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郑振煌居士:传道授业解惑


   日期:2025/1/17 2: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传道授业解惑

郑振煌  主讲

周照暖  整理

二OO二年大圆满法禅修营问答录

问:请问檀城图案内方圆之意含与非空非有、真空妙有,有何关联?

答:佛法解释一件事常用二种方式,一种为表诠,是正面铨释;另一种为遮诠,用排遣的方式,即否定的方式。

讲非空非有,是用排遣。用所谓遮铨的方式,是因为有些人不是执着「空”,就是执着「有”,故用非空非有来排除一般人的执着。从排遣之中,从荡相遣执之中,破邪(执着空或有)显正(缘起中道)。故非空非有是用遮诠的方式,此为应成中观的方法。至于空中有有,有中有空,真空妙有,是用表诠的方式,诠释如来藏之妙有,把消极静态的描述,发为积极的作用,使如来藏、佛性、空性、心性呈现活泼的妙用,这是用表诠的方式三一者都有其殊胜的地方。

应成中观,唯恐众生执着,所以用荡相遣执。真空妙有是如来藏的思想,其体系强调真空妙有,它不像应成中观破邪显正,而是凸显如来藏的妙用。应成中观只破不立,但如来藏思想以积极角度去立如来藏的作用,才有真空妙有的讲法。

佛教的发展,原始佛教是从相上用功。最初都是消极的排除众生的执着,一直在破众生邪见,尤其外道的邪见。等到进入大乘佛教,还要破除小乘佛教的偏空思想、消极思想。大乘更要发为积极作用,不止消极地去除烦恼,还要积极地发挥功能,弘法利生,对众生有益。

修行即要对众生有益,因此直接进入如来藏的思想,产生积极的功能。昨天所提天台的性具思想,华严的性起思想,统统是积极功能的表述。积极面才会有真空妙有,这是细微的差别。佛教的发展,一开始邪见很多,要排除这些障碍,到最后障碍都排遣完了,并不以此为满足,还要发挥学佛者的功能。将原始佛教所说的缘起,大乘佛教早期所说的空性更上一着。非空非有是大乘佛教初期的中观空性思想,到大乘中、后期,空性思想转化为如来藏思想,即佛性思想。佛性思想是积极的,此为佛教思想之演变。由消极、消极、破、破、破、到大乘初期,不仅破外道凡夫之执着,更破小乘对空的执着。破完了来到大乘中期的思想,建立阿赖耶识的观念,即以“转化”的方式来修行。到大乘后期,提出佛性论,即变成积极的作用。这种佛教思想的演变,有如生病的人,得先治疗疾病,如小乘在破除众生的我执,到大乘初期破除法执,此时仍在治疗众生疾病,等到病治疗好了,大乘中期、后期就要开始补身、强身了,要强身之前得先治疗好疾病,才能健身。

问:我打坐时先数息,后又观想左右脉,无法观想气在各脉轮流动,又想换个方法,念《心经》,虽然开始的无聊没有了,但觉得自己也很忙,这样对吗?

答:这要看你静坐之目的何在。气的观想方式有很多种,你在观气时,可以像泰国法身寺观想水品球。观想座前有一个水品球,水品球缩小由鼻入,上升至顶轮,再慢慢下来,经眉心轮、喉轮、心轮、脐轮到下丹田,再由下丹田往上浮到上丹田,再观想水品球扩大。水品球内有五个球,东西南北中央,一直扩大,扩大至虚空那么大。如你刚所说的,只是所缘相不同。至于慧门师父所教的不是这种方式。师父教导的是气由鼻孔进入,然后升至脑中心,沿左右二脉下来,至躯干最底部——海底轮,再往上沿中脉上来。哪个法门才对呢?这些都是法门,修行有很多法门,每一种方法都对。方法只是工具非目的,很多人误把工具当目的。修行像开车一样,开车只是工具,只为达到目的地,而不是开车在玩。修行有时变成开车在兜风,在玩这些游戏,刚才你说的就有这种味道。忙着在观呼吸,忙着数息,观气,忙着诵《心经》,心就很忙。把法门当游戏在玩,玩这些法门,这是否对呢?这要看你的目的何在。显然修行法门不是兜风用的,而是要让我们到达目的。到达什么目的呢?就是到达定慧的目的。那么这样就不太对了。

