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杨云唐居士:唯识别说


   日期:2024/12/26 9: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唯识别说

    大乘三大系,“性空”重于诸法空性,“唯识”主张万法唯识所变现,“真常”真心遍一切。三大系对存在的解释各有不同,性空说一切皆缘起,唯识说是心识种子能变(见分)与所变(相分)而现起,真常则说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都是性起而具同一质地,心境一体。三系各有其长处,学佛人若兼学三种说法,不必为其中的差异硬想要分出谁对谁错,而是取各个优点来打开自我的观点。其实说穿了,佛法都如标月指,能对机对症有用为最先,用后都可舍。

  由于唯识是一般人不愿接触的,但其又非常重要,所以在此略述之。


  (一)以唯识契入唯识

   既然唯识是主张一切皆个人心识所现,学习唯识就不应太依赖Text book(课本)或他人言说,而是进入自己的唯识,从自由心证方式让唯识在不受先入为主或他人学说所约制之下,自由开启,有点像神经病人活在自我世界中一般,看看唯识能变现到什么样子。等无限的可能性发展出来后,再回过头来检验及与世间对照,看看有几分应证。从如此下手的唯识才是合乎其所开宗明义所说: “个人心识所现”。易言之,跟随大师们所讲的,那只是“他的”,只是个理论。就好像榴梿是什么味道,只有自己吃它才真算数。可是学唯识的人多半是先塞了一大堆名相,用名相去契入唯识,这种“智慧”是知识而且不太有生命内涵。经过自己以识变现的经验后,再回头使用唯识名相,才发觉对与错或所用的名相都还是自心所现,说穿了也都一样虚幻,管他谁能唱作俱佳、飞龙降雨,都平等看待。以此方式修学唯识才能探得其中精髓,契入唯识一切不可执着的本怀。


  (二)定心故证唯识

  前面讲“像神经病”是取其自由而不从他人的一面,并不是要狂乱之意。相反地,照见唯识的力用是在定心三昧中。就像般舟三昧在定中见佛问答,出定后乃知唯心所现的道理。

  一般人只能意会到“认识论”的唯识,知道对外面的认识与分别是心的作用,像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样。可是对“西施”的存在很难证明那是识种子所变现的,所以 “本体论”的唯识除了用作梦来辅证,在平常中很难叫人相信。然而在定中,由于心的转变,会感受到心与物间是可交流转移的,有如能量可互通一样,所谓神通也在此时出现。楞严经月光童子化身成大水,却因一瓦片未销融而使他开悟证性,这例子在平常人很难思议,可是对修定的人则会相信这是可能的。欲得证唯识若靠意识心是不可能的,故唯识不是研究的理论,而是修证上的境界。


  (三)只有业与业果存在

  从唯识言,种子即业习。由业故感召世界的形成,故有三界与三涂,除非有共业原因,不同界间彼此无法相见或沟通,这“界”就是心的业感范围,当有共业相感时,就现相同世界。我们的世界大可推至整个宇宙,小可至夸克或邻虚尘,但人一直都在问:宇宙有边吗?夸克应该还可以再细分吧!宇宙若有边,则边外的空间算不算宇宙?宇宙中除地球外还有生命吗?其实这就是唯识现的问题。你可以说所有的生命都是我的生命的反射,有如月光从太阳光而来,乃至说无限大就是零,也就是,说所有外面的生命都不离开自我的存在;而这个“我”只是业所变现,又由业故有种种报化,就像人会问:上帝创造人,为何又造细菌、蚊子等作弄人?这种报化就是人的业果。所以,说穿了这只是业与业果报的世界,其实没有离业的个体,也没实在的我。故佛经说:“有业有报而无作者无受者。”轮回亦然,只有业的流转变化,没有“我的轮回”,今天我们的思想行为与周遭一切都是业的化现罢了。从这个角度来讲,一切的存在的确只是识的变现。至此有人会问:那除了识外就没其他了吗?基本上这还是不离识的范围,不管答案是yes或no,仍没跳出识的取舍与认同间。所以外道问佛:“不说有,不说无,有无皆不说,非有非无也不说,如何表达此中?”过了很久佛都不回答,外道赞言:“世尊真是大慈大悲,启发了我的云雾迷惑。”人活在意识中找出路,除非意识返照意识后双双脱落,否则再怎么探索,都在自己意识的牢笼中,如狗咬尾巴,转不出来。


