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六即佛


   日期:2024/9/15 10: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六即佛(一)

六即佛,六即指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

一直到最后成就道业,

这当中的次第有六个层次,

而这六个层次当中,都是佛,

故称为六即佛。

六即佛,六即指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最后成就道业,这当中的次第有六个层次,而这六个层次当中,都是佛,故称为六即佛。

六即,第一个是「理即」,第二是「名字即」,第三是观行即,第四个是「相似即」,第五个是「分证即」,第六个是「究竟即」。六即就是六个层次是佛,就是「即佛」,所以六即表现了从凡夫到成佛一切的位次。为什么叫六即?「六」显因果之事相,「即」显佛性之理体。这当中有六个层次,此六个层次则表现因果的事相。

理即,在道理上,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一切众生皆当成佛,这就是理即。

道理上,确确实实可以成菩萨,可以成佛,可是若没有觉悟,没有返照、没有熏修,根本不知自己能成道、成菩萨,却时时刻刻在那里造业,起贪瞋痴、造杀盗YIN,则佛性虽本具,也将变成了众生性了。而且不但变成了众生性,甚而变成兽性,虽是如此,但佛性还是存在的。

所以这当中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之处。相同的是「理」,不相同的是「事」,在事上是完全不相同,果报也完全不相同。虽是不相同,可是还是会成道,佛性还是存在,等到将来因缘成熟了,觉悟了即能成佛。在道理上来讲佛性是本具的,所以称之为六即。

六即佛(二)

从凡夫到成佛,

所有的佛性、所有的理体完全是一致。

凡夫的佛性,即是菩萨的佛性,也就是一切诸佛的佛性,

同然一位,所以就称为即。

我现在种什么因,我现在就是什么即。我现在是名字即吗?观行即吗?相似即吗?分证即吗?究竟即吗?马上就能知道。所以我们明白了以后,自己绝对不会有我慢、不会有贡高。一方面不会有我慢、贡高。二方面知道佛性是人人本具的。马上积极去努力、实践。而且还会尊重别人,对自己也不生卑贱。对人家也会生尊重心。

从凡夫到佛位,期间因果的事相,共有六个阶段,历历分明、不可混乱,所以称为六。从凡夫到成佛,所有的佛性、所有的理体完全是一致。凡夫的佛性,即是菩萨的佛性,也就是一切诸佛的佛性,同然一位,所以就称为即。

凡夫到成佛,须有六个阶段,而佛性是一样的,所以就是「六而常即」;从凡夫到成佛虽然佛性是一样,而因果的事相不可混乱,分明有六个阶段,这个就是「即而常六」。

譬如由初一到十五的月亮,虽是十五天盈亏不同,但就只是一个月亮,这就是六而常即;而初一到十五的月亮,虽是一个月亮,然而却有十五天的盈亏不同,这就是即而常六。

六即佛(三)

千江有水千江月,

千江,代表每一个人有一个心水,有一潭江水,

这江水有月亮,

江水清了,就和这月亮一样能够照天照地。

为什么用月亮来做譬喻?月亮代表我们这个佛性,人人都有一个月亮,所以佛经里面有这么一句真实的名言:「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千江,代表每一个人有一个心水,有一潭江水,这江水有月亮,江水清了,就和这月亮一样能够照天照地,是这个意思。

「千江有水干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天,也是代表我们这个心,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青天,可是这云一现出来,青天就不存在了,也就是我们烦恼一现前,我们的自性青天就不存在,所以万里无云才能看到青天。

初一的月亮和十五的月亮,初一的月亮代表我们觉悟了,在名字上即佛了,有了名称,有一点点相应了,朝这方向去努力了,甚至于开悟了,见到自己的本心,就是初一的月亮。

你开了悟以后,还要去修,如果不修,始终是黑月而不是白月,黑月是被乌云盖住了,没有光明,众生这个心有没有光明?没有,什么都看不见。没有智慧的光明,没有神通的光明所以你开了悟之后,慢慢地就会见到一丝的光明了,仿佛是初一的月亮。如果修证究竟成佛,就是我们上次讲的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等三惑通通漏尽了,那就是究竟成佛了。

