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知足第一富


   日期:2011/4/28 9: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佛遗教经》

一、多欲为苦

众生在三界六道里轮回,生死死生,受著无穷的苦迫,这都是由贪欲而引起的,故多欲为生死的根本。苏东坡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出曜经》说:“天雨七宝,犹欲无厌,乐少苦多,觉之为贤。”科技进步,物质文明并不能令人少欲知足,欲望多了,苦自然也就多了。所以,《佛遗教经》说:“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二、知足为乐

知足,谓对既得之物,不嫌其少,不生悔恨,为守道之根本。世间的罪恶,人生的祸患,都是由于心无厌足而来。《萨遮尼犍子经》说:“贪人多积聚,得不生厌足,无明颠倒心,常念侵损他,现在多怨憎,舍身堕恶道,是故有智者,应当念知足。”所以,佛教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获得多少,而是对于已经拥有的能珍惜几分。《出曜经》上说:“知足第一富。”能知足感恩的人才是世间上最富贵的人。能够知足,不忮不求,就是至上的幸福。“勿羡他人富,勿悲自己穷,知足心常乐,无求品自高”就是这个道理。

三、知足者的世界

一个知足的人,能“以无为有,以退为进,以众为我,以空为乐”,不比较、计较,不悲不恼,山河大地、宇宙星辰、花开花谢、鸟啼虫鸣,……这一切莫不为其所有,是一个真正快乐富有的人。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在山林水边塚间,过著头陀苦行的生活,却乐此不疲,不以为苦。日本良宽禅师虽是“囊中三升米,炉边一束薪”,依然是“夜雨草庵里,双脚等闲伸”,何其悠闲满足!

迸德先圣之所以有这种淡泊清高,陶然自得的胸襟,最主要的是他们精神上的富有,已不需要物质上虚伪的享受。知足就是他们富乐安隐之处,所以《佛遗教经》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四、不知足之苦

在人的心里,对于这尘劳的世间,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金钱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万,名位做到县长想当省长,当了省长又想做部长。有一首不知足的歌,形容一个人“心无厌足”是非常恰当的。歌云:

终日忙忙只为饥,才得饱来又思农,衣食两般皆具足,房中又少美貌妻。

娶得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骡马成群轿已备,田地不广用支虚。

买得良田干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七品五官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

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时,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死无期。

总总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抱憾归。

不知足的人,就是像这样生活在功名富贵永无满足的欲望里,苦苦恼恼过了宝贵的人生。《佛遗教经》说:“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诚然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