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80~89)


   日期:2025/5/9 18: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80)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9

 

只有禅定的快乐才不会走向死亡,
禅定得到的涅槃才是永远不死

提要:

■ 只有禅定的快乐才不会走向死亡,禅定得到的涅槃才是永远不死
■ 得到禅乐当然是修得好,贪禅乐而不肯出定,就犯了菩萨戒
■ 不要在茅篷里整天坐禅,为了度众生还得出定
■ 四禅修舍,要圆满就要空,要空就得舍

只有禅定的快乐才不会走向死亡,
禅定得到的涅槃才是永远不死

有人说“人生一天一天走向死亡,”这话不错,你在人世间的很多方面,不等到生命的结束,你已经走向死亡了。外国人有句话,“结婚是恋爱的坟墓”。一结婚就等于恋爱死亡,否则夫妻怎么会吵架、离婚?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谁也不能不死,你想不老、不死,还是要老、还是要死,这是自然规律,没有办法的,可是从恋爱到结婚这是你自己找来的,这种死是可以避免的,所以说结婚是人类最愚痴的行动。看看人世间有哪一家称得上美满家庭?说是模范夫妻,心里都有一笔苦账,仅仅没有说出来。只有禅定的快乐才不会走向死亡,禅定的快乐永远不死。也就是说要从禅定中得到涅槃,涅槃不是死,涅槃是永远不死。

得到禅乐当然是修得好,贪禅乐而不肯出定,就犯了菩萨戒

从二禅进入三禅还有一个障碍,众生都有贪爱快乐的习气,叫他离,他离不开。即使他愿意离开人世间这种不究竟、有漏洞、有痛苦的快乐,要他离开禅定的喜,可能也舍不得,这就是修行人的毛病。所以在菩萨戒里说,贪禅味不肯出定,犯菩萨戒。贪什么禅味?当然是快乐。禅定的快乐说不尽的呢,非但出世间的快乐,乃至人世间所有的快乐,禅定里全都有。一得到快乐人就不想出定。说得好听一点,他修行修得好,得到禅乐了。说得也对,你得到禅定的快乐当然是修得好。可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你贪禅乐所以不肯出定。

不要在茅篷里整天坐禅,为了度众生还得出定

你们这些学生可能心里总有矛盾,有点意见:老师大慈大悲,要培养这么多人,要满足这么多人要求,修禅定要分三批,说是程度不同。我是第一批的,禅定的快乐我多少有点体会,我刚刚得到些快乐,老师就报:出定。因此难免有意见,最好自己一个人坐茅篷,一天坐到晚。你一天坐到晚最多证一个阿罗汉果,成不了菩萨,成不了佛的。既然你要学菩萨,就要受菩萨戒,受了菩萨戒要做到菩萨戒的要求:不能贪禅乐。因为你贪了禅乐不出定,就等于你不肯度众生。

四禅修舍,要圆满就要空,要空就得舍

只想拿,不肯舍,拿了放不下,这就是众生习气。释迦佛不讲法众生不懂,一讲法众生抓到了法,就不肯放了。能海上师说,只取不舍,这种修行叫半边用功,不可能成就的。整部《金刚经》,就叫你全部舍掉,全部舍掉才能成就。所以从三禅开始,我们已经进入了舍,四禅是舍念清净,彻底舍光。不肯舍,就不可能圆满。首先你慈悲心就不可能圆满,要圆满就要空,要空就得舍,虚空是最圆满的,只有空光才能圆满。你假如有点保留,你这个保留的东西就不圆满。

比如茶杯是圆的,里边冲满了开水,是满的,这是茶杯的圆满。茶杯那么小,最多算一个小圆满,因为茶杯外面都是没满啊。有人在箱子里找东西,箱子里是暗的,他用手电筒一照,光就进入箱子,箱子里全看得见,可是箱子外面仍然是暗的。而太阳一照,是遍虚空,所以只有遍虚空才是圆满。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81)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9

 

人世间一切的有,产生了人世间一切不圆满

提要:

■ 人世间一切的有,产生了人世间一切不圆满
■ 世间人不断求快乐,就是不断地沉溺在苦海里,只有离开乐,才会没有苦
■ 把空想作为希望,靠假话起了欢喜心,苦也就跟着来了,只有佛陀说真话
■ 懒得发胖,在脏水里图享受,两耳听不进佛法,是最愚蠢的表现
■ 离苦,听得进;离喜,听不进;喜了就放不下,掉在爱河里没有不被淹死的

人世间一切的有,产生了人世间一切不圆满

有,就不可能成就大圆满。人世间一切的有,产生了人世间一切都不圆满。有快乐,必有苦恼,有生下来的喜庆,必有死亡的悲哀,所以人世间的一切不可能彻底究竟圆满的。你只有没有生,——这一世你已经生下来了,没办法了,你只有死了以后不再生下来了,没有生就没有死。你只有不结婚,才没有离婚。

世间人不断求快乐,就是不断地沉溺在苦海里,
只有离开乐,才会没有苦

不到成佛的圆满,不到成佛的境界,所有的快乐都包含着苦。修行人跟世俗上的人路线不同、境界不同,世俗上人是沉溺在苦海里,他们不断地求快乐就是不断地沉溺在苦海里,有乐必有苦。而我们今天走上修行的路,虽然我们在人世间,也有苦跟乐,因为我们还没有成就,但是我们逐步逐步在离开苦,也就是说我们在逐步逐步走上一条离开人世间快乐的道路。我们对人世间的快乐绝不能贪爱,即使一时离不开,也要逐步逐步离开,只有离开它,你才没有痛苦。

