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法界


   日期:2025/1/21 2: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解释正文

  法  界

  “法”谓轨持,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意思是说:一切诸法的生起,皆各具一定的自相特点,以便引起人们对它的认识和了解。《成唯识论述记》一本曰:“法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若用现在的话说,一事一物,即名一法,万事万物,即名万法。又“法”简单说来可分六个方面:1、事法:专指一切缘生有为法;2、理法:专指二无我理的无为法;3、教法:专指一切言语教法;4、方法:专指修行者所应掌握的方法;5、行法:指五位十地的修行次第;6、果法:指离系果上所成就的无量功德善法。而此处法界中的法,仅属于六法中的前二“事法”与“理法”两部分。“界”谓分界,意思是说:诸法各有自体,各有分界,故称“法界”。“法界”华严宗分为“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四种。天台宗以四圣、六凡为十法界说。真言宗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为法界的体性。而唯识所依的《集论》卷一则说:“又若五种色,若受想行蕴,及此所说八无为法,如是十六,总名法界。”由此可知,华严、唯识二宗所说的法界,包括了事和理的两个部分;而天台、真言二宗所说的法界,则主要偏于有为法了。另外,法界在无为法中又称法性、实际、一真法界、真如、实相等,学人应知。

  无始终  无内外  强立名  为法界

  “无始终”:始终是指时间而言,无始终是说时间是没有开始和终结的。《阿毗达摩大乘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因为佛法不讲有实在的时间,时间是由不同的众生随各自不同的业力变现的,本无实体的时间可得。既无有时间,哪还有开始和结束呢?蜉蝣朝生暮死,蟪蛄春生秋亡。这些在人看来是极短暂的时间,而在蜉蝣看来人的一日则已是自己的一生,在蟪蛄看来人的半载则已是自己的一世。忉利天一昼夜,人间一百年;(见《佛说较量寿命经》卷一)极乐世界一昼夜,人间则为一劫。(见八十《华严》卷四十五)这不是有力地说明了时间无长短始末吗?《维摩诘经》中说,有不可思议的大菩萨可以把一劫缩为七日,亦可以把七日演为一劫,由此可见时间长短随心。所以历史上早有“梦中一世,未熟黄粱”,“洞中一日,世上千年”的典故。因此《百法明门论》把时间列在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中,就显示了时间是相对的缘生法,要求学人在时间上应该远离一切分别执著。可是科学发展到今天,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世,才否认了时间是实有的观念,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大智佛陀,就已把包括时间在内的诸法真实相如日中天地揭示出来了,只是迷而不觉的人们不能通达明白罢了。所以鲁迅先生才说:“释迎牟尼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哲人,他把人生宇宙难以解决的问题早给人们解决了,释迦牟尼真是大哲人。”(见《鲁迅笔记》)佛教既然不承认有实在的时间,当然也就不承认有一个最初的真实东西作为本体来生起一切诸法。如认为有一实在的东西作为本体来生起诸法,佛法称为“不平等因”,有此不平等因,是为顽固的我法执著,终不得灭度解脱。可是除佛教以外,其他宗教哲学都讲有本体。如万物皆以“道”而生,或以“太极”为本体,或是精神生物质,或是物质生精神,或生于神我,或生于梵天,种种迷执,不胜枚举。这些错误的观点与佛教“缘起无我”的思想是完全背反的。所以真正最伟人、最正确、最圆满究竟者莫过于佛法;超越一切宗教、哲学和科学者亦莫过于佛法。因此,“无始终”一语即道破了佛法与世法不共的真实义,也显示了佛法有它独立存在的伟大价值之所在。
  “无内外”:内外是指空间而言,无内外是说没有实在内外大小的空间。因为空间也如时间一样,是一切众生随各自业力显现的,本无实在的空间可得。《维摩诘经》中记载:维摩居士的丈室很小,却能容纳高八万四千由旬的无数狮子宝座。若有实在的空间,少则不能容多,小则不能容大了。又如该经云:“芥于纳须弥,毛孔容大海。”一微尘可以容一法界,而一法界也可以缩小为一微尘。这也说明了大小内外皆非实有。再如数人同卧一床,熟睡时各自进入梦乡,此时各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的一大宇宙,如果说空间是实有者,小小的一张床上绝不能同时容纳数个天高地厚的大宇宙,但事实说明了它是能够容纳的。这不是有力地说明了境界不实、空间皆由心现的例证吗?所以《百法明门论》把空间也同时间一样并列在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中,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华严经》云:“三界唯心。”又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显示的是,非心外有实在的时、空。
  如上“无始终,无内外”半颂,说明了纵的时间和横的空间皆是相对的缘生法,其相如幻,其体全空,不可执著,学人可以根据此理来断除无始时来迷执时、空是心外实有的执著,从而可以达到彻底的解脱出离。
  “强立名,为法界”:《转有经》云:“由彼彼诸名,诠彼彼诸法,此中无有彼,是诸法法性。”既然时空不是实有,哪里还有法界可得呢?没有实在的法界,当然也就不可以用法界之名来诠表认识有一实在的法界了。何以故?一切诸法本自离言。《法华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但是菩萨为了宣说正法,度化众生,不得不把一切诸法不可言说、不可分别的道理假借语言文字,方便善巧地权且为众生宣讲,从而导引众生在言语上离言语,在分别上离分别,而悟入诸法离言的不二法门。故曰:“强立名,为法界。”

