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许士群居士:烦恼的根源分析--集谛


   日期:2024/12/2 9: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烦恼的根源分析--集谛
许士群主讲
陈彩玉整理

  今天讲的是:《烦恼的根源分析——集谛》,如果有配合教材在看,效果会比较好。基本上我在此稍做简单的重点提示,《佛陀的启示》第三章第49页谈到,“苦的根源就是‘渴爱”,与强烈的贪欲相缠结。“以各种形式表现的‘渴求’,欲望、贪婪、爱著,就是生起一切痛苦及使得生死相续不断的根源。但却不能将它视为最初因”,因为根据佛法,并没有第一因的存在,它都是相续的,这一点非常重要。第50页谈到“渴(爱)并不是苦的生起的最初或唯一的原因,而是最明显,最直接的原因。”这渴爱的核心就是从无明生起的虚妄我见,“我见”可参考《新雨月刊》第51期《破我见的修行》,谈到有关生活方面的一些观念。又说到“渴(爱)一词的意义,不仅是对欲乐、财富、权势的贪求与执著,也包括对意念、理想、观点、意见、理论、概念、信仰等的贪求与执著。”
  也就是说渴爱是一种我见的表现。
  我们必须对业与再生的理论有若干概念。第51页说,众生所赖以继续生存的要件“因、缘”共有四种,叫做“四食”:(一)普通物质的食粮(我们会去抓来满足肚子的东西),(二)感官与外境接触的(感觉的),(三)知觉(一种察觉),(四)思考或意志力。在修行上要下手的是指第四项,就是求生、求再生、求生生不已、繁衍滋长的意志,它是造成生命延续的根本。
  第52页说,“思”就是业,“渴(爱)”、“思”、“思食”及“业”等名词所说的都是一样的东西,都表示求生、求存、求再生、求日益繁衍、滋长、积聚,都是“渴(爱)”的,“业力”的东西,都是苦生起的原因。
  第53页说,苦之生起的原因、种子,只在苦的本身之内,而不在外。“凡是有生的,亦必有灭”,凡其内在的本性是生起的,是从无到有的,其身内亦必含有自行息灭的种子。意思是说,我们本身有烦恼、有苦的时候,我们不该见怪外在的因素,而是本身内在的关系,造成苦与烦恼,修行是要从本身内在去下功夫。佛教的业的理论中,它具有一个特别的意义:仅指“有意的行为”而不指所有的行为。如果行为本身无意,没有一个渴爱的东西在内在催促的话,行为本身就是中性的,它不会造成轮回;讲一句话,一个行为或思想、理念,如果里面有贪就会造成轮回,如果是中性的,则不会造成轮回。
  第54页说,“阿罗汉虽然也有活动与作为,却不造业。因为他没有虚妄我执,没有烦恼不净。他已不受后有。”亦即他已不会再造烦恼,不会因为贪欲而造成自身的烦恼。在修行上,我们把解脱方面的层次,将阿罗汉和佛是列为一样的,所以举阿罗汉来做为比喻。
  “业的理论就是因果的理论,动力与反动力的理论。这是自然律,与正义、奖惩的观念毫不相干。”亦即传统的道德观念以及世间的法律,它与修行上的善恶不能相提并论,因为人间的律法是因为人为了地方的和谐或团体的运作订了一个标准,它与人的烦恼不一定有关系。譬如无意中听见别人在讲闲言闲语,是否有违反道德观念?这是人世间探讨的问题,但这样的东西并不一定会造成你的烦恼,会烦恼一定是因为烦恼的种子在里面才造成烦恼。也就是说一般的道德观念与律法跟修行不一定有相互关系的,要评判一个人的修行和道德与律法的观念不一定同一个标准。
  第55页说,“众生者不过是肉体与精神力量(能)的综合。我们叫做死亡的东西,只是身体机能的全部停止而已。”把生、死订得明确的话,对生死比较有概念,其实生与死并没有绝然的划分,它只是以另外一个形式来呈现而已。
  第56页说,“因为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所以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从这一刹那度到另一刹那。因而,很明显的,也就没有任何恒常不变的东西可以从今生投向他生。生命只是刹那变化而相续不断的一个系列。这系列,实在讲起来,只是一连串的运动。”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一个真正懂佛法的人,是不相信有灵魂存在的。说有灵魂存在是违反佛陀的教法。
  整个佛法的次第,其实讲的是苦集灭道,要先能知道苦,觉察到苦之后要去追踪,追踪它苦的因缘条件是什么,下手处是从本身的可意去找,可意也就是一种业力的东西,因缘性的,业力本身也是一种因缘,它讲的是内在与外在的,这两个东西加起来,也就是相应,亦即人本身的烦恼是因为里面有贪,可意的东西在蠢蠢欲动,在没有外境与它相应时,它潜伏在那里,当有一个外境来时,因缘俱足,它就产生出来。一个修行者,他除了要去观察他内在的贪欲生起时的情况之外,还要防止外在因缘的形成,往后我们会谈到八正道或三十七道品来补助我们如何断除外在因缘与美方产生的一种相应性,断除造成烦恼,造成下意识烦恼,所谓潜在的业。
