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心经随说


   日期:2025/6/6 10: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心经随说

  《心经》不是讲的经,是参的经,是修行时印证心地的经。今不得已而随我读经之所得,随诸君修证之意境,契机印心而说,名《心经随说》。

  《心经》者,一圆顿法门也。义较《金刚经》为深,有空双破,遮表齐资。众生心地未明,不达实相,起惑造业,沦生死海,偏有偏空,中道晦矣。佛涅槃后,最初之弊,在着于有,以为佛法如真金可取,必有所得,不觉向外驰求。于是龙猛菩萨救之,宏扬空宗,意谓依世俗谛,当为说有;依胜义谛,一切皆空。于是众生又起空见。其实同一著有,同一不空。无著菩萨,复请弥勒慈尊,说中道之教,双除空有二执,以明非空非不空。为对机去病,假说为有为空,及超真离智,则又何空何有?空有双非,斯名中道。然而中道亦不立,实相亦假名。智者当下直了。所以讲般若经,与他经不同,重在彼此印心。以心印经,以经印心,再以心印空,所谓“心空及第”。

诸君已修证多日,渐了心地法门,可以进而谈般若矣。

  “般若”,华言大智慧,然不足以尽其义,当云“通达世出世法圆融无碍之大智慧”十四字,其义方合。般若乃福慧双修,有空齐照,除习障,证真理,乃体用一如之妙德也。

  “波罗”言彼岸。“蜜多”言到,到者,证到也,由烦恼生死此岸,到菩提涅槃彼岸也。要具七种最胜,方可名“波罗蜜多”。何等谓七?一者安住菩萨种姓,此在见道分以后;二者依大菩提心,即发四无量心等;三者悲悯有情;四者具行事业;五者无相智所摄;六者回向菩提;七者不为二障间离。于此七中缺一,不名彼岸。故非修至证三昧,一切都无着手处。

  “心”者,坚实灵妙之称。

  “经”者,贯也,契也,常道也,路也。总言以此迷惘之心,循般若觉路,离生死业海,超登彼岸。但此岸是一个境界,入流、中流、到彼岸各各有境界。到彼岸而不上陆,是不彻底,等于未渡。必到彼岸之上,始永不退转,故云“蜜多”。梵语“多”者,上也。世人说“多心经”,真是误解可笑。或者因为世人多心,所以劝修,修至无心为止,却也有理,不知心经是参的经,是说八地以上菩萨之意境。若到“无挂碍”三个字,非十地到妙觉不能做到。

  全经根本,重在“自在”二字。“观自在”三个字,不单指观世音菩萨,乃指一切菩萨,终不离此自在意境。即一切众生,本来亦是此意境,只因无明二障所覆,不能启发,自己弄得不自在,有体不能起用,枉受颠倒。有人说凡夫不同菩萨,观照了才自在,不观照便不自在。如此说法,般若成个死物,岂非笑话,《心经》的心尚是未经修行的心,尚不会用般若渡过彼岸的心,尚是不自在的苦厄心,不能利己,安能利他,不名菩萨。但要到利己利他,成大自在之境,非依般若修行不可,且必“行深”的般若。般若是荡空扫有,而甚深的般若,却是空空。般若是剑,以剑破见,最后仍要破剑,以剑破剑,得无所破,方名究竟。是在各人所修得之境界而施,非有定法。

  今初步先言“苦厄”。苦厄如何断?渡即是断。但如何渡?应先明“苦厄”是什么?凡碍于事者曰“苦”,碍于理者曰“厄”。事理不自在,便是大苦厄。而事理之纠纷,不出五蕴。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以蕴结不易解,故曰“蕴”。凡六根六尘,皆属于色;如见红花,根尘相对,和合成见,见即触动而受入矣;随即思量计度,是何物乎?是名想;因想而行蕴流转,是名行;因想行之转而识为红花,是名曰识。总之心境相对,无论为善为恶,为是为非,终不出此五蕴。维执之坚,故蕴之亦坚,越不放松,则比量计执心越强,事理之苦厄越大。其总因在无智慧力澈了其本空,认妄为真,认虚为实,认暂时生灭、不可靠者为永久足恃,冤枉受此苦恼。故智者明澈苦厄之根,不在五蕴,而在不能空五蕴。其所以不能观空者,在自己慧照力不强,不强由于工夫不深,故用深般若观照,但并非般若另有深浅二物。是言功夫纯熟时,即可照见深入,证知其毕竟皆空,而苦厄自渡。能渡自己苦厄者,必能渡人,此即大自在菩萨。众生本来是自在,只因不觉而放弃耳。愚人不解,以为五蕴是个毒物,故入于断灭,不知“照见五蕴皆空”,不是照见五蕴皆灭。般若不是死法,要活人来用。能用般若,斯人毕竟不会死矣,以生死了也。故般若有文字、观照、实相、眷属、境界五种。以文字而知般若相貌,遂起观照般若之用,证知实相般若之体。凡六度万行者,皆般若引为眷属者也,非此不足以显般若之功用。而功德齐资,得大自在时,即境界般若也。

