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0~79)


   日期:2025/5/9 10: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0)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9

 

修行人一回世俗,干的全不是修行的事,
有的已未老先衰,百病丛生

提要:

■ 如今修行的人,也是只学不修,只修不学,学修也被分了家
■ 佛弟子一家人,我们不收伙食费,不搞世俗法
■ 修行人一回世俗,干的全不是修行的事,有的已未老先衰,百病丛生
■ 烦恼是粗相,妄想是细相,都是扰乱修行
■ 修观息能止妄念而入定,能使我们随着呼吸而不停地修行

如今修行的人,也是只学不修,
只修不学,学修也被分了家

可能几百年来佛门就是这个样子,你们从前还不是受了这种影响?有人刚来时就提出,“我不喜欢修禅定,但老师讲法讲得好,我很喜欢,所以老师讲法的时候我来听,其它时候我自管自修。”还有的人喜欢打坐,听法不听的。所以整个佛门就形成了两种风气,一种只学不修,一种只修不学,各有道理。只学不修的人强调说:理论都没有搞清楚,修啊修,路线错了咋办?主张修的人也有道理:光学理论数食不饱,要成就就必须修,全分家了。

佛弟子一家人,我们不收伙食费,不搞世俗法

我临时想起来,这一次我们文殊院过两天要开一个“开化县寺院骨干培训班”。领导好意让我们收点伙食费,发点纪念品,我的意思:不收伙食费,不发纪念品。来的都是各个庙的骨干,收伙食费说得过去吗?佛弟子是一家人,哪有收伙食费的道理?连居士来到这儿,吃饭睡觉我们都不收钱。发纪念品是世俗上的做法,佛门不搞世俗法,别的庙我管不着,文殊院我就要管管好。

修行人一回世俗,干的全不是修行的事,
有的已未老先衰,百病丛生

再回过来说,学修不能分家,不能片面,要学修并重,为学而修,为修而学,佛教里“法”就是指教证二法,教跟证怎么能分开来呢?修禅定就是为了要得定,得定快慢就看你平常浪费不浪费时间。从粗的方面来说,你们来修行了就要像一个修行人,如果你们回家,可不是保证你成就,是保证你浪费,回家所干的事情全不是修行的事情。

有许多人真是蠢,他们拿生命的时光去赚钱,不肯来修行。非要去赚钱,拼得老命都不要了。其实他年纪也不老,这副样子就使他变成百病丛生、未老先衰了!还在钱啊钱,有了钱还买了很多房子。修行人不赚钱,房子却比你多,寺院里这么多房子,都可以住的,住也住不完。

烦恼是粗相,妄想是细相,都是扰乱修行

包括你们来修行的人也有粗相,你们现在不忙赚钱,粗相表现在哪里?起烦恼。一起烦恼,非但相貌很粗,两只眼睛就看得出来。从前我家穷,母亲不识字,要养活四个孩子,多不容易啊。妈总是疼爱孩子,买只大饼四个孩子分,算是高级的糕点。立夏时一个孩子给一只咸鸭蛋,这算是高级享受了。我的弟弟坐在我旁边,他么一下子就吃光了,那么粗相来了,两只眼睛朝着我的咸鸭蛋看,这看得出来的。瞋恨心也是如此,瞋恨心起来了呢?脸会变长的,这都是粗相。

还有细相哩,细相要细看才看得出来,明明他在唸经,其实他在打妄想。别人经书翻过去了,他没有翻或者两只眼睛不动了,不仔细看还觉得他挺好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细相,浪费时间可多了,所以随时随刻要精进。精进就是注意自己这一分一秒浪费了没有?即使你在动脑筋想问题,想想问题,忽然打妄想,思想拐弯了,这也是浪费。你想问题就要针对这个问题,一打起妄想,控制得好还好,控制不住,会一直想下去,浪费的时间实在没办法算。妄想太多伤了脑子,晚上就睡不着。

修观息能止妄念而入定,
能使我们随着呼吸而不停地修行

佛就叫我们要修安般,能止妄念,易入定,安般就是观呼吸。怎么修?走路也要修安般,坐着也要修安般,进门修安般,出门修安般,无时无刻不在修。因为人活着总要呼吸,呼吸不会停,你修也不会停。所以修观息的人那是真精进啊,吸气的时候观自己怎么吸,呼气的时候观自己怎么呼,那就等于说,一秒钟都没有放弃过。我们为了要快快入定,就要争取所有的时间,都走在使我们能够入定的路上。

今天讲到这里。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1)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0

 

修行的整个过程就是由粗转细,初禅要离开五欲喜乐的粗相,二禅的喜乐比初禅细得多

提要:

■ 修行的整个过程就是由粗转细,初禅要离开五欲喜乐的粗相,二禅的喜乐
比初禅细得多
■ 初禅的喜乐跟生活中的喜乐境界不同,性质不同,感受也不同
■ 语言文字的阐明,得到的是思想上的境界,距离实质仍是隔靴抓痒
■ 要得到实质就得要有修行经验,要自己走上这条路,才能得到这条路上的喜
乐要离种种苦,必须离种种乐,为什么乐有苦,乐变了就成苦

修行的整个过程就是由粗转细,初禅要离开五欲喜乐的粗相,
二禅的喜乐比初禅细得多

我们继续讲二禅的乐。初禅是离生喜乐定,由离欲恶不善法而产生喜乐,由喜乐而得定。二禅是定生喜乐定,由初禅得到定的喜乐,由这个喜乐进入二禅的定。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一层高一层,一层深一层。修行的整个过程就是由粗转细,我们念诵、听法、禅定乃至在生活起居里,都要走这条道路。离生喜乐是离开五欲的喜乐,五欲的喜乐是粗相,初禅跟二禅比,初禅的喜乐还是粗相,进入二禅,这个喜乐要比初禅细得多。

