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杨云唐居士:中观与三解脱门


   日期:2024/12/23 21: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中观与三解脱门

人生无论是好是坏,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灭,存在的背后是“没法留下”的事实,而没法留下的背后是因万法皆随“有即是空”的真理。真理是“如如不动”,是超越意识的“本然”。见到如此真理,就不会被境界和遭遇所转,是为解脱,此生从此便随遇而安。

缘起是诸法总则,缘即万法,我与生死等都是缘起的现象,这就是真理。这世间是性空缘起,因空故一切法得成,由因缘现万法,森罗万相,诸相宛然;然而缘起却是性空,此空性不生不灭,随缘而不变,万相归森罗,不离因缘却又非因缘。缘起即是法界,有如无边大海,在海中都同一味,这一味即是解脱味,证得缘起即必解脱,所以这讲接著就要讲由缘起的解脱,让我们在解脱海里体会本自通流无碍。 三解脱门

世上大部分的人以为空的说法会激不起奋斗的毅志,很不积极,让人生显得很灰色。有人想:“反正生活一定要过,没学佛也不会比较差,若遇到境界,被骗也没什么,反正大家都是这样活著,何不随缘享乐,何必谈空说无的,那要到那时候才能真的翻身解脱?而谁又解脱了?”我们只能说这是活在“少年的情怀”中,是未经风霜的梦想,人总是如此,没吃过熟食,不知有生火的需要。人若不息下心来成长,不会知道自己未长大,有如小孩一直活在童话故事里,他们的世界只能说是天真,不能说是自在,更谈不上智慧通达。若只知于世间的 “有”上架屋,一旦世间崩毁,则知大梦一场,但在崩毁时,很少人会觉悟,多半是悲哀不已。学佛人若与一般世人一样怕空、怕不积极,将很难体会佛法的智慧。

生为人,就有基本需要,如吃与住,但社会发展下去,需要面就扩大,比如饱外还需温,但有些是可要可不要,或不要白不要,如社会救济品。虽我们已谈了无我,但现实里这“假我”,毕竟还是要常面临选择取舍。修行人面对一些可有可无的选择,如旅行与手机等,有时要了可能助长贪心,不要又不似乎落伍。这相对性的需要,其实不是根本问题,也不是二选一的取舍,但我们在生活中常会遇到类似选择问题,要舍还是要取,在有矛盾中不知怎样才是对的。认识了缘起,知道有无、取舍或对错都是二法,二法的根本是“一切本空无自性”。若不知根本,即不知一,而在相对的的二或三或四等状况进行选择,便难免有矛盾。信心铭说“二由一有,一亦莫守”,若能知道万法本空,但又不执空,则人不是活在对待的选择,而是随缘的安住,此即空解脱门。

因为人不知因缘的 无独立性,对世事常会有“为何发生在我?”或“好在不是发生在我”的偏解。前面讲过,因缘不是一个个的独立单位,有如光是不可分割的,只能说是其中有一部分光照到物体,而成光影,但没有任何一部分的光是独立的。又如下雨,虽然是某部分的雨淋到你头上,而雨水虽可分割,但从下雨本身言,分割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的眼前遭遇,严格说也不是一个个的,遭遇之事虽可一件件算,但每一事情却是它本身的世界海里的一滴,亦即天下的事情都在同一“缘起法界海”,你不能说你的遭遇跟他人遭遇是两独立不相干的事。如此看待因缘法,才不会偏,也才能与解脱相应,而会进入全体中。就像抽奖,若看到大家本在全体平等中,没抽到的人其实也应为抽到者高兴,这“不强分彼此”的观点,才是具缘起观的人。秉著「本是同根生”,不分彼此地以同体大悲的正见出发,甚至会见到在全体中,没有独自的存在,不起人我相的对立,这就是无相的解脱。

