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仲容居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日期:2025/8/3 21: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唐仲容

一、题解:“金刚”是一种宝物,它具有坚固、光明、锐利三义,此乃比喻般若如象金刚一样。 “般若”是梵语,属玄奘立五不翻中之“尊重”不翻。鸠摩罗什释般若有三:①文字般若。②观照般若,③实相般若。玄奘对般若也有三义的解释:①闻慧、②思慧、③修慧;修慧中又有加行、根本、后得三无分别智。“波罗蜜”汉译到彼岸。“经”;经者径也,梵语修多罗。整个经题的意思是:用金刚一般坚固、锐利、光明、清净的般若智慧,破除二执、断除二障,到达常乐我净,究竟自在的涅槃彼岸。故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二、译师:鸠摩罗什,汉译童寿,龟兹国人.于东晋弘始三年来华,住长安西明寺,集大德沙门八百余人从事佛经翻译工作,共译经论九十八部,三百九十余卷。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是罗师住西安草堂寺所译。关于此经翻译,前后共有六种;①姚秦鸠摩罗什译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②元魏菩提留支译、与什师所译同名;③陈真谛译、亦同名;④隋朝笈多译、名《金刚能断般若经》;⑥唐玄奘译、名《能断金刚般若经》;⑥唐义净译、与奘师所译阿同名。

三、释正文:

法会因由分第一

此段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叙论。它说明四个问题:1、时间:佛陀二十二年谈般若,共有四处十六会。①王舍城鹫锋山七会;②祗树给孤独园七会;③他化天摩尼宝藏殿 一会: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此经是第二处第三会所说,是《大般若》经中第五百五十七卷。2、地点:此经是佛陀在舍卫国(丰德)中祇树(祇陀太子,汉译战胜)给孤独园处(孤独长者,名须达多,汉译善施)为诸大比丘宣讲的。3、人物;佛陀的弟子无量无边,但经常追随学道不离左右的,则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因佛陀初成道果.首度侨陈如等五比丘;次度三迦叶波。佛以智慧观察,见优楼频螺迦叶一百二十岁,人称大仙.机缘已熟,当往度化,此人一度,众必云从,佛至其处,以大神力折伏骄慢.其师徒五百人,皆依佛为师。其弟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各二百五十人,亦被化度。后又度化舍利弗、目犍连师徒各一百人。还有耶舍长者子师徒五十人,合计一千二百五十五人。4、生活般若:此段说明佛陀于穿衣吃饭、走路晏坐的日常生活中修般若行。《维摩诘经》云: “不舍妙道行凡夫事。”因凡夫是在生活上迷,圣者是在生活上悟。六祖说;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如果修行人离开了现实生活.。那就是六祖所说的“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行者一定要在最平凡、最具体的生活活动中、观当体即空,一切如幻,活参活悟,现证现观,内不执我,外不执法,不取于相,不住于空,无住而住。若真能如是修,如是悟,此正永嘉禅师所说:“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以故唐代庞女形象地道出了修禅之要妙,她说:“也不易,也不难,饥来吃饭困来眠。”《金刚经破空论》也说:“衣食行坐事即理,一切毗尼皆佛行,一一行中见实相,护念付嘱善应知。”此段正说明这一点。

善现启请分第二

此段说明空生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中,从坐而起,具三净业,启请世尊,称赞我佛如来大慈大悲,常以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关心菩萨;又常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饶益菩萨。世尊啊!世间一切众生颠倒沉迷,善男信女如要发心成佛,此心应当如何安住?又应如何才能降伏?世尊立即称叹道:好呀,好呀!须菩提,现在好好听着,我当为你解说。这就是佛陀为何说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原由。

大乘正宗分第三

下面即是佛陀正式答复须菩提所问的两个问题。世尊说道:诸菩萨摩诃萨应当这样降伏其心,首先要把坐位摆在度济无量众生中去,就在度生的同时,不取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就是在度生中降伏烦恼,在度生中得大自在。为什么发心成佛首先要度济一切众生呢?《华严经》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又说:“若无众生,菩萨终不能成无上菩提。”因为发心成佛,就是要发心度众生。众生才是大我,众生才是真我,佛是在度众生中圆满的福德和智慧,若无众生,福慧从何圆满。所以说:“众生是福德的海洋,众生是智慧的源泉。以故六祖也说:若识众生.则知佛性;若不识众生,则万劫觅佛难逢.可见若欲成佛.只有在度济众生的现实生活中观空,遣相、破执,来成就圆满褔慧.成就两足尊的佛果。

