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二十天


   日期:2024/12/13 21: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二十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一个人如果已经修到见性的时候就会有禅定。「禅」,禅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来分析「禅」的涵义。第一、禅是没有执着的世界,如果你心里还有执着,不名为禅。禅当下是没执着、解脱的世界,如果一个人在修道的过程中,当他的心地达到清净、见性,他就不会执着一切万法,「于相离相」这是「禅」的世界。所以,一切万病皆由执着而生,烦恼是心的执着而生,罣碍也是心的执着而生,回忆过去也是心执着所生,盼望未来也是心执着而生,对人事物耿耿于怀、放不下牵肠挂肚,也是心执着所生。所以,心如果执着则一切生死、烦恼丛生。

「禅」是一个没有执着的世界、是清凉的世界、解脱的世界、是不生不灭涅槃的世界。所以光是要没有执着,你看要下多大的功夫?也因为凡夫众生多生累劫以来,没办法放下他的执着,因此,被执着带来一连串的后遗症,一切祸福全是执着所招引而来。所以,我现在引用一位开悟圣僧,他说执着和不执着,两个世界恰好是一百八十度的差别。

祖师云:「执相心着魔,离相心自在,

一切平等观,无取亦无舍。」

执着一切相的人难怪会着魔。不错,放眼观看所有参禅的仁者,很多人还没参禅以前一个人好端端的,参到最后却阴阳怪气全身颤抖不能自在,一看到声光幻影就执着,这是着魔的现象。所以,一切魔不是外来的,是心魔所起。为何生心魔?由执着而来。因为执着一切相,所以一切魔境现前。如果你当下离相,不要把相放在心里也不刻意去想它,那么心就自在了。你看!有两三个人一起外出,有的人欢天喜地看一切景致、山水、风光,脸庞常流露出欢喜的面容。有的人外出看山是满面愁容,看水也深锁眉头,看风景也是愁眉不展,吃饭也皱着眉头,为何如此?没有离相!执着心太重了,哪怕虚空那么宽阔也无容身之处。

相对的,一个解脱的人关在房间里他的心一样是清凉、广阔的,一切关键在心而已。所以如本才说:禅的当下是没有执着的世界、解脱清凉的世界。因此,我们千万不可执着一切境界,只要你执着一切境、一切相、一切尘埃,心当下就着魔了。魔不完全是外在之物来干扰或破坏,不一定,有时候是由自己的心所生。比如贪心就是魔,嫉妒心或吃醋就是魔,扯人家的后脚、破坏人家、说人是非,这些都是心魔。所以「魔」广义来讲,就是染污你的自性,会影响你的心情的,破坏你的心情的就是「心魔」。今天我们修道就是要将心魔净化、驱除,如此才有自在可言。

我们刚才举了一个例子,两个人同样出去游山玩水、踏青,有人欢天喜地的,有人却在一旁愁眉苦脸、闷闷不乐的,心境截然不同,后者的心里有病,由执着所生,不是禅了,而是接近发狂、发疯的地步。所以开悟祖师云:「执相心着魔,离相心自在。」道理在此。「一切平等观,无取亦无舍。」为什么一切平等观?因为一切法相当下是空性,你执着一切法,它是如幻如化。你不去执着,它也是如幻如化,与其执着不如不要执着,毕竟一切法全都是幻化虚妄的,如梦幻泡影,所以我们不要去执着。

一切法的空性、无常、幻化就是一切法的本来面目。所以,一切万法你去检视、了解、观察都是平等的、空无自性的,叫做「一切平等观」。「无取亦无舍」就代表我们的菩提自性,取不得、舍不去,得来的东西也是空幻,未得的东西也是空幻,还有什么得失取舍呢?一切法本来就是空有不二,就它的相而言,当下就是生灭相,瞬息万变的。

就身体来说,十年前和十年后的你,在精神界没什么变化,但肉体上会有变化,堪称脱胎换骨。根据卫生学的博士说,我们人全身上下一秒钟,所死的细胞有几万个单位,他告诉你七年当中,你的身体包含肉、血液、头发、牙齿、全身四大全部脱胎换骨、换新的了,在你不知不觉当中,它无尽的新陈代谢、生生灭灭。所以,七年前和七年后的肉体已经不一样了,换过了。所以,以我茹素已经二十几年,现在应是纯中性、完全素食的体质。所以二十年后的今天和二十年前的我,当然佛性是没什么两样,但是肉体上已经焕然一新了。可见身躯肉体一直在瞬息万变,迎新弃旧、生生灭灭,只是我们人的肉眼无法看得那么精密而已,所以「一切平等观」人的身体如此,山河大地乃至一切万法,何尝不是如此呢?连同我们的精神界也在瞬息万变。「无取亦无舍」是解脱的话,修道人如果按照这四句偈去修行,也是一样可以入道。总之,「禅」是一个没有执着的世界,我运用祖师的话再念一遍:

祖师云:「执相心着魔,离相心自在,

一切平等观,无取亦无舍。」

无执着就是禅的世界,就是解脱的世界。

我来向诸位说一个公案,毕竟一切的病、烦恼、轮回都是因执着而诞生。以前有一位禅师带着一位徒弟外出苦行,走到一条溪边,禅师放眼看去,前面有一位妇人要过河,溪水涨得很高,女众若涉溪很可能会被溪水冲到大海里。这位禅师起了一个慈悲的念头,即走近请问并试意要背她过河,这位女众很害羞又不好意思又高兴,虽然心情很复杂,但最后也点头答应,表示很感谢禅师的慈悲,要背她过溪,由于天色已渐渐暗了,为了顾全她的安全,禅师便背她过溪。他的徒弟跟在后面涉溪而过,渡过溪后禅师将这位女众放下,师徒两人再继续苦行去了。

