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洪启嵩居士:数息心要


   日期:2024/12/13 13: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数息心要 
洪启嵩 
此段数息法是2006年10月洪启嵩老师于纽约大觉寺主持禅七时,因应学人于禅七使用数息法门提出的问题之答复,为禅修者切身实用的数息心要!
 
数息常见的问题
问:数息是观照或是内观的法门?
答:数息就是数息,数一呼一吸算一个数字,也可以只数出息,当出息的时候就数一,第二个出息的时候数二,如此渐次数到十,再从一开始数。
 
问:一个呼吸要多长?
答:不必控制呼吸,自然呼吸即可。你可以数「一」,也可以数「一…」。只要看着呼吸,不要控制呼吸。
 
问:拉长一点,拉细一点不是比较好吗?
答:刻意拉长或拉细,就是控制呼吸。控制呼吸的结果,有些人会产生气闷、胸闷的现象,所以自然呼吸就好。当你自然呼吸时,心越细,自然呼吸也会越细。呼吸更细,当然数会更长。但是这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控制的结果。
 
问:数息时,意念是不是放在数字上,来使意念专注?
答:没错,但是不要一面数息,一面观息,顺便再念个佛,…这样保证你心会很乱。重点是,一次只用一个方法。当你使用数息法时,心就有个东西靠着。数息是一个方法,像一根绳子,把你纷飞的妄念,先用数息这根绳子把它绑在一起,最后是要把这绳子连同整捆妄念丢掉的。用绳子去套时,要专心用一根绳子,好好绑好,不要右手拿绳子去套,左手也拿绳子去套,那样套得上吗?很难。就专心用一根绳子。
 
问:如果感到气闷时怎么办?
答:气闷应该是控制呼吸所致。发现这种现象的时候,将身心放松,尽量不要控制呼吸。也就是一开始就不要控制呼吸,呼吸长就数长,短就数短,不要控制呼吸。
 
问:那先不要数,纯任自然是不是比较好?
答:如果不用方法,心思就会到处去玩。有时候你们会感觉到,不用方法好象比较好一点。就像一个久病在床的人,有一天想起来活动,于是他用拐杖支撑着站起来,但是他一站起来又摔倒了。但是你能说:那就不要用拐杖比较好吗?不是的,要多练习才能慢慢复健。所以,有些人说:「我不数息也坐得很好啊!」其实那是他的念头太粗,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妄念。
 
  所以,开始坐禅时要用方法。当然方法有很多种,一般而言,效果最好的是数息。如果一开始不用方法,不容易摄心。当然,如果有一天你们成佛时,就不必用方法了。因为佛陀是不必用方法的。
 
  在数息的过程中如果感到气闷时,可以先停止数息,自然呼吸,等气不闷了,再重新数。
  这里要注意!大家要练习把呼吸当作生命中客观的事实,而不是我控制的事实,这样气闷的现象就会抒解。如果数息到心念很细时,到时呼吸自然会变细,不是经由控制而达到的。像我自己平常呼吸的长度,大约一分钟五次,如果是控制而形成的,那岂不气闷而死?但是我是身心专注自然呼吸入定所形成,而不是控制呼吸,就是长时任长,短时任短。
 
问:坐禅的境界到达什么阶段会没有呼吸呢?
答:那是四禅的境界,进入四禅的定境就没有呼吸了。但是进入四禅之前,不要强力控制呼吸,这是很危险的。
  我在高二的时候,就有类似的经验,因为过度控制心跳,差点死去。当时神识都要飞出去了,因为极力忆念阿弥陀佛,神识才没脱出,又活了过来。
  由于这次的经验,我在教学时,都会特别强调不要控制呼吸。我们的心脏宛如一部机器,需要基本的力量运作,如果空气少过他的运作量,很可能就停摆了,那时就危险啦。
 
