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八


   日期:2025/1/14 10: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八)
  郑振煌 主讲 / 陈淑蓉 整理
  二○○二年七月十日讲于花莲力行禅寺
  满的定义
  满的定义是一切都是满分的,没有任何缺陷。我们说花,我们说草,我们说花好看、草不好看,我们说这个桌子很庄严,那个桌子很难看,在大圆满的角度来看都是错误的。我们为什么会说这个花好看、那个草不好看呢?是因为我们众生的业力,我们说这个桌子比较好看,那个桌子比较难看,是因为我们众生心识的分别心,是我们的业力这么认知,是我们众生的错误概念、错误的分别心所产生的。其实这个好看的桌子是买来的,那个不好看的桌子也是买来的。桌子好看、不好看,都只呈现缘起性空的真理,都是本觉所产生的相,是本觉所投射出来的一个样子罢了。
  比如说这里有一个水晶球,我们用水晶球来象征我们的心性、本觉、本性,这个水晶球是清澈的,是明亮的,是大圆满的,是毫无境界的;但是在光线的照耀之下,这个水晶球就呈现出各式各样的颜色来,各种各样的形象就跑出来啦。这些各种各样的形象,即使我们对它喜欢,或对它不喜欢,都无损于水晶球反映光线、反映外在形象的功能,都无损于水晶球呈现万法的形象,都对它没有干扰。换言之,我们对某些形象不喜欢,对某些光线、颜色不喜欢,那是我们的业力所使然。这些我们所喜欢的,是阳光或光线照射在水晶球上所反射出来的光线,我们不喜欢的颜色、不喜欢的形象,也是光线照射在水晶球上所反映出来的形象、颜色。所以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所有的一切都只不过是水晶球对于光线的反映而已。
  换言之,我们众生因为业力的关系,就喜欢某些东西,喜欢某些人、事、物,不喜欢某些人、事、物。某些形象我们觉得碍眼,某些形象我们觉得很好,这都是我们业力的关系。什么叫作业力的关系?就是众生业力使我们认为,啊!这种颜色很漂亮,那种颜色不漂亮。我们人说香气才是好气味,而像大小便那种秽气、那种很臭的气味,对我们人来讲,是令人作呕的,但我们都看过狗吃大便,狗或蛆或虫,都认为大便绝对是好的,大便对它们来讲,香味十足,是它们生命的资源,这是它们的业,而我们人的业力就认为这不好。所以,认为好或不好,完全是业力所使然。
  以水来说,因为六道众生的业力不同,所以对水有不同的见解。如果佛来看水,水是空性的,是缘起如自性的,是现象有,但体性空;若以天人的眼光来看,水像琉璃一般;在人来看,水可以止渴,可以洗涤东西;在鱼来看,水是它的房子,是它的保护所;在饿鬼道的众生来看,水喝到饿鬼的喉咙里就变成了熊熊烈火。众生的业力不同,对世间的任何事物,就产生分别心,产生喜欢、不喜欢的意识作用。如果是从佛的眼光来看,一切都是缘起性空,一切都是无自性。所以大圆满的修行,“满”的意思就是每一样东西、每一个现象都是满的,都是没有瑕疵的,都是没有缺陷的。当然我们说满、没有瑕疵,已经是二元的概念,因为我们说满、说没有瑕疵,就表示另外一些是有瑕疵的,不过这是语言表达的限制。
  总之,我们所谓大圆满,是无限大、无限圆、无限满,没有任何例外,超越二元、相对概念的绝对概念。因此我们讲大圆满的见地,就是说所有的一切一切,不管是喜欢、不喜欢,肯定是我们意识的作用,也就是我们第二念的作用。如果我们只用眼耳鼻舌身接触外境,我们亦仅认知到一个现象生起、一个现象持续、一个现象变化、一个现象消失而已。可是当第二念立刻对它认知,喔!这个是桌子、椅子,开始分别。第三念受到第七识的影响,业力的关系,就说喜欢不喜欢。我们没有见到实相,大圆满的见地就是把我们拉回到果地的境界,拉回到大圆满的境界,把世间所有一切都认为大圆满。
