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圣凯法师:法治与僧事——“以戒为师”的现代意义


   日期:2025/10/21 11: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法治与僧事——“以戒为师”的现代意义

圣凯法师

  一、梵行与正法——制戒的理想

  佛陀在世时,以其崇高的精神影响力量,成为僧伽的中心。佛陀在灭度前,阿难请示:此后僧团将要“以谁为师”?佛陀明确告诉阿难:“我涅槃后,所说法戒,即汝大师。”“以戒为师”成为千年佛教延续发展的核心,成为无数佛教徒内修外弘的立足点。

  戒律是佛教徒修道生活的规范。在佛的正觉中,体悟到事事物物的依存关系——缘起性;体悟到缘起诸法的“无常性”、“无我性”、“寂灭性”,从这正觉的大悲中,建设僧伽制度,自有他卓越的特色。

  佛陀制定戒律的目的在于两方面:一、从个人来说,希望修道者成就解脱——梵行久住;二、从整体佛法来说,期望正法延续——正法久住。“梵行久住”、“正法久住”,这是佛陀制戒的“一大理想”。

  同时,在律典中又出现制戒的“十事利益”:一者、摄僧故;二者、极摄僧故;三者、令僧安乐故;四者、折伏无羞人故;五者、有惭愧人得安隐住故;六者、不信者令得信故;七者、已信者增益信故;八者、于现法中得漏尽故;九者、未生诸漏令不生故;十者、正法得久住,为诸天人开甘露施门故。虽然各部广律的说法略有不同,但是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和合,僧团的生活是集体共处,必须和合无争,实行“六和”原则,一心专注于个人修道,同时能够团结对社会弘扬佛法,体现僧团的集体性。二、安乐,戒律的制定并不是令佛弟子的束缚,而是希望佛弟子依戒律而住,能够身心喜乐,体现僧团的生命力。三、清净,僧伽共处,毕竟鱼龙混杂,在集体力量下,戒律具有净化的功能;这是通过羯磨的办法,犯戒者因为僧伽的力量而受到戒律的处分,从而因出罪而恢复清净,不会再有违犯。这样,修道者能够安心修道,不会受到污染。所以,“僧伽大海,不宿死尸”,这是通过集体力量,保持和乐清净的美德。“清净”体现了僧团的神圣性。四、内证:僧团的和乐清净,为修道者提供良好的环境,能促进修道者精进修行,从而断除烦恼而得解脱,体现了僧团的解脱性。五、外化:内修外弘是僧团的社会功能,和乐清净的僧伽必须令社会大众生起信心,增长大众的信心,从而达到弘扬、普及佛法的目的,这是僧团的教化性。所以,从制戒的“十事”能够体现僧团或教团的集体性、生命力、神圣性、解脱性、教化性,这是僧团生活的特点。在这些特点中,僧团生活以解脱性为根本目标,以集体性为僧团生活的表现,以神圣性为核心,以生命力为僧团发展的动力,以教化性为僧团对社会的功能,从而达到内证而贤圣不绝,外化而普世信仰,即是“正法久住”、“梵行久住”的理想。所以,僧团只有依戒律而和合共处,才能真正体现僧团生活的意义。

  “十事利益”或僧团生活的五个特点,是属于“律”的特点。戒与律原有不同的意义,而“戒律”并用是指维持佛教教团之道德性、法律性的规范。“律”指为维持教团秩序而规定的种种规律条项及违犯规律之罚则,属于形式的、他律的,是有所当为,是一种团体的活动;“戒”指内心自发性地持守规律,属于精神的、自律的,是有所不为,是个人的持守。然而戒与律并非分离而行,而是平行地共同维持教团之秩序。所以,“戒”与“律”的关系既有独立而又联系,佛教徒由于持守戒律,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格,促进整个团体的净化。尤其是在僧团寺院中,僧众通过遵守一定的律法与清规,为个人美德伦理的提升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因此,从伦理学来说,“戒”的持守是属于个人美德伦理修养,而“律”的作持是属于社会规范伦理。

