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星云法师《如何实践佛法》之四:四无量心篇


   日期:2011/4/12 15: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四篇 四无量心

壹·四无量心的意义

四无量心是指菩萨普度众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以无量的与乐心、拔苦心、欢喜心和包容心来广度一切有情。

“无量”两个字,涵盖了“四心”的因、缘、果、德种种相状,具有下列殊胜的意义:

1.因无量:也就是发心无量。我们的思想主宰了一切的行动,因此唯有发心,才能产生力量,尤其像普度众生这么艰钜的使命,如果没有无量的发心,徒有行动,还是无法产生广大的效益。因此,我们要行长远的菩萨道,就必须发起无限的菩萨心。

2.缘无量:指无量的助缘。

(1)众生无量:佛法在众生中求,众生就是菩提的根,若无众生可度,就没有菩提可修,也就完成不了菩萨道,成就不了佛果。我们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要以无量的众生为助缘,做到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

(2)时间无量:在世间上,我们想要成就一番非凡的事业,都需要长久的努力,何况是要成就无上的菩提,更需要将自己投入无限的时间里,勤行佛道。十方三世诸佛也都是在累劫精进中,累积自己的福德因缘,方得以成就正觉。所以,我们凡夫福薄德浅,更需要以无量的恒常心来求得佛法。

(3)空间无量:根据《本生经》的记载,佛陀在因地修行时,轮回苦趣,犹不忘以各种身份来度脱六道众生;不仅如此,在《法华经》中,佛陀曾自述:“我于尘点劫前,早已成佛,自是以来,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其他如:观世音菩萨早在无量劫前成就正觉,但为度脱众生,因此倒驾慈航,游诸国土,常行佛道;普贤菩萨遍一切处实践十大愿,无怨无悔;地藏菩萨发誓度尽地狱众生,方证菩提……凡此都说明了诸佛菩萨之所以会成为佛菩萨,就在于他们将慈心悲愿遍覆法界,而无有拣择憎爱之心。我们要实践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应当效法诸佛菩萨的勇猛精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无论在何时、何处,都要以广度众生为己志。

3.果报无量:“因”无量加上“缘”无量,我们与无量的人、地、时、空结下善缘,自然会产生重重无尽不可思议的无量依正“果报”。

4.福德无量:“四无量心”的福德无有穷尽,在诸经论中多有记载,今举《清净道论》说明如下:

(1)安稳入眠,不作恶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由于日间心怀慈悲,常行喜舍,所以不但在夜晚能够安稳入眠,而且能见吉祥之梦。

(2)常为一切众生所爱敬:常行“四无量心”的人,犹如戴上道德的宝冠,常为人、非人等一切众生所敬爱。

(3)诸天守护,善神拥戴:常怀“四无量心”以度众利他的行者,便能得到诸天善神的守护爱戴。 (4)逢凶化吉,消灾免难:常行“四无量心”,积集无量福德以为善缘,自然能减轻业障,逢凶化吉,消灾免难。

(5)容光焕发,仪表堂堂:常怀四无量心的人,因为常行正念,相随心转,自然就会显得容光焕发,仪表堂堂。

(6)临终不乱,趣向善道:以“四无量心”为行持的人,直至临终也能提起正念,所以能趣往善道。即使终其一生不能证果,死后必能上升梵天享受诸乐。

贰·“四无量心”的内容

菩萨怀抱慈无量心,慈爱众生,因此常求安稳乐事以饶益有情。以悲无量心,悲悯众生轮回六道,受种种身苦、心苦,所以发心为之拔除。以喜无量心,令众生得大欢喜。以舍无量心,舍以上三种心,对众生不憎不爱。

一、慈无量心

慈无量心是一种希望众生得到快乐的心。慈与悲合称慈悲,是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可见慈悲思想与佛教关系的密切。

《大智度论》卷二十将慈悲分为三种:

1.生缘慈悲:观一切众生因起惑造业,而在生死中轮回受苦,因此而生起与乐拔苦的慈悲心,称为生缘慈悲。这是一般凡夫的慈爱,因为不明我、法二空,所以还是不能出离生死。

2.法缘慈悲:证悟无我所起的慈悲。这是已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二乘,以及初地以上的菩萨的境界。

3.无缘慈悲:是诸佛如来无限的慈悲,即彻证我、法毕竟空的般若智而生起的慈悲。因为心中已无差别,所以视众生与自己平等一如。一切有缘无缘的众生都给予所需。

此外,依慈悲的层次,又可分为:

1.消极的慈悲、积极的慈悲 2.热闹的慈悲、寂寞的慈悲

3.直接的慈悲、间接的慈悲 4.广大的慈悲、微小的慈悲

5.一念的慈悲、无限的慈悲 6.有缘的慈悲、无缘的慈悲

7.有情的慈悲、无情的慈悲 8.有求的慈悲、无求的慈悲

9.有相的慈悲、无相的慈悲 10.一时的慈悲、永恒的慈悲

二、悲无量心

悲无量心,是解除众生痛苦的心。《法华经》说:“以大慈悲力故,度苦恼众生。”菩萨经过累劫修行,断除一切烦恼,成就一切梵行,本来可以证得清净涅槃,然而为了怜悯众生,不住涅槃,不断生死,乘愿受生六道,广开甘露法门,转无上法 轮。例如:佛陀因地割肉喂鹰、舍身饲虎;观世音菩萨倒驾慈航,寻声救苦;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等,都说明了菩萨之所以能普度众生,正是由于悲心愿力所产生的伟大力量。所以经上说:菩萨因众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长养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不能激发感同身受的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就无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悲无量心是菩萨成佛的必要条件。