把空想作为希望,靠假话起了欢喜心,
苦也就跟着来了,只有佛陀说真话

人世间苦跟乐,好比是分不开的双胞胎。人世间的喜,即使你离开了这个喜,又不断产生新的喜,又从喜不断产生苦。喜来了,苦也跟着来了,众生是最好苦赶快离开,喜不要离开,都希望冬天快走,最好天天是春天,有可能吗?你这是空想。今天吃得高兴,明天也会进医院。哪个人没有生离死别啊?可是众生因为智慧太少,从来不想全面。可能是认为想到苦的事情太可怕,还是别想为好。不管你想不想,苦都要来。要知道现在的欢喜靠不住,可众生明知道靠不住,还是要想。说:我也知道不可能,但我总有这么个希望啊。人世间就靠讲假话起欢喜心,只有佛陀说真话。

比如人们常说:祝你永远快乐。这可能吗?还有更可笑的,两个人举起酒杯来碰碰杯:祝你幸福。好像酒杯一碰,幸福就来。还不如一支歌: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这倒说的是现实。喝了酒感到心情舒畅、幸福,这种快乐跟吸毒也差不多——吸了毒也有快乐,可是将来有恶劣的后果,毁灭自己的无其数啊。所以人世间充满了假话,广告上说:用了这块肥皂,“今年二十,明年十八。”那么后年十六,一直下去,你不要钻到妈肚子里去了?人世间的愚蠢,以不是真理、不是真话来取得快乐,这就上当了,上当就要受苦,所以不听佛的话是最愚痴的。

懒得发胖,在脏水里图享受,
两耳听不进佛法,是最愚蠢的表现

人们说最愚蠢的是猪,天天呼啊呼啊地睡,睡得胖了,越胖越懒得走,越懒得走越是睡,越睡越胖。洗澡就在脏水里滚来滚去,一站起来,脏水滴滴嗒嗒地滴下来。你跟它讲讲佛法,叫它“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它两只大耳朵扑啦扑啦,意思说:不要听,不要听,不要听。

离苦,听得进;离喜,听不进;
喜了就放不下,掉在爱河里没有不被淹死的

我们过去的生活,包括我们现在都还是有,都离不开喜,哪怕不明显的喜,我们也有感受,一有感受就会贪,贪了就离不开、放不下。这个觉悟也太差了,跟这些众生讲佛法,要他离开苦。他认为:这个对,我求菩萨保佑就是想离开苦。再跟他说,你连欢喜也要离开,他就不理解了。有人痛苦得想离婚,为了求离婚成功,来求我老师加持。当然家庭矛盾我不管,我老师只干教育。结果老公朝她笑笑,她起欢喜心了。(众笑)

男青年就是这样,姑娘朝他一笑,他再也放不下,哪怕姑娘不喜欢他,只是一个礼貌,他也会生相思病。女孩子更重感情,男孩子感情外露,女孩子感情隐藏,所以男孩子称阳,女孩子称阴,假如男青年稍微对这个姑娘关心一下,从此她就放不下了。因为心里边欢喜了,从这个欢喜又出生了很多喜:多温柔多帅啊,修养多好啊,那么掉在爱河里了。

掉在爱河里的人没有一个不被淹死的。开始是高兴:爱河可真好,我现在多自在啊,我在游泳,我是河里的一条美人鱼啊。慢慢沉下去了,味道两样了,开始觉得疲劳了,“我要爬起来。”爬不动了,水已经到你喉咙口了,还好没有断气,那么天天吵架。总有一天沉下去,“离婚!”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82)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9

 

离不开世间上的快乐,怎能得阿罗汉的乐;
不放下你的一切,又怎能得菩萨的快乐;
只要有一样放不下,就成不了佛

提要:

■ 人世间对喜的执着,对家的执着,真是生生世世积累下来的,有聚必有散,
想开一点
■ 离不开世间上的快乐,怎能得阿罗汉的乐;不放下你的一切,又怎能得菩萨
的快乐;只要有一样放不下,就成不了佛
■ 样样都有,样样都放不下,还能修行吗?
■ 常有人说“佛门四大皆空,为什么你们什么都空不了呢?”就因为今天的
修行人只肯修有,不肯修空

人世间对喜的执着,对家的执着,真是生生世
世积累下来的,有聚必有散,想开一点

人世间执着于喜,执着于快乐,随时随刻都会产生放不下,包括对人,包括对东西。首先放不下自己的亲属,虽然人世间烦恼多,可到底是亲属呀,有亲就有乐。还包括朋友、家庭、家乡。

买的新公房虽然小的像猴子的笼子,也喜得不得了,以拥有新公房为得意。即使住在老房子里,也喜欢,“这是住了几十年的房子,有感情了。”有个女教师跟我说过:回家了,即使坐在破烂的藤椅子上,心里也欢喜。所谓“出门一里,不如家里。”北方人称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叫“我家的”,意思是说,“是我家的,你别来抢啊。”众生对家的执着,真是生生世世积累下来的。