  如果有了这种大圆满的见地,同时熏习大圆满的见地,时时刻刻接触熏习大圆满,那当然就能自解脱。在一切情况之下,即使我们过去认为是喜欢、好的、讨厌的、不好的,也都解脱了,因为我们知道那都是水晶球对光线反映的现象而已。我们认为喜欢、不喜欢的,我们在大圆满的见地里面也可以知道,都是源自我们的本觉,都是本觉的妄想心对外境所产生折射、反射的现象,都不是真的,我们就回归最圆满的境界,也就是大圆满的境界,也就是回归佛的境界,回归佛性。一回归佛性,就以佛性为基础,以佛性的见地为基础,在世间来来去去,行住坐卧,我们就永远处在大圆满。那个时候我们就不会觉得有缺憾,就不会觉得某些人、事、物讨厌,所以我要恨,我要远离,也不会觉得某些事物会让我喜欢,我要去贪爱,我要去执著,了悟一切一切都是大圆满,便到达大圆满本觉境界。要介绍这种大圆满的本觉境界,实在很难,等一下我们再从相上、用上,介绍大圆满的体性,这样比较容易了解,对见地认识清楚以后,就知道要怎么修。所谓见地,给各位八个字,就是“无二离戏、自性圆满”。了知无二便能离戏,离戏便见自性,见自性便一切圆满,所以说“无二离戏、自性圆满”。休息一下再继续上课。
  大圆满的本觉
  我们很难了解大圆满的本觉就是自性、佛性,因为它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意思就是思议不能够得到它的真面目。要怎么样才能得到它的真面目呢?唯有自己修行,透过修行才能够体会得到。凡是思议出来的,凡是讲出来的,凡是表达出来的,都不是本觉的状态,不是大圆满的状态。
  我们怎么样去了解本觉呢?“体”是很难了解的,我们只好从“相”上去看,从“用”上去描述它,像昨天我们所说的,当墙壁有一道光线出来,我们想要找到光源,可以从光线去找光源,因为光线是光源的能量所产生的相。一般凡夫看世间相,不是看到实相,而是受业力所影响看到假象,我们称之为业相。这是说我们凡夫对世间的认知,所看到的相、所听到的音声,都是业相。我们说这个是桌子,那是因为我们业力叫我们称它为桌子,换其他的众生来看,它们没有这个业力,就不会将这个桌子称为桌子。
  其他众生业力不一样,即使都是人,业力也不一样,不会对同样一个东西看作相同的东西,或让它产生相同作用,这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都可以了解,都可以体会到这个道理。我们众生的业相、业力所感产生出来的相,若都是读书人,都会将这种东西称之为书桌或是讲桌。我们称它为书桌或讲桌的时候,就产生了书桌或讲桌的作用。如果一个从来没有读过书的人,绝对不会将它称为书桌、讲桌,因此作用就不一样,用就跟著不一样,这就是我们的业相。所以实际上我们对世间的一切都没有看到它的实相,我们所看到的相都已经染污了,都是业力所影响下的相。我们称之为人,称之为狗,称之为桌子、椅子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业相,因为人有相同的共业,所以就呈现相同的世界。比如说:在这个房间,我们称之为图书馆,那是因为这边摆了书,而且有读书的人,才会称它为图书馆;如果这里头没有摆书,用作其他的用途,我们就不会称它为图书馆,它的功能也就不一样了。
  不同的业力就会产生不同的业相,共同的业力就会产生共同的业相,而这些业相都是有限制的,都是片面的,都不是真理。一位医生看一个人,一定先观察,你好像哪里不对劲,是不是生病;一位艺术家看一个人,一定会跟你讲,你的五官比例很端正、很好看。不同的业产生不同的业相,业包括身、语、意三业,以及过去种种生活经验所学习到的知识。我们凡夫对于世间万法的认知都是业相,我们从业相所产生的作用,也就是业的用,就是业用。换言之,我们对于一切万法、一切东西的使用都没有尽到它全体的作用,这些有限制的概念、有二元的概念,限制了我们对万法的认知,以及对万法的使用。
