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其它:四念处法门(林武瑞)


   日期:2024/12/4 9: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念处法门
 
林武瑞 主讲
 
李慧娟 整理
 
   各位同修,我今天要报告的是《四念处法门》,等我报告完之后,如有未尽之处,或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请大家不吝指教。
 
 
 
修学四念处的理由
 
    我们为什么要修学四念处法门呢?
 
    (1)人类的身心结构和烦恼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初说法,是为了解决人类身心的烦恼,并不是要讲一套形而上或者是高深的哲理,来让我们玩味的。佛法是对有情众生说的,对于有情众生的身心结构,我们一定要去了解,就好像医学院的学生在牠的学习过程,一定要做人体解剖,了解人类的身体结构是什么样子,将来他在替人看病的时候,才能够了如指掌。所以佛法刚开始的第一步,对于我们有情身心的结构是怎样观察的?
 
   若依佛法的观点来看,我们有情众生是五蕴和合的而已。不分人种,不分男女老少都是一样。就人类的生理跟心理现象来讲,比如说生气,不管哪一种人当生气起情绪的时候,我们共同的感觉大概离不开全身会发热,呼吸会急促,血液会流得比较快,或我们的血压会上升、脉博的跳动会增快等现象。
 
   我们有情众生的生理现象具有这种普遍性和共通性。换言之,佛法本身也具备一种普遍性和共通性,法是常住的,它在时空当中不会有所改变,不会说这个佛法只适合东方人,而不适合西方人,或不适合某个民族或种族的人,因为人性是有其共通点的。假如有一种修行的方法,适合各类的人种,也不分男女老少,那这种方法,就是值得我们去实行。
 
    (2)凡合乎四圣谛原理的修行方法,即为有法次法向的修行法──释迦牟尼佛证道以后,第一个去找的是当年跟他共同修行约五比丘,然后他第一次说法就是说四圣谛。五比丘听他讲完四圣谛以后,就开悟见法。可见四圣谛是佛法的根本原理,我们甚至可以从后来的经典,发现它们对四圣谛各有不同的开展。可能有的比较强调「苦」,有的比较强调「集」,有的比较强调「灭」,有的比较强调「道」。不同的经典里面有不同的发挥,在大乘经典里面看到很多直观涅槃的方法,或者是当下证悟的方法,这可能都是后来在强调「灭」跟「道」,有比较偏重性的发挥。这种发挥对于后来学者的影响究竟是好是坏,今天是值得我们商榷的。
 
    如果我们从四圣谛的道次第来讲的话,应该是先如实的去认识痛苦的现象是什么,然后再去找出造成众生烦恼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应该采取怎么样的修行方法,去摒除困难,解决烦恼,最后就可以体证涅槃。总而言之,只要有一种方法,整个过程中它合乎四圣谛的法门,那么这种方法就是符合佛陀原来的教导,这是第二点我所要讲的。等一下我再来谈四念处法门的修行方法,引证它跟四圣谛的关系。
 
    (3)从原始经典可找到具体的证据,证明此法门为佛陀在世教人的修行法门,以及因此可证道。佛陀时代的修行者修这个法门可以证道,今天在我们这个时代,修持这个法门,也一定可以证道。
 