  我们以当下来探讨佛法的态度是,我们假设已经产生苦或情绪出来,那如何就已产生出来的苦或情绪来探讨它的根源是什么?这就提我们整理出来的内容:
  第一个你要看这件事情是不是一个苦?苦是什么滋味?当你认为是苦时,你感觉怎样?感觉如何可从四点来看:一、色身的感觉,二、感受怎样?三、念头怎样?四、分析它的因果,怎么分析?就是这件事情它真正的本质是什么?本来面目是什么?就事论事,跟人有关就讲人,跟事有关就讲事,不要人与事互相交叉,团体是团体,个人是个人,千万不要混乱。再来是找直接的因,会造成这个苦,不安的情绪、焦虑,它第一个直接的是什么东西?产生那个东西出来,第一个查到什么?再来是找近的因,因为我们日常生活行、住、坐、卧,有很多行为、语言、思想来自各种资讯判断,它可能有些事情是现在或过去发生的,如果要脑筋去想很久以前的事,可能不太容易,所以我们的方式是把最近的事找出来,最近跟这件事情真正烦恼有关系的把它找出来。再来就是找跟这个苦有必然关系的,有因缘关系的。比较重要的是要把修行的范围,去找答案的范围,摆在六根与六尘的范围去探讨,眼睛接触不到的,耳朵听不到的,鼻子闻不到的,不要去烦恼它,譬如说肚子痛了,跟下午经过妈祖庙时没拜拜有没有关系?先丢掉不要想那些,把猜测的东西要先拿掉。就是说你眼耳鼻舌身意能够接触到的,色声香味触法都能够产生相应的,那才是你去寻找的范围。
  从让你产生纠缠不清的地方下手,所谓的苦、情绪、紧张、不安、焦虑、苦闷,譬如说,没事去开电视看,没什么节目就关掉,想一想又打开,一会儿又关,开开关关,很无聊,其实,他想要抓一个东西,一个情境来配合,但是他找不到,这些都是造成苦的情绪。基本上我们找苦就是由自己基本的点来找,真正运作还是要靠熟练度。
  再来,直接与间接的关系要弄清楚,就是说当甲与乙有关系,而乙与丙有关系时。因为甲与乙是直接的,甲与丙是间接的,那么我们在找的时候甲与乙先弄清楚,乙和丙弄清楚,不要一下子从甲跑到丙,关系有时候变模糊,如果是假设的话,虚妄我见的东西会跑出来。用一个图来作比喻:甲与乙直接的因(近的因)先把它整理出来之后,再来找这个“甲与乙”集合起来的结果,这个结果当一个新的因来找造成一个新的结果,这三个集合起来的,检讨出来的一个综合,再跟第四个来检讨。这样的方式,从近的,必然性的、直接的、间接的不断来找,要找到烦恼的根源,一定有它的次第性(即顺序及必然性),要从一阶到二阶到三阶一直找下去,不要一下子跑到第十阶,这样较危险。
  再来,要察觉一个烦恼时,当某个情境造成你的烦恼时,你可能会去追察那个情境,而那个情境当你去观察,分析以后,你发现解脱了,没事了,这时并不一定代表没事,也许你暂时把它搁置,或是把它移转开,或把它忘掉(有人说烦恼来,出去走一走,或冲个冷水澡就没事了),其实都还有事,内心的问题并没有拿掉。那要如何拿掉?当你一个情境来的时候,也许你正忙,在工作无法马上处理,或一时处理不来,可以事后再找那个情境,把它再拉回来(倒带作用)再看,重新回到那个情境里面去,观察你面对那个情境时,你的身受心法有何变化,变化出来时你再看,看时你再思考,思考它的因缘,平静时并不能证明你解脱了,还调回来看。刚开始第一次看的时候是较精的,烦恼本来是一大片,已处理掉很多,剩下一点点,有时是一时糊涂,以为烦恼没有了,等你回来再看的时候会发现还有杂质,再仔细面对这一点用力去观照它的时候,等于你将它放大,看得更清楚,放大十倍,一点变成一大片,再面对这一片再观照再处理,你会认为好像处理掉了,事实上可能还有,然后再针对这一点再放大,再处理,一次一次不断的深入,这样表示从点把它放大,反方向来看是一直挖,面对自己的问题就像翻箱倒柜一样。解脱道它是提升的,但动作是向下挖的,当你要解决烦恼的时候,你的意志力要很强,要自我期许一定要把烦恼断掉,道心要强,断掉时,你在思考或我根源时,要学会直接面对,它有多苦就直接面对多苦,不能逃避它而不想,不想更严重,因为不想里头有一个贪,贪一个不要想的乐境。
  在思考时要学会禅定,禅定的功夫是让你心力集中、不分散,如果跑到其他地方找因缘,要记得把它拉回来,这股力量这个心是不能歪的,不能断的,不能分叉的,把这个拿来应用在日常生活在讲话时,当你面对一个问题在探讨时,不要插题太多,会把主题引离开,要直接面对,要如何加强这个力道呢?要定慧等持,苦集灭道即是慧,定是禅定的功夫,大家在我烦恼的根源的一些要件,我们将它列出这几个,我们实际操作时,来探讨它的方式。现在来解释十二缘起。