为修定慧止观,最好一炷香或一个禅修期用一种法门就好。要有耐心,使心不散乱而住于一境,即九住心:安住心、摄住心、解住心、转住心,伏住心、息住心、灭住心、性住心、持住心。若一直变化方法,就如烧一壶水,烧到摄氏五〇度又熄火,这样就永远烧不开了。

问:前两天无法双盘,非常痛。但昨早在乎台上打坐,双盘或单盘,都比较不痛,发现屁股不能垫东西。今早打坐把小垫子拿开,发现好多了,现在双盘可以盘得满久的。要不要垫高,每个人不一样,自己试试。不知是否?

答:垫高是给初学者,佛像也都没有垫高。

问:关于打蚊子的问题。我们知道蚊子会传染日本脑炎、疟疾、登革热,让我们刺痛,我们是否还能怀有与众生结善缘那种心态,继续让蚊子叮咬?

答:因为空性不够,慈悲心不够,就不愿意让蚊子咬。如果有空性的话,它有转化的功能。所有一切疾病或其他事物,都可利用空性心来转化它。慈悲心够了不会打它,就会请它离开,请它走路。这些蚊子的出现,提醒我们环境卫生不怎么好,要注意环境卫生。在大自然中蚊子很多,蚊子有它的生态功能,能维持生态平衡。如果环境中少了蚊子,生态就有缺口,生态就会发生问题。佛教讲慈悲心,因为我们不喜欢人家将我们一棒打死,故同理心,将心比心,也能够了解蚊子或其他众生也不希望被人一巴掌打死。从佛法三世轮回的观小心更可以了解,我们众生无始以来,在六道中轮回,来来去去。这辈子是人,可能上辈子是蚊子。蚊子的上辈子可能是人,可能是我们的父母亲、兄弟姊妹、亲友。佛法强调这种思维:如母众生,众生如母。我们不希望我们的父母亲受苦,希望自己的父母亲能快乐长寿,希望自己能快乐长寿。慈悲心的修行是有其方法的,用这种方式思维,从理论的建构中发展出慈悲的观念,慢慢地练习。其实众生都是跟我们有缘的,不知在哪一世有缘,都曾经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不希望冤冤相报,都希望广结善缘。最重要的是慈悲心、空性的练习,能增进我们的修行。尤其以佛法来说,我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缘起无自性,生下是真的生,死就不是真的死,即使因登革热或其他病让你死,若是你已闻道,已证道,已有空性,那么死就不是真的死,更何况我们现在的活,也活得很无奈。透过这种方式来修行,培养空性的心。所有的修行统统是要让我们证得空性,让我们成佛,这是一个基础,慢慢练习。

问:若是因被叮而得登革热死亡,那也是业,对吗?

答:业有过去的业及现在的业。过去的业加上现在的业,才会有未来的结果。一个已证得空性的人,已是觉悟的人,会坦然接受一切。因为所谓登革热,所谓疾病,对一个空性的人而言,都是缘起无自性,都是假相而已。这样他就超越了,他还是以慈悲心来超越一切,超越一切二元的观念,那么他就自由自在。当然我们都希望身体健康,没有疾病。

但是要利用这个健康的身体来利益众生。若将健康的身体为非作歹,那是无益的。因此要知道修行者的心超越一切对立,缘起的肉身幻化不实。被蚊子咬到而得登革热,甚至死亡,若当作业力也可以。但是修行者的心,是超越一切二元思维,一旦超越了,生死是一如,是一不二,对他是无所为。但众生有所为,我们凡夫还是有所为。我们还没进入如来平等不二之境界,所以我们有所为,一位成就者是超越了一切。

问:唯识学好复杂,很难懂,它有什么作用?

