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郑振煌居士:体相用三大


   日期:2025/1/16 10: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体相用三大

郑振煌 主讲 / 十四讲表 摘录

瑞音佛堂 92/08/14

一切诸法具备三大

体相用三大,只有中国佛教才讲,南传与藏传佛教是不谈的。《大乘起信论》说:“一切诸法具备三大”。中国佛教的智慧很高,其理论不在藏传佛教之下。

若要了解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现象,可由体相用去了解,这是非常好用的。体是万法的性质,万法皆无常,故为空性。相是表现出来的现象,凡适用眼耳鼻舌身可以见闻嗅尝触的,用五官感受到、想到的就是相。有了相,就有用。不同的相,有不同的用。譬如黏土做成碗(相),就有碗的功用;做成杯子(相),就有杯子的功用;若做成佛像,那就不一样了,它的功用会让佛教徒产生恭敬心,去顶礼膜拜佛菩萨像。诸位,我们会去顶礼一个碗吗?一个杯子吗?因为它的相不同,其所产生的功能不同之故。当然一位修行者要不着相,要能体会空性,所以一位修行者会去恭敬一切的众生、一切的法界,这是另外一回事。不过不论怎么讲,不同的相就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出来。

譬如身为老师的人,在学校内就是老师,在学生的面前是老师,受人尊敬;但回到家里,在父母的面前,就不是老师了,不可以再叫某某同学去帮老师拿便当,(我们小时候常帮老师拿便当)。在搭公车时,也不可以因为是老师而不用付钱。因为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有不同的相,用就不一样。

佛家为什么不执着相呢?因为无相以后,功能才能无限大。否则如果认为自己了不起,只能扮演着那个相,如此就只能发挥那个相的作用,回家去后就不会打扫、倒垃圾了,执着自己的身分,其他作用就发挥不出来。佛教要我们不着相,原因就是要展现无量无边的相,因此发挥无量无边的功能出来。因为我们要服务众生,要扮演不同的相。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工作上,处理问题的时候,都可以由体相用三个角度切入。佛法中有些法门是由体大来修的,有些法门是由相大来修的,有些法门是由用大来修的。我们修的法门,要去了解它是由体大、相大或用大切入,不然我们会混淆。有时我们会认为某些法门很迷信,某些法门大家搞不懂,因为不知那法门是由体相用三大哪个门切入的。

用大切入--信愿门

什么叫做由用大切入?用即功能,只要有一个相就会有一个功能。从用大切入的法门,譬如持咒、念佛、或祈求三宝加持,这都是由用大切入的,所建立的法门是信愿门。即我对佛法有信心,对某尊菩萨、佛有信心,对某部经典有信心,无论别人怎么讲,我就是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是有的,相信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的,相信《法华经》的功德是无量的。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不管,因为我是信愿的,有很深的信心与愿力,敢承担事情,此为由用大切入的修行法门。由用大切入的修行法门对ㄧ般大众很有效,因ㄧ般大众要他们禅坐,研究佛经较不可能。但若告诉他们要好好拜佛、念经、拜忏,佛菩萨会帮助你,大部分会接受,而且容易有相应、感应出来。因为若心诚恳,一定有感应出来,这是从用大的角度来修的。

相大切入--慈悲门

第二种是由相大的角度来切入,譬如观像、拜佛、观想某一尊佛或观想极乐世界的情况。这是由相来进入的,就佛法的修行法门来说,此叫 。因为看到观世音菩萨那么慈悲的像,我们的心就会安定下来,有什么痛苦、不如意的事可以向观音菩萨报告。为什么西方三圣的像要放在临终者的身旁让他们看?因为阿弥陀佛现慈悲的相,用慈悲慈祥的相让每ㄧ众生都能够得到心理上的依靠。这是从相大修持,相大就是慈悲。

体大切入--智慧门

再来谈体大,体大是牟尼,牟尼就是寂默,就是寂静。所谓寂静就是心内很安定,内心并不受环境左右的影响而动。内心都如如不动,尽管外面环境一直在纷纷扰扰,但内心寂静不动,就是属于体大。体大的修行是观空性,譬如用般若智慧观照,即用超越的智慧去面对一切境界,就可以超越相直接去契入空性。如《金刚经》所言: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就是从体大来修,它不提信愿,它不提慈悲,完全用智慧,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相即相大,每看到某一相,即知并非此某一相之真实面目,你就可以看到如来。因为众生都执着外相,无法见到实在的相,众生无法看到空性,因此随外相在起心动念。