  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这是佛陀当时亲自所说。十二缘起的重要性在烦恼的形成,它是最基本的东西,学佛的人一定要懂。十二因缘中没有哪一个是开始,哪一个是最后,它是一个循环。“无明”是说我们对烦恼的形成和它的止息,从你对一个苦恼,烦恼的察觉,你不懂,或者你对苦的产生之因缘条件不懂是无明,你不晓得苦会止息,你不能肯定人能百分之百究竟解脱,能当生证涅槃,这也是无明。如果一定要等到死后去西方极乐世界再修,你若认为那样才能够解脱,就是“无明”。要知道,若透过修行能澈底的话,当生能证得究竟解脱;透过对苦的产生原因之了解,对苦的止息方法透澈,而且有体验,就是打开无明。
  人是因为对苦的烦恼生起及消灭不了解,叫做无明,刚开始是指我们对烦恼的因果关系弄不懂,所以有无明,而无明会让我们造业力。业力是一种意识的行为,有意、有欲望的行为,这里的意识与五蕴中之识并不完全一样,这里的识是存在的东西,也是因缘和合。有了意识之后会促成“名色”(指精神与物质,一般来说是五蕴)名指受、想、行识,色指肉体。六入指的是六根,能让外境进入我们的东西,有六根我们会接受到色声香味触法,接受之后,会有感受,修行从这里开始,接触之后有感受是没关系,当你发展到“爱”的时候,已有一个可意的东西在那边相应,爱也是一种可意,一种想要执取的东西,有爱你便取或舍,“欲爱”是感官和肉体上追慕性的爱,性行为或皮肤接触,有爱是对生命的粘著,无有爱是对生命已经没有希望了。一般来讲,在谈恋爱时想和对方离弃,可用“无有爱”来形容,对他已经没有想要在一起,不粘著了,这种“无有爱’与“解脱”是不一样的。当有爱时会产生执取,有爱表示有执取可意的东西,取时你会拥有它,但是它无常,所以你会产生“生”,生代表名色结合一个生命体,另外是指烦恼的生起,“老死”是指躯壳上或烦恼的终灭;之后,老死是过去了,而可意的东西并没有拿掉,所以还在循环。
  所以要断就要在“爱”这里断,这里断以后就一直断了,都断了,叫做逆十二因缘,当你顺著十二因缘时,是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当“爱”断时,以后就没有了,它的条件就已经不会形成了。整个修行要断的是破“无耻”,断“贪欲”,把“爱”和“无明”拿掉,整个就瓦解掉了。
  下面讲的是“取”,就是我们生命里面当你有可意,有爱、贪爱时,还有虚妄我见的时候,没有照破我见以前,你会有这四个执取,一种是“欲取”对感官上,对异性、食物的执取(欲有执取之意),在感受上去执取,非这个不可。“见取”是见解上、理念上、观念上的,一定坚持这个观念,深植我心,其他观念不可以。“戒取”是无意义的行为把它当作有意义的,或是没有意义的戒律而死守著,或是以前没制定的成,现在要重订,你认为与经典不同的就不敢加进去,事实上是没有考量因缘而积非成是。无意义的苦行他认为可以解脱是戒见取。“我取”是五蕴里面还有一个我、我见。这是与智慧违背的,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不会有“我见”的,当你开始破我见的时候,你就是开始有智慧的时候,走上解脱道,破我见,把我拿掉就是入圣流。
  在感受上,分为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中性的)。“触”讲的是六根六触的“触”,我们一直在强调,学佛不要超过六根六触以外的,而且六根不齐全的人,要解脱可能有困难。所以趁年轻,六根齐全、身体健康前赶快学佛。
  如果鼻子闻不到香味,鼻识便无法判断,耳聋了,听不到并不代表没烦恼。从这里,我们得到一个结论:要修行一定要好好保养身体,善保护眼耳鼻舌身,要接受新的观念,把这五个东西调养好,不要为了修行把身体搞坏了,六根任何之一坏掉了,对修行都有障碍,一定要身体照顾好,时时去察觉自己的身体,我们的整个修行里面,其实在谈“身念处”时,亦就是在谈照顾这五个东西,这五个东西的敏锐度一定不可以让它模糊掉,这个敏锐度,不管是观或识(观本身也是一种识)一定要有敏锐度,没有敏锐度,反应迟钝,变痴呆,学不了佛。
  意根比较钝的人学佛还是可以,但要加倍努力。基本上对众生都要有鼓励;但说“人人可以作佛”这句话要先保留,不一定能成立。要学佛,要在这一辈子解脱,我认为一、要六根健全。二、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小孩子脑力发育不够健全,学佛有困难,老人痴呆症的更没希望了。在壮年时,二十几、三十几岁,思考成熟时这一阶段来学佛最好,像各位成佛有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