答:唯识学其实很简单。为什么觉得很难,那是因为名词名相很多,被搞混了。但不要怕,我用五分钟的时间,教你们唯识的精神。

唯识学的精神和一切法门相同。将人生宇宙的现象加以分类,首先分二大类,第一类是成就者的境界,第二类为凡夫的境界。成就者的境界,寂静涅槃,是无为法的境界,有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想受灭无为、不动灭无为、真如无为六种。凡夫的境界是有为法,有生灭轮回变化。有为法的这部分再分四大类,其中也可归纳为三大类:心,因为人的存在是有(一)心,即心法,是精神的部分;(二)物质,即色法,是身体的部分;(三)既不属于精神亦不属于物质的部分,称为色心不相应行法。

这样分类是非常科学的,和现代自然科学很吻合。属于精神的部分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心王法,二是由心王所发挥出来的功能,称为心所有法。心王法又细分(俱舍论将心王法以一个心看待),一心有六识,唯识学将六个识再细分为八个识,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阿赖耶识的观念。阿赖耶识是承受业力,将来产生果报的基础。心王法总共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个,而由这八个心王所产生的作用,是心所有法,有五十一个。五十一个心之作用又可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遍行心所:每一个心在作用时都会牵涉到的作用。遍行有作意、触、受、想、思五种。

第二类别境心所:不是心作用时每次都会产生的,有欲、胜解、念、定、慧五种。

第三类善法心所:心之情绪作用是积极的,光明的,即善法,有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十一种。

第四类烦恼法:心产生不好的作用,即烦恼法。根本烦恼有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六种。随烦恼有二十种,其中小随烦恼有忿、恨、覆、恼、诳、谄、憍、害、嫉、悭十种。中随烦恼有无惭、无愧二种。大随烦恼有不信、懈怠、放逸、悟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八种。

第五类不定法:有悔、眠、寻、伺四种,可以成就善,也可以成就恶。

心的作用总共有五十一种。至于色法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法处所摄色十一种。色心不相应行法有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不和合二十四种。如此将世间万物作分析,是为要破除众生对我及法的执着,把我、法之执着,统统破除掉。刚才所说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色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加上无为法六种,共有五大类一百个小类,称之为五位百法。将世间法、出世间法,加以分析,共有一百种。《俱舍论》是五位七十五法,是小乘佛教的分类;大乘佛教则细分为五位百法,有一百种分类,这是一种现象分析。

唯识学接着探讨心的机制。心到底是什么产生作用的?它提出了众生的性质,第一是遍计所执性,即执着,即见分,受过去经验的影响,所产生之成见。第二,解释所有一切现象之运转原理,即依他起性,即缘起。依他起性若依于染污烦恼之因缘,必然会有染污烦恼;依于清净的因缘,必然会有清净的果报。若将依他起性中之遍计所执、染污的部分去除掉,就可证得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就是圆满成佛的境界。这是从自性有的部分去谈。可是大乘又讲非空非有,真空妙有,所以依他起性称为生无自性,因为缘起,故生无自性。遍计所执性,我们众生执着于相,但相是缘起的,缘起无自性,故相无自性。圆成实性是为着描述成就者之境界,非真有其物,因此称为胜义无自性。这是唯识学第二部分讲的。

唯识学第一部分讲的是:分析人生宇宙的真象。唯识学第二部分讲的是:人生宇宙的原动力是在我们心的作用,因此就探讨我们心的机转如何。第三部分就是在利用第二部分我们的心如何机转、如何运作来修行。因此唯识学的修行方法叫做转依。转依即将染污之识别、分别作用转为清净的智慧,此即唯识学的修行方法。

在五分钟之内,你们就有概念了,重要的是了解它那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生宇宙真象的分析;第二部分,讲人生宇宙的基础,就是我们心的造作;第三部分,透过我们心的运作过程来修行,就是转依,转识成智。很简单,千万勿被复杂的名相吓坏,那些名相可以不理会它。转依即转识成智,转染污为清净,转八识为四种智慧,而其所依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异熟作用:执藏、能藏、所藏。为什么要有第三部分?因为这些法门非观光用的,这些法门是修行用的。

问:昨天提到戒定慧,戒就是止持和作持,止持和自我压抑有什么差别?