体大,佛教中所讲的体大,就是空性,完全的空性,完全的如来性。空性、如来性是无形无状无色,任何物理上的描述都无法说明佛教上所说的体大。因此我们无法了解体大,只能由相大、用大去了解。因为体大ㄧ般人无法了解,告诉你毕竟空性,毕竟无我,说人无我,法无我,普通一般人是无法了解的。

故一般人较好修的方法是用大,其次是相大。用大只要有信心,发愿就好了,一定有感应的;相大要看慈悲相,庄严相。为什么说西方极乐世界要依报庄严,正报庄严,那里的环境都很庄严,众生都是大菩萨,都是不退菩萨,因它呈现相大。用大最好修,其次是相大,体大是最难修的。体大是去要了解一切诸法毕竟空性,要由诸法毕竟空性来练习。《金刚经》或《心经》,虽然文字很简单,但和我们的逻辑观念及生活的经验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因为《金刚经》、《心经》所说的是体大的修行方法,体大的修行方法就是智慧门。用智慧,用什么智慧?就是用般若的智慧,观照的智慧。

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

智慧可分成三种:一是实相般若,是体大。二是观照般若,是相大。三是文字般若,是用大。一切的经典,尤其是般若经典,是佛陀用实相般若的心(即用空性的心),用毫不执着、完全超越的毕竟空性智慧,根据众生之根机需要所说或开示之话,即为文字般若。后代人写成文字或翻译成中文或其他的文字时,就有相用。后代的人根据经典或师父开示,即是根据文字般若,去了解知识上的真理是什么。因此,时时刻刻要提起观照般若,提起观照的智慧去观去照,勿被外相所阻碍。如《金刚经》所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要超越一切外相。不是外相不存在,而是我们不受外相影响。我们知道外相是因缘所生,知道一切的现象都是空性。我们从师父、从经典得到文字般若,因此时时刻刻要起观照般若,观照般若起了之后,时时刻刻就可以契入实相般若。故我们说佛陀是依照实相般若,将他所体会到的真理说出来,为了让弟子听懂,根据弟子的根机而说出来的就成为文字般若。我们后代的人根据经典或师父开示,由文字般若下手,时时刻刻起观照。观照时心要很清楚,心要清楚了解这都是外相,进而分辨什么是体,什么是相,什么是用。要知道一切万物之体一定是空性,因为一切万物一直在变化,都是无常的,没有它可以单独存在的特色,这种叫做体大。

我们将体相用这三大拿来应用在日常生活上,很好用。碰到一个情境,碰到一件事情就去思考,这个是体大,体大一定是空;相大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用大是根据相而来的。

心的作用叫做意识

为什么说我们要时时刻刻观照,要时时刻刻提起正念?因为我们若不修行时,我们心的作用叫做意识。心理学家说有意识、有下意识、有潜意识。原始佛教说有五识,有六识,大乘唯识学称有八识,后来《大乘入楞伽经》、《决定藏》等又力庵摩罗识称为第九识,后来有《释摩诃衍论》立了一切一心为第十识。我们就用六识来说明,在心理学来说这只是表面意识;第七识已是心理学所说的下意识,我们常说下意识的动作,因为第六意识源自第七意识,时时刻刻受第七意识的影响,非常微细,我们经常不了解下意识就有动作出来,因为我们是受到下意识的作用。第八识也许可以相等于心理学上的潜意识,不过第八识的功能比潜意识还来得广,因为它包括了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的相续流转,将过去的身口意业一直带到未来。

