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附录:《顿悟入道要门论》浅释


   日期:2025/3/3 21: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附录:《顿悟入道要门论》浅释

前 言

佛法修持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明理,明理明得越透彻,障碍就越少,开悟就快,所以我把禅宗大珠和尚的《顿悟入道要门论》加以浅释附录在本书之末。也许有人会问:禅定并非顿悟法门,为什么要附录此书呢 ?其实,顿渐之分只是为了方便。禅定是渐修法门,但若明理上功夫下得好,就很易在修定过程中出现顿悟。何况,法门万千,其根本的佛理是一致的。佛法以破执为归,这是千百年来修持佛法者的共识,大德先贤的论著,都以破执为根本。大珠和尚的这本书,通篇皆为破执,附录此书,是有利于修定的读者明至理破执着的。大珠禅师在《顿悟入道要门论》中开宗明义即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修顿悟法门即可得解脱,修顿悟法门须从根本 (即心)修,不向外求而向内求;修根本须从禅定修,只有在禅定中才可修得无生心无住心,才能顿悟,才能明心见性。大珠禅师这一见地,是圣解,是彻照迷航的明珠,深刻地阐明了禅定是三世诸佛必经之途这一至理。禅师在书中所述之理,无一不与见性有关,无一不与禅定有关,故选录此书,以助禅定修持者习好禅定,早日顿悟。

佛法度人,无非以见性为目的,见性之法总括起来不外乎有三:一是修心见性,二是修身见性,三是念佛见性。笔者所著之《禅定》一书,以禅定含此三大内容。大珠禅师顿悟法门之高论,步步不离见性,故必须选录。

佛法以破执为归,用这一指导思想去读大珠和尚的书,去读古圣先贤们的论著,就会把握住要领,就提住了纲,容易领悟,容易贯通。

大珠和尚,法号慧海,唐代建州人 (今福建建瓯市 )。俗姓朱,他先依大云寺道智和尚受业(大云寺在浙江绍兴 ),他的开悟是很有趣的,他去参见马祖道一禅师时,有如下一段对话:

马祖问:从何来 ?

慧海回答:从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问:来这里有什么事 ?

慧海说:来求佛法。

马祖说:自家的宝藏不顾,抛家远走作什么。我这里什么也没有,求什么佛法。

慧海又行礼问道:哪个是慧海自家宝藏 ?

马祖说:现在问我的,就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一点也不缺少,使用自在,何苦向外求觅。

听了马祖的话,立即大悟,“识自本心,不由知觉”,他顿悟了,就听了马祖的几句话。其实马祖说的这个道理,也正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时悟到的一个根本问题,众生佛性具足,皆可成佛,之所以不觉不悟,是因为那个自性真心被妄心破执着被贪瞋痴遮住了。

慧海开悟之后,在马祖那里修行了六年,后来因为业师道智和尚年老,他便返回大云寺照料业师。已经开悟的慧海,为了能安心的修持达到更高的境界,采取了“晦迹藏用,外示痴讷”的办法,但他撰写了《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记述自己的体验心得。后来他的一位师侄玄宴,把他的著作偷出去送到马祖那里,请马祖审阅。马祖看了以后,对众人说:“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 ”

马祖高度评价了慧海的著作,肯定了是开悟者之论,印证了慧海的成就,以后人们就称慧海为大珠和尚。

顿悟入道要门论序

夫善知识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类。长夜明炬,善破群昏。大珠和尚,首参马祖,便入慧海之法界,令开宝藏于自家。所以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机叠叠,如圆器之倾珠。于是曲设多方,垂慈利物,发扬至道,乌可以笔舌赞叹哉。妙叶维那,四明翠山大中理公之神足。夙具灵根,素培智种。禅余之暇,阅此老语录,有所证入。平生碍膺之物,脱然而去。从上佛祖舌头,一无所疑矣。此亦古塔主观云门语而嗣之。正所谓也。故捐资镂板,以广其

传。期以后之来者,同一了悟。存此心者,岂浅浅耶。此之功勋不坠,行愿弥坚,盖可见矣。庶几法流不泯,派永接于曹溪。灯焰长存,光愈明于少室者也。

岁在癸丑春孟十日,阿育王山沙门,释崇裕书于无异堂

这篇序是明代洪武六年 (1373)阿育王寺的僧人崇裕为重印此书而写的。序的第一层意思,是对大珠和尚及其著作的赞颂,指出善知识对于修持者的作用是巨大的,有如大海里的航船,长夜里的火炬,能引导度化众生。而慧海和尚是“开宝藏于自家”,识见了自性的大成就者,获得了大智慧,所以能“灵辩滔滔”“峻机叠叠”。叠叠是层出不穷之意。第二层是说捐资刻印此书的缘由。妙叶,是一个比丘的法号。四明翠山,指四明山,宋代知礼法师居此宏扬天台正义,号四明尊者。“维那”是寺院中主管事务的僧人,这位妙叶和尚,是“夙具灵根,素培智种”的天台宗修持者,他因读此书得到许多证悟,破除了许多疑难,这位受益者积极向人们推荐倡导重刻此书。“古塔主”是作序的崇裕和尚,这里涉及到一个典故,得简单介绍一下。

阿育王是公元前三百多年印度的一位国王,他统一了印度,保护佛教,建立了八万四千大寺,修铸了八万四千宝塔。他还主持促成以目犍连之子帝须为上座的第三次集结,整理佛经,宏扬正法,其事迹见阿育王传和阿育王经。到了中国的西晋武帝太康二年 (公元 281年),就是那位司马炎当皇帝的时候,浙江鄞县有个叫刘萨诃的人,在当地山中掘得一塔,认为是古印度阿育王所造的八万四千塔之一,于是此山便被命名为阿育王山,后来还修了塔寺。到梁武帝时,正式赐名为阿育王寺。到宋代,苏轼还为寺新建的宸奎阁作记。此寺成为临济宗之道场,称盛一时。序中古塔即指阿育王山之阿育王塔。

“云门”指云门山文偃禅师。他在五代末居云门山,建光泰禅寺,以山名名其宗,是禅宗的五大宗之一,称云门宗。

“云门语”指一禅宗公案,文偃禅师曾对门人说过三句话:“我有三句话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若辩得出,有参学分。若辩不出,长安路上辊辊地。”后人认为,第一句为一心门,第二句为真如门,第三句为生灭门。此一解释不一定正确,读者可以去自悟。云门禅师留下的这一椿公案,是为了引导修禅者识见本心,断除妄心,获得自在。序中引此典故,是把慧海的著作等比于云门禅师之语,因而要继承发展光大它,以之来明心见性,启用自家的宝藏。

序的第三层意思是印此书的目的和意义,所谓“期以后之来者,同一了悟”。“此之功勋不坠,行愿弥坚”,这样就可以使“法流不泯,派永接于曹溪。灯焰长存,光愈明于少室”。曹溪是六祖慧能的别号,要使六祖所创禅宗一脉得到发扬光大。少室,指少室山。少林寺,是初祖达磨九年面壁之处。

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

唐沙门慧海撰

稽首和南,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众。弟子今作此论,恐不会圣心,愿赐忏悔。若会圣理,尽将回施一切有情,愿于来世,尽得成佛。

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 ?

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

问:云何为顿悟 ?

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问:从何而修 ?答:从根本修。

问:云何从根本修 ?

答:心为根本。

问:云何知心为根本 ?

答: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无事不辩。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

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禅门经云: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

以上为第一部份 (此是浅释者所划分,为读者方便计。原书不分段落 )。主要讲解脱须得从根上修,即修心。应内求,不应外求,顿悟法门是可即得解脱的法门。

大珠和尚为“顿悟”三字下了精辟的定义,顿是顿除妄念,悟是悟无所得,这个定义精彩极了。众生之所以见不到自性真心,就是因为妄念太多,一旦“顿除”,自性真心就会显现。妄念顿除之后,立即得悟,而悟是无所得,因为自家宝藏,一切具足,所以是无所得。因为心无所住,所以无所得。因为真心湛然不动,无所执着,无所分别,所以无所得。我们听到一些修持者,今天说得到了什么,明天说又得到了什么,只要还在不断地“得到”,就没有究竟,就还没有悟。也并非说每天都有所得的人不好,只是表明他的修持还处于未究竟的层次。认识上还以得为喜,以得为证。对于芸芸众生来说,没有大珠禅师那样的根基和灵性,也自然要经历较长的有所得的阶段,才能迈向无所得的悟境。只是在见地上,心态上,若老是停留在对有所得的追求,那就形成障碍了。此理也不可不知。在禅定中,刻意追求什么,也是不行的。

佛法是以破执为归的,所以必须在心上下功夫,必须内求。这对佛门的任何宗派,都是适用的。

问:夫修根本,以何法修 ?

答:惟坐禅,禅定即得。禅门经云:求佛圣智,要即禅定,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善根。

问:云何为禅 ?云何为定 ?

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哀、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何以故?菩萨戒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得如是者,即名解脱,亦名达彼岸,超六度,越三界大力菩萨,无量力尊,是大丈夫。

以上这一段,是讲修根本的方法是禅定。指出妄心不生为禅,对境无心为定。这是很精辟的见解。修禅定就是要做到妄心不生,对境无心。禅定被称为三世诸佛必经之途,它在佛法中,可以称得上是根本大法。各宗各派尽管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都离不开禅定。禅宗如是,密宗如是,净土宗也如是。

问:心住何处即住 ?

答:住无住处即住。

问:云何是无住处 ?答: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

问:云何是不住一切处 ?答:不住一切处者,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亦不住

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处。只个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也。得如是者,即名无住心也。无住心者,是佛心。

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以上一段讲心住何处,引出无住心即佛心即本心。心不住一切处,这是禅定的高境界,成就境界。通过禅定,得无住心,就是得本心得佛心了。这不是一开始修禅定的人就能做到的。修习禅定,入手的功夫,还是要从有所住摄心于一处,逐步才能进入高境界,当然,不可一概而论,有条件修顿悟法门的人,是会很快得到无住心的。

问:身心以何为见 ?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见等见 ?

答:见无如许种见。

问:既无如许种见,复何见 ?

答:是自性见。何以故 ?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

问:只如清净体尚不可得,此见从何而有 ?

答:喻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何以故 ?为明鉴无心故。学人若心无所染,妄

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能生此见。法句经云: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善知识也。

问:涅槃经金刚身品云:不可见,了了见,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云何 ?

答:不可见者,为自性体无形,不可得故,是名不可见也。然见不可得者,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即是了了见也。无有知者,为自性无形,本无分别,是名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能分别一切,即无事不知,是名无不知者。般若偈云,般若无知,无事不知。般若无见,无事不见。

问:经云:不见有无,即真解脱。何者是不见有无 ?

答:证得净心时,即名有,于中不生得净心想,即名不见有也。证得无生无住,不得作无生无住想,即是不见无也,故云不见有无也。《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

无见,斯即涅槃,亦名解脱。

问:云何是无所见 ?

答:若见男子女人,及一切色像,于中不起爱憎。与不见等,即是无所见也。

问:对一切色像时,即名为见。不对色像时,亦名见否 ?

答:见。

问:对物时,从有见。不对物时,云何有见 ?

答:今言见者,不论对物与不对物。何以故 ?为见性常故。有物之时即见,无物之时亦

见也。故知物自有去来,见性无去来也。诸根亦尔。

问:正见物时,见中有物否 ?

答:见中不立物。

问:正见无物时,见中有无物否 ?

答:见中不立无物。

问:有声时即有闻,无声时还得闻否 ?

答:亦闻。

问:有声时从有闻,无声时云何得闻 ?