   我们用经文来稍微介绍一下,在《杂阿含经》639经跟640经,都提到相同的事情,就是佛陀的两大弟子舍利弗跟目犍连涅槃盘之后,其它的人都非常的遗憾、伤心,所以他们就来找佛陀,跟佛陀谈起这件事情。在639经中记载舍利弗跟目犍连涅槃不久,世尊在每个月的十五日面对大众布萨的时候,世尊观察大众,他说:「我观大众,见已虚空,以舍利弗、大目犍连盘涅故。」可见他非常器重这两大弟子,他说:「我声闻惟此二人。」我最得意的门生就这两个,「善能说法、教戒、辩说满足。有两种财,钱财及法财,钱财者从世间求,法财者从舍利弗、大日犍连求。如来已离施财及法财,汝等莫以舍利弗及日腱连涅槃故愁忧苦恼。譬如大树茎枝叶华果茂盛,大枝先折。」他说当一棵大树要倒下来的时候,最初是枝干先倾斜倒下去的。「亦如宝山大岩先崩」就像很大的山要倒下去的时候,是里面最大的岩石先崩溃下来的。「如是如来大众之中,舍利弗、目腱连两大声闻先般涅槃,是故比丘汝等勿生愁忧苦恼。」世尊就安慰他的弟子说,你们不要因为这件事而生起了愁忧苦恼。为什么?「何有生法、起法、作法、为法、败坏之法而不磨灭?」他说凡是生起的法,没有不败坏、不磨灭的道理,欲令不坏,无有是处。你要让它不变坏是不可能的。你要让一个人不死,也是不可能的。「我先已说一切可爱之物,皆归离散。」我们世间一切可爱;珍贵的事情,终有离散的一天。「我今不久亦当过去」我释迦牟尼佛在不久的将来,也要逝世,也要涅槃。「是故汝等当知」因此诸位弟子你们要知道「当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这段经文,大家可能比较陌生。其实演变到后来就讲「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我想这样讲大家就很清楚。什么叫做「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呢?他说「谓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观念住。」这边佛陀就提到说不管两大弟子已涅槃或我将涅槃,你们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就是你们要修四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佛说此经典矣,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在639经与640经里面,也同样提到什么叫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佛陀教你修行四念处就是这个。在《中阿含经》98经里面,对于四念处的修法有详细的描述,比如说比丘在行、住、坐、卧怎么修,很微细的地方都有提到,大家有兴趣可以翻出大正藏看一下,而在《杂阿含经》639经跟640经只是提到说,我逝世以后,你们要修的方法就是依靠四念处修。
 
    (4)四念处为随时随地可修持的法门──我们知道「法」具备一种普遍性,不因时间、空间而受到影响。生命是整体的,因此我们对佛法的修学和体验也应该是整体的,而不能有间断或是两者之间有差距。不能够说只有在某个时间跟空间里面,我才能够修行,在另外的时间跟空间里面我没有办法去修行,这样的话「法」就有中断。生命是整体性的,对佛法的体验也应该是整体性的。
 
    换言之,如果有一种方法,不管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你都可以修行的话,那么你是跟法吻合的。如此一来,我们可以检证目前所看到的各种修行法门,自己可以去检证哪一种法门是在任何时间或空间都可以修持的。
 
 
 
四念处的内容
 
   接下来第二个项目,我就来介绍四处的内容及其修行特色。
 
    什么叫四念处?在大乘佛教里面,也提到什么叫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据我所知,在我们中国佛教里面很少人自称是修持四念处法门的。例如说观身不净,只是简单的强调这一点。事实上我们从原始经典的四念处修行法门来讲,单单从身体的部份,便讲得非常详细。比如从最简单的行、住、坐、卧当中,对于肢体的运动,你必需了了分明,非常清楚。然后对我们身体的各种现象,如地、水、火、风的变化,你必须很清楚。如我现在身体的哪个地方是热热的,然后我的胸口是闷闷的,或者我的呼吸比较急促,我的脉博跳动比较快等等。对于我们身体现象的观察,必须很清楚,这就是身念处。
 
    第二个我们讲受念处,受念处就是指当下身体的感受是苦或乐,心理的感受是如意或不如意,或者是中性的,我们要分清楚。接下来第三点我们讲心,就是观察我们当下是起什么样的心念,当下的念头是在回忆过去,或者攀缘未来。起什么样的念头,要观察注意得很清楚。我想这三点大家都非常熟悉,现在第四点就是法念处,依我个人的解释就是观察我们身、受、心现象背后的因果法则是什么?何因何缘会促成我们当下身、受、心的展现,或者对一切事物因果法则的了解,这里面包括了四圣谛、七觉支、八正道,或者对我们约五蕴、六根、六识的了解,都包括在法念处。这是四念处四个修行的主题。(待续)   
 
 
四念处的特色
 
   接下来要讲的是修行四念处法门的特别点在哪里:
 
   (1)缓慢行──在训练过程中,要把自己肢体的动作放慢。比如我们在走路时走得很缓慢,或者我现在要拿这个杯子,手慢慢的伸出,慢慢的拿。在内心观察「我要拿、我要拿、我要拿」。当手碰到这个茶杯以后,当时的感觉怎么样,这是在强调它的训练过程。
 