例如我坐在冷气机出风口前,冷气的送风很大,我很想起身把它关掉,关小,但怕会干扰大家,这样就有压抑的情况存在。但想借境修行,观照自己压抑的东西是什么?因此专注老师的说法上,可以忽略它的存在,但它还是存在的,并无法完全消除。

答:佛教的修行不用自我压抑方式,绝对反对自我压抑,压抑并没有解决问题,只是把问题压入阿赖耶识(潜意识)里,有一天它还是会冒出来的。佛教修行不是用压抑,而是用一种消融的方式。你问止持和自我压抑有什么不同?止持,为什么要有戒?戒是让我们更安全、更快速地到达目的地,更让我们安心。就如我们在路上行车,大家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就很安全,很快到达目的地,没有任何危险,故大家要遵守交通规则。再以另一角度看,好像它限制了我们的自由,其实它是在保障我们的自由。若没有戒,没有交通规则,我们开车就无法那么顺畅,戒的目的是要让我们达到定,而非自我压抑。

戒在梵文之意为清凉,因守了戒后,心就可以不担忧,不慌乱。为什么我们会恐惧、慌乱、担忧?这是因为我们的戒守不好。因果不爽,若不守戒做了坏事,将来必有不好的果报,心必然会乱,会担忧恐惧。若守了戒,心就会清凉。

心能用转化的方式,很好。但仍然听到冷气机的声音,是表示心还没有办法专注,心还散乱;心易受干扰,没有专注。换言之,你专注、正念的力量,小于外面干扰的力量。修行就在修这个,外面或自己情绪干扰的力量,还有修行的定力,看哪个力量大。若修行定力大过于外面干扰的力量(混乱之力量),就听不到冷气机的声音,而且可以进一步修行到即使听到冷气机的声音,却不受影响,这是用观的力量,亦即我觉察到冷气机的声音,但不受干扰,知道它只是一个现象,它是缘起,是空无自性。外面的声音可以听得很清楚,但不受干扰,这才是修行的所谓正念。正念并非没有听到声音,专注才没有听到声音,但这还没达到修行的终点。修定的终点是不受冷气机的干扰,这只是定;可以听到声音,但不受干扰,才是慧。慧是用观的方式,观到它的缘起无自性,这样就不受干扰。现在我们谈不上定,更谈不上慧,所以很容易受外境干扰。先修定再修慧,即修观开智慧后,声音照听,但声音干扰不了我。我眼睛照看,但所有景象都干扰不了我,这样就对了。漂亮的衣服照穿,但漂亮的衣服干扰不了我,这样整个就超越了,那就是慧,即证得空性,就达到自在无碍、度一切苦厄的目标。

问:如何利用唯识学来修行,如何转识成智,请再详加说明。

答:唯识学第三部分是修行用的。首先了解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我们作为人,眼耳鼻舌身意,一定要用的。眼耳鼻舌身五识一定要作用,而第七、八识很深,很细微,不易观察到;第七识还比较观得到,第八意识就很难了。在修行之因地开始时,眼耳鼻舌身一定要作用。第八意识太深太微细,就把第八识暂时放下。最容易修的是第六识,即意识、想法、思维。第六识的思维都是遍计所执性,即都有见分,都有成见存在,是受第七意识的影响。第七意识叫做我执识。

我们先从第六识修行,我们都是受到自我成见的影响。修行一开始怎么办呢?暂时缓一下,不要立刻反应,对于任何所见到的事,接触到的影象,不要只看表面,要仔细观察。例如桌子在世俗谛的观念,它叫桌子。

世俗谛的观念,在《俱舍论》原始佛教中,还没很明显提出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分别。《成实论》或经部宗的理论,才开始提出有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分别。来到大乘,更强调世俗谛和胜义谛的统一。