人的烦恼问题其实不在因有生命(身心的存在),而是不知存在的真相,依迷妄知见。在人的需要不足时,当然就会起追求,随著追求不同,人的志向也不同,若要谈人生目的,每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世人为著目标穷追猛抓,抓不到时又百般煎熬,甚至不择手段欺诈。但从真实面言,一切无常的结果,没有一人真正得到什么。若看到这道理,人在此世间,就不会为争生存、争荣誉面子,迷失自己,这就是无愿解脱门。一个入无愿解脱的人,因为他已“满足”了,所以对自己生命会无念想,若明天就要死,也不会觉得可惜。在解脱间,他有空寂不动的安定,故又不觉得有死。所以我们平常要“请佛住世、请转*轮”,否则这种“无有恋栈”的人,可能没事时即走了,世间又少盏明灯,这点请各位记住。

经过这几讲,知道 “我或我的”都是因迷惑的自说自话,只是一厢情愿的意识认取,似有却留不住。世人以为的有所得,事实上是只有“白云千载空悠悠”,只有缘生缘灭。到这里你已认同了吗?连你的生命里,都没有你的自我部分,身不是你,心也随境而生灭,所有从妄心攀缘的执著,数了一大堆的成就,都只不过是自以为是罢了,到头来没一个留得住。别以为天生我才必有用,人会出现在世间,若非业力即是愿力,我们不得不来,既来了就要为自己业缘负责。虽然偶而也有在帮助别人,但都不是像菩萨的毫无私心,因还有懒惰之心,这就不能算愿力,这是因我们还有执著,还以为人生中有些是我的。因此严格讲,,有如软体的VIRUS病毒,再如何的好,对电脑都是威胁,我们若还是有染,对这社会便还是有过,还会制造是非。所以你若是真的因愿力而来,那真是WELCOME,若还带著病毒,能不来最好,但既来了,就要为自己业缘负责,把自我净化,净化到“空寂无生”,看到生命里没有自我,于是病毒就清除了。若是像忍辱仙人的无我、人众生寿者相,如此就是清净无余了。净除后人生就不再是有无意义的问题,不再活在相对中,于是一切迷惑问题都不存在了。学佛必须朝这方向努力,见到空性遍一切处、一切众生、一切事物,要不然,我们还是烦恼种,还是一面说人生是梦,却仍在梦里争逐,向他人生气。

但这社会因病毒太多了,世间的潮流都是逼人走中毒的方向,所以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想要“空、无相、无愿”,却认为在名中才找得到自己,宁愿求取功名。人掉入这种假名的洪流,才会妄受虚妄的轮回。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讲缘起的真理,从缘起见无生,这才能清楚人生,处处不执著。缘起故有诸法

入了缘起大海后,你会发现佛法是通流的,现我们把以前所学与今天内容相对照比较,便会见到法法的相通性。无常无我由缘起说而统一,统一是让我们从分流而入大体,在体中即无相对,就像人体内无高下。但虽无高下,却各个相连,彼此交融互惠。学佛到如此地上下融通,才不会偏于相或体,而不知互通。三解脱门是有体有用,无论你从那个入,都会通达另两个。又此三门与三法印相关,无我是空、涅槃是无相、因无常故无愿;空令人见无自性而离边见、无相令人离相以息分别、无愿令人离取著以息思愿。若把三法印加上诸受皆苦,这四法印就是翻转四颠倒的智慧,无常对治常的颠倒,苦对治乐的颠倒,无我对治执我的颠倒,涅槃寂静对治净的颠倒。这里的净执是指对于神圣或境界生起的染著,故无生的空寂才是真净。下面用例表与四无量心一起来解释。

四法印四颠倒离解脱四无量心学空不住空修行无我我边见空无缘大慈度诸众生入于真实受而不受苦乐假名方便饶益(喜)饶益众生欢喜无悔柔软心涅槃净断见无相同体大悲所有功德与众生共无妄念无常常常见无作无愿(舍)所作福祐无所希望无欲贪