答:今言闻者,不论有声无声。何以故 ?为闻性常故,有声时即闻,无声时亦闻。

问:如是闻者是谁 ? 答:是自性闻,亦名知者闻。 以上部分,是通过见和闻来说自性,主要说了以下几点意思,一是身心以自性见为见,


自性见是清净见,如明镜照物,明镜湛然,无心而可照万物。二是自性体无形,不可得,不可见,但自性又有恒沙妙用,能分别一切,无事不知。三是不见有不见无才名真解脱,特别要注意理解“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凡夫的知见,是眼耳鼻身之见,不是自性见,所以是“无明本”。要做到知见无见,才能圆融解脱。四是见性是恒常的,不动的,无论对物与否,均是见,均可见,闻性亦是如此。

这里要浅释一下“解脱”这个词。有的人常把解脱与死亡看作同义语,这是误解。佛法所说的解脱,是“离缚而得自在之义”,它是涅槃的别称,又是禅定的别称。因为禅定可使人获得大自在,远离各种束缚。把解脱作死亡,是社会上的一些用法,与佛法中解脱一词的本义无关。佛法把解脱分为二种:有为解脱,如阿罗汉获无漏之真智。无为解脱,指菩萨断一切惑。

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 ? 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问:既言无念为宗,未审无念者,无何念 ? 答: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 问:云何为邪念,云何名正念 ? 答: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即名邪念,不念善恶,名


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 问:云何是正念 ? 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问:菩提可得否 ? 答:菩提不可得。 问: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 ? 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实不可得,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即无有念。只个无

念,是名真念菩提。无所念,无所念者,即一切处无心,是无所念。只如上说如许种无念者,皆是随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体,无二无别,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

自然解脱。

上一段讲顿悟门的宗、旨、体、用,并着重讲了“无念为宗”中的无念的含义。大珠禅师所讲的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清净为体,智慧为用的佛理,并非只适用于顿悟门,对于所有的佛法修持者都是适用的。

凡心和佛心的区别,在于佛心是自性真心,湛然不动又明照万物。凡心是妄心分别心攀缘心。佛法修持,就是要除妄见真。所以,念有念无,念善念恶,念生念灭,念苦念乐,念憎念爱都是邪念,都是分别心。笔者 50年代曾师事道家天无派天憍道长。师尊教诲我时曾出示一骨片,上刻有甲骨文“无善无恶,无争无欲,无有无无,无苦无乐,无生无灭,道之至也”,师言此系天憍派从上古传下的训诫词,要我熟记之。当时我年轻不懂事,特别对“无善无恶”一句惑然不解,认为连善恶都不讲,那还像话,岂不成了邪教了么 ?天憍道长当时没有解释,只讲了一句:“以后会明白的。 ”后来自眉师父传我师妹小丫圆圆霞霞的准提神功时,小丫曾问白眉上师佛道的异同,白眉上师即用甲骨文上的几句训诫词来作答。小丫等聪慧异常,不似我之愚顿,当即明白“是一非一”的道理。后来我学佛法后,才恍然大悟,明白无善无恶是一种至境,是见性后明照万物又不起分别,但又不等于不行善事,不襄善举,不结善缘。在修行中,要多做善事,做了就忘掉它,如同未做,这就是不执着。如果做了好事,就记在心上,挂在嘴上,那就不对了。我曾问过白眉上师:“行善的功德以何者为最大 ?”上师回答说:普度众生是大善事,扶危济困是大善事,救死扶伤是大善事,念佛念经诵咒是大善事,宏扬佛法是大善事,但这些善事的功德都不如断除妄心断除执着识见自性的功德大。见性成佛是最大的善事最大的功德。说大说小又是分别,为了方便,不得不如是说,记住中国有句古话,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白眉上师风趣地说:“这也是无大无小,无善无恶。 ”

大珠禅师讲到“唯念菩提”一处,是十分精彩的。菩提即不可得,“菩提本无树”嘛,念一个本来无的东西,就无有念,就一切处无心,就无念了。达到“无所念”(没有念的对象)“无所念者” (没有施念的念头或本体 ),那么就解脱了,就自在了。念菩提一处,是值得读者仔细体味的。

还要说明一点,大多数的读者都不一定是修顿悟法门的,但明大珠禅师所说之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至理名言,都是在引导您顿悟。明理了,在渐修或禅定过程中就有顿悟的可能。禅宗大师们的说法,是在“临界”处点拨。比如水变成冰,需要零度的气温。在零度的邻近温区里加点催凝剂,水会突然结冰,晶莹明澈,湛然不动。所以明至理是十分重要的。

对渐修的人来说,循一定的次第方法去修持,也是为了顿悟。

问:云何行佛行 ?

答: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亦名正行,亦名圣行。如前所说,不行有无憎爱等是行。大律卷五菩萨品云:一切圣人,不行于众生行,众生不行如是圣行。

问:云何是正见 ?

答:见无所见,是名正见。

问:云何名见无所见 ?

答:见一切色时不起染着。不染着者,不起爱憎心,即名见无所见也。若得见无所见时,即名佛眼,更无别眼。若见一切色时起爱憎者,即名有所见,有所见者即是众生眼,更无别

眼作众生眼。乃至诸根,亦复如是。

问:既言以智为用者,云何为智 ?

答:知二性空,即是解脱。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脱。是名为智。亦名了正邪,亦名识体

用。二性空即是体,知二性空即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言二性空者,不生有无、善恶、爱憎者,名二性空。

问:此门从何而入 ?

答:从檀波罗蜜入。

问:佛说六波罗蜜是菩萨行,何故独说檀波罗蜜,云何具足而入也 ?

答: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而生,但修檀度,即六度悉皆具足。

问:何因缘故名为檀度 ?

答:檀者,名为布施。

问:布施何物 ?

答:布施却二性。

问:云何是二性 ?

答:布施却善恶性,布施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即得二性空。若得二性空时,亦不得作二性空想,亦不得作念有施想,即是真行檀波罗蜜,名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行。何以故 ?为自性空故,无一相可得。无一相可得者,即是实相。实相者,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问:佛说六渡罗蜜,今云何说一,即能具足。愿说一具六法之因。

答:思益经云,网明尊谓梵天言:若菩萨舍一切烦恼,名檀波罗蜜,即是布施。于诸法无所延,名尸波罗蜜,即是持戒。于诸法无所伤,名羼提波罗蜜,即是忍辱。于诸法离相,名毗离波罗蜜,即是精进。于诸法无所住,名禅波罗蜜,即是禅定。于诸法无戏论,名般若波罗蜜,即是智慧。是名六法。今更名六法不异。一舍,二无起,三无念,四离相,五无住,六无戏论。如是六法,随事方便,假立名字。至于妙理,无二无别,但知一舍即一切舍,无

起即一切无起。迷途不契,忘谓有差。愚者滞其法数之中,即长轮生死。告汝学人,但修檀之法,即万法周圆;况于五法岂不具耶。

以上部份,第一层说佛行。不行一切行即是佛行。一切行指憎爱、有无、苦乐等有分别有染着之行也。佛法中,行的概念是“内心涉境,说名为行”,从有为法之因缘集起,便视之为行。又以行是身口意之造作。这些行,都不是佛行。凡夫之所行与佛行是不一样的,修行者未见性时之所行与佛行也是不一样的。大珠禅师说“不行一切行即佛行”中之“一切行”是指妄心未除时之行。

第二层说正见。正见是无所见,无所见是见一切色不起染着不起憎爱,这就称为佛眼,反之即是众生眼。

第三层说“智为用”。阐发了知二性空即为智的妙理,知二性空即是解脱。

第四层着重讲了行檀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认为入二性空之门,须得从布施波罗蜜着手,又特别强调内布施,即舍掉贪瞋痴疑慢等种种妄念种种分别心种种攀缘心。也就是布袋和尚所说的“放下”。舍掉了善恶、有无、爱憎,舍掉空与不空、定与不定、净与不净,舍掉了一切分别、攀缘,就自会得二性空,又不作二性空想,亦不作我布施了这一切想,那就叫万缘俱绝了,那就叫远离诸相了,那就叫自性空了,那就是得到实相了,其实得实相也是假立名词,实无所得。

六波罗蜜与一波罗蜜,六度与一度,它们的关系是即一即六。修檀波罗蜜之法,就是万法周圆,六度俱备。

问:三学等用,何者是三学 ?云何是等用?

答:三学者,戒定慧是也。

问:其义云何是戒定慧 ?

答:清净无染是戒。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也。若知戒定慧体俱不可得时,即无分别,即同一等,是名三学等用。

问:若心住净时,不是着净否 ?

答:得住净时,不作住净想,是不着净。

问:心住空时,不是着空否 ?

答:若作空想,即名着空。

问:若心得住无住处时,不是着无所处否 ?

答:但作空想,即无有着处。汝欲了了识无所住心时,正坐之时,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即名无过去事。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未来心自绝,即名无未来事。现在事已现在,于一切事但知无着,这不起憎爱心,即是无着,现在心自绝,即名无现在事。三世不摄,亦名无三世也。心若起去时,即莫随去,去心自绝。若住时亦莫随住,住心自绝。即无住心,即是住无住处也。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时只无住,亦无住处,亦无无住处也。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亦名了了见性也。只个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亦名色性空。经云:证无生法忍是也。汝若未得如是之时,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会。所以会者,一切处无心即是会。言无心者,无假不真也。假者,爱憎心是也。真者,无爱憎心是也。但无憎爱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也。

问:为只坐用,行时亦得为用否 ?

答:今言用功者,不独言坐,乃至行住坐卧,所造运为,一切时中,常用无间,即名常住也。

以上部份,第一层讲戒定慧三学,给出的定义很精辟,道出了三学的实质本质,有利于修持者理会其根本性的东西。“清净无染是戒”,但能做到这一点,便是诸戒俱足了。定的根本是心不动而对境寂然,心不随尘转,要求是明确的,是一针见血式的解说。对于慧的解释,更属圣者之见,“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是谁在知心不动,当然是自性真心,谁不生不动想,当然也是那个真我。不起念,不起分别,但又能分别,“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但又不染着,不攀缘,这就是慧。如果知道戒定慧体俱不可得时,就叫三学等用。

戒定慧是一体,这对修持者来说,十分重要。这种理解符合佛法的根本至理。佛说过许多戒律,那是针对业力较高根性较差的众生说的。不用有相之戒,不能约束众生之贪心妄心,对悟性较高的修持者来说,只要能做到心之清净无染,就是诸戒俱足了。

第二层讲心住空住净住无住处时如何才能不着于空、净、无住。住空时要不作住空想,住净时不作住净想。特别提出如欲了知无所住心时,诀窍是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举凡过去(过去事已过去,莫思量,过去心自绝 )未来(未来事未至,莫思量,未来心自绝 )现在 (现在事已现在,——已现在,即已在过去,对现在事,不起爱憎心,无染无着,现在心自绝)“三心俱绝,这就是三世不摄。《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三不可得,在大珠禅师这里,得到淋漓尽致而且透彻非常的解释。后世的许多大德高僧学者,讲到修心问题时,常引用大珠神师之语,可见大珠禅师的见解,确实是圣解。

禅师还强调:“若心起去时,即莫随去,去心自绝,即无住心。若住时亦莫随住,住心自绝,即无住心。”六祖慧能是听《金刚经》“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悟道的。如何能生无所住心,大珠禅师在这里说得明白透彻,明此理,行此法,自会识见自性,见性成佛。所谓证无生法忍,就是生无所住心。大珠禅师告诉我们,勤加用功,功成自会。为我们讲了无假不真的道理,爱憎心是假,无爱憎心是真,无爱憎心即是二性空,得此即自然解脱。而且,行此法时,不拘形式,一切时中,均可实现心无所住,常常如此,就是佛性常住了。

问:方广经云,五种法身,一实相法身,二功德法身,三法性法身,四应化法身,五虚

空法身,于自己身何者是 ?

答: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象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若了此义者,即知无证也。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若有得有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也,名为外道。何以故 ?维摩经云,舍利佛问天女曰,汝何所得,何所证 ?辩乃得如是 ?天女答曰:我无得无证,乃得如是。若有得有证,即于佛法中为增上慢人也。

问:经云等觉妙觉,云何是等觉,云何是妙觉 ?

答:即色即空,名为等觉。二性空故,名为妙觉。又云: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也。

问:等觉与妙觉,为别为不别 ?

答:随事方便,假立二名,本体是一,无二无别,乃至一切法皆然也。

问:《金刚经》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其义云何 ?

答: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可说。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恒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故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问: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义云何 ?

答:只如有人未遇大善知识,唯造恶业,清净本心被三毒无明所覆,不能显了,故云应堕恶道也。以今世人轻贱者,即是今日发心求佛道,为无明灭尽,三毒不生,即本心明朗,更无乱念,诸恶永灭,故以今世人轻贱也。无明灭尽,乱念不生,自然解脱,故云当得菩提。即发心时,名为今世,非隔生也。

问:如来五眼者何 ?

