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二十九天


   日期:2024/12/17 13: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二十九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我们所说的「见性」,通常是见到「果地」的时候,不是「因地」。果地所说出来的话,在修行上就没有渐次、没有次第了,所以我们举的例子,都是以果地而论。我们讲果地的时候,你就不可拿因地来形容,但是有时候会站在因地解释见性的法门,你就不可拿果地来形容。所以听经要会听,否则我在讲果地,你却没有站在果地来看,用因地来形容你就误解了。所以我们修道之人,一位顿教的人,修到见性成佛之人,他是已经修到渐渐圆满的边缘,稍微推一下就进入果地了。见到果地的人讲出来的话,都是没有渐次,没有次第的。

由此看来,可见修道因地心非常重要,在【楞严经】说明这个问题,它教你如何见到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依此如来藏性修证究竟成佛。换一句话说,你若永远在生灭的自性周旋不出,不能悟明不生不灭的菩提自性,不论你怎么修都有如「蒸沙成饭」,可能吗?沙始终是沙,不可能变成白米饭。就是说你想用生灭之心成就如来藏性的果地,这是永远不可能的事。可见修道先要见性,也就是见到不生不灭的涅槃自性,这是修道中的当今之务非常重要。有一位开悟圣僧他悟到如来藏性时,说出了法语:

「识取自心,本来是佛,不属渐次,不假修持,体自如如,万德圆满。」

说得不错,「识取自心,本来是佛」,因此禅宗动不动就叫你见性,悟明自性以后知道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你的心,离开你的心并无佛,离开佛并无心,因为佛由心所成。所以当你识取你的心本来是佛的时候,不属于渐次。想要由一楼上十楼,要由一层一层直到第十楼,有渐次。既然你已经登上第十楼了,这样就是圆满的时候,这些渐次对果地而言可有可无,要用时用得出来,解脱时就没有层次了,如果还有层次,可见此人仍在修行还要大修特修。所以站在果地也就是登彼岸的人,实在没有渐次可言,同时不必假藉修持、行持六度波罗密、精进八正道、四如意足,七觉支这卅七道品对他而言,可以说是不用了。若要行持卅七道品,那么仍然还有渐次,还要大修特修,还在因地当中用功的时候。

所以你见到如来藏性在果地的时候,不属于渐次,同时不假修持了,为什么?因为你如来藏性的本体是完全「体自如如」啊!「如如」是什么意思?「如如」就是「外空内空自性解脱」达到「里外一如」的境界。我们外着一切相不能空,自性也不能进入顽空、断空,要真空妙有、无住生心、体自如如、万德圆满,好庄严啊!很希望国人在修道的过程中,一定要以「见性」为先,「见性」以后修行一切都好说。我常说,你若未见性用生灭心、用分别意识、污染之心为人处事,如此修行永远如同蒸沙成饭一样,成不了气候证不了果。所以见性重不重要?非常重要,禅宗的大德譬如达摩祖师,他见性见到果地,惠能大师就是见性进入果地,所以「见性成佛」这个法门,是完全不论果位的次第。他不会告诉你,我是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不属渐次的,不属次第的,不假修持的。若是大乘者,他不会告诉你,我证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菩萨,不论次第的果位,诸位明白吗?

当然我们不否认在见性当中,小悟是无数次。你没听人家说,小悟数百次,中悟也要几十次,大彻大悟只有一次而已。我常作一个比喻,譬如月亮,刚见性之人,大概如同初三、初四、初五的月亮,只有像眉毛那么细小,就像上弦月或下弦月。进到初八、初九时,月亮就将近一半。十三、十四左右,月亮快要圆满了。进入十五、十六时这月亮就满月了,圆得好象要满出来一样,代表果地见性圆满的时候,见到法身。就大乘佛法而言,法身有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十地,是有次第的。但是这里所证的是站在果地的立场来论见性的话,他告诉你「识取自心,本来是佛,不属于渐次,不假修持,体自如如,万德圆满。」这是见到果地的时候,当你大彻大悟时是不假修持,是站在果地而言。你若小彻小悟,还在修行是站在因地而言。