自性四不生

三解脱门是以空为首,这里特别要以四不生来拔除我们根深的自性见。为对比自性见,我们举上帝创造世界与人类来说明。若问上帝为何要创造世界?耶教一般都不回答,但若说“因要显上帝的神威”,这就要再问,“上帝的神威的观念哪来的?”在本来无世界、无相对下,这表示创造说是完全不需要原因,在没参考点之下,无中生有,自己生起我高人低的念头。若如此不需要原因而自动生起,则这自动应一直继续创造下去,可是为何上帝只用三天就停了?而未有世界前,这时间数目从何而算?这些“本自”的自性念头,都是自以为是,一厢情愿的说法,经不起追问,所以佛法认为有“自性”出生是错误的。

缘起故,一切的存在皆本无自性,虽生而无自性(无自性生起),故实不生。如名声或生命都不是自我独立的存在。为说明这无一事物有独立的自性(但不是说无属性,如水是湿性),龙树菩萨提出四不生来论证。他说所有的自性皆不是无因生,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是故自性无生。世人所说的自性,是因常见故取著。我们先以人及睡眠产生的作梦来说明。试问是依心有梦?依眠故有梦?眠法合心故有梦?离人离眠故有梦?若依心有梦者,不眠应有梦,故不自生;若依眠有梦者,麻醉人如眠应有梦,故不他生;若眠心两合而有梦者,眠人何有不梦时?故不共生;又若眠心各有梦,梦既已有,何又生?若各既无梦,合不应有;若离心离眠而有梦者,虚空离二,应常有梦,故非无因生。所以梦一定是在因缘下而有,是无自性的存在。

无因生(本无):从本无,在无缘无故下,无中生有,有如晴天能起霹雳,或上帝突然会有想创造人的念头。这是无因缘生。

自生(本有):A完全不需他缘,而生A的自性,如此则A永远是A而不变。如好坏可以自己本来如此,而且一直不变,或上帝能不需任何因素就能创造人。这是单因生。

他生(转变):从B完全不需他缘,而生别于B的A自性。他是相对自而说,但因A本无自性,B的自性跟A的相对关系从何有?两个本无关,后怎变有关?如上帝可创造低他一等的人与更多次等众生。这是单缘生。

共生(和合):靠主因(自与他),不需缘而生起实有的自性。这是有限因缘生,但缘无自性故,A与B必然生C是不然的。所谓“可能”是因还要再加上他缘才能现生,但生的背后却实由无限网状时空因缘。

再来看佛法现有一些理论,从中观言是不了义的,也是含有自性见的问题。我们一般说“心生种种法生”,这其实是方便说,并非真有一法生起。因为若心本具一切法,既已本具,何用再生?故说能生万法,则是自生。若说是还在种子阶段,应说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便是为他生。再则本有与未有和合,也没法有新生,故又不共生。此外又没法无中生有。因四点都不成立,所以自性是无生。从存在个体言,没有一离缘外的新法生出来,都还是在缘聚缘散里,一直没有独立自性可得,都是靠因缘才有假名的相对自性产生,而且此生是生而无(自性)生。故说万法即缘起,缘起即万法,色空不二。“种子”是非有本体的习性,乃非有自性的存在,当遇妄 想而可能现行。轮回是“势力”的延续,非是有恒久的本体。我们所谓一期生命是因亲因缘大于次因缘所延续的结果,事实上生命是一直在即生即灭的。

因 此龙树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他肯定一切的存在,都会随著因缘而变化,既然是“非自己如此”,所以都是假、都是不实 在,故称是一种“空”的存在,这空不是完全没有,而是一直随著因缘而现出种种。这样的又空又有的“空”,就是中道。因缘中道义告诉我们与真常系不同的几点重要观念:一、空非存在的本体,而是存在的本性。二、空不生诸法,亦非从空出假,诸法乃由缘起。三、法性即缘起,非性遇缘生起诸相。故与性起说不同。四、全体即用,用即全体,理事相即,非从体起用。于是我们好好肯定一下,当下的这个生命,非有自性,是缘的化生,非由个本然而演变,不是独立的个人,也非是本体的存在。