做父母的对儿女也执着,称为娘身上一块肉。要来学法了,只要儿女拖长声叫声:“妈——”这个亲热啊,听在耳里味道就两样,(笑声)妈就被儿女拖住了。一直到死,儿女还说:“妈你别走,我离不开你呀,你怎么离得开我?”阎罗王可不答应啊。我老师希望你来,你不来,一定要阎罗王把你抓走,何苦呢?有聚必有散,想开一点。

离不开世间上的快乐,怎能得阿罗汉的乐;
不放下你的一切,又怎能得菩萨的快乐;只要有一样放不下,就成不了佛

世间上的一切都不是你的,我多么盼望我的儿女能在我身边,他们有来吗?连儿女都不是你的,连头发都不是你的,否则头发怎么会脱光呢?就是因为人有感情,感情里喜怒哀乐,喜是头一位,一欢喜就离不开,养成习气啦。你不离开最后也得离开,自然的规律就是这样,人生的真理也是这样。与其被动地随环境的变化而离开,还不如自己主动一点,自己做主人,主动的离开。你不离开世间上的快乐,你怎么能得到阿罗汉的快乐?怎么能得到常乐我净的乐?你不放弃你的一切,你怎么能得到菩萨的快乐?只要你有一样放不下,你就成不了佛!

样样都有,样样都放不下,还能修行吗?

你们听了难免心里会想:道理是好,可是我越听越害怕,叫我样样离开样样放下,那我什么也没有了,我岂不变成穷光蛋了,这还有啥味道?就因为不肯做穷光蛋,丛林里有的是米,何用我托钵。从前皇帝写了一首诗:“天下丛林饭如山”,那还要托钵吗?社会上有人说,现在最富的地方就是佛门。样样都有,样样都放不下,还能修行吗?

常有人说“佛门四大皆空,为什么你们什么都空不了呢?”就因为今天的修行人只肯修有,不肯修空

今天的修行人只肯修有,不肯修空,连社会上人都经常说:“佛门四大皆空,你们怎么什么都空不了呢?”虽然他们不了解四大皆空,他们只是看到这个出家人又要名又要利,什么都空不了,那么就用四大皆空来形容一下。真正四大皆空,连身子都要空掉。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83)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9

 

世俗人放不下的欢喜,不过是自得其乐,有的还乐极生悲,因为得了人身仍然沉溺在苦海里

提要:

■ 内身心、外世界,全部空光,那才是大成就,这就是佛
■ 十多年来向我求法的人很多,有更多的人想来,又有不能来的理由,因为
放不下
■ 世俗人放不下的欢喜,不过是自得其乐,有的还乐极生悲,因为得了人身
仍然沉溺在苦海里
■ 不离开人世间荣华富贵,一切都会成为空欢喜,禅定的乐也只能感受,
不要贪爱

内身心,外世界,全部空光,
那才是大成就,这就是佛

四大就是地水火风,身子就是地水火风组成的。骨头是地大,血液是水大,呼吸是风大,体温是火大,整个的世界都是地水火风组成的,小到身心,大到世界,内身心,外世界,全部空光,这才叫四大皆空。既然全部空光,你还在人世间贪爱什么呀?空光了什么都没了,这才是大成就,那就是佛。

我们是学大般若法流,大般若就是叫你修空。我们应该以能海上师为榜样,能海上师圆寂前最后一句话,“什么也没有。”这是大般若成就的境界。要做到“什么也没有”的成就,首先你要做到对“有”不要执着,那就要学会舍。

十多年来向我求法的人很多,有更多的人想来,
又有不能来的理由,因为放不下

十多年来向我求法的人很多,你要想法上得到成就,就要不中断,不得半途而废,这都是为了你的成就。我盼望我的学生都能不贪图世间上的喜乐,来求学佛陀的智慧,但我老师也是看你什么情况提什么要求,比如小王,七年前他工资已是每月一万五了,我跟他说:“你可以来了”,他就来了,没老婆、没成家、没孩子,没负担,不来学佛干什么?

可是有更多更多的人,我知道他不会听我话,所以我也不会对他讲“你可以来了”,讲了也没有用,他会说不能来的理由。

还有的说来常住 ,住了一个时期又回去了。都是因为放不下,假如我也说我家里有事放不下,我回家了,你们听法就听不到了。当然我是不会这么做的。

世俗人放不下的欢喜,不过是自得其乐,有的还乐极生悲,
因为得了人身仍然沉溺在苦海里

为什么会放不下?难免放不下欢喜的情呀,其实你欢喜他,他可并不欢喜你。脸都老得像老猴子了,鼻涕流下来,自己还不知道,端碗汤手在发抖,指甲都伸在汤里,越看越不欢喜。来这儿修行就不同了,我的学生看我,越看越欢喜,(众笑)在第二期的禅定营结束时,一个年轻的企业家跟我握手,说:老师啊,你真可爱。这话在家里可听不到吧?所以这里面的欢喜就不同。

