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三十一天


   日期:2024/12/18 9: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三十一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有许多人在修道过程中,说修道修道,什么叫做「道」?有没有这个问题呢?过去有一位宰相,研究经典也听经闻法,但是始终对这个「道」字不明白。在那个时代,得知一位开悟证果的圣僧,他抱着很虔诚的心,很欢喜的心,抱着求道的心,欢欢喜喜移动他的脚步来到圣僧面前,顶礼三拜以后发问了,他说:请问圣僧,什么叫做「道」?开悟圣僧立刻回答他,如何回答呢?他说:

「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

这就是所讲的「道」。所以说了半天「道」,研究了一辈子,他的心里还有迷惑,问圣僧什么叫做道?圣僧三言两语就回答完毕了。有人终其一生讲道,还在让人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无法一针见血让人悟这个「道」。

他告诉宰相:「如果你要直接契会道,平常心就是道。」好一句庄严的「平常心」。诸位,现时下有很多很多政客,都会讲一句「平常心」,这三个字「平常心」相当有学问,很有学识的,值得去研究,这个平常心不是妄想心,不是取舍之心,不是一般泛泛之辈的平常心,不是凡夫心的平常心,诸位,平常心就是道。开悟圣僧接下来回答,平常心是什么意思?他说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凡圣、无断常叫做道。诸位这样你悟到了吗?所以平常心不是你以为的人人都有的是非,人人都有的善恶,人人平常容易闹情绪的心,以这种心来看待,这样叫做凡夫心没解脱,不是叫做平常心。这「平常」啊!第一无造作。什么叫做无造作?就是你平常心是对的,你没有造下了以后轮回生死之因,叫做无造作,叫做平常心。

人家说抗拒诱惑难,世间的欲望,世间所有的名利,世间所有的五欲六尘之境,你能不能抗拒?控制得了吗?你定力够吗?要做得到才叫做「平常心」,做不到不叫做平常心。做不到你的心永远在造作因果造作业力,造作构成因果轮回生死之因,这那里叫做「平常心」呢?「常」就是常住、不变的意思,但是你常闹情绪,常造下恶的因果,那里叫做常住,叫做「常」呢?不叫做平常心。「平」就是已将心摆平了,没有贪瞋痴、没有生死轮回、没有见思惑、尘沙惑、没有无明惑了,才算是摆平了。你摆平了吗?既然还没摆平,那来的称呼「平常心」呢?心没有摆平,没有常住那里堪称为「平常心」呢?所以平常心,第一叫做「无造作」没有作下业力因果带来生死之因,如此叫做心摆平,常住之心。

「无是非」但是你心里一堆是非,人家批评你的时候,你的心热烘烘的随境界而转了,无法超越是非啊!那能叫做平常心呢?既然你的心堆起来叠起来,比须弥山更多的是非,那里来的摆平?那里能叫做常住呢?所以平常心不简单喔!要超越是非,要无是非,要无造作,不造下生死轮回因果之因。

再来,「无取舍」就是你的心没被境界转走,这样叫做平常心啊!不然人家赞美你两句,哦,内心非常甜蜜,心动了。人家毁谤你几句,耿耿于怀,忘不了人家骂你的境界,被境界转走了。那能堪称平常心呢?你的心有取有舍、不高兴、无法称心如意、未达成你心愿,你起懊恼想要把它排解掉,有舍的心。别人向你称赞,赞叹全都累积起来,放在你的心里,有取啊!有取有舍那能叫做平常心呢?这样简单吗?不简单。

「无断常」我们往往以为,人死后连佛性都没有了,有断。或者我死后,人永远是做人这样又不对了,如此是常。我们的佛性是随业力因果起起伏伏,由因果来决定你,由业力来决定你。不是说我人死后,永远做人,人死永远做人叫做「常」。可是佛法不是这样告诉你的,非断非常,如果你能认同此点,这样叫做平常心。如果心怀两见也就是「断见和常见」,这种人并没有悟道,没见性那能称呼为「平常心」呢?

再来,「非凡圣」,在究竟清净的本性当下,非凡非圣,你开悟证果以后圣人之境,你不会住在那里,他知道圣人之境界也是假名的名词而已,非圣非凡。既然在究竟清净的本性,那里还称呼它叫做凡呢?已转凡入圣了,那里还有一个「凡」之名称呢?这样并不是本性的本位,非凡非圣,凡夫和圣人的假名而已。究竟清净的本性既然一尘不染,万法不立的状况下,那里有凡圣之名称呢?那里堪称为平常心呢?