数息的七个境界
问:数呼吸数到什么时候就不用数了?
答:我来跟大家讲一下数息的境界。
  数息有其阶段性。中国坐禅传统上很多是用数息,现在很多南传的法门则是强调「观呼吸」。「观呼吸」是什么?是把数息当作身念处的禅观。其实,南、北传的禅观在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
  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所显现的是单独一个、一个的方法,可以单独修练,而每一个方法也都可以相互摄受。现在有些人以为,南传的禅观方法很特别,但是如果是对南传、北传、密教等禅法都很清楚的人,就知道这个方法是很常见的禅观法门。
  但是对其他法门体系不了解的人,常以为自己所学的法门是最特别的,只有自家有,别人都没有,这是对佛教禅观法门缺乏整体了解所致。
  南传佛教的禅观法门,就是用身念处的方法,把呼吸放在里面,也是一种身念处观法的辅助。南传常用的「观呼吸」法门,其实就是阿含的「随息」,也就是「观呼吸」,随息就是观呼吸,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所以,现在很多的禅观的方法其实是一样的,但是鲜少人了解。例如有人说:内观禅法在印度失传,后来再传回印度。是的,这个法门在印度是失传了,但是在中国并没失传。也有人说,这是从来没出现过的方法,或失传久远的方法,其实不然。不但佛教经论中常见这个方法,我几年前也教授内观禅法,并著述成《内观禅法》一书。
 
  首先和大家讲数息的七个阶段。
  首先讲「数息」,也就是数呼吸。数呼吸有三个主体,一是能数的主体,二是呼吸,三是用来数息的数字。这个叫做「三轮」。在这三轮中,数字是介面,把三者联结在一起。所以佛教认为这也是三轮,三者合在一起运作。
  数息、数呼吸有很多数法,有单纯数出息或入息的方法,也有很复杂的数法,譬如有一种胜进算数,十个呼吸算一个数字,到最后一百个呼吸算一个数字,这种方法太复杂了,一般人很难使用。
  在《瑜伽师地论》里有很多复杂的数息法,但是一般我不建议大家用那么复杂的数法。因为基本上数一到十就够了,证得禅观用这种数法就够了,不需要练到那么复杂。像密教有些修法,是数自己一天有多少呼吸。一般人能记得吗?因此,用数一到十的方法就够了。
  数息,「息」和「心」有着密切的关联。很多人开始数的时候,数不到十就忘了数,有的人则是数超过了,有数到二十、三十的。数息时,从一数到十,不管少于十就忘了,或数多于十,只要一发现,就从头开始数。为什么要用「一呼一吸」算一个呼吸呢?为什么不「一呼」算一个数字,「一吸」算一个数字呢?古德说,这样数会有「息梗在喉」的现象,也就是说,气会堵在喉咙而患病,所以不采用这样的数法。数的时候,「一呼一吸」数入息,或是「一吸一呼」数出息都可以,看大家的需要。
 
数息的第一个阶段:妄念纷飞
  数息的第一个阶段是一个混乱的阶段,数目、你的念头、妄念的力量都一样强,力量均等,所以心念时忘时续,数息也是时忘时续。
  在这个阶段,有些人就会想:「老师,你不教我数息还好,我一数息之后,才发觉妄念特别多,不数息时妄念还不会这么多,用数息会扰乱我的心念。」其实,讲这种话并不公平,因为你本来就是妄念很多,只是你没办法觉察,而数息则让你发觉到自己的妄念很多,并不是数息造成你的妄念多。
  就像你家门口有一条臭水沟,你每天进进出出,习惯了也就不觉得它臭。有一天,你的朋友来你家,被臭水沟熏得倒退三尺,直呼:「怎么那么臭!」这时你才察觉这水沟真的很臭。结果你却怪人家让你发觉到你家前面有一条臭水沟,这不是很莫名其妙吗?
  
数息的第二个阶段:正念与妄念均等
数息的第二个阶段,这样练习久了之后,慢慢的从一到十,可以数清楚了。这时代表你摄心的主体力量增长了,正念的力量跟妄念不一样了,现在这条心念的主力比较增强了,但是随着这心念主力比较增强的时候,从一到十不断的数,这在心里面有一条主力,慢慢成形了。这条主力,宛如一条绳子,你现在把心念所显现的力量,用这条绳子来绑其他的东西(绑其他的妄念)。
 