初禅的喜乐跟生活中的喜乐境界不同,
性质不同,感受也不同

喜乐不过是个名称,名称并不能使我们得到喜乐,要确实感到喜乐,我们才得到了喜乐。假如你过去有过禅定喜乐的经验,你看到喜乐这两个字也会产生感受,如果过去没有禅定喜乐的经验,看到这两个字,往往会联系过去凡夫生活中喜乐,这是从凡夫的粗相中来的,无非是五欲:财色名食睡或色声香味触里产生的快乐,这样去理解你就错了。禅定的喜乐跟生活中的喜乐,境界是不同的。虽然都属于喜乐的范畴,可是性质不同,感受也不同。

语言文字的阐明,得到的是思想上的境界,
距离实质仍是隔靴抓痒

由此也可以想到,今天的语言文字虽然很丰富,可是远远不够。因为不够,所以经常会理解错,这就要靠善知识给我们细细地分析,细细地阐明。善知识的作用就在这里。即使有这种细细地阐明,细细地说明分析,也不能完全依靠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说来说去,仍然是语言文字,由此所得到的也不过是思想上的境界,距离实质仍有点隔靴搔痒,所以不能完全依赖语言文字。

要得到实质就得要有修行经验,要自己走上这条路,
才能得到这条路上的喜乐

语言文字是个工具,利用这个工具,你能分析得清楚,可是要得到实质,那就要有修行的经验,你在这条路上走一遍,你才会体会得到。好比说,你要吃过梨子,才知道梨子的滋味,还有句话,你要喝到茶,才体会到茶的味道。而茶的味道究竟是怎么样的,语言文字是说不出来的,一般地说,你实在说不清楚茶的味道,只有用否定的方法:茶不是甜的、不是咸的、不是辣的、不是酸的。所以语言文字只能说明个概貌,你要根据佛说的法自己走上这条路,你才能得到这条路上的境界,才能体会到这条路上的喜乐。

要离种种苦,必须离种种乐,为什么乐有苦,乐变了就成苦

初禅的喜乐,二禅的喜乐,都是禅定这条路上的喜乐。要得初禅,必须要修离,离开种种苦。再说清楚一点,你要离开种种的苦就必须要离开种种的乐,当然这是指离开凡夫五欲的乐,因为五欲的乐从实质上来说,跟苦是分不开的。人生八苦归纳起来就成三苦:乐苦、行苦、苦苦,其中就有一个乐苦,为什么乐是苦呢?因为世间上的快乐里就包含着苦,世间上快乐会变的,一变就成了苦。比如八苦中的爱别离苦,爱是快乐的,可是爱不能长久,它会变,爱离开了就苦了;求不得苦,求到了快乐,可是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很快又不满足了,仍然是求不得苦。所以要得到离生喜乐定,你必须有决心有智慧离开五欲的快乐。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2)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0

 

人在贪瞋痴里受苦,贪瞋痴又叫你去忍受这些苦,
所以没有觉悟就跳不出苦海

提要:

■ 贪就是毒,毒发作就苦,有求就有苦,求不到更苦
■ 一有情,苦就来,触境生情也会从你回忆中勾起痛苦
■ 过去的一切都没了,现在的一切也正在失去,活一天就向坟墓靠近一天
■ 人在贪瞋痴里受苦,贪瞋痴又叫你去忍受这些苦,所以没有觉悟就跳不出苦
海行

贪就是毒,毒发作就苦,
有求就有苦,求不到更苦

五欲的乐从贪来,每个人对快乐都有贪心,可是贪就是毒,贪着的时候有快乐,就好像吸毒的时候有快乐,结果毒发作的时候苦得不得了。现在世间上人贪财色名食睡,贪得厉害啊,贪心瞋心的发展越来越可怕。其实那些贪得厉害的人,他们也很苦的。求到了,在求的过程中也苦;求不到,求不到本身就是苦,全是苦。为什么还要去求呢?因为他有贪心,求到以后的一点快乐就把他迷惑了,再想求到更大的快乐,结果来了更大的苦。

一有情,苦就来,
触境生情也会从你回忆中勾起痛苦

我们每个人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老年,苦都在发展,且不说老了后面必定要死,也不说老的苦,死的苦,你只要心里起一个感情上的念头,这个苦马上就来了。虽然过去的一切已经消失了,再也抓不回来了,可是人心里却没有忘记,难免触境生情,从回忆中勾起你对过去的感情。

过去的一切都没了,现在的一切也正在失去,
活一天就向坟墓靠近一天

我这两天就有感受,散步的时候,路过农民家,如果门前没有空地,这也引不出什么想象;如果门前有空地,空地上再放上一些东西——因为我们都是从家庭生活过来的,很容易联想到,假如这是我的家,过去家门口空地上也有我的儿子,我的女儿,他们小时候都是天真烂漫非常可爱,而如今呢,他们都去自己的天地了,过去的一切都没了,马上就感到人生的凄凉,失去的东西再也找不回来了。也就等于说,现在有的东西决定要失去,所以整个的人生,不管你在其中得没得到快乐,都是趋向于越来越苦恼。

年轻时总是听别人讲:人总是要老的,人总是要死的,活一天就向坟墓靠近一天,进了佛门听听法,生老病死的苦就听得更多了。知道是知道,可是没有切身感受啊,总是想还早了,好像这些遥远得很,这种体会就有点隔靴搔痒。一到老了,那是确确实实感到日子越来越少了,那个感受就两样了。

人在贪瞋痴里受苦,贪瞋痴又叫你去忍受这些苦,
所以没有觉悟就跳不出苦海

人生的规律是无法改变的,有生必有死,既然如此,你应该要有觉悟,要赶快从苦海里跳出来。我们信佛就是培养一个觉悟,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觉悟,不肯猛烈地跳出来,你这个娑婆世界众生的心态就还没有转变。娑婆的意思就是明明在苦海里,他也知道苦,竟然能够忍受下去,就是不肯跳出来。所以不断掉贪瞋痴,苦海是跳不出来的。

