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器世间


   日期:2025/2/2 7: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器世间

  既论身  须论土  土为依  身为主

  上面已经讲了以根身为主的正报,也就是有情世间;下面还要讲根身所依住的器界依报,也就是器世间。

  四大洲  共铁围  七金山  绕须弥

  四大洲者:1、南赡部洲:旧译为南阎浮提,此洲呈三角形,北广南狭,尖点向南,圆周约六千由旬,因有赡部林,故得是名。2、东胜身洲:音译毗提诃,此洲地形东狭西广,犹如半月,面积为三面各长二千由旬,一面长三百五十由旬,以其身形殊胜,故得是名。3、西牛货洲:音译西瞿陀尼,此洲形如满月,其量七千五百由旬,因以牛为货,故得是名。4、 北俱(拘)卢洲:此洲形为四方,四周量等,各长二千由旬,因国土最为妙胜,故得是名。 《瑜伽师地论》卷二云:“其赡部洲,形如车箱;毗提诃洲,形如半月;瞿陀尼洲,其形圆满;北拘卢洲,其形四方。赡部洲量,六千五百踰缮那(古译由旬);毗提诃洲量,七千踰缮那;瞿陀尼洲量,七千五百踰缮那;拘卢洲量,八千踰缮那。”《俱舍论》卷十一中所说的四洲形量,也与《瑜伽》所说的基本相同。
  铁围山者:此山由铁而成,围绕咸海,故得是名。《俱舍论》卷十一云:“于金轮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处中而住,余八周匝绕妙高山,于八山中前七名内,第七山外有大洲等,此外复有铁轮围山,周匝如轮,围一世界。”
  七金山者:1、担木山:音译朅达洛迦等。此山高四万三千由旬,在须弥山外围绕而住,此山与须弥山中间有大海,宽八万四千由旬,南赡部等四大洲住此海中。2、持轴山:音译伊沙陀罗等。此山高二万一千由旬,其位在担木山外。3、双持山:又名持双山,音译游乾陀罗等。此山高一万二千由旬,其位在持轴山外。4、善见山:音译苏达梨舍那。此山高六千由旬,其位在双持山外。5、马耳山:音译安湿缚朅挐。此山高三千由旬,其位在善见山外。6、持地山:音译尼民达罗。此山高一千二百由旬,其位在马耳山外。7、象鼻山:音译毗那怛迦。此山高六百由旬,其位在持地山外。此七金山,依序重叠罗列,山与山间,有海水间隔,海水之中有各种香花香物遍覆其上,故又称诸海为“七重香水海”。
  须弥山者:新译苏弥卢山,义译为妙高山;此山众宝合成,故名妙,独出群峰,故名高。《 西域记》卷一云:“苏弥卢山,唐言妙高山,旧曰须弥,又曰须弥娄,皆讹略也。四宝合 成,在大海中。”须弥山位居咸海中央,出水高八万由旬,入水亦尔。山腰为四天王所居, 山颠是忉利天,为帝释所居。须弥山处有七重金山及七重香水海交互围绕。《瑜伽师地论》 卷二云:“如是诸山(指七金山)其峰布列,各由形状差别为名,绕苏弥卢,次第而住。苏弥卢量高八万踰缮那,广亦如之,下入水际,量亦复尔。”