数息的第三个阶段:数息不断
好!心的正念慢慢成形了,你会发觉到妄念依旧纷飞,同时发觉到:起先妄念也不大清楚,很多、很乱,渐渐地这妄念也慢慢成形了,你一面从一数到十,结果你会发觉到自己,一面数息,一面兼任妄念的导演。
  一开始数息的时候,念头是乱七八糟的,现在慢慢怎么样呢?正念和妄念都成形了。这里有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太婆跟禅师学禅坐,三个月之后,她跟师父说:「师父啊!你教我的方法太好了,为什么呢?我一坐,几个月前,张三欠我三斗米的事都记起来了!」
  大家注意一下念头的发展,老太太打坐想到:「张三欠我三斗米」,这个心念起来,接着作什么?又一个念头:「我明天去跟他要。」她一面数息,妄念还是很清楚!接着又想:「明天去跟他要,他若不还怎么办?就骂他,反正就是要到为止。」然后又想:「他如果再赖怎么办?」于是开始想象各种对策,一面在数息,一面妄念成形。
  大家来这里打禅,有的人可能很想去看正在上演的「达文西密码」,坐的时候想:「我要看电影,但是现在在打禅,不行,打完禅七之后再去看。」「跟谁去看好呢?啊!老王有车,找他去好了。」于是接续着想下去,连车子都准备好了,这就是一面数息,一面兼任妄念的导演。
 
数息的第四个阶段:数息成片
  所以在这个阶段里面,你的妄念主轴清楚了,但是许多旁边的纷纷瀑流,线索这样一线、一线地连在一起。从一到十,十分清楚,你们看过鱼缸,鱼缸里面要放氧气,当氧气放得很快时,气泡就会连在一起,看起来像条状一样。我告诉大家,事实上,没有念头是连在一起的,是我们把他连在一起,所以看起来是连在一起而已,但是现在大家心念的状况是这样,是串连且会当导演。
  这时该怎么办呢?当你把这气泡放小一点,气泡和气泡之间就会分开一点,也就是说,妄念虽然会生起,但是不会串连了。第三个和第三个阶段都是这样。到了第四个阶段,妄念变成个自独立,就不会续想了。就像那位老太太一样,想到:「张三欠我三斗米」,没了。你想到:「打完禅七去看达文西密码」,没了。妄念就变成单独冒泡。这代表什么?那妄念之间的间隙出现了,为什么?因为你心的主体变强了。
 
数息的第五个阶段:心、数字、呼吸三者清楚分明
第五个阶段是你从一数到十,很清楚明白,没有妄念。那这时候入定了没有?也可以算是入定,但是这种不是深定。从一到十很清楚,这时候你想一想:能数的、所数的,还有个媒介,一个数目字的形成需要这三个。这是三个心在一起,才会形成这个数目字,而且这个数目字,有时数得很清楚,有时你感觉到呼吸很清楚,有时是感觉我在数的那种感觉很清楚。但是这个从一到十数得很清楚,但还是有三心的。
 
数息的第六个阶段:定心
这时候你会发觉到,慢慢的越修到最后越数不下去了。为什么?因为心很定,比这三个心定,最后三心合成一心。这时候你要开始转入随息,或有时候就入定了。如果入定就会定在那边。如果入定下去,没有开悟怎么办?这就叫「冷水泡石头,万年不开悟」,所以接着要讲第七个阶段—无心的境界,也就是开悟的境界,这必须将第六个境界打破。
 
