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日期:2024/11/18 8: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清末,佛教随中国末代封建王朝的衰朽而老迈不堪。面临列强的宰割、西方科技文明的强力冲撞,爱国志士纷纷谋求自强之道,在一批贤达力倡教育救国的同时,佛教界也提出了办学兴教的口号。

办学兴教与教育救国,内涵虽有不同,但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古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毛泽东说:“人的因素第一。”以人为本,乃中华文化的一大传统。一切文化,的确都是人的创造物,佛法更说“一切唯心造”,能创造的主体——人,当然是决定经济政治文化等所造物的根本。欲扭转贫穷落后、任人宰割的国运,须赖大批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欲振兴积弊丛生、羼弱衰竭的佛教,岂能没有大批有愿力、有德行、通佛学与世学的佛教人才,尤其是历来作为住持佛法主体的僧才。大批人才从哪里来?只有全力办学校培育。

僧教育的勃兴

有感于“僧徒安于固陋,不学无术”的状况,曾游观欧亚,颇具近代世界眼光的杨仁山居士,受基督教和日本佛教开办宗教院校的启发,呼吁中国佛教“欲求振兴,惟有开设释氏学堂,始有转机。”伴随着采西方教育体制的新学堂的遍地开办,取新学堂体制的佛教学堂,开始出现在神州大地上,与一些长老们为对付庙产兴学风潮而开办僧学不同,杨仁山居士于1908年在金陵刻经处举办的“祇洹精舍”,是一所虽用了佛教旧称,而实以培育弘法人才为旨的真正的新式佛教学堂。此后,办学为兴教之根本,被越来越多的教界人士所体认,支那内学院、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观宗学社、华严大学、汉藏教理院等佛教院校相继开办,至四十年代,国内佛学院校多达数十所。

杨仁山、太虚、欧阳渐等大德之办学兴教,不仅出于以个人信仰为本的护法悲愿,而且出于佛学救国的爱国热忱。他们从佛教的社会功能和佛教与中国的密切关系着眼,将办学兴教看做救国兴邦不可或缺的大业。杨仁山强调:

东亚各国,虽变法维新,而教务仍旧不改,且从而振兴之,务使人人皆知教道之宜遵,以期造乎至善之地。

我中华长期以儒释道三教教化,历代尊崇,而佛教衰坏已久,“若不及时整顿,不但贻笑邻邦,亦恐为本国权势所夺。”1他提议各地寺院提供经费,开设释氏学堂。他自己率先举办祇洹精舍,不仅为本国培养弘法人才,还有为复兴印度佛教输送人才的打算。太虚大师从“以佛法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人间佛教思想出发,以办学育僧为其弘法活动的重点,他的业行中,表现出一种救国兴邦的炽烈爱国热情。

杨仁山等大德参照西学尤其是日本佛教院校的体制,设计了创办佛教学堂的方案。杨仁山提出从内外兼学进至深入佛学的三级九年学制,设想九年卒业,方可做方丈、说法传戒。太虚大师设计了小学部、中学部、学戒部、大学部、研究部五级制佛学院,以后又提出在佛教办小学、中学的基础上,设律仪院、普通教理院、高等教理院、参学处四级九年制佛学院。

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他们的办学方案未能变为现实,但自祇洹精舍以来的数十家佛学院,率皆改变中国佛教传统的师徒授受式教学法,采用新学体制,课程以佛学为主,兼学文史外语,如祇洹精舍开设佛学、语文、梵文、英文等课。欧阳竟无居士创办的支那内学院,下设问学、研究、译述、考订、刻经、宣传等部及法相大学,教学与研究、翻译、刻经齐头并进,开设有“佛学五科”(毗昙、般若、瑜伽、涅槃、戒律)、因明、梵文等课程,教学采用讲演、讨论、指导研究的方法。

太虚大师创办的武昌佛学院设专修班、大学部、研究部,开讲的课程除佛学重要经论外,还有印度佛教史、印度六派哲学、佛教各宗派源流、中国哲学、汉语、日文、梵文、英文、藏文、伦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等。闽南佛学院开设的课程曾多达五十余门,文化课程有数学、历史、地理、科学概论、哲学、世界宗教、教育学、艺术等。学生多由僧俗兼收转向专攻僧人,由居士主持的支那内学院则主要收在家人。由僧人主持尤设在寺院内的多数佛学院,多实行学修一体化,学生依丛林规范,课诵、坐禅、出坡劳动。

