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包容”与“纵容”


   日期:2008/10/1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曾经有人请示证严上人:“她屡次犯错,我们要原谅她几次?”上人回答:“就像父母原谅自己的孩子,你们会原谅自己的孩子几次?”也有人请示上人:“什么是包容?长期的包容会不会变成纵容?”上人回答:“包到包不下去,忍到忍不住了,就是最大的包容。”起初听到上人如此开示时,仍感一知半解,心中依然困惑。心想,每一个人的容忍度与包容量皆不同,标准在哪里?什么程度才是忍不下去?什么极限才是包不下去?什么情况会变成纵容?疑惑在脑中盘旋,也一直用心思惟,希望转疑成悟,让茅塞顿开。
也有人向证严上人倾诉:“我出钱出力,别人不愿做的工作我都耐烦耐怨地拿起来做,这样,还有人批评我、误解我,实在令人不甘心。”上人回答:“你好不容易任劳任怨在付出,这已经做到‘忍下去’的功夫,但还要继续做到‘吞下去’,最后还要把它‘消化掉’,如此才是真正忍的功夫’。”并说:“只是很会忍还不够,如果没有吞下去再消化掉,则忍到极限爆发出来,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所以古谚才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又说:“忍一时而争千秋”,而佛家更言:“忍而无忍生法忍”。忍而无忍就是心中没有忍的念头,这是意境很高的修惟,也是忍的最高境界。一时忍不住而生气愤怒,会摧残自己的身心与情绪,让脑海与心田混乱不清,严重时失去理性而意气伤人,佛法上称此为“无明”。

  一个懂得修忍辱的人才会孕育包容的力量,而在忍辱中精进者,必定是有容乃大,其形于外的雅量与肚量更是令人高山仰止,如沐春风。修忍辱就得先看破我相,要看破我相之前还得先学习“缩小自我”。四念处有云:“观法无我”,此乃无上正觉之意境,吾等凡夫仅是“小我”就已是学无止尽,更遑论佛法浩瀚。仅是取其妙法一二,即令终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由于修忍辱者能放下我相、自我缩小,因此他会在挫折与失败中看清成功之道,也会在得意与成功中学习谦卑,在顺逆境的际遇中体会生命无常,更藉忍辱启发智慧与生命的潜能,因此佛家所言:“修忍辱者得相好之果”即此道理。

  看破我相并非“不要相”,而是“不着相”,亦即不着忍辱之相。如此才能将别人的无心之言淡然处之,对别人的无心之过宽容待之,甚至将“人言可畏”转化为“人言可贵”。一个人如果“心存善意”,那就是生活在吉祥的情境里,一个人如果“心存敌意”,那就是生活在仇恨的情境里。心存善意的人比较会有欢喜心,有欢喜心的人就会有“喜悦之相”,其表现于外者就是“和言爱语”“广结善缘”。而心存敌意的人比较会有瞋恨心,心怀瞋恨的人因为失去包容的空间,所以不会有包容的雅量,常常排斥异己、苛求别人,因此呈现“乖戾之相”。

  一个人会经常重复犯错,基本上有两个原因:一为“经验不足”,一为“习性使然”。无论“经验不足”或“习性使然”,均属“能力不足”。一个能力不足的人,他需要我们的包容、善解,甚至是一份关怀与鼓励,因为当有一天,我们偶尔因学习不力,也成为“能力不足”的人,或经验不足而成为“犯错的人”时,我们也是期待别人的体谅、包容与善解,此乃人之常情。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谓之“同理心”。同情心是慈悲,也是事相,同理心则是智慧,才是真理。以同理心启发宽容的生活智慧,我们才会深深体悟,原来包容是人类性情的空间,包容让我们表现出好的性情。如果我们凡事将心比心,哪还会有“包容”与“纵容”之分呢?盖因“心量宽大就可以永远包容”,“心量不足才会自我感觉纵容”。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包容       纵容)(五明学佛网:包容       纵容)  

 圣轮法师:宽恕容忍无怨仇 海阔天空任遨游─「宽恕包容」的 

 正如法师:《佛遗教经讲解》包容的人生 

 明奘法师:尊重包容理解共进 

 沈海燕教授:论一心包容宇宙万法 

 雪漠:用包容的目光看其他宗教 

 达照法师:禅者的包容 

 卢志丹居士: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计较 

 宽运法师:内地与香港之间应多些包容和理解──北京两会期间 

 悟澹法师:包容,换来一种人生的自在 

 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用佛法的平等和包容心打败私心和劣根性 

 嘎玛仁波切:心量大小,是长期德行的培养,人人都喜欢被包容 

 学习大地的包容之修​习——杭州三天竺法镜讲寺