数息的第七个阶段:无心
所以,最后要将定心的境界打破,就像打破玻璃一样,打破定心,才能超越,达到开悟的境界。
 
  以上是数息的六个阶段,这是用数息观来看。这些阶段是让大家了解的,但这些阶段也是虚妄的。
智者大师的六妙门
  数息观发展出完整的教法,数息观在印度佛教形成,中国的智者大师更把他发挥到最极致。智者大师将数息观汇整成六妙门的观法,有十种六妙门。但是现在我们只讲「次第相生六妙门」。
  六妙门是六种妙门,六个门,这六个门我们叫六妙门,六妙门有十种,现在是第二种次第相生六妙门,当然每一个门都可以摄一切禅法,但是次第相生是由浅至深,将数息观分成:数息、随息、止、观、还、净等六个次第。这是一套完整的修数息的法门,即「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数息」是数呼吸,「随息」是观呼吸,「止」是止定,「观」是以止定的心来生起观照力,这时候的止观只破外,不破内是不行的。这时就要还观自心,也就是「还」的境界。还观自心到最后是「净」,净就是开悟。
  六个修法的每一个,都具有两个阶段,一是「修」,一是「证」,也就是修学和任运。每一个阶段都可能直接开悟,或进入另一个次第。
  先说「修」和「证」两个阶段。打个比方大家就容易了解。平常大家开车启动时会开几档?一档。遇到红灯时就三档变空档,所以平常是换换停停的。那上高速公路时要用几档?四档。在高速公路是不必换档的。所以第一种情况好象是「修」的阶段,上了高速公路之后,一路顺畅,则是「证」的阶段,也就是任运的阶段。
  用现代语言来形容,大家容易听懂。所以,在修息的阶段,首先要「以心摄数」,以心来摄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从一数到十,从一数到十…,让你的心完全了解呼吸,从一数到十,跟呼吸相应,完全清楚,所以「以心摄数」是用心做主体来控制,他有种种状况,因此必须开、停,开、停的,作调整。
  在这个阶段,有时候会坐得很好,有时坐得差一点,不太稳定。但是最后你以心摄数,就像用一根绳子把「妄念」绑起来,妄念全部绑起来,到最后是什么?忽然之间感觉数不下去了。
  我曾经有一种经验跟大家分享:在打坐数息的时候,数一、二、三,忽然数不下去了,三…,就是三,这时候勉强把他改成四,四……,很辛苦,要改变数字很辛苦,感觉到你的心不愿意去数,这是心比数息还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数三要数四时,就像人睡得正熟,勉强被叫起来。好不容易换数四,要很勉强才能数五…,如人睡中被叫起来,这个时候怎么办?这时要「弃修而行任运」,就是任运而数,现在不去用心摄数了,而是任运而数。
  这时候任运而数,不去算呼吸,而是随息。随息是什么?这时数字相对于你的心念而言,是变粗了,所以现在「弃数修随」,随着呼吸,知息长短、知息出入、知息冷暖。所以呼吸一进去就知道,心息相依,心到何处,息就到何处,息到何处,心就到何处。习武的人,坐禅到这种阶段,练内功、练武术就是第一流的了。但是我们学禅观是要求开悟,不是以练内功、练武术为主。
  心到那里息就到那里,息到那里心就到那里,如果你心到手指头,息就到手指头。但是大家不要玩这个游戏,这是为了让大家知道而玩的一个游戏而已。这时候你完全弃这个数,到达任运的阶段,这个随也不要随息了,因为这时候你数息已经完全任运。
  再讲一次,你数息到以心摄息,到最后心息合在一起,任运而数。任运而数到最后,要数下一个数字时,你就会感觉好象睡觉被人叫起来一样,所以这个阶段到最后,接着要「弃数修随」,也就是进入「随息」的阶段。
「随」也有「修学」与「任运」的阶段,也就是「修随」与「证随」的阶段。
  六妙门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修」、「证」两个阶段。所以随息也一样,弃数修随,心息相依,你的心就跟着呼吸走,气到那里,心就到那里,出进,出进,出进,到时候任运而随,不必用功,不必以心来摄这个随,是任运而随,结果到最后也会碰到这种状况,你的心比这个随息还细。这时候修随感觉很扰乱就要修「止」。
 
  「止」是什么?就是心定下来,不再跟着呼吸走。「止」也有「修」和「证」两个阶段,你要把心定在那边,到最后变成自然的定在那边。但是自然的定在那边,只有定没有慧,也是没办法开悟的,所以这时候要用定力来产生观照的力量,也就是进入「观」的阶段。
  首先用观照的力量,观察微细的呼吸出入。在这个阶段,还有呼吸出入。你观察一切的心境、外境,但是你的心是由内往外看的,不管是观照呼吸或妄念,都是看外境,也就是由内往外看,所以你会发觉呼吸的出入是无常,入无积聚,出无方所。同样的,中间出入无常,所以这时你会看到这个,因为你的心很定了。所以「七依处」或在「未到地定」的时候,你的心很定,啊!忽然心慧开发,这时候你看一切都是无常,看一切都是无常观。
  但是在这个阶段,要注意一种现象:当你的观慧生起的时候好厉害,什么事情你都看得清清楚楚,跟别人讲话辩才无碍,好象拿着一把金刚宝剑,这把宝剑可以破坏一切,但却没办法破坏金刚王宝剑,无法破除自己的无明。
  所以很多人辩才无碍,好象空得很厉害,但是那空是破别人的。这样就没办法开悟,所以接着要「还」──还观自心,用这个观力来回观自心。
  这用心观照外面,现在观照力量回来自观。就像观话头一样,看自己的心,心根本是无常、无我、是空的,什么叫「心」?根本无心可得。
  到达这种境界的人,有一种现象—「一语双破」。「一语双破」就是破别人、破自己。所以,讲话如果光破别人而没破自己的话,那是有问题的。
 
