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许士群居士:混乱、对立与禅定


   日期:2024/12/4 17: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混乱、对立与禅定
 
许士群  主讲 
郭金山  整理
 
   我们要如何来区分混乱、对立与禅定?唯有具备禅定的能力才有可能看的帅清楚。
   有时候我们常常觉得,别人正处于混乱当中,只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和我们所预期的不一样。就这件事而言,我们常常觉得别人乱,但是否也能当下察觉到我们本身乱的现象?所以唯有透过禅定的训练才能清楚的察觉到乱的所有主客观因缘。我们以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来印证以上的说法,譬如我请你写一串数字,而一般受过传统教育训练之下所写出来的,可能是顺推的12345或逆推回去54321;可是却有人不按照牌理出牌,写出了23154这样的一串数字,然后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和我们有点不一样。事实上假如不考虑把在数理教育下所展现表达方式,顺推或逆推的展现拿来比较的话,则23154何尝不也是另外一种因缘的展现?否则硬是要拿来比较的话,在成就23154的过程中就会被认为是一种混乱,一种在对立下所造成的结果。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常常对于每一件事都做了许多的预期与假设,但是事后又发现它们在因缘的展现过程当中,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在失望之余,还会指责某些因缘;就因为在其观念上采取了二元对立的神秘,而不会或不想融入事件当中去探讨分析,于是在顺贪逆瞋的习惯下,所谓混乱与对立就容易产生了。我们可以练习改换另一种态度,那就是以欣赏的角度,如实地来面对每一件已发生或正发生中的事,所以反过头来看看23154其实也没有任何与其对立的必要,更无须去排斥、讨厌它。
 
    当然在长期传统教育熏陶下的人,根深蒂固之生活方式与处事态度上,因为早已深植于我们的意识当中,一时之间要把某些观念导正,实在极为不易,因此人们可以藉重修持禅定的技巧来帮助自己,以用来如实地面对许多事,来分析与了解它们在事理中因缘互动所展现的结果。该什么就是什么,一切动作就只有如实观察与如实分析而已。千万不要加入任何的评审,老是在对的或错的,美的或丑的,在二元对立当中有所偏执;而不如理智的采取一种中性的态度来看,来欣赏每一件事;如此一来就能减少因为自始自终的自我预期下,造成与现实对立的烦恼。
 
    对于消除混乱与对立,在平时就要做禅定训练,试着把相对应的东西,尽量察觉清楚,例如:鼻子闻香臭时,何不如实接受香或臭的事实,而不要溶入顺贪逆瞋的作为当中,而后招致烦恼。我们了解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以及与其对应之六尘,当每一次的根尘接触时,在程度上受影响最大的某一根上,先起反应,例如:眼睛在某一次的根尘相应时,受影响的程度最大,故先有了反应,接下来可能在1/10秒内,很快的耳朵也有了反应,这中间的速度实在太快了,
 
也因此在不能充份察觉之下,模糊的感觉带来了一片蒙陇,于是紧接着做了许多虚妄的假设,这也是一种因为散乱而产生对立的一段缩影,以至于所谓非因计因或自以为是或以假当真之憾事于焉产生了。如此由于无法掌握六根与六尘之展现过程,我们也就不能充份协调身心方面彼此互动的良好状态,来好好做一件事,也因为如此地散乱之余,在不得要领的情况下,又想做好一件事,这页正是一件相当繁累的事。
 
    在禅定的训练与应用方面,我们可以这样做:尽量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所以当我在看一件事时,我只是在观看而已,而不加入任何的价值判断,譬如:好恶、美丑甚至有所期许,或是把过去的经验拿来和现在重迭,来相提并论;诸如此类的杂染,往往会造成了推波助澜,甚至干扰目前正要做「看」的那一件工作;以致于降低了观察的质量。又以一句话来说,同样一句话;一个人听起来会不舒服,但另外一个人却不会,但这到底只是同样的一句话,一种声音而已,怎会在不同主观的接收人身上,产生了接受或排斥的不同反应呢?为什么不在听完了之后,等5秒钟或10秒后再说,就只是「听」而已,听到懂了再说吧!干嘛反应过度?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尽量客观化自己」,特别要从事情当中跳出来看当下的这一件事,这种动作一开始可能定必要的,尽量客观化自己来看待因缘以免身陷其中。但实际上在真正面对一件事情时,绝对不能以旁观者自居,跳出来看正在演变中的事;否则很容易有主客之分,而与该事形成对立的态度。一有了对立,进而造成对该事冷眼旁观,甚至故意云漠视而只要时间一久,就容易与世间因缘有所隔绝了,变得和世间互动的关系无因无缘了,变得迟钝了或形成了大我慢的现象。
 
    有人会这样问:如果不先采取跳出来看的态度,又怎能保证不会被事象所迷惑而身陷其中呢?答案是:我们不妨换个方式来作这件事吧!方式是以「融入」的态度来取代「跳出来看」。融入事情当中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不把自己当做第三者或二元对立的其中之一;也就是说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永远坚持把自己当做当事人,既使如果今天我听见了非洲闹饥荒,每天饿死好多人的这件事,如果我们以第三者自居的态度,故意以为事不关己来漠视它,听多了,听久了,反而还会造成反感或形成情绪上的困扰,一有了二元对立的态度,结果引来了烦恼;相反的,如果我们用一种「人饥己饥」的胸怀来看待这件事,则比较接近融入的境界了。
 
    一般人面对烦恼的处理方式,常常有了以上的毛病,把自己当成第三者,不去理会烦恼,于是就和烦恼起了冲突。有的时候虽然没有去漠视烦恼,而紧紧地自我把关,好好盯住烦恼,御之如寇雠,就以为能降伏烦恼,这是不可能的。真正解决烦恼之道是说:融入问题当中来探讨其招致烦恼的原因,以便合理的寻找解决之道;而不是以对立的态度来和烦恼大对决,结果对决之余尚且又做出了不合逻辑或不健康的判断与作为。人经常有一种趋乐避苦的心态,所以常常会有顺贪逆瞋之行为产生,而当烦恼来临时,又自始自终都不愿意融入,原因是:心中老是执着那清净解脱的境界不放,却一味的和现在的烦恼对立,越对立就越苦。
 
    如果烦恼真是一种因缘的展现,躲也躲不掉的话;与其与之对立,不如心甘情愿的融入其中,免得越是抗拒它,烦恼越是如雨后春笋地互相串连接踵而出,唯有确实地将烦恼的「生、住、异、灭」都看的清清楚楚,而不要一开始就把清净解脱拿出来比对,一比对之下对立因缘就产生了。一个人如果只拥有50公斤的实力能解决烦恼,为什么非得用上100公斤的目标来给自己制造压力呢?
    能够坦然地面对烦恼,心甘情愿地如实地融入问题当中,减少对立的产生,无条件地接受这一件事实,这一种无条件的态度,不就是欣慕乐土的人,同样具备的态度嘛!有些人修行的目标是向往极乐世界的,其实它是不假外求的,只完全看你在面对问题时认知上的态度来看而已。如实去接受极乐世界所有的一切和如实的而不对立的来接受烦恼的这个事实,在受益层面上,没什么两样,而能够转变态度来融入目前的烦恼正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1991.10.18讲于台南新雨道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