  (四)第六识是下手处

  阿赖耶识虽然是唯识的主角,但它是无善无恶的。作取舍而驱动人的,还是以第六识为主。第六识与前五识俱起产生分别,薰染第七识,第七识再薰第八识,所以转识成智的下手处在第六识。第六识除与前五识俱起外,有时会“独自操作”,像作梦、定中、散乱疯狂时,并不需前五识的触境,自己就可演独角戏。亦即第六识有“不理性”的因子,除非前五识支助,否则它的世界可以毫无逻辑地乱生空华,自以为是。易言之,即使非在独头作用时,表面上是很合理逻辑,可是仔细观察仍是含带大量的自我做主。他可以把过去已成立的,或未来未成立的,全与现前存在的混杂抽样,所以唯识称之为“比量的世界”,亦即它所认同的种种与事实间是有距离的。如此的“消息不正确人物”,告诉第七与第八识的资讯是大有问题的,可是第七、第八识却没能力分辨或告知第六识的错误。这错误只有靠第六识自己去发现有烦恼、有问题时才会自我探索更正。我们一般人都知道自己有问题,但不知起源或症结在那里,唯识在这方面让我们较清楚看到这些,下手处就比较准确,亦即我们知道第六识是有缺失的,以后就不会自我认可及掩护所思所行。

  我们对第六识观察,会进一步发现它的一切分别思虑,除有不完整性的错误外,还有梦般的虚浮不实。第六识所思虑分别的对象,是由前五识加上第六识比量共同合成,有如由数个光束投射而生的立体影像,由不同角度所显所看都有差别。若第六识不强参与此“塑像”工程,其所看到的则是似有若无,空洞的像个不认识的幻境,有时会有看没有到、食而不知味等,或有时是看久了就发觉以前所认识的怎么现在有陌生感。此时若旧习惯恢复而参与进去,马上“实在感”就现起,人我对待一切念头就牢不可破。所以第六识有一大问题就是“自作梦而入梦分别实际”,当我们看到了第六识,就会了知“我心不可信”,转而以“正知正见”为依,而不再依“我见我思”,这个就是转识成智的开始。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时,看到的是虚幻如梦,不真实又不曾认识的本然,发现以前所说的认识只是随世间的假名。第六识不再强攀缘知见后,于前五识就不黏着,前五识不被支使后,恢复自由身,便转成“成所作智”,用后即放,任性放旷。这已是开悟的前身了。


  (五)第七识的销融靠气魄

  第六识的分别我执不强分别后,仍没断除病根,因为第七识的俱生我执才是幕后的操作者。亦即第六识是第七识的用,其自觉力仍受第七识左右。当第六识警悟分别非实后,反薰第七识,渐伏我执。但由于它深潜不露,故需顿渐齐下,渐则在生活中的逆境销融,顿则因缘具足时一刹那间的爆破。这超出我经验范围,故没法形容。第七识破除后,发现的是“自断其首而无断者”,能断所断原本是自己的意识所执取,这“我”原来是个大骗局,这“我”原来不可修行,而无我后修行也不可得。这里所呈现的是矛盾的统一,而统一的不可得。这时所有的“道理”或“法”恢复成假名(标月指),渐入事事无碍境界。所以修行人就在矛盾中、在大逆境中、在死灰中、在无可退路中直修而去,会否得缘爆破就看各人福德了。

  第七识坐断,所现的统一是“平等空性”,而既是空性,也不着空不空,这称为“平等性智”,要达此一功夫,须是有为法妄躯、宁愿入地狱也不一日无法的人才有可能。所以一般人不必急求,先问自己有多少气魄再说。

