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其它:论佛教的孝道思想(远尘)


   日期:2025/2/22 8: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论佛教的孝道思想
远尘

  孝道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在诸多佛教经典中,佛陀都论述了佛子尽孝道的重要意义。为了让历代佛教信徒对佛教孝道思想有全面的认识,佛教中还出现了几部专门论述佛教孝道的经典。翻开诸佛菩萨的传记,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诸佛菩萨是实践孝道的典范。受佛教孝道思想的影响,历代高僧大德对待亲人至为孝敬,出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高僧孝行故事,以及很多关于高僧孝道的经典理论。本文即分别从佛经中的孝道思想、诸佛菩萨的孝行、高僧大德的孝亲言行等几方面来探讨佛教孝道思想。

  一、佛经中的孝道思想

  孝道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在佛教的诸多经典中都有关于孝道的论述,都劝人对师长奉行孝道,以尽人伦之责。如在《杂阿含经》卷八十八就有一段佛陀奉劝人子应当孝养父母的经文。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年少婆罗门,名郁多罗,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常如法行乞,持用供养父母,令得乐离苦。世尊,我作如是,为多福不?”佛告郁多罗:“实有多福。所以者何?若有如法乞求,供养父母,令其安乐,除苦恼者,实有大福。”尔时,世尊即说偈言:“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养,现世名称流,命终生天上。”佛说此经已,年少郁多罗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佛陀在这段经文中,赞扬了郁多罗如法行乞,供养父母的孝行,认为这种恭敬孝养父母的行为,不仅现世为人称颂,命终之后也能往生天界。

  在《末罗经》中,论述了供养父母的无量功德。经中说:“如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由这几句经文可知,以充满天地,乃至二十八天那么众多的珍宝奇玩来施舍他人,其中的功德都不如供养父母的功德大,其功德的殊胜,由此可以明了。《杂宝藏经》也说供养父母的功德无量无边。经云:“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勤尽心奉养父母。”《四十二章经》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昭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胜于敬事天地鬼神。 

  《心地观经·报恩品》云:

  “世间悲母孕其子,十月怀胎长受苦,于五欲乐情不着,随时饮食亦同然。昼夜常怀悲愍心,行住坐卧受诸苦,若正诞其胎藏子,如攒锋刃解肢节。迷惑东西不能辨,遍身疼痛无所堪,或因此难而命终,五亲眷属咸悲恼。如是众苦皆由子,忧悲痛切非口宣。若得平复身安乐,如贫获宝喜难量,顾视容颜无厌足,怜念之心不暂舍。母子恩情常若是,出入不离胸臆前,母乳犹如甘露泉,长养及时曾无竭。慈念之恩实难比,鞠育之德亦难量,世间大地称为重,悲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世间速疾唯猛风,母心一念过于彼。”“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二世受报亦无穷。”

  这两段经文说明悲母的恩德重于大地,高过须弥。佛陀在经中劝诫为人子女者应当诚心孝敬父母,认为孝养父母的福德与供佛相等。《大集经》也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生逢诸佛涅槃的末法时代,要将父母当作佛陀一般来侍奉尊重,因为父母的生养,我们才能得以保有人身,进而去追求佛陀所诲谕的慧命。人身具足,慧命成就,才能圆满菩提,证得佛道。因此,要侍父母如佛陀,进而事一切众生如如来。 

  《贤愚经》还讲述了一个孝养父母的事例:经云:

  “尔时,世尊为诸大众演说经法。阿难于时长跪叉手,前白佛言:‘向与世尊入城分卫,见一小儿慈心孝顺,共盲父母住城门下,东西乞食。所得之物,饮食菜果,其美好者,先以供养其老父母;破败臭秽,极不好者,便自食之。日日如是,其可爱敬。’佛语阿难:‘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佛陀认为对父母恭敬供养,给予好的饮食,其功德殊胜难量,诸佛菩萨之所以能够成就,都是由于供养父母的福报所致。

  《本事经》云:

  “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其寿量,曾无暂舍,供给衣食,病缘医药,种种所须,犹未能报父母深恩。所以者何?父母于子,恩极深重:所谓产生,慈心乳哺,洗拭将养,令其长大,供给种种资身众具,教示世间所有仪式,心常欲令离苦得乐,曾无暂舍,如影随形。父母于子既有如是所说深恩,当云何报?若彼父母于佛法僧无清净信,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生净信。若彼父母无清净戒,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受持清净禁戒。若彼父母无有多闻,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听闻诸佛正法。若彼父母为性悭贪,不乐布施,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修胜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实报父母恩。”