   有的人会问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呢?因为我们知道众生的身心变化,长久以来的习性就是太快了。快速的动作,将其放慢下来,我们的心对于整个行动过程中的身心现象因果关系,比较可以看得清楚。比如说当一个动作很快的出去时,对于整个身体力道的感觉,可能没有办法很清楚地体会到。缓慢行动的作用,就是要把身心的过程看清楚。换言之,烦恼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可以看得到,因为对整个身心过程看得清楚,我们才能了解它。 在缓慢之中,能够作较仔细的观察,而把我们身心的动作慢下来。因为长久以来,我们都习惯一有什么样的刺激,很快就反应出去,而缓慢的行动留给我们一个思考的空间,让我们不要有很强的造作力,行蕴一下就出去,而一出去都是业力的展现,并不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我们知道无意识状态的行为,就是无明。一个动作怎样出去,你都不清楚,那就是无明。把动作放慢的话,自己本身就感到动作放慢,这时便能发现整个过程中,你都是非常觉醒、非常清楚,所以缓慢动作的目的就在这里。
 
   (2)活在当下──就是把注意力一直摆在当下,因为我们的心很散漫,常在过去跟现在之间漂浮。在过去跟现在之间漂浮的时候,我们就对于当下的情境,没有办法如实地去掌握,即对于我们烦恼的现象观察不清楚。好像我们录像机拍摄东西,中间有模糊不清的地方,当倒回来看的时候,我们就忘记了,找不出那个原因。
 
   活在当下就是说对于我们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立刻去觉察到。我们知道烦恼起来的时候,是越早觉察到越好,对不对?越早察觉到越早解决。好像生病一样,生病的时候,越早察觉到微细的征兆,马上找医生看,可能越早痊愈。所以强调要活在当下,就是我们对于问题能及早发现,及早认识,也能及早解决。因为距问题发生的时间越短暂,就是我们印象越深刻的时候,越久便越不深刻。「活在当下」即把我们心的焦距调整在当下。若我们的心在漂浮的时候,就是对目前的事情认识不清,对于我们将来作因果分析有很大的阻碍。
 
   (3)如实受──众生是五蕴的和合,即色、受、想、行、识的和合。修四念处法门,是在强调我们只要有身心的现象,就不可能没有感受。当有了感受的时候,长久以来的习惯,就是对当下的感受有好恶跟取舍。
 
   比如别人赞赏我们,我们就高兴,一高兴就攀缘那个情境。别人讲了一句不好听的话,我们就起瞋恨心排斥。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如实的时候,那当下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办法用没有立场的立场完全去接纳它。
 
   因为从以前到现在,我们的反应都太快,就像一个棒球丢过来的时候,我们把球棒「啪」一下,马上就打出去。我们对那种不快乐的感受,就像那根球棒一下子就打出去。如此一来,就是对我们当下的感受,没有办法如实地去了解,所以它是训练我们好好地丢认识当下的经历,及身心的感受。
 
   这种如实受,也就是要把我们五蕴的运作步调缓慢下来,让我们不要那么快就发出行为。所以受是一个关键,就是说我们能够在受这边多停留一些时间,接下来所发出身口的行为会比较理智。理性一些,这样我们身口的展现就是一种「道」的展现,而不是一种「业」的展现。
 
   有修行跟没有修行的差别,就是这个受。在凡夫它叫无明受,受了以后,他会起贪瞋等等。而修行者是在这个受的点上稍作停留,是什么感受,我们就好好地去感受它。
 
  (4)如实观──我们能如实受之后,才能如实观。
 
   什么叫做观?平常我们看树,感觉每一棵树都一样。但事实上没有两棵树是完全一样的,甚至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我们远远看这棵树,每月叶子都一样,而「观」就是看清楚它的不一样。「观」是没有立场的看,好像是气象学家作气象的观察,他一定看得很客观,才作描述。
 
   我们看自己身心的现象也应如此,比如我们起一个坏的念头,如果按照过去所受的道德教训,我们就会产生自责或者罪恶感。好的念头或坏的念头起来,当下就会起好恶之心,马上就去评断它。若能在事情出现时,先让它如实的展现。「如实受」跟「如实观」有助于对我们身心烦恼现象的了解跟取材。
 
   佛教讲究的是这样的修为,对于自己烦恼的产生原因,你一定要能够找出来。就像科学家做实验,在做之前必需先取材,如果取材不正确的话,所做出来的分析和结果一定是不正确的。如果所看的不清楚,所听的被扭曲,六根对外境所取材的本身,已经被扭曲掉的时候,我们如何做好正确的分析跟判断呢?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四念处法门一直强调「如实受」和「如实观」是为了提供正确的数据,以作为下一步因果分析的基本条件。
 