如果我们从月亮的本身来看,初一是一个月亮,十五还是一个月亮,初一月亮并没有减少,到十五月亮也没有增加。这就好象我们这个佛性来讲,虽然是随着外面修行的功夫,显现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清净、我们的无为、我们的不动,虽有这些层次上的差别,可是我们心性还是一个。

所以说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虽然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也不妨碍修证,不妨碍有修有证。有修有证,等到达功行圆满以后,最后就是无修无证,要把修和证通通放下。

修是一个方便,证是证谁呀!还是本具的。以前不知道,现在我知道了,是这个意思。以前没有见到,现在我见到了,不能说以前没有见到就不存在,没有见到还是存在,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这个譬喻很好。

六即佛(四)

一切众生,虽具有佛性,而不能自知,

因此逐物忘返,长劫轮回,

遂令佛性之体,随六尘而流转,不知发真归元、修学佛法,

所谓法身流转六道名为众生。

现在我们用普润大师的六即颂,来说明这六个道理。普润大师是南宋的僧人,属于天台宗。他生长的地方就是现在江苏吴县,俗姓郭,字天瑞,号无机子。

五岁投慈行仿公,九岁剃度。翌年,从通照学天台,政和七年,住持松江大觉寺,帝赐号普润大师。这个颂是普润大师他自己有修有证,悟了中道实相的道理,然后依据中道实相来修行,从开始到最后,他写了这个六即颂。

「颂」在佛法当中,有的是悟了道,于是将自己修行上的见地说出来,就称为颂。悟道了他也写颂,乃至于往生了,他也写颂,这颂就是辞世颂,往往要留几句话出来,为什么要留几句话出来?因为要让大家知道,我现在到那里去了,我现在是什么境界,我一生又是什么修行,留下来给大众知道,使其产生一种信心。

第一个颂:「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这个颂是什么呢?第一个就是「理即」。理即就是属于凡夫的位子,说人人都有佛性,是这个意思。这是颂理即佛,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言。

一切众生全具佛性之理,这佛性之理和十方诸佛一样,所以称为理即佛。据理而言,一切众生当下是佛,所以说「动静理全是」;据事而言,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完全和佛性相违,所以说「行藏事尽非」。

一切众生,虽具有佛性,而不能自知,因此逐物忘返,长劫轮回,遂令佛性之体,随六尘而流转,不知发真归元、修学佛法,所谓法身流转六道名为众生。所以说「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学佛的人,往往有两种毛病,一种是只知道「动静理全是」,便大言不惭,自谓即心是佛,直踏毗卢顶上行,当下与十方诸佛一鼻孔出气,说什么持戒、念佛、修善、作福,还有谓:「呵佛骂祖,是祖师的家风,佛来也斩,魔来也斩」,言语虽然相像,怎奈「行藏事尽非」,自己到底仍是一个业障凡夫。

还有一种人,只知道「行藏事尽非」,自认是一个业障凡夫,那里有资格学佛?那里有资格生净土?更那里有资格成佛度众生?这便是辜负了自家的佛性,而不知「动静理全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明白这个道理,便可对治上面所说的两种毛病。

「动静全是,行藏事尽非」无论是动、是静,我们的这个佛性始终是存在的,你在睡觉的时候佛性还是存在的,走路的时候也存在,因为佛性存在,所以晚上睡觉可以睡得又香又甜,穿衣吃饭,行住坐卧,这个理始终是存在的,所以说动静理全是。

道理上,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佛性要自己来直下承担,要自己来爱惜,要自己来尊重自己。假使自已不知道爱惜,不知道尊重自己,虽然动静理全是,始终是在迷惑的众生。

「行藏事尽非」,虽然道理上是人人具有佛性,可是他在迷,不知人人都有佛性,所以行藏事尽非啊!他的行为完全是与佛性、菩提、涅槃相违背的。

「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冥冥随物去就是我们这念心,杳杳冥冥这念心,看不见这念心,像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还能够看得见吗?所以这念心非常微细啊,你作不了主,随物去,随着外面的境界跑掉了,等于儒家所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惟危」就是「冥冥随物去」,人的心非常危险,非常危险什么事情?贪、瞋、痴,这实在是危险,起了贪心、瞋心、痴心,堕入三涂恶道,你说危不危险?

