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九天


   日期:2024/12/9 13: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九天

各位观众、各位菩萨大家好:

我们修道就是要「见性成佛」,凡夫之所以凡夫是因为未见性,随妄想意识而起情绪变化,取舍得失当中染污自性,不能转境反为境转,因此做了名副其实的凡夫众生。十方三世所有诸佛乃至四圣,是因为见性以后,彻底顿断三界脱离六道,差在这个窍门而已。窍门在哪里?要「见性」。

所以【涅槃经】里佛陀才如此说:「未见性之人名为凡夫,见性之人是名为圣人。」所以圣人和凡夫的差别,就在有见性、没见性的区别而已。正因为这么重要,学佛之人哪会不想见性呢?即使你往生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乃至清净大海所有的众菩萨,仍然要教你如何见性,见性以后再修福慧,见性以后庄严自性,最后成就佛道!所以在娑婆世界没有见性没关系,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老人家很慈悲,会教你如何见性。因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离开见性可以成佛的。也就是要经过见性这个大前题,庄严的法门来成就佛道。

唐朝弥勒菩萨示现一位布袋和尚,耳朵大大的,额头很饱满,肚子大大的,背了一个布袋,将化缘所得一一布施,帮忙需要帮忙的人,做神圣的工作,唐朝布袋和尚开悟证果以后,说出他如何开悟、如何见性的方法和理论。来,诸位来看布袋和尚说什么话: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好庄严的四句偈。第一句告诉你,我们修道要无尽的修福和修慧,广结善缘,就如同农夫辛辛苦苦在炎热的太阳下插青秧一样,你现在不插青秧,秋天怎么可能丰收呢?要丰收唯一的不二法门,就是在春天插秧苗。「手把青秧插满田」青秧就是秧苗,将它插种下去,种完后灌溉、施肥、除草,种种动作要做出来,有因就有果啊!秋天一到,这些稻子每株都长得很茂盛,一年下来五榖大丰收,他所以能大丰收,有插秧苗就是因,照顾就是缘,大丰收就是果。

「手把青秧插满田」代表我们修道人,平常要多听经闻法,如同插青秧,种下善因才能得到善果,多听闻佛法研究教典,多念佛多参禅多悟道。平常就要多布施喜舍、持戒、忍辱、精进,学尽三藏十二部教典,这些都是构成以后开悟证果的因,就好象「手把青秧插满田」是同样的意思。

「低头便见水中天」我们要看见本来面目,必须谦虚一点,凡事要低声下气,做人要留三分情,不要十分之十全豁出去,会伤到别人也害了自己。所以稻穗越饱满就越低垂,如果稻穗里没有稻浆,空空的,那么稻的植株就会站得直又挺,越是直挺的稻穗越有问题。不够重,稻穗里空空的没有稻浆,稻穗越饱满就越重,会低垂下来。做人也一样,有道行的人、有德行的人、有学识的人、有修持的人,他为人就很谦虚,很多事情都不爱出锋头,这种人就是大智若愚,他的若愚,看起来好象愚痴愚痴傻傻的。我们世间人都笑他傻八次(笨),其实他什么都知道,他只是不爱表现而已,该他表现时他自会表现,不该表现时他静悄悄,不会多话也不会少话,他不爱出锋头,但该他表现时他自会表现,这就是中道。中道刚刚好,日本人就说:「伊拜、伊拜呀!」( 、 )刚刚好的意思。

同样的道理,如果是盛气凌人的人,他的德行就不好,做人的身段就不好,无论到哪里就跟人斗到哪里,棱棱角角的这种人很不好相处,他认识的人很多,但是没人要和他真正做朋友,都是表面应付而已。所以做人要客气一点、谦虚一点,这种人比较实在,盛气凌人处处要出锋头的人,爱表现的人,这种人往往德行比较差,所谓「低头便见水中天」代表你若客气一点,低声下气一点,不要硬冲,硬要出锋头,那会出问题,祸在眼前,你无法看到本来面目。

我们的贪瞋痴不要那么炽盛,贪瞋痴如果炽盛,法身就无法显露,贪瞋痴若净化,你的法身就显露出来了。所以修道也一样「低头便见水中天」,意味着修道人对五欲六尘之境不要与它相应,相应的话会伤害了法身慧命。客气一点、谦虚一点、收敛一点,如此才能让你的心净化、尘埃落地,否则多生累劫的业障,这些尘埃搅和得让你起心动念无法收拾。