  我们如果把这个当作讲桌、当作书桌,我们就限制了这个书桌、讲桌的作用。因此我们若把这个讲桌、书桌用作吃饭,或拿来做其他用途,有些人就会耿耿于怀,认为这好像不恭敬,这是佛堂里面的讲桌,怎么可以把肮脏的东西放在上面?怎么可以用来吃饭?或是把一个小婴儿放在讲桌上睡觉,我们心里就难过,就不以为然。这就是因为我们对世间万物的认知都受到业力的影响,以致我们产生见分,因为有如此的见分才会产生如此的相分,有如此的相分以后,万法的功能、作用都受到折扣,没有办法达到它全面的功能。
  我们都著相,都受到业力的影响,一个修行者在修行的过程中,还没有完全圆满以前,他对真理会有若干理会,会慢慢地慢慢地体会,理会我们过去的业相是不完美的,我们过去对事情的认知,对人、事、物的看法是有所缺陷。我们透过戒、定、慧,透过仔细的观察、仔细的思维,就会发现过去有些认知,我们是以偏概全,是受到自己业力的影响。我们要慢慢放下,当我们慢慢放下的时候,修行就带来喜悦,就会有放松、解脱的感觉。解脱的感觉一产生,心就越来越放松,心就越来越开朗,情绪就越来越稳定,对事情的看法就会跟以前的业相有所不同,那时候就会充满法喜。对同样一件事情,没有修行的人的看法是业相,所产生的作用是业用;修行中的人的业相会慢慢转变,会慢慢体会到缘起性空,因此他会有新的觉受产生。新的觉受就是慢慢体会到万法的空性,因而产生喜悦的觉受,产生智慧的光明,这就是修行者的觉受。
  修行者的觉受跟凡夫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凡夫的阶段,我们对世间的看法都是业相,若对世间的看法都是业相,我们就限制了自己的作用,自己的功能就没有办法产生,对一切东西的功能就没有办法完全发挥。修行佛法,我们就开始摆脱业力的影响、摆脱过去成见的影响、过去自我概念的影响。我们慢慢地能够体会到缘起性空、真如自性的道理,我们的作用就慢慢地越来越多。什么叫做越来越多?比如说,我们对某个东西不喜欢,对某个东西不喜欢就是业相,就不能享受那个东西的好处。若我们修行,我们会觉得这个东西是缘起性空,慢慢就能接受。过去不喜欢的东西,现在能够接受它,能够以它来成长自己,这就是修行者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这里有一位年轻朋友家齐,他是篮球校队的队长,篮球打得非常好,昨天傍晚我才知道他最喜欢的事情是比赛胜出,打赢了球赛的那种高兴他最喜欢。我跟他讲这样子不好,赢球喜欢怎么不是好事情呢?因为你赢球喜欢是象征著你输球很难过,绝对不好嘛!所以你赢球喜欢是不好的,因为你不可能每场球都打赢。所以你不要对赢球喜欢、高兴,你对赢球高兴得越厉害,那表示你一输球就会痛苦不堪,那怎么办呢?当你赢球的时候,你要感恩对方,是输球的那一队让你赢球,你要感谢那种因缘。当你输球的时候,你也要感恩因缘,因为输球,所以我知道我可能球技不如人或是球队合作不如人,受到影响。所以赢球喜欢、输球难过是不好的。那怎么办?就要以空性的心、以缘起的心来对待,来修行。我跟家齐说,修行对你打篮球很有帮助,因为你修行就有定慧,就能将你十分的实力发挥成十五分、二十分;如果你没有修行,心意急躁,想要赢球,万一这个球没有投进,输球的时候就难过、就沮丧,情绪就影响自己打球的实力,所以一定要修行。
  我们凡夫对事情的认识都是业相,对事物的看法都只有业的作用,而这些业的作用,限制性很大,自由度很小,没有办法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我们业力越重就越痛苦、习气越重就越痛苦,对事物的使用越没有办法发挥它的功能。修行者是透过修行产生定和慧,定不受外境的影响、不受情绪的影响,慧能够认知到无常、无我、缘起性空,因此在任何境界之下,都能以空性的心去对待。打赢了球不会骄傲,会感恩对方,心很平静,打输了球也会谢谢对方,让我认知到体力不足、球技不如人,或是团队合作精神不够、情绪不好种种因缘,进而根据自己的缺点改进,每一个情况都加以利用,这就是修行者的觉受。