这念心始终是随外面的境界流转,随物去,随着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随着这个境界跑掉了,作不了主,拼命追求名利财色,冥冥随物去,因为行藏事尽非,所以才冥冥随物去,因为冥冥随物去,所以才行藏事尽非,这个是相连的。

既然是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这念心不知道安住在什么地方,不能回到自己的本具佛性上,不能回到涅槃上,不能回到菩提上,一般人所谓不能生净土,净土就是指我们这个心,杳杳不知归,不知道安住在那里。

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要自己去用功,不用功,始终是冥冥随物去,始终是杳杳不知归,现在由于我们听经、闻法,明白了,所以第二层次,第二偈就开始要修行了,开始要觉悟了。

六即佛(五)

「无生曲」、「不死歌」是指佛性不生不灭的道理,

即心是佛,不假外求,

所以说「当体即是」。

第二个颂:「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这是颂名字即佛,第一个颂是理即佛,在道理上是佛,没有觉悟。所以要沉沦六道,真如法身仍在流转,没有觉悟。

现在是觉悟了,觉悟了以后就回光返照,背尘合觉,而前面是背觉合尘,第二个层次就是觉悟了人人都有佛性,就要背尘合觉。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这是颂名字即佛的道理,指闻名知字、悟解佛性而言。学佛人从善知识所,或经论中,悟解不生不灭的本有佛性,已知佛性的名字,知道自己的佛性与十方诸佛的佛性完全一样,所以称「名字即佛」。

「无生曲」、「不死歌」是指佛性不生不灭的道理,即心是佛,不假外求,所以说「当体即是」。从前不知,现今方知,自恨从前昏昧,不解佛性的道理,造诸恶业,枉受轮回,所以说「翻恨自蹉跎」。这个就是听了佛法,才知道这一生修行还是太晚了,有这一种感受,所以称为名字即佛。

第二个境界已经知道了,人人都有佛性,可是过去没有觉悟,过去没有修行,反而自己觉得很惭愧,好象现在来修行、学佛已经很晚了,有这一种感觉,既有这种感觉,现在就要加紧用功,就要听经闻法,观心返照,所以第三个就要以始觉之智照本觉之理。开始觉悟了就称之为始觉。

六即佛(六)

为什么要起如幻观?

因为外面是一种尘劳,执着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些境界就是中毒,

我们起如幻观就是消毒,

我们这个心观了以后,你这个心安住在哪里?

安住在中道实相,安住在常理,

这样就能得到解脱,

就能契入中道实相、能够契入法身的境界。

第三个颂:「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这是颂观行即佛,指已悟佛性,顺佛性起修而言,依教修观行,而能观的智慧,所观的境界,本来和十方诸佛,完全一样.所以称「观行即佛」。

在观行位子上佛性还是现前称为观行即佛,前面是名字即佛,虽然是闻名知字,这佛性也是存在,只是佛性显现程度不一样而已。

「念念照常理」是念念观照真常的佛性,「心心息幻尘」是心心息灭虚幻的尘缘,遍观一切诸法的体性,非假非真便是第一义谛,这个就是修观行的时候所用的方法。

什么叫做常理?常者是不变,过去、现在、未来,始终这念心都存在,这个就是常。所谓常者是不变,寂者是不动,常寂光净土,就是指我们中道实相这念心,常理就是实相,常理就是中道。

所以一定要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看到所有的境界,我们在打坐也好、走路也好,认定外面都是虚妄不实的,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这个就是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

你打坐看到所有一切境界,也是虚妄不实的,我们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你要起这种觉观,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善法也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恶法也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这就是起观行。

如幻三昧,为什么要起如幻观?因为外面是一种尘劳,执着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些境界就是中毒,我们起如幻观就是消毒,这是菩萨的境界,如幻三摩提,如幻观,我们这个心观了以后,你这个心安住在哪里?安住在中道实相,安住在常理,这样就能得到解脱,就能契入中道实相、能够契入法身的境界。