所以好一句庄严的平常心,如本就将它解释十几分钟了。你看,平常心是否一般政客或是一般凡间人说:「嗯!平常心就是道。」平常心是真正解脱的话哦!能做得到才叫做平常心啊!做不到还在是非当中打滚,还造作一切生死轮回业因,还有取、有舍、有断、有常、有圣、有凡这不能堪称为平常心。开悟圣僧也说,如果真能做到如此,才是所谓「平常心就是道」。现在再将圣僧回答宰相的语录,再念一次:

「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

有人说如本法师你讲得非常清楚了,是否可以将平常心透过其他的角度解释一下,让我们知道平常心就是道,道就是平常心?在禅宗而言,站在「见性成佛」的法门来讲,「道」简单讲就是见到了他的清净本性,清净的本性也就是见到他的如来藏性,见到一真法界,见到他的妙觉,见到他的菩提自性的时候。但是菩提自性是如何一个模样呢?状况境界如何呢?开悟圣僧云:

「佛佛佛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指望,内外圆明到处通。」

这就是所说的平常心的境界,其实站在开悟证果的圣者而言,平常心当下就是明心见性了,见到他清净光明的本体的时候,也就是见到了他的佛性。你成佛以后,佛的状况如何呢?他告诉你,佛佛佛佛没什么模样,如果佛性还有一个模样的话,有色有形相的话,可见你看到他的「相」,并没有看到他清净的「性」。所以我们说「破相显性」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只看到他外表的相。

所以【金刚经】说三十二相不是代表佛性,不可在三十二相见如来,如果三十二相是如来的话,那么转轮圣王也具足三十二相,既然三十二相不是如来,那么佛性是如何呢?实在是没有模样,不可用颜色来代表来见它,不可用声尘来见它、会它,它实在没有模样。那么没有模样要如何会呢?如何见呢?这要透过你多生累劫修行强而有力的慧根和善根来会它了。他告诉你,佛佛佛佛什么叫做佛呢?实在没有模样,不可画一个东西代表佛,用什么形象来代表呢?「说似一物即不中」佛是没有模样的。「一颗圆光含万象」既然佛性没模样看不见、摸不到、抓不到,并非代表无啊!自性能生万法,万法不离一心,你契会到了吗?「一颗圆光含万象」啊!我的自性能讲经说法,我的自性能生慈悲喜舍,能布施,能持戒,能忍辱,能精进,能禅定,能产生无量的智慧,一颗圆光含万象!万象就是所谓宇宙万法不离自性喔!你契会它。他又告诉你「无体之体是真体」,说佛性为无,叫做断,说它常住不变是常,如果是常而不变的话,为何能普度众生?在现象界起无量妙用呢?说常,说断,全都不对。但是已悟之人就会知道什么叫做佛性,未悟的人说常不对,说无常也不对。相对的,若悟的人说常、无常统统对。

佛性不可说常或无常,方便说,说常住。但是如果说是常住不变的话,那他如何来讲经说法呢?你若执着为无常的话,为何它无常但多生累劫维持到现在不变呢?所以常或无常你必须彻底悟入,悟它「不偏无常不偏常」在中道当中去体见你的自性。所以「无体之体是真体」啊!说它无,但强而有力的善根的人他意会得到,你不可说它无。你也不能说它有,有的话,为何尽我这一辈子抓不到,看不到,摸不到呢?如果看不见,摸不到那是谁在讲话?讲话的人是谁?你现在在听,没有一个光明的本体谁能听呢?所以有善根的人,他渐渐就悟入了,叫做「无体之体是真体」。

