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其它:佛教中镜花水月的喻像(董良)


   日期:2025/2/22 16: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中镜花水月的喻像
董良

  镜花水月是佛教中常见的一个名词,亦作“水月镜花”。本文分别就镜、花、水、月的喻像略做介绍。

  一、镜

  镜子能照见一切,但又是空无一物,因此,佛教以其比喻实中有虚,有中有无,色中有空的观念。《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弟子品》说:“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楞严经》卷五曰:“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这里都是以镜喻空,强调世俗世界是空幻的假象世界,宇宙万法刹那生灭,故不真,不真即空、即假,事物亦空亦假,非空非假。

  佛教镜喻在最早的外来译经中就有鲜明的意义。《四十二章经》卷一曰:“有沙门问佛,以何缘得道,奈何知宿命?佛言:道无形相,知之无益。要当守志行。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即自见形。断欲守空,即见道真,知宿命矣。”就以磨镜表心性修养。东汉末支娄迦谶所译《佛说般舟三昧经·行品第二》里也有镜喻,佛告颰陀和:“譬如人年少端正,着好衣服,欲自见其形,若以持镜,若麻油,若净水、水精,于中照,自见之。云何,宁有影从外入镜、麻油、水、水精中不也?”颰陀和言:“不也,天中天,以镜、麻油、水、水精净故。”作为较早的佛教意象,镜已具有了相对明确固定的含义。前者将修行喻磨镜,后者以镜喻佛性圆满自足。

  镜喻也常被用来说明解脱之途,即心无挂碍,佛心常在,所在皆空。《大乘庄严经论》:“一切诸佛有四种智:一者镜智,二者平等智,三者观智,四者作事智。彼镜智以不动为因,恒为余三智之所依止。”

  佛教又以“磨镜”比喻除去妄想的污垢,恢复本性的光明。在禅宗五祖弘忍的门下,神秀是主张“磨镜”的。神秀之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并未违背经意,学佛修习的日常功夫就是“拂尘埃”、“拭明镜”。然而,从“一法不立”的宗旨看来,神秀未免仍在“有为”的窠臼中,“未见本性”。具有“上上智”的慧能做了一首与神秀针锋相对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也就是“空相”。《心经》谓:“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慧能顿悟“自性本自清净”,这就是不磨而磨的“无为”之功。《五灯会元》卷十九载:僧问:“古镜未磨时如何?”径山宗杲答:“火不待日而热。”有问:“磨后如何?”答:“风不待月而凉。”又问:“磨与未磨时如何?”答:“交。”“本来无一物”,磨与未磨,均不改自性的清净。

  根据常识,磨铜可以成镜,而磨砖是不能成镜的。如果把“铜”比喻为“真性”的话,那么“砖”就是“妄心”了。《景德传灯录》卷五载:马祖道一初往衡山结庵,整日坐禅。其师南岳怀让便问他:“大德坐禅图什么?”道一说:“图作佛。”怀让于是取一块砖头在庵前的石上磨来磨去。道一觉得奇怪,便问:“师作什么?”怀让说:“磨作镜。”道一说:“磨砖岂能成镜耶?”怀让正等他这句话,乘机开示说:“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道一豁然契会。

  二、花

  佛教和花有着很深的因缘。在坛场的供桌上,花是佛教中的六种供物之一,因它表示万行成就,故常用其庄严佛果。佛门亦称花为“华”,花华不二,献于佛菩萨前的称为“献花”,散布坛场四周的称“散华”。

  花在佛教中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佛观察到花的特殊性质——它有柔软之德,能缓人心;它能结果,是因果的天然譬喻。正如禅宗初祖达磨所说:“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花的清净、柔软、美丽,最能代表虔诚恭敬的心,因此,花不但可作为佛菩萨圣洁的象征,也是佛教徒与诸佛菩萨之间沟通的桥梁。大乘佛教重要的经典《妙法莲华经》,其经名即是以莲花的洁白完美,来比喻教法的微妙无上。将妙法与莲华结合,意味妙法本来清净,如同莲花入污泥而不染。一般的植物都是先开花,花落之后才会结成果实,莲花却是花果同时,也是譬喻妙法的因果不二。另外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之“华严”含有以“华”作“庄严”之意,在此,“华严”是“因”,“佛”为“果”,意思是菩萨修行四摄、六度等功德之因,最后必能成就佛果。