从这无自性言,龙树又推论说:“一切,包括成佛或涅槃,皆如梦如幻,若有超过涅槃者,也仍是如梦如幻。”凡是会变的,皆如影子、云雾,皆无实体性,包括轮回、涅槃,称为“幻”。离幻后非另有实体,所以说是空无自性。空宗是不立本体的,不在生灭外另有不生不灭之法,因为生必由灭而有,灭必是指所生的灭。若生不由灭,则灭也可不需有生而出现,如此则是自生或自灭,于是生一直生,灭一直灭,两者完全无关连。生灭是缘起的相,不生不灭是缘起的性,两者分不开,所以是统一而不相矛盾的。生灭是即生即灭的,

空寂

既无一法真实,所有存在的本体,包括生命,背后都是无住空寂,也是我们心的本来面目,却又不可得。亦即“空亦不可得”,所以性相皆如梦如幻,所以心经前面讲色空不二,后面就直说空中无色,空中无十八界、无十二因缘等。

空 寂是无生,又名毕竟空,龙树菩萨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般若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这里我们要小心,别以为于空有出有入,或可从空出假,乃至以为空生万法。空有是不二的,若要体会空寂,需先放下所有知见,舍之又舍,连舍也不存,到如木人望大石,毫无讯息,又如明镜高悬,无知无别。那种境界有如两个不相干的人,闪身而过,各不相干,从此不见踪影。当下时间停止,空间也不存在,连念头也没有,无声无息。这是无法思议的不动境界,是说不出的寂寥。于是你就会感受到“诸法本不相知”是什么,知道“本不相干”的本然。经过这体验,你看一切存在,就会像看到影子,原来种种言说居然都是假名安立,故而绝诸戏论。然后当面对如幻的众生时,便以种种方便,让他们也看到空寂无生的事实。禅师们有时对弟子的请法,也以答非所问来让弟子进入“了不相干”的体会,坐断寻 觅的心。如此你再听到禅师说“要入道则槁木死灰去,才能有几分相应。”就可知道那是入道前方便,并非目的,也不会怀疑了。

假名

如 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公孙丑也有“白马非马论”,因此像人追求名牌与地位,满足虚荣,都是迷失。我们一直说“生命、心、法、我、 佛”,这些都是心的施设,都如幻无自性的,是为假名。这所有种种,都只是人依著现实不同因缘,而给予不同代名称,但名却非实。但人却常把假当真了。假名有三种:一为名假,如说火,嘴并没燃烧。二为和合假,如以五蕴为我。三为法假,存在是在全体中的缘起现象,如心只是自然的由缘而显用,依现象的相续而称为心,依心又说我,依我说生命,层层相成,无非是此有(无)故彼有(无)。

法假故,空也是假名。佛法要菩萨“修空不证空”,都是为避免吃错大乘法药,执取空而落于小乘。和合假故众生如幻,佛经里常说众生如魔术师变出的幻人,可是我们怎么看,都觉这个我很实在,这就是著相的结果。佛经里有很多这样的表述,但你要小心学习,别出了一个却又陷入另一边。有些人学了佛后,就说世间一切都是假的,只有他自己是明白的,一副很像真理的代言人样子,这还是未见缘起空性,故有所著。所以有时佛经又会说“不立文字、不可思议”,要我们视佛经所说如标月指,所谓“有佛之处急走过,无佛之处莫停留”,我们谈假之 余,还要看到能谈的人也是假才能彻底跳出语言与思维的陷阱。

人把比量当真实的现量,活在言语思虑观念中。假名并不是否定世间的“有”,只 是看到是相对的“有”,但相对非绝对,故而称假名,我们要从一厢情愿的迷惑中醒来,别只见相对、自欺而不觉,才不会在世间只看到创造利润不见到破坏之过。佛门中有句话说“三年卖不出一个真,一天就卖了十个假。”这世间是一向曲高和寡,人若不认清假相,黏著假名,喜欢出头热闹,这社会就只会越来越假。例如世间有一直在默默贡献的人,却被当作异类或呆子,而那些投众生爱好者,打著招摇的旗子,却被称为上人。所以若不认清假名,这会是个很难翻身的颠倒世间。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