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洪启嵩居士:佛法猎人的三个阶段


   日期:2024/12/7 21: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猎人的三个阶段 
洪启嵩 
本文原载于《网路与书》杂志(Net and Book)第9期 《阅读的狩猎》(Hunting for knowledge)
 
这时我所看见的,不再是一根火柴的亮度,而是清楚的看见了整座佛法森林。
 
《六祖坛经》与火柴的光亮
  在我出生的那一年,父亲因为笃信佛法,曾借了三分的高利贷,迎请了一部佛教大藏经《大正藏》。因此,在我四、五岁会到处走动时,就常喜欢去摸、去玩这部经,虽然不知道它写些什么,却会拿起来正看、倒看。当时父亲也订有《菩提树》佛教杂志及一些佛书,当我开始识字之后,就自己慢慢看,慢慢翻。因此,我的童年可以说是同时接触童书和佛书。当时许多佛法故事都深印在脑海中,与我的一生结下不解之缘。
 
  五岁的时候,一次玩具工厂的意外,我亲眼看见两位被炸的工人,在我眼前慢慢死去,而另一位己被炸得支离破碎;七岁的时候,再目睹父亲辞世,看到他安详得仿佛睡着的面容。这两次目睹死亡的经验,让我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也知道身边亲爱的人有一天终将会死,离我而去。于是逐渐开始思索生命如此脆危,应该透过什么方法才能超越。
 
  十岁那年,我开始自己摸索,学习各派打坐的方法,慢慢对佛家、道家及瑜伽、超觉静坐等各种法门都涉猎学习。如此不断练习,到了国中时虽然已经有些心得,但是对生命的解脱,还是无法了悟、突破,心仍无法安住。
 
  考上高中那年,我面临了生命的困局,关于生命,关于人性。这股巨大的压力让我喘不过气来。当时,偶然在旧书摊买到一本《六祖坛经》,就开始把它当成床头书,每天随手翻开,也没有刻意要读那一品,翻到那一页就读那一段。奇妙的是,它总是能启发我当时遇到的困惑,让生命中的问题得到解答。
 
  在生命寒冷的暗夜中,它就宛如一盒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火柴,在年少迷惘困顿的时期,我每天打开它,擦亮一根长长的、生命智慧的火柴,在火光迸现时,照亮生命的旅途,让我得到短暂的休息,可以安心的继续走下去。
 
  这段期间,每天这样翻,一方面让我看熟了《六祖坛经》,另一方面让我发现这种随机翻阅的方式,在身心需求安止的时候,有极大的帮助。这种方式对于后来自己阅读其他佛经时,影响深远。
 
  在我早期随机猎取佛法的阶段,《六祖坛经》是帮助我走进佛法森林真正的一本入门书。
 
《大藏经》与森林的地图
  从高中开始,我不断阅读禅宗的著述,而修行的方法,也慢慢以禅宗为主,甚至在大学联考时的作文题目,我都是写和禅有关的题目。但是直到上大学时,在佛法的森林中,我都还是处在随意打猎的阶段,自适自意来阅读佛典。
 
  大学加入佛学社团,遇到蓝吉富老师,才让我进入了系统化的猎取佛法的阶段。蓝老师指导我现代的佛教研究方法,以及《大正大藏经》等各种工具书的运用,让我能以现代学术的研究方法,做为综摄佛教庞大资料的得力工具,对我系统性的理解佛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开启了我对佛法的广大视野。从这时起,我开始不再以一般佛教徒自居,而改为思考如何以这个时代的精神了解佛法,进而让佛法在每一个时代中开展、茁壮。
 
  当时我也去参加圣严法师主持的禅七,使我在内在的修证上,得到启发与印证。而我也同时接触到印顺法师对佛教的理解,与陈健民上师对密教的思惟,这使我掌握了佛法不同的面向,产生自己对佛法综摄性的观点。
 