  所以,“以戒为师”的含义,包括修道者必须个人持守戒律;同时,僧团的运作必须遵守律制,创造出适合持戒的环境,才能达到“以戒为师”的理想。若某些修道者精进持戒,确无法保证他们清净、安乐而住,某些人懈怠犯戒而无法制止,即缺乏律制的折伏,这样僧团自然无法清净、和合,修道者亦无法持戒。反观现代的丛林僧团,不乏有心持戒者,初发心出家者精进纯正,但是丛林清规、律制不健全,日渐退失初心。所以,提倡“以戒为师”,推动教制建设,不仅需要提倡学戒、持戒的精神,更需要确实加强丛林的清规、律制建设,协助并保护持戒者;否则的话,多数人不持戒,持戒者失去应有的保障,则“以戒为师”成为空口号。

  二、法治与人治——权力监督、经济透明

  对于僧团来说,团体的清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佛教的慧命所在。但是,对于修行者来说,持戒是修行解脱的根本,持律是团体共存的关键。团体共存必须依据团体的办事制度——羯磨来实行,才能保证团体的生命力与和合性。

  “羯磨”又称为“办事”或“作事”,这是对授戒、说戒、忏罪,以及各种僧事的处理,所以又被解为‘办事’或‘作事’。这是属于作持的戒。佛教的羯磨法,是一种特有的议事法或会议法,其目的在于僧团生活的“六和敬”,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从原则上说,佛教的六和敬,是绝对民主的民主生活,这一民主精神的维持与保护,便是羯磨法的责任与功能了。通常所说的“僧事僧断”,也就是以僧团大众的意见和力量,来解决僧团大众之中的各种事业。

  羯磨法的精神,与现代的议会程序比较,那就显得更为庄严神圣了,现代的议会提案,通常是三分之二投赞成票者,便算通过,有的则以超过半数为准,有的则以超过四分之三为准,但却绝少有要求一致通过才算合法的。佛教的羯磨法,通常多是要求一致通过的,僧中只要一人有异议,便是僧不和合,便是羯磨不成。仅有灭诤羯磨是行黑白筹(投票)而取多数表决的。但在羯磨法中,也有规定:凡是如法、如律的羯磨法,便不许可无理取闹而横加破坏。如有一人无理取闹而破坏如法如律的羯磨法者,僧团便可对他一人而作羯磨;如有四人以上的小集团取闹而别作羯磨者,便得破羯磨僧罪。所以佛教的羯磨法是一种极其神圣而又极其周详的议事法。

  但是,在中国的宗法制影响下,唐代逐渐形成的丛林清规,则形成以住持为核心,以“十务”为所属的管理机构,“十务”即是监院(主管寺院经济)、维那(主管人事、和合僧众)、典座(主管饮食)、直岁(主管土木建设)等“四知事”,首座(德高者)、书状(主管文书)、藏主(主管藏经楼)、知客、浴主(主管洗浴)、库头(主管财务库藏)等“六头首”。这种管理模式突出了“高僧”领袖的作用,僧团本身的力量在无形中被消除了。而且,丛林清规继承了早期僧团及儒家的“德治”,兼取“法治”,融会领导者的个人人格魅力与被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发挥组织与制度的监督与约制。《百丈清规》规定,方丈在人员的选任上要求道高腊长、“具道眼有可尊之德”,注重发挥个人的自觉自知自省特质,“惟平惟允,使自悔”。方丈的统管,“十务寮舍”首领之“各司其局”,维那之纪律监察和寺院僧众的民主决议,保证僧团管理的有效性与全面性。