  世人愚惘,不了“色空”二义。所言“空”者,并非虚无之空、灭后之空、不可得见之空,正是眼前形形色色,即有即空。以无自性,故空;以因缘假合,故空;以毕竟不实,故空。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草木丛林,宫殿房舍,人物禽兽,其形万类,无非是色,无非是空。智者不惑,正不必细为解释,已证知即色即空矣。盖非色无以显空,非空无以见色,相形而真俗二谛立矣。《维摩诘经》云:“非色灭空,色自性空”。此空,非空非不空,不可即定为空。以空亦空故。譬如镜子照一切,由小而大,由近而远,先见我面,次照室内,再照室外园林山水,乃至日月风云,一切世界。镜中森罗万象,无非是空,无非是色。即镜子与照,亦何曾离空离色。同在即空即色之中。惟凡夫执有,牢不可破,故言“色不异空”以破之;四果偏空,不知偏空即落于有,空亦不离乎色,故言“空不异色”以破之;权乘菩萨,于色空二义,尚立二见,未融不二法门,故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破之。言不异者,尚有对待相似之义,此则直接痛快,毫不犹豫,迳说即是同一不二,非极有力量之甚深般若,安能通法界一如之义,显此一合相哉!世间万有,都属微细流转生灭,故有人执之为断;但轮转不已,如草木每年逢春必茂,入秋而枯,枯而复荣,年年如是,世人又执为常;实则因缘和合,非断非常。世间一切都属缘合相对,以相对之不可得,终必归到绝对。如明空义:则五蕴者,色如聚沫,受喻浮泡,想同阳焰,行类芭蕉,识犹幻事,乃三性中由依他起性入遍计执也。原是三无性,故空。即圆成实性,亦名为空。实则三性非空非不空,对有者破执,总说为空。此言空五蕴者,但空比量之遍计所执性,非对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都无所有之为空也。佛说一切皆空者,只因一切皆无自性耳。

  至于“苦厄”,根本由惑而起。五蕴之绵绵不断,惑也,由惑而业而苦。八苦之外,复有三苦义:一苦苦。苦楚难受,名苦苦;二坏苦。世间诸乐,不久即变坏,因坏成忧,是名坏苦;三行苦。诸有漏法,自然迁流,逼迫不安,是名行苦。又三灾八难等,皆名为苦。及修至我执能忘,法执亦破,慧照不惑,因果分明,苦又从何附庸哉。

  “舍利子”,在小乘中,智慧第一,其母名舍利,且能辩,故呼为舍利子。会中呼其名而告之,即普告大众也。

  “诸法”,即一切法。“空相”,即空义,不可执“相”字解,因空亦有相,空杯空壶,以水满之,空相即无。此言“空”者,以一切法缘合始有,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本不法,法于何立,心境双空,诸法亦空。

  以不见其生处,不见其灭处,既“不生不灭”为总因,所以“垢净”、“增减”、来去、一异、是非,种种对象,皆不成立。

  “是故空中无色……”,言菩萨于观空之中,彻了诸法本空,则色亦不立,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一切都不立。“无”者,不著、不执、不立之谓也,非断灭不有,死执为无之谓也。学者于此迷去,其流弊乃至拨无因果,倒行逆施,至可惜也。智者不独一切不立,並此不立亦不立,是名曰“尽”,不独无无明,言无无明亦无也。即前云以剑斩见,更以剑斩剑,得无所斩,斯名曰“尽”。到此意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实无有少法可得。说智即非智,说得即不得,故言”无智亦无得”,以毕竟无所得故。至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五种法,为三乘所通修。二乘法执未亡,尚执此五种为实有,今破实有而说为无,以其体义俱空寂故。惟方便善巧,令修此五法,破其我法二执,渐令入真。盖五蕴十二处等五法,同是有为法,毕竟如梦幻泡影耳。