  由大地  风力持 水火金 不相离  水轮含 十方界  性流动 如何载

  地、水、火、风名为四大,地以坚为性,水以湿为性,火以燥为性,风以动为性。《五蕴论》云:“云何地界?谓坚强性;云何水界?谓流湿性;云何火界?谓温燥性;云何风界?谓轻等动性。”
  世界如何形成?依唯识学而言:一切有情所依住的世界,皆是由各自有情的阿赖耶识随内因缘力变现的,也就是阿赖耶识以地水火风四大种为亲因,以善、恶、不动诸业为助缘。因缘结合而变一器界相,犹如夜梦中的器界一样,全是做梦人的心识变现的。
  若依一般的传统说法,须弥山、四大洲、香水海、咸海、金山及铁围山,共同成为一世界,世界以外尽是虚空,无所依附。是谁之功力能使大地安住?佛教认为正是众生的业增上力,使空界十方风起,互相激荡,后来形成为坚密广博的大气,称为妙风轮;此风轮深厚为十六亿由旬。继之金色云遍布虚空,倾盆大雨落在风轮上,结为水轮;此水轮深厚为十一亿二千万由旬。后来又再起风,冲击水轮,并在水层上结为金(硬石),称金地轮;此金地轮深厚为三亿二千万由旬。在此金地轮上由大地自成的一层深八万由旬的软土,上面有各种形状的大小诸山,周围是海洋大洲等。《俱舍论》卷十一云:“谓诸有情业增上力,先于最下依止虚空,有风轮生广无数、厚十六亿踰缮那;如是风轮,其体坚密,假设有一大诺健那,以金刚轮,奋威悬击,金刚有碎,风轮无损。又诸有情业增上力,起大云雨,澍风轮上,滴如车轴,积水成轮,如是水轮于未凝结,位深十一亿二万踰缮那。如何水轮不傍流散?有余师说:一切有情业力所持令不流散,如所饮食,未熟变时,终不流移堕于熟藏。……有情业力感别风起,搏击此水,上结成金,如熟乳停上凝成膜,故水轮减,唯厚八洛叉,余转成金, 厚三亿二万,二轮广量,其数是同,谓经十二亿三千四百半,周围其边,数成三倍,谓周围 量成三十六亿一万三百五十踰缮那。”(此中的亿万等数,与今时的数量单位有异。)
  问:水轮能含十方刹土,水性流动,如何能载宇宙万物?
  答:自下所谓由业力所持。

  业力持 得自在  风金摩 火现彩

  十方世界,宇宙万有,都在流动的水性之中而不散坏,这是因为地球不实,金木水火亦如幻化,它全是由众生业作增上,共同招感变现的此一世界,如同梦境一样,当人正在梦中同样也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若一觉醒来,种种梦境,顿然消失。所以永嘉玄觉禅师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正说明境界不实,唯心所现的道理。佛典中说:风与金相摩击,即有火光,火光是变化性,如阴阳之气相撞,即能发出金光闪闪的火花以及巨大的声音。这也说明诸法无有实体,全随因缘条件和合而成,条件变化,而原有之法也就随之变化或者谢灭。所以马胜比丘说:“诸法因缘生,缘散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咸作如是说。”而所谓的条件,也主要就是指众生的业力。

  庵摩果 比阎浮 果体圆 圆如球 彼上下  与四周 人与物 如何留

  “庵摩”者,植物名,形如槟榔。“阎浮”者,在前〈释迦诞生〉一章中已解。《维摩诘经·弟子品》中记载:有佛弟子阿那律尊者,以天眼观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意译吉祥果,状似鸡蛋),当然南阎浮提其状亦如果体,形圆如球。既然如球,彼上下四周的六方,人与万物怎样才能留住呢?这更说明整个虚空、整个宇宙,皆是随众生业力由阿赖耶识之所变现的,如梦中境,镜中像,如幻如化,都无实体,不可执为心外之实有。

  楞严经  秘密说 善会通 不可执

  在佛典中对地球的起源形成很少谈论,即使有所谈论,也是大多沿用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旧说,而佛没有专门的论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地球不实,是一切众生共业所感,犹如梦境,如幻如化。所以《维摩诘经·观阿閦佛品》中说维摩诘以右手断取无动如来妙喜世界,旋转自如, 置于阎浮提,而阎浮提不增大,无动佛土不减小。这又进一步说明了外境不实,唯心所现的道理。以故《楞严经》中对地球也只是隐说而不显说,学佛之人对此应当善于理解,不可固执。