妙行无住分第四

此段说明菩萨既然心已降伏,就应长期广兴布施,对众生进行饶益。见迷蒙者施之以法。见贫乏者施之以财,见被害者施以无畏,拨济生死大苦,给予涅槃安乐,同时虽如是布施,而心不取相,了知无我布施,无众生被我布施,更要了知无所施财之法无畏布施,内心清净,无执无著,外不住境,内不住心,亦不住空,无住而住。两相结合,恰是“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不取不舍、内真外俗的菩萨行。

如理实见分第五

此段说明不但世间一切如幻,而且出世佛陀亦是如幻。因前者是染因缘所生,后者是净因缘所现;前者本性空寂,后者亦无实体。虽其相有殊,但体本同一。所以佛陀大悲,特拈出寿者一相教须菩提亦不可执著,以显世出世间平等无二,如如一体的微妙正理,从而达到离分别,去执著,而入于不二法门。

正信希有分第六

上面佛陀巳对须菩提关于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的两大问题作了详尽的阐释;已把“诸佛以一道而证菩提”的一道和“以少方便,速证菩提”的少方便告诉了须菩提。此段说明学道之人应具正信正见,对佛陀所说在度他中自度、在利他中自利,在觉他中自觉的微妙大法应该深信不疑。因为在度生中降伏其心,在布施中不住于相,此是成佛的唯一法门。离此一法,别无有二,所以世尊言:“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可见《金刚经》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议,学人应彻底坚信,认真受持,而勿怀疑。

无得无说分第七

此段说明学道之人应彻底去掉主观上的分别执著,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有也空,空也空,荡荡无著,清净无相。因一切法皆随缘生,一切法皆随缘灭,迁流变化,无有定法,不可言有,不可言无,自性空寂,离诸戏论,得无所得,言无所言,是为此段的中心内容。

依法出生分第八

如来列举以三千大干世界七宝为他人布施的功德,不如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金刚经》的功德大。为什么?因布施七宝只能给他人暂时的快乐,不能拔众生生死之大苦;同时能施之人不达我空法空,心随境转,迷而不觉,虽在布施,始终亦是梦中之人,故世尊言: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所以若欲成佛,只有按此经所说在度生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在布施中不住相而行布施,才能达到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智悲双运.慧福齐修.功行圆满,即成如来,以故世尊言:“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一相无相分第九

佛陀以小乘入流、一来、不还、阿罗汉四果圣人来说明诸法一相无相之实相,对入流须陀洹果了知如幻如化,无有实体,只有假相,不要认为有我在证此须陀洹果,也不要认为有须陀洹果被我证,离能所,绝对待,无执著,无分别;对一来、不还、阿罗汉等果亦作如是观.了达我法本空,于人不见自他生死相,于法不见染净生灭相,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一相无相,清净自在,荡荡无著,超然解脱。是为此段的主要内容。