  “菩提萨埵”,即是菩萨,此言觉有情。其自修功夫,亦必依般若法门而渡彼岸,至“无挂碍”时,即是“究竟涅槃”,即已超登佛位。挂碍无,即一切苦厄断。十法界中,惟佛不称众生,余自菩萨至地狱,九界均称众生,因众生乃烦恼之别称。上至菩萨,下至地狱,均有挂碍,只是多寡粗细之别。如地狱,挂碍于多分之贪嗔痴;鬼道挂碍于多分之贪;畜道挂碍于多分之痴;魔道挂碍于多分之嗔;人道挂碍于少分之贪嗔痴;天道挂碍于少分之贪;声闻乘挂碍于四谛法;缘觉乘挂碍于十二因缘;菩萨挂碍于六度万行,及至十地等觉,尚有极微细之挂碍,以尚有众生可度,尚有佛可成也。以挂碍故,即有人我得失之分,恐怖自然而起,求利心、求名心、重视性命心,亦油然而生。凡夫恐怖约有五种。云何谓五:一者不活恐怖,如生活之维持等等;二者畏得恶名恐怖;三者死亡之恐怖;四者入恶道恐怖;五者怯众畏恐怖。怯众者,言所修或不如人,恐堕落也。此虽圣人未必有,而微细之恐怖难除。故有恐怖,即有颠倒。颠倒约有六:如视无常反为常,一也;苦反为乐,二也;不净反为净,三也;无我反为执我,四也;邪反为正,五也;非是反执为是,六也,是皆名心倒。颠倒为因,梦想为果,如何而能涅槃乎?

“涅”者圆也,“槃”者寂也,圆即圆遍,寂乃湛寂。设有微细颠倒,即不名“究竟”。必心无挂碍,方超佛地。心无则挂碍无,心空则一切空。心且不可得,余更不必谈矣。以得此不可得之心,方是证得。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无生之净菩提心门也,欲证得此无生心,亦必依般若法门,是名“诸佛”,不独过去佛如是,即现在佛、未来佛、无量百千万亿佛,无不依此门而如是,大矣哉巍矣哉。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般若乎?

  以上是显说。言尚可以言说形容也,至此直无以名之矣。荡荡乎,民无能名也,学者“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矣,此知乃自己之证知,非他人可得指示使知者也。

  以下皆密说,遂名曰咒。以不可言说,唯有赞叹之,曰“是大神咒……”等等。此“是”四字,直指心源,不稍假借,不稍犹豫,决定不疑之谓也。全经气势,如百川汇海,至此而极。不独文气如是,意境亦实实如是,未见实相者,安能测知其深妙焉哉。至大神大明……等义,则以无所不周之为“大”,无所不通之为“神”,无所不照之为“明”,无比拟之为“无上”,无相对之为“无等等”,总赞般若之德而已,最后总括一句曰“真实不虚”。忽若转而入于有为。弥勒菩萨云:非有为,非离有为,诸如来涅槃之境也。“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心经》前半部言无实,后半部又言无虚。世人当以般若活照,勿执文字死解,其眼目处,我且为诸君点明之。一部《心经》,字虽不多,层次转折却不少,总言般若之深妙。最首标明菩萨之大自在,所行般若,为深的般若,能度一切苦厄,在照见皆空。此段“深”字、“一切”字与“皆”字,皆相呼应。盖凡夫不知五蕴,故不知照,以不照,故不空,而苦则永永不度。四果已知五蕴而照之矣,第偏执于空,厌恶五蕴,趋于断灭,虽空而仍不空,其苦终不名度。菩萨照见五蕴已空,唯能所未忘,五蕴虽空,照见未空,即此刹那照见,仍属五蕴流转,能所若在,未及空空,不得名“皆空”也。唯佛则无能照之我,与所照之五蕴,中间更无空不空之见,三轮具空,一切净尽,故名“皆空”。至此方达色空不二之义。诸法不生之义,不即一切,不离一切,自在处证,故视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皆属于空。更空其所空,名之曰“尽”。而总归证一句,曰“以无所得故”。若果无所得者,则能挂碍者何物?所挂碍者又何物乎?如此非究竟涅槃而何?下文又妙在得此无得之得,此无得之得,即是阿耨菩提。以菩提本体空寂,正无生花开,本性佛见时也。经文又处处顾到般若法门,言菩萨如是。佛尚如是,岂凡夫越此法门而可修证者哉?世之妄冀神通以求证者,应知所悟矣。且此功夫,全在自己,不关师资,求法而不求己,实实自误。故点到“知”字为极大关键。此“知”,乃自修自得自证之知,冷暖自知,无可言说,却似无实。而一切苦厄,毕竟除去,则又无虚。全文由有翻空,由空翻有,实证非空非有,无以名之,名之曰“观自在”耳。诸君且道,哪个是观自在?明白了这个,方许读《心经》去。

