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其它:放松身心(黄国达)


   日期:2024/12/31 18: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放松身心

黄国达

放松身心,是中观修持的前方便,如果我们的身心没进入放松的状态,就很难体验到中观,这样,我们将会一直停留在思想、观念的层次里。

我在这个层次上,也停留了很多年,般若的直观,没办法很快地切入,对佛法非常喜欢,但是没有一道门可以入,非常苦闷!就像有一个地方叫做香格里拉,非常棒!可是,没飞机也没车船前往,只能想象,无法亲临其境,实在苦恼!但是,我透过中观般若和四念处禅修,及放松训练进来了,觉得非常喜悦。

只要信心坚强、正见真确,在善知识引导下,循序渐进,如法禅修,因缘成熟之际,就在一念之间,切换过来,就可看见真相。

要亲自见法,就要以信、戒为基础,止、观为功夫,才不会被相似佛法的外道误导,然后才能够体悟到法的核心,能够知道佛陀当初说法的真正含义,能够找到最核心的三法印,然后亲身体验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进入空性,再从空出有,整个生命焕然一新。

然后,我们对万事万物,会抱持着一种欣赏的态度,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也充满了创造性,把这个创造性带到我们的工作上,带到人际关系上,甚至对我们的身心都会有一种充电的功能,面对烦恼和欲望的时候,内心就有力量化解它,这就是修中观般若的受用。

为什么要讲放松呢?人活着就有一种很强的生存发展能量,但是周遭的环境,却常常跟我们的意愿相违背,这时,我们的本能就会和环境相抗衡,产生挣扎和抗拒,这抗拒就是一种苦,也就是说,我们的本能跟环境有冲突,所以会苦;佛陀说,人有生老病死苦,有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苦,我们在生活经验上感受到什么是苦,但是,我们要怎样灭苦?怎么解决这个苦呢?

先不要去抗争或挣扎,先安静和放松,这样才会看到真相。如果我们只是本能的和环境抗争,这样,自我意识(也就是无明)和三法印违背的部份,就会被强化,自我观念会越来越强:我想征服大自然,想征服别人,支配别人,想控制环境!这些意念就会越来越强,冲突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苦,越来越不自在,严重的话,甚至会精神崩溃,所以,第一就是放松,内心要放松很困难,所以从身体先放松。

放松的方法很多,如适当的运动、散步、瑜珈、太极拳、拜佛、听佛曲或冥想音乐都可以,最简单的,作几次深呼吸,都是很有用的方法。

无论用哪一种方法,当身体逐渐放松以后,就观察一下自己的脸部、嘴角有没有紧绷,肩膀有没有抬高,如果发现有,可以将嘴巴微张,再轻轻合起,肩膀也先抬高再下垂,感受一下新的状态是否比较放松?

其次观察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看看是松还是紧绷的?是柔软的还是很僵硬的?自己去感觉,如果觉得有点僵硬就先用力紧绷、再放松、活动一下,停下﹔再感受一下新的状态,是否比较放松或柔软。能够经常练习松下来,这样禅修就有个切入点了。

这个切入点,就能让你产生一种觉知,这个觉知就是要见到法,见到三法印一个很关键性的步骤,人若没放松,就不容易产生觉知,也无法体会三法印。所以,紧绷—放松—观察三个阶段,一步步的切换,就进来了。作者过去这方面因为乏人指导,作得很辛苦,后来体会到思想(用脑意识思考)和觉知的性质完全不同,就进入法了。在觉照中,感觉非常开阔,但此种开阔不是一种想象,这当中可以体会,一切我们所认知的东西,其实都不存在,而体悟空性。如果一直停留在思想的层次,空性就被思想的意识掩盖而看不见;如果切换到觉知,那么空性未被覆盖,而历历在目,当下就是一个缘起,这缘起的根本性质,就是空性,可是,当我们用思想去分析辨别的时候,就永远体会不到了。

什么是觉知?当一个人内心放松下来的时候,觉知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光亮;当一个人处于紧绷的时候,他很散乱,会停留在思想,或停留在一种昏沉之中。

那么放松是不是一定导致觉知?不一定,因为我们的觉知,会有一种窄化的现象,放松的时候,如果我们还挂心一件事,(例如:我想修禅定,我想一直保持禅定的状态),因而产生一种局限,刻意要让自己平静。这样,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会转移到跟妄念作战,这样反而无法保持觉知。妄念来了,自己会消失,平息之后,渐渐进入觉知的状态。觉知,不是没有念头,而是这个念头来了,又走了,就像一阵风一样,来了又走了,整体的观照就只是活在当下。所以,我们就进入一种当下的观照,这是一种思想暂停,或思想情绪减少的情况,单纯保持觉知,而不去用脑从事思考、分析、推理等活动。当见到三法印的时候,从觉知的层次回过头来看那些思想,那思想就只是随着因缘条件而生灭的现象。

观念的放松:

每个人都有一些观念,这里有一个检视表(如附表),当我们有情绪波动的时候,检视表是很有用的。

生活观照检视表

姓名: 

标题: 

1.今天有那一个情境引起情绪波动?

地点: 时间: 月 日 午 时

2.情境描述:

3.有哪些情绪?身体有什么反应

4.对人、事、物有什么感觉?对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的感觉

5.当时作了些什么?

6.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信念?

A.

B.

7.透过缘起重新观察事实真相,发现什么?

8.没有任何看法、信念,体验到什么?

9.看法、信念消失后,情绪有何改变?

10.有何新的行动?

第一项是情境,也就是说,是那一件事引起我的情绪变化?譬如:我爸爸问我,怎么这么晚才回家?我听了就不高兴,嘀咕着我已经这么大了,你还管我!这是反应,至于观念呢?我们来分析哪些观念会造成我们内心的紧张:

1.我应该有能力,成功才有价值。

2.我应该受人欢迎、被爱、受肯定、被支持、受重视,否则很悲哀。

3.坏人应该受到严厉的责备或惩罚才公平。

4.愿望必须实现,否则活得不快乐。

5.幸福快乐决定于外在事物,与内心无关。

6.人生充满各种可怕的事物,我不得不时时担忧。

7.生活中最好没困难和责任,这才是自由自在的人生。

8.人必须依靠强而有力的人或金钱、权力、权威的保护,否则是很可怜的。

9.现在的遭遇是由过去事件和经验所引起的,只有回到过去才能解决问题。

10.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找到正确、完善的解决方法,否则就糟透了。

我们举这十个例子,就是我们脑袋有十种可能打结的偏见,一打结,心情就会绷紧,就不能松,譬如,上述的例子,爸爸问我们怎么这么晚才回家,其实是担心,我们之所以不舒服,这跟我们的观念有关,我们可以慢慢想,慢慢分析,因为观念认为:我要作什么就做什么!这才是好的,这种生活,才是自由的。

我们可以逐项检查,在这十项里,自己看到了几项?也可能都没有,可能是另外的,我们就去检查:我为什么这么在乎家人讲我,慢慢看,我们真的有一些观念,例如:我希望能够支配自己的时间,我不要被他人控制!有了这种观念,就会造成对立。其实,当家人说我们的时候,家人不是要你没自由,只是担心而已,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家人的想法,抗拒就消除了,我们会觉知到:有时稍为顺从他人的时候,我们看事情的角度,就会比较宽。

我们要处理的是情绪,不是行动,家人很担心,而我们一般反应,大都是这样,他一讲,我马上就板起脸来,好的处理方式可能是,跟他解释;其实很安全的,你让他放心,如果他真的很放心,就没事了,而不是说:我一定要听他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