  所以,僧伽制度的管理形态,在印度的原始僧团,重视佛陀及其领导者的人格和僧众的自我管理;《百丈清规》则表现了融政府监督与僧团自我管理于一体的管理模式。但是,佛陀本人或古代丛林的开山高僧,都是马克思·韦伯所说的“模范型先知”,于是通过他们以身作则的方式,自然产生向心力而众望所归,成为领袖式的人物,于是建立了“模范型教团”。但是,这种“权威”会随着领袖的去世,从而自然消逝。在“模范型教团”内部,那些亲灸过先知教诲的弟子辈人物仍然拥有特殊的权威,仍然具有行使管理的合法,但是“领袖气质”则无法传袭,只能将领袖权力制度化。于是,中国的禅宗祖师通过自己的“传法”,代代相传,依此维持在组织里“权威”的地位,便发展成为“传统式”的管理模式。

  但“领袖式”或“传统式”的管理模式,虽然具有“法治”的作用,但是“人治”的色彩更浓厚。“领袖式”的管理,则会出现“至德难为继”,于是在权力的转移过程中,经常会产生继任者威望不足,成员不服的隐患,这是当今佛教界“接班人”的最大困扰。同时,“圣人不世出”,高僧或大师不易辈出,平庸者因世袭或其他因缘,身居庙堂;而且,“权威”一旦形成,人性的弱点亦无形中亦被放大,宗教领导人的言行代表宗教的一切,于是便会造成社群的不稳定与不和谐,甚至影响到社会。

  在当今的丛林中,住持的作用更为突出,管理财政,接待贵宾、信徒,淹没于日常事务中,自己的修学无法顾及,更别谈领众修行;而且,在“传媒社会”中,住持的一切被“无形放大”,成为寺院的唯一代表,出现在网站、电视等传媒中。在这种体制下,一切僧众修道生活的目标产生混淆,“当住持”成为年轻出家人的目标,于是一切世俗纷扰都会在权力追逐过程中呈现。在这种“人治”的管理模式中,权力监督无疑是最重要的。但是,当今的寺院管理中,住持的权力监督则出现“真空”,方丈不能连任的规定如同虚设,一切“人治”的弊病显露无遗。

  所以,古德经常强调依律制或丛林清规行事,重视制度的建立与遵循,即是“法律式”的管理。这是依律制或清规规范组织内部的运作方式,组织能够在制度健全的情况下,正当使用清规制度。当然,任何组织都需要有“领袖”,但是领袖的产生与制衡,是制度的核心。在民国年间,太虚大师等人已经注意这问题,强调由四众弟子共同推选住持。如民国《湛山寺共住规约》第五条:“本寺以僧伽为持法,主理内务;以佛学会居士为护法,佐理外务”;第八条规定:“本寺住持,任期届满,由本寺班首;佛学会干事会,召集本寺各执事;及与本寺有关各山大德,共同组织选举会”。

  笔者近几年来一直注意观察香港、新加坡寺院的管理模式,受到一些启发。香港在20世纪60年代,为适应本地司法制度,寺院为了表示是属于十方公产,不是住持之私人产业,故在60年代开始,各大小寺院纷纷依公司法例,注册为“非牟利有限公司”慈善机构,组织董事会。董事局成员包括有出家僧众及在家居士,以确保寺院资产全是归僧团所有,而公众捐赠善款亦可得发回免税收据。这样,寺产是僧团公有,任何人(包括住持)皆不能挟私拥有,一切账项均由董事会、政府及核数师监察,而董事会制度亦制衡了住持之决定及寺产之处理。

  新加坡的寺院管理受到政府法律的影响,如“社团法令”、“慈善法令”、“产业税法令”、“消费税法令”等,寺院在公司法令、社团法令或信托法令下注册,然后再注册为“慈善团体”。在慈善法令的框框下,凡于济贫、教育、宗教、社群福利有关的团体,都必须在其“本宗”法令注册后,再注册为“慈善团体”。其目的是审阅帐目,要求各“慈善团体”将其年收入的80%用在各团体宗旨内所列的慈善用途上。符合此80%条例者,其收入可得免缴所得税。不能符合者,除非有很好的理由,否则其所有收入必须纳税。同时,在寺务管理方面,都设有董事会与信托会,一些重大决策都必须经董事会成员或信托商议,大家一致同意才能执行。