  日与月  绕虚空 不堕落 谁之动  有过去  有现在  有未来 三世改

  若依现在科学的观点看:日月能绕虚空而不堕者,是因为天有吸力,地有引力,互相吸引,所以日月而不堕落。再从时间上说: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的三世。但是过去世已过去、了不可得,现在世不住、亦不可得,未来世未至、更不可得,时时迁流变化,刹那生灭不住,而不可分别执著。一切众生不达此理,一一执为真实,取相分别,颠倒妄执。若能了知一切不实,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来认识诸法,这样就能在世间现实生活的见闻觉知上,远离诸著,而获得自在与解脱。
  《俱舍论》卷十一云:“日月众星依何而住?依风而住。谓诸有情业增上力共引风起,绕妙高山,空中旋环,运持日等,令不停坠。彼所住去此几踰缮那?持双山顶齐,妙高山半。 日月径量几踰缮那?日五十一,月唯五十,星最小者唯一俱卢舍,其最大者,十六踰缮那。 日轮下面颇胝迦宝(水精珠)水珠所成,能热能照;月轮下面颇胝迦宝,水珠所成,能冷能 照,随有情业增上所生,能于眼身、果花、稼穑、药草等物如其所应为益为损,唯一日月普 于四洲作所作事。一日所作事为四洲同时不?不尔云何。北洲夜半,东洲日没,南洲日中, 西洲日出,此四时等,余例应知。日行此洲,路有差别,故会昼夜,有减有增。从雨际等二 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增,从寒际第四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减,昼增减位与此相违。夜渐增时,昼 便渐减;夜若渐减,昼则渐增。昼夜增时,一昼夜增几?增一腊缚,昼夜减亦然。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昼增。何故月轮于黑半末白半初位,见有缺耶?世施设中作如是释,以月宫殿行近日轮,月初日轮光所侵照,余边发影,自覆月轮,令于尔时见不圆满。先旧师释,由日月轮,行度不同,现有圆缺。”

  南与北 西与东 并四围 上下通

  东南西北谓之四方,若加四围(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合称四维),则成八方,再加上下,是为十方。此十方世界,皆通畅无阻。

  观十方 人在中  人居地 地居空

  十方世界无一定中心,也无一定方所。人所居住的地方,也可以说就是十方的中心。如经中提道:佛坐道场,地神作证,说我此处是金刚脐,余方悉转,此地不动。但是人所居住的地球在虚空中如一尘沙,人呢?当然则显得更微小了。因为宇宙之大,无有边际,地球之多,亦如恒沙。故以人为中心观左右上下,所以说“观十方,人在中”。但人不离地而居,地又依虚空而住。业力无尽,故人趣长存;心能生法,故地球恒转(地球虽有成住坏空,但空后又成,并非永恒皆空,故说“恒转”)。

  数此地 至大千 凡圣居 各有缘

  佛教认为一太阳所照临的范围称为一世界,一千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千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称为一大千世界,因大千世界中具备了小、中、大三个千字,所以又称三千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又称一佛土,也就是世尊教化众生的一大国土,当然我们这一小小的世界(南阎浮提)也是佛土当中的一分子,虚空无量,佛土无量,而人趣小世界更是如微尘沙数无量。在这无量的世界中,有凡夫,有圣者,有大乘,有小乘。凡夫所居的土,有庄严美妙的天世界,也有清山绿水的人世界,更有丑陋污秽、甚或狞恶可畏的三涂世界。他们各各皆由不同的业力随缘招感变现,自无主宰,漂泊流转。圣者所居的土,从佛言:有随类化土,有他受用土,更有自报土及法性土,此等诸土,前二依大悲愿力及在因位中修利他功德作缘变现,后二依大智大愿及在因位中修自利功德作缘成就。凡圣所居,各各皆随自具的因缘所招感。所以说“凡圣居,各有缘”。

  同居土 方便土 实报土 寂光土 分四土 自台教 前二粗 后二妙

  天台宗对佛土分为四种:1、同居土:谓凡圣同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  

 唐思鹏居士:马祖的主要禅法思想探析 

 唐思鹏居士:《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唐思鹏居士: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居士:阿赖耶识的伟大意义 

 唐思鹏居士: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唐思鹏居士:十二缘起论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菩萨行品第十一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香积佛品第十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佛道品第八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观众生品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