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其它:我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伦理的作用与影响(赵玲)


   日期:2024/11/5 20: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伦理的作用与影响

赵玲

  南传上座部佛教是中国三大语系佛教之一。佛教自唐代传入云南西双版纳、德宏以来,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对傣族、基诺族、阿昌族、布朗族等的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尤其是佛教的伦理道德对信仰上座部佛教各民族的文化建设和道德提升,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南传上座部佛教伦理是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建设极为宝贵的资源,是维护边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因素,它积极参与并维系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伦理道德体系。

  南传上座部佛教伦理思想,集中体现在信徒们虔诚地“赕”及其一系列宗教活动中,而“赕”又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信徒们“毫洼”期间的核心内容。


一、赕佛修持 行善积德
  要了解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宗教生活,必须先了解“赕”。关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赕”,《辞海》中说:“赕,傣语音译,傣族地区小乘佛教的一种集会,多在宗教节日内以村寨为单位举行,临近地方亦有人参加。摆期不劳动,以银币、首饰、食品、鲜花等向佛奉献,称为赕佛。”

  其实,赕就是敬献、布施之意。教徒们通过赕这种行动来积个人的善行,修来世,最终达到涅槃。他们认为,赕佛不在乎数量多少,而是看信徒是否心诚,心诚则无论赕多赕少都没关系;心不诚,则赕再多也达不到涅槃的境界。他们认为,教徒在现世如不潜心行善和布施,死后就不能升入天界,只能在人间反复轮回,平庸无用;作恶多端之徒,在后世将被打入地狱,转生为饿鬼或畜生,受尽折磨。于是人们都虔诚地向佛求福,向代表佛的僧侣求福,希望他们能赐予大家吉祥幸福。长此以往,南传上座部佛教信徒们皆形成了乐善好施的习惯。

  无论是傣族、布朗族,还是德昂族和阿昌族,所有南传上座部佛教徒都具有共同的性格特征:1、大都乐善好施,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他们鄙视贪婪行径;2、从不染指偷窃、奸YIN、虐待老幼;3、为人谦恭、和气,乐于助人;4、勤俭持家,善于理财;5、安土重迁,胆小怕事。

  笔者幼年时期生活在德宏州潞西市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信教地区风平乡,曾经历过一次火灾。在一个不幸的下午,无情的大火顷刻间吞噬了三户人家的房屋和全部家产。当黄昏来临时,附近村寨的傣族群众就自发轮流来送饭、送水,男人们砍来竹子帮助搭建临时住所,直到灾户有能力升火做饭时,才停止送饭。在上座部佛教徒看来,危难之时,乐于施舍,多行善举,几乎与赕佛同样重要。

  南传上座部佛教要求信教群众自觉修桥补路,扶危济困,多行善举,弃恶扬善,并将此依附于公民完善自身的长期自觉的道德修养中。南传上座部佛教信教地区虽然地处边疆,贫困闭塞,但是多年来没有械斗与纷争,安定团结,平稳发展,在东南亚一带始终发挥着很好的窗口作用。正如西方社会仍有许多人把战争、污染、奢侈等种种非道德现象归于人类背离宗教的缘故。爱因斯坦认为,科学与宗教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必不可少的,科学提供认识的证明,宗教提供道德的力量。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有人只重金钱而不重道德;有人则把道德败坏的行为归咎于市场经济,认为是市场经济使人们的私欲膨胀,道德沦丧。实际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协调、有序的社会环境。从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来看,市场经济是一种道德经济,它要求等价交换、买卖公平、诚实守信。在这些方面,上座部佛教的教义与之比较接近。


二、毫洼澳洼 静思忏悔
  “毫洼”(又称“入夏安居”),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一个重要节日。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信教地区德宏,教徒们每年从农历六月十五到九月十五(傣历九月十五日至十二月十五日)是“毫洼”的日子。这三个月,正值雨季,又是农闲时节,上座部佛教便用这段时间集中广大信徒进行念经拜佛活动。届时,所有僧侣一律回到自己所在的寺院持戒坐禅;旧时连官家也要停止办理公务;至今,信教的百姓在“毫洼”期间也不能建屋盖房,更不能举办婚事。中老年信徒在“毫洼”期间,每逢七、八日,十四、十五日,二十二、二十三日,二十九、三十日集中到佛寺食宿持戒,听经坐禅,过着清净的出家生活,其余日子可以在家里念佛。

  南传上座部佛教另一个信教地区西双版纳州,除了上述活动与德宏相同外,由于该地区的气候及栽种习惯,还有一个不同点,那里的信徒尤其要督促青年们在“毫洼”期间不要外出游逛,这是万物容易生长的雨季,信徒们要集中精力,抓紧时机搞好种植,发展农业生产。