要孤独下来是很不容易的

就表面意识来看,我们众生的眼耳鼻舌身识作用在了别外境,但识这五识作用时要和第六意识一起产生作用,称为五俱意识。五俱意识要先有作意,例如心想要看,才会看到一件东西;我想要听你讲话,你讲的话我才听得到;我若不想听你讲话,你喇叭再大声,我都没听到,因我的心已经跑掉。一定先有作意,那作意就是第六意识,即注意,那是五俱意识。因此,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永远受外境的影响,一个人要闭关,要孤独下来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的五官很忙、很散乱,一定要有个依靠,譬如回家一定要看电视,若能二三十年不看电视,能不受外境影响,那一定是个大修行者,要闭关实在不简单。这是五俱意识。

心的作用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是最难掌握的

第六意识的作用最大,即心的作用。心的作用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是最难掌握的。若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会受到时间的影响,受到空间的影响。五俱意识会受到时空的影响,时间只能在当下,只能看到当下的东西,而当下的声音才听得到。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受到时空的影响。过去的东西我们看不到,未来的东西也看不到,只能看到当下的东西;过去的声音听不到,未来的声音也听不到,只能听到现在当下的声音。受到时间的影响,受到空间的影响,而且要有一定的距离,要有一定的光线,要有一定的和合条件。因此,我们的五俱意识都受是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是我们的第六意识,我们心乱糟糟的心,则是超越时间空间的。我们可以想到昨天的事,可以想到十年前、小时候的事;也可以计画明天要作的事,明年要作的事,未来的事,都可以在那儿胡乱联想。我们可以超越空间,现在想的不是佛堂内的事,可以想到家里的事,想到高雄的事,想到美国的事,什么都可以想。所以第六意识的心超越时间空间,最难处理,最难掌握。

独头意识

第六意识的作用除了五俱意识与五境、五根一起作用以外,还有独头意识。

独头意识不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一起作用,而是单独跑出来的。譬如我们看到一件东西,一定要有眼睛去接触到一件东西,与第六意识加在一起,才能看到东西。但第六意识要想东西时,不需要眼睛,眼睛闭起来就可以想了。甚至在睡觉时,第六意识还没休息,还在作用。第六意识除了五俱意识作用外,还有独头意识。

独头意识分作四种,经过分析后,知道人的意识难掌握是因为有独头意识。独头意识有四种:

第一叫做散位(散乱)独头,就是打妄想。没有打妄想的时间,对众生来讲几乎没有,故必须时刻提起正念,时刻观照。我们都在打妄想,念佛时打妄想,坐禅时打妄想,参加法会、拜忏也打妄想,时刻都在打妄想。白天打妄想,晚上也打妄想,都在胡思乱想。因为它是独头意识,它可以不受眼耳鼻舌身之影响。眼睛闭着可以打妄想,睁着眼睛也可以打妄想。打妄想非常严重,因此修行得将这妄想心去除掉,去除散位独头。

第二种叫做梦中独头,即在睡觉时,心对其所缘的外境去想像。譬如睡梦中听到狗吠声时,就开始产生很多联想,在梦中开始打妄想,想到过去曾被狗咬过,所以妄想那只狗可能会来咬我。

第三种是定中独头,当我们禅坐时会有很多境界、现象、外相出来,若我们不了解佛法,会执着定中独头意识所产生之相而骄傲,认为自己有境界了,以为做仙人了,已有神通了,自以为很了不起。但在佛家来说,这只不过是定中独头意识。独头意识简单说是自己在打妄想,定中独头则是在禅定中打妄想。因此,师父才会告诉我们在禅定中见到任何相,都要看成梦幻泡影,都要看成虚幻,都是幻相,没有任何相是真的。

第四种是狂乱独头意识,有精神分裂症的人,生理上有疾病,因其脑细胞已经病变而产生独头意识,致使在自己虚妄、想像出来的境界中打妄想,很多人有幻视、幻听、幻觉等。

返闻闻自性

我们的心,很可怜!若不修行的话,心不是五俱意识很忙,时刻忙着见闻嗅尝触,就是独头意识,时刻在打妄想。因此什么叫修行?修行就是不要五俱意识,即不要受眼耳鼻舌身的左右,不要被五官牵着走。《楞严经》说:“返闻闻自性。”指观世音菩萨修行时,听海潮音,没有被海水声牵走,没有被耳识骗走,他可以返回观照内心,闻自性,进一步去观,最后观到自己的佛性。