到了晚上借住在一间庙里,他的徒弟心里就嘀嘀咕咕,很不快活了。他想:师父平时教我不可以碰到女人的身体,视女性为老虎,视女性为毒蛇,要我远离女色,为什么师父今天却背女人过河呢?师父是不是犯了大戒呢?心里想不开在床上辗转不成眠,现代人叫做熬夜失眠。连续两、三天这个徒弟显然反常,连师父讲的话也听不进去,认为师父已经犯戒了,所以这些天来心情不快活。后来师父知道徒弟毛病在哪里,就走近他身边说:「徒弟,我看你这两三天心情很郁闷,有烦恼哦!来,说给师父听听看。」徒弟就讲话:「师父平常教导我们要远离女色,将女性当做老虎、毒蛇如避火坑,为什么师父却背女孩子,这样对吗?」师父就告诉他:「徒儿,你太辛苦了,你为我背了两三天的包袱,你真辛苦。我背她过河以后,我当下就将一切相离掉不去执着,你也未免太辛苦了,为我背了三天的包袱。」他徒弟听完说:「喔!有道理。」然后参这个问题参到第四天,就悟进去了。所以根机利的人当下悟入,他的徒弟根机较钝,就停顿到第四天才有所开悟。

原来「禅定」,在行住坐卧当中就有禅定,只要内心没有执着就没有病,内心若不执着当下自性解脱。第四天徒弟很高兴,抱着欢喜的心情移动脚步,来到师父面前忏悔,忏悔又感谢,因为他已有所悟。可见我们活在世间,免不了有种种人事物的困扰,也难免有种种困境,因为有很多事、一切病,全都是执着所衍生出来的。所以修道人平常要锻炼「离相」的功夫,也就是将外界山河大地、人事物、五欲六尘之境用来锻炼离相的功夫。要培养这种心地工夫,为什么?因为一切万病,皆由心的执着而来。

以前有一位年轻人,其实说年轻也不太年轻了,大概三十五岁左右,见到我常说:「我在河边曾经救过一个人,我熟谙水性很会游泳,跳到水里把一个国中生救起来。」只要看到我就这么讲,达十五遍之多,他自己不觉得已经对我说了第十五次了,因此有一次他一开口说:「我以前……,」我就接下去「在河边救一个小孩对不对?」「哇!师父你怎么知道?」「你说完忘了还不知道。」这是执着,本来有功德有意义的,你常常讲也会积病喔!还有一位也是类似的情况,「师父,我以前……」我说:「你不用讲,你以前曾布施一具棺材给贫穷人对不对?」「你你你::怎么知道?」我说:「我当然知道!你已说了廿遍,你自己忘记了。」逢人便说,常常这样反复、执着,也不一定好。所以「禅」当下就是没有执着的世界,是一个解脱的世界、自由自在的世界。这样明白了吗?

接下来「禅是不垢不净的世界」什么意思?在禅定当中,有见性的人心里没有净相,也没有污垢之相,叫做不垢不净。你以为有禅,我们的自性一定清净,清净就清净,你不用再安立一个净相,你安一个净相又不净了。你的本性更加不可贪染或染污一切污秽之物,心里万法不立、一尘不染,还有垢还有净的话,这样不是禅的世界。

「垢是对净而言,清净本性那有清净之相,污垢之相,毕竟空无自性,法身乃 是万法不立,一尘不染。」

有垢就有净,有净就有垢,是相对立的。在菩提清净的自性里,若还有清净之相,这样叫做有净相。所以证到涅槃以后,我不会吃饱没事说:我住在涅槃中。这样叫做有法尘,被涅槃之相束缚了,这样并未住在涅槃,涅槃只是假名安立而已。让人明白开悟以后有一个涅槃的境界,是假名安立的,若说有一涅槃的形相可住,有一个形相可得,不明圣人所说涅槃之意。真正证到涅槃时是不可言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的境界。

「唯证相应」在禅当中,哪还有清净之相,有涅槃可得呢?污垢之相更加免谈,净相都不可得,何况污垢之相更加不可得。污垢之相当下是空无自性,所谓:法身乃是万法不立、一尘不染,这才是我们的诉求,禅的世界就是如此,是不垢不净的。

「清净自性是空性,污垢之相也是空性,一切诸法皆空性,见空便解脱,见空 便入大禅定,由空起妙用,是大乘佛法根本的动机。」

没错,有一天你见性了,见到你的如来藏性、一真法界,见到佛性时,你清净的自性当下是空性的,何况污秽之相哪里不是空性呢?内在也好、外在也好,一切万法当下是空无自性的,这是每一位佛弟子不敢否认的。能够见到「空」是转凡入圣根本的关键所在。所以说见空便解脱,见空也就是见到真如本性的意思,当下入了大禅定,在真空当中起无量的妙有,这就是大乘法不同于二乘法的所在,也就是说「真空妙有」是大乘佛法根本的动机。我们修道的过程中,如果心中还有垢、有净的话,此人并无解脱,无解脱如何说是禅的世界呢?