六即佛(七)

中道实相不住空有,

没有取舍、没有憎恚、没有贪爱,破除无始无明,

中道实相才是最高的、最究竟的,才是真正的净土,

所以在法华经里讲小乘、中乘、大乘都是佛方便说法。

观有观照、观像、观想,所以遍观也可以思惟,也可以观照,也可以观像;看看我们用什么方法,无论是观照、观像或观想,都是我们这念心起的作用,观照、观像、观想这是一个假有,所谓一假一切假,看到所有的万法都是假有,既然是假有,那还贪不贪呢?当然就不会贪着。

虚幻不实的,如梦如幻、如泡如影,所有一切,过去、现在、未来、恶法、染法、净法,乃至于世间法、出世法、天堂、地狱、欲界、色界、无色界,十方一切净土、秽土,遍观就是把它想一想,想它是假,想它是真空,既然是假、是真空,我就不理它,就把能观的这个心收回来。

收回来做什么?无假亦无真,我也不住在假有,也不住真空,住在那里?住在常理当中,所以是「念念照常理」,这样子就契入了中道,契入了实相,不着假有亦不着真空,不着假有不着真空在那里?师父说法,诸位在那里听法这念心,寂然不动,到达寂然不动,就感通「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这个境界出来了。

所以我们要了解,中道实相不住空有,没有取舍、没有憎恚、没有贪爱,破除无始无明,我们了解了以后,中道实相才是最高的、最究竟的,才是真正的净土,所以在法华经里讲小乘、中乘、大乘都是佛方便说法。

什么才是究竟,「开权显实」、「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安住在中道实相当中,这个就是佛的境界,是如来的境界,所以这里面称之为观行即佛,虽然是观行,我们这个心也不离开中道,也不离开实相,中道实相就是佛,是这个意思。

中道实相是什么佛?中道实相是智慧佛、是如如佛,智慧佛就是菩提心;如如佛就是涅槃心。我们在起观行的时候,也不离开了了分明这个心,在起观行的时候不离开如如不动、毕竟空寂这个心,所以起观行也是佛,不管观成,观不成都是佛,观成是果位上的佛,没有观成是因位上的佛,仍然还是佛。「因」好象是初一的月亮,「果」好象是十五的月亮,月亮还是一个,并没有差别。

所以这是第三个境界:「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要安住在中道实相,我们也不执着假有、也不执着真空,可是到达一个最高的境界,你也可以在中道实相起一切假有,也可以在中道实相起一切真空,所以假有就是立一切法,真空就是泯一切法,中道是统一切法,所以中道实相是圆融无碍的,即空、即假、即中,是这么一个境界。三即一、一即三,一切法归于自性,你看重不重要?

因为重要,所以我们才要「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最后「遍观诸法性」,修空观也好,修假观也好,这就是遍观,世间法也好,出世法也好,这也是属于遍观,最后不住在假有,也不住在真空,住在中道实相,这就是我们安身立命之地方。

六即佛(八)

我们修观行的时候目的是在哪里?

目的就是来化除四住的烦恼,

修观行的目的就是要破除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这样子契入中道实相,目的是在这里。

第四个颂,「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这是颂相似即佛,由于我们修念念照常理,念念照常理相应了,修观行相应了,观行相应了就破烦恼、破执着了,就证果了,是这个意思。

所以四住虽先落,由观照的关系,四住的烦恼已经是破掉了,已经转识成智了。「六尘未尽空」,虽然四住先转过来,可是我们心当中六尘的种子还没有完全转识成智,还没有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所以第八识的种子还存在,六尘境界还没有完全空掉,还没有完全转过来,还没有完全破掉。

「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我们的心眼.我们的智慧眼当中产生了毛病,产生了毛病,本来是真空无为的,本来是毕竟空寂的,可是在空当中看到一些影像,把这些影像当作一种有,是空里见花红,把它当作实实在在的境界,这个是修行一种过程,修行到了这个地方来了,就容易出毛病,假使没有大善知识的指导就容易出毛病,执着感应,执着神通境界。