他又说「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好庄严的两句话呀!什么叫做「道」?就是六根要清净,六根若不清净,纵然说得天女散花、天花乱坠,你仍然未与六根清净相应,不名为「道」。在三藏十二部教典里讲了那么多「道」,你若无法见性,清净你的自性则不名为「道」。任凭你多会说道,说世间法,世间法说得很多。物理、化学、天文、科学、数学,说了多少,你的六根若没有清净,同样是凡夫众生,不名为「道」。「道」者「道在心」,所以六根清净才称为道,你看开悟祖师讲经说法,一针见血一语道破不会啰嗦。

什么是「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当下就是「道」。那么道要向何处求呢?道要去哪里看?说物理化学的道理,对!那也是道,但是说到最后了解真相,你没有见性,心没有清净,你也是凡夫众生一个。道在心里,六根清净就是道,简单讲就是如此。「退步原来是向前」向前冲代表你积极去造业,积极造业向前冲全都是灾祸,我们之所以无法出离三界、顿断六道,就是我们自古多生累劫以来都是向前冲啊!向前硬闯,逞匹夫之勇,无止境的向前冲,你没有智慧看清楚就向前冲会上当,会跳到陷阱里去,会跌到让你不堪设想的沼泽里,没有眼睛还向前冲,那还得了!发生车祸了,跌入断崖下,跌落水沟里,撞到墙壁。所以要向前冲,可以,但要有智慧,有智慧后,该不该、对不对、是非善恶都有个拿捏。所以向前冲是好事,但是要有摩诃大般若智慧,有佛法的观念,这样做事情才不会落入因果。所以三不五时︵偶而︶,我们不要硬冲,停下来也没关系,甚至不要去做也不要紧。贪瞋痴做下去会堕落,批评别人的人我是非就是堕落。向前冲啊!积极啊!这种积极是不好的,所以说「退步原来是向前」,这个「退步」意指不积极做坏事,做坏事要消极,这样懂吗?做坏事要消极,不要那么认真,你没做坏事,就是退步,不过这种退步是向前,保障你的法身,你没有向前作恶,就是保障你自己,让你法身慧命复活,给你见性成佛的条件,在佛教叫做回光返照。

所以你看以前农夫是亲自下田插秧苗,现在都改成机械化了,过去在四0、五0年甚至六0年代还有,如在较不文明、不进步,经济较差的非洲或别的国家,都还存有插秧的方式,仍停顿在台湾四0、五0年代的情况。诸位,插秧要一面走一面退,用倒退法来插秧,退一步插三排、四排,再退一步插三排、四排,一面退一面插,插满了青秧,「退步原来是向前」成就啊!把青秧插满了田。相反的,你插秧向前走,会出状况,你插下青秧向前走,秧苗会被你踩得东倒西歪,全部踩死掉。所以插秧两只脚一定要向后退着走,然后边插秧边退,越退步就是越向前。如此退步对不对呢?对的,代表我们在这世间,许多事情不能做要退步,杀盗YIN妄要退步,造口业要退步,倒人家的会钱要退步,做坏事为非作歹要退步,犯科累累的事我们要退步,这些退步就是进步,保障自己、成就自己、升华自己,最后成就佛道,也是你自己。那么这种退步有意义吗?有意义,就像插秧,修道也是一样。所以唐朝这位布袋和尚,他开悟证果以后有感而发,说出了这四句庄严解脱的法语。诸位听清楚了吗?太庄严了,因此如本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再念一遍,记下来,那么这四句永远是你的: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可见贪瞋痴若退下来,法身就显露,贪瞋痴如果一直逼近逼前,你的法身就隐没了,被遮住了。所以向前未必是好,退后也未必是坏啊!你说向前是好,那我说一个典故给你听。在过去二十几年前,将近三十年了,有一位电影明星,如果老一辈的四0年代五0年代的人就知道,有一位影星叫做谷名伦,长得像白马王子,很英俊。在一次电影颁奖典礼榜上无名,不论他爱名也好,爱利也好,我们不明白他的心态,但是他一直向前走,贪名想得第一名,结果榜上无名想不开,却有勇气向前冲,从十一楼跳下去,全身骨折当场死亡。像这样向前冲对不对?百分之百不对,现在很多孩子读书,榜上无名联考未上,甚至资优班的孩子为了对爸爸妈妈交代,榜上无名爱面子虚荣心作祟,自己无法排解,被虚荣心考倒,因而吃药自杀、割手腕自杀、跳楼自杀或是自己想不开而轻生,这一点一滴都是向前冲的结果。今天如果他能知道「低头便见水中天,退步原来是向前」的道理,也就不会有此不智之举。所以布袋和尚说的话是相当有道理啊!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目前很多学子想不开,社会上也有很多男男女女想不开,情感理不清因而跳楼自杀的案例,无量无边无法估计。你找不到经典说十方三世诸佛去跳楼的,为什么他不会跳楼?因为他不会贪心没有贪欲,他不会被境转,知道这不该做他不会去做,不会一味的向前冲。可见修道要多听一些开悟祖师的法语,见性成佛的道理,你慢慢会转凡入圣。在修道过程中,实在没什么秘诀,只要你三业清净,身口意若清净,当下如同佛出世,三业若不清净,如同佛灭度。所以佛的灭度或不灭度,关系在他的三业有无清净,这样诸位明白吗?所以唐朝布袋和尚才说出了这么庄严的法语,让我们修道有一个方针,让我们开悟证果有一个方法和理论,否则你持戒,听教理,又悟道,也布施喜舍作功德,帮忙需要帮忙的人,做尽了那么多的功德好事情,结果修行没有个门路。