答:见色清净,名为肉眼。见体清净,名为天眼。于诸色境,乃至善恶,悉能微细分别,无所染着,于中自在,名为慧眼。见无所见,名为法眼。无见无无见,名为佛眼。

又云,大乘最上乘,其义云何 ?答:大乘者,是菩萨乘。最上乘者是佛乘。又问:云何修而得此乘?答:修菩萨乘者,即是大乘。证菩萨乘,更不起观,至无修处,湛然常寂,不增不减,名最上乘,即是佛乘也。

以上第一层是说法身,只说五法身。在佛法中,性相二宗,说法各异,但均是方便之说,无损佛理。大珠禅师只说方广经提到的五法身,解释简明扼要,其旨在于了此义,无得无证,即是证佛法身。由于关于法身的说法甚多,如法身无相说,法身有相说,这里不得不多说几句。法身无相,见于《涅槃经》、《大乘同性经》。法身有相说,见于《法华经方便品》、《提婆品》、《仁王经观室品》,均是佛说,均是方便之说。法身之相,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还有法身说法论,法身不说法论,均为各宗为阐本宗之修法实践而为之说,修显教者,大可奉

法身不说法之说,修密宗者,大可奉法身说法之说,其间并无矛盾,只是机用不同。

第二层说等觉妙觉本体是一,无二无别,特别指出“一切法皆然”,对妙觉,佛法还有解释,即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名为妙觉”,这是指佛果的无上正觉。等觉,亦是佛的异称,等是平等,诸佛觉悟,平等如一,故云等觉。又,菩萨之极位,亦名等觉,意指与妙觉等。

第三层解释《金刚经》中关于“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之义,关于持经功德之义,关于五眼之义,关于大乘最上乘之义。

问:涅槃云,定多慧少,不离无明。定少慧多,增长邪见。定慧等故,即名解脱。其义如何?

答:对一切善恶悉能分别是慧。于所分别之处,不起爱憎,不随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又问:无言无说,即名为定。正言说之时,得名定否 ?答:今言定者,不论说与不说常定。何以故?为用定性言说分别时,即言说分别亦定。若以空心观色时,即观色时亦空。若不观色,不说不分别时亦空。乃至见闻觉知亦复如是。何以故 ?为自性空即于一切处悉空。空即无着,无着即是等用。为菩萨常用如是等空之法,得至究竟。故云定慧等者,即名解脱也。今更为汝譬喻显示,令汝惺惺得解断疑。譬如鉴照像之时,其明动否 ?不也。不照时亦动否?不也。何以故?为明鉴用无情明照,所以照时不动,不照亦不动。何以故 ?为无情之中无有动者,亦无不动者。又如日光照世之时,其光动否 ?不也。若不照时动否 ?不也。何以故 ?为光无情故,用无情光照,所以不动,不照亦不动。照者是慧,不动是定。菩萨用是定慧等法,得三菩提,故云定慧等用,即是解脱也。今言无情者,无凡情,非无圣情也。

问:云何是凡情,云何是圣情 ?答:若起二性,即是凡情,二性空故,即是圣情。

问: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其义如何 ?答:以言显义,得义言绝,义即是空,空即是道,道即是绝言,故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谓得义实际,更不起观,不起观故,即是无生,以无生故,即一切色性空,色性空故,即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即是心行处灭。

问:如如者云何?答:如如是不动义,心真如故,名如如也。是知过去诸佛行此行亦得成道,现在佛行此行亦得成道,未来佛行此行亦得成道,三世所修证道无异,故名如如也。维摩经云,诸佛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乃至一切众生悉皆如也。何以故 ?为佛性不断,有性故也。

问:即色即空,即凡即圣,是顿悟否 ?答:是。问:云何是即色即空,云何是即凡即圣 ?答:心有染即色,心无染即空。心有染即凡,心无染即圣。又云,真空妙有故即色,色不可得故即空。今言空者是色性自空,非色灭空。今言色者,是空性自色,非色能色也。

以上部份,第一层讲定慧的关系。其要义是定慧等用即解脱。关于定,有的人有误解,以为只有打坐时具有一定外在形式,全身端坐,不言不笑,才叫定。当然这是定。但“常摄在定”并非指一年到头都在打坐,所以大珠禅师说,不论你说不说,都处于定中,因为你是用定性去言说,去分别时,言说分别都是定,定的特质是湛然不动,如明镜照物一样,无论照与不照,明镜都不动。这种定性,是指我们的心处于不动时才能出现的。功夫纯熟了,可

以常处于定中,做什么事都不影响,反而做得更好。修到这种境界,是得自在了,得解脱了。

第二层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两句名言,见于《璎络经》下、《仁王经》、《维摩诘经》。这是佛典中关于真如、实相义的极旨。所以大珠禅师要专门提出来讲。其文字义是指真如实相离一切语言概念,语言概念已不能表达。心行指心念,心行处灭指一切生灭变迁的心理活动皆停息。真如实相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也不能用心思去思议。这两句也是离概念分别而契证真如的法要。大珠禅师从得义是空空即是道的角度,加以诠释,具有特色。

第三层讲如如之义。如如是不动义,三世诸佛皆以行此法而成佛。如如是梵文 Tathata的意译。同类概念还有真如、实相、法界、实际、真际、真性、实性、法性、佛性、法身等。般若经以诸法普遍共具共依的空性为真如。大乘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解深密经说到七种真如,但若论其体,唯一真如即如如也。

第四层讲即色即空。这是般若部经论十分重要的关于色空的理论。有一种观念,认为色为实有,空为虚无。其实,色之为色,非在而有,非灭而空,非过去而空,是当体即空,其体本空。空之为空,不是以有无为标准的,不能认为有就不空,无就是空。大珠禅师以心有染为色,心无染即空。又以真空妙有故即色,色不可得故即空,指出今言空者是色性自空,非灭而空,今言色者,是空性自色,非色能色,很透彻明确地阐述了色空观。

问:经云尽无尽法门如何 ?

答:为二性空故。见闻无生是尽。尽者,诸漏尽。无尽者,于无生体中,具恒沙妙用,随事应现,悉皆具足,于本体中,亦无损减,是名无尽。即是尽无尽法门也。

问:尽与无尽,为一为别 ?

答:体是一,说即有别。

问:体既是一,云何说别 ?

答:一者是说之体,说是体之用,为随事应用,故云体同说别。喻如天上一日,下置种种器盛水,一一器中皆有于日。诸器中日悉皆圆满,与天上日亦无差别,故云体同。为随器立名,即有差别,所以有别,故云体同,说即有别。所现诸日,悉皆圆满,于上本日,亦无损减,故云无尽也。

问:经云,不生不灭,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

答: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问:何者善 ?何者不善?

答:不善者是染心。善法者是无染漏心。但无染无漏,即是不善不生。得无染无漏时,即清净圆明,湛然常寂,毕竟不迁,是名善法不灭也。此即是不生不灭。

问:菩萨戒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其义云何 ?

答:佛戒者,清净心是也。若有人发心修行清净行,得无所受心者,名受佛戒也。过去诸佛皆修清净无受行,得成佛道。今时有人发心修无受清净行者,即与佛功德等用,无有异也。故云入诸佛位也。如是悟者,与佛悟同。故云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从清净心生智,智清净名为诸佛子,亦名真佛子。

问:只如佛之与法,为是佛在先,为是法在先 ?若法在先,法是何佛所说,若是佛在先,承何教而成道 ?

答:佛亦在法先,亦在法后。

问:因何佛法先后 ?

答:若据寂灭法,是法先佛后。若据文字法,是佛先法后。何以故 ?一切诸佛皆因寂灭法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后。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得成道已,然始广说十二部经,引化众生。众生承佛法教化修行得成佛,即是佛先法后也。

问:云何是说通宗不通 ?

答:言行相违,即是说通宗不通。

问:云何是说通宗亦通 ?

答:言行无差,即是说通宗亦通。

问:经云,到不到,不到到之法,云何 ?

答:说到行不到,名为到不到。行到说不到,名为不到到。行说俱到,名为到到。

问:佛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者是不尽有为 ?何者是不住无为?

答:不尽有为者,从初发心,至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后至双林入般涅槃,于中一切法,悉皆不舍。即是不尽有为也。不住无为者,虽修无念,不以无念为证,虽修空,不以空为证。虽修菩提涅槃,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即是不住无为也。

以上第一层讲无尽法门。在佛法中,无为法离生灭之相,称为无尽,此系权教所谈。又:“有为法之缘起,一多相即,故为无尽”,此系实教所谈。这里需说一下《华严经》中十地品所说的十无尽,才能明白无尽之义。初欢喜地菩萨发广大之愿,以十无尽而成就,若此十句有尽,则我愿亦尽,此十句无尽,故我愿无尽。一、众生界无尽。诸众生皆依世界而住,世界无尽故众生无尽。二、世间无尽,一切世界依虚空而住,虚空无尽,故世界无尽。三、虚空界无尽,虚空遍十方而无有际限,虚空无尽也。四、法界无尽,称于真如之法而说无量之法,法界无尽也。五、涅槃界无尽,无量之众生入于涅槃,涅槃界无尽也。六、佛出现无

尽,佛出现而说法度生无尽也。七、如来智界无尽,如来之智慧,能知自心所缘之法界无尽也。八、心所缘无尽,如来之智所照之境无尽也。九、佛智所入境界无尽,佛智所证之境界无尽也。十、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世间转者,展转而摄入前之众生界世界虚空界也。法转者,展转而摄入前之法界涅槃界佛出现界也。智转者,展转而摄于前之如来智界心所缘界佛智所入境界也。世法智之三种展转含摄而无穷也。

大珠禅师说,于无生体中,具恒沙妙用,随事应现,悉皆具足,于本体中亦无损减,就叫无尽。也就是尽无尽法门。

第二层讲不生不灭。不善者是染漏心,善法是无染漏心,无染无漏,就是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第三层讲佛戒。佛戒就是清净心。修清净行得无所受心的人,就名受佛戒。佛法所说的无所得心,是指无分别智。相反,有所得心,是取相之心,有所得者,名为无明。

第四层说佛与法谁先谁后。

第五层说通宗不通之理,言行相违,说和行不一,即是说通宗不通。言行一致,说通宗亦通。关于“宗通说通”出自《楞伽经》卷三。宗通,指修行者超越一切心、意、意识而自内证的自觉圣境界。亦即经过修行实证而对佛性的通达。说通,指佛随机说法,引导众生。宗说二通是大禅师必需具备的条件。即是自己要实修实证,才可说法度人。

第六层讲到不到、不到到之义。

大珠禅师强调说行如一,智与行并重。说到就要行到,行到也要说到。修持者若只能自修而不能说法是不行的。只会说法而不会实修不去实行也是不行的。这里的说字,含有宣说、解说、论说之义。本层所说之义理,与上一层宗通说通之理,是有区别的。宗通说通强调言行一致。本层所说之理,强调“说到行到,行到说到”。要求对修持应达到已达到未达到的境界,要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能作出正确的解释。

第七层讲佛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佛法中有为法是指依因缘而生之法,无为法是不依因缘而起之法 (“为”是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 )。从初修至涅槃,不舍一法,就叫不尽有为。虽修无念不以无念为证,虽修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这就叫不住无为。这一指导思想,对修持者十分重要。

问:为有地狱,为无地狱 ?答:亦有亦无。

问:云何亦有亦无?答:为随心所造一切恶业,即有地狱。若心无染,自性空故,即无地狱。问:受罪众生,有佛性否 ?答:亦有佛性。

问:既有佛性,正入地狱时,佛性同入否 ?答:不同入。

问:正入之时,佛性复在何处 ?答:亦同入。

问:既同入,正入时,众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 ?答:佛性虽随众生同入,是众生自受罪苦,佛性元来不受。

问:既同入,因何不受 ?答:众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坏。佛性者是无相,无相者即是空性也。是故真空之性,无有坏者。于如有人,于空积薪,薪自受坏,空不受坏也。空喻佛性,薪喻众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

问: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几个识共成一智,几个识独成一智 ?答:眼耳鼻舌身,此五识共成成所作智。第六是意识,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独成平等性智。第八含藏识,独成大圆镜智。

问:此四智为别为同 ?答:体同名别。

问:体既同,云何名别 ?既随事立名,正一体之时,何者是大圆镜智 ?答:湛然空寂,圆明不动,即大圆镜智。能对诸尘不起爱憎,即是二性空。二性空,即平等性智。能入诸根境界,善能分别,不起乱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观察智。能令诸根随事应用,悉入正受,无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

问:束四智成三身者,几个智共成一身 ?几个智独成一身 ?答:大圆镜智独成法身。平等性智独成报身。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别,只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无三身应用。何以故 ?为体性无相,从无住本而立,亦无无住本。

问:云何是见佛真身 ?答: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

问:云何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 ?答: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亦不存,既不存无,有从何得。有之与无,相因始有,既相因而有,悉是生灭也。但离此二见,即是见佛真身。

问:只如有无,尚不可交建立,真身复从何而立 ?答:为有问故,若无问时,真身之名亦不可立。何以故,譬如明镜,若对物像时,即现像。若不对像时,终不见像。

问:云何是常不离佛 ?答:心无起灭,对境寂然,一切时中,毕竟空寂,即是常不离佛。

问:何者是无为法 ?答:有为是。

问:今问无为法,因何答有为是 ?答: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从何生。若论真无为者,即不取有为,亦不取无为,是真无为法也。何以故 ?经云,若取法相,即着我人。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即是取真法也。若了此理,即真解脱,即会不二法门。