现在社会上就有这一种情形,可是它并没有四住虽先落,我们想想看,还在观行当中就产生了邪见,所以我们修观行的时候目的是在哪里?目的就是来化除四住(注)的烦恼,修观行的目的就是要破除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样子契入中道实相,目的是在这里。

我们现在由于功夫得力,所以四住烦恼已经转过来、已经化掉,可是六尘境界还在我们八识田中,等于我们这清净的眼当中看到一些幻境,为什么会看到幻境?眼睛有毛病,有什么毛病?眼睛看了这些境界把它当作实有,我们并没有达到真空的境界,并没有契入实相的境界,所以才会产生这种烦恼、这种境界出来,这是颂「相似即佛」的境界。

何谓「相似即佛」?就是与实相的境界有些相似的境界了,只是相似,非完全是一个,等于楞严经所讲:「一念回光,即同如来」,「同」是一个,可是并不是如来,这个地方是相似佛,与佛的境界有一点相似,等于这骨董一样,由于后面仿造的确确实实,很相似,和真的一样,可是它并不是真的,只是相似而已。

我们这个心本来就是跟佛相同的,由于有无明、有烦恼、有执着,所以同当中就是不同,现在由于起观行的方便,观照有一点功夫了,所以把粗的烦恼转过来了,而细微的烦恼还在心当中。所以只是属于相似的境界,相似解法而已。指观行是有所解悟、有所体悟、有所了解,他的智慧,他的境界,和如来的境界有些相同,和如来的智慧也有些相同,理上可以说得出来。事上是办不到,没有真正的断惑证真,虽没有真正的断惑证真,却是相似断惑证真,所以称为相似即佛。

注:

四住,四住地之略称。为生起三界一切见思烦恼之根本依处,故称住地。四住即,

(一)见一切住地,指三界之一切见惑。

(二)欲爱住地,指欲界之一切思惑;思惑之中,尤以贪爱为重。

(三)色爱住地,指色界之一切思惑。

(四)有爱住地,指无色界之一切思惑。

以上四住地,若再加上无明住地,则称为五住地。

六即佛(九)

普通一般人精进,

就是我今天念多少佛、诵多少经、持多少咒、拜多少佛,

这就是真精进,好象没有这些功课就不是真精进。

开悟的人就是只有这念心,

大休大歇才是真精进。

第五个颂:「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这个颂就是分证即佛。你念佛也好、诵经也好、持咒也好、修观行也好、从闻思修也好,无论你用什么方法,修中道实相观也好,「豁尔心开悟」,一下听经闻法或用功精进因缘成熟,一下就开悟了,悟到什么?

悟到心即是佛,悟到这个道理,古人所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寻来全不费工夫」,悟到这念心,「修行亿万劫,悟在剎那间」,悟什么?悟不是得到一个东西,不是见到一个什么东西,悟到这念心是本具的。所以「悟」,就是悟到绝对的自性菩提,师父在这里说法,诸位听法这个心,了了分明,这个心,人在那里,心在那里,这个心才是。

普通一般人精进,就是我今天念多少佛、诵多少经、持多少咒、拜多少佛,这就是真精进,好象没有这些功课就不是真精进。开悟的人就是只有这念心,大休大歇才是真精进,这是佛法僧三宝一切具足,不着僧求、不着法求、不着佛求、不着众生求,只有这一念,没有第二念,明白这些道理,在理上开悟,完全产生了信心,这是事理一如。

「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一切都通达无碍了。什么叫做一切通?事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就是通达这一切道理,人人都有佛性,你开悟了就明白这些道理了,不但自己有,所有众生通通有,通达过去、现在、未来,也是不离这一念心,事和理是一个,没有二个,观空不着空,观假不着假,观中不着中,始终是通达无碍,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都不离当下这念心,始终了了分明,这是悟了道。

所谓通,可以讲神通,也可以称为道通,到达这个境界,悟了无上菩提,菩提道和涅槃道,菩提道就称为智慧佛,涅槃道就称为如如佛,如如不动,一切诸法毕竟空寂,空也不做空想,智慧佛也不求智慧,只是当下这个心能作主、能明朗,就是智慧,就在这里去安住。