  后来一方面由于个人的研究计划,另一方面缘于他人的委托,必须运用到《大藏经》,于是我开始分批将学校图书馆的《大正大藏经》藏书借回研究,着手进行「阅藏」的计划,打算把《大正大藏经》读完。但当时自己只是大学部的学生,所以只好借同学或研究所学长的借书证借书,据说我所借出的大藏经,比当时所有人借阅册数累加起来还多。
 
  我读了好几个月,虽然没有完成「阅藏」的计划,但是收获很大。由于我把《大正大藏经》的目录查得很熟,因此熟悉了佛法经论的系统和结构。就如同一座巨大的宫殿,虽然我并未进入其中每一个房间,但是对每一个房间的地点、配置都很清楚,可以说是掌握了一张完整的佛法地图,深刻体会到它与我生命的地图是合而为一的。
 
  这时我所看见的,不再是一根火柴的亮度,而是清楚的看见了整座佛法森林,这一区有什么林木,那一区有什么花卉,完全一目了然。系统化猎取佛法的智慧,成为我佛法生命完整的重要指标。
 
指月之分的三种般若
  一般我们会以为「阅读」是阅读一本书籍里的文字,事实上,文字只是帮助我们阅读的工具,我们真正要阅读的,是文字背后的智慧。佛法里有关这方面的说明,特别深刻。
 
  禅宗说:「依经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字,如同魔说。」这句话是强调阅读佛经的时候,需要透脱文字的表义,追求内在的真义,里面有两个意思。「依经解义,三世佛怨」是说,阅读佛经,如果只是拘泥于文字,就容易落于考古、训诂,与佛法要传达的生命智慧无涉了。「离经一字,如同魔说」则是说,但如果就此误以为可以不需要对佛经文字的深刻体认,而任凭想象自由发挥,那就更容易误入歧途。
 
  在佛法中极为有名的「指月之喻」,要我们「以指见月」,讲的也是类似的意思。如《楞伽经》中说:「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手指的目的是在指出月亮,手指并非月亮自身。佛经的文字就好象手指,真正的智慧则是月亮。如果只是执着在佛经里的文字,那就是错把手指以为是月亮了;但是如果没有用手指去指的话,或许就连看到月亮的机会也没有了。
 
  但有些人对「指」与「月」的区分和掌握,十分直观,令人惊异。
 
  六祖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六祖本身并不识字,但在《六祖坛经》中有一段他指导无尽藏尼读经的故事:
 
  「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
 
  无尽藏的疑问,可能也是许多人的疑问:连字都不认识了,怎么可能体会其中的义理呢?然而六祖却直截了当的回答:「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文字是阅读的方便,有助于我们解悟实相,但,并不是必然的需要。佛法是生命的智慧,这个世界,就像一本活的书,生命的阅读,并不一定要透过文字,六祖就是直接阅读这本活的书。
 
  但除非你有六祖的直观之力,否则就应该走另一条路:除了阅读之外,还得自己实践与修证。这条结合「阅读」与「实修实证」的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者说三种「般若」(相当于「智慧」的意思)。这三种「般若」分别是:「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及「实相般若」。
 
  第一个阶段的「文字般若」,就是对经文文字的了解,能贯穿文字的含意。这个阶段,就好比我们拥有一张正确的地图,可以帮助我们到达目的地。
 
  第二个阶段的「观照般若」,这时不仅止于文字了解,更进一步能统摄经文中的观念,并与生活相应,生活中就依照经典的精神来实践。这样日渐深化,最后我们的心念、言语、行动,都不离经中的智慧。这就好比我们依照地图,实际行动,日渐趋近目的地。
 
  第三个阶段是「实相般若」,经过不断的纯熟、实践,到最后经典中的境界现前,不必再经过意想分别,就是这样如实的境界。这就好象我们按着地图走到了目的地一样。
 
  佛法猎人要猎取的是佛法的智慧,将佛法的知识内化成生命的智慧,这才是在佛法中打猎终极猎取的目标。如果只是将佛经当成读诵的凭仗,那么纵使读诵几千万遍的经文,佛经还是佛经,生活还是生活,互不相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