我们的佛性,平时为你所用却没有见性,这是很悲哀的事。难道你日常生活当中,没有佛性会有作用吗?没有佛性你难道有能力讲话?没有佛性,怎么有能力吃饭?没办法。所以「性」的作用,你自己迷而不觉,否认佛性的存在,这是天下最悲哀的。其实开悟之人,他也不会感觉到:我开悟以后,可能我的长相会变得比较奇怪哦!其实长相没改变,生活没改变,只是心里世界完全「体自如如」。平时在取舍得失当中拿捏得刚刚好,不会碍到这里妨害那里,一切都平安没事自在解脱,因此是真正悟性之人。

性在生活中你没注意而已,所以开悟圣僧悟性之后说出心中的四句法语,他说:

「法身昼夜无得失,身在海中休觅水,日行山岭莫寻山,头上安头转增迷。」

「法身昼夜无得失」,那怕从白天到夜晚廿四小时,弄得多少烦恼、多少欢喜、称心如意、令你欢天喜地的事,其实也没有得到什么,世间人说空欢喜一场,不知在高兴什么,其实没得到什么,是心境得到喜悦而已。你弄得死去活来、垂头丧气、痛苦连连、担忧罣碍你也没有失去一丁点,实在无增无减,何曾有得失呢?法身无得失啊!看你如何神通,会飞天躜地好了,整个台湾让你踩沉了,虚空被你戳破了,你的佛性也没有增加一丁点,也没有缺一点点。「法身昼夜无得失」千真万确绝无半句虚言,这是见性之人深深的自觉。

「身在海中休觅水」譬如在海里或水里,你因习惯而不知不觉,好比鱼儿虽然在水里,它并不认为有水,它自己不知不觉。就如你整天住在屋内,不知有这间房子的存在,每天在呼吸,你并不觉得自己在呼吸,你有没有发觉这个问题?从小呼吸到现在,你不知道自己在呼吸,有没有这种情形,除非你有病苦感冒了,呼吸急促就略有感觉。在正常情形下,你虽然每天在呼吸,你并不觉得自己在呼吸,你每天呼吸几万次,实际上你有感觉吗?没感觉。直到你感冒了有病苦时,才会觉得自己呼吸困难有在呼吸,但是正常当中你没有感觉。悟性之人也是一样,悟性之人在性中自觉,但不会在意,从在意当中他没有得失。譬如说胃肠好了,你有胃肠自己并不觉得,除非你胃痛,肠子痛或泄肚子不舒服时,才感觉胃肠的存在。鱼在水中,它也不感觉有水,意思是你每天运用你的自性,自己迷而不觉,但是不能否认你佛性的存在。他又说:「日行山岭莫寻山」,你每天在山岭上走来走去,你不用去找山,因为你脚踩的就是山,你脚踩山岭又在找山分明很奇怪。「头上安头转增迷」你自己的性就是佛,那里能离开你自性之佛另外去找佛呢?是不是头上安头呢?一个头就刚好了,两个头就很奇怪了。代表你自己有一个佛性,想再去找一个佛来见佛,枉然多此一举,叫做「头上安头转增迷」。因为禅宗贵在于你的性就是佛,你要认同此点,依此观点,禅宗的公案或是法语,你才能受用哦!

开悟圣僧云:「法身昼夜无得失,身在海中休觅水,日行山岭莫寻山,头上安头转增迷。」

我们已经见性之人,当然是净了凡夫之心,凡夫之心包含了思想观念要净化,要空掉,因为凡夫之心说难听一点就是邪知邪见,你没有勇气将它顿断、净化,怎能和佛法相应呢?思想观念纠正以后,接下来要断习气,从贪瞋痴、烦恼无明、我慢贡高、怨恨嫉妒这些心态全部要净化,如此才谈得上修道见性,不然一切免谈。所以有一位开悟圣僧这么说:

「但净凡心,莫求圣解。」

将凡夫心净化入佛知见以后,也不用求圣了,圣人就是凡夫心的净化而成就的,不是另外还有一个圣人可得,如此叫做「头上安头,净上安净。」所以自性是佛者,就不用再求圣解不圣解了。所以他才告诉你「但净凡心,莫求圣解。」道理在此。

我们来说「嫉妒心」好了,依每一个人扮演的角色,有的较明显有的较不明显,灵巧一点聪明一点的人,他将自己的嫉妒心表现得比较艺术,但是艺术是艺术,较有修持的人一看一听就知道了,他有没有嫉妒心,讲话就听得出来。有些时嫉妒了他不会讲得很明显,他会声东击西,说一些五四三︵不相干的风凉话︶,他的嫉妒心就隐藏在里面,只是转个大圈用语言修饰,装饰得漂亮一点而已,其实里面还有嫉妒心。比较粗鲁的人便明白直接说出来,你不但不随喜反而妒忌人家,这样害人害己啊!尤其这句话要伤人之前,还没伤到对方就先伤到自己了,你的心先黑掉,心先黑掉之后再将话弹出去,弹出去以后和别人结恶缘,建立了彼此之间的恩怨和对立,对你、对他人而言永远都不是好事。所以我联想到释迦牟尼佛在【四十二章经】说,害人害己,惟有坏处没好处。

