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六代禅宗祖师


   日期:2011/4/6 15: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菩提达摩(?536

菩提达摩,天竺(印度)人。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

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

 

慧可(487593

慧可,一名僧可,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荣阳县)。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慧可从达摩学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达摩寂后,他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但因早年已名驰京畿,许多道俗前访问道,请为师范,他随时为众开示心要,因而道誉甚广。

禅宗三祖僧璨(?-606)
亦作僧粲、僧璨等。隋代禅僧
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传法道信。后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却还旧址。逾月士民奔趋,大设檀供。祖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即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唐玄宗谥鉴智禅师、觉寂之塔。出家前曾得风疾,后虽治愈,然头发脱落殆尽,未能复元。故舒州人称其为赤头璨。著有《信心铭》传

 

四祖道信( 580-651
俗姓司马,河内(治所在河南沁阳)人,少年出家,以僧璨为师,隋大业十三年( 617 )领徒众抵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后至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破头山(后改名双峰山)大弘达摩禅法,并创立自家门风。曾多次力辞唐王朝的召请,安居山中传法三十余年,门徒达五百余人。付法于弘忍,开东山法门,另有金陵牛头禅法融一系旁出于道信门下。达摩一系的禅法传至道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禅法的思想也有相当的发展,达摩所籍之教为《楞伽》的心性说,同时融入了《般若》的离言扫相,但达摩未对此作理论上的论证,道信则进一步从理论上对般若与楞伽的结合作了论述和发挥,他提出的随心自在,无碍纵横,成为中国禅宗修行生活的基本态度。

 

弘忍(601674

弘忍,俗姓周,湖北黄梅人,生于隋仁寿元年(601)。七岁时,从四祖道信(580651)出家,年十三,正式剃度为僧。他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永徽三年(651)道信付法传衣给他。同年九月道信圆寂,由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祖。因为四方来学的人日多,便在双峰山的东面冯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他的禅学为东山法门。

六祖慧能
   
惠能(638~713,唐代僧人。中国佛教禅宗六祖。一作慧能。俗姓卢,范阳(今北京大兴)人。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南海,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24岁时,得人资助,北上参学。唐龙朔元年(661)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劈柴踏碓八个多月。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时神秀呈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惠能口诵一偈,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此,唤惠能到堂内为其讲《金刚经》,并传以顿教衣钵,命即南归。

惠能南归广东后,于仪凤元年(676)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据《瘗发塔记》载,当印宗法师在该寺讲《涅盘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即于正月十五日为他落发,二月初八受具足戒,因而有瘗发塔的遗迹。

   
惠能说法,“以定慧为本”,又曰“先立无念为宗”。所谓无念,就是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之意。关于“顿悟”。他的解释是:自心从本已来空寂者,是顿悟。即心无所住是顿悟;今于顿中立其渐者,即如登几层之台,要藉阶渐,终不向渐中而立渐义。又说: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共说,为邪见故。他还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定偈语,不但扼要地说明了禅宗源于般若,而且为禅宗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们的建立门庭,影响极大。

   
开元二年(713),惠能卒于新州国恩寺。韶、广二州门人,迎惠能遗体至曹溪南华寺供奉至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禅宗       祖师)(五明学佛网:禅宗       祖师)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略述禅宗的印证心法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禅宗 

 吴言生教授:禅宗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 

 王雷泉教授:《禅宗永嘉集》提要 

 净界法师:跟祖师接线 

 李志夫教授:论唐代禅宗的「见性」思想 佛教中国化过程之研 

 李志夫教授:中国禅宗理事观 

 李志夫教授:关于禅宗牧牛图的两个问题──从《增一阿含经》 

 杨佛兴居士:《心经》揭谛咒与禅宗三关 

 杨佛兴居士:禅宗的解与行 

 杨佛兴居士:禅宗精要与修持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有人心就有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