  上来《心经随说》竟。

更有所告:世人与《心经》,特具因缘。千百年来,不问内道外道,老幼男女,或儒或释,无不喜读《心经》,足知震旦人般若根器之深厚。惜乎不曾起得《心经》之用,枉劳读诵,苦厄依旧。《心经》者,教汝明白心地,开佛知见,破除众生知见之唯一法门也,目的地则到断苦得自在为止。但观照五蕴本空,非般若不可,而般若本体人人具足,如何启发,实一问题。余初曾求前辈指示问:“如何谓之般若行?又如何照见?”彼云:“此是菩萨事,不是我辈凡夫事,我既不配说,君亦不配问,只要多读,自然能开”云云。余受此打击,几坐误十年,因思受此一语之害者,不知凡几,实为痛心。继思无量百千法门,无一门不可证三昧、见实相,无一处不是般若妙用,但不修,断不能证到。诸君切勿自弃,当为略说修证三昧法门也。

  凡夫和圣人,只是迷觉之别。不辨五蕴,不能转识成智,皆因尘妄所隔,所谓隔阴之迷。故不修则不了自性,其觉在后。如造十恶之人,其初如烟雾迷矇,不明所以,及恶业成就,已犯法律,觉知其非,悔已不及,是名“觉在后”。凡觉在后者,念念有前后,心失其主,忽东忽西,忽此忽彼,外境现前,即被流转,此为生死之根。圣人觉在前,即是照在前,事事因果分明,念念不失其主,心无所移,念无前后,中间更无阻隔,又何物而可流转?以三昧力,证一切空,打成一片矣,故由凡夫入圣。当先入正修行路,以般若利用起观照,见一切空而苦自破,但非修证三昧,一切都无下手处。修证之法不出二途:一、持名法,二、观相法。此二法同一用意,先借一以破万,万法归一,归一力充足,此一念即是无念,一相即是无相矣。观相者,亦正摄万念归一也,故曰同一用意。初念之人,非持念不能念,如念佛念至中途,忽闻声见色,即被流转引诱而去,非再回头执持不可,所谓非持念不能念也。故必老实念佛,念至一念相应,既不被移转,不落前后念,当下一念,即是一心不乱,方是不持而念,是名实相念佛。以不持而可念者,已入如如不动之境,六根可以互用,不为尘境所移,此非亲证三昧者,难了此中意境也。若念至打成一片,不落前后念,则一切现量中间不受隔阴之迷矣。观相法亦如是,念至一相摄一切相,一切相破除,方得一相现前,一相即是无相,斯名实相。凡夫念念妄想相续,念念妄,念念隔,故落生死,如已证三昧,把觉翻到前面来,时时觉照,“翻身踏倒涅槃城,了知生死本来空”即此意也。圣凡之别在觉不觉,既觉矣,又在前后,以觉在后者,觉得既已流转而去,然比不觉已高出十倍。觉在前者可以转一切,以三昧力不动也,故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动中不动,方证三昧。三昧者,正定也。无复修净修禅修密,不证得三昧,不得名“修”。