  学佛人有一方便,那就是“坚信正见”,亦即虽未到家,却相信家不离本处,当下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求玄(感应、神通)觅相(见光、见佛)而迷失本性。学唯识虽未证入平等性智,但若坚持正见,决定不被境界所惑而追求,这也算是大根器之人了。我们在修学路上,依善知识,不贪境界福报,有“大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不做给他人看,或不依他人观点行事)的胆识,千山独行也不攀缘的专心与冲劲,就能回到自我,感受本自具足不劳外求的宝藏,确信不管成不成佛,法性一如不二,依此正见,不依识迷头狂走,虽未解脱我执,但那种正见的力量,可为其大器晚成的资粮。有正见与气魄的人,成就是必然的,缺一则不可。反之,小家子气,处处缺乏独立性格,凡事要请示师父、没承担力,这样是冲不破自我及是非障碍的,想要突破意识就不太可能了。往昔名师出高徒,是因名师严苛训练弟子,而今却常见大师门下无龙象,现代人对师父的崇拜大于为法的真诚,依着境界大于自我训练,如此是培养不出天人师的气魄的。


  (六)第八识的不来不去

  第七识脱却执取后,基本上就没事于心了,第八识种子渐净化,成为“大圆镜智”,如来功德于焉展现。可是这里有一问题就是,此时的大圆镜智是个人的或遍法界的,若是个人的,那是在身内或身外的。依玄奘法师“先来后去作主翁”,第八识应在身内,当解脱不受后有,此生入灭后,第八识才汇归性海不再投胎,而凡夫则死后入中阴身会再投胎。这种解释似乎有问题,若第八识有来去如一般言,死后八小时才离去,则炸裂之躯的第八识以何等速度离去?又“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故第八识应不是有方所的,也不是一个什么东西,而是缘起现象的作用,这作用随业力或愿力而显现。第八识应是法界性的另一名词,又称如来藏在缠,或真如未守本分,应是遍虚空界而随缘现的作用,当其随愿作用如“意生身”时是可分身,而随业时则限于一身显现。

  易言之,身心的个体化是第八识随缘的成相作用,身心并不是人的本体或全部,每人只如江水月影,体是空的、相是幻的,亦即生命只是业相,生死是业的变异而实无生死,因此经中言:“众生如幻,成佛亦如幻,心生种种法生。”从这里说,的确整个世界、所有生命皆是阿赖耶的变现,而阿赖耶其实是无我的、无来去的。我们今天的一切“能所”的作用与差别,都是执着而有、分别成界,其实没有能见、能听等实性,没十八界的诸相。由于一般人听到法空无我会生疑惑惊恐,所以后期大乘出现真常,其实真常也是法界性的别名,只是凸显如来妙用德相,其中的方便殊胜,不应以有外道成分而否定,否则真是大乘佛法一大损失。


  (七)百尺竿头

  由于如来藏与阿赖耶,都可以是法界性的别名,阿赖耶清净后成大圆镜,这就是回归法身。亦即唯识到此已无识,以前的虚妄已销,故识就不再是识了,若还有识,则圣人还会一念妄起落为凡夫。至百尺竿头时还有立锥之地,更进一步即入空无著、证无所得。在无所得的空寂中并不是什么都没了,反而是无故有、空故色。一切地狱天宫皆成净土(圆觉经),一相无相,无相故无不相,无我又有我,矛盾又统一,这就是事事无碍法界,也就是法法无碍的无为无生灭法界。

  在事事无碍法界,“成法破法皆名涅槃,一切障碍皆究竟觉”,亦即我们当下即在涅槃,即使妄想执着至极也坏不了涅槃性,或修得再好也不增涅槃性一分,这就是本来面目,人人本具的佛性,也是大乘圆教正见,亦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没有成佛也没轮回,一切无修无证,所有道理皆销尽。然而虽世俗谛与胜义谛本不二,可是我们还是要有所依,这所依就是“在世间流布的佛法”,也叫“标月指”,希望一切法皆能正确指向月亮。然而放眼今日佛法却充满着不了义说,一堆人绕着福报、消业、感应为追求,以福报现前为其修行得不得力的注脚,落于意识妄境,追逐这样的佛法是堪忧的。要是佛子们那天能即使见佛现前也不起妄,这就表示正法住世了。唯识的弘扬者当为此努力加油。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