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毛毛虫变蝴蝶二十八:个性变觉性


   日期:2008/8/3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十七、个性变觉性—勿作习惯的奴隶

检讨自己的‘习惯’和‘愿’是否相应

我们平常不知不觉中,都在培养一些习惯,没注意到它与我们往生的‘愿’相应不相应,若不相应,可能就会给自己制造烦恼,制造往生的障碍。习惯可以比喻为一只刀子,它本身是没有什么好和坏、善与恶,你如果懂得善用它来切东西使你方便,就是善用;如果不会用,切到自己的手,流血受伤,痛得哀哀叫,就是误用。所以刀子本身没有好坏,是看我们怎么运用,习惯也是如此。对我们念佛人而言,能帮助我们定心,往生无障碍的,便是好习惯,值得培养;会障碍往生,增加挂碍的习惯,应该放下。

勿做习惯的奴隶

有人把自己的种种习惯看得很重,当作宝贝似的,非常珍惜,都不容许稍加改变。比如说:他某些东西,一定要放在某一个地方、朝某一个方向,牙刷要排成什么角度,冰箱里面的菜一定要整理成什么款式;睡觉必得要在某床、向某方位,否则睡不着;读书一定要坐在某张椅子,才读得下;念佛一定要用某种形式,否则会不习惯;大碗要排成什么样子,筷子要摆成什么形状,锅子要刷到什么程度,衣服必要几点洗、几点去晒、几点收起来……。像这样,生活有规律的习惯,本来是很好的,但是如果别人和他的习惯不一样,他就起懊恼、唠叨不停强调:‘我是习惯怎样怎样!我不习惯怎样怎样!’别人如果没有按照他的习惯,他就觉得别人很不对,觉得别人都不会做事情,都没规矩。他虽然嘴巴没说自己很会做事情,但是其实内心都觉得别人做的,不合他的意,认为别人做的不如自己做的好。像这样就是反而被习惯束缚住了,变成了习惯的奴隶,也变成了傲慢的奴隶。可能他那些习惯并没有带给他什么大的利益,反而给他很多生烦恼的机会,使他生活更不快乐、不自在。

生活规律而不受习惯束缚

我们试想深远一点:如果有一天我们死了,什么牙刷、碗盘、冰箱里剩下的菜,自己根本就不能带走,别人更不会要,可能统统会被丢掉。说实话,亡者留下来的东西,别人多少有忌讳,如果我们不是像某些高僧大德,一生为公忘私那么伟大,而且又有许多好学生怀念我们,那么也不会有人盖纪念堂,保留我们生前生活环境给人家参观学习。这么说来,我们坚持自己的个性习气来生懊恼,不肯随顺佛法提高觉性调整心态,这样的坚持、固执于芝麻小事,到底有什么价值呢?到底有什么价值,值得我们每一天都去培养它、去强调它、去为它生烦恼呢?为什么我们不专心培养我们往生的信愿和放下的智慧,反而拚命地培养对娑婆世界的执着习惯?我们要知道祖师大德大部份生活都很有规律,但是他在有规律当中是不受习惯束缚,不会生烦恼的,比如说,当别人没有按照他的习惯,他也很自在不会起烦恼,不会觉得不习惯就不自在。所以我们讲‘不作习惯的奴隶’,并不是劝大家东西该乱放或是生活不须有规矩,这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们是劝大家在有规律当中,不要被自己设的规矩习惯缚住,别因为我们有种种的‘习惯’反而常常遇到‘不习惯’、‘不如意’的事情;也别因为自己设定了好多规矩和习惯,反而时常都看好多人事不顺眼,处处不顺心,反而多生不必要的烦恼,这样就是错用心,就像错拿刀刃,割伤手一样,把习惯拿来伤害自己,障碍自己的快乐自在。

别让个性,障碍佛性开发

有一些人虽然学佛很久,但是时常都还强调自己的个性是怎样,自己一向都习惯怎样怎样,都不习惯如何如何。什么叫做个性呢?就是我们无始以来培养出来的种种习惯性(习气),有种种执着的性质。我们要注意:佛是教我们开发佛性(觉性),不是教我们培养个性、强调个性;佛是教我们放下我们的烦恼习气,不是教我们培养种种执着的习惯;要开发佛性,必须放下我们的烦恼执着,佛性才开发得出来,也就是要随时放下自己的个性,放下和佛不一样的知见。常强调自己习惯如何、不习惯如何的人,不但日常生活和人格格不入,常会拂逆人意、违菩提门,也不能契入佛智、开发佛性,因为被个性、习惯绑住了,就像一块冰,失去了流水、云彩的柔软自在,不但不能‘随方就圆’流动,也容易碰碎。