所以修行的要领是,第一不要被色身香味触、眼耳鼻舌身所带走;即心勿被外境或五官带走。自己要能做主,知缘起法,缘生必然缘灭,是无常变化的,所以对一切现象我们都不要执着,即不要产生五俱意识。其次,不要产生独头意识,即勿打妄想,勿胡思乱想。一般人不是独头意识,就是五俱意识。修行要领,就是要跳开五俱意识,跳开独头意识,这时是什么样的状态呢?这是观照般若,就是用正念,心头保持安定,心时时刻刻有智慧去观照所有的境界。我们就是保持正念,起观照般若,起观照作用,起时时刻刻的观察,心永远都是清明的,永远都是智慧的,永远都能看透外相,能够进入实相般若,故实相般若是最难修的。

有时看《金刚经》、《心经》很难了解,因其内容与我们生活经验相反,完全违反逻辑。如《心经》中“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无色声香味触法,”“不生不灭”,哪有不生不灭的?人有生就有死;“不增不减”,哪有不增不减的?每样东西都会变化,怎么说不增不减呢?啊!原来《心经》、《金刚经》是在讲体大的现象,他们是体大的修行方法。体大的修行方法,即依照文字般若起观照因而契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空性的智慧。

在分析任何一件事情,都可藉由体相用三大来分析。体大的修行法门是智慧门,相大的修行法门是慈悲门,用大的修行法门是信愿门。本来这三门都是一个,只是由不同角度所表现出来而已。为什么会有相大?因为相大是体性空,因缘和合而呈现一个相,一个相必然会有一个用。所以,我们拜佛、供佛等等,都离不开体相用。

什么人才可以解脱?只有体证、经验体大的人才能解脱。若只在相大用大上用功是很好,但要毕竟解脱还是没有办法。你可以由相大进入,或由用大进入,最后还是得进入体大修行,一定要进入智慧。若无进入智慧,则永远受到相和用的影响,你永远无法解脱。所以智慧是一切的基础,体大非常重要。

“大”--普遍性

“大”是佛教的一个名词,这个大不是与小相对待的大,若是与小相对待的大是不够大的。这里的大是一种绝待的大,是绝对的大,不是比较来的,因此这个大以现代话来说是普遍性的意思。

物理空?心理空

如果以佛法来讲,体大是空性,什么是空?空性可以分成二种,一种是物理空,一种是心理空。我们说佛教的智慧是什么?就是空性智慧。什么是空性智慧?空性智慧可以了解二种空,一是物理空,一是心理空。物理空是由物理、物质角度,佛法说是色法,一切的现象都是在变化,都是无常,都是无我,这是物理空。了解一切物理、物质现象都是无自性,一直在变化。

物理空是一种理论、知识的了解,修行者要由物理空了解一切诸法是无自性,都是空性,缘生缘灭,都在变化。因此,我们的心理就不会执着,就不会被这些色法,这些物理,这些现象所限制。心就可以放下,能放下者就能真正自由自在,得到解脱自在,此为心理空。我们所要证悟的,所要达到目的的就是心理空。

物理空从现代的科学获得解释,但是现代科学无法让我们进入心理空。现代科学会教我们物理、物质是空的,但教我们心理越来越执着,与佛教目的完全相反。佛教教我们了解物理空后要进入心理空,不要执着,知道一切都会变化,一切一切要放下,要创造善因缘,努力打拼,去帮助人,去上进,去修行。若我们没达到我们自己理想的目标时,也不要执着,因为因缘没成熟。因缘是甚深甚微妙,因缘若未到,无论怎样努力都没用。若因缘条件和合,很快的,事情自然一切都顺顺利利。因缘不和合时,就要想到佛家讲的空性。我们要由物理空进入心理空,心理空就是佛陀、菩萨证得的空性,不执着,可以放下一切,而且对空也可以放下,故可以放下可以提起,可以承担一切的责任,但一切的责任对他们来讲不是责任,不会构成他们的负担。我们明知物理是空,但我们心理都没有空。诸位朋友!我们修行是从理论上探讨万法是物理空之后就要契入心理空,心理千万不要有任何负担。