「无相之相是实相」,「实相」是我们光明的本性,它无相,但是无相为何能生一切万法,起无量的妙用?所以说「无相之相是实相」试着由此契悟。「非色非空非不空」,「非色」你的佛性不能说它是红的,青的,白的,灰的,粉红,蓝色,它不是用颜色来代表。你不能空又断灭,若是断灭,为何多生累劫轮回到现在,它还常住不变呢?你不能认为它空就认定为没有。「非不空」说有说无、说有说空都是两头话,如何在「有」的当中,见到「非有」,在「非有」当中见到「有」,这才是我们的本色,才是修道要努力之处。再者「不动不静不来往」,你说它动,其实它不动,你说它静,它也不静啊!在动静当中会见本性,才是真正的功夫。如果佛性偏离动,你见到这端而已,如果光看到它静,就只是静的一面而已。但是你没有看到它静没有看到它动,又不对了,这是功夫所在啊!这就是扫除我们处处不可执着,看到动就执动,看到静就执静,动静当中自在来往,你契会到了吗?「无异无同无有无」说它差异吗?不对。说它相同吗?不过明明还在凡夫,凡夫你不能说他同,说他差别。但是佛也是由凡夫来成的,不能说它异,这样难不难?说难实在难,不过会悟的人并不难。所以修道要远离有无这两面化,来契会你的本性。

「难取难舍难指望」,你取你的本性,取不得。要把它舍掉,也舍不了。「难指望」,「佛性」难以说是什么东西,设定什么东西。在这么难的当中,修道就是这么一回事,会到你的平常心,也就是如来藏性叫做「难取难舍难指望」,如果难取难舍难指望是真的,但仍有许多人开悟证果明心见性啊!所以不可不用一些心,一些功夫来契会你的本性。他再说「内外圆明到处通」,有一天,你彻底明心见性了,随时随刻你的作用都是佛性之用,你到处都见到,任何一小时、一分、一秒钟都是自性之妙用「内外圆明到处通」。因为你没有排除心里的妄想意识,达到究竟空寂时,你用妄想意识为人处事,举止动作都是凡夫的境界。达到内外圆明的时候,你举手投足,乃至说话吃饭,都是清净自性之妙用。以上所言也是平常心的角度,若达到这样何曾不是达到解脱?何曾不叫做涅槃?何曾不是佛心?这个平常心由这位开悟圣僧所言一句一句很好念,你能体会这些语录,那么你和开悟圣僧的心境没什么两样,你和十方诸佛开悟证果的心境完全同一鼻孔出气。

开悟圣僧云:「佛佛佛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指望,内外圆明到处通。」

这就是我们的本体,也就是平常心真正的深深的意境。若达到此,何曾佛不是你,你不是佛呢?

修道你真的要用功,你的功用要用在日常生活里面,知道你的任何一个起心动念,活着这一刻一秒灵灵觉觉,清清醒醒,明明白白这才是重要的。所以我们不可生活在过去的心态,甚至生活在未来的幻象里面,这是生死的根本妄想心。你活着现在的这一秒这一剎那之间的灵灵觉觉,这才是可贵的。所以凡夫众生都生活在是非里面,永远生活在让人称赞,赞美的生活里面。这都不是任何一位修道人,应该扮演的角色,断尽凡圣的情执以外,还不可让任何境界之风,将你扭转左右,要活在自己的人格里,什么人格?光明的本性里,清净解脱里,涅槃的自性里,不生不灭的自性里才是认同你的尊严,否则我们无尊严可称,全都没有人格了。应如何达到有人格呢?

「妄想无性,念念相续,利根众生一念回光返照,当下即见本体,既见本体,圣凡情尽,灵光独耀,八风不动,诤论都息,一切功德,法尔具足。」

好一句「法尔具足」,我们活着就有尊严了,如果这么有尊严,与诸佛出世有什么差别呢?所以一句话告诉你,你要活得有尊严,第一、要了解妄想无自性。如果妄想有自性的话,多生累劫以来你的妄想如今又何在呢?妄想是剎那生灭、剎那生灭,没有一个念头,没有一个思想,能够永远存在你脑海中,思想知识念头都是生生灭灭,念念不住啊!真正会修道的人,上根利器的人,他一念回光返照当下见到他的本体了。既然见到他清净本体的时候,说是凡夫,说他是圣人,全都是多余的话了。他光明的本体是灵光独耀,任何一个五欲六尘之境碰到你的清净自性,它都粉碎了,灵光独耀啊!「八风吹不动」,一切的诤论全部停下来,你自性功德完全百分之百具足了,如此才知道「灵光独耀,八风吹不动」的境界,到那个时候,还有什么人来左右你呢?那时真正有能力来自主的时候了,是人天的导师。说到八风吹不动,让我联想到一个问题,我们清净的本性,他说是「灵光独耀」什么意思?就是你的本性遇到五欲六尘之境没有被其所转,不但不被所转,又能转一切境,这才是真正的功夫。所以我们常说一句话,上根和下根有什么差别?下根是说,你每天生活在不生不灭的自性里面,经过运筹之后变成有生灭,不能见到无生灭,总是看到生灭之法,这是下根之人。上根之人虽然生活在生生灭灭状况下的假相,但是他了解这些假相生生灭灭不离清净自性的妙用,他悟这妙用是来自于本体。所以他看生灭当下就不生不灭,一念回光返照当下见到他的本体,当他见到本体的时候,圣凡的情执已尽,在此情况下当然灵光独耀,八风吹不动啊!一切的诤论都停下来时,自性的六度波罗密、三藏十二部教典所有的境界,都在他的自性里,百分之百具足了。到此时,还有什么话可说的呢?到此时远离一切诤论,风平浪静了,清净光明的自性已经展露在你面前了,全都不可说了,如本要为你燃鞭炮向你恭喜的时候了。

