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五、认识“自显现”——佛家修行的关键


   日期:2025/1/3 14: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认识“自显现”

——佛家修行的关键

     在宁玛派的教法中,“自显现”这个概念很重要,因为是“自显现”,所以才能“自解脱”。如果有一位神,造成一切生命与现象,那么,一切生命的解脱以及一切生命现象的还灭,便一定需要依靠神的力量与意旨。

     “自显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周遍法界有两种“自显现”,一种是涅槃界,一种是轮回界。涅槃界的“自显现”处于解脱的状态;轮回界的“自显现”则处于束缚的状态。因此需要分开两种情形来说这“自显现”。

     首先说轮回界的“自显现”。

    印度龙树论师用“缘起”来说明轮回界的“自显现”的机理。一切生命现象以及一切物质精神界的现象,他们的生起,除了要有生起的“因”之外,还需要有“助缘”,然后事物与现象才能满足生起的条件。在这里,“因”可以视为主观因素,“缘”则是客观条件。当事物与现象如是生起时,所呈现的状态,便即是“自显现”。

     为什么要强调现象的显现为“自”呢?

     因为无论因或缘,都不能脱离业力因果,而这业力都由“自”而成,不依靠他力。

     佛家有一个珠鬘女的故事。

     释尊受邀请为一位国王说法,同时听受的,还有许多妃后、王子、公主以及他们的随从宫女。当释尊说法至感人心髓时,其中一位公主因为受到感动,便低声吩咐身边的宫女,叫她回宫去取自己最心爱的珠鬘璎珞,用来供养释尊。

     这宫女很不愿意去,因为她想继续倾听释尊说法,深怕一来一回之间,少领受许多法益。可是她忽然想到释尊刚说过的“无常”,她想:一切事物都无常,自己当然亦是无常,如果不立刻去取珠鬘来供养释尊,说不定下一刻自己便会命终,那时想供养也来不及了。这样想时,她便立刻离座,回宫去取珠鬘。

     当她持着珠鬘回来时,行至半路,忽然风云变色,狂风暴起,雷电交驰,一个雷打下来,她正给这个雷打中,立时丧生。

     这件事自然很快就给听法的国王和眷属知道,他们悄悄地把这宫女的尸身抬来,希望得到释尊的加持,令她复活,然而释尊却因此说了一番有关业力的道理。

     这宫女受雷电所击,是缘于她过去世的业力。可是,她今生却又于命终前作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能痛念无常而急起供佛,凭借这件重大的善业,她便为未来世种下极大的善因。

     由这件故事,我们便体会到“自”的微妙了。这宫女只因突然痛切地感到无常,才肯欣然回宫去取珠鬘,一心供佛,这突然自发的一念,便决定了事件的本质。倘若她只是满心的不愿,勉强回宫去取珠鬘,丝毫没有供佛的意乐,那么,整件故事便只是一场悲剧,再也不成为佛所赞叹的功德因果。

     一切因缘由自造作,由自决定,是故基于因缘生起的显现,便可以称为“自显现”。

     轮回界一切生命现象的显现,无不如此,他们在自决定的业力网中生死轮回,一切都是业力运作,因此佛家虽说因果,但却反对宿命。宿命是冥冥中有一个无可抗拒的力量在运作,没有一个生命个体可以改变或逃避。“缘起”则不然,可以由自力来创造客观条件,由于客观条件不同,因此虽同一因,亦可以结成不同的果,亦正因如此,是故一切“自显现”都可以“自解脱”,而且必须是“自解脱”,倘若祈求他力来解脱自己,那就跟宿命论者同一层次。所以许多崇拜他力的人,往往亦同时畏惧宿命。

     其次,说涅槃界的“自显现”。

     为了容易说明,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名相:“本始基”(gdod ma'i gzhi),涅槃界与轮回界的“自显现”都以此本始基为基础。