比如说一个人靠前世培了福,今世福报很大,别人赚不到什么钱,他赚钱的机会却很多,其实他的苦已经来了,仍然不肯跳出来,今天腰酸背疼,明天检查肺也不行,肝也不行。等会一只电话来,又有赚钱的好机会了,他又沉在钞票的海洋里了。等到你死了,即使这些钞票都变成黄纸烧成灰,你也一张都拿不走。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3)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0

 

在贪瞋痴里生活的人是失败者,
佛弟子要做打败贪瞋痴的胜利者生

提要:

■ 在贪瞋痴里生活的人是失败者,佛弟子要做打败贪瞋痴的胜利者
■ 细比粗好,细的喜乐要在禅定里求,修行人把心磨细了,喜乐也能长流
■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
■ 心细了,身也细了,境也细了
■ 细心的人受人敬,贪瞋痴一来,就悟不到自己的粗相
■ 细则软,软则长寿,脾气硬,浑身都粗

在贪瞋痴里生活的人是失败者,
佛弟子要做打败贪瞋痴的胜利者

像这样的众生是打不过贪瞋痴的,他们是失败者。而我们佛弟子呢?佛称我们佛弟子是勇士,跟烦恼打仗,就要打胜仗。修禅定的路也就是我们修行的路,跟他们方向是相反的。今天我们讲到粗跟细,粗跟细方向就是相反。你向粗的方面发展,你不可能得到细,你只有往细的方面去走,你才能得到细。

细比粗好,细的喜乐要在禅定里求,
修行人把心磨细了,喜乐也能长流

粗跟细到底是哪一个好?当然是细的好了。娶老婆也要娶细的,娶粗的那是雌老虎,娶细的是贤妻,这是打打比方。去推拿,这个人给你推,你不舒服,那个人给你推,你就舒服,因为这个人推起来粗,那个人推起来细。拍背也是一样,这个人拍起来像捶铁板那样,那个人是空心掌拍的,舒服得很。

讲到喜乐,当然了,我们求的是细的喜乐,细的喜乐只有在禅定里求。人世间有是有,但是只会出生一点点,让你感受感受。粗的人也有快乐,而细的人快乐比粗的人多得多,时间也长。好比流水,有句话,细水长流。如果要求到长时期的快乐,我们必须要把心磨细。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

我们常说,修行就是修颗心。心怎么修?粗心修成细心。心是磨细的,有句老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古时有个人上山用功十年,没有什么成就,他灰心了,就下了山。半路上看到一个老婆婆,她在磨一根铁棒,问她干什么?她说“我缺少根缝衣针,我把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他一听这话又回上山,再用功十年。

心细了,身也细了,境也细了

要知道初禅的喜乐比凡夫生活中的喜乐细得多,二禅的喜乐比初禅还要细。一个人喜乐的时候,肯定心里有感受,身体也在变化。身体变化了,我们也会产生快乐的感受,因为整个机体都有神经系统的,还有一点:外界的境也在变化,我看喜乐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的。如果你心转细了,你这三方面的感受也细了。

细心的人受人敬,贪瞋痴一来, 就悟不到自己的粗相

从心理上来说是粗心转细心。细心的人,人人尊敬;粗心的人,人人头疼。细心的人工作就令人放心,粗心的人工作经常要返工,麻烦死了,自己也苦恼,别人也苦恼。我1959年去过内蒙古,我第二次到内蒙古是84年85年交界的时候,那时我已经老了,当年我的学生也快老了,她一定要请我到她家去吃顿饭。那时我不吃晚饭的,她说那就喝点汤吧。

其实她是请一桌人,是厂里的同事。因为我是她老师,他们都对我尊重,叫我上座。给我倒酒,我不喝酒,因为对我尊重,也不勉强我,他们说了一句话,“老师啊,你是细人,咱们是粗人。”喝酒是粗人,不喝酒是细人,这是粗人恭敬细人。我讲的例子都很现实,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爱喝酒的人会悟不到,因为贪瞋痴出来了,贪瞋痴一来,怎么悟啊?

细则软,软则长寿,脾气硬,浑身都粗

身体呢?修禅定的人身体会变细,所谓粗四大转细四大,细四大转极细四大。如果得到了初禅定,我们全身的脉管都会转成细脉管。假如得到二禅定,那会更细。当然细的解说并不是越来越缩小,意思就是越来越软了,人们常说细软细软,细了必是软的。身体软了,这个人就长寿。

我年轻时走过上海的威海卫路,有家门口挂着一块牌子教什么功,我好奇就进去看看。主人对我很热情,表演给我看,他头颈一硬,臂膊一粗,叫我碰碰看,都像铁板那样硬。现在我知道,这叫硬气功,练硬气功会长寿吗?还不如把身子练成像棉花那样软,这倒可以长寿。

生理学上讲,要长寿要健康,毛细血管必须要畅通,我这次看到你们开化同学,有的脸变圆了变红了,世间上人一看见你脸变红了,就说一句风趣话,脸红心跳是恋爱的表现。咱们修行人可不是恋爱,这是毛细血管通了,这都是好现象。如果这个人是粗相,皮肤也粗,脾气也粗,浑身都粗,他脸红那是糖尿病。所以要辩证地说话,不能够一概而论。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4)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0

 

迦叶尊者在金刚窟入定能活五十六亿七千万年

提要:

■ 素食的人肢体柔软,肥胖的人多脂肪,脂肪干瘪了更发硬
■ 抓蛇被蛇咬,杀蛇者同归于尽,好食肉者多动物脾气,心就细不了了
■ 莫与食蟹者为伴,一旦被钳住就苦了
■ 一切都能转化,入定者能使呼吸细到烛火不动,可是他还活着
■ 迦叶尊者在金刚窟入定能活五十六亿七千万年

素食的人肢体柔软,
肥胖的人多脂肪,脂肪干瘪了更发硬

再举一个例子,吃素的人身体容易软。我年轻时会按摩推拿,是跟老医生学的,样子像按摩推拿,它真正的名称叫“神经系统被动运动矫形术”。有个老太太找我推拿,她身体软得很,人家练了十几年二十几年太极拳的,也不及她软。她说,“我是从小吃素的。”吃素为什么身体会软,你别看吃荤的人胖得不得了,全身都是肉,可是他一会儿腰疼,一会儿腿痛,腰为什么痛?因为腰肌硬化,还是硬的。为什么吃荤的人摸上去软?因为里边都是脂肪呀,脂肪干瘪了,硬得更厉害。

抓蛇被蛇咬,杀蛇者同归于尽,
好食肉者多动物脾气,心就细不了了

而且青菜萝卜,它没有个性脾气,叫无情。你去吃蛇肉,蛇有脾气的,它回过头来咬你一口。从前在苏州医院,我们在急诊室里看到一个年轻人躺着,旁边的父母哭得很伤心,因为这个年轻人去抓蛇,被毒蛇咬了一口,很快就死了。

还有一次,我在苏州老年大学教禅定,老年大学在医院的旁边,也听到有人在大哭,死的这个人是抓蛇卖蛇的,他把蛇头斩下来,蛇头会跳起来,在他手上咬了一口,咬住死死不肯放,这条蛇有毒的。

所以凡是吃肉的人,也会得到这个动物的脾气。吃猪肉多的人,容易有猪脾气,吃胖了总是爱睡觉;牛奶吃得多了,是牛脾气。动物的脾气一来,个个粗相。人们常说:这个人牛脾气一发,拉都拉不动的。一个人吃荤吃多了,全身都是各种动物的脾气,还细得了吗?

莫与食蟹者为伴,一旦被钳住就苦了

我的家乡在昆山巴城,现在巴城出名了,巴城阳澄湖的大匣蟹,八只脚的,你看我普通话总是转不过来,就因为过去吃肉的关系(众大笑),蟹前面这两只钳子,你给它钳住了,它绝不会放你的。所以假如这个女孩子特别喜欢吃蟹,千万别娶她做妻子,她两只钳把你钳住了,你是叫苦连天啊。(众笑)

一切都能转化,入定者能使呼吸细到烛火不动,可是他还活着

一切都能转化。心能够粗心转细心,细心转极细心,人的身体粗四大能转细四大,细四大能转极细四大。从初禅到二禅,二禅到三禅,会越转越细。拿四大来说,地水火风,呼吸就是风大。不修禅定的人,呼吸都是粗的,修禅定的人慢慢粗呼吸就转成细呼吸,它自己会转的。如果这个人入定了,定力很深的话,你手放在他鼻子底下,感觉不到他有呼吸,乃至烛火放在底下,这个火也一动不动。一般人们总说没呼吸人就死掉了,可是他还活着,他呼吸能细到这个样。

迦叶尊者在金刚窟入定能活五十六亿七千万年

现在释迦佛涅槃已经两千五百多年了,迦叶尊者还在鸡足山的金刚窟里入定,他要活到56亿7千万年以后,弥勒菩萨下生时,他把释迦佛的袈裟交给弥勒菩萨,他才涅槃。说说笑话,假如我们到了金刚窟里,肯定闷死的,金刚窟是封闭的,迦叶尊者能够活得那么长,因为他在里边入定,所以呼吸细得不得了,山洞里这么点空气,足够他用的,只有入定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5)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0

 

凡夫心粗,娑婆世界全是粗相,
定中看娑婆,土石皆成琉璃

提要:

■ 凡夫心粗,娑婆世界全是粗相,定中看娑婆,土石皆成琉璃
■ 时久生疲厌,信心就波动;亲证到修行的境界,信心就不退
■ 虽未得定境,多多听法转变观念,发欢喜心,多少也会有点感受
■ “老师牵我手,我才对佛菩萨生起信心”,一旦得了境界你还会不信吗
■ 极乐世界说是愿力所成,实是定力所成,也只有有定力的人才能去

凡夫心粗,娑婆世界全是粗相,
定中看娑婆,土石皆成琉璃

心细了,身子也会跟着细,外面的境界也变了。我们心粗的人,看娑婆世界是石头泥土,全是粗相,佛菩萨看娑婆世界则是琉璃世界。五台山从前有个修行人天天唸《金刚经》,唸了好多年,有一天,他唸完《金刚经》,抬头一看,一下子整个五台山成了琉璃世界,当然这个时间可能极短。

时久生疲厌,信心就波动;
亲证到修行的境界,信心就不退

修行人信心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牢固不动?有的老同学跟我在身边七八年了,信心还在波动。为什么会有信心?因为释迦佛的道理好,佛法殊胜,假如你是头一次听到,这个欢喜心大啊,信心一下子就上去了。怎么听到后来起了波动了,因为时久生疲厌,也包括你原有的信心还不够。要自己确实亲证到这个境界,那你的信心就不会退。即使你没有完全拿到这个境界,你隔了玻璃窗看看,也得极大好处。

虽未得定境,多多听法转变观念,
发欢喜心,多少也会有点感受

哪种人信心容易退?越粗的人信心越容易退,所以脾气坏,烦恼重,这种人容易信心退,因为他心没有磨细。如果你修禅定,禅定中种种的境界,你都得到了,你信心就不容易退。我们今天也可能有人入了两秒钟的定,可惜一会儿就没了。即使没有入定,多听听法,细细去体会体会,转变转变观念,心向三宝靠拢靠拢,对师发发欢喜心,你虽然没有拿到境界,但也多多少少会有点感受。

“老师牵我手,我才对佛菩萨生起信心”,
一旦得了境界你还会不信吗

昨天有人跟我说:为什么有个老同学到现在信心没有退过?因为当年深圳图书馆请我去教“禅定跟心理导引”,我在深圳牵着他的手过马路,他的手给我一牵他就感到心很安,他信心就从这里来的。他说“我从前不大相信什么佛了菩萨了,傅老师的手牵着我,我才相信,因为我的感觉真像在菩萨旁边一样。”就这么一点感受也起作用,如果你真正得到境界了,你会不信吗?