问:何者是中道义 ?答:边义是。

问:今问中道,因何答边义是 ?答:边因中有,中因边生。本若无边,中从何有 ?今言中者,因边始有,故知中之与边,相因而立,悉是无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问:何名五阴等?答:对色染色,随色受生,名为色阴。为领纳八风,好集邪信,即随领受中生,名为受阴。迷想取想,随想受生,名为想阴。结集诸行,随行受生,名为行阴。于平等体,妄起分别系着,随识受生,名为识阴。故云五阴。

以上第一层讲地狱的有无。造业即有地狱,心无染着,恶业不生,即无地狱。

第二层讲转识成智,智成法身。根据显教义理,修有漏之八识,转为与之相应的大圆镜智,其体清净,离有漏染杂之法。修有漏之七识而得与无漏之七识相应的平等性智。佛智论说,平等性智者,谓观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应,常无间断,建立佛地无住涅槃。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种种影像。密教建立的五智中,以此智为灌顶智。转有漏之五识而得与无漏之六识相应的妙观察智。妙观察智是“转分别识得此智慧。能观诸法自相共相,于众会前说诸妙法。能令释生得不退转”。密教五智中,以此配于西方无量寿佛之智德。转有漏之前五识而得与无漏之前五识相应之成所作智。此智能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身口意三业皆随智慧而生,成就本愿所应作事,利乐度化无量众生。以上四智,都是修到高层次才能得到的。

第三层讲佛之真身。佛之真身,亦即法身,如何见真身,这是佛法中的很有意思的问题,参明白了,对修持很有帮助。前面的解释中说到过法身有相与法身无相,均是佛所说。这里又提到真身,如果通俗一点,就是那个真正的释迦牟尼佛。大珠禅师告诉我们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有和无,都是分别。《金刚经》说:远离诸相,即名诸佛。诸佛是离相的,离相不是有相,也不是无相,是既离有相也离无相。《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里说得很严重,如果以色见,以音声求,都是行邪道。佛告诉众生,要见佛的真身,必须离有无二见。离有无二见,二性俱空,那就是证道了,成就了,那就得以见佛真身了。这是叫你破除执着。大珠禅师说:若是不问这个问题,连真身之名亦不可立。已为你点破到极处了。

第四层讲有为法和无为法。有因无立,无因有显,真正的无为法,是不取有为也不取无为。取法相取非法相都是着人我四相,但在修持中,又是不舍有为,不住无为。如此方可证道。大珠禅师说有为无为,也是在破执。法是渡船,执于法,即是在水中驮着船走,上了岸也背着船走。不破执着是难得究竟的。只有不取法相也不取非法相,才是取真法,才是真解脱,才是真正的会不二法门。

第五层说中道义。中道亦是相因而立,也是无常。破中道执,需要解释一下中道。佛法中,法相宗以唯识为中道,三论宗以八不为中道(三论指中论、十二门论、百论,龙树一派为破大小乘之迷执而造。八不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反之则为生灭断常一异去来,谓之八迷)。天台宗以实相为中道,华严宗以法界为中道。中,是不二之义,绝待之称。待是对待,绝去对待,称为绝待,佛法是不讲对待的。佛法讲四种中道,一对偏中。对于大小学人执断执常的偏病而说中道,故名对偏中。二尽偏中。大小学人有执断执常之偏病,则不成中,偏病若尽除,中道即显,故谓尽偏中。三绝待中。对于素来偏病,故有中,偏病既除,中亦不立,非中非偏,为度众生,强名为中。是名绝待中。四成假中,以有无为假,非有非无为中。曰非有非无,故说有无,如是之中为成有无之假。故谓成假中。

第六层说五阴(五蕴 )。《大乘义章》说:积聚名阴,阴积多法故。是指色声等有为法聚

集而为体。另一义为荫覆,指色声等有为法覆盖了真理。后新译皆为蕴,比较妥切,由于流传已久,五阴五蕴皆通用。

色蕴,指构成身体和世界的物质。受蕴,指由感官所领受的苦乐等感觉、情绪等。想蕴,指想像、联想、概念、思维等活动。行蕴,指有目的各种活动。识蕴,指心识的最根本的了别作用。法相宗认为,受蕴在前六识,想蕴在第六识,行蕴在第七识,识蕴在第八识。五蕴总归为色法和心法 (后四蕴为心法 ),它表示世界万法由色心二法或五蕴因缘合集而生,并无实在的自性。

问:经云,二十五有,何者是 ?答:受后有身是也。后有身者,即六道受生也。为众生现世心迷,好结诸业,后即随业受生,故云后有也。世若有人,志修究竟解脱,证无生法忍者,即永离三界,不受后有。不受后有者,即证法身。法身者,即是佛身。问:二十五有名,云何分别?答:本体是一,为随用立名,显二十五有。二十五有:十恶,十善,五阴是。问:云何是十恶十善?答:十恶,杀、盗、YIN、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乃至贪、瞋、邪见,此名十恶。十善者,但不行十恶,即是也。

问:上说无念,由未尽决。答:无念者,一切处无心是,无一切境界,无余思求是。对诸境色,永无起动,是即无念。无念者,是名真念也。若以念为念者,即是邪念,非为正念。何以故 ?经云,若教人六念,名为非念。有六念名为邪念,无六念者即真念。经云:善男 子,我等位于无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照无余世界不可思议功德。佛说之犹不尽,何况余乘能知也。得无念者,六根无染故,自然得入诸佛知见。得如是者,即名佛藏,亦名法藏。即能入一切佛一切法。何以故 ?为无念故。经云,一切诸佛等,皆从此经出。问:既称无念,入佛知见,复从何立 ?答:从无念立。何以故 ?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又云,喻如明鉴,鉴中虽无像,而能现万像。学人为心无染故,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无量知见。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何以知之 ?譬如师子儿初生之时,即真师子。修顿悟者,亦复如是。即修之时,即入佛位。如竹春生笋,不离于春,即与母齐,等无有异。何以故 ?为心空故,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故云,即凡即圣也。修顿悟者,不离此身,即超三界。经云,不坏世间而超世间。不舍烦恼而入涅槃。不修顿悟者犹如野牛,随逐狮子,经百千劫,终不得成狮子。问:真如之性,为实空,为实不空。若言不空,即是有相。若言空者,即是断灭。一切众生,当依何修而得解脱 ?答:真如之性,亦空亦不空,何以故 ?真如妙体,无形无相,不可得也,是名亦空。然于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即无事不应,是名亦不空。经云,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若人守一,万事毕,是悟道之妙也。经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生种种见,如此功业,由行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证,无有是处。自诳诳他,彼此俱坠。努力努力,细细审之,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得如是者,即入涅槃,证无生法忍,亦名不二法门,亦名无诤,亦名一行三昧。何以故 ?毕竟清净,无我人故。不起爱憎,是二性空。是无所见,即是真如无得之辩。此论不传无信,唯传同见同行。当观前人有诚信心,堪任不退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示之令悟。吾作此论,为有缘人,非求名利。只如诸佛所说,千经万论,只为众生迷故,心行不同,随邪应说,即有差别。如论究竟解脱理者,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汝莫求虚名,口说真如,心似猿猴,即言行相违,名为自诳,当堕恶道。莫求一世虚名快乐,不觉长劫受殃。努力努力,众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众生时,过去诸佛如微尘数,一切众生,总应度尽。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当知众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经云,夫求法者,不着佛求。问:于来世中多有杂学之徒,云何共住 ?

答:但和其光,不同其业,同处不同住。经云,随流而性常也。只如学道者,自为大事因缘解脱之事。俱勿轻未学 (疑为末学之误 ),敬学如佛,不高己德,不疾彼能,自察于行,不举他过,于一切处悉无妨碍,自然快乐也。重说偈云:

忍辱第一道,先须除我人。

事来无所受,即真菩提身。

《金刚经》云,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又云,不取即不舍,永断于生死,

一切处无心,即名诸佛子。涅槃经云,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偈曰:

我今意况大好,他人骂时无恼。

无言不说是非,涅槃生死同道。

诚达自家本宗,犹来无有青皂。

一切妄想分别,将知世人不了。

寄言凡夫末代,除却心中蒿草。

我今意况大安,不语无事心安。

从容自在解脱,东西去易不难。

终日无言寂寞,念念向理思看。

自然逍遥见道,生死定不相干。

我今意况大奇,不向世上侵欺。

荣华总是虚诳,弊衣粗食充肌。

道逢世人懒语,世人咸说我痴。

外现瞪瞪暗钝,心中明若琉璃。

默契罗睺蜜行,非汝凡夫所知。

以上第一层说二十五有。十善十恶五蕴,共称二十五有,二十五有是受后有身。只有修持证得无生法忍,才能永离三界,不受后有,不堕轮回。无生法忍,涅槃之真理,无生灭,故云无生,无生法忍,指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叫无生法忍。这是初地以上菩萨所得之悟。

第二层再说无念。一切处无心是无念,无一切境界和思求是无念。得无念,六根即无染,就可以得到佛的知见。因为妄念不生,心无染着,离开我人众生等相等见,真正清净了,这种条件下,能生无量知见,就像明镜可照万物一样,因为明镜是清净的,如明镜污染了,就照不见万物万像了。

第三层讲真如实相为实还是为空,应从哪里修真如得解脱。真如妙体是无形无相的,所以说空,但真如妙体又具无量的功用,所以说不空。从哪里修呢 ?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所以该守一,这里的守一,不是做气功,是指从心上下功夫,“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这就是“一”,得到这样境界,就是二性空,就是无生法忍,就是解脱。大珠禅师在上卷结束之前,再一次强调,究竟解脱之理,就只一条: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这是大珠禅师的切身体会,是实证了的圣者之言。不是文字游戏,不是机锋,是切切实实的入菩提道果的要门。

第四层讲佛度还是自度。佛度众生,只能为你说法,给你渡船,给你指引。你上不上船,上船后划不划浆,划浆撑篙往不往对岸去,都决定于众生自己,也就是说,靠自己度自己。这十分重要,他力是通过内力自力起作用的。所谓“灵山就在汝心头”,自己不努力,有再高明的师父也无济于事。

第一个四句偈,归结了三条方法,一是忍辱,忍是修心的上上方法之一,六度中的一度,忍以护戒,维护心的清净,放下各种执着贪瞋痴等。第二条是除我人四相我人四见,第三条是事来无所受,无所受,是不随境转,不随客尘转。有人说“事来则应,物去不留”,与无所受之意相似,无所受,即不留,即不染不着。此种境界,决不是木头人。事情要处理的,照样处理,会比别人处理得更好,只是物去不留。就像明镜照物之后,仍是空净的。

第五层是长偈,带有总结性的。偈语之前说了几点,一是通达无我法者是真菩萨,无我,因解空而彼我俱忘。人身是五蕴假合而成,执此身为我,谓之人我。于法 (指一切事物 )有此种执,称为法我。无我法,指无人我无法我。二是不取即不舍,永断于生死。先得解释一下佛法中取和舍的含义。取,又名取着。取着所对之境界叫取。是爱的异名,又是烦恼的总名。它有贪着而不舍离之义。涅槃经说:取着名为凡夫,一切凡夫取于色乃至着识,以着色故,则生贪心,生贪心故,为色系缚。乃至为识所系缚,以系缚故,则不得免生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由此可见,取是修持的一大障碍。舍,内心平等而无执着。经中说舍,凡有七种,一心性平等,忘怀称舍,情无存着,故曰忘怀。二于众生舍弃一切怨亲等碍,三舍一切贪瞋等过,四见生得脱,不复忧念,放舍名舍。五证空、平等、离相名舍。六自舍己乐,施与他人。七益众生无所希望。大珠禅师所说不取即不舍,才可永断生死,有取有舍,即是凡夫。三是一切处无心才是真佛子。四是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

偈的前十句为第一段。说禅师自身已识见自性,已达生死即涅槃的菩提道果,忍辱,不妄语,无妄想分别,希望后学者在心上下功夫。偈语的中八句,说禅师自身已得解脱的安乐自在。后八句说自己证道后看破世间荣华富贵,过着弊衣粗食的日子,外示愚钝,内修密行。罗睺罗,指释迦佛的儿子罗睺罗,称为密行第一,看来大珠禅师也修密行,这也是向我们透露一点机密,顿悟之后还要修,而且修密行。“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这是修行的一条至理。

吾恐汝等不会了真解脱理,再示汝等。

问: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云何是净心 ?答:以毕竟净为净。问:云何是毕竟净为净?答:无净无无净。问:云何是无净无无净 ?答: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即名无净也。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即是无无净也。

问:修道者,以何为证 ?答:毕竟证为证。问:云何是毕竟证 ?答: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问:云何是无证,云何是无无证 ?答:于外不染色声等,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即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即名无证也。得此无证之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证,即名无无证也。