老公看老婆,即使像个猴子,也是欢喜;老婆看老公,心里也放不下,听法听到一半,就牵挂着老公在家没人给他煮饭。买张奖券中了奖,一欢喜,就离不开买这买那。也有的人乐极生悲,从前有个叫花子买了一张航空奖券,把奖券放在打狗棒竹竿的洞洞里,他想这儿最最安全,打狗棒天天拿在手里,从不离身的。他把号码背得很熟,等到开奖那一天,一看中了头奖了,一下成了百万富翁,再也不用要饭了,高兴得疯了,一下把打狗棒往河里一丢,(众笑)这就叫乐极生悲。也就是把极其难得的人身从此沉溺在人生苦海里。

不离开人世间荣华富贵,一切都会成为空欢喜,
禅定的乐也只能感受,不要贪爱

你们要警惕:世间上人的欢喜,那是荣华富贵的欢喜,这种世俗的欢喜,将来会一场空。所以你们要想离开二禅定生喜乐的喜,进入三禅,你更要离开世俗上种种的喜。禅定的乐你可以感受,但不要贪爱,更不要执着,拿到了要有勇气放下,那么你就容易做到离开二禅定生喜乐的喜,而进入三禅。三禅虽然离开喜,可是三禅的乐比二禅更殊胜,更微妙,所以叫妙乐。比方你走楼梯,要走上第三格,你的脚必须离开第二格,你不肯离开第二格,想往上走第三格,这怎么走法?整个佛陀的教育,就是叫你们明白道理,今天讲到这里。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84)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4.30

 

乐时不修行,等苦时再修行,
这种眼光短浅的人,会促使苦更快来临

提要:

■ 乐时不修行,等苦时再修行,这种眼光短浅的人,会促使苦更快来临
■ 愚痴颠倒,痛苦无法解决,佛法使人觉悟,是釜底抽薪
■ 三界如火宅,赶快出离,烦恼火焰越烧,法身慧命越干枯
■ 世俗的快乐会带来苦,要得到没有痛苦的乐,就要在禅定里修
■ 上根上智是由于过去世善根深厚,今世不学佛,哪来的上智

乐时不修行,等苦时再修行,
这种眼光短浅的人,会促使苦更快来临

今天继续讲涅槃的功德。修行就是离苦得乐,假如你认为现在很快乐就不需要修行,那你的眼光短浅得很,好比你不趁天气好的时候洗衣服,也许明天下雨呢?你今天条件很好,生活有保障,这个时候你不修行,也许明天苦来了呢。你看看周围的人,包括你本人,过去岁月里哪个没有痛苦啊。难道明天就不会有痛苦了?这种想法很不理智,也没有智慧,有这样想法的人肯定也挡不住痛苦,而且痛苦还会来得更快。也很容易看到这种例子:有人喜欢吃海鲜,吃海鲜时快乐,可是很快就送医院,因为得了急性胰腺炎,疼得要命。

愚痴颠倒,痛苦无法解决,
佛法使人觉悟,是釜底抽薪

众生没有觉悟,愚痴颠倒,所以痛苦无法解决。佛法为什么能解决?佛法是釜底抽薪。《百喻经》里有个故事,有人在煮石蜜,石蜜就是蜂蜜,来了客人,他想用蜂蜜去招待他。为了让蜂蜜快一点冷,他在蜂蜜里加了一点水,又用扇子扇。他自以为这样做很聪明,可是旁边有智慧的人都在笑他:你底下的火不熄灭,蜂蜜怎么会冷呢?就好比世间上人忙来忙去成了百万富翁,痛苦还是没解决,因为底下在烧火。佛教给人的快乐就是把火熄灭。

三界如火宅,赶快出离,
烦恼火焰越烧,法身慧命越干枯

人世间充满着火,不要说人世间,天上也充满着火,欲界色界无色界总称三界,佛说三界如火宅,赶快要离开。这种贪心的火焰、瞋恨心的火焰、愚痴的火焰,无时无刻不在烧。烦恼的火焰越烧,我们的法身慧命越是干枯,始终没法跳出生死轮回。

世俗的快乐会带来苦,
要得到没有痛苦的乐,就要在禅定里修

我们修行就是为了离苦得乐,世俗的快乐必然会带来痛苦,我们要的是没有痛苦的快乐,修行就是修这个。

那么怎么修啊?真正修行,必须在禅定里修。有些人自己天天打坐,始终也打不出一个名堂来,因为他不根据释迦佛的法去修,他是自搞一套。没有法,或者仅仅学一些禅观的技巧,修修光明观,修修数息观,其它都不要,你没有法,只是抓一点观的技巧,你这么样投机取巧,是没有好结果的。就好比从前我在各大城市办禅定班,因为其中还带有心理上的导引,名称就叫禅定与心理导引。八十年代气功风行一时,气功界把禅定看成是无上功法,所以他们也到禅定班来学禅定。他们就说,“这个老师讲不完地讲,叫我们要了生死,了生死跟我有啥关系,你有什么功法,你就拿出来,我学会了好走路。”佛门里有人天天打坐,从不听法,这条路线也等同外道。

上根上智是由于过去世善根深厚,
今世不学佛,哪来的上智

你们可能会想,那么禅宗不立语言文字,不拜佛,不念经,难道也不对吗?按照经书里的说法,禅宗是摄受上根上智,它是一心禅,也应该要懂了法再去修一心禅。那么六祖慧能他并没有懂了法才去学禅,那他怎么开悟了?没学的人会讲《金刚经》吗?佛弟子要三世因果看问题,他这辈子没学能开悟,这是他的根机。根机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由于他前辈子学得很多、根机很厚,一个根机利的人,这辈子只要点一下,他就悟了。要不然你也坐禅,文化水平又这么高,怎么不会讲《金刚经》?如果不学就能够成功的话,那么你就不是一个学佛的人,因为你不学嘛。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85)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4.30