体相用三大合而为一

佛经所提到的法门虽然有八万四千,但契入的门路不同,有由用大,由相大,由体大来契入的。修相大的人,千万不要歧视修用大的人,也千万不要不相信修体大的人。在修体大、修智慧门的人,千万不要排斥拜忏的人,认为人家迷信,那是人家由用大门路进入的。充分了解佛法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修行,很快就可以解脱。修智慧门的,随时观照,随时了解体大相大用大,随时知道我现在是在修体大的法门,同时我也能够接受相大用大的法门。如此,我们就可以当一个很完美、很圆融的修行者。

牟尼之意就是寂默、寂照、寂静,称之为体大,就是空性;释迦是能仁,其意为用大和相大。佛之意称为三大,即体相用三大合而为一,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什么叫做佛?佛就是智慧圆满,慈悲圆满,力量圆满,即智悲力皆达到圆满之境地。他的智慧爱心圆满,他的力量可以帮助众生,所做的事情圆满,这叫做佛。

如何可以了解佛是体相用三大?佛有法身佛,指的是体大,供养偈中有“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清净法身即清清净净,任何尘埃都没有,任何微细的执着相都没有,完全清净,故法身佛是由体大去看的。初学佛法三皈依时,自皈依自己之法身佛,不是皈依外面的佛像。我们不了解什么是自性佛?什么是法身佛?师父告诉我们法身佛是无相无不相,我们更搞不清楚,他无任何形相,法身是真理之身,是体大之身,也是完全空性的身。

佛,其次有报身佛,是指庄严报身,即证悟法身、真理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相。若修行境界高的人所表现出来的相有二种,可由报身与化身去了解。其法身我们看不到,因法身无形无相可以看,但我们可以从报身与化身去了解其成绩。其报身会呈现二个相,一个是明相,明相即其脸色光明,开朗,不会愁眉苦脸;修行越好的人越明,欢欢喜喜的。第二个相是乐相,真正喜乐快乐。法身佛是体大是空性;报身佛是指相大,一定呈现明相与乐相。所以我们看到报身佛的佛像都很光明,后面都有光圈,相都很喜乐。

如果是化身,化身是指用大,一个人的修行程度到底好不好呢?修的好不好则是看慈悲够不够?越慈悲,表示他的修行功夫越好,这是他的用。即证悟真理、证悟空性、证悟佛性以后所产生的作用就帮助众生。若一个人自认为自己很行,但一点爱心、慈悲心都没有,那他的修行程度还是很差。

佛--三大圆融无碍

因此,佛是具足体相用三大,法身佛识体大,一切皆空;报身佛是相大,呈现明相与乐相;化身佛是用大,呈现出来的是慈悲。如此也可以帮助我们检验自己,我的修行今年跟去年有没有进步?今天跟昨天有没有进步?从体大去检验我的心,物理空、心理空有没有多了一点?若我们心理空,随时可以放下,那就是我们体大有进步。相大,则看自己的脸,有无明相?乐相?随时笑嘻嘻的,经常要洗洗脸(一笑)。再下来检验自己的用大,慈悲爱心够不够?能不能能体谅别人?有没有同理心?佛具足体相用三大,体相用三大是一而三、三而一,三大圆融无碍。

佛法非常好,越了解佛法对我们帮助越大,而且我们时时刻刻观照。现在上课是文字般若,是佛陀的实相般若所开演出来的,透过文字般若,吸收过来后时时去观照,由体大、相大、用大三方面去观照,就可以知道怎么修行。故修行不是只是禅坐、念佛,在日常生活中用观照般若时时刻刻保护我们的念头,要不然我们的念头不是五俱意识就是独头意识;不是心随境转就是打妄想,心永远不会清净,所以时时刻要提起正念。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郑振煌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郑振煌居士)  

 郑振煌居士:菩萨道的修行 

 郑振煌居士:《六祖坛经》对二十一世纪居士佛教的启示 

 郑振煌居士:佛法与情绪管理 

 郑振煌居士:净土安心法门——弥陀大愿摄众往生 

 郑振煌居士:传道授业解惑 

 郑振煌居士:生活与生命 

 郑振煌居士:看心不看相——你知道怎么老吗? 

 郑振煌居士:六和敬:佛教三大语系的团结与合作基础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十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九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八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