛法的终极真理,“迹”指世界的种种表象与迹象。本与迹的关系是“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终极真理体现在世界万象中,如果没有迹,终极真理也无从体现出来。

不二法门超越了语言与思维,也超出了各种示现与标识。故当文殊再问维摩如何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默然无言。维摩的默然,正是用实际行动认可文殊的总结。文殊这才恍然大悟:“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这就是著名的“维摩一默”。我曾在十几年前用“默雷”这个笔名发表文章,取的就是这个典故。文殊强调实相无可言说,但在此所用的是以泯除分别的“非分别说”,仍然是说。而维摩一默,则超越一切相对,是泯除语言文字,超越言诠经教,直接呈现那“不二”的境界。

当然,“维摩一默”建立在前面各位菩萨“说”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前面三十一位菩萨从各个特殊角度叙述不二法门,就衬托不出文殊高屋建瓴的概括;而没有文殊的语言概括,也体现不出维摩一默的至高境界。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对“说”与“默”,也要作“不二”观。

五、讨论
这次演讲题目定为“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涉及佛菩萨与众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众生有提升自己法身慧命的向上追求,佛菩萨也有度化广大众生的愿望。佛菩萨是由人通过转凡成圣的修行而成就的,大乘佛教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成佛的目标从当下思想行为的转换开始,使我们从凡夫的现状提升至佛菩萨的境界。

在座各位在生命成长和事业发展中,想必也有无穷的烦恼,社会又有很多恶形恶状。我们要像文殊与维摩那样出污泥而不染,能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在滚滚红尘的污泥中,绽开高洁的莲花。

问:白居易问如何是佛法大意,鸟窠禅师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作答。为什么这个三岁孩童都知道的真理,到了八十老翁仍然行不得呢?

真理是简单的,真理难以彰显,是人心的复杂所致。看〈佛道品〉描述众生有如此多阴暗的心行,就可知自净其意是多么艰难的过程。要通达佛道,关键是在非道中提升自己的实践,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这是生生死死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问:佛菩萨拥有大智慧,可度化众生的速度太慢了,可否加快进程,比如把未来报变成现世报,就像小孩子做错事,父母马上责备他,就能很快改错。

在座的伊雯说得好:佛不是创造者,更不是主宰者,佛只是觉悟者,他把缘起性空与业力因果的真理告诉了我们。至于为什么很多好人一生中得不到好报,坏人也不见恶报呢?因果报应涉及时间上三时的迟速,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关系,就像一味中药,有的起效快,有的起效慢。

以往对于因果报应的解说,往往停留在用鬼神之说劝人行善,这只能算是世界悉檀,“黄叶止儿啼”。由于受这种解说的影响,很多人也把佛菩萨看作是主宰者。其实,佛与菩萨都是觉悟者,他们的伟大不仅限于超自然能力,而是他们昭示给我们的智慧。

问:佛不能销定业,那么信佛是为了什么?如果有因果,必须承担业报的话,学佛是为了什么?

因果报应必须与“缘起性空”一起思考,否则就会沦为鬼神之说。而缘起性空若脱离了业力因果,就变成纯粹的清谈。业报原理,是众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除了个体的别业,还有群体形成的共业,因果报应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所谓“佛不能销定业”,首先指众生的共业不是短期内可以消除,其次是说佛不是主宰者,不可能代众生消除业报。

但佛教不是宿命论,佛陀为众生指出了改变命运的道路。当我们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就消除了冥冥中有主宰的定见。那么业报轮回由谁来执行呢?依然是众生共业形成的合力,体现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公平性。这里所讲众生的力量,也包括了服膺佛法的护法神。就人类社会来讲,这合力表现为法律、道德及公众的舆论。总而言之,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众生走上智慧之路,社会才能越来越祥和,惩恶扬善的业报审判才能越来越明显。

问:作为一个门外人,我看到很多人信佛其实停留在迷信状态,烧高香等行为一点也不低碳环保。我也看不出佛教对改造这个社会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诉诸现实的社会力量呢?

刚才陶冶说得对,要区分佛法、佛学与佛教。迷信化的佛教认为世界有主宰,所以才有祈祷、崇拜等等,菩萨岂会接受贿赂式的供养呢?

低俗化这个问题暴露了佛教在一般知识分子眼中的形象,你的怀疑一点都没错。不过“有佛法就会有办法”,我们今天在普寿寺看到的就是中国佛教的希望,恰如《维摩经》所说的,是淤泥中的莲花。普寿寺处处体现着低碳环保的理念,透光的穹顶使室内采光非常好,白天完全不需要开灯。

佛教是以改变人心而改变世道的。要让有力量者更有智慧,有智慧者更有力量。这就需要有更多的社会精英掌握佛教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宣扬真正如理的佛法,从而形成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我们之所以选读《维摩经》,就是说明佛法不仅仅存在于围墙内的寺庙,佛法遍布于士农工商的社会生活中。所以,佛教必须跳出围墙,走向社会,走向民众,这才是佛教的未来。

(2010年7月7-8日讲于五台山,王俊琪整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王雷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王雷泉教授)  

 王雷泉教授:走进精神公园——访王雷泉副教授 

 王雷泉教授: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禅定要略——从一念三千说看生存困境之解决 

 王雷泉教授:超克自卑与我慢——六即成佛的实践意义(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王雷泉教授:神圣化与世俗化(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禅的基本目标 

 王雷泉教授:心净则国土净——佛教哲学与环境生态 

 王雷泉教授:赵州吃茶记 

 王雷泉教授:加强教团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复旦大学哲学系王 

 王雷泉教授:《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典 

 王雷泉教授:崇尚真实 呼唤真实——怀念正果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