  “毫洼”的第一天,信徒们穿戴整齐,双手捧着供品偕同全家去寺院赕佛,聆听经文,忏悔过错。之后,青壮年男女和少年儿童云集寺院的广场上,有敲锣击鼓跳孔雀舞的,也有跟随拳师习武练拳的。

  期间,在农历七月三十日(傣历十月三十日),要举行隆重的集会,傣语称为“赶摆”,信徒们用竹子和彩纸扎成各式彩亭和动物,举行赕佛活动和各种娱乐活动。

  到农历九月十五日(傣历十二月十五日),是“奥洼”(又称“出夏安居”)的日子。为期九十天左右的赕佛听经,静思忏悔,赶摆娱乐的活动到此结束。各村各寨的男女老少信徒敲锣打鼓放鞭炮,前往寺院参加集会,欢庆佛归[1]。


三、保护自然 关爱生灵
  20世纪50年代中期,笔者的母亲亲眼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冬季的芒市大河岸边,时常会有热水瓶一般粗大的蟒蛇出来晒太阳,旁边放牛的傣族孩子在放他的水牛,各不相干。甚至当放牛孩子要回家拿“毫派”(傣语:晌午饭)时,还会交代大蟒蛇说:“岩么(傣语:傻小子),岩么,我回趟家,你帮我看着水牛,我会给你带个饭团来。”等孩子回来时,水牛在,大蟒蛇也还在。当然,有时候大蟒蛇也会不守信用先回去了,剩下水牛在等它的小主人。当时,“猎杀者”和“偷牛者”这样的词汇,在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地区,似乎还不存在。田间、河边的鱼多得密密麻麻,也没有人吃。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左底教派,如今一些上了年纪的教徒,仍然恪守传统教规:不吃可以再生的植物,如葱、蒜;不吃野生动物、鱼及禽蛋类;走路不许东张西望,目光只能看到一根扁担(约1.5米)这样的距离……在“毫洼”期间,以上教规是教徒们反省自身的重要内容,教徒之间也少不了互相议论和提醒,以便更好地修持。

  在云南德宏州芒市镇左底教派的信徒家里,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院子里各种鲜花四时不断,人们以清洁卫生、邻里和睦为荣。尤其是“毫洼”期间,老年人着装以黑、白、浅灰为主,浅色短上衣配黑色长裤(男)、长裙(女);中青年妇女衣着绚丽多彩,就象她们手捧的赕佛的鲜花[2]一样美丽。当“衡奘”(傣语:去寺院赕佛)的人群穿行在茂密翠绿的凤尾竹林里,当信徒们虔诚地围坐在花团锦簇的佛殿里听经,当僧侣手持贝叶刻就的经书在讲经说法……就会深深感到,在这里人与自然一直完好地结合在一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协调一致,宗教文化氛围浓郁。

  云南是我国的旅游大省,上座部佛教信教地区,如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又是云南省旅游业开发较早、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大量朴素的生态观,对水资源的保护、对野生动物的关爱、对森林山川的亲情等等,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贝叶经中早有记载。直至今日,这种原始生态观仍然在信教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深厚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左右着广大教徒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由于在每次“毫洼”期间,都反复宣讲有关原始生态观的教义,强化有关生态伦理道德方面的教条,上座部佛教信教群众始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始生态观来发展经济,其中就包含有原始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也只有在这样独特的思想基础上,才造就了象西双版纳这样的北回归线上唯一的一片绿洲。这种爱护环境,保护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佛教原始生态观,对上座部佛教信教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对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也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


四、浅显易懂 入耳入心
  南传上座部佛教告诫人们,不要战争,不要杀生,要爱好和平,互相帮助。

  在“毫洼”期间,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连续性的听经、诵经,除了高僧带领僧侣们用巴利语、缅甸语诵经外,僧侣们为适应广大信教少数民族群众文化水平偏低的现状,把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宗教教义、宗教教规、宗教伦理等翻译成民族语,甚至采用故事、传说、戏剧等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宣讲,广大信徒易于接受。采用这些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教,并没有影响南传上座部佛教对世俗道德的“圣化”作用。恰恰相反,它为民间的世俗道德提供了一个终极保障、一个至上权威,使世俗道德由此而在人们心中变得更加“神圣”起来,有效促进了信教群众对现存道德关系、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接纳认可与维护遵守,对整个信教社区群众的道德建设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久而久之,宗教伦理道德便深入人心,表现为一种日常生活理念,外化为一种人格力量。通过“毫洼”,强化了众多信徒的宗教意识,形成了一定的宗教文化心理,影响着人们的性格和行为。