强调个性—增长‘我执’—违菩提心

无量寿经告诉我们:要往生西方,必须‘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讲起来很抽象,好像所有的佛教徒都时常讲到‘菩提心’这个名词。但是菩提心到底是什么?自己到底是否已发了呢?自己也不知道。我们要了解自己是不是已发菩提心,可以按照祖师教给我们的原则来检查,我们的心念和行为是顺菩提心,或者违菩提心呢?简单讲:如果恭敬众生为大众设想、为别人设想、尊重别人、供养别人,为人服务这就是顺菩提心。反过来讲如果比较顾自己,强调自己个性、习惯、利害,希望别人要尊重我、按照我的意思,希望别人都为我服务,尊重自己的意见、胜过尊重众生的意见,甚至希望众生都为我牺牲、供养我,这就是违菩提—也就是违反菩提门的心态。当我们顺菩提门的时候,自然‘我执’的烦恼就会放下,自然和往生西方的条件会相应;如果违菩提门,就是在增长‘我执’的烦恼,在培养我们自私的执着,这就和往生西方不相应,六道轮回必定‘榜上有名’。

敬重他人—放下私心—顺菩提心

平常懂得尊重别人,对人有恭敬心,慈悲的人,时常比较容易和佛相应,为什么呢?因为要对人真诚恭敬必须要放下自己‘骄慢的烦恼’才能够做得到,要放下‘我执’才能够做得到。所以尊重别人的时候就是放下自己,对自己执着较轻,也就是‘我执’的病比较轻。看重自己的意见个性、注重自己习惯的人,就是对自己看得重,私心强,也就是‘我执’的烦恼较重,这是病较重、业障重、轮回的危险性大,并不是好现象。一旦注重自己,自然就会比较轻慢众生,轻视怠慢众生,当然没办法好好度众生,这就违反了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愿。

检讨目常生活中的‘菩提心’—往生信愿

我们曾经说过:日常生活都是在考我们往生西方信愿的应用题。我们日常生活中种种的想法、行为、习惯到底是顺菩提心或者违菩提心,自己要时常观照反省,如果是违菩提心的思想和作法是绝对和佛不相应的,也不值得去坚持培养。我们要随时注意修正调整,才不会违背我们要‘往生西方’的愿,才不会辜负我们这一辈子,弄得‘枉死娑婆’!

如果,是对我们往生西方有帮助的好习惯,才值得坚持用心去培养。

好习惯帮助临终往生顺利的实例

下面要为大家说一件真实的事情,帮助了解习惯对往生的影响:我曾经看过一位患者,是大约五十几岁的妇女,她的癌侵犯了脑部,所以有一脚一手不灵活,讲话也时常讲不出自己想要说的意思,心想要说‘东’,嘴却不听指挥说出‘西’,十分苦恼。有一天我去查房的时候,一进入病房,就向她合掌说:‘阿弥陀佛’,她就马上用‘能动的那只手’、牵‘不会动的那只手’起来要合掌。她的嘴也好像要讲‘阿弥陀佛’,但是都讲不出来,一直说一些日本话,讲一连串的日本话,她也知道她自己讲得不对,就快要哭出来,觉得很伤心、很懊恼。我才体会到要念‘阿弥陀佛’念对,也不是那么简单。当时我安慰她说:‘你的心想要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定会知道的。念佛是“心”念最重要,你的心真正想佛就好了!’她听了掉眼泪,我虽然这样安慰她,但是设身处地去体会,她念佛念不出来的心情,一定很难过,我也觉得非常心酸。那个时候,院方忽然广播,叫我去总机有人要找我,我跑下去看,竟然是有三位师父要找我,我一看到是师父,就很欢喜地向她们敬礼,不过现在想起来也很惭愧,因为当时我完全都没有请问师父,到底有什么贵事来找我,只有赶快请求师父去看这位病人,去帮助她念佛,那三位师父也很慈悲,就马上跟我一起去病房看她。一进入病房,那位患者一看到师父来,忽然间她就合掌念出‘阿弥陀佛’,念得很准确了!原来这位病人,以前也很喜欢去寺庙,她看到师父都有念‘阿弥陀佛’的习惯,结果在她临终本来念佛念得不对、念不出来的时候,一看到师父,她的好习惯就现前,就能够念出正确的‘阿弥陀佛’,说起来也很奇怪,她自从念对一句以后,就能够一直正确地念下去,我看了非常欢喜,她自己也很欢喜,欢喜得流下眼泪,一直感谢阿弥陀佛。那三位师父看过她,安慰鼓励一番之后就说要回去了。因为那一天叫我的病人很多,一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那三位师父到底是去医院找我做什么?可能是佛知道这位病人的心和习惯,特别化三位师父去帮助她吧?像这种随时看到师父、看到人就合掌念佛的习惯,就是真正好的习惯,就是帮助我们提起正念,帮助我们往生的好习惯,我们应该时常培养不令间断。