  所以,“以戒为师”必须加强现代丛林制度的建设,以“法治”为前提,强调佛教的神圣性,发扬原始佛教的“羯磨”议会精神,通过四众弟子的共同合作,加强寺院管理层的权力监督,提高寺院经济的透明度。

  三、依法与依戒——教制建设、树立典范

  僧众能修证解脱,正法能够住世,是佛陀制戒的理想。佛陀在经律中,强调“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是汝所持”、“我涅槃后,所说法戒,即汝大师”,所以“法”与“律”是同等重要的。在提倡“以戒为师”时,亦必须真正实践“自归依法”,只有在佛法的甚深大海中,得到法益与法喜,才能持戒坚固,而不会退堕;否则的话,缺乏般若空性等教理的指导,学戒、持戒则容易走向教条主义,则不符合“以戒为师”的精神。

  中国佛教历来以大乘佛教自居,所以在教理、思想层面上则以彻底表现中道诸法实相的最胜义谛为究竟,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一切二元对待全部取消,大乘佛学的“缘起性空”、“八不中道”、“一切不可得”、“非心非佛”等,表明了大乘的终极真实境界。但是,中国佛教的戒律观却是“大小戒兼受”,因此比丘都必须受三坛大戒。大乘戒与小乘戒确实有不同之处,小乘戒重视戒相,带有形式主义、律法至上的保守倾向,偏重戒学而轻慧学;大乘戒则以精神主义、众生本位为中心,以慧学规范戒学的开展与创新,于是才会出现中国的律宗、《百丈清规》等具有开创性的戒律思想。天台智顗以圆教的精神,建立“圆顿戒”,但是仍然以大小兼受戒,并不完全支持纯大乘戒的建立。这是因为大乘戒缺乏日常琐细的生活规定,因此需要小乘律仪作为僧团运作的方式。所以,道宣一方面忠实于《四分律》的传统小乘戒法,另一方面站在高层次借用大乘戒学的思想统合大小二乘的戒律,从而形成中国律宗的传统。

  小乘戒确实为维护僧团秩序,保障僧团清净、和乐,提供了很好的运作方式。但是,随着时间、地域的不同,尤其在社会的日新月异变化时,“随犯随制”的“随方毗尼”精神更加突出了;若坚持小乘戒的戒条,其精神固然可嘉,但是完全与时代、社会脱节,则是“正法住世”的障碍,不符合制戒的理想。但是,完全依大乘戒的传统,如日本佛教各大宗派,在近现代宗教世俗化运动过程中,毫无障碍,则又失去中国佛教的传统。所以,如何在中国祖师大德“大小乘兼受”的基础上,更能推陈出新,是提倡“以戒为师”的重要课题。否则的话,某些寺院传一次八关斋戒或三坛大戒,或举办一次法会,便认为自己是“以戒为师”,这是当前佛教界的一大通病。

  基于“大小乘兼受”的精神,在21世纪的信息化、知识化的社会环境下,社会生活更突出“公民意识”,更加强调民主与法治。在“公民社会”里,任何人都有权知道僧团的生活状态,因为僧人的生活来自捐献者,但是现在的寺院运作、经济等所有在政府的宗教政策保护下,却成为一片“禁地”。所以,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新闻、言论等自由得到更大的释放,僧人的生活无疑成为媒体社会的焦点。佛教界的教制建设必须从当前的社会环境出发,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建立与制订切实可行的“现代清规”。

  笔者以为,教制建设必须注重四大层次:

  一、生活规范层次,这是与世俗社会紧密联系的层次,考察法律、法规、政策等对僧团的规定,信徒、社会大众对僧人的要求,结合内律与外律,提出相应的规范要求。中国佛教为了适应本国社会的需要,其实许多戒律都已经大幅调节,但是未曾公开修正戒律条文,于是造成“外紧内松”的奇妙现象。所以,僧人的生活必须有具体可行的规范,才能身心安乐。