【四十二章经】云:「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奔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如果有恶人也就是坏人要害圣人害贤人,最后的结果都是害了自己,就有如你头向上仰向上吐口水,吐向半空中要污染天空,结果吐出去的口水还没到半空中,不到三秒钟,口水又掉下来,结果又落在自己身上,喷到自己的脸上。又如同逆风扬尘,风从东边吹来,我捏一把沙土向东边挥洒过去「逆风扬尘」,结果这些沙土一定被东边的风吹回我这边来,结果这些沙土把我喷得满脸面目全非。「尘不至彼」无法洒到东边去,反而被风吹回来了,喷得满身脏兮兮,害人害己啊!他又说「贤不可毁」你若要害贤人,结果必然害你自己。所以害圣人、害贤人最后的下场,全都是因果自做自受,这些话很有启发性。再念一遍:

【四十二章经】云:「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奔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证明了我们修道当中,要「但净凡心,莫求圣解。」先将凡夫心净化,有三毒、有我慢贡高、有嫉妒,这些凡夫之心先净化掉,一切都好说。所以在修道当中,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有得失取舍,这些都是在修道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凡夫心净化掉就没错。要如何净化?诸位先「见性」,「见性」之人不代表他没有怨恨、嫉妒,只是他的心随时在自觉当中,他知道这个问题出去后对不对,有没有价值?是是是非、是善是恶,他自性分明又能转境,那怕在六道中团团转,他始终在觉性当中,所以随时随地见性,随时随地能转境,这样一来,你渐渐步入证果阶段了。所以一位开悟圣僧他这么说: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好庄严的「无喜复无忧」,他说「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是说我的佛性在为人处事,在一切人事物,与人应对处事当中,能转一切境,当下在那一个剎那能转境,我的自性清清净净。有人遇到事情的时候热烘烘,为什么热烘烘?他没有见性,见性的人知道得失取舍拿捏得刚刚好,不增不减。「随流认得性」平常流转当中,遇到任何人事物都认得性,见性的话。「无喜复无忧」代表你自己不会被境转而痛苦,不会被境转而欢喜,自性如如不动如人饮水,这是一段功夫,这段功夫是用在生活当中。他告诉你「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可见修道并未离开生活。

有人修道跑到山上去躲起来,最好是深山秘密的缝里,躲到全都没人看到那最好,谢绝人间的烟火最好,这样对不对?我们不否认这种暂时避境暂时隐居,暂时让自己的心慢慢净化的过程,我们不否认他的价值性,也对。换一句话说,是暂时的过渡时期,等到他的自性渐渐安顿下来,渐渐降服其心了,再进入繁华的夜都市,红尘滚滚中打转,他渐渐就有功夫了。「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接下来「随流认得性」,随着流转与人打转当中,处处能见性要「无喜复无忧」,真功夫出来了。我们之所以有喜有忧,就是因为我们处处没见性,觉性不强,既然觉性不强,他自觉的能力有限,当然他的心永远被境转,不能转境,那么痛苦的事、欢喜的事随时在脸庞上展现出来。难怪佛陀在【楞严经】云「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就是这个道理啦!

所以我们修道一定在日常生活当中,拿捏得刚刚好最重要,要如何刚刚好?要见性,见性当下,你的觉性很强自觉的能力非常敏捷很清楚,所以你就不会被境所转。此时有人会问一个问题,见性之人要不要再持戒?见性之人有持戒吗?诸位,见性之人同样在持戒,只是持戒当中,那种微妙的境界,你不知不觉,因而「持戒无戒相」你看不出来,但是你不能说他好象没有持戒,他是持得让你看不到的。如果看得到有戒相、戒味的话,这种持戒还有戒相在,如此并无解脱。所以禅宗也好,净土宗也好,律宗也好,三论宗也好,唯识宗也好,天台宗也好,各宗各派都有持戒的精神。戒,不是任何一宗一派独有的,各宗各派如果没有持戒,那么这宗这派可能是不了义的喔!所以见性之人同样要持戒,一位开悟圣僧讲话了:

「身口意清净佛出世,身口意不净佛灭度。」

当然一位禅宗的行者同样要修持戒律,若未修持戒律则个人也好、僧团也好会乱糟糟,修到犯戒累累,一个僧团里面乱糟糟。因此见性也好,没有见性之人也好都同样,「戒」是基础,所谓「戒是三乘共基」,什么是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都同样以「戒」作为基础,如果离开这个基础三乘人也不可得了。我们修道当中不可远离持戒实在有道理。

我看到许多变相的禅宗,变相的禅师声称他没有持戒,真的,他没有持戒,不持戒杀盗YIN妄也会来喔!所以有一个学禅的,结果跑到海边钓鱼,真不知该哭还是该笑。有的禅师连肉都在吃,你看这就是没有持戒,没持戒当中又犯了女色,自己堕落不要紧又让许多众生造了口业,这永远是佛陀所不许可的啊!所以「戒」是每一位修道人的基础。这个「戒」,我分析起来有六层的涵意,第一防非止恶之意。第二道德之标准。第三清凉之义。第四解脱之义。第五是佛法的防腐剂。第六禅定之基础,诸位看清楚了吗?所以戒有六层涵意。第一要有防非止恶的本质在,一位持戒庄严、解脱之人,是不可能犯了杀盗YIN妄犯科累累的事,他自然会断恶行善、防非止恶。一位如律如法守持戒律之人,说他会去做杀盗YIN妄,不可能!因为它有防非止恶的作用。再来是道德的标准,佛法虽然讲出世解脱,但是世间法他的伦理道德,也照顾得妥妥当当,你没有戒律,没有界限,是非就不分明,善恶就不分明,道德就不分明,价值观就不分明,所以戒有道德的标准,佛法在世间和出世间都照顾得妥妥当当。持戒持到一个阶段有境界、有功夫时,内心渐渐清凉了,叫做「清凉义」。一个犯戒的人心不安,不安就热烘烘,那来的清凉呢?你看那些持戒解脱的人,那些阿罗汉是何等逍遥自在、光明解脱?所以「戒」是照顾我们自己,「戒」持好你的内心渐渐净化所有无明习气,进入解脱涅槃的自性,有清凉的意思。「戒」又包含了解脱的意思,不然你持戒是持什么意思的?不是持来好玩的,不是持来觉得喜欢就好的,持来和别人比较一下的,如果这样就误会了,持戒最后的宗旨就是要达到「涅槃解脱」呀!持戒就是为了解脱,不然持什么意思?这样就没有意义了,最后的宗旨就是要解脱。

「戒」,如同佛门中的防腐剂,对自己来说,没持戒全身犯到惨兮兮,会堕落啊!对一个僧团的团体而言,如同一个防腐剂,要尊重师长,大家以戒为师,那么一个僧团里面才有秩序,才有规矩,才有礼貌,上下一如,团体才会平安。否则一个团体没有戒来维持住,你攻击我,我攻击你,三个一党,那边也一党互相对立,一个团体是乱糟糟啊!所以一个团体里面没有戒律维持住,那么这个团体不用多久就会毁灭,不攻自破,这个团体不用多久就会解散了,所以说戒是佛法的防腐剂。再来戒是禅定的基础。我们有楞严经、大乘经典、小乘经典,一再交代我们,「戒」就是修道人的基础,没有基础的话,你那里有办法见性,那里有办法成就你的福慧呢?所以,一切都要从基础来。我们今天是说禅宗见性成佛,所以戒,也是见性当中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戒的基础,他的心那里有禅定呢?真正戒到身口意三业清净的人,他就真正进入大禅定里了。你暂时避境躲起来,百物不思,任何事都不去想,这是暂时的过程,多生累劫的烦恼无明,坏事情的业识若浮上来,照常心乱纷纷,那里有禅定可言呢?如果你多生累劫以来都在持戒的话,你说你没有禅定,也是有禅定了。