说到这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灵光独耀,八风吹不动。」什么叫做「八风」呢?就是说修道过程中也好,世间人在世间为人处事也好,有八种考验。八种考验无法动摇你将你摇动,你能转境,八种境界之风吹动不了你,叫做「八风不动」。是那八种风呢?苦、乐、称、讥、利、衰、毁、誉名之为「八风」。有人说「八风吹不动」风难道有八种吗?东北风、西南风、南风?这样说误会了,此八风是指境界之风。第一是苦。有人一辈子吃尽一切苦,他没有志气,没有愿力,被这境界考得东倒西歪,抵挡不住贫穷,穷得没有志气,受苦就动摇他的心志,这样就叫做倒了。虽然吃苦没有风仍然倒下了,被考验倒了,就像被风吹倒一样,此八风第一的苦,受苦不被其改变叫做「受苦不动」,嗯,他自在解脱。再来,苦的相反就是快乐,你受快乐没有被考倒,叫做八风的第二风,你成功了,有人称赞他一下,哇!他的尾巴一直摇了,你称赞两句,高兴一辈子受乐,已经动摇了不能堪称为不动。一个人娇生惯养,享受一辈子,他不能自主控制不住,在顺境中被考倒了。他受别人称许、赞叹的状况叫做「称」,他能转境叫做「不动」。人家讥笑他,毁谤他,他倒了的话叫做八风已倒,碰到利害关系不会被转,不动。嗯,你成功了。「衰」就是失败,衰微,但是他有志气,脚跟站得稳又能转此境界,内心如如不动,这样他就成功了。

再来,他受到毁谤受到不如意的境界,叫做「毁」仍然如如不动,他不会被转那么「毁」成功了。在社会上有头有脸,仍然能转境不会贪恋其中,不动,那么「誉」就成功了。总之,这八风完全是境界之风,你转得过来,即为八风不动。就是所说的「苦、乐、称、讥、利、衰、毁、誉」你能转这些境界当下向你恭喜了。所以说八风吹不动的人要有修行之人,如果没有修行的人,别说是称赞你、赞美你,你生活在顺境当中一直沉迷下去的话,无法自主在顺境中也是被境界转走了。所以在逆境中和顺境中的比较,在逆境中你会注意,这样比较好修,较好忍。顺境当中有时不知不觉就沉迷下去,反而不好忍不容易修。所以忍顺境和忍逆境,逆境比较好忍,顺境不好忍,因为逆境的你会提神醒脑会注意,所以比较好忍。人家骂你、咒你、你是修持的人会注意,如此比较忍得住。顺境不一样,顺境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的,人家称赞你,赞美你,随喜乃至生活非常富裕,哇,你的佛性污染了,不知不觉堕落下去你也不知道。人家说温室里的花朵,往往不堪外面的风来吹袭,一吹之下就枯萎雕零了。室外的野玫瑰,风吹日晒它仍然挺挺而立,它已经习惯于风吹日晒,有?性较有愿力,较坚强较有意志力较能免疫。为什么它较有毅力,较能免疫呢?因为平常的考验,它培养强而有力的耐性,所以经得起外面的风吹。而温室里的花朵,娇生惯养,境界一考验之下要死要活,闹情绪了,太过于顺境所以不好修不好忍,道理在此。

