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其它:修行急务见为先(夏法圣)


   日期:2025/1/19 2: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行急务见为先

夏法圣

当前教内修念佛法门者甚为普遍,但深明教义教理者却显不够,尤其受非正见的净宗言论之误导,致修学多年之信徒,仍处于信仰模糊、偏信偏修甚至走火入魔,所受伤害极大。本人是一个老修无成的净土宗学人,亦是已有七十年历史的净宗学会成员,只因十多年前,目睹部分净宗信徒教理不明、信仰模糊、偏信偏修、入道无门,深感痛心。当时即以净宗学会「佛教大众化、信仰生命化、佛法生活化」的三化精神及「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持戒念佛看经论,察过去习勿自欺」之修学准则作为弘扬主旨。

三化精神与修学准则的实践,必须有一明确的方向,和可行之道作保证,方不至于盲修瞎炼,这就需要以正确的见解为前提,在佛教正道之中,居首位的便是-正知正见,若欲正见,必以正知为基本,这就需要我们从佛教的教义教理中探求,亦即修学准则前四字:「理明」则「信深」。那么我们修念佛法门者,以何为正知见呢?

首先应对净土法门有所了解:今引黄念祖老居士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前言开篇即以:「夫净土法门者,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径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极赞净土法门,清代彭绍升居士(号彭二林)赞净土第一经:「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众生本具之化仪。」以上数语若能深入理解,即可谓正知(详阅大经解)。今以所知作为自己对净土法门的基本认识,坚定不移的,固为自己唯一的、永久不变不动摇的见解则谓正见。因此这个「见」字就是我们修任何一法中的首要问题,教内常讲:「见、闻、觉、知」,见为先。如来出兴于世,讲《法华》、《圆觉》就是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说明「见」字乃一切法的先决,即:见正则法正,见邪则法邪。凡夫见即世法,解脱见即出世法。

「见」之一字,既然如此重要。那么,「见」的本身特点及体性是什么呢?实际上「见」是起了解、认识的作用,也就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观点。「见」是把一切所知固定下来坚持下去,成为一种主导观念。「见」的体性是坚持已知而不变。特点是随一切法,即一切事物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见。例如:正、邪、善、恶、偏、圆等等之见,这些就需要认清:以一切法的体性根本来确定自己的正确见解。那么对净土法门是「一乘了义究竟成佛」的认识,就是我们的基本见。按文义讲「一乘」是佛乘,「了义」是圆满究竟。这是理;究竟成佛是事,所谓事修圆满而成佛。依此选修净土法门,这就是我们对此法门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而作出的选择,这就是「正见」。

至于正见如何实践呢?

当今修净业者尤其是近几年来,多有劝人只诵一部经,或只念一句佛,只持一种咒,这样是否可以呢?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或对上根利智者说可谓不错。如以当今众生之善根、福报而言,这样修持而成就者少见其人。相反,多有日诵大经三部、五部甚至十部以上者,或日念佛号十万以上者,不但未见几人成就,却造成部分学人走火入魔,成为精神病患者,究其根本,如此修持,实乃不应机所致。

近年来北京一位居士,信佛多年,后患绝症,自言近期往生。同修为其助念,数日后烦恼障起,把助念者撵走,又过数日,自谓某日某时往生,但待到其时,未见往生。该居士以头撞墙,埋怨阿弥陀佛不来接他,如此结局谈何成就?又:我曾亲见东北地区,日念佛号十万者,最后却变成精神病患,被送往医院。究其原因,是偏听、偏信、偏修造成,不但误己,同时误人,其业之重,实在可悲!近而思之,可谓理不明、见不正。如此下去,愈修则愈偏,正是前面所说,见正则法正,见邪则法邪。即使精进也是邪精进。

如此我们应该怎样选修呢?其原则是明理、择见。何谓「明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理,「法无高下,高下在人」是事。我们依理根据自己的条件,选修与自己相应机的法门,坚定不移地修下去。而不是朝三暮四、这山望着那山高地盲修瞎炼,这才是正见。

其次常有人问,修学佛法与当前世法如何结合?这一问题,在当前修学道路上确是很重要而实际的问题。首先要明白佛法、事法本来不二。六祖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近代高僧太虚法师称:「人成即佛成」。都申明佛法与世法及佛与众生(人)的关系,具体如何在世间法体观佛陀慈悲、智慧,愿力以善巧方便,利益一切众生,如此作为契入,则知一切世法未离开佛法,而佛法在世间,处处给我们揭示了一切万物的真实体性,教导我们消除烦恼回归清净本然。

另外,当今学佛人比较普遍的现象,如:家庭中因信仰发生矛盾,轻则相互障碍,进则相互指责,更甚者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破裂。原因是修行人过于看重自己的修持,不愿配合家庭事务的参与,自然造成对方的不满,尤其不能尽夫妻之道,更是家庭破裂的原因之一。

既是修行人要守五戒毋庸置疑。但在现实生活中,以不犯根本五戒为要求,菩萨戒是讲不邪YIN,而不是受戒就不要家庭了,这一点很多人误解。维摩诘居士,他有家园也有眷属,他一切不留恋,但是心已出家了,功德一样不可思议。今学佛者都知道佛法是心法,却

了解圣心与凡心的关系,究其根本,还是理不明、见不正。

学佛修行是证得和佛一样的平等觉悟,而不是将佛神或人神化,像崇拜明星一样去崇拜他。佛四依中讲:「依法不依人」,这个「见」接受了,才能在修持上避免误解。所以当今学人的首要问题,不是看自己学多少年佛,每天做多少功课,而是首先看「见」上正不正,其次看自己发心如何,去掉了哪些习气再谈成就。这也是修学路上急需解决的首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