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王雷泉教授: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论坛的讲演


   日期:2024/9/11 18: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

——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论坛的讲演

(2009年11月15日)

王雷泉

各位善男子、善女人:

今天给大家讲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宗教?刚才主席在致辞中讲到世界现在正面临的灾难,其实我们的人生本身就是苦难。有人生就有宗教的需求,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宗教呢?当今中国,需要有观音菩萨那样悲悯众生的宗教。这就引出第二点,悲智双运,从心开始。2006年,在普陀山举行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主题:“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对这个口号的哲学意义,结合“悲智双运”,对大家做一个交代。第三,做观音菩萨的千手千眼。什么才是真正的观音崇拜?指望菩萨为自己做事的,进行利益交换的,那是迷信;愿意为菩萨做事付出的,那才是宗教!所以,我们不仅要指望观音解救我们,我们更应该做观音菩萨的千手千眼。苦海茫茫,何时才能抵达解脱的彼岸?我发现在佛教信徒中,存在一种急于求成的焦虑:怎样才能寻找到一个最好、最快、最便宜的成佛途径。我把这样一种心态,称之为“学佛焦虑综合症”。这就引出第四点,路在脚下,途中即是家舍。我们要用观音菩萨慈悲和智慧的精神,克服我们人在旅途中的乡愁,对治这种焦虑症。

一、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宗教?

国父中山先生曾经到过普陀山,据记载还有灵异的事件。他有一句名言:宗教可以弥补法律、道德之不足。我们当今中国需要什么呢?在经济、政治、精神三大层面,我们需要的是财富、社会正义和天理良心。21世纪的中国,无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君子爱财,必须取之有道。那么,道在哪里?道,第一个层次,属于世俗社会的法律和道德。道还有更深层、更本原的来源,那就是超越世间的神圣的宗教精神。

我对当今中国大陆宗教有一个基本评价,百废待兴的宗教正处在复兴的前夜,蓄势待发。当今中国人有很强烈的宗教需求,但又非常的盲目。社会巨大的宗教需求,跟我们现在存在的种种体制性障碍之间,有着一个巨大的紧张关系,所以宗教出现了很多的乱象。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宗教呢?不妨借用佛教的五眼术语,从五种观察视角来观照,当今中国宗教处于哪些层面?

1、肉眼层面的宗教。在物质主义、科学主义的笼罩之下,社会把宗教高度俗化了。所谓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宗教要为政治和经济利益集团服务。现在大量的宗教乱象,究其实还处在凡夫俗子的肉眼层面,于是贿赂的、低俗的行为随处泛滥。

2、天眼层面的宗教。人类的有限性,决定了人对未知世界和神秘事物的迷思。当人无法彻见宇宙的实相,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时,就会流于对怪力乱神的迷信,于是出现大量巫术式的、神秘主义式的崇拜。对神灵的崇拜,充其量我们把它放在天眼的层面。在佛教的世界观里,肉眼和天眼所观的世界,都属于凡夫俗子的层面。

3、慧眼层面的宗教。虽然天眼所观,远高于我们人类世界,但是人之上的天人系统依然属于三界内的凡夫。所以,我们需要有一双慧眼,让我们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佛教来说,这个慧眼就是彻见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的真理。

4、法眼层面的宗教。光把这个世界看破、看透、看空,那还是不够的。超越尘世,是要提升、转变尘世,并不意味着逃离这个尘世。这就进入了菩萨的法眼层面。菩萨不舍弃众生,面对这个五浊恶世,菩萨倒驾慈航,深入到我们这个苦难世间,普度一切众生。法眼,就是空有不二、悲智双运的菩萨精神。

5、佛眼层面的宗教。佛,是已经成就了的菩萨。我们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普陀山的海水一片浊黄,净旻法师诗意地描述为“牛奶加咖啡”。其实,这就是我们生存处境的形象写照,也正是菩萨在五浊恶世度化众生的场景。我们的刊名定为《佛教观察》,英文网名Buddha-eye(佛眼)。让我引用《佛教观察》第一期卷首语:“《法华经》有言: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佛的智慧。我们都是肉眼凡胎,但发愿取法乎上,力图以佛眼观察世界、观照人生、观注佛教的发展。”