所以在此讲一个公案给诸位听,凡是你的内心有净相、有污垢之相的话,你的心并未清净、未解脱,还有染污不是禅的世界,更加不可说你有见性。见性之人已经懂得如何修行,岂会姑息养奸,容许心里有所谓的垢净之相呢?所以引用宋朝苏东坡先生和佛印禅师两人的公案来说明。

他们二人一僧一俗常常在一起,两人在佛法上常有冲突、有争执,当然屡次都是苏东坡先生屈居下风,因为佛印禅师是一位开悟圣僧,以现在的说法是他比较专业。有一次苏东坡先生看见佛印禅师在坐禅坐得很好,他不但不夸奖他,还半讽刺的形容说:「大师!你坐禅时就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看苏东坡先生坐在那边,就夸奖说:「苏东坡先生,你坐禅就如佛一般,非常庄严。」两人正好是一百八十度不相同的境界。他把禅师形容为一堆牛粪,禅师形容他坐禅时栩栩如生,如同佛陀端坐着。结果如何?苏东坡先生很得意,自以为占了便宜,他赢定了,那天他特别高兴,因为每次都辩输佛印禅师。回去就告诉他的妹妹苏小妹说:「小妹!小妹!我今天和禅师论道理,我在坐禅时,佛印禅师说我坐禅时如同佛一般。我告诉禅师,他坐在那边就像一堆牛粪,我赢得很彻底。」小妹说:「哎唷!哥哥!你输得一塌糊涂,输得很彻底。」苏东坡说:「为何如此说呢?我赢才对,我说他坐禅像一堆牛粪,而他说我坐禅时如佛一般,我比较清净!他比较污秽啊!」小妹说:「哥哥!你自始至终,没有一次赢过禅师,这一次输得更惨。」苏东坡说你解释一下。诸位,苏东坡这位诗人的妹妹学佛也学得非常好,很有佛法的见地,她就分析给哥哥听。她说:「禅师心中的佛性是清净光明的,你在坐禅时,他把你当作如佛一般。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他把你当作如佛一般,他心地清净。而你将禅师形容为如牛粪一堆叠坐着,当然代表你的心中都是污秽不清净。讲难听一点,有人身攻击的成分,你的心已经先染污、不清净,有垢有净了。」苏东坡先生听完并叹了一口气说:「这下子完了,妹妹!你说得对,我这次输得很彻底、输得很惨!」诸位清楚吗?佛印禅师虽然告诉他:你坐禅时如佛一般,还是有一个清净之相,但是禅师毕竟是权巧方便,难道他不知禅的世界、本性世界是不垢不净吗?他知道,只是方便夸奖、赞叹苏东坡而已。而苏东坡先生纯粹是报复、攻击之心。他跟禅师论佛法,总是辩得脸红脖子粗,自始至终没有赢过一次。所以他认为逮到机会了,说禅师坐禅时就像一堆牛粪,实在输得很惨!所以表面看来,他似乎是赢了,让他逞强、逮到机会了,其实他的心地当下是污秽不清净。总之,见性之人在禅定中是不垢不净的世界;是解脱的世界;是光明的世界。若还有分别心,当下就还有分别净垢之相。所以修道若未远离净和垢的对立,则无法超越不能称为禅的世界。

以前我刚出家时,去读佛学院,在佛学院里,我专门负责一项工作,什么工作呢?专门打扫厕所。我看到【般若心经】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垢不净是什么意思呢?我的同学说:「如本法师!你去洗厕所。」我听了很欢喜,我每每洗厕所时,都参不垢不净的道理。诸位都晓得厕所的情形,如果正常排泄还没关系,可是有些人会腹泻,尤其在佛学院里过午不食,大家胃肠都不是很好,拉得整个厕所里污秽不堪,我就很认真用刷子去刷,刷不掉的粪疤,就留长指甲去抠,藉此参「不垢不净」。虽然厕所里面很脏,还要用指甲去抠是污秽不净的。但是,我们的心不能随着它污垢,若还有污垢之相,法身则不能彰显。所以我就一直参,后来有一天让我参到了,了解本性不能有污垢,但是也不能有净相。心里如果还有清净之相的形影;有清净之相的形相;有清净的象征,这样本性并未清净,到最后了解本性不垢不净。所以我们清净的自性是万法不立、一尘不染,哪来垢净之有呢?所以当下我就悟入心地,以后看经典一看就懂……。所以两三年的洗厕所下来,在乍看之下,我是吃亏,被人占便宜,可是实际上来说,我得到大利益,因为洗厕所而开悟;因为洗厕所而悟明本性;因为洗厕所而入禅定的境界,悟到不垢不净,有何不可呢!诸位!多洗些厕所也不错,能够开悟,见自性,悟明真理,了解不垢不净的真谛,有何不可呢!

所以我们在修道过程中要记住,不要只挑选好的,我不以为然,有时在污秽不清净处,也能悟明很多真理。我举一个例子来说,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有些人只看到莲花的光明、圣洁,只顾着摘非常漂亮的莲花。但是他何曾想过莲花在尚未离水面的时候,它的根茎都生长在污泥中,所以污泥也是好土,不然你把莲花种在陆地上、石头上,看它会不会活?种在清净的地方,莲花反而会死掉。所以「烦恼即是菩提」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烦恼中觉悟,在烦恼中净化,烦恼即是菩提,离开烦恼哪里有菩提可言?离开痛苦哪里有清凉可言呢?离开生死哪有涅槃可言呢?泥巴虽然不清净,泥巴也是好泥。

有人问一个问题,女性朋友怀孕十个月当她要临盆生产时,称念佛菩萨的圣号,会不会对佛不敬或不净呢?我说你不用烦恼,佛菩萨心里还有垢有净,还会嫌弃你污秽不清净者不能称为佛菩萨。所以,女性朋友怀孕十个月要临盆时,可以的话,你就在心里默念,出声也无所谓,一般传统观念,认为临盆生产时,会有血崩,流出种种不清净的水,因此认为这样念佛,会对佛菩萨不恭敬会污秽佛菩萨。其实误会了,佛菩萨不会计较这些,如果他心里有垢有净,不敢来帮助你,看到你就飞也似的逃开,我说这佛菩萨你也不用拜了。佛菩萨也不可能会做这种事,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哪会计较这些呢?他怎么可能不降临呢?他同样大慈大悲度你,若问什么理由?因为观世音菩萨的心里已经达到不垢不净的境界。禅,是一个光明解脱的世界,没有垢净的分别,这样诸位了解吗?这点非常重要!