 

苦从乐来,修行就要离开你所喜欢爱好的,
离不开也得离

提要:

■ 教证二法,先教后证。抓一点一滴,就制造了末法时期
■ 修行的成就和修行成就的路子都在禅定里
■ 离不开对烦恼的执着,就离不开生死流转,多少绮梦幻想,最后还不是白骨
一堆
■ 拿到了又失去了,人世间哪样东西是属于自己的
■ 用生命时光去换享受,等于拿金刚钻去换只饼吃
■ 苦从乐来,修行就要离开你所喜欢爱好的,离不开也得离

教证二法,先教后证,
抓一点一滴,就制造了末法时期

所以学修,一定要学了再修,教证二法,一定要先接受教理,才能去修证。有些人就是不要法,只强调修,光抓一点一滴,这样的想法如今比较普遍,这就人为地制造了末法时期,法都快要没了。可不能口喊正法久住,走的却是灭法的路,制造了末法,这个罪过很重的。可是这些人不会想到自己在背罪过,也不承认自己背罪过,因为他没有觉悟,所以没有觉悟是最可怕的。

修行的成就和修行成就的路子都在禅定里

为什么说修行是在禅定里修?因为修行必须在禅定里成就,无论什么法门,离开禅定是不会有成就的。

不光是成就,你修行的路子也必须依照禅定的路子来修,我们讲的禅定是如来教导的禅定。修行人常犯的错误就是自己喜欢什么就修什么,因为喜欢,拿了就不肯放。如今末法时期,即使有少数人还想修行,也常犯这个错误,这是众生的习气。如果你不离开它,很快就会形成执着,越执着就越离不开,越离不开越执着。

离不开对烦恼的执着,就离不开生死流转,
多少绮梦幻想,最后还不是白骨一堆

执着就是执着烦恼,离不开就是离不开生死流转。世俗生活里一切的一切都是流向生死苦海,世俗生活里的人都在执着,不光是贪执着,瞋也执着,痴也执着。即使知道贪瞋痴带来的是苦恼,他也放不下。活着的时候,由于执着的关系,产生了多少绮梦幻想,最后留下白骨一堆。人们想啊想啊,想到后来,哪样东西你拿到了?即使拿到了,拿到了又消失了,岂不等于没拿到?

拿到了又失去了,人世间哪样东西是属于自己的

我从前在苏州,有个学生来看我,我说“听说你在炒股票?”他说,“是的是的。”“听说你赚了两万是吧?”他说,“是的是的,不过我现在又赔了两万。”赚了两万又赔了两万,不是等于零啊?生下的小鸟,长大了又飞出去了,不是等于零?买了新公房,等到你死了,家里人把你送到火葬场,这个新公房对你来说不是等于零啊?人世间到底什么是属于你的?一个人来到人间,最后又离开人间,辛辛苦苦忙,一样都不属于你的。

用生命时光去换享受,
等于拿金刚钻去换只饼吃

人要吃饱穿暖,要生活,要活下去,这是常情,享受可不是人之常情,有必要享受吗?不会给你白享受的,你必须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生命的时光。拿生命时光去找享受,就等于用一只金刚钻戒指去换一只饼,这种道理人们怎么想不通呢?因为人们享受的时候欢喜啊,一欢喜就爱,一爱了就离不开,离不开就执着。等到痛苦来了,还是离不开,因为执着了,那么只好受苦。

苦从乐来,修行就要离开你所喜欢爱好的,离不开也得离

所以释迦佛说这个地球上众生真奇怪,这么苦他还能够忍得下去,一点不想往离开生死这条路上走,所以叫“堪忍”,用印度话讲就叫“娑婆”。我们个个都是娑婆世界的众生,所以你们今天来修行,第一步就要修离,离开你所喜欢、你所爱好的东西,你离不开也得离,否则你修什么呀?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86)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4.30

 

世人以财色名食睡五种欲为快乐,
能离开贪欲才叫修行

提要:

■ 世人以财色名食睡五种欲为快乐,能离开贪欲才叫修行
■ 修行要清净,这儿的修行人不贪财,有钱也没地方花
■ 一到这里,就自觉地不贪色,女生都不化妆
■ 这儿没有持权,就没有名可图,佛门是平等的
■ 这儿吃的是大锅饭,吃了圆桌面,还能证阿罗汉果吗

世人以财色名食睡五种欲为快乐,
能离开贪欲才叫修行

世间上种种人们认为快乐的东西,归纳起来无非就是财色名食睡五种贪欲。你要修行,就必须到一个真正修行的场所,真正修行的场所是很清净的,这个清净就是指离开五欲。真正修行的路也就是要离开五欲。释迦佛说过:人间妙五欲,地狱五条根。既然你们今天都欢欢喜喜来修行,我们就要指导你过修行的生活。

财,我们这儿没有财可图,你贪也没有用。现在有好多佛门里的人,哪儿收入高就往哪儿跑,这叫修行人吗?有的地方衣单费高到八百、一千。一个出家人吃住都由寺院供给,你要这么多钱干什么用啊,修行人还贪财吗?这种卖门票、做佛事、吃饭要饭钱、住宿要宿费,全是为了财。

有人说“不卖门票不行啊”,我看不见得,教堂就不卖门票,也没算他犯法嘛。我们就不卖门票,还有好多寺院也不卖门票。寺庙都是居士供养的钱修起来的,居士到庙里来还要买门票?寺院里供的是释迦佛,是我的师父,我要进去看看我师父,还要买门票,这算什么道理啊?