庄严净土分第十

此段说明菩萨修行当生清净心,对眼等六识缘色等六尘心不取相,不离见闻觉知,不即见闻觉知,当言而言,不取言相,当行而行,不取行相,直往直来,现证现观,观一直心,不动道场。慧能云:“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因为学佛人只有紧紧抓住不取不舍无住生心四字认真行持,广兴大悲,常修六度,不舍世间,以觉众生;同时又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知一切法如幻,无我我所,内心清净,于一切法上念念无住,自在超脱,以觉自己。《维摩诘经》云:“虽知佛国土,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众生”,此正说明菩萨要常修自觉觉他的殊胜正行。所以世尊言:“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即是大悲度生以积其福:“无所住”即是大智自觉以积其慧,两者结合,恰是不取不舍的“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此段佛陀又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的功德,不如受持读诵为他人讲说《金刚经》的功德大,来重新宣说此经是引导人们成佛的唯一宝典,是自觉觉他的殊胜正行,是直接破除我法二执,断除烦恼所知二障,乃至圆证菩提涅槃二果的无上大法,故大悲如来反复强调受持读诵此经的重要性。因为不达我法二空而用七宝为人布施。是造有漏业,虽能感生天福,但乐尽苦来,不能彻底出离三界。故永嘉言:“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此正说明迷执实我实法为人布施的过患。怎样才能修大士行,成就两足尊的佛果而彻底出离三界呢?那就只有依《金刚经》所说破我法二执的微妙大法而常生无所住心,内心清净,同时又不舍众生,广修六度。造无漏善业,将来感无漏善果。来圆满大涅槃与大菩提,使自他脱离生死苦海。所以经言:“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佛陀进一步说明《金刚经》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议,不说将此经全部读诵受持,就是随便于此经中任何一言一语乃至四句偈等为人演说,皆能成就最上第一希有功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因为此般若经为诸佛之母,能生三世一切诸佛,持此经者能成就清净法身,无一法可越其上;持此经者能成就圆满报身,、无一法可与相比;持此经者能成就无边化身.随类利导,普度群迷,更无一法可与等同。所以《大品般若经》云:“般若所在处,十方诸佛常在其中。”故经言:“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佛陀把诸法一相无相之实相的般若大法完全对长者须菩提已和盘托出;把在度众生的现实生活中观空、遣相、破执的修行妙道亦对长者须菩提阐述得淋漓尽致;更把三世诸佛皆从此经出和是经所在之处即为有佛的真实功德,对长者须菩提亦说得一清二楚。所以空生万分高兴,而谓佛曰:“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由此可见,佛说此经的目的是显示要由般若大智慧,才能到达涅槃彼岸。《遗教经》云:般若是度生死苦海的坚牢船,般若是破无明黑暗的大明灯,般若是治众生心病的良药,般若是伐烦恼树的利斧。若无般若,怎能破执著、断烦恼而达到自在解脱呢?所以只有依般若智慧了达诸法皆从内因缘生,无有实体,如梦如幻,不取于相,不著于空。如如不动,而常生无所住心才是如法受持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此段说明长者须菩提已深深体悟到佛陀所说应不住相而行布施,应以无我的精神而普度一切众生;更深深体悟到世出世间染净凡圣诸法.皆如幻如化。心中朗然明白,智慧顿生,思前想后,不觉悲喜交集。悲者愍世间一切众生迷而不觉,执我执法,造有漏业,感生死果,长堕三界,不得出离;喜者喜自从昔以来未曾得闻如是甚深经典,今生有幸,闻此般若妙理,不觉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以后我和法的执著,再也不能束缚我了;离一切执著,才能证到实相;去一切名相,才能见到人生。他感激佛陀的法乳之恩,欢喜得涕泪悲泣,长跪在佛陀座前,久久说不出话来。最后空生从内心深处向佛陀说道:“世尊呀!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自此开悟以后,尊者便被称为解空第一的人了。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五祖弘忍大师说: “受持读诵《金刚经》,可以直了成佛。”此话不假。因此经是阐明悲智等运,真俗圆融、福慧双修的大乘经典;是如来为发大乘或最上乘者宣说“一实相印”的般若显了教,不同于“唯法无我”的小乘教。受持读诵此经,可以破执著、断惑业、证实相、得解脱。所以经言:“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可见若人真能恭敬读诵和踏实行持,此经则定能自度度他,成为出类拨萃的圣者,自觉觉他的觉人。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此段说明受持读诵《金刚经》.可以消除无始劫来应堕恶道的极重罪业;不但能消前业,还能灭生死苦,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然者,因为一切诸法皆从缘生,有相无体,自性寂寂,如幻如化.虽诸有情无始劫来为无明所盲,执我执法,造诸染业,流转三界,但其中实无有能造之人,亦实无所造之业.一空一切空,业种恶道亦空;一幻一切幻,烦恼业果皆幻。故《中论》云:“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梦如幻,如焰亦如响。”可见受持《金刚经》能消除业障,实际上就是实相忏悔,达罪性空,了知无我无法,无业种,无恶道。永嘉云:“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金光明经》亦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正是指受持读诵此经能消除业障而言。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上卷须菩提已深深懂得在度生时不取诸相,在布施时心无所住来降心住心。此段说明我佛如来悲心切切,婆心片片.对空生再次请问降心住心一事,不惮烦劳.反复开示,而谓之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又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可见佛陀再三劝勉、苦口叮咛,其目的是使学人要常常生心、常常无住,常常无住、常常生心。“生心”即狠抓因果,不舍世间,广作善事,普度众生。所谓时时洒甘露雨,处处扇解脱风;“无住”即在布施度生中离四相,绝百非,自在超脱,往来无碍,即所谓念念无住即释迦出世,步步离相即弥勒下生,究竟无我,寂灭安祥。两者结合.恰恰是行无缘慈,运同体悲,自觉觉他的“无所住而生其心”。古德云“了二空、证实相,即文殊智;度四生、觉有情,即普贤行。”即属此义。