比如说有人买奖券,买了很多次都没有中奖,所以他说,“什么中头奖,骗人的。”假如中头奖的刚刚是你,你就说,“不是骗人,我就是头奖。”别人再说什么话,你都听不进去了。

极乐世界说是愿力所成,实是定力所成,
也只有有定力的人才能去

所以禅定中的境界你得到了,那是很实在的,连外面的境都会跟着变,变多变少只是程度问题。既然外面的境都可以随着心变,由此可以想到,你修成就了,在你看来娑婆世界还不是跟极乐世界一样?法藏比丘发48大愿成就极乐世界,说起来是愿力所成,实际上愿后面还有东西,是定力所成。定的力量非常大,如果你在定上成就,你能调动一切物质元素。据说定力成就的人,比如说你的前面没有苹果,你在定中把苹果观起来,等到观好了,就确实成了一只苹果,而且还能吃的。你只要这方面稍微有一点点感受,你的信心就会增长。极乐世界既然是佛土,这个境界很细的,只有修定的人才能成就极乐世界,也只有有定力的人才能去,所谓“一心不乱”就是定。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6)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0

 

众生烦恼业障重,心就粗了,
娑婆世界的一切美妙就感受不到了

提要:

■ 禅定能调动宇宙能量,如能用这些能量来充实自己,我们自身当然起变化了
■ 禅定修久了,六根就转利了
■ 科学家说:微风吹过树叶,也会出美妙的声音,我们心粗就听不到
■ 众生烦恼业障重,心就粗了,娑婆世界的一切美妙就感受不到了
■ 猪八戒把白骨精看成小姑娘,修行人累积起定力,就能把小姑娘看成白骨精
■ 修行人不动贪瞋痴,就不会被境牵着走

禅定能调动宇宙能量,如能用这些能量来充实自己,
我们自身当然起变化了

上海有一家天主教家庭,父亲早已死了,我经常到他家里给他们讲佛法,后来他母亲也信佛了,他也出家了,现在就在四川。有时候我到上海还去看他的哥哥,因为他的哥哥也跟着我信佛了。

有一次我去的时候,他哥哥有个年轻的朋友也在,就向我提了些问题,我给他们解说了一下。事后这个哥哥告诉我,“这个年轻人听你讲话,越听越热。他因为礼貌关系,开始还不好意思脱衣服,后来实在热得受不了,只好脱掉外衣。”所以他们觉得我是个特别的人,还说“傅老师的禅定功夫能够把外面的能量调动过来,所以我热得来不得了。”当然这种话我在佛门是没听到过,只有在气功界里常听到。不过这也能给我们一个启发,禅定能调动宇宙的能量。如果用这些能量来充实我们自身,那我们自身当然变化了。

禅定修久了,六根就转利了

为什么释迦佛看娑婆世界是清净的、极其快乐的、细相的琉璃世界,而我们看娑婆世界是肮脏的、苦恼的、粗的?因为我们心粗,释迦佛心细。心粗,眼耳鼻舌身意都粗,眼睛也看不到很细的东西,耳朵也听不到极细的声音。但是你禅定修久了,六根就转利了,能够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这不是幻觉,而是声音太细了,一般粗相的人听不到。连一根锈花针掉在地上你都能听到,心越修越细就越能听到,如果再转下去就变了天耳通。

科学家说:微风吹过树叶,
也会出美妙的声音,我们心粗就听不到

我们看到风吹树叶动,我们还能够听到树叶的声音,那全是粗相。我们粗相的人,只能感受到粗的风,细的风我们是感受不到的。树叶没动时,根本听不到声音,也感受不到有风。可是仍有微细的风飘过叶面,风很细,风跟树叶的表面摩擦,会出声音。我年轻时候一本外国的科学杂志里说,这种声音非常美妙,比音乐还动听,听在耳朵里非常舒服,可是我们就享受不到。

众生烦恼业障重,心就粗了,
娑婆世界的一切美妙就感受不到了

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听得到,那么这棵树不是天天在出美妙的音声,这跟极乐世界的七宝行树有什么差别?就因为我们人太粗了,怎么会粗的?因为贪瞋痴太厉害了。众生烦恼业障重,心就粗了,娑婆世界的一切美妙就感受不到了。如果你心细了,你看外面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你看人,人也是美好的。每个人都有美好的地方,心一粗你就看不到了。从佛学上来讲,就是业障太重了。所以我一直说佛教是科学,我们很欢迎科学发展,因为能够证明佛经里讲的一切都是事实。

猪八戒把白骨精看成小姑娘,修行人累积起定力,
就能把小姑娘看成白骨精

通常讲,心粗的人只能看到表面,心细的人能看到里边去。猪八戒很粗,孙悟空就比他细,猪八戒的耳朵、鼻子、嘴巴都比孙悟空粗,外相粗,心也粗。猪八戒看表面,是个小姑娘;孙悟空往里边看就是白骨精。你们修禅定修到后来,眼睛一看全是白骨精。如果这个人前世修得好,今世肯修行,就与众不同,他看人能看到里边的白骨,这都是修行累积起来的定力。