有人发心来佛寺帮忙,但往往只愿打扫大殿,因为大殿比较干净,比较不喜欢下厨房,因为油腻腻的,洗东西会溅湿衣服弄得湿答答的。所以相较之下一般人喜欢打扫大殿,比较不喜欢下厨房。如果厨房再和厕所比较呢?大家又比较喜欢到厨房。如果叫他去洗厕所,他说:不要!我要去厨房。如果叫他去厨房帮忙他不愿意,说:我要去打扫大殿。诸位!越骯脏的地方,你越敢承担者成就也就越快,如本法师就是一位见证者!我因为洗厕所而悟明「禅是不垢不净的世界」自性中若还有净相、垢相,不名为见性之人,因为洗厕所而悟明本性,有何不可呢!如果大殿、厨房、厕所三者当中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我用平常的话来解释,洗厕所是消业最好的地方;是结善缘最好的地方;是悟明本性最好的地方。

我分析给你听,先讲消业就好,你平常娇生惯养、我慢贡高,因此洗厕所是消灾解厄最好的地方。你看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七位王子要跟随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释迦佛陀跟他们见面后,不马上教他们深奥的道理,佛说:「以前你们贵为王子,平日娇生惯养,贡高我慢的习气深重,如温室里的花朵,若没有相当的磨练,贡高我慢不能净化,如高山德水不住。」于是叫他们去清理厕所、打扫厕所,等他们打扫到起欢喜心,不再起我慢心,不再与人对立了,才开始教他们佛法,为他们剃度。最后他们也打扫到真正起欢喜心,不再埋怨了。他们以前都如何埋怨呢?「我贵为王子,是国王的儿子来出家,洗厕所就是出家吗?吃饱太闲,我若待在家里,皇宫里的彩女、宫女会帮我打扫得干干净净,来这里真是气人,佛陀是故意刁难我!」他们会有这些怨言,这就是尚未入道,慢慢的让他们由打扫而悟入……,到最后起欢喜心,佛陀才为他们剃度、讲演微妙的佛法。所以,洗厕所是最好的消灾解厄,驱除我慢贡高之心最好的地方。

佛门有一句话「我慢高山德水不住」。贡高我慢就像一座很陡峭的山,譬如玉山来说,尖尖的山形,雨一下往两边流失!功德的水住不得也一样,相对的大地平坦雨下得再多,也会铺在表面。我慢高山就像尖峭的高山,功德水住不了,都往四面八方流光了,叫做「我慢高山德水不住」。功德的水住不得,所以一定要先消除我慢贡高,再来学习佛法很快就能入道。所以王子来出家本身具有好条件,智慧又高超,再加上消除我慢,很快就能证成果位。

所以洗厕所的好处在哪里?第一、洗厕所能消除我慢,是消业最好的地方。第二、能和广大人众结善缘。譬如佛学院里有五十位学生,若厕所洗得干干净净,进来大小便利的人,会因为你把厕所洗得干净而齐声称赞你,你的功德、福报因缘会一直增加,大众都和你结善缘,不论是他和你结善缘也好,你和他结善缘也好,彼此之间的恩怨,多生累劫的业障都能消除,这就是结善缘。如果里面不幸有几个腹泻,一天要跑四、五次,那就不只结缘五十遍了,少者百多遍。可是不要这样想:保佑这五十个学生都腹泻,我就能结更多缘了!你可不要这样想,这是「诅咒给别人死」,心地就不好了,要顺其自然,最好每天不要因为腹泻而跑厕所也不要紧,身体健康最好,这样才是标准的想法。我的意思是你清厕所干净后,众人来捧场、进出,你就和他结善缘了,有什么不好呢?很好啊!所以我在佛学院里都负责包办洗厕所,作为我的出坡。

再者,你在洗厕所当中能悟入甚深的道理,譬如说你在背经、诵经时会念到「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可以藉此悟到不垢不净是什么道理,原来垢是无自性,净也是无自性,菩提自性中哪来垢净之有呢?因此剎那间就悟明真如本性。所以我们修道当中,千千万万不要只想选择清净的事来做,污垢当中亦能让你悟出一番道理;污垢当中是造就一个人成就佛法的原动力。

在【华严经】佛陀说:「不入烦恼大海,不能得一切智宝。」道理在此。「不入烦恼大海」在世间历尽沧桑,尝过苦楚的人,这种人比较有心得、经验容易觉悟。我常说,生长在富丽堂皇的环境,人称公主、少奶奶、大小姐的人,除非宿世有修行才会善根流露,不然的话,对这种人说破了嘴,她也不会觉悟,而那些吃越多苦,越有经验的人,觉悟就比较快,所以演变成佛门说「烦恼即菩提」就是此理。