一位在家菩萨来到佛寺,我们教他坐禅,他说:「师父,我坐在此处想要定下来,却怎么定都定不下来,我的心乱糟糟,我的心烦恼丛生,罣碍公司,罣碍我的团体。」(因为他是负责人)他这么说。我说这是真的,所以禅定必须自己把戒持好,什么戒?制止许多许多没必要的事情,太多事情的话,你自己的心一定罣碍执着。举个例子,瓦斯打开点火结果水开了,你在水开的当中,用电扇想把这水吹凉,这些水是不可能会冷的,要冷根本的方法,必须将瓦斯的开关关起来,如此不用去吹风,它自然就会冷了。所以坐禅也好,修道也好,它的过渡时期,一定要制止,要有戒律的基础。少事少烦恼,多事多烦恼,事业越大就压得哀哀叫。这位董事长不知道这个原理,好几家公司的董事长,大企业家,大富大贵的人想要坐禅这要向他恭喜,但是事情非常的多。在此种状况下,禅定要浮现不简单,多事就多烦恼,事业越大,相对压力的痛苦越大。所以在修道当中要有持戒的精神道理在此。戒有六层涵意,第一防非止恶之义。第二是道德之标准。第三清凉之义。第四解脱之义。第五佛法之防腐剂。第六禅定之基础。这一段是说一个见性之人,绝对有持戒,你不可见性后就不持戒了喔!当然他持戒在心里你看不到。不可思议实相无相的心戒,不能因为你看不到,就认为见性之人没有持戒,如此对见性之人而言,你无形中毁谤了他这样不对喔!

你看六祖惠能大师,这些憨山大德,虚云老和尚,达摩祖师,过去这些禅宗大德们,那一位没有持戒?他们本身持戒持得比标榜律宗的人更加庄严。有人持戒持得一副大架子,充满了戒相、戒味的人,棱棱角角到处去刺人家,让别人很难过压力很大。你看一位开悟圣者,你在他身边,你不觉得压力,很有安全感很温馨的,因为「戒」是戒自己的心不要造业做盲目的事,烦恼习气要把它制止,如此而已。「戒」,不是拿来戒别人,不会持戒的人会拿佛祖那把尺,也就是「戒」来量人家,量看合不合身,总是心向外量别人,但是都没有量自己。所以你要量以前先量你自己,自己做不到,拿佛祖那把尺量人家,往往自己会造口业了,教内很多人这样喔!所以戒是对自己而言,你自己戒好了以后你有那种德行,自然你讲了别人就会听,你若没有德行你说得再好,要戒人家戒到自己和别人结恶缘,变成一人挑战全村,全村挑战你一人,团体力量是很大喔!所以我们在持戒是戒自己,不要用戒去戒别人这样就分明有问题。法就是要用的,自己不用拿去量别人,这样不对,所以戒的精神有六层涵意。

「持戒」我来做一个比喻,譬如一个桶子,这个桶子四周围,不论是不锈钢桶、塑胶桶、木桶都没关系,「戒」如同一个桶子,四周围起来,这桶水就不会漏出去、渗出来。有一天没注意去碰到,糟了,会渗水出来,没注意去碰到撞出一个洞,水就从那边喷出来,问题来了。持戒如同这桶子没有漏,如果有一个洞会流水出来,再多的水倒进去都流光,持戒就是要把桶子补满,不让桶子有漏洞,有缝可以漏出来这样就对了。所以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像补铁网一样,补满不要有裂缝,不然一些功德善财,戒定慧漏光,善法流光光,如何达到无漏呢?佛祖教你,首先要持戒呀!就像这桶子,把它顾好,不让它缺角或有洞有缝隙,你的善法才能增长才住得牢啊!相对的你若犯戒破戒的人会堕落如同一桶水,破一个洞自然流光一样,叫做「有漏」漏光光了。所以修道要记得「持戒」百利无一害,唯有登上圣道不会堕落,你放心。所以持戒之人持到有欢喜心,持到最后成就佛道。

所以见性之人并未离开持戒,见性之人说他没有持戒,这是不可能的事,自古以来,很多禅宗的祖师,他们的心戒持得多微细呀!起心动念都不可以,何况那来的偷人家的东西,做那种杀生、偷盗、邪YIN、妄语之事呢?会杀生YIN妄之人是心先动以后,才采取行动去实行,既然由心就停止下来,行动就无从发起了。见性之人心戒持得好的人,外表、外相完全不会显现出来。难怪说大乘戒就是属于心戒,小乘戒属于外相之戒。心都不动了,外相就不会动,外相会动就是心动,心不动,心戒持得很好,那里会犯了十恶之事呢?所以说见性之人,他的觉性很强,戒持得非常微细,所以禅师才这么说:「身口意清净佛出世,身口意不净佛灭度」。大家清楚了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