  二、团体运作层次,这是僧团自身运作的方式。继承丛林清净的精神,结合羯磨议事的办法,吸收公司董事会制度,确实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从制定《寺院共住规约》来说,都是应时、应地而不断修正,于是经过集体讨论的新规约,解决了新问题,树立其可行性与权威性。

  三、修学层次,这是僧团日常生活的内容安排。丛林以无事为兴旺,真正的修道人是没有时间、精力制造矛盾。但是,丛林若不建立自己的修学制度,大众身心无法安住,无法降伏烦恼,自然是非、矛盾不断,则陷入一片混乱。古老丛林的“冬参夏讲”、安居、诵戒、讲经等,无疑是很好的修学制度。但是,当今佛教的修学则成为“办法会”,“份内事”成为向人显示修行而吸引信徒的“广告”,亦成为当今一大弊病。目前,佛教的修学制度,僧人自修与居士共修完全混同,明显缺乏丛林作为僧伽教育中心的特色,不利于培养僧人,必须引起注意。

  四、丛林定位层次,这是对丛林自身的定位。因为,天下丛林必须各具特色,才能显示当今佛教的多元化与开放性,“大一统”容易成为“一锅粥”。隋唐佛教有八大宗派,后来丛林都有禅、讲、教、净等特色。不同的丛林定位,会形成不同的修学理念,从而在僧团制度、生活规范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

  所以,教制建设的推行,并不是中国佛协制订一些文件,而是来自丛林自身的自觉,加强自身的清规。同时,中国佛教协会在协调、统一制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如监督对僧人剃度资格、授戒程序的审查。

  “以戒为师”必须提倡僧人学戒的风气,佛教的僧团具有“模范型教团”的特点,所以必须在当今佛教界提倡典范的作用。明末佛教的风气与当今佛教非常相似,佛教遭遇到严重的考验,丛林一步一步地走入世俗化的陷阱,针对江河日下的教界乱象,袾宏、德清、智旭、圆澄等佛门大师,发狮子吼,发起明末丛林改革,复兴戒律之意识已成为当时佛门志士的共识。在丛林戒律问题的改革中,个中翘楚则非见月读体莫属。见月律师继承古心和三昧的弘律遗志,彻底复兴南山律宗,于是宝华山誉满天下,成为全国传戒、弘戒的重镇。直至民国年间,出家人以至宝华山受戒为荣,这种神圣典范作用的力量可谓至高至强。

  提高僧人素质,紧抓二大关头:剃度、授戒。剃度则是对出家人来源的把握,目前出家人素质低下,表现在文化素质方面最为突出,所以必须加入僧团必须提高文化程度的要求。虽然中国佛教协会最近几年一直紧抓授戒问题,但是在乱传戒方面有所好转。对于一个出家人的宗教素养来说,授戒不仅是一道程序,更是一个难得的学戒机会。因为,学戒、持戒必须有良好的环境,必须有人指导、解疑,才能得到良好的训练。而目前传戒最长也就一个月,只是将一整套唱念跪拜的仪式完成了事,其实有关戒律的教育比仪式的演练更重要。

  综观目前大陆佛教界,尼众有五台山普寿寺,男众有太姥山平兴寺,都非常强调学戒、持戒,是海内外有名的学戒道场。若中国佛教协会及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允许它们成为传戒道场,不必每次申请,每年在夏安居期间传戒,则僧尼自然会受到良好的戒律教育。提倡“以戒为师”,必须破除教界的乱象,亦必须树立典范,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圣凯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圣凯法师)  

 圣凯法师:出家是一种职业吗? 

 圣凯法师:戒律对佛教神圣性的建构与诠释 

 圣凯法师:略述中国佛教禅净双修思想的发展 

 圣凯法师:佛教:一种幸福观的教育 

 圣凯法师:区域佛教史研究的典范——读崔正森先生的《五台山 

 圣凯法师:佛教伦理:一种全球伦理资源的意义 

 圣凯法师:佛教思想史与佛教“人学” 

 圣凯法师:佛法谈做人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四)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三)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二)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