  本经论述了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深恩,告诉为人子女者应当以种种资身之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还应当劝诫父母信奉佛法,令他们持清净戒,舍弃贪恋,广修布施,才是真正的报父母之恩。

  在《孝子经》中,也表达了奉劝父母持戒修福为孝的思想。经云:

  “佛告诸沙门:睹世无孝,唯斯为孝耳。能令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恩重于亲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

  由经文可见,能够让父母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持三归,比供养父母衣食之需更为重要,如果不能度化亲人,虽然给予父母世间供养,也称不上真正的尽孝。这就把孝道提高到信仰的角度来认识。

  在佛教有关戒条中,将孝养父母作为基本的戒条,认为如果不尽心供养父母,就是犯戒。如《五分律》云:

  “时毕陵伽婆蹉父母贫穷,欲以衣供养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

  佛陀认为,对父母的孝养是子女应尽的义务,无论出家在家,都应当孝养父母,否则便是犯戒。

  《梵网经》则认为对父母尽孝就是持戒,持戒也是对父母尽孝。经中说:

  “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孝顺生身父母固然是孝,持戒不犯他人,以法制止身心行为,更是对有情众生的孝顺。因此孝的意义,并不限于对今生今世父母的孝思,还包括对多生父母的追思。

  劝人孝养父母的经典还有《分别经》,云:“父母世世放舍,使我学道。累劫精进,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杂宝藏经》也说:如果你希望梵天、帝释、诸佛菩萨常住家中庇佑你,只要孝顺敬养父母,诸佛圣贤就会常在左右。《大般涅槃经》说:“菩萨摩诃萨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中,因恭敬父母,所以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刚之身。”这些经文都告诉我们要恭敬供养父母,因恭敬父母的功德,不仅能够得到诸佛菩萨常相护念,而且还能够仗此功德,成就佛道。

  佛教经典中不仅论述了恭敬供养父母的功德,而且也对不尽孝道的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如《杂阿含经》卷九十六中,讲述了佛在舍卫城乞食途中,逢一老年婆罗门拄杖行乞,就与之叙谈,得知老年婆罗门为子娶妻之后,将家产悉数付与,自己已一无所有,因此只好家家行乞。佛就教他一首偈颂,要他回家为儿子念诵:

  生子心欢喜,为子聚财物。

  亦为娉其妻,而自舍出家。

  边鄙田舍儿,违负于其父。

  人形罗剎心,弃舍于尊老。

  老马无复用,则夺其麸麦。

  儿少而父老,家家行乞食。

  曲杖为最胜,非子为恩爱。

  为我防恶牛,免险地得安。

  能却凶暴狗,扶我暗处行。

  避深坑空井,草木棘刺林。

  凭杖威力故,峙立不堕落。

  这段偈颂指责那种弃父不养的人,虽具人形,实同兽心;这样的儿子连个拄杖也不如。此偈对不孝之子的鞭挞,可谓淋漓尽致。老年婆罗门之子听到偈颂之后,果然大为感动,不仅将父亲接到家中,予以最好的供养,还非常恭敬地来到佛的住所,对佛表示诚挚的感谢,并愿意虚心接受佛的教导。

  有关孝道的论述,除了散见于各种经典中之外,还有专门论述孝道的经典在佛教信徒中广为流传。其中最著名的经典有《佛说盂兰盆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和《地藏经》等经典。

  二、诸佛菩萨的孝行

  在佛教中,诸佛菩萨是奉行孝道的典范。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地藏王菩萨、以及目连尊者都可称为奉行佛教孝道的典范。释迦牟尼是佛教中最早行孝道的人。据佛陀传记记载,佛陀在侍从的陪伴下,出游四城门,见到生老病死等种种无常之相,发愿要出家修行,净饭王担心佛陀出家修道,没人继承王位,便为佛陀娶了美丽漂亮的妻子,希望打消他出家的念头。为了不违背父亲的意志,佛陀只好顺从婚娶。也没有违反父王之意,生了儿子罗候罗,这是佛陀对父亲孝心的表现。佛陀在尽了世间的娶妻生子的义务之后,为寻求佛法的真谛,在一天夜里告别深爱的妻子和儿子,离开王宫到各地参访名师,行各种苦行,最后终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