问:云何解脱心?答: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即名真解脱也。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者是有,非法是无也。但不取有无,即真解脱。问:云何得道 ?答:无得,无无得是名毕竟得。问:云何是毕竟空 ?答:无空无无空,即名毕竟空。问:云何是真如定 ?答:无定,无无定,即名真如定。经云: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定法,如来可说。经云:虽修空不以空为证,不得作空想,即是也。虽修定,不以定为证,不得作净想,即是也。若得定得净,得一切处无心之时,即作得如是想者,皆是妄想,即被系缚,不名解脱。若得如是之时,了了自知得自在,即不得将此为证,亦不得作如是想,即得解脱。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问:云何是中道 ?答:无中间亦无二边,即中道也。云何是二边 ?答:为有彼心,有此心,即是二边。问:何名彼心此心 ?答:外缚色声,名为彼心。内起妄念,名为此心。若于外不染色,即名无彼心,内不生妄念,即名无此心,此非二边也。心既无二边,中亦何有哉,得如是者即名中道,真如来道。如来道者,即一切觉人解脱也。经云:虚空无中边,诸佛身亦然。然一切色空者,即一切处无心也。一切处无心者,即一切色性空,二义无别。亦名色空,亦名色无法也。汝若离一切处无心,得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见性者,非也。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何以故 ?《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若有修,一切诸行俱足成就,得受记否 ?答:不得。问:若以一切法无修,得成就受记否?答:不得。问:若恁么时,当以何法而得受记 ?答: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即得受记。何以故?维摩经云:诸行性相,悉皆无常。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即名受记。所言一切处无心者,无憎爱心是。言憎爱者,见好事不起爱心,即名无爱心也。见恶事亦不起憎心,即名无憎心也。无爱者,即名无染心,即是色性空也。色性空者,即是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自然解脱。汝细看之,若未惺惺了时,即须早问,勿使空度。汝等若依此教修,不解脱者,吾即终身为汝受大地狱。若诳汝者,吾当所生处,为师子虎狼所食。汝若不依教,自不勤修,即不知也。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努力努力,须合知尔。

以上第一层讲净心,指出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不作净想是无净,得无净不作无净想是无无净。第二层讲证道以毕竟证为证,毕竟证就是无证无无证。得净之时不作证想是无证,得无证时,不作无证想,就是无无证。

第三层讲解脱心,指出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才是真解脱。初修佛法,是有求解脱之心的,但修持进展深入以后,要做到一切处无心,自然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才能真得解脱。以下论及得道,也以同样的道理,讲无得无无得是毕竟得。讲空也是毕竟空(无空无

无空),讲定也是无定无无定名真如定,修空要不以空为证,修定不以定为证,在解脱之前所达到的任何境界所证的任何道果,如果作如是想,又是妄想妄念,又是生有住心。哪怕有一处有心,都不叫一切处无心,那就不是真解脱真证道。大珠禅师于此反复叮嘱,多方说法,就是为了在最后关头破尽执着,真正做到一切处无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读书的人,要善于彻悟此理,始可叩开证道之门。

第四层再讲中道,本来中道之说是为破大小乘的执着而设,也是假立名目。但有的修持者不执两边,又执起中来。大珠禅师此处连中也一并破掉,指出外不染色内不起妄,二边即无,中道就无从立了。这就是真正的中道,真正的如来道解脱道。最后仍然归结到一切处无心,是真解脱真涅槃真寂灭真见性。

第五层说受记。受记,原意指佛预言弟子于未来何时得何果位。后世也有师父预言弟子于何时得何果位,亦称受记 (授记)。大珠禅师在这里把授记之执也全给破掉,想得到受记,亦是一念,亦是有心。要做到无行无无行,即一切处无心,即名受记。特别指出,见好事不起爱心,见恶事不起憎心,无爱即是无染即是色性空,即是万缘俱绝,即是自然解脱。如果认为受记是好事,因而产生爱心,染着于受记,追求受记,那就不得解脱了。

大珠禅师把证道的窍决之理,和盘托出,望读者深思之,悟而行之。

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下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师讳慧海,建州人,姓朱氏,依越州大云寺智和尚受业。初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 ?曰: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师遂礼拜问曰: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 ?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师于言下大悟,识自本心,不由知觉。踊跃礼谢,师事六载。后以受业师年老,遽归奉养。乃晦迹藏用,外示痴讷,自撰《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法侄玄宴,窃出江外求马祖。祖览论,谓众曰: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众中有知师姓朱者,迭相推识。结契来越上,寻访依附,时号大珠和尚。

第一段介绍大珠和尚悟道经过及撰写此书缘由以及马祖的评价。

越州,今绍兴。建州,今福建建瓯市。

马祖,唐代四川什邡人 (709-788),法号道一,谥号大寂禅师。开始从资中处寂禅师出家学禅,属禅门北宗一派。后遇怀让禅师 (六祖慧能之高德 )以磨砖不能成镜喻成佛不由坐禅因而省悟,并随怀让学禅十年。后到福建江西等地宏法,住南昌开元寺时,四方学禅者云集门下,称洪州宗 (南昌又名洪州 ),得法弟子有百丈怀海等 139人。

大珠禅师是听马祖说“自家宝藏,一切具足,毫不欠少”而悟道的,而马祖是听怀让禅

师说,磨砖不可成镜,成佛何由坐禅而悟道的。也许有的读者会问:你写这本关于禅定的书还有用吗?我们还用修禅定吗 ?我很明确地回答你:禅定是三世诸佛必经之途。禅定的书永远都有用。至于你修不修禅定,如果你有马祖或大珠的根器素质,在解决开悟这个问题上,大可不用修禅定。如果自愧不如,仍从禅定修起为最好。还有一个问题,顿悟之后,还要不要修?要修,修什么 ?大珠禅师开悟后,在马祖身边修了六年,回到绍兴后还在继续修持,他告诉人们,他在修密行。马祖开悟之后,在怀让禅师身边修了十年。这十年修的内容,有的并未透露。开悟之后,还要修,这已成定论。六祖开悟之后,遁迹山林十多年,也是在修。对这个问题,我的佛家师父白眉和尚说得好,明心见性之后,还不是十地菩萨,要修的内容还多着呢。以我的愚智揣测,明心见性,还不等于把色身全部转换了,仅此一条,也需一定时间才能完成,明心见性以后,已获得大智慧,但也并未圆满。转识成智,获得圆满的四智,也是需要时日的,此亦需要从禅定中去求。当然,见性以后,自己明白该如何修,比见性之前,当然状况就大不一样了。“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这一原则,不仅对顿悟法门有用,对从其他法门入手的修持者是同样有用的。

话题再回到大珠禅师的介绍上。大珠禅师撰写了《顿悟入道要门论》,得到了马祖的高度赞赏,充分肯定,因此才引来众多的依附者。

师谓学徒曰:我不会禅,并无一法可示于人,故不劳汝久立,且自歇去。时学侣渐多,日夜叩激,事不得已,随问随答,其辩无碍。

时有法师数人来谒曰:拟伸一问,师还对否 ?师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问:如何是佛?师曰:清谭对面,非佛而谁。众皆茫然。良久,其僧又问:师说何法度人 ?师曰: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曰:禅师家浑如此 ?(浑如此,为何如此 )师却问曰:大德说何法度人 ?曰:金刚般若经。师曰:讲几座来 ?曰:二十余座。师曰:此经是阿谁说 ?僧抗声曰:禅师相弄,岂不知是佛说耶?师曰: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说,则是谤经,请大德说看。僧无对。师少顷又问: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德且道阿那个是如来 ?曰:某甲 (僧人自称,笔录者未记其名,故称某甲)到此却迷去。师曰:从来未悟,说什么却迷。

僧曰:请禅师为说。师曰:大德讲经二十余座,却不识如来。其僧再礼拜,愿垂开示。师曰:如来者是诸法如义,何得忘却。曰:是是,诸法如义。师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经文分明,那得未是。师曰:大德如否 ?曰:如。师曰:木石如否 ?曰:如。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无二。师曰:大德与木石何别 ?僧无对。乃叹云:此上人者,难为酬对。良久却问:如何得大涅槃?师曰:不造生死业。问曰:如何是生死业。师曰: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曰:云何即得解脱 ?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僧曰:禅师如和尚者,实谓稀有。礼谢而去。

有行者问:即心即佛,那个是佛。师云:汝疑那个不是佛,指出看。无对。师曰: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

以上记禅师法师的答对。

“清谭对面,非佛而谁”。清谭,即清谈。这句话后世有多种理解,一说离开清谈的即是佛,一说谈话的人都是佛。究竟作何理解,读者自己去悟。

第二层是关于《金刚经》的对话。

法师问大珠禅师以何法度人,大珠说他无有一法度人,反问法师“说何法度人”。这位未开悟的法师说他是讲《金刚经》,并已讲了二十多座。大珠问他《金刚经》是谁说的,法师很不高兴,以为是在故意戏弄,“岂有禅师还不知道《金刚经》是释迦牟尼说的 !”这时,大珠禅师便用《金刚经》的原话来诘难法师: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则是谤经。这位法师回答不出来了。应该如何回答呢,不妨说:佛说法不取相而说,故言无说,亦不离相而说,故言有说。

认为自己有法度人,既着法相又着人相。说法是有相可取的,认为自己在说法,就是有相。认为自己无法可说,心中立了此见,亦是有相。说法以不着念为宗,若以为有说法,就着相了,着相就背觉了,背觉就是谤佛。说法就说法,不说法就不说法,两皆无心,两不执取。用般若智慧去观照,会决知其为无法可说,但又不是如同木石之无说也。关于说法问题,佛临涅槃时告诉弟子:谓我说法四十九年者非我弟子,谓我不曾说法者亦非我弟子。所以我们应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切处无心,说法既不取相而说,亦不离相而说。执有执无,都不解佛所说义。那位法师未悟此理,当然无法回答。

第二个问题是问法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德且道那个是如来?”法师回答不出来。大珠禅师告诉他,如来者是诸法如义。我们先解释一下,单就如来一词,是梵语答他各答 (Tathaga-ta)的意译,意思是指乘如实之道来而成正觉,是佛的十种尊号之一。这种常识,那位法师是知道的,大珠禅师说:“如来者是诸法如义。”什么叫诸法如义?如,是圆融无碍。凡是义之有可言说而明了的叫通达,不可言说之通达,假立名字叫如如。不偏于无实,不落于无虚,无实无虚,就是诸法如义的本相。只有达诸法如义,才称得上觉者,觉者即是如来。所谓无实,从本体上讲,诸法空相,原无生灭。所谓无虚,从用上讲,证得又未尝不无。对执有偏空的众生,随缘而应,故有虚实之说。再往下答对,那法师越发应付不了。这位法师应是宗通说通都未通的法师,强为人说法,显然是不妥的,所以受到大珠禅师的批评。若从此而有所悟,倒也是好事。

第三个问题是法师问大珠禅师:如何得大涅槃 ?禅师以彻底破执的方法,告诉法师: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有得有证、不脱对治门都是生死业,只有不造生死业才能得大涅槃。涅檠是 Nirvana的译音,是佛法修持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达此境界即是不生不灭,永恒安乐,脱离一切无明烦恼。《大涅槃经》说,涅槃具常住、虚通、清净、不老、不死、寂灭、不动、快乐八味。涅槃还有一些解释。法师所问者,即指大涅槃经所说的涅槃。有涅槃可求,亦是佛的方便之说。涅槃亦是一种境界,只要有境界,还不是究竟。境界仍是相,达到涅槃境界,仍未离一切相。

有律师法明谓师曰:禅师家多落空。师曰:却是座主家多落空。法明大惊曰:何得落空 ?师曰:经论是纸墨文字,纸墨文字者俱空设,于声上建立名句等法,无非是空。座主执滞教礼,岂不落空。法明曰:禅师落否 ?师曰:不落空。曰:何以不落空 ?师曰:文字等皆从智慧而生,大用现前,那得落空。法明曰:故知一法不迭,不名悉达。师曰:律师不唯落空,兼乃错用名言。法明作色问曰:何处是错 ?师曰:律师未辩华竺之音,如何讲说。曰:请禅师指出法明错处。师曰:岂不知悉达是梵语耶 ?律师虽省过,而心犹愤然。

又问曰:夫经律论是佛语,读诵依教奉行,何故不见性 ?师曰:如狂狗趁块,师子咬人。经律论是自性用,读诵者是性法。

法明又曰:阿弥陀佛有父母及姓否 ?师曰:阿弥陀姓憍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曰:出何教文 ?师曰:出陀罗尼集。法明礼谢,赞叹而退。

