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日期:2024/12/27 1: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杨云唐 
本文是讲者在麻州上基础佛学班第二讲的部分内容,由学员整理了择法觉支部分供读者参考。
 
我们的六根都有觉知的作用,由身心活动引发觉知,这是自然的;但同时识却因而捕捉身心,认为身心就是「我」,这是我们迷惑的开始。识一当家,觉就被遮住了,如皇帝被宦官弄权,总是假传圣旨。我们的识很麻烦,它会制造很多不必要的东西,尤其是各种念头,使我们乱想、害怕等。有如杞人忧天,这些都是多余的「赘肉」,应该要放下,才能迷途知返,无住地正常大用。迷途知返需要的是择法觉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才能正确选择。
 
我们修觉,先是念觉支,以身念住下手,敏感性会越来越强,乃至到后来一点小事都会觉察,有可能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让你从睡眠中醒来;这时怎么办,我们还要不要增进觉性?还是打退堂鼓?有时学佛知道的越多,对自己与别人的问题就看得越清楚,或对苦的观察更敏锐了,甚至会越来越不欣赏自己,或对人生感到无味,这时「择法觉支」 就很重要。
 
修行路上有很多人生的十字路口,要选择走下去还是不走下去?要走哪一条路?都关系你学佛的前途。有的人学佛学到一个样子,看到更多的无常苦,或遇到难过关卡,有时还会选择错误的方向。好一点的,选择信仰;再好一点的,选择智慧;差一点的,就会选择到佛法里保佑的那一面。这时就看我们能否有正知与坚持,这条学佛路我们才能正确走下去。
 
我们保持连续觉性的时间越长,力道就越强,到后来觉性会看到意识所未看到的层次,穿透意识的独裁,走出意识的牢笼。例如修动中禅,觉性增强时,看到这世界上只有「动」,后面没有个我在动,你就可领悟六祖的「非风动,非幡动,是仁者心动。」会看到「我」原来是意识的妄动所加上去的标签,是心的妄动的产物,如此时间一长,就会体悟无我,或者有天就悟了。悟后我们就会平平常常的生活,不会动不动都以自我为中心,如此无我的动(生活)也是无住生心的表现。
 
学佛是要认清生命的真相,让我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来到这个人间的,知道在人生短暂的岁月里,我们应该怎样好好活下去,在死的时候便能真正肯定自己的生命没有白活。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出城喻,佛陀当太子的时候出城门看到老病死而无比震憾,这其实有一个更深含义,这个「城」的更真实意义就是「自我保护的世界」,否则以聪明的悉达多,怎会要出城才知道人间有老病死之事呢?我们要走出自我保护的世界,不要总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活,只有走出去,我们才能看清人生,看清生老病死。后来太子出家,从世间走向出世间,这又走出了一个更大的堡垒。这样的人生是个很不一样的选择。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选择不尽相同,不一定都要出家,但佛法是希望我们即使身不出家,至少要心出家,就是说要懂得慢慢离开世间的遮蔽,不要依自以为是的意识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一般人总是关在自己制造的梦幻世界、象牙塔里,在象牙塔里是很熟悉、很舒服的,让你想躲在里面昏睡,忘却修行的重要。哪天觉得舒服其实是有违己意的,想走出去,才发觉手脚被盔甲压住了,想脱去盔甲,又怕没安全感,但穿著盔甲即使走出去也没法拥抱他人,人与人的距离感又把我们带回象牙塔里,继续武装自己,活在自己世界中。这好象人想觅知音,可是因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所以觅得的知音都是「臭气相投」的兄弟罢了。这也是因缺乏择法觉支的结果,好朋友交不到,交到的却是引发习气的。
 
我们要走向开阔的天空,须要开始放松自己,去勇敢拥抱外面的世界,直到真正看清楚塔外世界的真相,就会愿意放下这自锁的象牙塔。这也就是上次讲的广观、深观;它的前提是放松执取,念念趋向正觉。
 
佛法要给我们的是清静光明的智慧,如同冬天的太阳,你要不要是你自己决定。择法觉支是要我们打开生命的天窗,让阳光照进心田。当我们面对真理时,只有往它靠,不能让真理往我们靠,否则就颠倒是非了,学佛应先有此转向的认同,愿意不自以为是。
 
在这世上,我们有「我们要的」东西,佛法有「佛法要给的」东西。这二者的交集就是你学佛所学到的东西。如果「我们要的」东西都在「佛法要给的」东西里面,那我们学佛进步就会很快。反之,交集越少,我们学到的就越少。有的人甚至用交集之外自己的部分来批评佛法,这就很麻烦,学了半天都在曲解正法。
 
如何把「我们要的」往「佛法要给的」上面靠?我们必须要在内心中腾出空间容受佛法。这腾出空间就是一种修行,修行要靠长时间的熏习陶冶才能得到结果(智慧),不是听一堂课就能一步登天的。容受佛法的前提是我们愿意打开我们的心,往法靠。为什幺愿意打开?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在迷,我们有问题了,需要佛法来清醒。有的人可能一开始不知道自己迷,但如果有机缘闻法,会知道自己是迷,但有人还固执成见,来学佛是为了「看看佛法对不对」,这很麻烦,因为这表示他已经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了。如果他不知道自己问题,他就不会去接受圣人之教。
 