再者:因佛法是阐明世出世间因果规律的学问。世间的因果规律即有我法二执,我执引生烦恼障,烦恼障障涅槃;法执引起所知障,所知障障菩提。於是便有有漏世间的形成。出世间的因果规律是破我法二执,断烦恼所知二障,证菩提涅槃二果,於是便有无漏世间的形成。所以人们只有破除我法二执,才能真正达到自在和解脱。故《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金刚经》上卷大部份是从有中谈空,也就是在世间的法相上见法性,在有为上见无为,在生灭上见无生灭。下卷大部份是从空中显有,也就是真空中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菩提涅槃的妙有。所以然者。因凡夫是以识为主,识名虚妄分别,缘境取境,颠倒执著,内心昏暗,迷而不觉,造业感果,不得出离,根身器界,生灭变异,故尔一切不实。空无所得。圣者以智为主,智为无分别慧,能证我空法空,善达诸心如幻,于一切法上远离分别执著,无愿无求,常生净心,亲证真如,故尔转识成智,成为觉行圆满的佛陀。慧能云:知心如幻,即无著也。”拘留孙佛偈云:“见身不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知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可见学佛重在用智慧觉照心空如幻。因觉心即是治心,治心即是善达法性,知心无常,不执外境。不住内心,了达过去未来现在诸心皆如幻化,若悟此理者,即为开悟见道的觉人。反之.若不通达生灭变化、如幻无常之心,而分别过去,执著现在,缘取未来,这样即为迷而不觉的凡夫。所以经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问:既然一切如幻,三心皆不可得,不可得中还有所不?答:宇宙万法,皆从缘生,无有实体,自性空寂,其相如幻,其性本净,而人们主观的认识应不分别、不执著,对有的认识要空,对空的认识亦要空,远离增减.两边达到寸丝不挂,一尘不染,清净无相.这时般若智慧跃然现前,而明照事理即所谓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意显虚空中云烟散尽,而皎日当空,光周法界。所以说,执有不得有,离有而见真,一切不真实,才是最真实.一切不可得,才是有所得,当体即空,当体即有,有空不二,理事圆融,此正《心经》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有一如说。故如来列举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为人布施,说福德多,就是深达福德无实,而说福得多故古德有“一切如幻大牟尼”之说。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此段意显学人不应从具足色身和具足诸相而见如来。因为色身诸相皆是无漏有为法,是有相无体之物,如梦境,如阳焰、如镜花、如水月、皆是空的。若执幻有之色相为如来,则心随境转,迷而不觉,即为颠倒妄执之凡夫;若离幻有之色相而见如来,则心清净,觉而不迷,即为自在解脱之圣者。这里有一故事,昔时佛陀在忉利天为生母摩耶夫人说法圆满归来之时,众比丘争先恐后前去迎接,特别是有位莲花色比丘尼,有大神通,第一个赶在大众前面去迎接佛陀的到来。她见到佛陀一边顶礼、一边说道:“佛陀!弟子莲花色第一个先来迎接佛陀的圣驾,请接受弟子的拜见。”佛陀说:“先来迎接我的不是你,而是须菩提,因他在耆闍崛山的石窟中观察诸法的空性,他已见到了我的法身,他才是真正迎接我的人呢!”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学人只有象须菩提那样时时安住法性真如而不动,在色相上离色相,在言说上离言说,在分别上离分别,即所谓“于相而离相”,这样才能破迷开悟,见性证真。所以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此段说明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若有法可说,即著法相。古德云:“佛法不可以言说显,亦不可离言说显。”若全离言说,则同哑子,不能觉他;若全用言说,则同凡夫,不能自觉。永嘉云:“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雍塞。”意显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说而说,才是妙说。何以故?因为常宣正法。不离言说,是方便智;虽用言说,而深达语言文字亦是解脱相,不执于文字,此是实相智,方便实相二智结合,恰是佛陀所说:“吾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的自觉觉他。《维摩诘经》文殊师利言:“於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菩萨入不二法门。”这也是以言显无言,从语言文字上而入于不二法门的说而无说、无说而说的真俗圆融。所以佛陀言:“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此段说明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得一彻彻底底的无所得。如佛言: “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因为佛是大觉不迷的世尊。能于世出世间染净一切诸法,皆如实遍了相有体无,如梦如幻,能取不可得,所取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凡圣情忘,能所双遣,此即永嘉所谓: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干世界海中沤,一切贤圣如电拂”的一切不可得。故佛言:“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说:“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可见若於染净诸法上执有一法可得,则法执未破,不能证得大菩提和大涅檠。只有於诸法上不取一相,了达一无真实才是最极真实、一无所得才是真有所得的道理,以去掉主观上的一切执著,远离颠倒梦想,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此段意显以般若智慧通达和实证一切诸法的平等理性,了知万法皆是缘生,对缘生之法不取不舍,不增不减,对世间和出世间作平等观,对凡夫和圣者亦作平等观;更要了知烦恼妄念性空不可断,也要了知菩提涅槃如幻不可求。内心寂静安祥,纯一直心,现证现观,此即六祖所说:“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以及永嘉所说:“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的平等大觉。故佛陀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时就在了达诸法平等如幻的基础上,随缘广度一切众生,普作一切善事,慧福齐修,智悲双运,真俗圆融,自觉觉他以圆成佛道。故佛陀又言:“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里有一问题必须着重指出:《金刚经》画龙点睛的精髓。即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句,因此一句总括了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佛陀中道显了教的具体表现,如人走路一样,开步即双足同行,福慧齐修。从无四相来说,即属“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的大智自觉;从修善来说,即属大乘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的大悲觉他。修诸善是方便智,无四相是实相智;修诸善是俗谛,无四相是真谛;修诸善是不住涅槃,无四相是不住世间;修诸善是于法不减,无四相是于法不增;修诸善是不舍世间即非空,无四相是胜义不立即非有,合而称之,即是不增不减,如如相应,非有非空的中道实义。永嘉有云:“取不得,舍不得,如来法中这么得”,正是佛陀所强调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点。