     先前在说轮回界的“自显现”时,可以不说及“本始基”,因为任何时空的现象,都自然是依附着他们自己的时空来显现,例如人类,即以三元次空间、一元次时间作为“自显现”的基础。可是,由于涅槃界超越一切时空,同时亦周遍一切时空,因此当我们谈及涅槃界的“自显现”时,便非提及“本始基”不可,否则,我们便很容易将自己的时空概念加之于涅槃界,以为涅槃界也同样是三元次的立体世界以及具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元次时间。

     要了解“本始基”,需要为它加上一些定义——可是我们却须知道,这些定义其实只是因应着我们的认知层次而成立。若以究竟义而言,只能称之为“不可思议境界”,根本无可定义。

     本始基体性空,这是很重要的定义,而且是佛家的基本定义。佛家不许有一法不空,因为即使仅有一个可以视为真实存在的事物(无论其为有生命的个体,抑或是无生命的现象),都不符合释尊所说的“三法印”。

     本始基的自性,称为“本始基法身”,即是“如来藏”。其定义为从无始以来就绝对清净。而且其自性不起变异,即使是暂时受到污染,其自性依然清净。佛家用广大的天空作为譬喻,长空虽有云霞雾彩的遮蔽,可是长空的自性却不因此而有所变动而生障碍。

    本始基的相状是光明,广义来说则称为“明分”,他是“本始基报身”。明分亦本来具足,不待因缘而生起,亦不因受到污染即便失去光明的特性。佛家以镜为喻,镜面即使蒙上一层污垢,而镜子能生影像的特性(也即譬如“明分”的特性),却并未因污垢即便失去

     本始基的功用,是包容一切法的“自显现”,亦即周遍法界的“自显现”(包括任何时空元次,以至超越一切时空的涅槃界“自显现”)。这功能即是“本始基化身”。它的定义是周遍而且平等,譬如镜面,无所不照,并不会选择只照女人,不照男人;只照富人,不照贫人。

     这样一来,因应着我们认知层次而设施的本始基定义便已完成。即是空性中有特殊的性、相、用。据此,宁玛派便建立了“大圆满三句义”——

     体性本净(性)

     自相任运(相)

     大悲周遍(用)

     在本来清净的自性中,能够因应时空而生起“明分”(例如我们这个三元次空间、一元次时间的世界可认知因素,如光明),因为能够因应,是故“明分”便能周遍一切时空,而且还可以遍至超越一切时空的境界(涅槃界),这种因应便叫做“任运”。

     正因为“明分”任运,于是,在N元空间、M元时间的世界,亦必有与之相应的“明分”。亦正因此,一切轮回界才有生命与现象生起(这即是“自显现”),而涅槃界亦因此而具备了“自显现”的依据。

     轮回界与涅槃界的“自显现”,即是法界的生机。若宗教化一点,则可说为佛的功德。生机处处,便是佛的“大悲”。这个生机,对人类来说,便是阿陀那识(adana),它是阿赖耶识的别名,施设这个别名,为的是要说明人有一个具足生命力的根本识。佛说,我们的感觉器官和身体能够维持,靠的便是阿陀那识的支持。

     所以“大圆满三句义”,实在基于本始基的性、相、用而来。我们还可以举一个例,让我们对此更容易理解——在无有障碍的天空中,充满着种种不同的电视电波,倘若用电视机将之接收,那就成为不同的电视画面。

     在这例子中,天空的无障碍(清净)即是本始基的性(法身);含容电波(明分)即是含容一切相状,这特性即是本始基的相(报身);电视画面的形象“自显现”,即是本始基的用(化身)。

     这个例子虽然在层次不恰当,但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而且,我们还必须知道,一涉及涅槃界显现的“本始基”,我们说“自显现”的“自”,已经不能理解为“自我”,可以解释为“自然”与“自发”。例如太阳的光与热,自然、自发、含容周遍可认知的“明分”,令生机无处不在。