  法界性  即法身  因不觉  号无明

  “法界性”:既然法界是由众生心识随业力作助缘而显现的一个影像,影像之中是无有凡夫所执著的实有法界可得的?既无实有法界可得,当然法界的本性也就是空了,这就是法界的真实相。以此道理,故说法界又名法性、实相、一真法界等。
  “即法身”:法身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法身泛指无漏有为功德的大菩提和清净无为功德的大涅槃,二者结合,是名法身。《解深密经》、《维摩诘经》以及《摄大乘论》所说的法身,皆指此处广义的法身而言。狭义的法身专指诸法的真实性,也就是指无为功德而言。如《证道歌》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六祖坛经》亦云:“清净法身,汝之性也。”这些都说明了狭义的法身主要是指无为功德,它与广义的法身是有一定区别的。而此处所说“法界性,即法身”的法身,意指后一狭义的法身而言。东坡居士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这种清净身,也就是法身之意。因为无为功德的法身无处不遍,清净湛寂,无始时来,本自有之,所以说“山色无非清净身”。此清净法身的无为功德若依能受用的根身而论,即属法身,若依所受用的境界而言,即属涅槃。《解深密经》云:“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就是这个道理。
  “因不觉,号无明”:一切众生,无始时来,颠倒沉迷,于诸法性相不能如实通达,故尔内执有我,外执有法,起惑造业,由业招果,流转三界,永不解脱,究其原因,皆由迷而不觉的无明之所形成。无明又名愚痴,此有迷事与迷理两方面的无明。由迷事故,不能止恶修善,广度众生;由迷理故,不能观空遣相,破除我法执著。这就是凡夫之所以为凡夫的根本原因。

  空色现  情器分  三世间  从此生

  “空色现,情器分”:空即空间,色即四大物质。一切有情皆各有一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以地、水、火、风四大种为亲因缘,以善恶业力为增上缘,因缘结合,便能变现出有情世间(根身)和器世间来。有情世间的根身属正报,器世间属依报,依正二报合之则名世间,故曰:“空色现。”其实有情世间的根身也有色空两部分,色即肌肉、筋骨、毛发、五藏、六腑以及水火风,空即九窍,八万四千毛孔等,只不过变生根身的物质是内四大种,变生器界的物质是外四大种。内外四大种是决定一切事物变生的性质的,自业共业是决定一切事物变生的形态,性质形态两相结合,自然形成三界六道有漏世间的种种差别,这就是“空色现、情器分”在理论上的道理。
  “三世间,从此生”:除上根身、器界的有漏世间外,还有清净无漏的出世间——正觉世间。正觉世间属出世三乘圣者所有,有漏世间属六凡所有。因此,在六凡有情世间和器世间的基础上,再加正觉世间,就称为三世间。那么,三世间是怎样形成的呢?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是由迷而不觉所形成,正觉世间是由悟而不迷所形成。由此说明三种世间主要是由迷悟的差别之所形成。

  迷则凡  悟则圣  真如体  须亲证

  “迷则凡,悟则圣”:人们若能觉悟世出世间染净一切诸法如梦幻泡影,我人众生,了不可得,当下便是圣者;反之,是为六道轮回中的凡夫。六祖说:“一念迷则佛是众生,一念悟则众生是佛。”又说:“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这更说明了凡圣之差皆在一念迷悟上。那末,凡夫在哪里迷、圣者又在哪里悟呢?《金刚经》云:“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出:如来给学佛者在修行解脱上用身教树立了一个榜样。因为人们迷,恰是在穿衣吃饭、走路做事的日常生活中迷;而圣者悟,恰是在人们迷的地方悟。所以藕益大师说:“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凡夫虽常在穿衣吃饭的日常生活中,但不达这些都是缘生的有为法,其相如幻如影,故尔一一执为真实,这便是迷;圣者恰能于见闻觉知的生活中,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念念不住境,故尔内心清净,无有我法执著,这便是悟。悟此道理,便证无为,悟此道理,便成圣者。以故《金刚经》又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就是说对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道理悟得浅,就是贤;悟得深,就是圣;悟得圆满,就是大圣。反之,若于此理丝毫不能通达,处处迷执,念念取相,这样就是大迷不觉的凡夫。所以说:“迷则凡,悟则圣。”
  “真如体,须亲证”:真如者《成唯识论》云:“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异,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该论又云:“理非妄倒,故名真如。”《解深密经》说真如有七:谓流转真如、了别真如(又名唯识真如)、实相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此中流转、安立、邪行三真如,一切有情平等平等;清净、正行二真如,三乘圣者平等平等;了别、实相二真如,染净诸法平等平等。由此说明真如是贯通凡圣染净诸法的,是一切凡圣染净诸法平等所显示的真实相,故名真如。总之,真如是一切诸法非有非空的中道实相,是远离言说分别的不二之性。只不过真如有“在缠、出缠”二类而已,“在缠真如”又可称为自性涅槃,“出缠真如”又可称为有余依、无余依或无住涅槃。学佛者在理论上既要弄清真如一词的含义,同时又须离开语言文字而亲证真如,这样才能生般若智慧而入不二法门。若果仅在理论上研究而不现观亲证真如,这就犹如说食不饱腹,煮砂不成饭一样,对于解脱成道是无有益处的。所以真正的学佛者一定是知行合一,学修一体,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这样才能超凡入圣,而彻底解脱出离。故曰:“真如体,须亲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  

 唐思鹏居士:马祖的主要禅法思想探析 

 唐思鹏居士:《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唐思鹏居士: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居士:阿赖耶识的伟大意义 

 唐思鹏居士: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唐思鹏居士:十二缘起论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菩萨行品第十一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香积佛品第十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佛道品第八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观众生品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