所以学人对此一句应牢记深思。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佛陀更进一步称赞此经的功德,凡属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皆能破迷开悟,见性成佛,功德不可思议,不说凡夫二乘不可思议,就是见道菩萨亦不可思议。因为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此经,是种无漏因,而此无漏因是感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无漏佛果的,当然不是世间有漏功德可以相比的,不说一般功德不能相比,就是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等七宝聚为人布施的功德也是不能与此相比。因为有漏功德是感流转世间生死苦果的染因,不能出世解脱;只有无漏功德才是感出世大菩提大涅槃妙果的净因,也才能真正得大自在和大解脱。所以两者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此段意显如来度生无一众生如来而不度,但又实无有一众生而如来可度。因为佛陀行平等大慈,运同体大悲,常常度生,而常常无住;常常无住,而常常度生,虽恒起大悲心时常普度一切众生,说法饶益,觉醒愚蒙;但同时以大智慧了达众生如幻,所说之法亦是如幻,离四相,绝百非,能所双泯,生佛一如,所谓“平等真如界,佛不度众生。”两相结合,恰是《维摩诘经》所说:“虽知佛国土,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众生”的化无所化,也正是净名所说:“以如幻的人,说如幻的法,而度如幻的众生”。由此可见,大觉世尊常在世间济拔含识,而又安住法性不染一尘,所以《瑜伽大论》云: “菩萨于诸有情悲心俱行,不舍生死。”又说:“菩萨于一切行如实遍知为依止故,虽在生死,而心常不染”,即属此义。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佛陀进一步说明如来清净法身不可从三十二种庄严相上去见。因为如来是实证诸法离言实性而成就的,是以般若智慧扫除主观上的一切分别执著而见到的如来,所谓乘如实法而来。如实法者:不生不灭,非染非净,无有增减,如如不动,是我法二空的绝对真理。此绝对真理非色相可见,非音声可求,离诸言语,灭诸心行,是为如来清净寂灭、实相无相的法身。反之,若不达此理,单从三十二相去见如来,则心随境转,执虚幻之身为实有,执生灭之法为如来。取相分别,是为颠倒妄执、迷而不觉的凡夫。故佛陀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以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可见从色相音声上去求如来,而终不能见自他清净无相之法身。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此段说明诸佛如来虽非色相所见、非音声可求,而并非诸法断灭,一无所得。《金刚经》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无实者。执实我实法的外境实无,如龟毛兔角,空无所得;无虚者,亦即如来的大菩提与大涅槃。若学人只从诸法皆空,一切不可得上去理解、去言说。则堕偏空,非真佛子。然复当知,佛法所谓的空,主要是空主观上的遍计所执,而并非否认客观从缘所生的事相,若否认客观事相的存在,则拨无因果.而将会堕入顽空断灭。所以世尊言:“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金刚经》也说:“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此正显示学人应从真俗圆融,不取不舍的两方面来“应无住而生其心。”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此段说明菩萨虽常常布施度生,广积福德,而心常清净,对所作福德心不贪著。《金刚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修善法,而心贪著福德,则成有漏因果,不得菩提;修菩萨行者对所作福德心不贪著,方成无漏.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贪著福德即有我法二执,有二执即非菩萨。《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所谓无我法,即知人无我,则破我执,知法无我,即破法执,二执即破,自然证得无生法忍,于三界内外不见有少法染净生灭相,于人我不见有自他生死差别相,一性空寂.湛然平等,随缘度生,无所贪求,是故佛陀说为“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如来法身圆满周遍,威仪寂静,本自不生。本自不灭,来无可来,去无可去,故佛陀说为“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问:卷首叙述如来入城乞食则去。归,到祗园则来,今何说言无有来去?答:古人谓:“云驶而见月运,月本不曾有运,舟行而见岸移,岸亦何曾有移。”乃随众生之机,而方便示现。所谓如来者有法、报、化三也,报化如来属无漏有为法,此有色相可见,有音声可闻,来去坐卧,说法度生无一而不自在圆融。法性如来属无为法,亦即我法二空的真理,此真理穷三际,遍十方。非来去坐卧可见,非色相音声可求,清净无相,如如不动,故弥勒云:“来去化身佛,如来常不动,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此段意显三千大干世界即是一合相,虽有微尘之相,而性自空寂,所谓世界乃微尘积聚而成,聚则界有,碎则界空,无有自性,非实有体,当下即空,犹如梦境,梦时即无,及至于醒。所以佛陀言:“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又说:“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准理应分理一合与事一合,所谓理一合指世界真性,遍满十方,惟一无二,真常不动,无生无灭.是宇宙的绝对真理,亦即一万法的真如实性,即此实性,是名一合相。所谓事合相指世界幻相,宇宙事物虽无量无边,千差万别,众相纷纭,然总不离一缘生幻相,幻相之法,无有大小高下,亦无内外终末,平等平等,即此平等幻相,是为一合相。事合相与理合相本自离名,不可言说,不可分别。故佛陀言:“一合相者。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此段说明佛陀谆谆教戒,苦口婆心,反复开示降心住心、布施度生而离一切执著的一乘无上佛道,其目的是使学人应于时时处处不生法相。对执有实我实法的法相要空,对执有我空法空的非法相亦要空,所谓空空。如此经降心离相,住心无住,发心无法之法皆属知见不生,法相不起,离一切执著,去一切名相,以期实证现观诸法法性,而入于不二法门。佛陀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所谓应如是知,即住心无住,则为真知;如是见,即降心离相,则为真见;如是信解,即发心无法之法,则为真信解。果能如是,则诸相销亡,一心无寄,清净寂然,则金刚般若之智,实相真如之理,即时现前,而顿见人生宇宙之真相,岂不妙哉!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此段说明菩萨的精神始终是自觉觉他、悲智等运、真俗圆融的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方便善巧、对机宣讲一切诸法本自离言、无法可说、如幻如化、有而非真的如来甚深微妙大法,普度胎卵湿化所有一切生灵含识,拔济生死大苦,给予涅槃安乐;同时就在度济众生的基础上,了达无我无法,能取不可得,所取亦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内心清净,不取一相,如如不动,而自在超脱。如世尊言:“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谓“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者:即善达法性,清净无相,以般若智慧照见内之身心、外之世界,如梦境、如幻事、如水泡、如影像、如朝露、如电光、一一不实,无常变化,有而非真,不可爱乐,心不取相,安闲恬静而寂然不动。