  后来,释迦牟尼佛为报父母深恩,曾在父母生命垂危时,连自己身上的肉也割下来供养父母。后来又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在皇宫为父阐扬净土,令其闻法生信,超升三界。佛陀的父亲净饭王过世,佛亲自回来举丧,亲自为父王抬扶棺木入殓,然后和儿子罗侯罗、堂弟阿难、难陀四人,将父亲的棺木抬上他自己经常讲经说法的“灵山”安葬。从佛陀的身世来看,佛一出生母亲就过世了,由姨妈一手带大,后来姨妈想出家,佛不答应,因为顾虑到女性出家,宗教团体内容易发生问题,恐怕影响佛法在世间的传布,但是由于阿难一再向佛请求,佛才答应姨妈出家,从此,佛教才有了尼众。佛在得了道后,也曾为了报答母亲怀胎十月之恩,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那时佛母摩耶夫人已因生佛功德,成为忉利天主,但是佛还是专门为她宣讲了佛门孝经《地藏经》。以使母亲得到超生天界,表达自己的孝道。佛陀为了感激姨母大爱道夫人的抚养恩惠,广开方便慈悲法门,允许五百位释迦种族的女众出家,佛教终于有了比丘尼的教团。佛陀为了成就目犍连尊者救母于地狱的孝心,宣说《盂兰盆经》,为后世弟子辟出一条孝亲的法门捷径。

  与佛陀一样怀有孝心的菩萨为地藏王菩萨,地藏菩萨昔为婆罗门女时,为救亡母脱离恶道,发心出家修道,并发广大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不仅使母亲得以超升,而且还能使后世众生仰仗念诵《地藏经》的功德,得以离苦得乐。目连尊者证得阿罗汉果后,为救先母脱离饿鬼道,禀白佛陀请求解救的办法。佛陀为其讲说《盂兰盆经》,启建盂兰法会,斋供十方僧众,凭借众僧戒德之力,超度先母生天。以上这些事例都是诸佛菩萨行世出世间大孝的例证。

  三、高僧大德的孝亲言行

  古往今来在佛门中有很多高僧大德都是实践孝道的楷模。他们的孝亲事迹感人至深,成为后世奉行孝道的典范。隋朝的敬脱法师一头担荷母亲,一头挑负经典,云游四海,随缘度众。南朝齐道纪法师一面躬亲侍奉母亲衣着饮食、大小便利,一面乐说佛法不倦,有人要代为照顾他的母亲,道纪法师却婉拒说:“生养我的母亲应该由我亲自来孝顺,怎么好麻烦他人代劳呢?”他的孝行因此感化不少的道俗信众。唐朝的子邻法师由于母亲不信三宝,死堕恶道,子邻法师于是悲泣礼拜阿育王塔,终于使母亲得生忉利天宫。唐睦州陈尊宿在黄檗禅师那儿开悟,后来住在开元寺,自己织作蒲鞋,卖给过路行人,以所得薄财奉养年老的母亲,因此人人都称他为陈蒲鞋。明末自成和尚,未出家前能孝养母亲,剃度后因逢战乱、颠沛流离,所以肩挑老母,远游四方,托钵化缘之斋饭,先奉母亲食用,时间长达三、四年,直止母亲善终。明朝时的藕益大师曾四度割臂,为病危的母亲求治;玉琳国师,为报母恩,在母亲去世时,师于龛前,席地跏趺七日夜,不沾粒米。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因生不见母,为报答亲恩,发愿以朝山功德回向亡母。他曾三步一拜,以人所难能之笃志苦行,从浙江普陀山一直朝拜到山西五台山,历时三年,途中风霜雪雨,疾病饥寒,行人之所难行,忍人之所难忍,艰苦备尝,方圆成这一深心大愿。弘一大师每逢“母难日”,必于佛前虔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以此功德回向先母。有一次,他在听静权法师讲《地藏经》时,禁不住痛哭失声,忆及先母生前为他所受的种种折磨,比过着无柴无米的日子还难受。类似以上这些高僧大德的孝亲之行,不胜枚举,这些感人事迹,万古不朽,令人警醒。