律师,不是现代帮人打官司的律师。是梵文 Vinayācaāryà的意译。指善于解释律藏,谙熟律仪的僧尼。

律师法明与大珠禅师的对答,未讨论更深的问题,却也显示了大珠禅师的智慧和辩才。悉达,按中国字词的含义,是全部达到 (圆通)之义,法明未说错。大珠禅师却说他把释迦牟尼的名字用在这里不恰当。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名字就叫悉达 (悉达多 )。其实,大珠禅师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换句话说,佛出家前的确是一法未达,偏就叫“悉达”,正好和法明的意思相反。而诸法俱达,反而不能叫悉达,只能叫如来了。足见禅师的机智处。

有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否 ?师曰:有变易。三藏曰:禅师错也。师却问: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师曰:若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三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便作变解。闻说不变,便作不变解。三藏曰:故知南宗,实不可测。

有道流问:世间有法过自然否 ?师曰:有。曰:何法过得 ?师曰:能知自然者。曰:元气是道否?师曰:元气自元气,道自道。曰:若如是则应有二。师曰:知无两人。又问:云何为邪?云何为正?师曰: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

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日:用功。曰:如何用功 ?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 ?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 ?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

有韫光大德问:禅师自知生处否 ?师曰:未曾死,何用论生。知生即是无生法,无离生法,说有无生。祖师云:当生即不生。曰:不见性人,亦得如此否 ?师曰:自不见性,不是无性。何以故?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识即是性,故名识性。了即是性,唤作了性。能生万法,唤作法性。亦名法身。马鸣祖师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从生,亦无名字。迷人不知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遂唤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黄花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吃笋,应总吃法身也。如此之言,宁堪齿录。对面迷佛,长劫希求,全体法中,迷而外觅。是以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大德又问:太虚能生灵智否 ?真心缘于善恶否 ?贪欲人是道否 ?执是执非人向后心通否 ?触境生心人有定否 ?住于寂寞人有慧否 ?怀高傲物人有我否 ?执空执有人有智否 ?寻文取证人、苦行求佛人、离心求佛人、执心是佛人此皆称道否 ?请禅师一一开示。师曰:太虚不生灵智,真心不缘善恶,嗜欲深者机浅,是非交争者未通,触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机者慧沉,傲物

高心者我壮,执空执有者皆愚,寻文取证者益滞,苦行求佛者俱迷,离心求佛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大德曰:若如是,应毕竟无所有。师曰:毕竟是大德,不是毕竟无所有。大德踊跃礼谢而去。

以上第一层回答三藏法师关于真如有无变易。真如,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大乘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真如亦即是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真心。佛典所说真如是不变易的,禅师先说变易,后说不变易,如不见性,说变易,执变易,说不变易,执不变易,都是执。

第二层答道家修持者问。

第三层答源律师关于还用功否的问题。禅师所答自是解脱者之言,说来简单,吃饭睡觉都在用功,用的是无心之功,一切处无心。“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深刻而生动。

第四层答韫光大德。禅师批评“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说,认为这是迷而外觅之说,不是悟道悟法者之言。

回答大德的第二个系列问题,对修法的人是很有教益的。“嗜欲者机浅”,机,根机,根机浅,指契合真理的根性差。贪欲重的人是很难接受佛法真理的。“是非交争者未通”,喜欢争执是非的人,于事理均未通达。“触境生心者少定”,一见客尘境相心就跟着跑的人定力差。“寂寞忘机者慧沉”,喜欢守住寂寞忘记机灵的人慧力便沉落。这是指那种坐枯禅的弊病。“傲物高心者我壮”,骄傲自大的人我执就重。“执空执有者皆愚”,“寻文取证者益滞”,从文字里去取证的会更加停滞不前。“苦行求佛者俱迷”,过去,苦行求佛的人还是有的,如今难找了。随着生活的现代化,打的去寺院,坐飞机去参加法会等等,恐怕是“逸”字使人心迷,不是苦行求佛而是“逸行求佛”了。禅师若有知,定会另有说法。“离心求佛者外道”之外道一词,一种含义是于佛教外立道,名外道,本身并无贬义。二是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三是附佛法之外道。如小乘之犊子部及大乘之方广道人附托佛法而立邪计。四是学佛法成外道,谬解佛理而陷于邪计者。大珠禅师指出离心求佛者是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这和“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不是一回事。虽然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但并不等于是佛。铁皆可以炼成钢,但铁不等于是钢,有质的差别。“执心是佛”连执都未除,如何是佛。社会上有的人自称是佛是菩萨是上师的,都认为自己了不起,都属于“执心是佛”的范围。

师上堂曰:诸人幸自好个无事人,苦死造作,要担枷落狱作么。每日至夜奔波,道我参禅学道,解会佛法,如此转无交涉也。只是逐声色走,有何歇时。贫道闻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我从此一时休去,自己财宝,随身受用,可谓快活。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不见一法生灭相,不见一法去来相。遍十方界,无一微尘许,不是自家财宝。但自仔细观察,自心一体三宝,常自现前,无可疑虑,莫寻思,莫求觅,心性本来清净。故华严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又净名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若不随声色动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无事去,莫久立珍重。

此日大众普集,久而不散。师曰:诸人何故在此不去,贫道已对面相呈,还肯休么 ?有何事可疑,莫错用心,枉费气力。若有疑情,一任诸人恣意早问。时有僧法渊问曰:云何是佛,云何是法,云何是僧,云何是一体三宝,愿师垂示。师曰:心是佛,不用将佛求佛。心

是法,不用将法求法。佛法无二,和合为僧,即是一体三宝。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身口意清净,名为佛出世。三业不清净,名为佛灭度。喻如瞋时无喜,喜时无瞋,唯是一心,实无二体。本智法尔,无漏现前,如蛇化为龙,不改其鳞。众生回心作佛,不改其面。性本清净,不待修成。有证有修,即同增上慢者。真空无滞,应用无穷,无始无终,利根顿悟,用无等等,即是阿耨菩提。心无形相,即是微妙色身。无相即是实相法身。性相体空,即是虚空无边身。万行庄严,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者,乃是万化之本,随处立名,智用无尽,名无尽藏。能生万法,名本法藏。具一切智,名智慧藏。万法归如,名如来藏。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又云:世间一切生灭法,无有一法不归如也。

有客问云,弟子未知律师法师禅师,何者最胜,愿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夫律师者,启毗尼之法藏,传寿命之移风,洞持犯而达开遮,秉威仪而行轨范,牒三番羯磨,作四果初因。若非宿德白眉,焉敢造次。夫法师者,踞师子之座,泻悬河之辩,对稠人广众,启凿玄关,开般若妙门,等三轮空施。若非龙象蹴蹋,安敢当斯。夫禅师者,撮其枢要,直了心源,中没卷舒,纵横应物,咸均事理,顿见如来。拔生死深根,获现前三昧。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随机授法,三学虽殊,得意忘言,一乘何异。故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客曰:和尚深达佛旨,得无碍辩。又问:儒释道三教为同为异 ?师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性上启用,机见差别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异同。

以上第一层是禅师说自家体验,劝告那些奔波求法的人,那样做是“逐声色走”,也即是随客尘转,这是众多未悟的求法者的心态。佛法是内求不是外求,外求使攀缘心盛,执着心盛,无法得定,心不得安,是舍去自家宝藏去捡杂物。禅师说自己是听了马祖的指点,找到了自家宝藏,随身受用,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不见一法生灭,不见一法去来,自家心性清净,无思无求。“不随声色动念,不逐相貌生解”,这就是禅师自悟的窍诀。

第二层答什么是佛法僧,什么是一体三宝。禅师指出心是佛,不用将佛求佛,心是法,不用将法求法,佛法无二,和合为僧,就叫一体三宝。这更是彻底的内求,三宝都在自己身上,身口意清净,就是佛出世了,身口意不清净就是佛灭度。所谓清净就是无染无着,一切处无心。每个人的自性,是本来清净,不是修成的。我们常说的修行,实质是破执去妄,不是修我们的自性真心,自性真心是不用修的,而且指出“有证有修,即同增上慢者”,这里大家要明白,禅师是见性之人,是在讲顿悟法门,故说此语,以破执着。执于修和证,便又是着修相证相了,便不得解脱了。佛法由于它的科学性,是步步可证的,因此它存在修证问题,即令在禅宗里,也是讲修证的,有的禅师开悟后去请师父印证,此类事例,是有明确记载的。修渐修法门的人,更应有修有证,循次第而进,必有见性之日。请读者勿误会,不要认为大珠禅师说错了。大珠禅师是见性之人,诸法如如,说有修有证是,说无修无证也是,随机应说,并不因此着是相和不是相,“世间一切生灭法,无有一法不归如”,有修有证自是一法,当然也归如如。均是禅师所说,读者可要读仔细了。

第三层回答律师法师禅师何者为胜的问题,禅师的回答均高度肯定律师法师禅师的作用。大珠禅师肯定的当然是合格的律师法师禅师。

有几个词讲一下。“启凿玄关”是指用力量开启玄妙的关门 (最重要之处 ),佛教典籍中就有楞严三关、黄龙三关、兜率三关 (书末将对以上三关作一简单介绍 )。

“等三轮空施”,三轮指佛之身口意三业。佛以三业碾摧众生之惑业,故叫三轮。一、神通轮,以种种神变使众生起正信。二、记心轮,以佛之意业分别众生的心行差别,以便于教化。三、正教轮,以佛之口业教诲众生,使之修行。“等三轮空施”这句话,是说当法师的就像佛用三轮教化众生一样毫无障碍。空施,讲法空之理,以空无一切邪执为入涅槃城之要门。佛又名空王。

“龙象”,龙为水行中的力大者,象为陆行中之力大者。诸阿罗汉中,修行勇猛,有最大力者,喻称龙象。后以为对僧之敬称。《维摩经不思议品》云:“譬如龙象蹴蹋,非驴所堪”,“若非龙象蹴蹋,安敢当斯”一句,是说如果不是修持很有成就的人,是不敢去当法师的。

对禅师所说的几句,亦是很有份量的。“撮其枢要”,抓住最关键的地方;“直了心源”,从根本的心源上了达佛理;“中没卷舒,纵横应物”,指能十分自如地说法度人。“咸均事理”,简单讲,事理就是道理与事相;深一点讲,因缘生之有为法叫事,不生不灭之无为法为理。依华严宗之理事无碍观,平等之真体为理,有为之形相为事,理如水,事如波。即于平等之理而有万差之事,即于万差之事而有平等之理,能使事理交彻,真俗圆融,就叫“咸均事理”。

“拔生死深根,获现前三昧”,生死深根指无明而言,佛法认为众生受无明之惑缠缚,不能脱离生死。“三昧”即定也,《大智度论》五说: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又名正心行处,因为“定”可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获现前三昧,指现证妙果。

第四层答三教之异同,禅师心量极大,回答之词,很值得后世修持者深思。“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我们见到有的佛法修持者,门派之见甚深,常用“外道”一词来贬低别人,实在是教执未除的表现。“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异同”。说得好极了。若迷,虽在佛教亦迷,若悟,虽不在佛门亦悟。

讲唯识道光座主问曰:禅师用何心修道 ?师曰: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曰:既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云何每日聚众,劝人学禅修道 ?师曰:老僧尚无卓锥之地,什么处聚众来。老僧无舌,何曾劝人来。曰:禅师对面妄语。师曰:老僧尚无舌劝人,焉解妄语。曰:某甲却不会禅师语论也。师曰:老僧自亦不会。

讲华严志座主问: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师日:法身无象,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花而显相。非彼黄花翠竹而有般若法身也。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花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座主会么 ?曰:不了此意。师日: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着翠竹;说黄花,着黄花;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志礼谢而去。

人问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 ?师曰: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无生,大用现前,不论时节。曰:凡夫亦得如此否 ?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顿悟上乘,超凡越圣。迷人论凡论圣,悟人超越生死涅槃。迷人说事说理,悟人大用无方。迷人求得求证,悟人无得无求。迷人期远劫证,悟人顿见。

维摩座主问:经云:彼外道六师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谤于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

是,乃可取食。今请禅师,明问解说。师曰:迷徇六根者,号之为六师。心外求佛,名为外道。有物可施,不名福田。生心受供,堕三恶道。汝若能谤于佛者,是不着佛求。毁于法者,是不着法求。不入众数者,是不着僧求。终不得灭度者,智用现前。若有如是解者,便得法喜禅悦之食。

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 ?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为无智慧故。譬如将水洗水,将火烧火,都无义趣。

人问:言之与语,为同为异 ?师曰:一也。谓言成句名语矣。且如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机叠叠,如圆器之倾珠。所以廓万象号悬河,剖乎义海。此是语也。言者,一字表心也。内着玄微,外现妙象,万机挠而不乱,清浊混而常分。齐王犹惭大夫之辞,文殊尚叹净名之说。今之常人,云何能解 ?