所以修道过程中,多少让境界考一考,也不是坏事,反而能够培养你的一股愿力出来。你看外面藤或树木,风一吹东倒西歪,但是它不倒就是不倒,就像不倒翁,培养它的?性,比较?不会脆脆的,风一吹就断了,它较有?性。没有经过考验的人,突然社会上八风稍微吹过来,他就哇哇叫怨天尤人,怪他的公婆,怪他的上司,怪他的部属,没有不被怪罪的地方。都不承认自己的过失,也不检讨自己,一切箭头都对外,这就是所谓的「烦恼即菩提」,我们在烦恼大海里,这种人生存才是真正的功夫。在风平浪静,娇生惯养的环境里面,这种人虽然很养尊处优,住得富丽堂皇,但这种人的境界很脆弱,除非他是多生累劫有修行的人,能培养他的?性和愿力,不然的话,十有九人就惨兮兮,东倒西歪了。什么叫「八风吹不动」呢?对他摸一下、碰一下,讲他两句,就要死要活了。所以在大风大浪的人容易成就菩提,容易成就他的愿力,成就他的?性,成就他的免疫力,道理在此。

佛祖在经典上说「不入烦恼大海,不能成就一切智智。」换一句话说,一切智智就是佛的境界,佛的智慧,佛的智慧都是在五浊恶世、娑婆世界、烦烦恼恼当中,在八风中摇摇晃晃成长构成菩提的。所以要修到八风吹不动,真的需要一些功夫啊!在此处说一个公案,作一个结论。宋朝时,佛印禅师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不是别人正是当代名声很大的苏东坡先生,苏东坡先生的文学素养可说是一级棒的,他学佛非常深入,也是虔诚的佛教徒。而苏东坡也有一位很好的朋友,佛印禅师。佛印禅师和苏东坡的关系,一僧一俗来往非常密切,亦友亦师。

有一天苏东坡先生心血来潮想到:「我研究经典,也听师父讲经说法。」有一天坐禅坐到一个阶段后,心想:「我修到这个阶段真正境界不错了。」他很希望自己的心境让佛印禅师了解,看他悟的境界有没有深入,有,有深入,但是不说出来,又怕佛印禅师不知道,所以在书房写了几句话,要让佛印禅师印证我苏东坡的心境是否有悟进去?他写好以后就让书僮送到佛印禅师手中。佛印禅师就将它打开来看,喔,真的有体悟,不错。看苏东坡怎么写: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好一句「端坐紫金莲」。「稽首天中天」是说我顶礼,礼拜,天中天就是佛的境界,我向佛陀顶礼,尊重佛祖。他写这首诗以前,苏东坡先生有尊敬佛祖,幸好没有贡高我慢。「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也是描写佛的意思,表示我的心境也靠近这样了「毫光照大千」。所说的苦乐称讥利衰毁誉这八风,已经无法将我苏东坡先生吹动了,我能转此八风,不被八风左右了,我有这样的境界,如同坐在金色的莲花上一样,自己如此告白,让佛印禅师知道。佛印禅师不打草惊蛇,在字条上写了两个字,让书僮又拿回去给苏东坡先生。书僮坐船回来,将字条拿给苏东坡先生,苏东坡打开锦囊来看,在未打开之前,心想,我写了这么漂亮的诗句,佛印禅师一定很赏识我一定会称赞我,赞美我。正在高兴当中打开来一看,两个字:「放屁」,说他放屁就对了。苏东坡先生气得怒发冲冠,气得暴跳如雷,我写「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是何等庄严解脱的话,竟然给我写了两个字「放屁」。气得立刻坐船要找佛印禅师理论一番。当苏东坡来到佛印禅师的方丈室时,又看到五个字:「一屁打过江」。苏东坡先生惭愧得很,一句话都不敢说。你说你有多解脱,八风吹不动,我写两个字「放屁」,你就受不了了,一屁打过江啊!划船要过来理论,他看到「一屁打过江」羞愧得无地自容,向佛印顶礼三拜。苏东坡先生说,这一次又输了,输得惨兮兮的,说什么「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诸位清楚了吗?所以苏东坡先生是一位很可爱的人,他会耍脾气,但也是容易屈服的人,所谓能屈能伸啊!他的境界也是不简单喔。也多少有些来历,文学的素养很高,修道的道行也不错,能够写这些诗来,若没有相当悟境的人,一般泛泛之辈焉能写出这么解脱的话呢?所以理论归理论,事实归事实,境界还未到,做不到归做不到,但是他的理论正确。所以我们台湾所有人民百姓千万不要再高喊「八风吹不动」喔!到时我写两字「放屁」把你一屁打过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