三、喜无量心

慈心令众生乐,喜心令众生喜,喜与乐有什么差别呢?《大智度论》卷二十说:乐是在五尘中所生的快乐,而喜是在法尘中所生的喜悦。譬如:怜悯穷人,先施与财宝,是先给他快乐;然后教导他谋生的技能,则是使他在生活中产生欢喜。所以,乐是比较表相的感受,喜是深层的感受。因此,《大智度论》说:“初得乐时名乐;欢心内发,乐相外现,歌舞踊跃,是名喜。譬如:初服药时,是名乐;药发遍身,是名喜。”

我们为什么要给众生欢喜呢?因为欢喜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一个人没有了欢喜,即使坐拥金山银窟、华厦美眷,也没有意义;只要我们心中欢喜,即使是粗食淡饭,梅妻鹤子,也觉得充实自在。

佛陀以“苦”来教诫弟子,是要我们正视苦的原因,然后实践佛教真理来离苦得乐。所以,“示教利喜”才是佛陀说法的真正目标。在佛经上,我们常看到诸弟子请法时“愿乐欲闻”,及闻法后“欢喜踊跃”、“欢喜赞叹”的辞句,可见法喜禅悦才是佛教的真谛宝藏。

因为欢喜修道而体悟者,在佛经中也多有记载,例如:

《释提桓因问经》:“我于喜乐念乐中,欲求五功德果。”

《华严经·入法界品》:“欢喜恭敬心,能问甚深法。”

《十地经》:“诸佛子菩萨,住于极喜地,极多欢喜、多净信、多爱乐、多适悦、多忻庆。”

诸佛菩萨中,以“欢喜”成就佛道者,除了弥勒菩萨以外,还有:欢喜自在佛、欢喜庄严佛、欢喜藏佛、欢喜德佛、欢喜无畏佛、欢喜威德佛、欢喜王菩萨、欢喜念菩萨、欢喜意菩萨、欢喜力菩萨等,可见佛教是一个提倡欢喜的宗教。

因此,我们奉行佛教,除了自求清净安乐外,更应该散播禅悦法喜给大众受用,使大家在佛光的普照之下,远离忧苦的阴影。

四、舍无量心

慈悲固然能使众生得到福乐,但是行慈心、喜心时,容易生贪著心;行悲心时,又容易生忧愁心,因此佛陀告诉我们:需以舍心来去除一切分别妄想,并令一切众生都能以平等心进入佛道。

舍,是一种无上的智慧。所谓:“舍得,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放开脚步,才能使我们向前迈进。同样地,我们以慈心、悲心、喜心来弘法度众,更要舍除对三心的执著,才能有更大的成就。“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万法因缘和合而成,所以就胜义谛而言,无一众生可得,也无一心可得。若有得者,皆是有求,不能成就无量的功德;若能舍去一切分别妄想,就能冤亲平等,广度一切众生有如己子。好比虚空因为能包容万物,所以能成就一切万物。

舍,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唯有“舍”,才能容纳异己,唯有“舍”,才能心包太虚。世界之所以动乱不息,就是因为世人都只知道向前获取,而不知道回头反省;只拼命向外追求有形有相的物质,而忽略了心内的精神世界更为辽阔。如果大家都能放下我执,尊重他人,舍得牺牲奉献,自然就能拥有一个圆融和谐的世界。

五、慈悲喜舍,本为一体

由慈悲喜舍的内容看来,四无量心虽类别为四,其实都是慈心悲愿的延伸:先是欲令众生都能得到快乐,而施以慈心,继而看见有人不能得到快乐,悲心油然而起。接著又想令众生都能离去苦恼,得到无上法乐,喜心继之产生。以慈心、悲心、喜心度众,而不起憎爱贪忧,不生人法执著,就是舍心现前的境界。因此《大智度论》说:“慈是真无量,慈为如王,余三随从如人民。”

参·长养四无量心的方法

《华严经》云:“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慈悲喜舍是我们依止安住的所在。我们想要培养“四无量心”,应从下列两点著手:

1.建立自他互易的观念:常常换个立场为他人著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能长养“四无量心”。

2.建立怨亲平等的观念:以业力轮回而言,众生沉浮在生死海中,已不止千万劫以上,因此,六道众生无非是我们过去世中的父母亲朋;以法界缘起而言,众生与我本为一体,又何有亲疏之分?如果我们能由此建立怨亲平等的观念,就能泯除计较分别心,长养慈悲喜舍心。

此外,当我们实践“四无量心”时,应该要有智慧做为引导,否则滥用、误用的结果,只会形成社会的乱源。例如:滥行布施,造成一些人不劳而获的观念;见到有人破坏社会正义公理,不能挺身而出,仗义直言,反而临阵逃脱,劝阻他人;父母供给儿女金钱吃喝嫖赌,甚至一意姑息,纵子犯罪;社会人士不当的放生,害死更多的生命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