以前有一个典故,某位小姐,我告诉她:「小姐!苦集灭道中,有说到苦的道理,我们活在世间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很多烦恼事;很多痛苦事;很多不能称心如意的事,世间是苦海!」她怎么回答我呢?她说:「不会啊!我认为世间很快乐,我不以为人生苦!人生嘛,本来就该吃苦嘛!」这样回答你,而且讲话还卷舌。我告诉她:哦!你不以为人生是苦吗?我开始为她分析:你是否曾经因为考试成绩不好或不及格,因此被老师责备、被家长骂呢?她说:没有啊!我读书的时候,功课都是榜上有名,我是资优生。我一听,喔…这不好讲呢。我又问她:小姐!你曾经谈情说爱不如意吗?她说:没有啊!我有一个很好的男朋友,对我非常友善,时常带我去踏青、看电影还教我功课。讲到这里实在不知要从那方面来说,才能让她体会到苦,到后来我想到,从身体方面来讲,我看这位小姐虽然很有气质,但是身体似乎有些病苦相。我问她:先别说你身体有什么大病苦,你有没有感冒过啊?有!有感冒过。那么感冒的感受如何?她说:当发烧的时候,头都快胀了,昏天转地的非常不自在,非常苦!对!对!答案跑出来了,生病时很痛苦,这就是人生苦之一,佛教称之为生老病死苦,病也是人生之苦。所以你从小到大免不了要打针、看医生,也有很多病苦对不对?她说:是啊!所以我就从病苦切入,然后她的善根才渐渐成熟。所以一个人虽然领受世间的苦,却不以为这就是苦,要说到与他切身的问题才能使他觉悟。所以要令一个人开悟、觉悟,必须观机逗教,看他的症结在哪里,去解开它。最后这位女孩子善根大展流露,学佛学得很好,现在已经出家修行了。她家境很富裕,平时是娇生惯养的人,气质非常好,这也是她多生累劫多少有些善根,遇到善知识的点醒,使她能如脱缰野马般奔驰而出家修行。

总之,在恶劣的环境、很不理想的地方,有时候那才是我们修道的增上缘,或者是逆增上缘,或者是在困境当中因祸得福,而学佛修道的人不胜枚举。所以在我的观念里,人往往在污垢、不如意、痛苦当中,甚至烦恼丛生、压力很大的当中,会有所谓的穷则变,急中生智,然后有所觉悟者非常的多!

所以苦也是人生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的,要化苦为乐才真正具有大智慧、大般若。所以修道过程中,不要逃避、担忧逆境,或许会因祸得福,化阻力为助力,这都要假借学佛修道后有大智慧,才能转化恶劣的环境为增上缘。今天将禅是不垢不净的世界;禅是不执着的世界,向各位报告到此。

他恭喜了。也就是见到「体」的时候了,见到他「如来藏性」的时候了。因为一切凡夫众生都生活在心猿意马、烦恼丛生的日子当中,所以不是禅的世界,不是见性的世界。

万法由心所生,这是正确的。但是心又能生万法啊!在凡夫来讲,他心能生万法,所生出来的万法都是污染、不清净的东西,若是开悟证果的圣者呢?他的心能生万法,这个万法都是清净解脱,禅的世界伸缩自如,要缩要伸、要?要广、要深要浅他能自在,无所染着、无滞无碍这就是禅的世界。凡夫心若动起来,污染外面的境界无法收拾。圣人的心一动起来无量的妙用,出出入入、自由自在无所障碍,叫做无滞无碍。如果是凡夫呢?那就不相同了,不然你为何常常在六道轮回、始终在六道中周旋不出呢?难怪就是要做三界的苦命儿,六道的流浪汉,道理在此。

所以说凡夫同样能心生万法,但这是污染的、不清净的,若是开悟见性的人,心所动的万法是自性的妙用,差别在此。有人说,你若达到解脱的时候,圣人会动念头吗?会,他动出来的念头是光明、清净、解脱、禅的世界、是慈悲喜舍、普度众生的念头,关怀需要帮忙的人,他动就动这个心,不但自利又利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世界的心。凡夫动起来的念头就不一样了,都是要占人便宜的、自私的、烦恼的、痛苦的甚至心中有心,污染的、不清净的,罕有能为他人利益的。也有,不是没有,但是他还未见性之前,那怕能利益多少苍生,都是生灭有为之法。所以无论如何,仍以见性为第一道理在此。所以见性之后,你生活在禅的世界,禅,是万法归一的世界,也就是清净一心的世界,是不二心的世界。

诸位,有一位弟子,我为他剃度以后,为他取了一个法号叫做「性一」。这位弟子就讲话了:「师父,你为何替我取名做『性一』?为何不叫性二、性三、性五、性六、性七、性八、性九、性十取多一点啊?越多不是越好吗?一个怎么算多呢?」我听了很烦恼。他说:「师父能不能帮我取多一点的性多啦,或是性九、性十。」我说:「哦,你知道『性一』的意思吗?」他说:「我不知道。」我说:「就是你不知道我才跟你说这件事。『性一』什么意思?」我为他解释:「一个不算少,一万个不算多。」他说:「如何说呢?你说来听听看。」会跟我论道理哦。我说:「很简单,一个不算少一万不算多,不然我干脆替你取一个『性万』就好了,不要『性一』了,何况由一算到万麻烦了。」我就解释:「你看,我们大台南市有八十多万人口将近九十万人口当中算不算多?也算不少了,但是有多吗?也不算多,因为九十万的人口,有没有离开台南市?台南市只有一个哦,所以一个『一』代表九十万哪,这样听懂吗?一个不算少,台南市一个不算少,九十万不算多啊。再来,我们台湾就好了,台湾目前有二千三百五十九万人左右,二千三百五十几万的人口,有没有离开台湾?没有离开。综观十六县市所有的人口,有二千三百万再怎么跑都没有离开这个范围,一个台湾岛,一个台湾不算少,二千三百多万人口不算多,因为他们并未离开台湾,台湾只有一个而已。这整个地球来说,有五十三亿左右的人口,五十三亿中算不算多?不算多。为什么不算多?因为他们并未离开地球啊?地球只有一个而已,一个地球等于五十三亿的人口。所以一不算少,五十三亿不算多,道理在此。这是由外面的象征、外面的形相,外面的物质来比方。

