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沈家桢居士:三周修静报告


   日期:2024/12/16 17: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周修静报告

   如幻有情,
   对如幻者,
   说如幻法;
   如化有情,
   对如化者,
   说如化法;
   如梦有情,
   对如梦者,
   说如梦法;
   ——《大般若经》

   三周修静报告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

   去年在三星期的修静期间,我虽然每天打三次太极拳,但总觉得运动和静坐及读经还欠调和。今年很有缘,修静之前,正好敏智法师从香港来,传授了我一套帮助“运气”的体操,于是我将二次体操、二次太极拳及适当的户外劳作,配合在六次的静坐项目中,觉得在修持上比往常更有身心宽畅的感觉。因此我想到身心动静适宜的配合,实在是修静的一个必要条件,若一味的偏重于任何一种的猛修,都可能失其平衡,不是顶妥善的修法。
   今年我发心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各位都知道这是一部长经,一共有六百卷。我计划和大正大藏经核对改正错字,并作标点的校订,所以预计这次看一百卷,如平时不看,那么六年可以看完。可是这部香港影印的《大般若经》,主持的人曾经下过了一番功夫,很值得赞颂;因为错字极少,逗点断句欠准确的地方也不多,所以我在这三星期中,竟读完了一百五十卷。现在想每天再看一些,或许三年就可以圆满。
   今天乐渡法师叫我对各位同修做一个三周修静的报告。我不知应从何说起,也没有事先准备;只好就拿此刻想到的几句经文,介绍给各位。在《大般若经》中,具寿善现曾对几位天子,说了下列句话:
   “如幻有情,对如幻者,说如幻法;
   如化有情,对如化者,说如化法;
   如梦有情,对如梦者,说如梦法。”
   这三句话的重心,在如幻、如化、如梦;听上去好像很平常,在许多佛经中都提到。可是这次我忽然想着,如果我们能把这几句话的公式,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却很有变化无穷,运用无碍的味道。我在修静期间,常常应用,很得受用。现在来举几个眼前的例子,看各位是不是也能欣赏。各位现在是不是在大觉寺呢?这岂不是:
   如幻有情,来如幻寺,拜如幻佛?
   下午您们要听仁俊法师讲经了,正是:
   如幻有情,听如幻师,讲如幻经。
   我们共用斋的时候,莫非是:
   如幻有情(这里可以指您自己而言)
   同如幻众,用如幻斋?
   等会儿出庙去,也许碰到一个面貌凶狠,言谈粗野的人,对您很不客气。您怒中来;可是一想,这岂不是:
   如幻有情(指您),看如幻脸,听如幻声?
   这样一想,则似乎光火对骂的机会,就会减少了很多。
   例子可以举不胜举。照此类推,一举一动,一事一物,都可以应用这个公式。如幻也好,如化也好,如梦也好;总之,无论白天晚上,您所看到、听到、摸到、受到的一切一切,都是如幻如化如梦;乃至连您自己也是如幻如化如梦!
   听到这里,各位可能要说,如果日常生活的一切,都是如幻如化如梦,您岂不是等于说,我们每天都在梦中,迷迷糊糊,昏昏沉沉的过日子吗?
   亲爱的同修,您这话一点也不错,我们的确是每天都在如幻如化如梦的境界中,迷迷糊糊,昏昏沉沉的过日子,只是很少人肯这样自己承认罢了。
   你且想一想,从您有知觉到现在,这过去的几十年中,世事的变化,人物的迁移,还不是如幻、如梦!有的比梦境都还虚浮。您再想一想,您过去的种种遭遇,不但喜怒哀乐,就是您最熟悉的人中,也已经有好几位永远不会再看到了,这还不是如幻如梦?就是昨天吧,好像还在眼前,可是您仔细回忆一下,昨天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幻如梦的过去了呢?今天早上的事吧,也是如幻如梦的一幌就过去了。甚至于目前,又何尝不是在如幻如梦之中呢?如果您在梦中看到这种景象时,您又何尝会想到“我是在做梦”。
   未来吧!更是渺茫了,更觉得像是在梦中似的企盼期望。
   不但今世如是,前世也是如此。您已经这样如幻如化如梦,迷迷糊糊,昏昏沉沉的生了死,死了生,总是没有跳出这生死大海,六道轮回。有时因为起惑、造业,还免不了要堕落到三恶道去,惨受苦痛。
   所以我们现在顶要紧的问题,不是在追究究竟我们是不是在如幻如梦的境界中,而是怎样才能跳出这种如幻如化如梦的迷糊昏沉境界。《大般若经》中又有这么几句话,是说要跳出这生死昏迷的境界,应该
   “以相应一切智智心,以无所得为方便,勤修一切佛法。”
   这三句话是,释迦牟佛以大悲心传授给我们做人生活的总方针。
   首先我们得注意,虽然我们所处的境界,连我们自身在内,都是如幻如化如梦的不实,可是我们要勤修一切佛法。因为非如此“以幻修幻”,我们就永远没希望跳出幻境,将永远仍旧流转在这可怕的生死轮回中。所以必须要勤修,要勤修方才有希望。今生一下子就过去了,这可能是千载难遇一次的机会,不要让它轻易溜过去!
   那么什么叫做一切佛法呢?一切世间的事,其实都是佛法。所以勤修一切佛法,就是叫我们要勤奋努力、不厌不懒的做人。这可不是说如果我们勤奋努力的争名逐利,也可以了生死、脱轮回,关键在上面还有二句,那是:
   “以相应一切智智心,以无所得为方便。”
   您的勤奋努力不厌不懒的做人,是要时时相应于一切智的智心,并以无所得的心胸,念念任运,这才是正确的做人,才有希望跳得出这迷糊昏沉的生死轮回境界。
   “一切智”,简单的说即是佛所具有的智慧;也可以说是佛菩萨的严净佛土、广济众生,宏愿万行的总称。所以“以相应一切智智心”就是说:我们的心念智力,要时时和佛菩萨的大智宏愿相应。一念一动回向严净佛土、广济众生。
   “无所得”也就是不着相,不执着,不分别。譬如您说:“这一位法师是我欢喜供养的”,这就不是“无所得”。您有了选择的对象,不但是法师,而且是这一位法师,不是任何其他法师。您有了欢喜和不欢喜的区分。您的供养即使不是求福报,也是为了满足您对这位法师的欢喜或不欢喜。这都是“以有所得为方便”,而不是“无所得”。所以第一句虽然要您一念一动都以严净佛土、广济众生为目的,第二句就指出要不执着这个目的。《金刚经》里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就是这“无所得”的道理。
   因为“无所得”,就没有人我的对象,更谈不到求福避祸的希求;因为“我”都没有,何来祸福?还那里有喜乐和恐怖?
   这样的大自在、无界限的勤修一切佛法,乃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大悲心传授我们的无上妙法。
   最后,我想说一句,“以有所得为方便”的话:各位听了我今天的报告,不知是否心中明白了些呢?还是更加迷糊了?
   谢谢各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