有一年我在深圳住在一个学生家里,有个居士问我,“寺院里卖门票,这对不对啊?”我说,“你今天来这儿干什么?”“我是来看老师。”“你进来的时候,我的学生有没有叫你买张门票?”如果卖门票,那岂不是把我老师当猴子了?

色,贪图一切美好的东西,举个例子,出家人看到这朵花非常好看,产生了爱心,你戒就不清净。一切庄严美好的东西只能供佛。何况男的看见女的,女的看见男的而起爱心,这都是贪色。

名,走歪路而出名的差不多都是两种情况,一种是花钱买的,一种用卑鄙手段,踩在人家背上爬上去的。

食,就是贪吃。

睡,就是贪睡。有人一怄气,就去睡觉。这个贪睡的习气真厉害。

修行要清净,这儿的修行人不贪财,
有钱也没地方花

财,你们今天来修行,首先要离开五欲。

这儿的学生,辛苦得经常生病,我们都没有工资的,愿者上钩,最多一个月给你些零用金。这儿在山区,连个小商店都没有,你有钞票也没处用,而且你也没有什么要买的。所以有人几年积下来,也有几千元了。

一到这里,就自觉地不贪色,女学生都不化妆

色,一到这里,就自觉地不贪色。有人没来时天天化妆,来了以后都不化妆了,都是本来面目,一化妆自己也有点不对头,像个妖怪,(众笑)慢慢也不化妆了。有的女孩子刚来的时候偷偷地在箱子里带了个洋娃娃,慢慢也觉得不对头,洋娃娃又不能拿出来玩,只好上交。

这儿没有持权,就没有名可图,佛门是平等的

名,这儿一点名也没有。叫你做领导,无论总管分管,不管什么管,都没有特权,而且经常要调动。如果人才济济,你今天当领导,明天叫你下来,让别人当领导,佛门是平等的。

这儿吃的是大锅饭,
吃了圆桌面,还能证阿罗汉果吗

食呢?全是大锅饭,从前叫罗汉菜。为什么现在吃罗汉菜的地方很少?因为现在人不想证阿罗汉果,你吃了圆桌面,素鸡、素鸭、素黄鱼、素排骨,你这么贪吃还能证阿罗汉果,还能了生死吗?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87)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4.30

 

学佛的人为什么佛的快乐不要,
人的快乐却抓住不放,真是大笨蛋

提要:

■ 这儿两点半就要起床,让老师多睡一会,老师就不高兴
■ 修行不贪财色名食睡,进一步要不贪色声香味触
■ 修行人离开五欲,就能得到快乐,由这个乐而入定,叫离生喜乐定
■ 有子者为子忧,有牛者为牛忧,没有执着,就没有忧虑
■ 学佛的人为什么佛的快乐不要,人的快乐却抓住不放,真是大笨蛋
■ 由贪而得的快乐你都离不开,你怎么出离生死?
■ 苦恼人即使用功,心也定不下去,哪有因苦恼而入定的

这儿两点半就要起床,
让老师多睡一会,老师就不高兴

睡呢?我们这里第一批禅定,两点半就要起床,我平常都是12点起来的,因为要修改稿件。有时候身体很累,工作了一个多小时,再去躺一会。今天我去躺一会,等我醒来,快要三点半了,就挺不高兴。我问为什么不敲门叫醒我?说“让老师多睡一会。”来了这么多的小住的同学,我能不到吗?

修行不贪财色名食睡,
进一步要不贪色声香味触

还有贪的,社会上人财色名食睡贪得厉害,修行人贪得比较细了一点,是贪色声香味触。可是今天佛门的修行人,非但普遍离不开色声香味触,还离不开财色名食睡,那你这个修行人跟社会上人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出家人也贪财色名食睡,你不过是换了件衣服,哪像修行人?

修行人离开五欲,就能得到快乐,
由这个乐而入定,叫离生喜乐定

所以要离开五欲,离开你所爱的东西,就叫修行。拿我们禅定来说,第一步就是修这个。你离开五欲,就能得到快乐,由这个乐而入定,这叫离生喜乐定,这是初禅。有人说我离不开这些东西,就因为这里边有快乐,难道我离开了,还有快乐?你想不通,因为你没有接受佛陀教育,你按照佛法的教育试试看呢,离开了五欲,你会更快乐。

有子者为子忧,有牛者为牛忧,
没有执着,就没有忧虑

从前佛在世的时候,魔罗跟佛讲:“我有妻子,有有妻子的快乐;我有儿子,有有儿子的快乐;我有房子,有有房子的快乐;我还有牛,我有有牛的快乐。”牛就是财产了。释迦佛回答他:我没有妻子,有“没有妻子”的快乐,我没有儿子,有“没有儿子”的快乐;我没有房子,有“没有房子”的快乐;我没有牛,有“没有牛”的快乐。有子者为子忧虑,有牛者为牛忧虑,因为执着是人的忧虑,没有执着也就没有忧虑。