   (5)层层剖析──这在其它的修行法门里面较少提到,也没有讲得那么严谨。其它法门有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观涅槃」,而四念处的修行方法,对于造成我们烦恼的原因,具备一种追根究底的精神。比如说我当下心情不好,就找出什么原因使我心情不好。如最初的原因就是某人讲了一句话造成我心情不好;然后再针对第二个原因来找,为什么他讲话的内容使我心情不好。就这样一层一层往内分析,然后才能够把真正的原因找出来。
 
   (6)团体互动──四念处法门在修持过程中比较强调「团体的互动」,透过讨论回馈的方式彼互相切磋。因为我们在还没有的悟见法以前,很可能有些分析和判断容易落入无明的状态,而自己仍不清楚,然而透过跟别人互相讨论当中,我们可以得到检证。因为只要是合乎真理或是真正体验的东西,它是可以经得起别人的询问和检验的。如果你提出自己的体验以后,在别人询问之下,发觉漏洞百出,那很自然的会对自己的体验或看法,作某方面的修正。
 
 
 
四念处的受用
 
   最后我们讲修行四念处法门的受用:
 
   (1)正念分明──在整个觉悟的过程中,正念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拿来检证修行成果。即是修行越好,正念越强,持续性越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有正念,有时没有正念,那就是失念。失念就是你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突然想起来,一直没有在观。刚开始在修行的时候,会有这种困难,虽然知道很重要,可是还是会忘记,经过很久,才会被想到。然而这种能力经过不断的练习之后,就会自然的培养出来。
 
   刚开始的时候,常常会跑掉,但是到后来,曾发现那种能力是人类内在所拥有的。你不必刻意要去保持正念,它就是起来了,就是一直存在。我们可以检证自己觉醒的程度怎么样,就可以了解你修行的功力到哪里。一天中若保持正念的精神很强:那就表示你有进步。正念很强,就表示你觉醒的能力越好,对什么东西都很清楚,对当下自己身心的状态,或者跟别人互动的状态,或者外在的环境都是很清楚,正念分明的作用就存在。
 
  当烦恼一起来的时候,你的察觉性很强,你就可以及早察觉到。我们说一棵树刚开始冒芽,冒出一点点的时候,我们就察觉到,便很好处理。烦恼升起的时候,都是从很微细之处开始,在越微细的地方,马上察觉到,便很容易去解决。例如地上冒出小草,你就两手一拈,就把它拔掉。地上有一棵大树,你要动用多少人来拔都拔不动。烦恼产生的过程就跟那棵树一样,刚开始很微细很微弱。我们观照力和觉察力不够,所以让它一直滋长,到后来很强大的时候,那时烦恼已经在身体展现,结果已出来,我们只能亡羊补牢。当然我们凡夫在修行当中,是从果追溯到因,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以说正念分明,它有非常好的作用。
 
   (2)现断烦恼──道跟刚才讲的有连带关系,我们对于当下的烦恼,本身就具备解决的能力。一个情绪起来了,如果平常没有修行的话,他的情绪波动有时高、有时低,没什么规则可循;怎样升起,怎样降下,他通通不晓得。烦恼何因何缘升起,烦恼何因何缘消失,他都不清楚,也许他是转移注意力,或者是逃避,或者是什么原因,使烦恼缓慢的消失了,可能他下次还是会重复出现烦恼。
 
    然而我们一旦开始修行,就不是这样了。烦恼起来的时候,它会逐渐升高,而当我们开始观的时候,它将会保持平行状态,然后就慢慢的下去了。也许一开始我们没有察觉到,等它到某种程度,我们才开始察觉,开始作观。可是因为它有力道,所以持续一阵子才下去。我们察觉能力越高的时候,它刚出来一点点,我们一察觉,它马上就消失了。察觉力很强的人,就是这样。
 
   我们没有办法让烦恼不来,因此,一起 烦恼的时候,我们就单纯的去观它,等它减轻、下去,最后便消除了。烦恼一起当然是先「止」,让它停下来,这很容易可以得到实验证明。比如说我们当下在紧张的时候,先作深呼吸,吸一口气再慢慢的吐气,紧张的现象马上就舒缓下去了。或者我们在生气,一口气别在胸口闷闷的,准备要骂人了,就先深呼吸一下,愤怒马上就会减弱下去,这都马上可以得到验证,所以说修行四念处具备断烦恼的功能。
 