  众生本来不颠倒,本来清净圆明,无贪嗔痴诸习,本来不生不灭,本来不动。论其色身,本来八万四千余岁,本来端正相好,以念为食,不需地肥米谷之类。论其化身,本来妙用恒沙,能生万法。本来神通具足,徒因无明所覆,不知自心实相,稍贪著地肥,由食味多少,色貌随异,是非争胜之心,犹此而生。杀盗YIN妄等业,次第而起。种种族姓,种种方俗,种种业习,成种种众生趣,造种种五蕴身,千条万绪,约为八万四千烦恼门,而以八万四千波罗密以为对治。先以六波罗密,般若为之主;以十波罗密,亦以般若为纲;至八万四千法门,亦以般若为宗,总名曰“修”。良由众生不识自家宝藏,佛以方便引度。喻如一富家子,自幼散失,久离父母,成为乞丐,数十年后,经父母资访实在,劝其回家,其子全然忘却,不敢承受,翻疑为恶意引诱。父母不得已,先雇为佣仆,引之入门,逐渐使之经营业务,日加青眼,再升为管事,更又引为亲近记室,然后徐徐说明:汝本我子,于某年散失,今始访到,恐汝疑怖,不得已而方便招来。今以全部家业付予,本是汝自家宝藏,毋庸再疑,其子乃痛哭拜受,如梦初醒。此佛出世一大事因缘也。世间唯一大事,乃在明心见性,开佛知见。学佛不难,难在信入。难信之法,即是自己信自己,本来是佛种,本来宝藏具足,因无明而忘失,自认为乞丐贫子。般若者,启其归元之路也。今日第一大事在寻病根,病根在惑业苦。首先当于“惑”字上痛下一针。病有深浅,麻木亦有深浅,一针下去,感觉得快,其病即是易治。所云“八难”,第七难世智辨聪,为入道障碍之物。譬如玻璃上有尘垢,积厚至数寸,毫无光明,尚属易治。如系油垢,蒙垢虽薄,最不易擦,越擦越昏,彼人误认为光明而自喜,即不肯前进,此五障中之所知障也。仍是惑根未除,业根不断,根本大烦恼。“疑”属第四,即无明诸惑之总根耳。

  修行之目的地,人人皆知为佛,但有三个先决问题:一、为什么要学佛?二、拿什么来学佛?三、佛是什么东西?

  现在诸君已明白学佛的宗旨了,不感痛苦,不肯回头。

  但是如何学法?即是以心制心,修到明白为止。

  所谓“佛”者,不单是果佛,实是因佛,果佛与我实不相干。但不管果佛因佛,只是同一个觉心,我心若觉,等同诸佛。简言之,以心修心,至圆满菩提为止,止于至善,总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言无上正等正觉,即是无生义。佛与菩萨比,是名无上;佛与二乘比,是名正等;与凡夫比,是名正觉。实则无上正等正觉亦是假名,经云“无智亦无得”,无得之得,斯名正得。无上正等正觉,即是无生义。“阿”字居梵文字母之首,即生不可得义,正冠一切之不可得也。

  行者修行,功行过程不可不有。凡夫原可顿入如来地,虽属顿法,其义在悟,悟属顿悟,事属渐修。悟有三:一理悟,二事悟,三证悟。理悟者,深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此生决可见性成佛也;事悟者,自己切实修持,悟有所实得也;证悟者,自己虽有所得,若无师印可,则所证不实,自己亦欠把持,中途疑退,不能精进。行者当知苦乐法,了悟心地不明,为世间第一苦事,警悟长此沉沦之非计,亟求出离。行者当求善知识,开示自己佛性,完全无缺,徒因无始无明所覆,冤枉堕落。虽欲奋发有为,一时不能自拔,则由无始积习深染。故一生病根,全在心地。行者当明修之目的地,在学成佛,重在自求,不是求佛,不是求神通,不是外求。而唯一法门,乃在心地上之参究。行者当知自力不足,求加以助缘,求之善知识,付予正法,依法虔修,至自在地。行者当知修时应止观并进,定慧交资,时时觉照,精进勿退,则庶不负佛之广大慈悲矣。

  前立圣凡体同用异表,用资对照。知圣凡本来不二,只因众生不能如实知自心,妄执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五蕴不空为生死之根。今以般若慧剑,斩断生死路,超登觉岸,惟在行者自决。如何斩断?曰:惟照见。虽然佛法非徒自了,在积极度众,处处回向众生,冀同精进而说咒曰:渡过去,渡过去,彼岸渡过去,彼岸大皆渡过去,速成就无上菩提。此般若波罗蜜多咒之大意也。若夫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等等,关于文字解义者,阅各家《心经》注释可耳。

(本文载《狮子吼佛学月刊》第一卷第12期1936年6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王骧陆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王骧陆居士)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整理后记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王骧陆居士主要纪事年谱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读赵士觐大居士致海潮音书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复巢海容居士书信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复元音老人书信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弥陀法会二周年纪念辞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悼印光大师文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阿弥陀心要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千偈瑜珈焰口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