源律师问:禅师常谈即心是佛,无有是处。且一地菩萨分身百佛世界,二地增于十倍,禅师试现神通看。师曰:阇梨自己是凡是圣 ?曰:是凡。师曰:既是凡僧,能问如是境界 ?经云: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此之是也。又问:禅师每云:若悟道,现前身便解脱,无有是处。师曰:有人一生作善,忽然偷物入手,即身是贼否 ?曰:故知是也。师曰:如今了了见性,云何不得解脱?曰:如今必不可,须经三大阿僧祗劫始得。师曰:阿僧祗劫还有数否?源抗声曰:将贼比解脱,道理得通否 ?师曰:阇梨自不解道,不可障一切人解,自眼不开,瞋一切人见物。源作色而去云:虽老浑无道。师曰:即行去者是汝道。

以上第一层问答用何心修道的问题。回答是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不曾聚众,也不曾劝人学禅。正是一切处无心,一切念不着。这才是真心修大道。闻者不悟,不怪禅师。

第二层答华严志座主问,为何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禅师最终的回答是如果见性人,说是亦可,说不是亦可;若不见性,说什么着什么,说般若又不识般若,所以皆成争论。

第三层答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禅师指出“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无生,大用现前,不论时节”。禅师告诉人们,顿悟是不论时节的。规定个时间,不是顿悟法门的做法。见性了就不是凡夫,超凡入圣,与凡夫有很大区别。顿悟门所悟者何 ?心也。要悟此心不可得,并且能觉悟之心也不可得,由此一不可得,通达至一切法界,四大、五蕴、根身器界都不可得,这就是真悟。以水为喻,水本不动,因风而起浪,性本不动,因境而起念,故名曰心。风过浪止,境亡心灭,浪是水的幻化,心是性的流迁,浪和心皆不可得,但水体和性体是不灭不迁的。风平浪静,水体自显,境亡心灭,性体自显,性体妙用具足,见性之时,大用现前。

第四层讲外道问题。禅师说,迷徇六根者,号之为六师。徇,曲从之义。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外道六师,指古印度六大沙门外道,他们或主张无因无果论或否定业报轮回,或主张自然解脱无须修道,或主张人死即断灭,或主张苦行求解脱,均属心外求法,而且见地偏异,远离正见。禅师论及福田,指出只要有物可施,就不名福田。对此话的理解,可阅《金刚经》上的一句话去悟:“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

“生心受供,堕三恶道”,三恶道,指地狱道、饿鬼道、牲畜道。“生心受供”是想人家供养,要人家供养,认为自己该受供养。这不仅仅是起心动念,而且是起贪心动贪念。

维摩座主提的这个问题,是很有难度的。佛先说随外道出家,师堕弟子亦堕,连供养你的人也要堕三恶道,但接着却说“谤于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禅师解答说:“谤于佛者是不着佛求,毁于法者是不着法求,不入众数者,是不着僧求,终不得灭度者,智用现前。若有如是解者,便得法喜禅悦之食”,换句话说,不着佛,不着法,不着僧,智用现前,已是明心见性的圣者了,这时,你可以接受供养了。

第五层是讲言与语的异同,这是一个禅师的语言学观点,见解也是很精辟的。齐王是齐威王,大夫指邹忌,“齐王犹惭大夫之辞”,用邹忌讽谏齐威王的典故。意思是说齐威王那样的国君也为邹忌的巧妙言辞感到惭愧,因而勇于采纳百姓的意见。“文殊常叹净名之说”是用维摩经中,文殊去探视维摩诘之病的典故。维摩诘又译为净名(维摩诘所说经又名《净名经》),他与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答问中,显示了灵辩滔滔,口若悬河的大智慧,连文殊也叹服。禅师在这里说语言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六层是与源律师的答辩。源律师是执着较深的人,一是要大珠禅师显神通给他看,以验证“即心是佛”的说法,被禅师拒绝了。为什么不显示呢 ?源律师还是凡夫,即使禅师分身千百去到千百佛世界,源律师如何看得见呢 ?所以告诉他不应问此境界。源律师尚执着于须修三大阿僧祗劫始能解脱的理论。这一理论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是不错的。但这不是对上上根器的人讲的,不是讲顿悟法门,所以源律师很难接受见性可以立即解脱的说法。这里也向读者说明一个道理,经书所说的话,要善于去领悟。如执于文字,着文字相,非佛之过也。“虽老浑无道”即“虽老,昏昏然不懂佛理”,“即行去者是汝道”是指忿忿然瞋性未除,听了不合己意的话就走,这就是你的“道”。

讲止观慧座主问:禅师辨得魔否 ?师曰: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阴魔,或起不起是烦恼魔。我正法中无如是事。曰:一心三观,义又如何 ?师曰:过去心已过去,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于其中间,更用何心起观。曰:禅师不解止观。师曰:座主解否 ?曰:解。师曰:如智者大师,说止破止,说观破观,住止没生死,住观心神乱。为当将心止心,为复起心观观。若有心观,是常见法。若无心观,是断见法。亦有亦无,是二见法。请座主仔细说着。曰:若如是问,俱说不得也。师曰:何曾止观。

人问般若大否?师曰:大。曰:几许大?师曰:无边际。曰:般若小否 ?师曰:小。曰:几许小?师曰:看不见。曰:何处是 ?师曰:何处不是 ?

维摩座主问:经云,诸菩萨各入不二法门,维摩默然,是究竟否 ?师曰:未是究竟。圣意若尽,第三卷更说何事。座主良久曰:请禅师为说未究竟之意。师曰:如经第一卷,是引众呼十大弟子住心。第二卷诸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以言显于无言。文殊以无言显于无言。维摩不以言,不以无言,故默然收前言也。第三卷从默然说起,又显神通作用。座主会么 ?曰:奇怪如是。师曰:亦未如是。曰:何故未是 ?师曰:且破人执情,作如此说。若据经意,只说色心空寂,令见本性,教舍伪行入真行,莫向言语纸墨上讨意度,但会净名两字便得。净者本体也,名者迹用也。从本体起迹用,从迹用归本体。体用不二,本迹非殊。所以古人道,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一亦非一。若识净名两字假号,更说什么究竟与不究竟。无前无后,非本非末,非净非名,只示众生本性不思议解脱。若不见性人,终身不见此理。

僧问:万法尽空,识性亦尔。譬如水泡一散,更无再合,身死更不再生,即是空无,何处更有识性?师曰:泡因水有,泡散可即无水?身因性起,身死岂言性灭 ?曰:既言有性将出来看。师曰:汝信有明朝否 ?曰:信。师曰:找将明朝来看。曰:明朝实是有,如今不可得。师曰:明朝不可得,不是无明朝。汝自不见性,不可是无性。今见着衣吃饭,行住坐卧,对面不识,可谓愚迷。汝欲见明朝,与今日不异。将性觅性,万劫终不见。亦如有人不见日,不是无日。

讲青龙疏座主问:经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禅师如何体会 ?师曰:为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河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故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讲华严座主问:禅师信无情是佛否 ?师曰:不信。若无情是佛者,活人应不如死人,死驴死狗亦应胜于活人。经云,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戒定慧生,从三明六通生,从一切善法生。若说无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应作佛去。

有法师问:持般若经最多功德,师还信否 ?师曰:不信。曰:若尔,灵验传十馀卷,皆不堪信也。师曰:生人持孝,自有感应。经是文字纸墨,文字纸墨性空,何处有灵验。灵验者,在持经人用心,所以神通感物。试将一卷经安着案上,无人受持,自能有灵验否。

以上第一层问答讲止观慧座主问。

一心三观是天台宗所建立的观心法门,以一念无明之心为所观之境,于此念上同时圆观三谛,一空观,二假观,三中观。怀则说:“达一念性具三千妙境,本来空寂,无能观空,无所观境,境观双绝,能所顿亡,是为日用中一心三观。”禅师之说,与此不异。

第二层说般若大小。

第三层答维摩座主问,请参阅维摩诘所说经,自能理解禅师所说。

第四层讲识性之有无。

有的人常持一种偏见,以眼见者为实,否则便是虚假便是伪,并以为此种态度代表了科学。其实这种思想方法刚刚是反科学的。人的眼睛可见到的东西是有限的,分子原子电子肉眼不能见,但不能说是无。海市蜃楼虽能看见,但不能说是实。如果钻牛角尖,你说有电子,请你拿一两电子出来看看,即令是科学家也无法办到。电子绝不是土豆等可以随意用手拿的东西。科学家是用科学手段去验证客观物质的性状本质,禅学家则是用修持的方法去验证自性的存在与妙用。真正的科学家和真正的禅学家都是科学的探索者,他们使用的方法手段不同。

第五层回答“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之义,由于讲得清楚明白,不再赘言。

第六层讲不信无情是佛的问题。佛法中讲的有情,是指有情识的众生,反之,则称无情。无情识的木石之类是不可以成佛的,《楞严经》在讲到五十种阴魔区时,明确指出识阴区第

四种邪执,就是把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这种执见,是原则性的错误,分不清有情与无情,必然走上邪途,与天魔为伍。

第七层回答持般若经是否有大功德。禅师的回答是否定的,但也极有分寸。文字纸墨性空,不会有灵验,灵验在于持人用心,所以神通应物。如果达到神通应物,那么,也就有灵验了。顿悟法门,特别强调破一切执,学佛法的人容易执于经,执于文字、佛像等,称为信执。故禅师要破此种执,说此种理。若别的法门,持经功德巨大,亦是佛说。经文本身,可以说有灵验,也可以说无灵验。其中奥秘,修持者可自修自证之。

僧问:未审一切名相及法相语之与默,如何通会,即得无前后 ?师曰:一念起时,本来无相无名,何得说有前后。不了名相本净,妄计有前有后,夫名相关锁,非智钥不能开。中道者病在中道,二边者病在二边,不知现用,是无等等法身。迷悟得失,常人之法,自起生灭,埋没正智,或断烦恼,或求菩提,背却般若。

人问:律师何故不信禅 ?师曰:理幽难显,名相易持。不见性者,所以不信。若见性者,号之为佛。识佛之人,方能信入。佛不远人而人远佛。佛是心作,迷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觉。迷人修因待果,悟人了心无相。迷人执物守我为已,悟人般若应用现前。愚人执空执有生滞,智人见性了相灵通。乾慧辩者口疲,大智体了心泰。菩萨触物斯照,声闻怕境昧心。悟者日用无生,迷人见前隔佛。

人问:如何得神通去?师曰:神性灵通,遍周法界,山河石壁,去来无碍,刹那万里,往返无踪,火不能烧,水不能溺,愚人自无心智,欲得四大飞空。经云,取相凡夫,随宜为说。心无形相,即是微妙色身。无相即是实相,实相体空,唤作虚空无边身。万行庄严,故云功德法身。即此法身是万行之本,随用立名。实而言之,只是清净法身也。

人问:一心修道,过去业障得消灭否 ?师曰:不见性人未得消灭。若见性人,如日照霜雪。不见性人,犹如积草等须弥山,只用一星之火,业障如草,智慧似火。曰:云何得知业障尽?师曰:见前心通,前后生事,犹如对见,前佛后佛,万法同时。经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有行者问:云何得住正法 ?师曰:求住正法者是邪。何以故,法无正邪故。曰:云何得作佛去?曰:不用舍众生心,但莫污染自性。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曰:若如是解者,得解脱否?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法过语言文字,不用数句中求,法非过现未来,不可以因果中契。法过一切,不可比时。法身无相,应物现形,非离世间而求解脱。

僧问:何者是般若 ?师曰:汝疑不是者试说看。又问:云何得见性 ?师曰: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又问:如何是修行 ?师曰:但莫污染自性,即是修行。莫自欺诳,即是修行,大用现前,即是无等等法身。又问:性中有恶否 ?师曰:此中善亦不立。曰:善恶俱不立,将心何处用?师曰:将心用心,是大颠倒。曰:作么生即是 ?师曰:无作么生,亦无可是。

人问:有人乘船,船底刺杀螺蚬,为是人受罪,为复船当罪。师曰:人船两无心,罪正在汝。譬如狂风折树损命,无作者,无受者。世界之中,无非众生受苦处。

僧问:未审托情势,指境势,语默势,乃至扬眉动目等势,如何得通会于一念间 ?师曰:

无有性外事。用妙事,动寂俱妙。心真者,语默总真。会道者,行住坐卧是道。为迷自性,万惑滋生。又问:如何是法有宗旨 ?师曰:随其所立,即有众义。文殊于无住本,立一切法。曰:莫同太虚否 ?师曰:汝怕同太虚否 ?曰:怕。曰:解怕者不同太虚。又问:言方不及处,如何得解?师曰:汝今正说时,疑何处不及。