改习气,像解大、小便

我们凡夫时常会忘记佛的教导,却都很珍惜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习惯、想法、个性、脾气,也很看重亲戚朋友,吃饱闲着没事时对我们的批评,把那些没有用的东西都当作是宝贝不肯放掉,如果要放下就好像很舍不得的样子。如果有一天自己想开,想到要改,要放下,又会想:不能一下子放完,要‘渐渐地’放下,‘慢慢地’放下。祖师很直截告诉我们这样是‘没有了期’的!其实我们那些见解、个性、脾气,也只不过像大小便在肚子里面一样,也没有什么用处,也没什么价值,若不放掉,放久了也只有增加痛苦、生病而已。您想,解大小便难道不能一次就解掉,难道须要渐渐地解,又慢慢地解,一次解一点,保留一点,久久才解完吗?我们要改习惯、改习气难道要分一年,渐渐地改,一次放下一点儿,又保留一点儿,这样慢慢放下、渐渐地放下吗?我们如果肯听佛陀的话,把我们肚子里面不好的东西放掉,就能够得到清净、轻松、快乐。我们如果要坚持‘那些大小便是自己的,是自己所有的,是自己制造的。’就很爱保留,舍不得照佛陀的话放掉。其实,再舍不得也不可能让我们坚持多久,坚持到死亡那一天,不但没有用的大小便要放下,连这一向我们宝贵的身体也一样要放下。所以现在放下是现在得到轻松,您如果打算几年后才放下,那也是您的事,您得多背几年,无法享受内心的轻松。如果您要等到下辈子,才慢慢地放下,那也是您的事,您得辛苦好几辈子。

习惯会形成牵引力,支配我们

假如一个人曾经对不起我们,我们可能就会看他不顺眼,想起他就有气,甚至看到他就一把火,很想开口骂他,于是就把阿弥陀佛先请到一边,开始供养‘火气神’,什么西方极乐世界都忘得一干二净!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心,自己管不住,要放他去生气?又让他气得养成习惯,难道我们就是怒气的奴隶,不是自己的主人吗?我们平常如果养成这种习惯,临命终时,就会很危险,为什么呢?因为习惯养成以后,就有一种很大的力量会牵引我们。试想我们平常是用那一只手端碗、那一只手拿筷子、那一只手写字,甚至晚上睡哪一张床,头向哪一边都有‘习惯’。我们每一天都在受习惯的支配,遇到情况,自然就照着我们的习惯去做。都不用想,习惯和习气就自动会冒出来先控制我们。我们和人相处,也常受习惯、习气酌支配。有些人,你跟他见面都经常很有礼貌、很温和,那也会变成习惯。有些人,你一看到他就嫌东嫌西、怪东怪西,好像他什么都不合你的意,这种态度,也会变成习惯。有好多父母,对孩子有这种习惯,一看到孩子就从头嫌到尾。有很多夫妇、朋友在一起也有这种习惯。这种习惯,当然会引起对方的不高兴。但是最受影响的其实是自己。不但给自己人生制造障碍,也制造往生的障碍。

习惯在临终时的影响

我曾经看过一位患者,她为我上了一课,不但是有关戒律的一课,也是启示‘习惯影响我们往生’的一课。她是一位五、六十岁的‘欧巴桑’,平日很讲究服装打扮,甚至连住院做放射治疗,只是由医院的三楼到地下室,她也一定要化妆、擦口红、拿镜子照满意了才下楼,她的癌蔓延到骨头,一只手骨折了,她也还要用另一只手来擦粉、照镜子。仪容、服装端正整洁,令人看了有清爽的感觉,这本来是不错的。但是,这强烈执着的习惯,在她临终时,发生什么影响呢?