若问他要修行吗?「我不敢想啦!不知从哪里修起呀!我也不会修。」说这些话都没有用,你要真正有一个入门处,钥匙要找到锁孔,还要合锁,若不合锁永远打不开。开悟证果也一样,理论要正确、方法要明了,这样才能打开你的心房,见到你本来的面目,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旁边有一位开悟圣僧讲话了:「阿本啊!留一点时间让我讲吧!我很想将我见性的道理,布施给末法所有众生听听我心里的话,见性的话。」来,我们看这位开悟圣僧怎么说,他说:

「一念不觉远家乡,狂心歇处见娘面,

菩提涅槃非外得,溪声山色悉皆然。」

好一句「溪声山色悉皆然」。「一念不觉远家乡」意指你一念心迷,迷,当下就远离自性,去圣遥远。「一念不觉远家乡」「家乡」代表你清净的佛性,迷的人离佛性越远,迷的人离涅槃越远,迷的人离清净光明如来藏八万四千里。所以「迷和悟」是一念之间而已,一念若大觉,觉,当下就是佛菩萨。所以修道我常说就一个窍门,指的就是这个,会修的人不费吹灰之力轻轻松松,像在桌上拿橘子,一念心而已。

「一念不觉远家乡」意指你没有明心见性,迷了你的菩提自性,如同离开家乡八万四千里那么远。「狂心歇处见娘面」「狂心」就是你的心猿意马、抓狂的心、怨妒心、贪瞋痴的心、吃醋的心,都是你的心不清净,起心动念像七级台风,把海水掀起、海水澎湃汹涌涨起十几层楼高。我们的心像狂海一样,狂心若停,歇就是停,妄想不生,一念不生即如如佛,狂心若停下来时,当下见你的自性。你我大家之所以无法见娘面,也就是见我们的自性,原因在「狂心不停」。所以经典中【楞严经】这么说「狂心若歇,歇即是菩提。」就这样而已,但是叫你停,你的心可以停得下来吗?没有那么简单喔!其实就这么简单呀!做无事道人。不要吃饱没事想东想西,想过去想未来,这一世想不够还想到下一世去。「狂心不停」停不下来,这要如何见性呢?因为一念心若不生,当下就如如佛。你之所以无法如如佛,就是因为你心停不下来,不但无法一念不生,反而一生再生,烦恼丛生乱成一团。所以狂心无法停,始终无法见到你的娘面,娘面就是你本来面目,你的佛性就是了。他说:「我今天证到涅槃,证菩提,不是向外求来的,不是向外去讨来的,也不是外得的,菩提不离自性,涅槃不离自性。」所以圣僧知道「修道」要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不二门,你要「回光返照」照见你的自家本来面目。因为涅槃菩提不是外得的,外来的,你只要有心,只要有佛性,只要有一个灵性,只要有一个觉知,这样你就能成佛,但是会不会成佛,就问你是不是能狂心歇止,问你是不是能回光返照?问你是否了解「道」?「道」就是心。这才重要。开悟圣僧才说:「菩提涅槃非外得」不是向外追求而得到的。你的狂心停下来,菩提自性当下显露,如此便是「狂心歇处见娘面,菩提涅槃非外得。」

最后,讲话不离自性,吃饭不离自性,走路不离自性,与人应对也不离自性,乃至称心如意、得意时、染污、成佛、成魔、上升、堕落也不离自性,若能如此,最后成就佛道也是非你莫属。为什么?因为「心」主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自性能生万法,如此就见到不二门入中道。所以修道不可离开心,离开「心」修不到「道」,因为道就是心,心就是道。