修行人不动贪瞋痴,就不会被境牵着走

那么粗的人怎么看不到里面去?粗的人心在飘动啊,心刚有点定下去,忽然听到一个声音,女人的声音比男人还好听一点,那么心一动,这种功夫就没了。心怎么才能细,要培养定力。什么是定?如如不动。要做到外面境在动,你心不动。不动不是死亡,是不动贪瞋痴,当然不能脱离生活。你不动贪瞋痴,心就不会被境牵着走。

心粗成凡夫,心细成菩萨

提要:

■ 境是随着心变的,心细境亦细,感受亦细,看问题也细
■ 心粗成凡夫,心细成菩萨
■ 入定心细,也得靠全面培养,修行人对生活不能不负责任,不能散漫,
也不能有气无力
■ 少想烦恼的事情,修行是心的转化,身口意全要往细的方面去转变

境是随着心变的,心细境亦细,
感受亦细,看问题也细

一个人怄气、发脾气、冒火都是粗相。打个比方,女孩子发起脾气来就变成了女强人,这副样子就挺可怕的——这个强不是指能力强,从前称强盗都称强人的。这时候她再也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再也看不到别人的好心,也看不到别人有委屈,别人有为难之处,她什么都看不到,自己粗,看别人也粗,自己起烦恼,看别人,“你是坏蛋、坏蛋、坏蛋,全是坏蛋。”能看得清吗?所以境界是随着人的心变的,心越细,境界越细,你感受的也细,看问题也细。

心粗成凡夫,心细成菩萨

假如碰到一个细心的人,或者没有牵涉到他,他也不在怄气冒火,这个人心就比较细,他会说,“你说得也不错,不过他也有难处,他出发点是好的,有许多方面是你误会了。”心一细,看问题就两样了,所以心粗成凡夫,心细成菩萨,还是离不开心。

入定心细,也得靠全面培养,修行人对生活不能不负责任,
不能散漫,也不能有气无力

二禅定比初禅细,二禅的喜乐也比初禅喜乐细。如果我们得到二禅了,应该努力培养这个定力不断增长。从能入定几秒钟增长到入定几分钟,乃至于几个小时,那就要靠全面的培养。

我这个老师培养方式是全面培养,当然全面培养很辛苦,不辛苦我怎么会得高血压,但是要出人才就应该要全面培养。

回过来说,你们自己也要全面培养。以后粗话不要说,粗话是恶口,包括骂人、挖苦人、讽刺人。身子也要文明一点,尤其是出家人,走路身子不能摇。释迦佛就是培养佛弟子一切都往细的方面发展,在斋堂里吃饭,要一点都没声音。好像这样要求太高了,其实你们完全可以做得到,动作细一点就没声音了。就算你已经养成粗的习惯了,习惯可以改嘛。关门也要轻轻地关,走路也要轻轻地走。轻不等于散漫,这个门你有气无力地一带,结果它到了半路停住了,这也太散漫了。所以修行人对生活不能不负责任,不能散漫,也不能有气无力。

少想烦恼的事情,修行是心的转化,
身口意全要往细的方面去转变

握手也要轻,也不能轻得没有力,尤其是对瘦的人,他只有几根骨头,握得紧了,骨头碰骨头当然疼了。所以生活中要全面地培养,心里不要散乱,少想不高兴的事情,少想烦恼的事情,越想这种事情人越粗,可以多想想欢喜的事情。

世俗生活中的人都是粗的,喝酒已经够粗了,还伸出手来划拳,那就更粗了。上舞台演戏的演员,伸出手来是兰花指,跳起舞来像鸟那样飞,这多美啊。所以美的转化就是心的转化。你们今天听了这堂课,不要白听,生活中的身口意全要往细的方面去转变,这样你定力就会增长。

今天讲到这里。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7)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9

 

学佛是为了离苦得乐,
佛弟子是在迷茫中的先知先觉

提要:

■ 学佛是为了离苦得乐,佛弟子是在迷茫中的先知先觉
■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所以菩萨是觉悟的有情
■ 菩萨是引导众生求觉悟的快乐、智慧的快乐
■ 众生却把既伤害自己又伤害别人的事,认为是快乐
■ 止恶修善能得人天乘快乐,供养布施能得福报
■ 法供养最殊胜,最容易做到的就是供养一个微笑

学佛是为了离苦得乐,
佛弟子是在迷茫中的先知先觉

我们继续讲佛陀的涅槃功德。我们学佛就是为了离苦得乐,世间上认为我们学佛是自找苦吃,可是等到苦难来了,他们也会到庙里去烧香拜佛,求佛保佑,可见得他们也在苦恼里。自己掉在人生八苦中还不知道苦,到苦来了才求佛,这就是世人的悲哀和愚蠢。而我们了解人世间的苦,学佛是为了离开苦得到安乐,怎么叫自找苦吃呢?我们不过是走在他们前面呀,应该说是先知先觉。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所以菩萨是觉悟的有情

世间上人等到苦来的时候叫苦、怕苦、再求离苦,这就是凡夫的心态。凡夫畏果,苦果没有来的时候,他没有觉悟的,等到受苦了,他就怕了。而菩萨畏因,他知道人世间有苦,苦还没有来之前,他就在研究、寻找苦到底从哪里来。了解了苦的因,害怕造将来要受苦报的种种因。这个因无非是贪嗔痴烦恼,可是众生反而把贪嗔痴作为快乐,所以众生是迷茫,菩萨是觉悟。菩萨的意思就是觉有情,有情就是众生,菩萨是觉悟的有情。