  在三世两重的十二缘起论中,以花朵来比喻有情众生对各种境界的贪爱、染着、执取,实是非常贴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在《杂阿含经》中:“凡盛必有衰,以衰为究竟……如树无花实,颜貌转枯尽,色力亦复然,如花转萎悴,我今亦复尔。”即是以花来诠释世事的无常。

  佛经又用“虚花、幻花”来比喻一切事物为因缘所生的幻相。又称为“虚空华”、“空华”。幻花的意象就是指似有非有的事物。人有眼根,能看到花,但花本身并不是真的花,而是多种因缘合和而成的虚幻之物。《楞严经》中说,患眼病或用眼过劳的人,往往会看到虚空中有许多似花非花的幻影在晃动。众生“无明”妄动,“尘劳”不断,因此无中生有,执幻象为实在,引发诸多的烦恼。如《楞严经》卷六所说:“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又如《楞伽经》卷一所说:“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其中病目喻无明,空华喻妄身,二月喻妄心。病目又常用以喻人的思维意识都是空,它攀缘外境,随时变化,都是人们的错误幻觉,离客观真相本身总是会有距离,但人们把“病目”看到的就当成真相,这便是执幻为真了。认妄失真,故云颠倒。

  佛教也常以花来比喻种种妙法,如以花譬喻实相之妙理为“实相花”;以花比喻本心之清净称“心华”,所以经中以“心华开敷”表示豁然大悟之意;以莲花比喻佛的正觉叫“正觉花”;智能开解,如花盛开,故称“觉华”;以空中见幻化之华的“空华”,比喻因妄见而起错觉,以无为有。

  三、水

  水的特征就是流动、易逝、清净。因此在佛教中水的喻像很多,意蕴也很丰富,一般来说水被喻指人生的无常、修行过程或者结果以及佛性的洁净等。

  水和镜一样,都能照见人本身的样子,因此都可以喻指空性;水和花一样,具有如幻如化的特征,也是虚幻无常的;水的奔流不息,相续不断,又如人的意念,念念相续,难以停止。所以水又能代表佛教的空、有等本质。譬如佛教常用“水泡”来代表无常幻灭、转瞬即逝的事物。《大般涅槃经》曰:“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亦如画水随画随合。”《大般涅槃经》还将生命的流逝比作瞬间幻灭的水泡:“若是行者为生灭法,譬如水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一切诸行亦复如是。”《杂阿含经》也有水泡之喻:“诸比丘,譬如大雨大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人从生到死的过程如水泡起灭那样短暂脆弱,而在无尽的时间之流里人也如水泡一样起起灭灭、无有止歇,世间真如苦海无边。

  佛教把人生命的最终原因归结为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的相续不断恰如水流不歇,所以佛教徒的修行也便被称为“截生死流”。可见,以水流不止喻生死轮回是佛教的典型意蕴,佛教的水意象突出的是时间观,讲的是人对生死之流如何超脱的道理。

  水本来是清净的,没有任何污染,但由于人的主观想像,水便有了晃动的幻相,犹如本来清净的自性,却因为无明所致,而呈现垢染等相。要分清真相和迷惑的假相,就要灭除幻觉,寻觅到清净根。

  佛教有时也以水的清净、湿性来喻指佛性、自性的净洁。《大般涅槃经》云:“如水无泥,澄静清净。解脱亦尔,澄静清净即真解脱。”水也可以比喻般若智慧和自性,《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云:“又如水大性本清洁无垢无浊,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大乘起信论》云:“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

  水观,是佛教修习禅定的方法之一,又称水想、水定、水想观等。佛教以水能去浊的特点来喻佛教徒修行的过程或结果。《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初观成已,次作水想。想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水想,见水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佛学大词典》对于“水观”有这样解释:“一心观想水,观法成就,则在水得自然,于身之内外,现出水,亦得随意,是为水定。”也就是说,水观修习要首先专心致志地观想水的清澄,进而观想己心己身乃至周围的一切皆如水一样的澄澈空明,从而达到清净虚寂的境界。