二、悲智双运,从心开始

我有幸参加了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相关筹备工作,包括会议的主题,也吸取了我们的意见。“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这个口号在哲学高度上奠定了佛教存在的神圣性基础。和谐,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和而不同,即在政治、宗教、学术等构成的社会共同体中,承认佛教与世间不共的主体性和宗教品格。“和”,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不是捣糨糊,不是泯灭是非。在理上,是和谐,是不二;在事上,善就是善,恶就是恶。现在一些混淆是非的、似是而非的说法,已经严重危害了佛教的发展。

从心开始的这个“始”,还有“觉今是而昨非”、“重新开始”的意义。那么,“从心开始”,从哪里开始?要走向何处?按照佛教的说法,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在我们凡夫的立场上,从转凡成圣的因地入手,我们主体的心跟佛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距离。所以,我们必须抬头仰望星空。这个仰之弥高的佛,就是生命的高度。要用佛的智慧、佛的知见,来提升我们的生命高度,用佛的智慧来打开我们的眼界,这是智慧的一面。从心的横向面来看,联结着广大的众生和众生所依存的环境,这就是生命的广度。要以菩萨慈悲、大爱之心,来放大我们的心量,拓展我们的生命广度,这是慈悲的一面。

这次会议的论文集,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感应的问题。感应,是众生与佛菩萨的双向交流。众生对菩萨的信仰,要有信才有感,才有菩萨的回应。感,是众生有善根感动之机缘。应,佛菩萨应我们众生的根基而来帮助我们。众生的根性有百千万种之多的差异,诸佛菩萨于是而有各种不同的机应。所以,佛教的三藏十二部,都是为解决众生的生命问题而成立的。

如果仅仅停留在凡俗的肉眼或者天眼层次,把宗教信仰作为利益交换关系,作为贿赂交换关系,这是大大贬低了宗教信仰的层次,也大大贬低了菩萨的精神。只有见贤思齐、一心向善,才是宗教。西方有句话说:人必自助,而后天助之。那么我们中国人说:人必自助,而后佛菩萨助之。只有我们向菩萨看齐,接受佛法的精神,菩萨才会来帮助我们。

菩萨悲智双运的精神,就是以智慧提升眼界,以慈悲放大心量。佛教哲学有缘起论和业力论两个基本点,从缘起论引出普遍联系、性空无我的基本原理,从业力论引出依正不二、自他同体的基本原理。这两组基本原理,也就是智慧与慈悲两轮。而连结悲智两轮的主轴,则是我们的“心”。走在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大道上。

心是实践的枢纽,纵向展开以成佛为中心的向上途径,横向展开为心与众生及环境的关系。“从心开始”这个命题,在哲学上的革命意义不言自喻,恰可对治当前人欲横流、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病。  

三、做观音菩萨的千手千眼

让菩萨为自己做事,为自己谋利益,那是迷信;让我们自己为菩萨做工,帮助菩萨一起来普度众生,那才是真正的宗教。“菩萨”的本义就是觉悟众生,不仅使自己觉悟,还要使众生觉悟。自觉是智慧,使他人觉悟就是慈悲。

菩萨有四层含义:智慧、慈悲、愿力和行动力。普陀山有个名联:“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破,万里无云万里天。”上联是讲慈悲,也就是心肠要热;下联是讲智慧,也就是眼光要冷。

“有感即通”,是说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普门示现而救众生的苦难。就好像月印万川,众生的千江水中,皆蒙受观音菩萨慈悲月光的普照。《悲华经·诸菩萨本授记品》:“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忧愁孤穷,不得救护,穷其心力,无法脱苦,若心中念我,称我名字,无论我在何处,咸以天耳闻之,天眼观之,脱其苦恼。即使一人无法得除如斯烦恼,我亦誓不成佛道。”

“无机不破”,是说在般若智慧的观照下,破除任何我执和法执,其空寂灵动的心灵,如万里天空,晴朗无云。观音以深湛的智慧,照破五蕴皆空,度脱身、心的一切苦厄,所以又称为“观自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我们要以观音菩萨作为榜样。菩萨是悲智双运的,智慧如果没有慈悲心量的拓展,那就不是大智慧;而慈悲如果没有智慧的引导和提升,其作用就非常有限。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我盖了这么多庙,度了这么多僧,功德有多大?达摩说没有功德,因为这些都是人天小果。所以不是向观音菩萨索取什么,而是学习观音菩萨普度众生的精神,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榜样。在菩萨精神的感召下,以自己的能力,承担起更多的更大的社会责任。