菩萨是引导众生求觉悟的快乐、智慧的快乐

学佛到底求的什么快乐?首先要止恶修善,不干坏事专干好事,这就是快乐。根据事实,做好事的人没有一个会说,因为做好事痛苦,所以我做好事,都说做好事是快乐,所以他做好事。我们做好事的时候,心里也是满怀着欢喜。这是觉悟的快乐,所以我们求的是觉悟的快乐、智慧的快乐。菩萨不光是自己求觉悟的快乐,也教导众生去求觉悟的快乐。

众生却把既伤害自己又伤害别人的事, 认为是快乐

可是众生颠颠倒倒,自以为是,在干坏事的时候他说是快乐,比如邻居叫你去打牌,一听到打牌就高兴。其实打牌是卑鄙的行为,打牌的人都是贪心,都想不通过劳动,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口袋。打牌也是赌博,会遭来无穷无尽的痛苦。打牌输了,不光伤害你一个人,还伤害全家;打牌赢了,却伤害了别人。干这种既伤害了自己又伤害了别人的事,他认为是快乐。假如是佛弟子,听到别人叫他去打牌,他心里就厌恶,菩萨跟众生的区别就在这里。

止恶修善能得人天乘快乐,供养布施能得福报

不干坏事,你就没有苦报,所以我们信佛学佛,第一步就是修止恶修善,将来得到的就是人天乘的快乐。做好事帮助别人是培福,布施供养也是培福,供养父母、供养三宝、供养众生,以后都会得到福气的果报。所以三宝、父母都是福田,我们在这里面投下福气种子,将来能够得到广大的福报。

法供养最殊胜,最容易做到的就是供养一个微笑

供养有好几种,最殊胜的是法供养,我们在讲法就是法供养,是以法供养众生;你们在听法也是法供养,因为有你们来听法,才有人讲法,没人听法,讲法也讲不成,所以法供养是听法跟说法合起来的。你们将来懂得佛法了,又去跟别人讲,那也是法供养。法供养最殊胜,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包括我们编的杂志和书,从头到尾全是法供养,也包括读者的助印。因为他供养了钱,我们可以印更多的书送人。

最容易而且随时随刻都可以做的供养,就是看见众生发个欢喜心,供养他一个微笑,表示一下友好欢迎,不管你有钱没钱都可以做到,而且是佛非常欢喜的供养,释迦佛说过,令众生欢喜就是令如来欢喜。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8)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9

 

不能停留在人天的快乐上,
因为人天都免不了生死与痛苦

提要:

■ 不能停留在人天的快乐上,因为人天都免不了生死与痛苦
■ 富人生活复杂,关系复杂,矛盾更多,还常想自杀
■ 只求吃饱穿暖,还现实一点,痛苦也会少一点
■ 赚钱不要走歪道,赔光了就来这儿,吃饭不要钱
■ 人天乘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今天笑,明天哭
■ 所谓长命百岁,就是告诉你,到了一百岁你就要死了
■ 人间哪有什么花好月圆,就是因为好景不长

不能停留在人天的快乐上,
因为人天都免不了生死与痛苦

修了供养,你在人间的福气就增长,如果你福报大,死了就生天,因为人间享的福有限得很,天上享福的条件远远超过人间。所以我们学佛求快乐,第一步就是求人天的快乐。可是不能光停留在人天的快乐上,因为人跟天都有生死,虽有快乐,痛苦还是不断产生。

富人生活复杂,关系复杂, 矛盾更多,还常想自杀

人世间最痛苦的就是富有的人。他们物质条件好,怎么会最痛苦?因为他们精神上痛苦。以前我对这个也没有体会,前几个月杭州有个公司,在这里办了个企业家禅定营,来的都是老板,称为老董,就是董事长喽。这些年轻的企业家说出心里话,“我现在什么都有了,可是有时候我得痛苦想自杀,”因为富人的生活复杂,人际关系也复杂,矛盾更多,在矛盾中生活还有什么快乐?

只求吃饱穿暖,还现实一点,痛苦也会少一点

穷人是为了吃饱穿暖,有钱人是为了享受。好比一个肚子饿的人,他眼前有包糖,吃糖的时候很甜很快乐,即使他吃了一粒又一粒,能解决饥饿的苦吗?而且吃多了,危害无穷,首先牙齿蛀掉,还会生糖尿病。穷人眼前没有糖,也买不起糖,所以穷人只求吃饱饭,并没有要求吃糖,这还比较现实一点,痛苦还少一点。可是有几个肯听我话?

赚钱不要走歪道,赔光了就来这儿,吃饭不要钱

从前有人来问我,“老师,我这个伙计,他是信佛的,他不听我话,我很苦恼啊。”他这个话我一听就明白了,可能是叫伙计说假话,造假账。信佛的人不打妄语,这种矛盾在现实生活中肯定会存在。我说“你要尊重他宗教信仰,不要勉强他。”他说:“那我赚不到钱了。”我说“赚不到就赚不到吧,赔本就赔本了喽。”他说“赔光了咋办?”“赔光了你到我这儿来学法,吃饭不要钱。”他肯来吗?