  修行者的觉受跟我们凡夫不一样,凡夫是起起伏伏,喜欢不喜欢,那种绝对、极端、两极的作用、二元的情绪反应,让自己痛苦不堪。但修行者会把情绪反应慢慢缩小、慢慢减少,如果完全修行成功了,那当然就是成就者的清净相。所以凡夫是不清净的业相,修行者是喜悦的觉受相,成就者是清净的明相,照这样,人的心理作用大约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没有修行的是不清净,是染污的业相,完全受到业力的影响,业力越重习气就越重,两极的看法越重就越痛苦,对世间的看法都是染污的,都是不清净相;若有修行,会在修行里体会到无常、苦、空、无我,会产生喜悦的觉受相,对任何人事物、境界会产生喜悦,但修行者还在过程里,还没有到达成就者的境界;而成就者则是清净明相。
  成就者的清净明相不像凡夫不清净的业相,不清净的业相是不好的,会让我们情绪起伏很大,苦乐极端,轮回摆荡。修行者的喜悦觉受相是好的,已经比凡夫的觉受相好得多,但不够圆满,如果我们想要成就,首先就要消业障,就要离开凡夫不清净业相,其次,已经进入修行者的喜悦觉受相以后,还要进一步放下修行者的喜悦觉受相,如果不放下修行者的喜悦觉受相,就永远停留在修行者的阶段。当然,没有离开凡夫的不清净业相,永远都是轮回不已。
  离开凡夫的不清净业相,进入修行者的喜悦觉受相以后,还要有一个认知,知道这不是究竟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永远都在修行,就是说我们不可能永远都在打坐,不可能永远都在这种很舒适的环境里修行。我们福报没有到那里,即使福报到那里,修行久了,静坐久了也要出来走动,若一直那样打坐,但坐太久也不行,也会懊恼。虽然你一直坐可以得到禅定的喜悦觉受,但也要超越修行者的喜悦觉受相。这个意思就是说,当我们在修行过程里,即使有喜悦的觉受相,有轻安、安定,有若干智慧、明觉、体悟,都不可以执著,因为执著就不能够进步,就不能够进步到成就者的清净明相。
  成就者的清净明相,就是已经离开了苦乐二元的概念,一切都是清净。什么叫做清净?无自性就是清净,没有任何执著就是清净,没有任何二元概念、分别就是清净,最终极的目标就是如来境界。如来境界就是清净相,就是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生不灭离开二元概念的如实境界。
  这些是我们对世间的看法所可能产生的三种相,凡夫是不清净的业相,修行者是喜悦的觉受相,成就者是清净的明相,能够如实照见一切万法的实相。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郑振煌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郑振煌居士)  

 郑振煌居士:菩萨道的修行 

 郑振煌居士:《六祖坛经》对二十一世纪居士佛教的启示 

 郑振煌居士:佛法与情绪管理 

 郑振煌居士:净土安心法门——弥陀大愿摄众往生 

 郑振煌居士:传道授业解惑 

 郑振煌居士:生活与生命 

 郑振煌居士:体相用三大 

 郑振煌居士:看心不看相——你知道怎么老吗? 

 郑振煌居士:六和敬:佛教三大语系的团结与合作基础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十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九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