换言之,桌子在大乘角度,只是我们众生共同的业力所感,世俗谛称之为桌子,但在胜义谛,它不称为桌子,它是空性。故世俗谛与胜义谛对桌子的看法表诠是不同的。现在要如何观察?对任何一现象,世俗谛是缘起有,是假的。在缘起有的当下,它就蕴含着胜义谛,就是性空,一定要这样思维。当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接触到外境,所接触到的讯息传给第六意识要思维时,要知道过去的思维都是世俗谛的思维,也就是相对二元的思维,桌子当然不是椅子,当然不是地板。现在更超越了,当眼耳鼻舌身接触到外境,所得的讯息,知道这是世俗谛的东西,是假的,缘起有的,是虚幻的,暂时的,无常的,无我的。胜义谛则知是性空,此时,妙观察就出来,就不被任何现象所迷惑了。有了妙观察智,第六识就转成功了。不要只是依世俗谛缘起有的现象去诠释任何事物,晓得任何事物都是性空,这样第七识就可以开始修,即去除我执。我们有大小苦乐的分别,因为先冒出一个我,有我之后,就有前后左右上下之分,只要把我那个座标拿掉,所有就平等了,第七识就转为平等性智。等到因地的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就成功了,自然第八识就清净了。

因为通过第六、第七识接收来的讯息,传达到第八阿赖耶识都是清净的,所以阿赖耶识内的种子都是清净的,将来现行为眼耳鼻舌身意时,也必然是清净的。

简单的结论:唯识的修行就是前五识必须作用,而第八识太深了先不管它,先修第六识。要体认世间的任何知识都是世俗谛,世俗谛是现象有(缘起有),世俗谛的当下,本身就是体性空。

时时刻刻在思维一件事,就得知是世俗谛在思维。世俗谛的当下,就有胜义谛,就是性空。将世俗谛与胜义谛同时思维,即缘起性空同时思维,就可以超越很多烦恼。若转成功了,第七识当然就可以平等看待一切;因我的座标已经抽掉了,第七识就转成功。第六、七识转成功,第八识自然就清净,前五识也必然就清净。既不会落入缘起这一端,也不会落入性空另t端。有人修学佛法后,可能又走极端,有人执着缘起这一端,有人执着性空那一端,都不对,一定得把缘起与性空凑和起来,融合为一。缘起就是性空,性空才能缘起,这样唯识学就能修行成功。

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因为第六识在思维、思想,要知道所有一切事情都是世俗谛。世间法相对概念中就是体性空,这样就能转成功,修行成功。此后不要只是依世俗的观念来了解,世俗称之为桌子、椅子、地板、人等等,要知道这只是世间人的假名,世间人的约定俗成,共业的习惯性称呼而已,其实它是体性空。把缘起和性空凑合在一起就是第六识修行成功,转为妙观察智,平等看待一切,就是达到平等性,即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一切都是平等,一切都是缘起性空。缘起就等于性空,性空就等于缘起。

问:观的方法就是体相用都用上?

答:是的。

问:老师说把我的座标拿掉,是不是事情发生时客观化,客观地跳出来看那个生气的人或烦恼的人?

答:对,对。当我们在禅修,修止观时,观就是用这种方法。观呼吸,观气脉明点时,就是用这种方式。即抽掉我的座标,用第三者客观的方式来看,就可以把第六识有分别的、二元的思维概念转成妙观察智。生活中每—状态,都试着把自己抽离,都是如此思维。这有何好处?当问题来时,可得全面性思维,而不是像过去以自我的见分,自我的成见来思惟而已。我们都受过去观念的影响,思维都局限在很小的管道、牛角尖中思维而已;现在把牛角尖抽掉,可得到全面的观照,对我们的工作、生活都很有帮助。我们经常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别人的问题、烦恼,但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就是我执让我们看不到。为什么佛教教我们内观和内省?这是因为生命的存在有身和心,佛法不否定身需要的满足,更追究到心的满足。心满足时,所有的一切都满足啦!心是原动力,心在哪里?心不在肉体上,也不在肉体内。唯识讲八个心、八识,我们的心到底在哪里?在缘起。禅宗修行到无心、无念的状态,就是离开八识的作用,进入智慧,照见空性的状况。日常生活中都可以体会心也是缘起,故知“心无我”,五蕴无我也是这么观的。众生有的认为肉体是我,有的认为感受是我,想蕴是我,行蕴是我,识蕴是我,或五蕴合起来是我。但一分析以后,色受想行识都是缘起,都不是真实存在,都一直在改变;而可以进入空性的就是涅槃,涅槃可以度一切苦厄。佛教各法门,理论都相通。经由如此整体性地观照,使我们工作更加完美。