所谓“如梦”者:.梦时有山河大地、田园舍宅,宫室楼台、人非人等,种种境相,一一觉为真实;梦可乐境,则心生爱恋,梦可畏境,则心生恐怖,一旦醒来,喜、怒、哀、乐之境顿空。永嘉玄觉有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此正说明梦境不实,唯心所现。殊不知众生迷而不觉,颠倒妄执.夜为小梦所蔽,昼为大梦所迷,恒处生死长夜,曾不觉悟.迷理迷事、起惑造业,枉受生死六趣之苦。 行者若能从生死大梦中彻底觉醒过来.知境不实,通达有为生灭之法无常变化,自性本空。心缘六尘境界,而不被六尘所染,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为开悟见道的觉人。诸葛有云:“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意显白昼之境与夜梦无异。

问:既然一切如梦,菩萨如何度生?答:菩萨是自觉觉他的人,所谓自觉,即是如实遍知世出世间,净一切诸法,皆心识变现,有相无体,如梦如幻;同时就在觉知一切如梦的基础上,广度一切众生,集积无边如梦不实的福德,也就是长期度化如梦不实的众生。北宋文豪王安石曾说:“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还是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维摩诘经》云:“以如梦的人,说如梦的法,而度如梦的众生。”若行者真能如是行持,则正是真正的自觉觉他。