支那内学院等,亦强调知行合一,以师、悲、教、戒为院训。在注重信仰、愿力的培养与佛法的实践方面,佛学院继承了传统佛教教育的精神,与一般新学校有所不同。

佛学院的状况、成绩与问题

出现于经济萧条、战乱连年的旧中国之佛学院,生存大多艰难,多数寿命不长,如祇园精舍只办了两年,北平柏林教理院(太虚创办)成立一年多即停办。维持时间最长的支那内学院,有三十年的院史(1922—1952年)。其停办的原因多数是经费无着。除经费问题外,师资缺乏,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视师、生条件而开设课程,是普遍存在的状况。除内院、武昌、闽南、汉藏教理等几年较好者外,其余佛学院,大多实际上只是佛学培训班。巨赞法师曾向笔者描述过解放前多数佛学院的实况:

在庙子里拨出两间破房,摆上几张桌凳(有的只有砖头木条搭就的坐凳),请一二老和尚讲讲国文、佛教三字经、弥陀经之类,就叫做佛学院了。

尽管如此,佛学院还是培育出了数以千计有文化、懂佛学,具备讲经、写作、编刊等能力的佛教人才,在佛教复兴运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改变了清末僧尼百分之八十以上不识字的局面。现代佛教僧俗二界的两面大旗——太虚与欧阳渐,即出自祇洹精舍,仁山、法尊、持松、法舫、显荫、常惺、慈舟、福善、震华、印顺、白圣、芝峰、倓虚、宝静、正果、巨赞、观空、明真、净严、星云等高僧,及陈铭枢、王恩洋等居士,皆出身于佛学院。三十年代以后,弘扬佛法的主导性人物,佛学院出身者逐渐占了多数。

佛学院尤其支那内学院、汉藏教理院还为学术界培养出了一批佛学研究人才,近现代在佛学研究上有建树的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汤用彤、缪凤林、景昌极、李证刚、谢无量、巴宙、张曼涛、谭壮飞、巫白慧、郭朋、田光烈等,率皆曾就读于佛学院。当代著名的佛学研究专家任继愈(师承汤用彤、熊十力)、杜继文、高振农、谈壮飞(师承内院院长吕澄)、方立天(曾听课于中国佛学院)诸先生,也都与佛学院有间接或直接的学问因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佛协集中力量办了一所“中国佛学院”,十年间培育僧才四百余人。在“文革”浩劫中,该院停办十多年,造成今日佛教人才青黄不接的后果。可叹的是,在“中国佛学院”停办后不久,各地大学也停办数年之久。直到改革开放,废学误国的恶果得到反省,科教兴国的口号再度提出,随世俗教育的不断发展,佛学院校也劫后重生,形成了初、中、高三级体制,大陆佛学院目前已多达三十余所,培养出的僧才,正在接续传佛慧灯的重任。港、台两地的佛学院,也有数十所之多。这批佛学院,是未来中国佛教命脉之所系,如同教育事业是未来中国命脉之所系。

佛学院与一般学校既有同样的体制,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佛学院面临的问题比一般学校更大:在经费、师资方面,佛学院比一般学校更为困难;在教学方法方面,应试式、注入式教育及注重知识而忽视人格培养和操作能力的缺陷,佛学院校也普遍存在,作为以培养宗教师为旨的佛学院,在佛法修证方面的薄弱,更是致命的问题。这一问题,太虚大师便曾谋求解决,但至今尚未得到根治。台湾有以培养禅师为旨的禅学院之设,是一可行之策。另外,仅以出家众为培养对象,也过于偏狭,还应有居士佛学院、夜间佛学院、假期佛学院、短期佛学院、专宗佛学院等多种教学体制,以提高广大佛教徒的佛学水平。

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在二十世纪的首未两度兴起,其间的因缘及兴学、兴教、兴国三者间的微妙关系,是一个值得研讨深思的重大问题。

--------------------------------------------------------------------------------

1 《杨仁山居士遗着·等不等观杂录》卷一,《支那佛教振兴策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