  四、月

  月因其特性,在佛教中也被赋予了非常丰富的喻像。

  首先,月在佛教中被用来比喻人的自性,因为自性本来清净圆满,皎洁如明月,一旦自性被迷惑,就犹如月被事物遮盖一样。如《佛说月喻经》曰:“皎月圆,行于虚空,清净无碍。”“犹月行空,清净无碍。譬明眼人,涉履诸险,离诸疑惧。”这里指出佛性本自清净,犹如明月行空,修行者一旦悟得,则可不疑不惧。《大般涅槃经》卷九《如来性品》云:“譬如有人见月不现,皆言月没而作没想,而此月性实无没也。转现他方彼处众生复谓月出,而此月性实无出也。何以故?以须弥山障故不现,其月常生性无出没。如来应正遍知亦复如是。……如是众生所见不同,或见半月,或见满月,或见月蚀。而此月性实无增减蚀啖之者,常是满月。如来之身亦复如是,是故名为常住不变。”这段话指出:众生看月有圆缺有无的变化,其实,月亮不论何时何地都圆满自足,光照四方,正如佛性本自清静无染。“而如来身实不灭度。如彼日月无有灭没”,“譬如阴暗日月不现。愚夫谓言日月失没,而是日月实不失没。”月有阴晴圆缺,实为人自身处在无明状态,仿佛有云遮手挡掩盖了佛性圆满自足、清静无染的本性:“一切众生本原佛性,譬如朗月当空,只为浮云翳障,不得显现。”

  其次,月在佛教中被用来喻指时间,因为时间会流逝变迁,而月也是会时出时没。佛在《楞严经》上讲白月黑月,不说圆月缺月,包含了月球反射日光的道理。又,白月指上半月,即初一到十五,从十六到三十的下半月称黑月。月也常用来喻指人生的短暂、虚幻。如“水中月”是佛教著名的般若十喻之一,佛教常以此来譬喻说明诸法缘起无自性、人生虚妄不实的道理。《维摩诘经》云:“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大智度论》卷六谓:“解了诸法如幻,如火焰,如水中月。”

  再次,月在佛教中被用来喻指其语言观,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但又不离文字,这就要求借用文字又不能执着于文字。如佛经中著名的“以手指月,指非月”的寓言中,其“指”用以比喻语言文字,“月”则喻佛法真谛。《楞严经》卷二:“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就是说,一个人用手指向月亮,应当看到“手指”指向的“月亮”,而非“手指”本身。《楞伽经》卷四说:“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着名字者,不见我真实。”愚人只看到指头,而看不到月亮。运用语言宣说佛法,如同用手指指月亮。手指是语言,月亮是真理。而执着于语言文字的人,怎能看到真理的本身?

  第四,佛教中常以幻月、第二月来喻指妄念、妄识。幻月、第二月如同幻花、空中花一样,都是似有非有的事物。如同有眼病的人,看月亮时,会看见两个月亮,所以便认为天上有两个月亮。其实,这“第二月”却是虚幻不实的。《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粗缘影为自心相,譬如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过去有弟子问“如何是第二月”,其师答:“捏目看花花数朵,见精明树几枝花”。“以手捏目”的典故自《楞严经》注:“人以手捏目望月遂成二轮,取其捏出者为第二月。……第二月虽非真月,然离真月,亦无第二月之可见。”“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认为文字是“第二月”,是迟早要摆脱的“言筌”。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见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从空到有,复归于空,所以空既是根本,又是与有相互依存的,而有只是建立在空的基础上的幻相,因为它依因缘而生,又随因缘而灭,在时间的流逝中生生灭灭,永不息止。正是如此镜花水月作为佛教一组最典型的意象,以镜中花和水中月喻示了佛教的空、幻教义,强调了佛教实中有虚、有中有无、色中有空的思维特点。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