   (3)消除业力──在佛法里面常讲这些,佛教的理论说我们在轮回就是惑业苦,所谓惑业苦就是一直在转。你要从哪里断?当然你可以从惑断。但是问题就是说,如果我们连惑也看不清楚,连业也看不清楚,你怎样断苦。佛法讲惑业苦、惑业苦啊!对不对!惑就是烦恼的现象,连烦恼的现象都看不清楚,开头在哪里都找不到,你怎么样去处理?生病的原因找不到,怎么治病?
 
   我开始修行这法门,才知道什么叫做「业」,不然以前都不晓得。以前的消业方式,就是看哪个地方在超渡,就捐献几佰元,以求消灾消业。传统中国佛教就是如此消灾消业来超渡。如果我们连业本身都看不清楚,不知到业在那,怎么去消业?
 
   修行四念处的法门就会知道什么明菜,当你无法制止身心冲动的行为,当它一起来,就没有办法让它停下来,这东西就是「业」。
 
   每个人过去的习性通通不一样,我们内在业的内涵也全不相同。平常它不会显现出来,可是当外在的东西,跟我们内在某些好恶相应的时候,内在的东西就冲出来了,这就是每个人有他特别的好恶。所以我们可以了解「业」的东西,就是因为内在某些习性跟好恶,和外在的环境一感应的时候,那种东西就冲出来了。当然,它就在我们的身、受、心上面展现。
 
   所以修四念处就是对于这些东西,可以察觉到。身是最粗糙的,我们很强烈的烦恼就在身心上展现。当发现自己闷闷的,还是有什么东西起来,全身发热,这时已经在身上展现,那是很粗糙的。所以如果个人的修行越高竿,他可能知道越清楚,他心里动个瞋念,他可能知道「我起瞋了」。也许我们从他外表的肢体或表情察觉不出来,可是只要他自己的心念动一下,他就晓得。我们凡夫比较粗糙,可能要展现到某种程度,自己才知道。所以修四念处,就是从我们自己的身心下手,先知道最粗糙的现象。
 
   至于何因何缘起瞋,何因何缘起贪,刚开始我们并不清楚,可是却在身心上展现。比如小偷到百货公司去顺手牵羊,他一定要透过肢体,眼睛观察四周,有没有人在注意他的动作。这些动作就是他的果,他的因是什东西?贪嘛!对不对?佛陀知道我们众生的烦恼现象,一下子要断除很难,所以教我们修四念处从最粗浅的地方下手。
 
   凡夫烦恼身,在身口意方面就是贪、瞋、痴的展现。因为贪、瞋、痴是比较根源性的问题,刚开始,它躲在哪里,你都不清楚,所以叫我们修四念处,就是从最基本的来看。可能有人会觉得莫名其妙,一天到晚注意自己的手举在哪里,肢体在做哪些动作,观察那些做什么呢?有的人觉得奇怪,一天到晚注意自己的身体怎么样,到底有什么作用呢?首先这是为了培养觉醒的能力,对某些东西能感觉出来。
 
   观察身、受、心,最主要的是培养觉的能力。就好像磨刀一样,把这个能力越磨越利。所以要你一直观。而观只是一个练习的目标而已,观我们身、受、心不是目的,只是一个过程,一个方法而已。
 
   我们知道精神是依靠物质展现出来的,离开物质没有精神现象,对不对?你自己有没有专注,有没有正念,旁人看不出来,可是你很清楚,我现在讲话,如果你有正念的话,所讲的话你是听得很清楚。如果中间有失念的话,会听不清楚,对不对?若是你从头到尾很清楚,表示正念很强,正念强就是觉醒能力强 ,我们藉由觉醒能力,能把现象观察清楚,才知道什么叫业力。
 
   业力的东西去不掉,我们刚刚在讲惑业苦、惑业苦,你就没办法断,那还是一样轮回。所以谈到消除业力,比较艰难一点,但这也是我们最后努力的目标,因为它是不自觉的东西。我们会轮回就是这种东西,一直在推动我们。这种东西,你要看得出来,若看不出来,你怎样消业呢?所以我说修四念处法门,对于业力有消除的作用。
 