六即佛(十)

古德说:「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我们的心就像一杯水一样,湛然不动,就像一潭止水,

你看这一潭水湛然不动没有波浪,

不但没有波浪,里面没有混水、没有浊水,

悟到这些道理,湛然一切通,就是心明朗了。

古德说:「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我们的心就像一杯水一样,湛然不动,就像一潭止水,你看这一潭水湛然不动没有波浪,不但没有波浪,里面没有混水、没有浊水,悟到这些道理,湛然一切通,就是心明朗了。就像一潭止水照天照地,像一片镜子一样,胡来胡现,汉来汉现,现了以后,里面不留一点痕迹,始终保持当下一念,湛然一切通,知道过去、现在、未来都在这念心当中,这就是实相。

虽然如此通达,但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看到我们这念心没有边际,你还在怀疑这个心究竟有多大,求这个源头始终是无穷尽的,因为我们这个心广大没有边际,没有始终,如何求呢?

所以在这个地方还没有下百分之百的肯定,既然没有百分之百的肯定,尚见月朦胧,等于月亮当中有了阴影一样,我们这个心虽然是一切都是现成,到这个程度就是返照到我们这个心里面还有一些沉淀,还没有完全把第八识转识成智,要把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到这时候才能完全了解,所以这就属于分证。

分证一分法身,破一分烦恼,一共有四十一品无明,就是有四十一分法身,到这时候是烦恼分分断,真如分分现,这是一种譬喻来讲。其实这四十一品就是层次上的差别,就是我们打坐的时候,看看我们这个心有没没昏沉,完全究竟没有一点点昏沉了就是通达,到达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就是尽。同时我们这念心完全没贪瞋痴这些烦恼了,这就是尽。

所以这四十一品一个是从昏沉、一个是从烦恼,看看我们昏沉和烦恼的程度如何?这样来分成四十一个层次,这就属于修证方面的,所以我们了解了以后,也不要把这四十一品看的不得了,一念不生,万法无咎就是如此,烦恼就是我,我就是烦恼。

现在的问题就是不起烦恼就好了,处处作主,了了分明、寂然一如。那么这四十一品就是只有这念心存在,一直保任下去,动静闲忙不离当念;一乘任运,万德庄严,始终不离当念,你悟到这个道理,慢慢在日常生活上来熏习、磨练、这样我们的身心一天天地清凉,一天天地自在,到达最后究竟烦恼漏尽,就是十五的月亮。

 

六即佛(十一)

因为这念心从过去到现在自己不知道,自己不了解,

始终是在外面追逐财色名食睡,人我是非,

现在经过一番修练,经过一番修行,一番返照,

我们这个心得到解脱,

究竟水没有波浪,水究竟清凉,

这个没有波浪的水、清凉的水不是外来的,是我本具的。

第六个颂:「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这个颂是究竟即佛。就是把四十一品无明通通转过来了,通通转过来了以后,是一个什么境界,就是这么一个境界。从我们这一生一直到现在,从来真心理成了妄想,本来是一潭清净的水,现在变成波浪了,是一潭止水起了波浪,是一潭清水混浊掉了,这是凡夫众生的境界。

「今日妄皆真」现在烦恼漏尽,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四十一品的无明通通转过来了,今日妄皆真,水是波浪,现在波浪通通停止变成水了,妄想就是真,烦恼即菩提。

「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因为这念心从过去到现在自己不知道,自己不了解,始终是在外面追逐财色名食睡,人我是非,现在经过一番修练,经过一番修行,一番返照,我们这个心得到解脱,究竟水没有波浪,水究竟清凉,这个没有波浪的水、清凉的水不是外来的,是我本具的。

「更无一法新」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即使超凡入圣了,这个心不增加一丝一毫,虽在凡夫位,有烦恼有无明、六道轮回,我们这个心并不减少一丝一毫,虽然不减少一丝一毫,可是始终是在沉沦苦海,轮回六道,受尽无量无边的苦楚,虽然不增加一丝一毫,可是心得解脱、心得自在、心得清凉,就称之为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