台湾慈济功德会的标志性口号: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慈济人。慈济功德会在台湾有四百万会员,在全世界有八百多万会员,现在大陆也有活动。这个八百多万的会员就是观音菩萨的千手千眼,有八百万双眼睛,八百万双手,来帮助菩萨一起普度这个苦难世界的众生。所以慈济有句名言:手心向上是索取,手心向下是奉献。

西方也有句名言:施比受更有福。信奉观音,到底是手心向上向菩萨索取,还是手心向下帮助观音一起普度众生?

四、路在脚下,途中即是家舍

刚才讲到“学佛焦虑综合症”:要寻找一个最好、最快、最便宜的成佛途径。1998年我第一次去台湾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曾经当面请教过印顺法师关于悟道的问题,所谓菩萨留惑润生,既然自己都度不了自己,如何解决自己成道和普度众生的问题呢?印顺法师语重心长地指出:“最重要的是要发菩提心,及永度众生的精神;包括开悟在内,都是无数世之熏习,时机成熟才会成就,故勿急功近利!要尽未来际行菩萨道!” (《第三只眼看台湾佛教》,《佛教文化》1999年第1期)

这就是说,成佛是累生累世行菩萨道的无穷过程,不要奢望在今生今世就能完成。人间佛教运动的宗教归宿,就是在我们生存的大地上建设人间净土。这是一个众缘和合、尽未来际的宏远目标,所以需要我们各界人士一起共襄盛举,一起帮菩萨打工。

怎么克服这个学佛焦虑综合症?在《金刚经》中,须菩提向佛陀提出二个问题:“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所需要降伏的心,其实就是学佛焦虑综合症。也就是说,我们如何把心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如何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克服各种错误的认识和患得患失的心理。当我们处在修道过程中,而目标远在天边时,难免会产生焦虑,也就是所谓的“学佛三年,佛在天边”。大乘佛教的精神,就是把成佛的目标跟行菩萨道的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在佛教观察的博客上,讨论过怎么来克服“人在旅途”的乡愁问题。“途中即家舍,家舍即途中。”此为大乘佛法的核心思想。成佛作祖的终极理想,即体现在菩萨道修行的过程之中。所以,理必须圆,必须顿,必须把心安立在佛菩萨所在的法界之中,我们才能真正地得理而安心。但在事上,我们要展开循序渐进的实践,大乘菩萨道必须进入到社会,跟我们入世的事功打成一片。

这就是沩山禅师所提倡的:“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亦即药山禅师所说:“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高高山顶立,是眼光要冷的智慧;深深海底行,是心肠要热的慈悲。

菩萨是世人的不请之友,不请之师,是热血沸腾的英雄好汉。所以我非常欣赏元代耶律楚材居士的一首诗:“从征万里走风沙,南北东西总是家;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莲花。”我们不必拘泥于要把世情抛弃才能使道情通达,这个“世情”与“道情”本来就是贯通的。我们也没有必要把这个纷繁恶俗的世间看成是异乡,以“过客”的心态意欲厌离这个世界,而去追求与这个世界完全隔绝的理想国,也就是所谓“故乡”。

我们不是异己的、他在的异乡中的过客。走上菩萨道的善男子、善女人,就在这个五浊恶世创建理想的佛国净土,也就是家乡,也就是故乡。所以途中就是家舍,而家舍就在我们行菩萨道的过程之中!

我的报告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2009年11月15日,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论坛上的讲演。2010年1月2日,据刘红青录音整理稿修订。)

 刊于《佛教观察》总第八期,2010年1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王雷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王雷泉教授)  

 王雷泉教授:走进精神公园——访王雷泉副教授 

 王雷泉教授: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禅定要略——从一念三千说看生存困境之解决 

 王雷泉教授:超克自卑与我慢——六即成佛的实践意义(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王雷泉教授:神圣化与世俗化(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禅的基本目标 

 王雷泉教授:心净则国土净——佛教哲学与环境生态 

 王雷泉教授:赵州吃茶记 

 王雷泉教授:加强教团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复旦大学哲学系王 

 王雷泉教授:《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典 

 王雷泉教授:崇尚真实 呼唤真实——怀念正果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