「溪声山色悉皆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每天在岭上找岭,不对!当下就在岭上啊!鱼儿在水里,不知道水就是它的家,不知身在水中。我们每天呼吸,有时候你不注意,没有察觉自己在呼吸。虚空每天在相应,却找不到虚空,同样的道理啊!「溪声山色悉皆然」就是说你已经见到本来面目时,当下便是,离开这「念」并不会讲话,离开这「念」无法见物,离开这一「念」你施为动作无法起作用,搬柴运水也已经停下来了,都是「心」在那边作用而已,离开「心」并无生活,「心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心」,这样已经彻底相应,见性的时候了,你所有的动作都是性的妙用而已。

「溪声山色悉皆然」原来你见性以后,你的生活就是悠哉游哉没事情。见性以后你的生活是「觉」的生活,「正觉」的生活,见性以后,你和诸佛菩萨没什么两样。你见性以后,行住坐卧二六时中都保持安泰,吉祥光明解脱。所以「溪声山色悉皆然」就是见性以后的生活,处处和光明的本性相应的意思。

如本曾说过,如本法师的偶像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大家知道六祖说过一句话吗?他说: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你看千年暗室,一千年里都是黑天暗地,无法见光明,只一盏灯打开,千年的暗室顿时亮起来,名为「一灯能除千年暗」。接下一句「一智能灭万年愚」一万年以来,多生累劫以来,全都生活在愚痴、没有智慧、造业当中,现在听经闻法以后,一念之间,一智就可以灭除你多生累劫万年的愚痴,真的吗?用世间人的一句话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对不对?你看了几万卷的书,不开窍就是不开窍,和朋友、师长相聚,说一些话,点化以后,你读的那些书当下就通达了。所以有人为你点化,有人对你开示,有人为你解迷,要有感恩的心啊!所以「一智能灭万年愚」代表你听到见性法门的道理以后,当下灭除多生累劫的愚痴。

见性的生活是正觉的生活,所以迷悟一念间,光明或黑暗,也是一灯能解决的。六祖才说「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实在是相当解脱的名言。六祖老人家他又说:「一念愚般若绝,一念智般若生。」所以一念间的愚与智,关系了你般若生、不生的问题。所以,我愿意多生累劫能够亲近诸佛,希望永远都和菩萨在一起,和开悟证果的圣僧在一起,和善知识在一起,嗯!我曾发过这个愿。不愿意和那些邪见的人在一起,因为和他们在一起,如果我们已有开悟证果那没关系,如果没有开悟证果,你和那些邪知邪见的人在一起久了,物以类聚、耳濡目染,说不会被影响,十个找不到两个,到时要转化他的思想、扭转他的观念及行为,有那么简单吗?如果那么好转,那么好改的话,佛陀早就将众生度尽了,为何众生还度不尽?因为众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如果佛能度无量众生的话,为何自古以来有无量无边的佛,一尊佛度一个众生早就度尽了,为何众生如今尚未度尽?因为众生的自性要自度,这样了解吗?

有人说佛陀神通广大,用他的神通度就度完了。你误会佛陀的意思了,佛法不是这么说的,佛法说「众生自性自度」,你自己有一个如来藏性,有一个大圆镜智,有一个本来面目,有一个清净的佛性,但你不修行,佛陀也拿你没辄。心在你的心里,佛陀无法干涉,你愚痴造业,佛陀拿你没办法。但是佛陀说了一句话,只要你肯、有缘,你愿意听就可以得救,你要修行就有办法得救,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众生自性自度,你不修行,佛陀无法代替你修行。就如同你不吃饭,肚子就不会饱,佛陀是无法代替你吃饭的。

同样的道理,修道,众生自性自度,佛陀无法代替你修道,代替你完成你的道业,修行是本份事,所以佛门说一句很庄严的话「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你没修就没得,阿婆修行阿公不会悟,阿公吃饭阿婆不会饱,要饱各人要吃,道要成就,要自己修。所以同样的道理,在修道的过程当中,我从来不曾期望佛陀代替我修行,因为我了解,佛道要自己修,自己的行为若不改变,思想不扶正的话,佛陀也拿我没办法。所以要改变我的行为,改变我的思想和诸佛菩萨的智慧思想打成一片,这是我的当今之务,因为我清楚道理啊!