问:第六意识与第六感相同否?

答:第六意识具有思想、思维的作用;第六感是自己的智慧,灵光一现出来,由第八阿赖耶识出来的。第八阿赖耶识,在大乘后期提出一个理论,空不空如来藏,称为如来藏识。凡夫是染污的识,称为阿赖耶。但是把染污的阿赖耶识修行成功,转成功了就变成如来藏,如来藏就是含藏如来,即佛之所在,换言之,佛就在阿赖耶识中。成佛即阿赖耶识转化清净成功,阿赖耶识在染污的当下即有佛性,否则怎么修都不可能成佛。譬如金矿中必然有沙亦有黄金,否则怎么提炼都提不出黄金。阿赖耶识因有如来的种子、种性在里面,故我们可以提炼阿赖耶识,当杂质去除后,如来种性、如来的因素就呈现出来。我们的第六感就是阿赖耶识中之智慧如来的成分,当我们没有贪嗔痴慢疑的干扰时,智慧就出来,如来藏就显现。修行、打坐为什么智慧会出来,因此时没有贪嗔痴慢疑,故如来藏自然就出来。当有贪嗔痴慢疑,如来藏就消失,阿赖耶识之染污就出来。第六感即如来藏识中之如来种子、如来智慧显现出来的。突然有灵感来的当下,是因为没有贪嗔痴慢疑,没有任何烦恼,没有任何分别心,没有对立冲突的心,心非常宁静;安静的当下,第六感才会出来。第六感出现时,心一定是很安宁的,绝不可能在心乱时出现。灵光一现出来的,是我们众生的本能。

问:为什么没有第五感或第七感的名词?·

答:第六感非佛教的名词,是西方心理学的说法,第六感是指见,闻、嗅、尝、触之外的第六种直觉。

问:为何有世俗谛与胜义谛?

答:这还是分别,因此《中观论》言:“诸佛以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以第一谛。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不得证涅槃。”换言之,中观讲到最后,世俗谛与胜义谛是不分开的。胜义谛是超越的境界,凡夫的认知没办法了解的,一定要先清楚世俗谛,先从相对的概念、现象界去了解。等到现象界妙观察了,就可得到空性。故世俗谛与胜义谛亦是假名,是假名安之,世俗即胜义,胜义不离世俗,此即中道。比如,大家都用科学家角度来看,我们怎么运作?科学家的角度是没有白天、晚上,没有现在是九点零五分的概念。因为九点零五分是假的。假如不依世俗谛的话,完了,就等于是没有规矩,世间就乱成一团。世俗谛是缘起,胜义谛是性空,虽然二者在体性上无别,但因缘不同故生起不同的显相。众生迷惑,因而生死轮回,佛怜悯众生,故说二谛以引导众生趣入涅槃究竟,解脱烦恼。

问:中道义为何?

答:中道原指不苦不乐的八正道修行方法,发展成理论之后,则有缘起中道、八不中道、阿赖耶中道等远离常断二见的实相观。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因缘所生法,即是缘起;我说即是空,缘起就是性空;亦为是假名,其实我们称之为缘起,称之为性空,统统是假名,假名只为沟通起见,为让我们去证入涅槃,为让我们去得第一义,得圣人之境界,此即中道。

问:何谓一心三观?