  我教大家这些方法,现在又说这些话都是废话,你们可能会觉得很奇怪:「老师讲半天讲废话给我听作什么?」对啊!因为我讲这些话的作用,是要大家放下执着,如果老是想着这些话,那不就完了吗?因此,这些话是要你们放下执着,而不是要你们记得我的话。所以「还」,还观自心,破掉自心,就进入开悟的境界。
  你问我什么时候可以不必数息?我会建议你们,从一数到十数得很清楚而数不下去时再说。数不下去有几种状况,一种是烦得数不下去了,那要继续练习。
  真的入定,心是很清楚的。坐禅时有两种状况要调整:一是「过明」,一是「过暗」。定力有一点太过,称为「过明」。「过暗」是心思暗钝不明,这两种的定是不好的定。
  好的定是清楚得很清楚,明白得很明白,放松得很放松,快乐得恨快乐,这才是正确的禅定。如果禅定里面没涵盖能够让你身心愉悦、轻松,又清楚明白,那么这样的境界本身,这种定也只是轻昏的一种境界。
  大家不要以为一柱香可以坐很久就代表定力很好。有些人很厉害,可以坐很久,但是坐很久都是近于昏沉的状况。所以定要有用,没有用的定力,坐再久都是石头。有用是什么?能有智慧才是有用。能够带来是心里轻安,让你心里明白、清楚,这才是有用的境界。所以,你们问我:什么时候可以不必数息?这是给大家的几个建议。
 
问:一开始可不可以就用随息?
答:当然可以。你也可以用止、用观,这每一个都可以摄心,也可以摄其他法门。
但是因为现在我教你们的是数息,这个方法用熟了,就先用这个方法。我自己本身是靠数息得力的。
  我第一次打禅,是用数息法直接趣入而得力的。数息可以直接开悟,数息可以直接解脱成阿罗汉,不一定要参话头或其他的方法。但是以后大家也可以透过六妙门这六个阶段来修学。当然,如果要修菩萨行,可以专修一法,但要广学多闻。
  第二,你们在进入数息的第四个阶段或第五个阶段,修到妄念很少很少的时候,这时候身心会产生宁静的作用,这时候会产生欲界定,会产生「有法持身」的现象,但是你们目前可能还不是很纯熟,所以力量没办法上来,偶而一次,已经很好了。其实,禅定的路径是越来越熟。
 
  以上,基本的方法和体系都讲了,接着再讲两种坐禅的现象:「善根发相」与「恶根发相」。
  「根」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你的潜意识,也就是埋藏在你潜意识中的东西,现在透过禅定,潜意识的东西会发出来,好的称为「善根发相」,不好的称为「恶根发相」。
  这跟你现在的好坏无关,而是你透过禅定,可能引发善也可能引发恶。这两者其实是很中性的,它是从潜意识里面出来的,只是一般人碰到善的境界容易执着,碰到恶的境界会生起瞋心或恐惧心。
 
  「善根发相」又有所谓的「外善根发相」与「内善根发相」。「外善根发相」是由于宿世善根,常行布施、孝顺父母、供养三宝等所发起的善相。像有人在坐禅时,忽然发现种种衣服、饮食、珍宝…等,这是由于过去、今生布施之因所发起的善相。「内善根发相」则是指修习诸禅法门所开发证得的善根诸相。像数息、随息、不净观等各有不同的善根发相。有些人碰到善的境界,不是执着,而是吓坏了,以前又没有这种经验。所以,即使是善根发相,如果你执着这种现象,反而会让障碍你禅定的进展。
 
  其实,无论是「善根发相」或「恶根发相」,这些境界的现起,都表示你修行的过程有进展,定力开发,如果执着了,就不好了。所以要像《金刚经》所说的:「见一切诸相非相」,这是所有禅观里面最好的一个指导。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