  明清以来,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风平乡就是一个南传上座部佛教活动的中心。相传释迦牟尼转世为金鹦鹉时期,曾经在风平佛塔附近的大青树上栖息过。神圣有趣的传说及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该地区的宗教活动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信徒中有一定的影响,该地区教徒们的文化心理也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风平乡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信徒中,表现出来的共同宗教文化心理特征是:谦虚好学、敦厚待人、温和处世、勤劳敬业、道德高尚,但缺乏开拓精神和强烈的进取心。在风平,傣族信教群众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口头禅是“我做的对吗”、“别太心毒”、“非常同情”、“非常可怜”等等。这些充满自悔和慈悲的语言,折射出一些傣族信教群众潜在的宗教伦理思想。

  于是,在我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信教地区,往往表现出这样的现象:在不信教的村寨,贩毒、偷窃、虐待老人、唯利是图等道德滑坡现象较普遍;而在信教的村寨,村民感情融洽,乐善助人,抚恤孤寡,赈灾济贫,勤劳敬业,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呈现出健康的状况。


五、缓解危机 修养人格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的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日趋深刻、复杂。各民族群众在经济地位变动、社会角色变换、人际关系变化等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诸种困惑与迷茫、痛苦与失落;人们既有物质层面的许多需要,也有精神层面的种种需求。在满足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诸多需要、尤其是精神层面的需要方面,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发挥了积极的、特殊的、有时甚至是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

  南传上座部佛教教义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谛”中的道谛主要是讲人们要达到“涅槃”这个终极目标的理论和修习方法,其中就有持戒(坚守戒律)和禅定(修持者思想集中、观悟佛理、灭除情欲烦恼),以及信徒们对教理的修习。南传上座部佛教对道谛具有其独特的理解,以至于每年用“毫洼”来集中进行持戒、禅定和修习教义。南传佛教经藏中曾说:“都畏惧痛苦,都热爱生活,记住你与他们一样,用他人的尺度来衡量自己,你就不会再去伤害别人。”(Dharma-pada,cited in Das P.406)[3]“现代社会越来越严重的道德危机,包括人与人的危机、人与自然的危机、人与社会的危机、国家与国家的危机,都显示出对宗教精神资源特别是宗教道德资源的强烈诉求”[4],南传上座部佛教每年通过一系列的宗教形式,提倡长期的个人修持和阶段性地集中进行道德教化,劝人乐善好施,重视人格修养,成为南传上座部佛教伦理思想的鲜明特色。这与汉地佛教、大乘佛教的传教方式不同,如“毫洼”等活动客观上有效地强化了信徒们的宗教伦理道德思想,人为地营造出一种信徒们人格锻炼的契机,达到宗教修持的目的。又因为“毫洼”期间,各种集会、文娱、体育活动同时进行,迎合了各种层次的信徒的文化心理特点,信徒们自然而然地与寺院拉近了距离,对僧侣们的传教乐于接受,也乐于遵守其教义和教规,愉快地进行修持。由此可见,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毫洼”活动对防止信教群众的伦理道德滑坡,净化心灵、提升人格、美化社会是有积极的社会功效的。


结 语
  南传上座部佛教伦理是我国传统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现代科学并非对立,而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发掘南传上座部佛教伦理中有利于社会进步、人类幸福、世界和平的积极因素,才是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又一个新的思想文化基点。


  注 释:

  [1]传说佛到西天讲经三个月,就是这一天返回人间的。

  [2]左底教派规定赕佛只能用鲜花,而不能用绢花或塑料花;左底教派规定赕佛只能用箭香,形状酷似真箭。传说很久以前,有位傣族比丘,名叫洼拉左底,他眼看佛门教规不严,世风日下,便拂袖离寺院而去。洼拉左底决心严格遵循教义,持戒守律,另立教派。于是他只身来到缅甸的八莫一带,寻到一个幽静的三岔洞,留下来潜心修行。有一天,一位傣族猎人狩猎时,在幽暗的山洞里发现一头大黄麂子,猎人立即弯弓搭箭,射向黄麂子。但奇怪的是第一箭射出去,箭头飞至右则岩壁下;第二箭射出去,箭头又落入左则的石头旮旯里。向来被人们称做神射手的猎人大惑不解,忽然,他意识到倘若接着再射第三箭,利箭将会反弹回来刺透自己的心脏!这时,那头大黄麂子发话了:“你这个臭虫啊,杀生害命是要背罪过的!”猎人眼前一亮,刚才的大黄麂子已变成一位相貌不凡的比丘。猎人吓得倒头便拜在比丘足下,比丘开始用佛经训导猎人。之后,猎人皈依佛门,他以箭为香,顺手采来一束盛开的野花赕佛。

  [3]参见H.T.D.罗斯特《黄金法则》,华夏出版社,2000年。

  [4]万俊人著《寻求普世伦理》,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76页。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