当时我劝她念佛,她很恭敬欢喜念佛,而且她知道自己病很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就发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交待我为她助念。而因为我们医院没有助念的场所,所以她事先转到佛教‘菩提医院’,方便临终助念,我下班之后再去菩提医院陪她念佛。有一天她半昏迷,我在旁边念佛,她偶然也会清醒出声念。忽然她说:‘要来去西方,快快来去,不走不行(台语)。’然后她就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但是忽然间却变成念‘阿弥陀粉’,还说:‘粉,就是擦粉的粉!’平常她那个化妆擦粉的动作又表现出来。我看了就提醒她说:‘我们要去西方不必擦粉,去西方大家都和佛一样,金色庄严放金光,比擦粉还好,快念阿弥陀佛!’她听了就再念阿弥陀佛,但是一下子又念成‘阿弥陀花’,还说:‘花就是插花的花!’同时还作‘在头发上插花’的手势。我再次提醒她,她就又念佛。但是忽然间,她又说:‘啊!我也没穿鞋’,我向她说‘西方黄金为地很清净,不必穿鞋’,她才又念佛。

这位患者的示现让我了解,佛在‘八关斋戒’中有一条,‘不香花鬘庄严其身’的戒条,意思是不用香水或各种化妆品,及珠宝装饰品,种种花样来打扮装饰这个身体。佛教我们练习不必追求外表虚假的装饰,要开发内心真实的美德庄严。我们对‘自我’执着已经够重了,修行放下、减轻都来不及,实在不必再去加强啊!

一个人如果习惯化妆,一辈子培养这种习惯,临终的时候它也会冒出来,念佛也会念错,因为习惯会产生力量!您看我们平常怎么穿衣、穿鞋、怎么刷牙,都有习惯的力量,不必想,它自然表现出来。所以佛制的戒律就是在帮助我们—平常就放下不必要的习惯,放下错误的追求,以免临终生障碍。像这样,心一面想佛又一面想擦粉、插花,严格说来这不单单是‘佛号念错’的问题,是内心的‘愿’有问题—‘愿’不够真切。到底你是愿生极乐呢?还是愿意轮回来化妆擦粉呢?

真正有愿要往生的人,自然会放下这些不相干的习惯,自然没兴趣追求。愿生极乐的人只需用‘阿弥陀佛牌’的化妆品,美化内心,令心喜悦、真诚,不会‘迷失佛陀’,而能够开发佛性,这才是‘MAX Factor’。

习惯障碍往生的实例

下面要讲一件真实的事情,来和大家互相勉励,我们内心如果有生气、怨恨的一口气就要趁早放下,因为现在不放,到临终不放下也不行,为什么要抱到那个时候呢?我们‘一看到不顺眼的人、事,就想要骂’的习惯,也要趁早放下,否则到临终就会受到习惯的牵引,失去往生西方的机会。