以心来说,你的妄想、痛苦、烦恼、会嫉妒、怨妒别人,甚至慈悲喜舍,有修行的心、随喜的心,这些心真多对不对?但是也没有离开你这一颗心,心只有一个。但是能够演化那么多的心,那么多的心也不算多啊,为何不算多?因为没有离开你这颗心。所以,一不算少,一万不算多道理在此。所以,我们修行修到万法归一的时候,是禅的世界,是见性的世界,清净一心的世界,这样取名『性一』有没有道理?」喔!他一听,知识份子啊!知识份子头脑聪明一点破就知道了,当下五体投地拜三拜,我说不用拜啦问讯就好了。以后对他的法号非常喜爱。任何一个字眼任何一个数目,都无法胜过一,他的法号叫做「性一」。所以师长为弟子取一个法号,有深深的用意和涵意,不是随便取一取。不然我为你取一个「性万」就好了,何必取一个「性一」呢?从外在的形容和譬喻,一直到无形无相的心地,万法归一,见性就要如此。

我的师父当初为我取名叫做「如本」,当初我听到「如本」也觉得不太好听,尤其这个「本」我特别没有好感,为何没好感?因为我还没出家以前,我的隔壁邻居,有一个叫做「憨本」的,他在开客运车,三更半夜回来,太太如果嫌两句说:「你为何那么晚回来?是不是外面有女人呢?」喔!这下糟了,用布袋把她盖起来打得半死,哀叫得非常凄凉,存心要打死她似的,还拿球棒去打,不怕打破头胪很残忍。所以有一个外号叫「憨本」︵台语,意指不知轻重。︶

当我师父帮我取名为「如本」时,我一时之间就闷闷不乐了,心情很沉重,连续几个星期无法快乐起来,我师父就靠近我,也许师父有他心通,我是不知道啦!他靠近来就说:「如本啊!我看你出家前非常快乐,为何出家后一星期,连连看你面有难色,看你不快乐啊!是不是出家后悔了?」我说:「师父,出家后悔是没有啦,不过,你为我取的法号叫做『如本』,这个『本』字我就很不喜爱,听到这个『本』字就反感,看到这个『本』字就烦躁起来,中国字一万五千多字将近二万字,任何一字都好,只有这个『本』字,我不中意,摘掉再换一个好不好?」我师父说:「喔!师父深深的用意你不能领会,剖开心肝给你吃,你还嫌腥味,来来我解释给你听。」我就洗耳恭听请师父道来。师父说:「如本,这个『本』字是代表如来本性、本自具足、不可忘本、不可舍本逐末,人人有一个本性,本性具足。」我一听非常感动,我被先入为主的观念钉住了。现在将它拆开来,听见大快人心,我就马上回师父一句话:「师父,中国字一万五千几个字,每一个字都不好,只有这一个『本』字最好。」这个「本」最好,因为不可能有第二字、第三字比这个「本」还要好,不可忘本,本来本性,佛性本来具足,难道你要逐末舍本吗?难道你要忘本吗?忘本的涵意是很宽的。比如说你今天出家修行,也要追忆过去三千年前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不可忘本。你今天剃度要感恩师长,不可忘本。你喝水要拜水井,不可忘本,吃水果拜树头,不可以忘本。本,就代表有个根源的意思,我们有一个清净的佛性,不可以忘本。本性本来具足不是外求的,不可忘本啊!哇,解释下去,我们台湾人讲的,叫做「奇摩子很好」感觉很棒就对了,我就非常珍惜「如本」这个本字。

总之,这个本就是一,不可以忘本哪。本,就是一个根源,由根源所诞生,演化无量无边,就是多,多是妙用,一心能生万法,一虽然是不算多,但是也不能说他少。如果你说少的话,从自性生那么多心出来,欢喜心、痛苦心、嫉妒心、我慢心、慈悲喜舍的心,讲不尽说不完啊!演化出来的心太多了。所以一并不算少道理在此。以上就是将「禅」简单解释它的意境,代表万法归一的世界。

你若见性以后,向你恭喜了,具足这么光明解脱的意境了。「禅,它是没有对立的世界。」什么是禅是没有对立的世界呢?意思是说「禅」是经过见性以后,产生自性解脱的一个意境。当中存在一个「无对立」,因为只要有对立,就落入生死网中,有对立就有烦恼,有对立就会有互相障碍,有对立就有利害关系。修道就要修到没有对立、达到绝对、进入绝对当中,见到他清净的如来藏性而解脱。