人天乘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今天笑,明天哭

众生都想在人世间追求幸福、快乐,得到的却是痛苦。有的醒过来了,有的还没有醒过来,所以人天乘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天人也有生死,福气享完,就要受苦报,始终是六道轮回,今天笑明天就哭,今天晴明天就雨。

所谓长命百岁, 就是告诉你,到了一百岁你就要死了

人世间有几个长命百岁的?就算你长命百岁你也活不到一百零一岁,就算活到一百零一岁,你也活不到一百零二岁。所谓长命百岁,就是告诉你,你活到百岁就要死了。可是人们讲话都不讲全貌,只讲人们喜欢听的话,从来没有一个人讲:你真幸福啊,你到一百岁决定会死啊。

人间哪有什么花好月圆,就是因为好景不长

人间哪有什么花好月圆?月亮一个月只圆一天,花到了秋天就要枯掉。有个外国人在中国留学,写了一篇文章登在晚报上。他的话倒很现实,他看到中国商店尤其酒家开张,门口都是送来的鲜花。他说,过了两三天鲜花都枯掉了,这岂不是好景不长吗?为什么人世间充满痛苦啊?就是因为好景不长。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9)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9

 

禅乐是寂静之乐,寂静是烦恼寂静

提要:

■ 禅乐是寂静之乐,寂静是烦恼寂静
■ 离欲是离五欲的贪,离盖是离五盖的障碍
■ 贪、瞋、掉悔、昏沉睡眠、疑是盖住我们得到禅定快乐的五种障碍
■ 走在入定路上的人,虽未入定,定中的喜乐多少会有点感受
■ 要进入三禅,必须在二禅基础上离开喜乐

禅乐是寂静之乐,寂静是烦恼寂静

人间的快乐不究竟,天上的快乐也不究竟,全都不能依靠,所以人天道不是我们久留的地方,我们应该要出离生死轮回,离开六道。要出离生死,要得到真正靠得住的快乐,那就要靠禅定。我们现在都在修禅定,在这条禅定的路上我们将来非但能成就阿罗汉果,佛还劝我们要发菩提心,要修成菩萨,菩萨功德修圆满就成佛。成佛是叫大乐,这是最圆满的快乐,也就是涅槃的快乐,涅槃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涅槃的快乐才是真正彻底、究竟、圆满的快乐。我们是修行人,修行人真正要想成就,就要修禅定。禅定的快乐,就是寂静的快乐,所以说“禅乐是修行人入诸禅定而受寂静之乐”。寂静就是烦恼寂静。

离欲是离五欲的贪,离恶是离五盖的障碍

我们已经讲到二禅的乐,今天要讲三禅的乐。初禅离生喜乐定,离是离欲恶不善法,就是离开对五欲种种贪瞋痴的烦恼。欲就是贪五欲,恶就是五盖,你被盖子盖住了,当然障碍了。你抓一只蝴蝶放在茶杯里,把盖子一盖,蝴蝶能飞得出去吗?所以盖住了,就障碍了。

贪、瞋、掉悔、昏沉睡眠、疑是盖住我们得到禅定快乐的五种障碍

盖住我们得到禅定快乐的五种障碍,叫五盖,就是贪心、瞋心、掉悔、昏沉睡眠、疑。其实贪瞋里也包括了痴,只有愚痴的人才会起贪心瞋心,痴就是贪瞋合起来的东西。

还有掉举,打妄想从来没有停止过,整天胡思乱想。做错了事情你有觉悟能忏悔很好,忏悔过了就要放下,可是众生的习气就是放不下,忏悔过了还在想:这件事情是我做错了,心里一直难过。悔与掉举合称掉悔,是一盖。

还有昏沉,经常昏昏沉沉,修定打瞌睡怎么入定?从来没有一个瞌睡定的。修定打瞌睡非但心不可能入定,身子也定不下去,别看他打瞌睡的时候脚不动,手不动,可是他头在动啊。当然昏沉也包括睡眠。

还有一盖:疑,疑师、疑佛、疑法、疑僧,“现在末法时期,什么法都不成就了”,还怀疑自己,“像我这样能成就吗?”你这样心不定,怎么入定啊?要离开这些才会得到喜乐,有了喜乐,心就定下来,才会入定。这是第一步。

走在入定路上的人,虽未入定, 定中的喜乐多少会有点感受

第二步叫定生喜乐定,入定以后从定上产生的喜乐,那比初禅定的喜乐更殊胜,好比粗的喜乐转细了。我们禅定修久了,虽然没有入定,但至少是走在入定的路上,所以定中喜乐的前相,你多少有点感受。

要进入三禅,必须在二禅基础上离开喜乐

由二禅进入三禅,程度更高,境界更殊胜了。三禅叫离喜妙乐定,你要进入三禅,你必须要离开二禅的喜乐。要这么做也不容易啊,因为习气关系,所以一定要学要修,道理要明白,思想要开窍。你没有智慧,佛法学得不够,会心里闹矛盾:前面叫我离苦得乐,现在叫我连得到的喜乐也要离开。好比拿大学课本跟小学生讲,当然他听不懂。

比方说首先要跟他讲,一加一等于二,这个小学生能懂。可是等到他够水平了,又要跟他讲一加一不等于二。有人就是不肯好好的听法,从头学起,专门喜欢东抓西抓,特别喜欢抓很高的法,就自鸣得意,我这个法高。可你能懂吗?现在佛门,这种似懂非懂的人多得很,真正肯学肯修的不多。

为什么要你懂一加一不等于二?为了要提高你的知识,要你深入进去,要你更广大的了解。比如说,这是一副眼镜,这是一只眼镜壳子,一副眼镜加一只眼镜壳子,你不能说是两副眼镜,也不能说两只眼镜壳子,所以一加一不等于二,这就把前面一加一等于二否定了。要两样相同的加在一起才能等于二,不相同就不能等于二,你能懂得这一层,你的智慧就高了。

再比如说老师跟学生,要老师好学生也好,加起来才是两好;老师好学生不好,或学生好老师不好,都加不上去,因为好跟不好性质不同啊。

说了那些例子,你们就能明白了,三禅的离喜妙乐比二禅的定生喜乐更高、更殊胜、更圆满。可是你要达到三禅,你必须从二禅进入三禅,二禅没修好,三禅是进不进去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  

 傅味琴居士:《金刚经》四句偈的开示 

 傅味琴居士:平等爱徒的乐趣 

 傅味琴居士:观师持戒、多闻、解空功德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的人生与禅乐 

 傅味琴居士:《律海十门》开示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90~95)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80~8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70~7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60~6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50~5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40~4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