如“幻”者:有为诸法,悉皆如幻,犹如幻师.以幻术力,现种种幻事,小孩误认真实,大人知其是妄;现前诸境,亦复如是,迷者执为实育,悟者乃觉真空。

如“泡”者:泡即水泡,忽起忽灭,而不久停;有为诸法,亦复如是,刹那生灭,无常变化,有即非有。

如“影”者:影即影像,依形故有,全无实体;有为生灭之法,亦复如是,有而非真,唯其假相而已。

如“露”者:露即朝露,须臾之间,见日即唏;有为诸法,亦复如是,有不常有,生灭不定。

如“电”者:电即电光,生时即灭,滁忽便无;一切有为诸法,亦复如是,瞬息万变,了不可得.

佛陀说此六喻,即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宇宙人生之实相。所谓实相,《大智度论》说:“灭诸言语,离诸心行,从本以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一切相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中论》也说:“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不生亦不灭,寂灭如涅槃。”可见一切诸法,如梦如幻,有相无体之相,是名实相。所以《中论》又说:如梦亦如幻,如健达婆城,所说生灭法(有为法),其相亦如是。”从《金刚经》有如梦幻泡影露电等六相来看,一切诸法有其作用,幻相宛然,并非全空;虽有其相,而无实体,本性是空,亦非实有,非空非有,即是中道实相。依此中道实相而观。即能双破人法二执,而顿证不生不灭之真如实性;同时又不坏因果,大雄无畏、积极有为地广作善事。以利益一切众生。若行者能依如是之真实佛义自觉觉他,则不住空有,而定能圆成佛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