那么,什么叫做「对待」呢?比如说,黑是对白而言,高是对低来说,低是对高而言,大是对小而言,小是对大而言,男是对女而言,女是对男而言,天是对地而言,地是对天而言,清净和污秽两者是对立的,这都是对立法。但是修道要达到「法无有比」,法如果还有比的话还有对立者,不名为法。法者是解脱法啊!既然还有对立就有生死、有轮回、有痛苦。譬如你现在为何烦恼?因为你有对立呀,因为你有执着,所以有烦恼痛苦就有黑暗,你若通通无对立,一切都是光明、解脱、自在清凉的世界。

所以「修道」是修一个没有对立的。例如你我二人,大家彼此意见不同、有利害关系就对立了,修道就是修一个没有对立,彼此可以沟通、流通、自在出入,观念纠正过来。所以没有对立就是禅的世界,是解脱的世界道理在此,叫做「法无有比」。在【维摩诘经】说:「法无有二」有二就有对立,有比就有对立。如果修道人不能远离一切法的对立者,永远处在对立、有二,这对你的见性都没有帮助,也就是说你没有见性,当你见性的话,那恭喜你达到绝对了,你就跟佛菩萨没什么两样了。

所以我们修道就是要达到对立的净化「能所双亡」。所以说「禅」是没有对立的世界。既然禅的世界也就是生活在自性中,须要远离一切对立远离二法。以修道的过程为例,你说观世音菩萨到底是男性还是女性呢?常常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说,观世音菩萨不能说他是男生或是女性,你若落入男女相,那么此人并未见性。因为「性」非男非女、可男可女,说是男性就等于不是女性。但是观世音菩萨不但能示现男性,也能示现女性,不但能示现女性,也能示现男众。不要说有能力示现男女众,那怕是六道的众生,他都有办法示现。不但六道众生能示现,他也能够示现菩萨、也能示现缘觉乃至阿罗汉他也能示现啊,千变万化,那里能局限在男众或女众当中呢?

观世音菩萨不能以男身或女身而论长短,如此你并未见性,为何而言?因为「性」非男非女,可男可女。因为观世音菩萨已经愿力自在,随着度众生的方便能千百亿化身,所以还未开悟证果的凡夫众生的你我,都是业力所感召的,你出世为男生,你身不由己,你不能当女生。你出世为女生,也是身不由己,你不可能当男生,是业力来感召的,业力是不能自主的,不能控制的。就像世间人讲的,你无法作主啊!人在江湖不能给你作主啊!凡夫众生由业力所感召的男女之相,说他男是男、女是女,但是观世音菩萨已经修到见性成佛的人了。所以要做男人做女人,可以随心所欲。

过去,唐朝以前的观世音菩萨,所雕塑的佛像有的有胡须,观自在大丈夫啊!观自在就是观世音,他是有画胡须的。唐朝以后,宋、元、明、清时观世音菩萨度众生,他就示现女人身较多了。所以在一般人潜意识的观念里,认为观世音菩萨是女性,画得像一尊女人身,其实这样也不标准,画菩萨相的人,会画的不会画出来一看就像男生或像女生,他是大丈夫相,是脱俗超凡的意境,用女人身来安立,这样就不对了。所以观世音菩萨的「性」是非男非女、可男可女。但是你不可说那不就是「半南洋仔?」这样就误会了,这样造口业了,他是愿力自在,出世男生出世女生,要变化男或女,随心所欲自由自在。

所以我们修道当中,有一天,你修到见性了,开悟证果了,你就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可男可女非男非女,非男非女意思是说没有被束缚住、控制住、非如此不可的、没有局限就对了,叫做非男非女,可男可女,称为自性妙用无穷。不但可男可女、也是可四生、可六道、可四圣如此叫做自性妙用无穷,变化多端,化身无量观世音菩萨就有这个本事。

总之,观世音菩萨有能力达到这种可男可女,非男非女的境界,就是他见性以后,生活在禅的世界,没有对立性的情形,没有对立一切都好说。例如圆形,圆形就没有对立,三百六十度都可以让你自由自在来旋转选择。你只是九十度,九十度就有限了,二十度有限,十五度有限,一度更加不用说了。所以三百六十度的选择是变化无穷的,代表见性圆满的人,你的「性」就生活在没有对立的状态。因此变化多端示现无量啊!佛菩萨是如此,凡夫众生先听如本法师说一些见性的道理,成佛的道理,以后你修到与法相证,信解行证已经相应了,你就没问题了,生活在没有对立的世界,化身无量的世界了。你若见性以后,生活在禅的世界,是没有对立的世界。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特别去看他的弟子,他的出家众好几千人,好几万人,很欢喜心的去巡视、看看,关心他的出家弟子。阿那律尊者他在那里穿针缝衣服,他的眼睛因为用功过度而失明,穿针引线穿不过去,释迦佛祖看了以后心生大慈悲心,他就在他旁边讲话了,他说:「阿那律呀,阿那律,我佛陀帮你穿一下针吧!」此时阿那律尊者非常感动,贵为一位王子出家,贵为一位佛陀,一位人天的导师、四圣的师父,要替他穿针,内心有无比的温暖,无比的感激。他说:「佛陀,岂敢岂敢我不敢当啊!你贵为佛陀替我小小一个阿罗汉穿针,我承受不起啊。」佛陀说:「因为你是我的弟子,佛性平等,今天你有小小的困难,我帮你穿个针与你结个善缘。」让人听起来是何等快活、何等温暖啊!