  历代高僧大德不仅有孝养父母的孝行,而且还有很多有关孝道的精辟理论。本文谨以印光大师为例作简要说明:印光大师对孝道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为人子女者,对父母一定要尽孝道。印光大师从世俗人伦的角度要求为人子女者,要以恭敬心孝养父母。大师在《与丁福保书》中云:“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趋向。良以佛教,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开通水道。则万丈高楼,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坏,若或地基不坚,必至未成而坏。”在这段论述中,印光大师认为,为人子女者,一定要对父母尽人子之责,这是修学佛法的基础,大师还以修万丈高楼作比喻来说明一个人若对父母不讲孝道,即使修学佛法也是一事无成的。

  印光大师认为,夫妻和睦,教子有方也是孝道的一种表现。印光大师在《复周法利书》中说:“汝已娶妻,当常以悦亲之心为念。夫妻互相恭敬,不可因小嫌隙,或致夫妻不睦,以伤父母之心……子曰:‘父母其顺乎,盖言夫妻,兄弟和睦,则父母心中顺悦也。’若不自行悦亲之道,必生忤逆不孝儿女。譬如瓦屋檐前水,点点滴滴照样来。”印光大师认为,作为人子,夫妻之间若能两情相悦,使父母为家庭的和睦而愉悦于心,这也是对父母尽孝的一种表现。若是夫妻之间不和,经常生气打骂,则作父母的整天会为这种紧张的家庭关系而忧虑,如此则谈不上孝道了。印光大师进而认为,夫妻之间若关系融洽,不仅能使父母心情开朗,而且还能够为子女树立一个榜样,子女将来也会像自己的父母对待长辈一样来对待他们。

  其次,印光大师认为出家修道、弘法利生是对父母尽孝的最好方式。印光大师认为,对父母尽世间人伦之责,只是孝道的一个方面,若要真正报现世父母和多生父母的恩德,出家修道、弘法利生是最好的的报恩方式。印光大师引《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大师由此认为,世出世间,都是以孝为根本。只是由于世间的凡夫俗子,只知道世间普通的孝道,而不知道出家修道是最高的尽孝方式。因此,他们每见到出家人,就妄加诽谤,认为他们舍亲割爱,不孝养父母,与世间的流浪汉、忤逆之子没有两样。印光大师认为,世间法重视孝道,出世间法同样重视孝道。世间的孝道是形式上的,而出世间的孝道专注于孝之根本;世间的孝道显而易见,出世间的孝道隐晦难明。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儒家所推崇的是通过孝养父母使他们身心安乐,而佛家的扬名于后世以显其亲,才是真正的大孝。

  大师在《印光大师嘉言录》中云:“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印光大师的这段论述告诉我们,出家修道不仅可以报答现世父母,而且还可以报答多生多劫四生六道一切父母,使他们永脱苦轮,共登觉岸。如此才是至孝,为人子女者应当奉行。

  再次,印光大师还认为,多行戒杀放生之事也是孝亲的一种方式。印光大师认为,戒杀放生不仅能得到诸多善报,同时也是实践孝道的一种方式。大师在《印光大师嘉言录》中援引《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

  印光大师认为,一个人的六亲眷属,无论是前世父母或多生父母如果不能超脱苦趣,都会在六道当中轮回。因此,一个人如果杀生就有可能杀害的是自己前世的父母或是多生多劫的父母。当我们杀害众生时,会使他们起瞋恨心,形成怨怨相报的恶性循环,将来他们会因造作恶业遭受更大的苦报。如果我们戒杀放生,使自己前世的父母都能仗自己放生的功德永脱轮回之苦,这才是真正的至孝。所以,一个人只有广行戒杀放生之事时,才是报自己多生父母之恩德,也是在对父母尽孝道。

  综上所述,佛教的孝道不仅重视对父母的现世孝养,而且还主张对过去世父母的超度荐拔。与普通的孝道理念不同的是,佛教把奉劝父母奉持三皈五戒,信仰佛教,修福布施作为对父母的最大孝行。佛教的孝道内容全面而圆融,如果佛子都能依照佛教的孝道思想来践行孝道,不仅能使家庭和睦,而且将来还可成就道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