学佛的人为什么佛的快乐不要,
人的快乐却抓住不放,真是大笨蛋

为什么不拿释迦佛的快乐,一定要拿凡夫的快乐呢?真是大笨蛋啊。说是学佛的,可是佛的快乐不要,人的快乐偏偏抓住不放。你们想想看,在家里你到底搞了点啥?还不是忙妻子、儿子、买房,在银行里攒存款?这种快乐你不肯离开,你怎么修行啊?修来修去是人天福报,根本了不脱生死。

由贪而得的快乐你都离不开,你怎么出离生死?

出离就是出离世间上的烦恼,贪瞋痴以贪为首,由贪而得到的快乐你都离不开,你怎么出离生死?修禅定,初禅就是离生喜乐定,离就是离欲恶不善法。离开对五欲的贪着而产生乐,由这个乐进入定,这个定就叫离生喜乐定。还要离开五盖,贪盖、瞋盖、掉悔盖、昏沉睡眠盖、还有疑盖。还要离开十种恶法,又叫十不善法,与十善法相反就是十不善法,身三口四意三,身,杀盗YIN;口,两舌、恶口、绮语、妄语;意,贪瞋痴,全要离开。

苦恼人即使用功,心也定不下去,
哪有因苦恼而入定的

离开这些,喜乐自然会产生,由喜乐进入定。有许多人很用功,整天打坐,可是脸上从来没有笑容,人家以为他严肃,可是他开口就是“我是苦恼人”,怪不得他们禅定修不好,哪有从苦恼入定的?是从喜乐入定呀,你欢欢喜喜,心就安定下来了。

有人负责在我讲法的时候打手势,告诉我时间到了,要停止了。据说她每次打手势,旁边人就朝她瞪眼睛,因为他听得欢喜,还想听下去。欢喜了心就定下来了。还有的人越听越不欢喜:我是最喜欢打牌的,偏偏老师讲打牌是卑鄙的。又不好意思走,只能是苦恼地坐着,全身不安,东看看西看看,一会看看表几点了。所以苦恼了,肯定心定不下去的,那还能入定吗?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88)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4.30

 

佛教弟子要多闻,不多闻的人
口里说得好,实在并不好

提要:

■ 佛教弟子要多闻,不多闻的人口里说得好,实在并不好
■ 禅定是实践,佛法是理论,怎么可以离开佛法呢?
■ 二禅的喜乐是定中产生的喜乐,更殊胜,更微妙
■ 三禅是离喜妙乐定,不离开二禅的喜,就进不了三禅的妙乐
■ 只知取,不知舍,好比培福是为了更大的发财,能在修行上成就吗?

佛教弟子要多闻,不多闻的人
口里说得好,实在并不好

末法时期邪师邪说多如牛毛,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听?因为你听不出他是错的邪的,为什么听不出来?你不肯听佛法。为什么不肯听佛法,“是他叫我不要多听的。”佛一再讲要多闻,他叫你不要多听,那就不对了,你听他的,也会变成口里说得好,实在并不好。

禅定是实践,佛法是理论,
怎么可以离开佛法呢?

所以你修禅定一定要按照佛法去修,由离而产生喜乐,由清净的喜乐而进入禅定,这就是法。有人修光明观,修来修去是模模糊糊、白茫茫一片,因为他平时没有修离生喜乐。还有人好像灰溜溜的,因为心里有烦恼呀。禅定是实践,佛法是理论,没有正确的理论必然不可能有正确的实践,怎么可以离开法呢?

二禅的喜乐是定中产生的喜乐,更殊胜,更微妙

在初禅的基础上就自然进入了二禅。二禅叫定生喜乐定,因为初禅定你已经拿到了,所以二禅的喜乐是得定以后,从定中产生的喜乐更高级、更殊胜、非常微妙。如果离五欲的喜乐是粗相,那么定中的喜乐就是很细很细的细相。由五欲产生的喜乐必有痛苦,而你定中产生的喜乐就没有痛苦,境界也不同了。哪怕你得定只有几秒钟,这个喜乐也没办法形容。

打比方,你没得定之前修的观是你想出来的,因为这些境,你白天都看见过。比如看见太阳,那么闭上眼睛心里也能想出来。定中是在观的基础上,产生了质变,你一得定,这个境界自己会出来,是现出来的,而且现出来的境界更加殊胜,更加明朗。

三禅是离喜妙乐定,不离开二禅的喜,
就进不了三禅的妙乐

由二禅进入三禅,三禅叫离喜妙乐定。“离喜”,这个喜是指二禅的喜,就是说入定时产生的喜乐,你也要离开,否则你就进不了三禅。就好比走楼梯,你不肯离开下面一级,上面一级你是爬不上去的。现在佛门的人由于不听佛法,或者听了一点点就自满了,你这一点就够了,释迦佛何必讲49年法?一堂课、一次讲法、一个早晨能把所有的道理讲完吗?释迦佛还讲了49年法呢。

只知取,不知舍,好比培福是为了更大的发财,你能在修行上成就吗?