   (4)五蕴离系──佛陀讲凡夫是五蕴和合的,所谓五蕴和合的有情众生。可是我们都习惯那五蕴的变化,色、受、想、行、识的运作很快。好像我们拿一根火把,在空中一直划圆圈,跟你所看到的圆圈一样。没有错,那五蕴运作之快,给我们一个错觉,认为这个就是「我」。好像火把所划的圆圈一样,事实上它是五种东西一直在变化而已。
 
   我们透过很强烈的观察,观察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感受,发现身体热的时候,没有经过我们同意。感冒的时候,没有经过我们同意。生病的时候,也没有经过我们的同意。我们对它如实观、如实受。
 
   受的感觉也是一样,反正打下去就会感觉痛,那是它自己在痛。平常没有经过修行的时候,对五蕴的现象很会黏着,黏着得死死的,分不开来。不是黏着在色蕴,就是黏着在受蕴。若黏着在色蕴的话,就是当我们生病的时候,身体在失调的状况之下,本来只是身体的痛苦而已,可是因为对身体有黏着性,大部份人生病的时候,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是消极、厌世的。有的人久病就想自杀,没有办法忍受,为什么没有办法忍受?他跟生理的现象认同了。
 
   受蕴也是一样,所以说我们对那种很好的感受,一直去贪着它,便分不开。比如凡夫的YIN欲性很强,贪着那种感受,就黏在那上面。那种很苦的东西也是一样,我们没有办法出离,就黏在这边。想蕴也是,什么人对我们不好,就一直记在心里,甚至想得睡不着觉,那就是想蕴突出,你的烦恼就黏在想蕴上,便分不开了。
 
   我们再来观察行蕴,例如某人对我不好,我已忍无可忍,今天非杀他不可。所以当一个人要杀另外一个人的时候,他的行蕴已经很突出了。行蕴很强的时候,他理智性比较弱了,甚至没有,所以他就跟行蕴认同,而被绑在这儿。
 
   讲到识蕴就比较难一点,识蕴我们最原始、最根本对身心的执着性。假若我们真的可以观察到这边的话,才有可能出离。因为通常我们都绑在五蕴里面,在五蕴自动变化的过程中束缚住了。
 
    (5)见法悟道──在修持的过程中,我们对于烦恼产生的原因是经过层层的剖析,而「见法」即是「见缘起」,亦即贯通事情的因果法则。比如说对于何因何缘烦恼生起很清楚,才有办法去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走向修行的道路。
 
    当我们对于身、受、心、法很清楚,然后透过观察,就开始能了解四念处跟四圣谛的配合之处,就是说四圣谛苦、集、灭、道是我们身心上展现。所以我们清楚这个的话,就是「见法」。佛法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谈到无常,我们怎样去体会无常?从自己身心现象去体会。因为透过观照,知道身体的变化随时在改变,一下子这边痒,一下子那边痛。它生起、持续,又消失了。
 
   真正了解无常,体验身心的无常、无我,曾发现那种不能主宰的必然性。身心的现象,它要起来,就是起来,根本没有办法去控制。当你了解到因缘性的无我,就能体会到我们人是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因缘的,可是偏偏我们却经常想要去掌控、去扭转许多因缘,而当主宰不得的时候,我们就生瞋。所以见法悟道之后,便可了解这些。
 
   (6)自觉觉他——我们人类的身心现象,具备普遍性跟共通性,其烦恼产生过程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当我们真正在下功夫,很清楚这里过程,对于别人的烦恼才具备解决的能力,所以修持到后来应该具备自觉觉他的能力。换言之,一个人的四念处修得很好的话,他才具备帮别人解决烦恼的能力,至少他本身的烦恼也会比较薄弱一点,这就是自觉觉他。(1992.4.24.讲于台南新雨道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其它)(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其它)  

 其它法师:天天天蓝(圣印法师) 

 其它法师:六道轮回的问题(南亭法师) 

 其它法师:佛说盂兰盆经解(纯果法师) 

 其它法师:从佛法观点谈感情问题(惠空法师)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其它法师:一华一叶一世界(如本法师) 

 其它:至尊·法幢吉祥贤着《宗义建立》之译注研究(廖本圣) 

 其它:缘起与空性(刘宇光译) 

 其它:从「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看中、印佛教区别 

 其它:大乘起信论新释(日本 汤次了荣著)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其它法师:七十二条铁证—出家人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