闻思佛法后,我们灵明的觉知会提升,会知道这世上有解脱这回事,看到佛法能让我们解脱,于是会发愿想让自己的贪瞋痴减低一点。接受圣人之教是从亲近佛法开始的。我们能选择佛法是因为我们累世以来跟佛法有缘。这个缘能维持多久、发挥多大作用,只看你能在面对自我问题时,是腾出空间容受佛法,还是不想被「侵犯」而拂袖而去。
 
有人说「反正糊里糊涂过日子也是一生,明明白白过日子也是一生,有什么差别,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学佛?」甚至我们学佛学到一定程度,会想「够了吧,反正最后还不是一死,干嘛一定要学得很好?」这些都是对生命的探讨不够深入的结果。佛法提出「轮回」的事实,告诉我们生命不是那么单纯的。这辈子糊里糊涂,下辈子还会糊里糊涂;这辈子功课没有做好,下辈子就还要继续面对。既然迟早都要面对,那还是该早一点搞清楚,早一点自在。不但我们自在,你的家人、朋友们也会跟着自在。所以孔子才会说「朝闻道,夕死可也」。对生命有了交代,对生命是怎么一回事完全明白,没有糊涂在人生走一遭,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我们学佛是学佛的智慧,目的是在认清自己,脱胎换骨,解脱迷惑颠倒,使我们的人生自在无恼。问题是,我们人生自在无恼后又能怎么样?这个问题不理清楚,我们可能走一半就不想走下去了。我们也许会想很多,比如觉得「我现在已经不错了,干嘛要跟那些人一样没有玩乐,放弃欲望,没有一点乐趣可言。」有人学佛学到一阵子,可能会觉得自在无恼人生不是我想要的,要的是每天能欢乐或安排如何享乐,于是会渐对学佛失去兴趣。所以择法觉支真的很重要,我们要不断认清楚人生到底要的是什么,佛法能够给我们什么,对这两者,我们能不能一直明白肯定。假如不能往法靠,我们就还是不能打开我们的心,只一直躲在我们自己虚幻与迷惑的象牙塔里面。
 
真正的佛法不是神学,而学佛也不是为找信仰或崇拜。有人说「人一定要有点信仰」,这很好,但佛法不是停留在信仰的。佛法也不是哲学,学佛也不是为学问或名利。有的人只是想知道佛法的讲法与角度而接触佛法,这样还是不能学到佛法的精髓。另外佛法也不是方外之学,学佛也不是为玄异或神通,让我们成仙。
 
人生是个大海,所有我们人生需要面对的,人事、工作、感情,都如无尽无边的大海,而其实真正佛法就是这人生大海的生命智慧,从一出生就要面对,一直到死,还是要面对死亡的问题。人生大海这么大,我们看得懂吗?超越得了吗?佛法就是要我们看得清人生是什么,知道如何在这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同看电影,看不懂会觉得不知所云,是浪费时间,看得懂则会说「值回票价」。人生也如此,看不懂觉得没意思,反正只是吃饭睡觉享乐,到最后不得已地谢幕而已;看得懂就知道该如何面对人生,如何超越生死、烦恼、苦海,真的不辜负此生。
 
我们学佛的要件是要真诚面对自己,如淬剑般地投入,听说有人为了炼最好的剑,到最后把整个生命投入火中。我们越能放下,就越能让法进来,到最后一定是无我地完全放下。何谓「真诚地面对自己」?就是对自己真诚地问「这是我真正想要的吗?」如此学到的法才会真。真正的法是因为我们有真正的心,否则我们可能时常在欺骗自己而不自知。自以为在学佛,学了半天,其实根本在浑水摸鱼,当佛法进来的时候却把它扭曲了,没有吸收到真正的佛法。例如同样在听课,不同的人所听角度就不同,这就是因心打开的程度和「想要的」不一样的缘故。
 
择法觉支不是在法上讨价还价,或要看对眼,或得少为足,却委屈了自己的法身慧命。小时候吃饭要被妈妈拖来吃,还要边吃边玩;我们学佛有时也会有类似心态,比如法师们想要我们法身慧命成长,而我们却觉得去闻法是在捧场。佛法要长养的是我们的法身慧命,而我们却守着自己习惯和妄想执着那部份,这就委屈了我们的法身慧命。
 
生灭的生命总有一天会结束,我们应该把握生命作转投资。择法觉支就是认清楚人生到底要投资的是什么,应该「依法不依我」,别在法面前有一堆意见,以显得自己不差。此生别辜负学佛的福报,跟自己的法身慧命开玩笑,要能广学、深观,并有长远心,以法消融自己的问题。择法觉支能使你的正知、正念依正法增上,让四念处的修行发挥对症下药之效,对治自我的问题,平时也能使心保持在「念佛、念法、念僧」,常与觉的生命一起生活,确信依于正法,生命才有出路。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