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杨云唐居士:佛教面临的问题


   日期:2024/12/24 9: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面临的问题

  学佛二十多年了,有时觉得何其有幸,能得到如此高级的人类智慧结晶,但有时会觉得,佛子有如生于帝王家,虽家财万贯,却要读庞大的书籍。老实说,大乘真的比想像的还大,佛子光要搞懂经文已不容易,再加上祖师的著作,对业余的一般人而言,花十年仅能窥得一角,想比较通达,可能需花二十多年。其实难怪中国佛教说的是大乘,行的是小乘,因为研学经教之余,又要禅观自修,哪还有太多时间去行菩萨道?若说不必学这么多,一则有遗珠之憾;二则一知半解,又怕自误误他,面对众生必感心虚,所以还是乖乖地继续自学为妙;三则大乘三系,有互相支援性,想学得好,最好三系都有全盘了解才行。如此潜修二十多年下来,收敛而不好表现的个性,多少也已成形,要佛子能当“众生不请之友”,的确会有些困难,这是佛子学佛首先要面临的一大问题。

  另外,大乘经的境界,实在深到不可思议,经中说二乘人在大乘法会里,如聋似哑,若他们会是如此,又怎能期望我们就会“识得宝藏,欢喜信受”呢?所以中国佛教发展到后来,禅与净土会成为主流,因为这两宗都是以直接与简单来接引众生,毕竟要一般人发三大阿僧只的大愿,这是强人所难。当生成就,或即使不成就也可往生净土,这才能符合众生切身的需要。问题是,禅是需有根器的,所以到后来也式微了,剩下净土成为今日中国佛教的主流,甚至有人主张只读三经一论就够了。

  只要是宗教,必定会以“信仰”为主要成分,佛教发展了二千五百多年,为了迎合信仰的需要,必然已经加入了很多的 “方便”,当更多人接受方便法,那原本较纯的思想,就变成非主流了。佛教在各地域几百年后,逐渐发展出地方的样貌时,到底离原本的佛法多远,这是佛教在发展上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可是一个良好的宗教,应该要有活水源泉的开展,或应该守著原本的说法,不容增添,相信不是二分法的抉择。例如在佛灭后,弟子源于对佛陀本怀的崇拜而开展的“菩萨道”思想,这本是很自然而必然的事,从一开始以“弥勒菩萨人间净土”为尊的信仰,把佛法与人间作紧密地结合,到后来对人间修行的没把握,人间净土转而为回向娑婆的西方净土信仰,这些都是应乎众生苦难的必然发展。宗教为考虑普及与因缘,势必会有所调整,只是若一直牵就众生,到后来竟说“一句弥陀含盖八万四千法门”,这样的发展,可说就已太过偏颇了。

  菩萨道的特色,是以人间为主,因此不强调解脱入涅槃的原始佛教,主张取代以生生世世的愿力,为佛子的发心,佛教也从解脱为尚,变成以发菩提愿为主的大乘菩萨道。可是,若自己的生死都还没有把握,就谈愿力,如此的愿力,到底能否兑现,这又会有不切实际的问题。而且菩萨道的基础在解脱道,要佛子未具起码的离执力之前,就直入大乘,只恐怕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到头来只能当个“败坏菩萨”,于己于人,两边都落空。中国佛教一直要佛子发大乘菩提心,却又未先重视解脱道的基础,在缺乏入众生而不动的功力下,对大部分佛子而言,“菩萨道”变成架空的口号,真的是个难以实现的难行道。若一直喊,却无法真正落实,最后就只能停留在愿力与信仰层面,成为一种理想而已。又,若没足够的器度,却要勉强当菩萨,其结果,就像今天几个各自在标榜人间佛教的道场,却变成各显本领的“山头”,彼此未能互相合作,更别说僧众们能“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了。佛子若为了争著度众生,自赞毁他、互相排挤, 把很多精力放在“观他人之过、扬自我之善”,这样竞争下去,佛教能不日渐变质就不错了,更别谈能调伏愚痴及济度苦难。难怪有句话说,“若要佛门兴,只有僧 赞僧”。能作人天师的出家众,人数远远不够,这是今日中国佛教的第三个问题。

  一向以大乘自居的中国佛教,不肯回头虚心从解脱道下手,常在数说唐朝佛教的蓬勃气象,一直强调祖师的见解与证量,想恢复大乘恢宏的局面,但在法门上却只挑既简又顿的来修,这是行不通的。其实佛教传到中国,在唐朝时思想已达巅峰,大概也已极致了,所以后继无力而且出现瓶颈,或许也是正常的,并非只因战乱所致。有时笔者还庆幸后来没有更多的创宗立派的大师出现,否则中国佛子真的会有读不尽的书籍、学不完的法门。试想,若大乘八宗随著朝代继续增多,到今天必然学说纷纭,则大藏经恐怕要变两倍了,要佛子埋首于更大堆的学说与经教,恐怕终将难免落于“歧路亡羊”的命运,这是幸或不幸呢?中国佛教面对大量经教,虽可说是财富,却不知如何妥善理财,让子孙们不知如何继承。这是今日中国佛教的第四个问题。

  当然,从佛法也不离缘起的发展而言,佛教是无法只守著古老的教义或祖师的证量,一定要开展时代性、学术性与地域性的内涵,才能继续发光发热。中国佛教到底何去何从?这似乎是一时还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也犹待我们这代佛子来创发。

  幸运的是,这代佛子有印顺导师开创新局,回溯到印度时期佛教本源,重编阿含,并再整理大乘思想,以数十年工夫,把佛教从紊杂的胡同里,清出了明晰的路径。从此阿含的教义也开始被佛子普遍重视,并有助消除大小乘长期对立的问题。可是由于以往大乘一直批判小乘,于是很多深入阿含的修行者,尝到了其中的法利后,也就开始反过头来批评大乘,甚至认为大乘非佛说,印顺导师虽为此还特别发表文章为大乘辩正,但这问题至今还未尘埃落定,大小乘如何相安共事,也将可能成为中国佛教要面对的一大问题。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