「我要和你结个善缘」这就是佛祖和弟子之间没有对立性、没有高低的对立,你想想看,所以在高能自在,在低也能自在,这才是真正的自在。如果你眼睛永远是看上面的,都是生活在高阶层的,不知道下阶层的痛苦烦恼,这种无法得到人心。所以,我们现在的官员,很有智慧很疼惜百姓,会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百姓生活的状态,如此才有办法处理百姓的困境。所以佛陀在三千年前早就这样了,他不以为成佛以后高高在上,看底下的弟子爱理不理。这样不能堪称为佛,因为佛是生活在「禅」解脱的世界,是没有对立的世界,没有高低的世界,这点是非常重要哦!

还有一次,阿那律尊者的眼睛失明,行动不便做事比较迟钝,眼睛看不见怕跌倒、碰撞,有一次在洗衣服,释迦牟尼佛就靠过去说:「阿那律尊者,佛陀来帮你洗濯。」阿那律尊者非常感动,佛陀用水帮他洗刷背部、洗衣服。于是有人讲话了:「释迦牟尼佛是王子出家的,阿那律尊者也是王子出家的呀,可能比较有优待喔?可能有特权,其他的弟子有这样吗?」同样也是这样,我只是拿阿那律尊者的例子,向各位报告而已。虽然佛陀是王子出家的,阿那律尊者也是王子出家的,国王的儿子出家的是否对他特别宽赦呢?特别优待?有特权吗?绝对没有。阿那律尊者受到佛陀的帮忙,对佛陀就更加尊敬,缘份结得更深了。所以生生世世阿那律尊者,都做释迦牟尼佛很得意的门生,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所以阿那律尊者也是过来人,是来世间帮忙释迦牟尼佛行化度众生的。所以说一佛出世,千佛护持,道理在此。

一位佛祖来人间有几千尊的佛祖随这一位佛祖来人间,示现不同的身份和角色、背景来护持、支持、赞助、支援、护持这位佛祖,推动*轮度化无量众生,阿那律尊者也是其中的一尊。所以,诸位,你我大家如果成佛以后,你自然来世界度众生,不一定来娑婆世界,去十方世界度众生,自然感召你有缘的一千尊的佛,会受感召来帮你推动*轮。这叫做什么?一佛出世千佛护持。

我们的课题是讲「见性成佛」的道理,见性以后才起修,修到与法相证最后成佛。所以我们修道是以见性为先,已经见性之人,会见性之人,他自然就会修行了。如果没有见性的人都用他的妄想、意识,为人处事在修行,这是有为生灭之法,如何来成就佛道呢?所以修道是以「见性」为先,那么「性」是什么东西呢?

诸位,佛性是无好无坏、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东西。但是凡夫始终未见性,什么垢、净、增、减,他根本都不知道啊!所以佛性到底如何呢?我们不要讲得太玄,其实,佛性是无好无坏,看你如何去运用而已,叫做「性无二别,随用立名。」性若众生用变成众生性,佛来用变佛性,畜牲用变成畜牲性了。所以性无好无坏,看你如何运用。那么我们就要拿来用好的、拿来修行成佛啊!嗯,你这句话说得对,你若用到杀、盗、YIN、妄堕落之因,堕落之因必然感召三恶道,那是用到坏处去,变成三恶道之用了。所以,开悟圣僧教我们如何用性,来看他如何教。

开悟圣僧云:「自性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自性若恶用即众生用,若善用即佛用。」

好庄严,三两句话就讲完了。我们说见性成佛,诸位,这就是如何见性如何用功的法门了。心,只有一个,演化为六识、七识、八识,这些问题慢点说。以小乘而言,一心能生六识,大乘佛法说一心能生八识,我们现在不要讨论这个问题,先以小乘而言。「自性能生六识,叫做眼耳鼻舌身加上意识正好六识,一心能生六识,在耳称耳识,在眼称眼识,在舌为舌识,身体就叫身识,你的起心动念叫做意识,叫做自性能生六识。」你六识出六门,见到外面六尘的世界,我们称为「三乘六等于十八界」六识是六界,六尘又六界,六根再六界,加上正好十八界。其实十八界若净化解脱,就出离三界了,自性解脱了。他说:你的六识在六根当中,出出入入无障无碍没有污染,看到六尘的世界,心清净自在解脱,皆从自性所起的妙用。如果你的六识也就是你的自性,有染污有邪有偏颇,这样会起十八邪,十八界当下就变成十八邪。

如果你的自性端正解脱没有污染者,十八界当下就变成十八正。为什么?关键在你心的问题,你六识的问题,六识若没有污染,一正一切正,心若邪若偏有污染,一邪一切邪,道理在此。最后开悟圣僧告诉你,你的自性若来作恶,叫做恶用,这样就变成众生用,变成六道众生用了。你的自性如果用到端正,用到善的地方去叫做善用,就变成佛用了。所以说众生也在用,佛也在用,两个用都是用,可是他们两个动机、作法就有高低的差别,在高低差别中,就演变了个人的果报不相同。否则你做众生是做什么意思的?你用到不法落了因果,恶用了,所以变成四生六道去了。你若用端正,行持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最后的成功者,最后的胜利者,成佛也是非你莫属。各位清楚了吗?如果清楚,将开悟圣僧的话再念一遍:

开悟圣僧云:「自性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自性若恶用即众生用,若善用即佛用。」

诸位清楚了吗?好庄严的结论啊。恶用就变成众生用,善用就变成佛用,所以性无二别,随用立名,看你怎么做,做恶得恶,做善得善,你所做的是污染的不清净的,就变成魔的境界。你若清净解脱,没有对立的,没有乱纷纷的,到最后万法归一,佛用。所以用有差别,用有差别果报当然有差别,修道就要用到好的地方,一切都好说呀,最后成佛也是你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