     其实,这样去理解亦并非究竟,因为“自显现”实在是一种本然的境界,如天空中的月映于水,在这里,完全没有主动与被动的意志,并不是池塘有意念去摄取月影,亦不是月亮有意念要投射在池水之中。倘若不这样去理解,那就可能歪曲了“自显现”的含义。

    依“三句义”来修习“大圆满”,必须与本始基相应,其入手便是修习“自显现”。倘若只认识一切法“显现”,而不理解周遍时空、超越时空的“自”显现,那就一定掌握不到解脱法门的关键。

     基于“一切法自显现”的观点,所以人便知道自己的心性其实受到歪曲,而且是自我歪曲。

     我们分两个步骤来歪曲自己的心性。

     首先我们一生下来,由于业力的关系,我们立即就懂得执著“自我”。然后由“自我”出发去认识“自我”以外的人物、现象与事物。这时候,便成立了“自我”与“外境”的分别。这个分别,称为“二取”。我为“能取”,外境为“所取”。

     由于“二取”,是故接下来我们便建立种种名言,这便是第二步了。每一个名言,都有一个由我们附加上去的概念,这叫做“母亲”,这叫做“摇篮”,以至这叫做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甚至计算机软件、导弹防御糸统等等。

     佛家绝不否定“二取”与“名言”的功能,因为人必须借着知识、经验、法则、原理等等来生活,这一切,都由“二取”和“名言”来建立,若加否定,人就根本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做人的原则。

     可是佛家却否定由“二取”和“名言”两个步骤去认识的事物有“真实”的存在。所谓“真实”,是指其有自存、自成、永恒不变的本质。一切事物都没有这些本质,是故佛家才将一切法定义为空性。

     最好的譬喻是电视荧光幕。在荧光幕中,演员受着“二取”与“名言”的束缚,依着剧情(可以理解为“业力运作”),发展出无数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荧光幕中人视一切为“真实”,可是只须一跳离荧光幕,便立刻知道荧光幕中一切虚幻。

     永远将自己困于荧光幕中的人,心性便永远受到歪曲,他的心必须跳离荧光幕,再回头去看,然后心性才能摆脱这种歪曲。

     这同样即是“自显现”与“自解脱”的道理。

    在荧光幕中生活,即是在这荧光幕时空中的“自显现”,能够跳离荧光幕,那便是从荧光幕“自解脱”。

     所以,解脱与否,我们首先碰到的其实是心性问题。心性是否受到自我歪曲,即是受缚与自在的分别。这与情绪绝对无关。

     如今许多佛教徒所从事的,其实只是情绪的安抚,心灵的平静,他们的修习完全不能摆脱心性的歪曲,因为他们始终没有离开过“二取”与“名言”。譬如说,“我去行善”,那便依然有“我”和“善”名言在被执著,也即是说,他们依旧是在荧光幕中扮演着善人的角色,是故他们的心性依旧受到歪曲。

     因此佛家的修习,是令到佛教徒懂得“三轮体空”的道理去行善。在这里,行布施者、受布施者,以及所布施的事物,悉须体会其空性,这就称为“三轮”。三轮都空,然后才没有“二取”与“名言”的束缚,行善者才能一方面在荧光幕中扮演着行善的角色,一方面也能跳离荧光幕,认识“行善”这一段剧情的本质虚幻。

     所以同样是行善,不能够“三轮体空”,那便只能影响情绪,必须“三轮体空”,然后才能影响心性。一切宗教,只在情绪的层次,唯有佛家的修行才针对着心性。

     体会“自显现”与“自解脱”,是佛家修行重要的脉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谈锡永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谈锡永居士)  

 谈锡永居士:认识如来藏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十一、三个禅的境界——完结篇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十、六种遮胎门——说“受生中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九、意生身与习气身——说“受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八、生起四种“现分”——说“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七、怖畏与离怖畏——说“法性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六、“往生”的修习与实践——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五、死相•临终&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四、临终的解脱与往生——说“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三、“三虚空”与“四大解脱”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二、“四大光明”的理趣——说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一、梦中知梦与转变梦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