答:这是天台宗之理论三二谛是真谛、俗谛、中谛。空假中三谛之理论是从中观二谛的理论再延伸。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缘起是佛法的理论基础,缘起则可空、假名、中道三个角度去诠释,此即天台宗的三谛。这是佛教思想的演进,印度的中观思想传到中国后,天台家就发展出圆融三谛、一心三观的观念,在印度、西藏都没有一心三观。一心三观、一心三谛的观念是很深、很高的境界。中国佛教是非常深、非常好的哲理。一心=一观就是一念心生起之时,观一切万法都是体性真空、缘起假有、空有不二(中道实相),当下具足真谛、俗谛、中谛三二谛是三而一,统摄于一心。修行者如能一心三观,那是最高境界。要达一心三观之前,得先修空观,再修假观,第三步修中观,次第修完才能一心三观,才是圆满境界。当修第三步中观时,是圆满了但仍未达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是一心三观,一心三谛,三谛圆融。

问:用第六意识来观,与提起正念相同吗?知易行难,知与用之间的差距,得用实修来补足;只用第六意识来观,有实修的功能吗?

答:所有的修行,从唯识学的角度来说,都是由第六意识开始修,由想、思维方面开始修,改变我们的念头,这就是转念的功夫。但以第六意识来观,还是有别于提起正念。以第六意识来观,是属于分别心的抉择;正念则是无分别的观照。修行者必须时时刻刻都正念分明,如果碰到境界才提起正念,就已经晚了一步。各位来这里实修的可贵,即让心先安定,培养心的敏锐觉察力。在即将要反应之前,也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观照其寂灭,禅宗称为参话头,要在一个念头产生之前就已觉察到,实修就是修这个功夫。一个贪嗔念在焖烧之前就已觉察,此即实修。锻练在一念未生前,就要觉察;这样实修一段经验之后,心就会很敏锐,很安定,则正念力量更强。若光在日常生活提起正念,当然可以,但力量不够。

问:以第六意识去观,可以查察念头于未起之前?

答:可以,因为我们以第六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观,譬如观桌子不是桌子,这时已是在实修。禅坐、四念处或其他禅修方式,都不离止和观,而且止观要双运。不论观呼吸、观左右脉,或观气脉明点,都是止观同时运用,就可产生定和慧。修行时如果培养出止观能力,在日常生活里就比较应用得上,因为力量比较强,比较好。观,不只观念上接受“桌子即非桌子,是名桌子”而已,还要以禅定心观察到“桌子不是桌子”。但我们往往在情绪、反应来了,才想到观,那就太晚了。实修即训练在反应之前,就要察觉到。

问:有句话“聪明者戒黠,刚强者戒暴”,算不算修止观?

答:不算。这句话非佛家语,应是儒家要求做好一个人而已,是世间法,仍属于戒的部分。佛家先止恶行善之后才修定,之后再修慧。这句话是初浅基本作人的道理而已,还没进入修行。佛家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及究竟道等五位。这句话是资粮道之前行,连资粮道都还谈不上。佛家前行,要作五停心观,五停心观比做人基本道理还要高,那句话还没谈到修行。

问:学了唯识学后,会不会变傲慢、狂妄?以前总是认为修智慧就好了,但现在已醒悟,只修智慧是不够的,对吗?

答:知识不是智慧,只是狂慧,或是知识分子的想蕴而已,非真实智慧。真实智慧一定要身体力行,透过真实的止观修行得来的才是。知识只是世间的世智辩聪,非佛家的般若智慧。佛家的般若智慧,要从文字般若、观照般若而证得实相般若。修行要从文字般若开始,文字般若即听闻或研读经书,因此知识还停留在文字般若的阶段,连观照般若都还谈不上。观照般若一定要实修,实修的结果证得诸法实相,称之为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才是佛家所讲的般若智慧。

问:在日常生活中,将世俗谛与胜义谛同时观起,有什么作用?