如果在修行上你只知道取,不知道舍,你还是不懂修行。能海上师说,“只知道取,不知道舍,这叫半边用功。”初进佛门的人这方面更加明显,有人来跟我诉苦:“老师,我这个厂要倒闭了,希望老师加持加持我能赚到钱。”这就是取。说“我经常修供养,这不是舍吗?”那么你布施供养,是为了啥?我越供养福气越大,福气越大我赚钱越多呀。还是为了取!你能成就吗?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89)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4.30

 

禅定得利益,不可执着,
要学会舍,舍了更舒服

提要:

■ 修布施波罗蜜什么都要空光,吃小亏占大便宜,这是世俗心
■ 明知不对,就是不肯舍掉,连邪知邪见听进去了也不肯舍掉,尤其是先入为
主,更难舍掉
■ 为什么舍不掉?因为有了感情
■ 进入四禅,修舍念清净,舍掉了执着,喜乐的性质就改变了,会更加微妙
■ 二十年打坐也没有什么感觉,初学禅定,就能得轻安、发暖
■ 禅定得利益,不可执着,要学会舍,舍了更舒服

修布施波罗蜜什么都要空光,
吃小亏占大便宜,这是世俗心

什么叫布施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彻底究竟,什么都要空光。你只要相信因果不错,你培了福自然有福报,用不着你求的。有求必有执着,求不到就苦。再说你为了发财,去供养培福,那不是想吃小亏占大便宜吗?这是世俗心,可不是修行人的心啊。

修布施供养要修到三轮体空,才是彻底究竟,什么叫三轮体空?供养是我应该做的,根本不想:这是我供养的,是我供养你的,也不去想,我供养了多少钞票。当然开始供养的时候,总要有所准备了,但是你供养完了就别放在心上了,什么都空掉,什么都忘掉,无相布施功德最大。

为了使大家功德大,所以凡是来助印我们书刊的,我们都不登功德芳名。贪扬名、执着功德,这个名就不芳了,而且也会被人利用,成了勾钱的手段。

明知不对,就是不肯舍掉,连邪知邪见听进去了也不肯舍掉,
尤其是先入为主,更难舍掉

有些赶经忏的人明知不对,就是不肯舍掉,连邪知邪见的人都不肯把邪知邪见舍掉。还有的人本来没有邪知邪见,因为现在末法时期到处都有邪师邪说,他听进去了,后来听到正法,慢慢明白了,可是他还是不肯舍掉。他认为:你讲的不错,那边说的也不错,大家都不错。成了是非不分的老好人。尤其是邪见先入为主,更难丢掉。

为什么舍不掉?因为有了感情

还有的人算是说好话,“老师,你讲正法就讲正法,别人不对的地方,你就少说几句了。”可见他也舍不掉。只取不舍,这样子修行是不可能成就的。不光是世俗的一切,以及邪的,你要舍掉,你要想提高想成就,你过去学到的好的东西,也要舍掉,否则你无法提高。比如说你上初中了,背了一个特大的书包,里面还有小学六年级的课本,因为没有小学六年级毕业,咋有今天进入初中呢,所以有感情啊。老师就要批评你:小学的书你还拿出来干什么。

进入四禅,要修舍念清净,舍掉了执着,
喜乐的性质就改变了,会更加微妙

所以从三禅开始,我们就要进入舍这条道路了,四禅修舍念清净。舍就是舍掉执着,放下执着,才有上进。

要进入三禅的离喜妙乐定,就要舍掉对二禅喜乐的执着。舍掉了不等于说喜乐就没了。舍是舍掉执着,你不执着二禅的喜乐就产生三禅的妙乐。你一执着,就产生不了。你舍掉了执着,二禅的喜乐还是存在的,不过性质改变了,更加微妙。

二十年打坐也没有什么感觉,
初学禅定,就能得轻安、发暖

打一个比方,有许多佛门里的人,自己每天打坐,二十年都没有感觉,就是不肯学禅定。而修禅定呢,有些初学禅定的人,要不了两三天,喜乐就来了,而且能发暖,很舒服的。发暖就是血脉畅通。前几天的企业家禅定营,来的都是社会上的人,从来也没有听过法,也没有学过禅定。第二天我问他们,修完禅定感觉怎么样,他们说:“全身暖洋洋的,极其舒服。”修禅定只要一天两天,就会出生暖触,谁叫那些人不学禅定自己盲修瞎练。

禅定得利益,不可执着,要学会舍,舍了更舒服

发了暖了以后,只能暖不能热,暖只能到脐不能到心。可是有人说我越修越暖,已经很热了,怎么办?有办法,你舍给别的同学,心里做个意:我把暖送给所有的同学,让没有发暖的同学快快发暖。别以为舍掉了就没得了,你试试看,舍掉了,你仍然是暖,这个暖不猛烈,而且比刚才的暖还要舒服。事实胜于雄辩,这就是舍离的好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  

 傅味琴居士:《金刚经》四句偈的开示 

 傅味琴居士:平等爱徒的乐趣 

 傅味琴居士:观师持戒、多闻、解空功德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的人生与禅乐 

 傅味琴居士:《律海十门》开示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90~95)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80~8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70~7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60~6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50~5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40~4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