我在肿瘤科服务的时候,曾经看过一位肺癌的病人,她是大约六十几岁的妇女,在她病况很严重的时候,连续有两个月的时间,完全不能躺下睡觉,一躺平就会喘不过气来。我看她很痛苦,就劝她念阿弥陀佛,她在很痛苦当中,也很发心念佛,希望能够早日解脱,去阿弥陀佛的世界。在快过年的时候,她的病情转坏了,就要求我请一些莲友来助念,助她去西方。那天我看病情已经危险了,就请莲友为她念佛,想不到大家集合来念佛,念到一半时,忽然间有一位年轻人喝醉酒,闯进她的房间,我本来是背向门,没注意到后面的变化,也没看到那个人走进来,只看到面前这位病患,她本来是在念佛,忽然间好像很生气,眼睛瞪得大大的,又举手起来指着对面,好像开口要骂人的样子,就在这个她要骂还没骂出来的时候,正好断气了!原来闯进来那个喝醉酒的年轻人是她的儿子,这个儿子很早就离家放荡流浪,她的内心一直气这个孩子,真想要当作没生过这个孩子,所以她从来不曾向我提起,我也不知该预先提防,也没先劝她趁早放下想开。她对儿子的心态,一直是‘厌而不离’(讨厌又一直去想),常想起就气,那里晓得在最后一刹那,竟然是这个儿子现前,她一看到他,就把佛丢掉了!以前的愤怒,和‘一看到他就骂’的习惯都现前,不由自主就举手起来指着他还想要骂他,当时虽然有那么多莲友在旁边为她念佛,她也一样,气起来控制不住!周围虽充满念佛的声音,但她忽然间好像一点儿都听不见,只剩下怒气。真可惜就在那个时候断气了!一失足成千古恨,万劫难遇的佛法救度,就此错过!这位病患菩萨的示现,给我们很大的警惕!让我们了解‘习惯’的牵引力。

赶快自我反省

我们可以反省:平常我们是不是旁边虽有念佛的声音,我们也一样会生气?甚至也会‘专心’去想一些懊恼的事情,都没听到佛号(没有用心恭敬地去听佛的声音),这就是我们烦恼的力量比念佛的愿力更强,所以我们会失败。我们想想看,是谁叫你爱烦恼胜过爱念佛呢?是谁叫你愿意生气,胜过愿意往生呢?我们如果甘愿留在这个世界继续和人理论、计较,不甘愿去西方过快乐的日子,阿弥陀佛也只好顺我们的意啊!为什么佛与圣众现前我们不看,偏要盯着仇人看?为什么佛声不听偏要听杂音?我们自甘堕落,和秽土、仇恨相应,不与净土、佛声相应,佛也只好十劫又十劫地等下去。

往生与否,该让谁决定?

其实临终的时候,什么冤仇人现前,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遇到他,自己是什么心念现前?是不是自己可以作主?我们先想清楚:要往生、不往生,到底是我们自己作决定,或是让他决定?冤仇人现前,我们也是一样慈悲念佛,不要让他拖下去生气,自己若坚持把佛再念下去,冤家仇人现前也没有影响啊!我们管好自己,不要让坏习惯、恶念头现前就好了,这就是我们平时须要用心锻炼的地方,锻炼做自己的主人,锻炼要往生快乐成佛由自己决定!一天念多少声的佛,这并不困难,而且念佛的数目,其实并不是往生的条件。我们应锻炼自己在动心生气的关头,可以静下来念十声佛,才是更重要的,才是真正有愿想要去西方。否则的话,就只好留在这个世界继续生气了!只好继续作生气习惯的奴隶了!

放下爱、憎,享受清净喜乐

为什么我们看一个人都不顺眼、很讨厌,又很爱去看他,看得让自己很不快乐,又不往生?

为什么我们不要用这个眼睛来看佛,看得清净、欢喜、自在往生呢?我们要了解看人会觉得很讨厌,这并不是‘厌离娑婆’的意思哦!我们详细看祖师的开示:‘厌离娑婆’是厌离我们自己内心不好、不清净的念头,并不是去讨厌别人、看人不顺眼;会有这种念头就是我们心胸狭窄,慈悲又不够,才会看人不顺眼。黄念祖老居士有一句很重要的开示,我们一般人都以为讨厌和贪恋是相反的,其实讨厌就是贪恋,是一种反面表现的贪恋—因为先有某种的贪恋,但是情形不如意,所以生起反面的心情就叫作讨厌。比如前面所讲那位病患菩萨,她本来一定是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对她的孩子有贪恋的心、有要求,所以当她的孩子不能够如意时,她才会生起讨厌、生气的心。如果是别人的孩子,她就没有要求,没有贪恋,再不好她也不会费心去讨厌,也不致于气得在往生的时候影响她。我们想要往生西方的人,平时要下功夫,先仔细来检讨自己,我们如果不动心、不贪恋的事情,应该会觉得很平常,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如意。如果我们曾动心去在意、贪恋,才会有不如意、讨厌的心。我们要往生西方的愿,是放下自己内心这些贪恋、讨厌,放下‘忽爱忽憎’、‘由爱变恨’或‘又爱又恨’等种种不清净的念头,才是真正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