在我们修道过程中,如本无论如何要再强调一句话:一念心若迷,心就是凡夫;一念心若迷,心就是畜牲;一念心若迷,心就是地狱;一念心若迷,心就是饿鬼;一念心若迷,当下就是天道;一念心若迷,当下就是阿修罗;一念心若迷,就愚痴造业、堕落,这些是负面的、不好的。反之,一念心若悟就上升;一念心若悟,心当下就是菩提;一念心若悟,心就是涅槃;一念心若悟,就光明解脱自在;一念心若悟,当下就是声闻;一念心若悟,当下就是缘觉;一念心若悟,当下就是菩萨;一念心若悟当下就是佛,这是正面的说法。所以我们的心能正面也能负面,至于正面还是负面,事在人为,佛陀无法干涉你。要上升还是堕落,关键操纵在你的手里,为何你做得到,却不去做呢?可以开悟证果这么庄严的权益,为何要丧失在自己手中呢?是不是很可惜?不但可惜,台湾人说的「暴殄天物」。

「菩提涅槃没有离开心,离开心并无菩提和涅槃。」诸位,我们修道要念念不忘此心,都是心在做主,可以做主,自己却不要作主,这岂不是很愚痴吗?所以有一个人问一位禅师:「大师,你是明眼人,请问所谓菩提在哪里?你字字句句都说有菩提,但是为何我不见菩提呢?何谓菩提呀?」大师是明眼人一针见血告诉他:「菩提不离你的自性,离开你的自性,菩提不可得啊!」诸位,这样悟到了吗?这也难怪六祖老人家说一句话:「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道,在你的心里,离开你的心,道是不可得的。所以离心无道,道即是心,心道是不二的,如果修行的人,没有这个认知的话,此人离道,离菩提八万四千里远。没错,道在哪里?在你的心,既然道、菩提涅槃就是你的心,怎能离开你的心,向外追求菩提,向外去找涅槃呢?分明是颠倒呀!所以千经万论,诸佛菩萨再三呼吁、再三叮咛,叮咛什么?叮咛你要回光返照,要照见你的本性,如此才是与道相应。

有人修道都是心外求法求佛,心外求佛不对,心外求法更加离谱。因为心就是法,心就是道,有人向佛陀求感应来摸他的额头,这人头脑坏掉。求佛陀为他加持,这人头脑有问题。希望能看到莲花,看到佛陀放光,这些都与法不相应。所以真正入道的修行人,他是过来人,他知道「道不离心」,离开心并无道。所以自从我悟入心地法门,见性以后,我从来不曾心向外去追求一切万法,因为万法不离自性,心能生万法,大家了解吗?所以修道要记得回光返照,照见你的本性,这是当今之务。禅宗再怎么说,都没有离开一个大原则,你的心就是性,性就是佛,见性就是见到你的自性佛,重点在此。

有一位宰相,问菩提达摩祖师:「你说见性,性在哪里?为何我见不到性呢?请大师指点迷津。」达摩祖师有善巧的方法,知道这位宰相学佛多年,道理也懂很多、听很多,研究很深,多言无益,不用讲那么多话,用动作度他开悟。他说:「宰相,麻烦你将我的鞋子拿来给我。」宰相很欢喜地跑去要将僧鞋拿来给达摩祖师,当他弯下腰要拿的时候,达摩祖师开口了:「宰相,鞋子且慢拿,麻烦你到花园,园里已经两天没浇水了,麻烦你帮我浇水好不好?」宰相拿了水桶和勺子正要接水的剎那,他叫他停下来:「宰相,不要紧,下午黄昏时会下雨不用浇水了,麻烦你,这大殿地上很脏,麻烦你帮我擦地板。」宰相心里很纳闷,心想:「奇怪!叫我做两三样工作,我都还没做,当下又叫我停下来,用意在哪里呀?」心里突然起了烦恼,心想:「不对!大师一定有他的用意,有他的动机,有他的用心呀!」他转烦恼为菩提,他想:「我问如何见性?性在哪里?」他突然想到,哦!当他弯下腰要拿水桶拖地的剎那,他悟到了,一语不发,向达摩祖师顶礼三拜,感恩的眼泪直流,真的见性了。他知道没有性的话,什么人可以去拿他的鞋子?没有性的存在,什么人能够拿水桶接水擦地板?我每天生活在性的当中却不见性,怪我无法见性,惭愧呀!现在,宰相才见性了,性在那边拿水桶,性在那边接水,性在那边擦地,性跑去要拿他的鞋子,没有性,身体如同尸体呀!没有性的话,哪里可以吃饭、说话、睡觉、运筹呢?达摩祖师很有善巧的智慧,不必多说话,用动作去点化使他悟性。

所以佛经说懂得修行的人在日常生活里,行住坐卧都有办法悟他的性,在搬柴、运水之中见性,在吃饭、对答当中见性。因此见性之人,他本身的生活是正觉的生活,是没有染污的生活,是光明的生活,是自在的生活,远离得失取舍的生活,自性光明出离三界的生活,已经证成菩提的生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