答:要知世俗谛只能解决世间法的问题,胜义谛才能解决出世法的问题。换言之,胜义谛是用超越的方法来解决世间法的问题。为什么要有胜义谛?就是要我们超越世俗谛,超越世间法。

譬如:肚子饿还是要吃东西,饿是空性,并不是没有;饿是缘起,无自性,饥饿现象还是有。中观讲破执不破法,其目的在破我们的自性执。—般凡夫都执着自性。执着什么?譬如“我病,我不会好,我好可怜啊!我为什么老是病?”这是自性执。因为病也是缘起,也会改变,可能好的。若老是自性执,则病永远不会好。若老是这种思想:“我为什么那么倒楣?为什么从小多病?吃什么药都不好?多病再怎么链锻,再怎么注意、治疗都不会好。”这就是自性执。一有自性执,病就永远不会好。病要好就得先破除掉自性执,要想病是缘起,是有很多原因的;病是无常,是可以改变的。因为性空,所以可以改变。

世俗谛在解决世俗的问题,是第一步,譬如我们要吃好,睡饱,身体要健康,是第一步。第一步已经满足了,是不是就够了?不够。很多人说为什么要修行?为什么要学佛?我做一个好人就好了,我又不害人,我为什么要修行,很多人这么说。没有吃到苦头,一直都很顺利,不必修行。这是只把世俗谛、世俗法做好,但烦恼仍然在,仍在世间轮回。我们应超越世间轮回,因为世俗谛的好,只是花无百日好的好。花不可能永远盛开,鲜艳;花开必然会花落,这是无常、空性的道理。为了避免花开花落带来的伤感,必须要有胜义谛才能超越伤感。先了解到花开必然花落,人生必然会有老、病、死的变化;一件事必然会有不同角度的看法,有快乐,有烦恼,是世间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存在的,但佛法告诉我们,它是空性,它是缘起,因此可以改变。把世俗谛及胜义谛同时提起的意思,就是让我们对世间法的掌握更好。

一件问题产生之后,要以世间法角度去看它。世间法并不是不分善恶、好坏、大小,但我们不想让善恶、好坏、大小来影响情绪,影响我们对一件事的客观观察,因此必须要有胜义谛,要有出世间法。因为善恶、好坏、大小是缘起,是空性,是暂时的。我要让它更好、更圆满。利用缘起的当下性空,这样信心就来了。虽然我现在遇到烦恼、挫折、痛苦,我知道这是暂时的缘起现象,我可以加上善的缘,培植善的因缘,可以让它变好或更好。如此处理事情就会更圆满。亦即不要有烦恼,不要让不恒常的世间法来干扰到我的智慧。不是认为它是缘起,是性空,所以我就不理它,这样就是顽空,不是真空。顽空,即反正—切是空性,一切都是虚幻,是假,不必理它。  “不必理它”这种消极态度只会让自己向下沉沦,无法往上提升。

要往上提升,须了解一切皆是空性,了解要往上提升一定要有往上之因缘。这样事情才会更好。用性空的态度,去接触世间之事情,角度会更广,心胸会更广,用全体、全面观照,可以让事情更加圆满。好像昨日所讲,从去年到现在,一年的功夫,荒地变成庄严的道场,这就是无常。有的人以顽空的角度看事物,无常就变成一种障碍;但是对一位修行者、一位积极者而言,无常就是成功、胜利的凭藉。如果恒常,就不可能改变。正因为无常,故可以变得更好,这样思维,就是“空”给我们的好处,不然就掉入顽空,掉入偏空,那就不好。大乘佛法是要真空,要毕竟空,要菩提心,往善的方面去思维的。

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来共同分享种种问题,因为人世多病,要先去病,然后才能补身。生病的人补身是会“束”起来,会死的,故有病得先治愈。

摘自《慧炬》471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郑振煌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郑振煌居士)  

 郑振煌居士:菩萨道的修行 

 郑振煌居士:《六祖坛经》对二十一世纪居士佛教的启示 

 郑振煌居士:佛法与情绪管理 

 郑振煌居士:净土安心法门——弥陀大愿摄众往生 

 郑振煌居士:生活与生命 

 郑振煌居士:体相用三大 

 郑振煌居士:看心不看相——你知道怎么老吗? 

 郑振煌居士:六和敬:佛教三大语系的团结与合作基础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十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九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八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