有宿德十余人同问:经云,破灭佛法,未审佛法可破灭否 ?师曰:凡夫外道,谓佛法可破灭,二乘人谓不可破灭。我正法中,无此二见。若论正法,非但凡夫外道,未至佛地者,二乘亦是恶人。又问:真法、幻法、空法、非空法,各有种性否 ?师曰:夫法虽无种性,应物俱现。心幻也,一切俱幻。若有一法不是幻者,幻即有定。心空也,一切皆空,若有一法不空,空义不立。迷时人逐法,悟时法由人。如森罗万象,至空而极。百川众流,至海而极。一切贤圣,至佛而极。十二分经,五部毗尼,五围陀论,至心而极。心者,是总持之妙本,万法之洪源。亦名大智慧藏,无住涅槃,百千万名,尽心之异号耳。又问:如何是幻 ?师曰:幻无定相,如旋火轮,如乾闼婆城,如机关木人,如阳焰,如空花,俱无实法。又问:何名大幻师?师曰:心名大幻师,身为大幻城,名相为大幻衣食。河沙世界,无有幻外事。凡夫不识幻,处处迷幻业。声闻怕幻境,昧心而入寂。菩萨识幻法,达幻体,不拘一切名相。佛是大幻师,转大幻*轮,成大幻涅槃,转幻生灭,得不生不灭。转河沙秽土,成清净法界。

僧问:何故不许诵经,唤作客语。师曰: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曰:不可离文字语言别有意耶 ?师曰:汝如是说,亦是学语。曰:同是语言,何偏不许 ?师曰:汝今谛听,经有明文,我所说者,义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法过语言文字,何向数句中求。是以发菩提者,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遗教。亦犹得鱼忘筌,得兔忘 (上四下弟 )也。

有法师问:念佛是有相大乘,禅师意如何 ?师曰:无相犹非大乘,何况有相。经云,取相凡夫,随宜为说。又问:愿生净土,未审实有净土否 ?师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所在之处,皆为净土。譬如生国王家,决定绍王业,发心向佛道,是生净佛国。其心若不净,在所生处皆是秽土。净秽在心,不在国土。

又问:每闻说道,未审何人能见 ?师曰:有慧眼者能见。曰:甚乐大乘,如何学得 ?师曰:悟即得,不悟不得。曰:如何得悟去?师曰:但谛观。曰:似何物 ?师曰:无物似。曰:应是毕竟空。师曰:空无毕竟。曰:应是有。师曰:有而无相。曰:不悟如何 ?师曰:大德自不悟,亦无人相障。

又问:佛法在于三际否 ?师曰:见在无相,不在其外,应用无穷,不在于内,中间无住处,三际不可得。曰:此言大混。师曰:汝正说混之一字时,在内外否。曰:弟子究检内外无踪迹。师曰:若无踪迹,明知上来语不混。曰:如何得作佛 ?师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曰:众生入地狱,佛性入否 ?师曰:如今正作恶时,更有善否 ?曰:无。师曰:众生入地狱,佛性亦如是。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何 ?师曰:作佛用是佛性,作贼用是贼性,作众生是用众生性。性无形相,随用立名。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僧问:何者是佛 ?师曰:离心之外,即无有佛。曰:何者是法身 ?师曰:心是法身,谓能生万法,故号法界之身。起信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即依此心,显示摩诃衍义。又问:何名有大经卷,内在一微尘 ?师曰:智慧是经卷,内 (纳也)在一微尘中。一尘者,是一念心尘也。故云,一念尘中,演出河沙偈,时人自不识。又问:何名大义城 ?何名大义王 ?师曰:

身为大义城,心为大义王。经云,多闻者,善于义,不善于言说。言说生灭,义不生灭。义无形相,在言说之外。心为大经卷,心为大义王。若不了了识心者,不名善义,只是学语人也。又问:般若经云,度九类众生,皆入无余涅槃。又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两段经文如何通会?前后人说皆云,实度众生,而不取众生相。常疑未决,请师为说。师曰:九类众生,一身俱足,随造随成。是故无明为卵生,烦恼包裹为胎生,爱水浸润为湿生,倏起烦恼为化生。悟即是佛,迷号众生。菩萨只以念念心为众生,若了念念心体空,名为度众生也。智者于自本际上度于未形。未形既空,既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僧问:言语是心否 ?师曰:言语是缘,不是心。曰:离缘何者是心 ?师曰:离言语无心。曰:离言语既无心,若为是心。师曰:心无形相,非离言语,非不离言语。心常湛然,应用自在。祖师云,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僧问:如何是定慧等学 ?师曰:定是体,慧是用,从定起慧,从慧归定。如水与波,一体更无前后,名定慧等学。夫出家儿,莫寻言逐语。行住坐卧,并是汝性用。什么处与道不相应,且自一时休歇去。若不随外境之风,性水常自湛湛。无事珍重。

由于大珠禅师在后一部分所说之理,已难于用文字诠释,故不再逐层浅释,以免失去原意,有违圣意。只对一些名词术语进行简释,再略谈几个有关问题。

名相。名称和相状,合称名相。佛法认为名相虚假,不契于真实,凡夫常执名相为实。又指佛学中的名词术语和文字义理。

法相。泛指一切法的相状、性质、差别、概念、含义等。单讲“法”字,是指认识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物质的、精神的、概念的、存在的和不存在的一切。它的狭义专指佛法,也用指某一修持方法。

乾慧。大乘义章说:“虽有智慧,未得定水,故云乾慧。又此事观,未得理水,亦名乾慧。”

契,是合的意思。

无等等。是梵文 Asamasama的意译。意味超绝一切,无有与之齐等者。《心经》中有“是无等等咒”之语。禅师所说:“即是无等等法身。”均取此义。

二乘。一指声闻缘觉,亦指小乘。

真法。真如实相之法。《临济录》称:“真佛无形,真法无相。 ”

空法。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为般若经所说。又指小乘之涅槃。《法华经譬喻品》说:“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 ”

种性。种为种子,有发生之义。性为性分,有不改之义。

十二分经。一切经分为十二种类,如契经、重颂、讽诵、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

譬喻、论议、自说、方广、授记等。

毗尼。指律藏,专讲戒律之理和法的。

五围陀论。所指不详。围陀 (吠陀)系婆罗门所传经典之名,有四论、二十一论等多种变易,但无五论之说。无著菩萨所造之瑜伽师地论等五部论著,称五论,疑指此。

“得鱼忘筌”。筌音全,捕鱼的竹器。

“得兔忘 (上四下弟 )”。(上四下弟),捕兽器。

为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大珠禅师之著作,再浅谈几点。

人们常说“万法归一”这句话,究竟归一归到何处 ?归到心性上,能明心见性即是了断生死,得解脱,入涅槃,证佛果。众生由于无明,起惑造业,迷失本心,一旦明见本心,识自家本来面目,那就是到达彼岸。所以简而言之,真正的正法,只有一门,就是见性门,只有一宗,就是心宗。但众生的状况千差万别,习性不同,根器不一,佛以慈悲心,因机设法,故有八万四千法门来行普度。比如律宗,众生本来戒相戒体具足,利根人是可一悟成佛的。但一般众生,一法不能开悟,势必加行他法。律宗,是以律来归到宗上,归到见性上,并不是归到律宗上。禅定门,也是以禅定方法归于见性,并非以禅定为宗。这也是选录大珠禅师的《顿悟入道要门论》的根本目的。那么,修禅定的人修不修戒律呢 ?当然要修。净土宗,是以净土念诵法归宗,往生咒属密宗,斋戒,属律宗,发愿又属心宗,这样修持,就会有成。若执宗门之见,修持就难于成就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讲,佛法修持,有直证过渡二种。所谓直证,就是下手就从心地着手,直指心源,明心见性。非二三十年功夫,难达顿悟之境。此种直证方法,上根者始宜选用。现代条件下,师资难寻,若肯锲而不舍,也自会有缘遇到明师的点化。所谓过渡,即是先修至万法归一,再寻一归何处。比如相宗,是先彻破诸相,后始见性。律宗,先用戒律摄心于一,然后再证法空见性。天台宗,先修一心三观成就,再以空观见性。净土则先以诵念法修至一心不乱,转觉见性。密宗,先以事相仪轨真言咒语摄心归一,再修无上密法见性。明白这个道理,读笔者的《禅定》一书,就会领悟笔者的用心,就会依自己的缘去选择相应之法,去走向见性之门。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明白了,到达的那个彼岸,并不在河的那边,而是在你的心里。明心见性,就是到达彼岸。各种法门,最终都是为了见性成佛,只不过有人坐筏用篙杆,有人乘船摇橹,有人则开动马达,一旦到达彼岸,什么筏什么船都弃之不用。

有幸上船的人也并不很多,能闻佛法者应善自珍惜之,坚定不移,驶向彼岸。

再谈一下禅宗的顿悟法门。它是直指心源,唯求顿悟的。在这个过程中,破一切执非常重要,若不能彻破诸执,自性难于显现。初学之人易于执有,小乘之人易于执空,执空执有称为二边,中道论为破此种执,提出中道。大珠禅师说,二边者病在二边,中道者病在中道,无二边亦无中道,把有、空、非有非空一起破了,让你心无所执,亦无所住,真正做到一切处无心。禅师又说不信持般若经有功德,也是破执。信持般若经有功德,过渡阶段,其它法

门是允许的,而且也是确有功德的。但修顿悟法门,即得破此执,所以连念经也不许。见性作佛,不向文字中求,不向语句中求。如前所言,根器一般者,宜选相应的过渡法门,不要被大珠禅师的言说弄得无所适从了。大珠禅师是大成就者,是见性之人,随机说法,句句都是珍珠,无一字是虚言妄说。关键在于读书的人善于去领悟其精髓,必会受用无穷。也许你现在还处于初修阶段,也并非在修顿悟法门,但大珠禅师所宣说的至理,仍然像明灯一样在照耀你的征程,给你力量,给你智慧,给你信心。只有吃过蟠桃的人,才说得出蟠桃的滋味,而大珠禅师先我们一千多年就亲口吃过蟠桃了,所以,他说的关于蟠桃的滋味,是真实的。

关于楞严三关。

宋代慈云法师 (名遵式,字知白 ),真宗赐号慈云,天台宁海人,生于宋太宗乾德元年 (公元963年),圆寂于明道元年 (1033)十月八日,他曾于普贤像前烧一指,誓传天台之道,《佛祖统记》对此有记载。 1022年,他曾到印度为王室行忏,当时有一官贵在注释《楞严经》,拿着文稿来求法师印可。法师命人在盆中生上大火,对那位官贵说:“阁下留心佛法,诚为希有。今先申三问,若答之契理,当为流通。若其不合,当付此火。”那位官贵同意了。法师提了三个问题:

一、真精妙元性泸明心,不知如何注释 ?

二、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十一百千,为是何义 ?

三、二十五圣所证圆通,既云实无优劣,文殊何得独取观音 ?

那位官贵答不出来。法师即将其书稿付之一炬。这就是楞严三关的有名故事。关于黄龙三关。

黄龙,指黄龙山普觉禅师,师名慧南。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市之修水县,师住于黄龙山,创黄龙派,影响巨大。禅师常以三问考人,人称黄龙三关。三个问题是:一、人人有个生缘,如何是汝生缘?二、我手何以佛手?三、我脚何似驴脚?他考过许多人,没有人能答出使他满意的答案来。别人回答时,他正襟危坐,不置可否。人们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说:“已过关者,掉臂径去,安知有关吏。从吏问可否,是未透关者。 ”(见《指月录》卷三五)

关于兜率三关。

北宋兜率院从悦禅师 (1044-1091),常设三语以勘验学禅者,人称兜率三关。从悦禅师的三个问题是:一曰拨草瞻见,只图见性,即今上座性在什么处 ?二曰识得自性,方脱生死,眼光落地时作出生脱 ?三曰脱得生死便知去处,四大分离向什么处去 ?(见《传灯录》卷二二 )

以上是三则“三关”的简介,知道了就行,力未及者,不必去参,楞严三关的三个问题,可参阅宣化上人浅释的楞严经和南怀瑾先生的《楞严大义今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逸尘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逸尘居士)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参考书目 后记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十三、加行阶段的功法 (下)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十二、加行阶段的功法 (上)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十一、加行,禅定的关键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十、安住真心,降伏妄心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九、用《楞严经》的思想来指导修定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八、四禅八定与五十种阴魔区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七、宗喀巴大师一派的禅定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六、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五、《大手印瑜伽法要》的禅定方法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四、密勒日巴修定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三、罗睺罗用定法证得罗汉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